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与争鸣、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学习资源、教学实践与研究、技术与应用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 国际刊号:1006-9860
  • 国内刊号:11-3792/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07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5.68
  • 综合影响因子:2.93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电化教育 2012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理论与争鸣

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

摘要:"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是当前学科研究的两种取向。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以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为核心目的,"问题取向"则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旨趣。这两种研究取向各有利弊。"体系取向"在构建完备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同时,易产生"为了体系而体系"的研究偏差,并导致学科领域的泛化、学科建设的封闭和狭隘等;"问题取向"使得教育技术学研究在保持鲜活性和生命力的同时,易导致研究流于"现象",缺乏深刻性、建设性与系统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的分离,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是实现"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统一的抓手,是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应然之道。
1-8

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

摘要:应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其目标是重构学校教育系统,让教育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让人类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中外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功案例,从学习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系统、教育模式等角度论述了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路径与策略,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推动,既要注重全局性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也要强调课程与教学层面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只有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形成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9-13

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

摘要: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超视像时代,微视频以短小精练的内容,并符合当下人们的观看习惯而成为热议焦点;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介终端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如何将微型学习与微视频、移动媒介终端紧密结合,从而有利用学习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是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分析出学习视频的突出优势,然后着重论述微型学习视频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潜力,并分析构建微型学习视频系统模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了解大学生群体利用移动媒介终端进行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的智能手机为硬件平台,通过视频资源改造与视频内容等方面的分析设计,为微型学习视频的有效性提出可操作方法,让学习者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21-24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改革:认知学徒制的启示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任务和如何推广与普及美术教育功能的重任。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的角度提出认知学徒制教学的主要思想与基本特征,探讨了引入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前瞻性与操作可行性。认知学徒制可以引导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学生在基本造型能力与自主创作训练方面分别进行视频教学与视频生成教学、情境教学与现场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获得专业技能,并更好地掌握技能获得的过程,为今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而认知学徒制的引入,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5-28

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成本结构与效率分析——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是制约经费使用效率的两个关键因素。在高校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合理的投资成本结构将使教育信息化效率低下,不利于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更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分析"十一五"期间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成本结构与效率,对抓住"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契机至关重要。通过江苏省某综合型大学"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投资成本调查分析发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以往相比成效显著,但生均成本投资不足、特别是投资成本结构的不良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效率的正常发挥。
29-32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远程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远程教育质量观

摘要:树立正确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是全面提高远程教育质量,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本研究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国内外远程教育质量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集中在管理的质量观和学术的质量观上,对于效益的质量观很少涉及,我国传统远程教育则主要强调服务质量和质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远程教育的规模效益等优势没有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远程教育需要根据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新需求,立足个人、教育机构和社会需求,根据理念、办学、效益3个层次,建立由发展质量观、产品质量观和效益质量观组成的系统的新的远程教育质量观,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加强质量保证,不断提高远程教育质量,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33-41

基于网络新技术的远程教学生态重构研究

摘要:远程教学是以技术为媒介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技术进步对远程教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以3G移动通信技术、Web2.0技术和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催生了"移动性、社会化、互动式、去中心化"的开放性网络互动传播模式,为重构远程教学生态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网络新技术重建远程教学生态的关键在于:创建一种开放、互动、参与式的远程教学生态环境,增强远程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设计和组织远程教学活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增强远程教学的教学性存在;转变远程学习方式,促进远程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增强远程教学的认知性存在。
42-46

基于开放课程构建校际协作学习新模式——以国家精品课程“现代远程教育(MDE)”为例

摘要: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重建设轻应用,重评审、轻维护、漏更新已成为共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用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现代远程教育"的协作学习为例,从协作的目的、协作的平台和技术路线、如何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如何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资源共享新模式,对协作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印发的教高[2011]8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借鉴模式。
47-51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体系的研究

摘要:针对本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现状,笔者开发了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课程。为了避免培训与实践应用存在"两层皮"的现象,解决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笔者通过评价研究法建立起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行动研究对其评价工具、操作流程、操作方法进行修正,形成一套评价体系,并经过三年六期区级培训、三期校本培训进行效果验证。实践表明,本评价体系保障了培训效果,促进了培训课程的优化。本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操作性,可移植性强,适宜在校本培训、区级培训、市级骨干教师信息能力培训中推广实践和应用。
64-68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经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旧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这已经成为当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以衣俊卿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相关理论为依据,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没有日常化,并以此为出发点,剖析了教师教育技术知识日常化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且论证了问题解决的思路。本文认为,内在机制运转动力及后续支持措施的不足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而通过对教师情感因素和实践过程的关注,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后续支持,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发展之困境。
69-73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学习资源

国外开放课程平台及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对扩展人们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传播和共享社会知识、推动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达国家对于开放课程资源的项目建设和应用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选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分校、犹他州立大学、莱斯大学等大学的开放课程典型案例,对其平台架构和课程开发模式从技术工具、资源内容和遵循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所有开放课程在技术方面都需要内容管理系统(CMS)的支持,并且大部分课程平台采用了开源软件或者是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而成的;课程资源主要以课程讲义、大纲、习题集、阅读材料和音视频讲座等形式提供,其中音视频的形式相对较少;课程建设都遵循了国际通用标准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中的若干特点和启示,期望对我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80-87

本体视域下的网络课程的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网络教育的知识管理运用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帮助在线学习者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和传播知识,最终促进学习者的知识的积累。本文通过将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技术引入到网络课程知识的管理中,结合远程教育学课程知识特点,抽取课程核心词汇,建立类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关系模型,完成课程领域知识本体构建。然后,结合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确定了用于描述学习资源的元数据,建立了学习资源描述本体,最后将课程领域知识本体与学习资源描述本体进行了关联,通过开放式管理,实现网络课程知识的生产、利用、传播和共享。
93-97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学实践与研究

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

摘要: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并未触及核心,教育信息化也正遭遇转型的阵痛,面临着能否从大规模硬件建设转向深层次教育应用的严峻考验。HS校是一个实现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本文对该案例进行田野研究,利用质的方法对技术扩散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得出了技术进入教学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出现""磨合""消失"和"再现";对当事人进行访谈,通过话语分析来显化在技术扩散四个发展阶段中所采取的促进策略。在该校的扩散实践中发现,教师对于技术的起始态度与最终应用效果并不呈现正比关系;在技术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技术能否与教学关键环节产生实质性的结合将是决定创新扩散成败的关键。
98-105

IRIS虚拟科学探究实验室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IR IS虚拟科学探究实验室是为将虚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普及而做,其光盘软件基于UbuntuLinux系统定制,并遵循自由软件版权协议在网上公开发行。本文介绍了光盘的内容结构、适应虚拟实验课程设计的IR IS(鸢尾花)模式及其变式、课程案例,及效果评价等。
106-109

网络阅读深度化的实践探索

摘要:网络阅读的跳跃性、碎片化,网络文学的商业性、娱乐性,导致了不少学生的浅阅读、浅思考、浅写作。利用校园网络创建集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语文读写社区",通过资源整合的集成度、交互活动的融合度、阅读成果的表现度来保证阅读文本、阅读思维、阅读转化的深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110-112

课程整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正是着眼于此,希望学生通过作品创作活动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在教学中与预期效果却有一定差距。我们认为,为适应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对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课程整合,本文通过美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案例,试图探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方法,并总结了几种整合模式,以期从课程发展的角度对深层整合进行探讨。
113-115

例谈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摘要:信息技术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课堂生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是根据课堂学情而变化的,它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现实中,课堂上所涌现出的新的亮点,在师生以及生生教与学互动中所产生的观念、问题和困惑等教学资源。面对课堂中的意外,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捕捉住这类形色各异的生成性资源,把课堂中的这些资源进行利用和转化,使它来点缀我们的课堂。
116-118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运用进行了阐述,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灵活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会让语文教学带有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改变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