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维甲酸对SK—N—SH细胞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维甲酸对SK-N—SH细胞的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苔盼蓝排除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HE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以及S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维甲酸对SK-N—SH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μmol/L RA处理后,SK—N-SH细胞的增殖活动受到明显的抑制,处理第7天抑制率达36.16%;周期测定显示处理后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由对照组的49.7%增加至62.7%,增加了26.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处理后细胞癌基因c-myc、c-fos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抑癌基因p53、p27的表达则有所加强。结论:维甲酸能有效抑制SK-N—SH细胞的增殖活动,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RA下调c-myc、c—fos等癌基因以及上调p53、p27等抑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1201-120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氧糖剥夺后培养神经元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G—CSF对体外模拟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脑缺血损伤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应用体外培养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模型模拟脑缺血损伤,氧糖剥夺4h,制作模型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进行干预,通过观察细胞活性、死亡率、细胞色素C释放量判断G—CS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G—CSF可明显降低氧糖剥夺神经元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活性,明显降低神经元由线粒体向胞浆内释放细胞色素C,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CSF对氧糖剥夺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1205-1207

大鼠不同发育阶段胰腺Wnt5a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胰腺不同发育阶段与胰岛形成和功能完善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方法:分离孕12.5d(E12.5)、E15.5d(E15.5)、18.5d(E18.5),新生(P0),生后14天(P14)、21d(P21)及成年(AP)大鼠胰腺组织,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对E12.5、E15.5、E18.5、P0和AP胰腺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并用RT-PCR验证wnt5a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与胰岛功能相关基因多从胚胎18.5d开始出现明显高表达;与细胞迁移、聚集黏附相关基因多在胚胎18.5d高表达;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胚胎15.5d表达量最高,wntSa在胚胎15.5d表达量达到高峰。结论:wnt5a可能与胰岛形成、功能完善及出生后的胰腺重塑有关。
1208-1210

两种壳聚糖仿生复合材料对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壳聚糖/碳酸钙三维复合材料(CS/CaCO3)和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CS/HA)用于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CS/CaCO3、CS/HA三组。左前肢去毛后,2%巴比妥钠(30mg/kg,iv)麻醉,距桡骨远端3cm处截骨1cm,形成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术后4w、8w、12w分别处死动物,X线摄片后,取骨缺损标本,进行大体与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植入块颜色变红,周围有较多量的新生骨样组织包裹,骨痂增多,向植入块内移行;术后8周,植入块周围有明显新骨生成,将材料分隔包围,新骨中央区可见材料呈蜂窝状残留。术后12周缺损区大部分编织骨被成熟的板层骨组织替代,并形成髓腔。结论:CS/CaCO3和CS/HA两种仿生复合材料能明显促进兔桡骨骨缺损修复,诱导骨痂生成。
1211-1213

GFP标记的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在体荧光成像

摘要:目的:利用稳定表达GFP的人高转移肺巨细胞癌细胞株95D,在体观察肿瘤的生长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人高转移肺巨细胞癌细胞株95D,经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GFP的细胞株。接种裸鼠皮下,成瘤后使用Nikon公司SMZ1000 P-FLA型荧光体视显微镜观察皮下原发肿瘤病灶及转移淋巴结。结果:使用逆转录病毒感染,可以获得稳定表达高强度GFP的肺癌细胞株,且生物学行为无明显改变。接种至裸鼠皮下后,2周左右成瘤,皮下肿瘤原发病灶在荧光体视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肿瘤侵犯范围及周边血管生长情况。切开皮肤,可以观察到表达的GFP的转移淋巴结。结论:GFP标记人高转移肺巨细胞癌细胞株95D,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能更方便的观察肿瘤的生长、侵润和转移,为研究肿瘤的生长转移机制打下基础。
1214-1216

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的致突变试验

摘要:目的:评价镰形棘豆的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的致突变性。方法:小鼠随机分成6组,设阴性对照组(Ⅰ组)、阳性对照组(Ⅱ组)和4个剂量组(Ⅲ组、Ⅳ组、Ⅴ组和Ⅵ组),4个剂量组经口给予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的剂量分别为800mg/kg、1000mg/kg、2000mg/kg、4000mg/kg,于给药后第2d取材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率,于第35d取材来观察精子畸形率的变化。结果: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微核细胞的产生及致精子畸形存在剂量-效应关系。Ⅲ组、Ⅳ组与Ⅰ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Ⅵ组与Ⅰ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浓度的镰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和精子没有致突变作用,而高浓度的对小鼠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和精子具有致突变作用。
1217-1219

溴氰菊酯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HO-1活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溴氰菊酯(DM)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血红素氧化酶-1(HO-1)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DM组、高剂量DM组和高剂量DM+ZnPP组,连续腹腔注射染毒5天,末次染毒24小时后进行神经细胞凋亡及HO-1活性的测定。结果:各组细胞凋亡数按对照组〈低剂量DM组〈高剂量DM组〈高剂量DM+ZnPP组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DM组、高剂量DM组HO-1活性增加,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DM+ZnPP组HO-1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低、高剂量DM组(P〈0.05)。结论:溴氰菊酯可引起脑神经细损伤,HO-1活性增高并对脑损伤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1224-1225

黄芪调节自发糖尿病肾病鼠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对自发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用6月龄SPF级GK大鼠和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黄芪治疗组。治疗16周,观察治疗后大鼠的尿素氮、血肌苷,内生肌苷清除率、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层粘连蛋白表达。结果:造模组大鼠均出现肾脏功能有损害。黄芪能改善自发糖尿病肾病大鼠基本状况,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尿素氮、血肌苷、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内生肌苷清除率,层粘连蛋白表达显著下调。结论:黄芪可通过降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1226-1228

供体特异输注及FK506对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供体特异输注(donor-specific transfusion,DST)及不同剂量FK506对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的影响。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颈部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小鼠模型,将移植受体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移植组,未加DST),DST+移植组,DST+移植+FK506(2mg/(kg·d))组,DST+移植+FK506(0.3mg/(kg·d))组,比较各组移植心脏生存时间,心肌病理改变及外周血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血清IL-2,IL-4,IL-10和IFN-γ水平。结果:术前1天应用DST与连续应用较小剂量FK506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术后第七天病理检查发现联合应用DST和FK506的两组移植物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明显比其他两组减轻。血清中IL-2和IFN-γ水平在联合应用DST和FK506的两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IL-4和IL—10水平在联合应用DST和FK506的两组高于对照组和DST+移植组。结论:术前DST及持续应用较小剂量FK506可有效抑制同种异体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延长移植物的生存时间。
1229-1232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重要信息

关于2008年继续开展“生物医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1232-1232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双氯灭痛胶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

摘要:目的:研究双氯灭痛胶浆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双氯灭痛胶浆治疗组(Ds)、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和正常对照组(N),术后分别于12、24和36h处死,观察血清淀粉酶、SOD、CAT、NO、丙二醛(MDA)、核因子κB(NF—κB)、及胰腺大体病理及光镜下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淀粉酶、NF—κB、NO、MDA、胰腺组织的Hughes评分均明显降低、SOD、CAT、明显升高(P〈0.05)。结论:双氯灭痛胶浆对大鼠SAP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等前致炎物质的释放,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胰腺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其活化程度有关。
1233-1235

羧基末端亚单位肽疫苗KLH—Aβ24-42诱导正常BALB/c小鼠制备抗Aβ42抗体

摘要:目的:探讨亚单位肽疫苗KLH—Aβ24-42接种小鼠后特异性抗Aβ42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将Aβ24-42羧基端与载体蛋白KLH结合制成亚单位肽疫苗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法检测其血清和脑匀浆上清液中的抗体滴度,HE染色对小鼠脑、肝、脾、心、肺和肾行形态学观察抗体毒性。结果:第2次接种后各实验组开始有血清抗体产生,抗体滴度随接种次数的增多而增高;但脑匀浆上清液中未检测到抗体;小鼠各主要脏器均未见病理性变化。结论:亚单位肽疫苗KLH—Aβ24-42免疫BALB/c小鼠后能产生抗Aβ42抗体,观察未见抗体对各重要脏器的毒性病理。
1236-1238

DCA干预对缺氧复氧肥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缺氧复氧损伤诱导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及能量代谢途径变化及药物干预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其肥大,分4组:一组于3%O2、5%CO2、92%N2三气培养箱中培养12h,再恢复正常条件培养4h,建立缺氧复氧损伤的肥大心肌细胞模型;另三组加入二氯乙酸盐(DCA)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3mmol/L、10^-4mmol/L和10^-5mmol/L,再缺氧复氧相同时间。电镜观察肥大心肌细胞及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Hochest33342/PI荧光染色识别凋亡细胞;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并记数凋亡心肌细胞数,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以同位素液闪计数法测定丙酮酸脱氢酶(PDH)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活性,以及葡萄糖有氧氧化率,葡萄糖酵解率和脂肪酸有氧氧化率。结果:肥大心肌细胞在缺氧12h复氧4h,TUNEL法可检测到阳性的凋亡细胞,凋亡率为(19.99±4.88)%,肥大心肌细胞缺氧培养12h后加入DCA10^-3mmol/L、10^-4mmol/L和10^-5mmol/L再复氧4h检测其凋亡率分别为(16.5±3.24)%、(17.4±3.72)%和(18.4±3.44)%;与正常心肌细胞比较,肥大心肌细胞总的PDH活性没有明显改变,但活化型PDH活性和葡萄糖氧化代谢率(GOR)显著增强,CPT-1活性和脂肪酸有氧氧化代谢率(FOR)显著降低;与对照肥大心肌细胞比较,二氯乙酸(DCA10^-3mmol/L~DCA110^-3mmol/L)呈剂量依赖性的升高PDH活性和GOR,抑制CPT21活性,FOR和葡萄糖酵解率(glucolysis rate,GLR)。结论:DCA对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肥大心肌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肥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向糖代谢转化,DCA可进一步增强糖有氧氧化代谢抑制脂肪酸代谢。
1239-1241

Ang(1-7)和依那普利拉对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Ang(1-7)和依那普利拉对烧伤早期心功能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烧伤组、Ang(1-7)组和依那普利拉组。于烧伤后6H检测血流动力和心肌力学指标(SBP,DBP,LVSP,LVEDP,+LVdp/dt-max,-LVdp/dtmax),血清cTnⅠ,及血清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变化。结果:ACEi组和Ang(1—7)组SBP,DBP,LVSP,+LVdp/dt-max,-LVdp/dtmax较烧伤组均明显增高(P〈0.01),LVEDP和血清cTnⅠ明显降低(P〈0.01),ACEi组血清和心肌中AngⅡ较烧伤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Ang(1-7)和ACEi均能有效的改善大鼠烧伤早期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1242-1244

持续性全身炎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LPL活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持续性炎症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素后脂蛋白脂酶活性及相关代谢物的影响。方法:试验动物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高脂饮食组、炎症组和抗炎组。单纯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饮食;炎症组除高脂饮食外,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20mg/kg,1次/3天)进行炎症刺激;抗炎组动物除按炎症组处理外,用阿司匹林进行抗炎治疗;对照组为正常饮食。动物饲养8周。第4、8周时测血清肝素后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并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CRP水平以及酶法测定TG、LDL和HDL含量。结果:与单纯高脂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相比,叠加的炎症刺激能明显升高血清中TNF-α和CRP水平,并显著降低肝素后脂蛋白脂酶活性,TNF-α和CRP水平的变化与肝素后脂蛋白脂酶活性的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同时,血清TG、LDL含量显著升高,而HDL含量显著降低;阿司匹林(12mg/kg,1次/日)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和CRP的水平,升高肝素后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TG和LDL的含量,并升高HDL含量。结论:持续性全身炎症刺激可以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血清肝素后脂蛋白脂酶活性,从而加重TG、LDL和HDL的代谢紊乱。
1245-1247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海马GFAP的表达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酒精中毒合并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即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组)、急性酒精中毒组(E组)、中度创伤性脑损伤组(T组)和急性酒精中毒合并中度创伤性脑损伤组(E+T组)。腹腔注射酒精(2.5g/kg)致使大鼠急性酒精中毒,2h后,按改进的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使其合并中度创伤性脑损伤(600g.cm)。各组动物术后6h、24h和48h处死。中性红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表达变化。结果:与N组和E组相比,T组和E+T组GFAP表达显著增多(P〈0.01)。术后6h和24h,T组GFAP表达显著高于E+T组(P〈0.05);T组和E+T组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出现胞体肿胀,排列散乱,但T组上述形态学改变较E+T组明显。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合并中度创伤性脑损伤的早期可通过减少GFAP的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症反应发挥保护作用。
1248-1249

甲状腺肿瘤细胞中p16基因的表达和突变

摘要: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突变。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甲状腺肿瘤细胞中P16蛋白的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甲状腺肿瘤细胞中P16基因的缺失及外显子15'CpG岛异常甲基化。结果:60例甲状腺肿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为46.7%(28/60);30例腺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0.0%(18/30);30例腺癌中则为33.3%(10/30)。60例甲状腺肿瘤中P16基因缺失为13.3%(8/60),30例腺癌中p16基因缺失为26.7%(8/30);30例腺瘤中无缺失(0/3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0例甲状腺肿瘤中p16基因外显子15'CpG岛异常甲基化为15.0%(9/60);30例腺癌中为30、0%(9/30);30例腺瘤中无外显子15'CpG岛异常甲基化(0/3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抑癌基因P16参与了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p16基因的缺失和外显子15'CpG岛异常甲基化在甲状腺恶性肿瘤中起一定的作用,并可能是甲状腺肿瘤中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1253-1255

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嗜碱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摘要:从天津塘沽盐碱土壤中分离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嗜碱芽孢杆菌HAP,并对其进行了表型分类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AP是一株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菌体大小(0.7—0.9)μm×(2-3)μm,该菌可利用木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醇,发酵型糖代谢产酸;可以水解酪素、淀粉,但不能水解酪氨酸;能够利用柠檬酸盐;其酶活力为1.22×10^4U/mL。结合系统发育学分析将HAP鉴定为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
1256-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