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丹参酮Ⅱ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结构和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和相关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以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0.5μ/mL丹参酮ⅡA处理MG-63细胞,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系统研究MG-63细胞处理前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和成骨细胞相关终末分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TanⅡA处理细胞产生了核质比例减小、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器丰富发达、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等显著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处理后MG-63细胞Ⅰ型胶原蛋白、骨粘素和骨钙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并观察到钙化糖原颗粒增多和典型骨结节的形成。结论:丹参酮ⅡA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促进与成骨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变化,从而对人成骨肉瘤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801-804

IGF-1对不同年龄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发生的影响

摘要: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青年和老年大鼠局灶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及其后细胞生存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青年鼠(3—4个月)和老年鼠(1年)随机分组,侧脑室注入IGF-1,1天后进行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对照组由生理盐水取代。采用Brdu标记方法鉴定MCAO后7d和28d的增殖细胞。BrdU于MCAO后第6d由腹腔注入。免疫组化法检测7天后BrdU、PSA-NCAM标记细胞和28天后BrdU、BrdU/MAP2双标细胞。结果:老年组中BrdU阳性细胞的数目7d后较对照组增加5.1倍:青年组中Brdu阳性细胞的数目7d后较对照组增加5.5倍。28d后,BrdU阳性细胞的残留率在青年IGF-1处理组和老年IGF-1处理组中分别是79.2%和75.1%,分别相对于对照组的77.1%和52.3%。老年组中PSA-NCAM阳性细胞的数目7d后较对照组增加3.2倍;青年组中PSA—NCAM阳性细胞的数目7d后较对照组增加3.7倍。28d后,BrdU/MAP2阳性细胞在青年IGF-1处理组较对照组增加7.0倍,在老年IGF-1处理组较对照组增加4.9倍。结论:此结果提示局部应用IGF-1进行缺血前预处理,在青年鼠和老年鼠中均能诱导神经发生,且在老年鼠中能明显提高神经发生后的增殖细胞的生存率和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研究IGF-1在中老年脑损伤病人中的治疗性应用。
805-809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关系,探讨血脑屏障维持脑内环境稳定的生理学基础.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传至三代,收集在指数生长期细胞生长48h后的条件培养液;将条件培养液分别按20%、30%、40%、50%、60%、70%、80%、90%、100%不同浓度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24h、48h后的活性变化.结果:48h时间点的各浓度内皮细胞条件液组与相应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细胞奈件液对星形胶质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而24h的70%、80%、90%、100%浓度组与相应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抑制了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
814-816

人源抗体筛选和表达载体的构建

摘要:目的:构建一个可供抗体CDR(决定簇互补区)进行自由替换、筛选、表达的通用载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方法:在已构建好的具有Fc段的完全人源抗狂犬病病毒抗体表达载体基础上,利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引入2个可供CDR3区进行自由替换的限制性酶切位点,构建出通用表达载体。体外合成人源、鼠源抗乳腺癌Her2抗体的CDR3区,克隆至已构建的通用载体,在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亲本抗体和新抗体进行生物学及免疫学分析。结果:PCR、Western Blotting等试验表明具有Her2抗原结合活性的人源和鼠源突变型抗体获得成功表达,通过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学及功能学检测证明所表达出的抗体具有抗原中和活性,而且鼠源抗体的活性要稍高于人源抗体。结论:成功构建了可用于功能性抗体筛选和表达的通用载体,对抗体的体外亲和力成熟及抗体的人源化有重要意义.
817-819

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和核因子κB在哮喘豚鼠中的表达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共激活因子相关的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和核因子-κB在豚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和肺组织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白色雄性豚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哮喘组。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气道及肺组织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和核因子NF—κB(P65)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哮喘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CARM1和NF—κB(P65)在对照组和哮喘组均有阳性表达,主要在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组织成纤维细胞胞核表达。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CARM1和NF—κB(P65)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哮喘豚鼠气道上皮及肺组织CARM1和NF—κB(P65)在细胞胞核高表达,提示CARM1可能通过增强募集NF—κB到相关位点激活NF—κB信号转导通路,并启动了多种前炎性基因和免疫调节基因的转录激活从而诱发哮喘炎症反应.
820-821

抗内毒素Fab’对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小鼠NO、MDA与iNOS的影响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抗内毒素Fab’对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小鼠肠组织中NO、iNOS、MDA水平的影响,探索防治烧伤脓毒症的新措施。方法:采用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分为烧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6、12、24、48h4个时相点测定肠组织中NO、iNOS、MDA的浓度:结果:烧伤后肠组织中NO、iNOS、MDA水平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治疗组肠组织中NO、iNOS、MDA水平较烧伤组显著降低。结论:抗内毒素Fab’能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从而起到对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822-824

MIC3-EGFP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protein,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GFP—C2-MIC3并检测MIC3-EGFP融合蛋白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pEGFP—C2-MIC3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通过酶切和基因测序鉴定。脂质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COS-7细胞,转染后24h在活细胞状态下用倒置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MIC3-EGFP融合蛋白在COS-7细胞中的分布。结果:PCR检测,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目的基因MIC3正确连接到pEGFP—C2的多克隆位点.pEGFP—C2-MIC3重组体转染COS-7后,在细胞质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EGFP—C2-MIC3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在COS-7细胞中获得表达。
825-827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P53蛋白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Epo治疗组(又分为高剂量A组、低剂量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及假手术组(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的5分制法在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TTC染色法观察线栓侧的梗死体积,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观察p5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比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24h后缺血中心区及周围区均可见到p53蛋白表达。缺血再灌注6h内给予Epo可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减轻病理学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结论:Epo通过调控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发挥脑保护作用,P53蛋白参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
828-83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重要信息

关于2008年继续开展“生物医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831-83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大鼠Y染色体探针的制备与鉴定

摘要:目的:研究制备地高辛标记的大鼠性别决定基因Y区(Y染色体,SRY)探针,用于检测雄性大鼠来源的细胞在雌性受鼠体内的SRY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按已知的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基因(SRY)的序列,请上海博亚公司合成oligoDNA,采用PCR技术连接并扩增,地高辛标记的方法制备基因探针。以雌性大鼠为对照,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肾组织切片Y染色体阳性细胞情况。结果:用原位杂交法证实在雄性大鼠肾脏内有SRY表达,而雌性大鼠肾脏无Y染色体阳性细胞,证实这种探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大鼠性别决定基因SRY探针的制备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异体雄性大鼠细胞移植后的分布和表达提供了实验基础.
832-83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实验研究

不锈钢和氧化钛薄膜刺激内皮细胞释放NO和MCP-1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锈铜和氧化钛(Ti-O)薄膜对内皮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评价生物材料表面的内皮细胞的功能,方法: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Ti-O薄膜,提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种植到材料表面进行培养。第1、3、5天提取培养上清液,用NO检测试剂盒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方法进行一氧化氮(NO)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检测,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结果:内皮细胞在Ti-O薄膜表面上生长形态保持较好,其培养上清液NO和MCP-1因子释放量都要略小于不锈铜表面的,结论:Ti-O薄膜具有较好的促进内皮化和组织相容性,有望成为血管支架的新型生物材料.
836-838

2种腺病毒介导的eGFP对人成纤维细胞转染效率的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2种不同腺病毒(adenovirus,AD)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cGFP)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HFB)的转染效率。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并鉴定,按照感染复数MOI为10、25、50、100转染传2代的人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AD5-EGFP和AD5/F35-EGFP对HFB的转染效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的荧光强度。MTT法检测AD5-EGFP和AD5/F35-EGFP对HFB的毒性。结果:两种腺病毒对HFB的转染效率随着MOI增加而增高。AD5-EGFP和AD5原35-EGFP在MOI为10、25、50、100时转染效率分别为9.44+3.44%、31.96+11.19%、51.7+7.24%、69.99+3,26%和22.82+8.98%、55.08+2.19%、63.37+7.24%、88.63+2.58%。两种病毒在转染过程中,细胞生长正常,MTT显示各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的吸光度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D5/F35我体对HFB嗜性显著高于AD5。在皮肤组织的基因修饰中,AD5/F35比AD5更具优越性。
839-841

稳定干扰素-α-2b的多糖玻璃体颗粒的研究

摘要:目的:在温和条件下,将结构脆弱的干扰素-α-2b制备成可耐受苛刻制剂条件的微粒。方法:通过干扰素在多糖和PEG共溶液中的冷冻相分离作用,制备干扰素分配在多糖分散相的微粒。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颗粒的大小和外观。同时将颗粒置于不同密度的溶剂中考察了密度。用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了颗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用SEC—HPLC和细胞病变抑制法初步考察了颗粒制备后蛋白稳定性的变化。结果:颗粒表面光滑圆整,粒径约1~5μm,密度约为1.47~1.48g/cm^3,说明颗粒结构致密。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的包封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SEC—HPLC法测定蛋白无明显聚集体产生,细胞病变抑制法得出的活性保留率80%左右.结论:冷冻相分离法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制备蛋白多糖颗粒的方法。颗粒粒径均一。形态规整。该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蛋白缓释及微粉吸入等剂型的研究。
842-844

对沼泽红假单胞菌生产CoQ10添加前体物的优化

摘要:CoQ10因其具有多种生理生化功能而不仅用于药物也用作食品添加剂。本研究采用全因析中心复合设计及响应面法对茄尼醇、对羟基苯甲酸及甲硫氨酸三种CoQ10前体物的添加量进行了优化,以达到沼泽红假单胞菌J001最大量地生产CoQ10的目的。结果表明:经过对所得模型进行响应曲面法分析,当茄尼醇、对羟基苯甲酸及甲硫氨酸最佳添加重分别为124.8mg1^-1,267.7mg1^-1,130.2mg 1^-1时,得最大CoQ10产量预测值40.6[(mgCoQ10)(g干细胞)^-1].对上述最佳组合进行试验验证得40.5±0.2[(mgCoQ10)(g干细胞)1^-1,很接近预测值,比对照(未加三种CoQ10前体物)CoQ10产量提高了109.8%。
845-850

ctDNA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法研究

摘要:利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S)方法研究了ctDNA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疏水等作用在ctDNA表面聚集,造成ctDNA的RRS大大增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吖啶橙(AO)与ctDNA的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能使AO—ctDNA的RRS信号大大增强。
851-853

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在加杨叶总黄酮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寻找加杨叶粗提液中的总黄酮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结果:萃取分离加杨叶总黄酮的最佳双水相体系是25%PEG400与12%(NH4)2SO4,最佳萃取条件为:pH=9,NaCl的添加量为3%,粗提液3mL,温度25℃。结论: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0.28%(n=5),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选择性,为黄酮类化合物萃取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854-857

海鲈核糖体蛋白L8cDNA的克隆与进化分析

摘要:本文构建了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头肾全长cDNA文库。PCR方法扩增得到海鲈的核糖体蛋白L8基因.全长848bp,编码257个氨基酸,含有L2及L2-C两个保守区。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以L8为参照的进化鉴定结果同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标准18s鉴定结果十分相似,因此核糖体蛋白L8基因可以作为鉴定物种进化程度的新标准。
858-861

Cx43在人胚胎早期食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Cx43在人胚胎早期食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第2、3、4三个月龄段人胚胎食管上皮层Cx43蛋白的表达。结果:第2-4个月龄段,食管上皮层均有Cx43蛋白阳性的细胞分布。第2个月胚龄段,Cx43蛋白在人胚胎食管上皮基底层呈强阳性表达,由基底层向管腔面,细胞阳性强度逐渐降低;第3个月胎龄段,Cx43蛋白阳性细胞在食管上皮层广泛分布;第4个月胎龄段,Cx43蛋白在食管上皮层近基底面部分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结论:Cx43蛋白在人胚胎早期食管上皮层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86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