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年第2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strain 6-1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目的:对来自海洋软珊瑚的链霉菌6-1(Streptomyces variabilisstrain6-1)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人类健康服务。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对分自海洋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中的链霉菌6.1(Streptomyces vafiabilisstrain6-1)进行发酵培养,用乙酸乙酯对发酵液进行萃取;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semi-preparative HPLC)分离方法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氢振(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物理性质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洋链霉菌6-1(strain6-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4’-二羟基异黄酮(1)、5,7,4’-三羟基异黄酮(2)和丁烯酸内酯-I(3)。结论:丁烯酸内酯.I是从链霉菌属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均是从Streptomyces variabilis中首次分离得到;变异链霉菌6-1(Stmptomyces variabilis strain6-1)可以作为活性化合物3(丁烯酸内酯-I)的重要来源。
5001-5004

《分子影像学》第二版已正式出版发行

摘要: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申宝忠教授主编的《分子影像学》第二版(ISBN:978—7—117—13344—9/R·13345)一书已于2010年9月14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分子影像学》是国内第一部分子影像学大型专著。对于分子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概况都有精彩而详细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国际分子影像学的最新进展。
5004-5004

一VHL家系致病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VHL)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和发生情况,探讨VHL疾病发生的原因、临床特点等。方法:以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VHL基因3个外显子及5'UTR区域,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一个有多个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家系进行VHL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发现该家系VHL基因5'UTR区、外显子1和外显子2正常,外显子3存在c.499C〉G的改变,为一个错意突变,氨基酸改变为Arg-Gln(p.R167Q),该突变是导致这个家系的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结论:VHL疾病的突变主要集中在VHL蛋白的a、β结构域,位于a结构域的p.R167Q突变为该VHL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
5005-5008

分枝PEI修饰的PLGA纳米粒转染DNA的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PLGA)载DNA的基因转染体系,比较用空白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PLG—A—E)吸附质粒DNA和用分枝PEI修饰后的PLGA纳米粒(PLGA—BPEI)吸附质粒DNA优缺点方法:用乳化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研究,包括包封率、Zeta电位、粒径大小、稳定性,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它们对NIH3T3和HEK293细胞的转染效率,用MTT检测对它们细胞的毒性。结果:制备了两种基于PLGA的纳米粒,PLGA—E和PLGA—BPEI粒径大小为200—270nm,zeta电位为0-30mV,在血清和不同的pH值时两者均较稳定,转染效率PLGA—BPEI较PLGA—E高,且释放时间早,但前者较后者对细胞毒性大,结论:这两种基于PLGA纳米粒均能有效转染质粒DNA,它们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应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
5009-5014

大鼠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总IgG含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测定大鼠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总IgG(免疫球蛋白G)含量的双抗体夹心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方法:用方阵实验确定包被抗体、检测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绘制标准曲线,确定线性范围;评价标准曲线的可重复性、精密度和可应用性。结果:包被抗体和检测抗体的最佳效价分别为2ug/ml和1:4000稀释;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25—16ng/ml。经方法学评价,可重复性和精密度较高,应用性较强。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科研过程中检测大鼠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总IgG含量的一种精确、方便、可靠的方法。
5015-5019

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钾电流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OP)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DUM)电压依赖性钾电流Ig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钾电流的电流幅度,电流-电压关系以及激活曲线的影响。结果:DOP能够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电流的幅度,而且此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5、10、20、40umol/L)。DOP抑制IK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8.064umol/L。20umol/LDOP能使IK的电流一电压关系曲线下移,并能使IK的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结论:DOP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DUM)电压依赖性钾电流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杀虫作用的机制之一。
5020-5022

环己酮二腙诱导大鼠脑白质脱髓鞘及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诱导大鼠脑白质脱髓鞘及其病因,证实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引起脑白质脱髓鞘与细胞凋亡有关。方法:用环己酮草酰二腙制备大鼠脑白质脱髓鞘模型(酮腙组),与安定(安定组)、苯巴比妥(苯巴比妥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比较,应用电镜技术及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第14天、28天、42天时脑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通路。结果:电镜显示,安定组、苯巴比妥组、酮腙14天组和对照组白质结构完整致密,无脱髓鞘现象;酮腙28天组可见髓鞘排列较紊乱,部分结构松解变性,但无典型脱髓鞘改变;酮腙42天组胼胝体压部可见髓鞘肿胀,多部位髓鞘被涡轮状空泡所裂解。caspase3染色:酮腙28天、42天组可见皮层下白质、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白质caspase3阳性染色,与安定组、苯巴比妥组、对照组和酮腙14天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酮腙42天组caspase3阳性染色明显多于28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已酮草酰二腙可诱导大鼠脑白质脱髓鞘、空泡样变;病变白质区存在大量caspase3阳性染色,且早于脱髓鞘。提示:caspase蛋白酶级联反应参与了环己酮草酰二腙诱导脑白质脱髓鞘的过程,进一步说明细胞凋亡可能是脑白质脱髓鞘原因之一。
5023-5026

microRNA499慢病毒载体转染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499(miR-499)慢病毒转染对诱导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取第四代Wistar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于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干细胞表面特异标记物。使用符合干细胞鉴定标准的细胞批次用于后续实验。实验设置miR499慢病毒转染、慢病毒空白转染2个处理组,分别于处理后即日、1d,3d,5d,7d收集细胞进行下列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重要转录因子GATA4、NKx2.5和MEF2C的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心肌特异蛋白I(cTnI)的表达。结果:培养第四代Wistar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干细胞表面特异标记物,可用于实验。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icroRNA499慢病毒载体转染后microRNA499表达明显升高,且转染后1d,3d,5d,7d,GATA4、NKx2.5和MEF2C的mRNA表达逐渐增强。慢病毒空白转染组未见明显变化。western-blot检测自第3天开始可见cTnI阳性表达条带,慢病毒空白转染组未检测到明显阳性表达条带。结论:microRNA499可诱导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5027-5031

自噬在高压氧预处理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自噬在高压氧预处理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方法: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元原代培养,分为对照组(氧糖剥夺)和高压氧(HBO)预处理组。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分析两组LC3-II与凋亡相关分子Beclin-1,Bcl-2,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重复高压氧预处理对氧糖剥夺诱导原代培养的脊髓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压氧预处理显著增加脊髓神经元细胞Bcl-2的表达,降低Beclin-1,Caspase-3以及自噬的特异性标记蛋白LC3-II的表达。氧糖剥夺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相比,LDH释放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HBO预处理通过调节自噬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为HBO预处理神经保护提供一条新的作用机制。
5036-5040

人白蛋白对HK-2细胞凋亡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人白蛋白对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为HK-2细胞株,将培养的HK-2细胞与20g/L的人白蛋白共同孵育0、4、6、8小时后,用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不同浓度(0g/L、5g/L、10g/L、20g/L和30g/L)的人白蛋白与体外培养的HK.2分别共同孵育0、4、6、8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Hoechst33258染色结果显示:培养基对照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20g/L白蛋白与HK-2细胞共同孵育4、6、8小时,与对照组比较,均可见HK-2细胞荧光强度增加,有着典型凋亡形态的细胞增多,且随着人白蛋白与HK-2细胞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的程度和数目也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K-2细胞的凋亡率随着人白蛋白与HK-2细胞作用的浓度和时间增加而显著性增高,细胞凋亡率在8h组为(9.15±0.15%),在30g/L组为(9.35±0.46%),均为最高。结论:人白蛋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以30g/L作用浓度和8小时作用时间的人白蛋白诱导HK-2细胞凋亡的作用最显著。
5041-5044

悬浮培养CHO细胞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条件的优化

摘要:目的:通过对贴壁培养CHO细胞筛选驯化,得到高表达的细胞后进行悬浮培养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方法:利用96孔板和24孔板对CHO细胞进行筛选,得到高表达细胞株后进行驯化,使其适合悬浮培养,经过摇瓶扩增后接种到生物反应器中无血清培养,每天监测葡萄糖含量,测rHuEPO表达量。结果:悬浮培养CHO细胞生产rHuEPO,生产周期短,表达量比贴壁培养高出很多,操作方便,减少污染,易于放大,并建立了适合悬浮培养的CHO细胞株,为工业化悬浮培养CHO细胞生产rHuEPO提供了技术基础。结论:经过工艺优化后利用无血清悬浮培养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平均表达量较贴壁培养高,生产周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5053-5056

枸杞多糖与黄芪多糖抑菌活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多糖和枸杞多糖的抑菌活性并探讨不同pH值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分析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枸杞多糖在不同pH值下对几种常见细菌和霉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产黄青霉)的抑制效果。结果:对于细菌,枸杞多糖8mg/mL时出现抑菌圈,而黄芪多糖0.02mg/mL时效果最佳;对于霉菌,随着枸杞多糖浓度的增大,抑菌圈的直径增大,而黄芪多糖0.02mg/mL时效果最佳;当枸杞多糖和黄芪多糖在pH6的条件下,二者抑菌活性均最强。结论:枸杞多糖和黄芪多糖对细菌、霉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pH值可影响枸杞多糖和黄芪多糖的抑菌效果。
5061-5063

CD117、CD34、DOG-1、WT-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DOG-1、CD117、CD34、WT-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OG-1、CD117、CD34、WT-1在39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IST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混合或单一性组成。DOG-1、CD117、CD34和WT-1在GIST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3%(36/39)、71.7%(28/39)、64.1%(25/39)、23.1%(9/39),四者的阳性表达率在各风险程度组(极低及低度危险性GIST、中度危险性GIST、高度危险性GIST)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OG—1与CD117相比,在极低及低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DOG-1与CD34相比,在极低及低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WT-1与CD117相比,在中度及高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WT-1与CD34相比,在中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平滑肌瘤、纤维瘤、神经鞘瘤中CD117、DOG-1在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多种梭形细胞的表达(P〈0.05)。结论:DOG1是GIST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标记物,WT-1在极低及低度危险性GIST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GIST的诊断中加入两者将使患者更加受益。
5064-5067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探讨

摘要:目的:运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对肝脏弹性图像进行评分,并通过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探讨RTE评分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RTE以及肝功能、血常规和凝血五项等实验室检查,随后肝活检获得病理学证据。比较RTE评分与实验室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结果:90例患者中,S0期21例,s1期31例,S2期31例,S3期20例,S4期7例。RTE评分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79,P〈0.05)。同样,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例指数(APR0与肝纤维化程度也呈正相关(r=0.57,P〈0.05)。RTE评分只与APRI呈相关性(r=0.667,P=0.000)。RTE评分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94.31%、特异度为78.65%、准确率为85.22%、阳性预测值为76.63%、阴性预测值为94.58%,均高于APRI。结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有广泛的11名床研究价值和前景。
5072-5074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胰腺癌合并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胰腺癌合并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晚期胰腺癌伴有肝转移的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GEMOX方案),对照组给予5-Fu化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受益率、治疗有效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当转移癌体积小于肝体积75%时,对照组的临床受益率为6.06%,有效率为12.12%,而实验组的临床受益率为32.26%,有效率为58.06%,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8个周,21%的患者2年内达到无疾病进展,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37个周,在1年生存率为35%;而对照组中,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9个周,1年生存率为0,实验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者(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别。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肝转移的疗效优于以5-Fu为主的化疗,且二组相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5080-5084

人脑胶质瘤中热休克蛋白70、Caspase-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caspase-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0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获取的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35例,另选择20例脑外伤手术中切除的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caspase-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脑胶质瘤组织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HSP70在胶质瘤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和25.0%,胶质瘤组的HSP70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aspage-3在胶质瘤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3%和80.0%,胶质瘤组的caspage-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SP70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术后复发情况密切相关(P〈0.05)。相关分析表明,胶质瘤组织中HSP70阳性表达率和caspase-3表达呈负相关(r=-0.568,P〈0.05)。结论:胶质瘤组织中HSP70呈高表达,而caspase-3表达下调,两者均在胶质瘤浸润、复发等恶性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SP70可能通过某些途径抑制caspase-3表达来抑制胶质瘤恶性细胞的凋亡发生。
5088-5090

74例急性脑卒中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治疗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卒中血糖代谢异常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40例行给予胰岛素联合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综合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空腹血糖变化。结果:两组间治疗前相比,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5.76±1.09)低于对照组(9.36±1.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8.2%,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为39.4±2.4、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9.2±1.6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为5.4±1.2均高于对照组(27.7±1.4、6.4±1.2、3.8±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诺和灵、血栓通、奥扎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血糖代谢异常,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糖变化和脑部功能。
5091-5093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近年来诊治的102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及Homa—IR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具有临床疗效好,依从性高,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使用。
5094-5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