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体育教学杂志 省级期刊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 11-3145/G8 国内刊号
  • 1005-2410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体育教学是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体育教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刊首、特别关注、人物专访、专题报道/从东京奥运看体教融合、专题报道/大单元教学设计、信息窗、教学探蹊、教研园地、名师培养、奥林匹克教育、校园足球、健康体能、教学一得、场地器材

体育教学 2010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体育教学杂志刊首
苏南模式1-1

摘要:中国江苏,特别是处于长三角周边的那些江南水乡,曾经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充当着“排头兵”、“样板间”的作用。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开了个好头。无论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还是灵活机智的思维方式,都可谓是江苏成为当时改革弄潮儿的重要前提,而其中形成的并为后人称颂和效仿的苏南模式更是功不可没。

体育教学杂志专题报道/课改万里行
课改万里行:素质教育从这里突破——从无锡、南通、常州阳光体育开展看江苏省体育课程改革4-8

摘要:课改实施近九年,成果如何?主要的经验有哪些?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新的改革方案(修改稿)颁布之前,进行深度调查、充分挖掘改革成果,对课程改革的深化、“阳光体育”的推进提供典型案例和依据具有深刻意义。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策划了“2010年中小学体育课改万里行活动”,本项活动着重选取第一阶段课程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和地区,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采访形式,客观、真实报道第一阶段课改现状,全面、深入了解和分析第一阶段课程改革的得失,为第二阶段课程改革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并尝试建立有效、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提供咨询建议。 江苏省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积极努力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今年4月,由本刊鳊辑部和《中国教育报》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小组前往江苏省进行实地调研,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对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的部分学校,通过现场观摩、采访、座谈等形式获取了大量直接的一线材料。

十年磨砺 探索前行 课改先锋现光芒——“课改万里行”江苏三地中小学体育课改调研报告9-15

摘要:一、“课改万里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开课情况、教师配置等现状如何?有什么经验、收获或教训、遗憾?在第二轮课改实施前,有必要好好进行一下调查、梳理和总结。

把好学校体育的定位 构建校本体育课程特色——访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丁伟明18-18

摘要: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创办于1907年,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被誉为江苏基础教育“四大名旦”之一。省常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先进的教育价值取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现代办学体制,实施品牌教育,提高学校的发展力和凝聚力”为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有特色。此次课改万里行期间,我们有幸与丁伟明校长面对面,并进行深入访谈。

常州市高中体育新课程实验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反思20-21

摘要:为了了解高中体育新课程实验新课程实施现状,常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体卫艺处、教研室分三次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常州市47所高中校长、学校中层、体育教师、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范围涉及常州市所有地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座谈或访谈法。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无锡市体育课改凸显亮点22-23

摘要:无锡市是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多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抓好课题研究,组织开展各项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体育教学杂志专颗讨论/误改改什么
课改 改什么24-27

摘要: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并准备着新的出发,但是似乎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被忽略着:体育课改应该改什么?不应该改什么?是什么都改,还是有些方面改,有些方面不改?为什么要改这些?如果这些问题不讨论清楚,那么改革成果的评价则无法进行,改革的方向则无法把握。

新课程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28-30

摘要: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能力、已有的经验、需要和兴趣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那我们教师就得有个性化的教学。所谓个性化教学,我认为首先是反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非模式化的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学校不是加工厂,学生也不是同质化的原材料,

基层体育教师产生困惑的根源——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另类思考31-33

摘要:2001年至今,在实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9年中,基层的广大教师参加了全国和地区的各级体育课程改革培训后,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耳目一新,并且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就。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了解到有相当地区的一部分教师虽然在改革中奋进努力,

体育教学杂志教学探蹊
例谈体育教材的呈现方式34-35

摘要:一、启发式呈现方式 案例一:一节八年级的跳远课,教学内容是蹲踞式跳远。在准备活动以后,教师设置了一个“战争”的教学情境,在打仗冲锋的过程中要超越对方设置的障碍和战壕。D教师开始并没有公布教学内容,而是要学生尝试跳过障碍物。障碍物是用小的双折式体操垫设置的,具体方法是把体操垫折起来后竖放在地面上,

始终在场——小议常态教学中的巡回指导35-36

摘要:笔者提出“始终在场”的概念,一是认为常态教学应有一定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二是常态教学应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与不教”或“教与怎么教”之间有显著差异。

“2+1”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以厦门市松柏二小(水平三)为例37-37

摘要: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的课改理念,从课堂的教学模式人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转变三节体育课都是“随师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2+1”教学模式,以迎合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需求,激发课堂活力,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检验“2+1”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笔者在本校五年级四个班中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学生的情意表现和有效数据进行对比检验。

“化整为零”开展好中学生趣味运动会38-39

摘要:趣味运动会是以“发展体能,突出趣味竞技性”为主题的运动会,它是集体力、智力、合作为一体的运动形式。趣味运动会因趣味性高,深受中学生喜欢,开展趣味运动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体生活,还能为学生或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空间。传统的趣味运动会比赛时间固定,项目多,参与人数多,组织难度大。就此,笔者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大小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39-40

摘要:为了达到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目标,经过笔者与同事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了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大小单元设计的教学模式。

赏识儿童“天性”——小学体育教师的另类艺术41-41

摘要:一、回归儿童世界,理解天性价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体育教师出于各种安全缘由等托词对儿童天性的无情压制现象:把活泼好动视为违反课堂常规,把追逐嬉戏视为教学安全隐患,殊不知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体育兴趣的前提。可以说,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的现象,

浅谈体育教学实习教案的编写与指导42-42

摘要:在体育实习中,教案是实习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课前编写教案是实习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教案他们才能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进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实习教师都是初次尝试学习写教案,缺乏备案的经验,写出的教案大都较“一般化”,抓不住重点。而这期间指导教师若进行备课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则能引起实习教师的重视和利用,

浅谈小学体育课期末的评定安排43-43

摘要:体育评定的目的是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及各种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在一个阶段后是否达到体育教学目标。对评定课合理安排不仅能提高评定的效率,而且也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有几项看法想与大家交流、学习,希望能起到引玉之效。

体育教学杂志实案选登
篮球“传切配合”战术的教学设计44-45

摘要:实案选登栏目的最终目标就是“优质课”向“常态课”的华丽转身,以及常态课向优质课的有效转化。我们通过具体、丰富、优质的教学设计的刊登,旨在从技术和意识层面上概括“变身”和“转化”的几个要素:一是标准。标准的合理、合情可以让目标的达成在理想和现实中求得统一;二是态度。恪守科学和艺术的相融相生有利于常态的改善,因为态度的确定可以荡涤教学的浮躁、麻木和枯燥,铸就教学的精致,同时持久的态度养成教学的艺术和学生默契的亲和,可以有效地解放教师的生产力;三是境界。境界的提升可以使教师登高望远,教学中适切地做到宏约有度、整散有序。本期推出的几个教学设计可以说都是较为精致的,而且源于实践的提炼,可以对一线教学有所借鉴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