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品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21

体育产品论文

体育产品论文篇(1)

近几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在占全国面积1.06%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20%,体育产业的产值占全国近35%,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引起了体育界,经济界的广泛研究。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结合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板块,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19个大中城市。

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集群现象,主要以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地区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标准。在全国30个大类的制造业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集中地区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特别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高达46.8%。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外,还有与体育用品密切关联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运动服、运动鞋等)、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80%。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高度集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竞争力,保证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从省份和产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过了80%。见表二,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上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苏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狮、广东省的中山、江苏省的苏州、浙江省的海宁;体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江苏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沧州;篮、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富阳、江苏省的太仓。目前,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主产地之一和销售的集散地。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网站及调查资料整理。

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点

1.生产布局专业化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大量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行、一市(县)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育用品生产的专业村、专业镇。在具体思路上,一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二是通过加强地区体育产业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共创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政策环境,降低体育产业经营的成本。

2.产品生产集约化

生产企业找准优势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体育产品,扶持相关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这种企业之间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业作配套的协同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更符合市场规律,其专业化企业集群,虽然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的产业集群系统的整体效率。

3.生产协作社会化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合营或建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由上游供应商、企业、营销渠道、客户构成的庞大产业网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协作,提升区域经济优势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互相认可体育经纪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1.有利于创建规模和成本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采购,零部件或产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实现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效应”,形成规模化效应,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节省了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和储存费用等流通费用。降低了有关的成本费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寻与交易成本、契约的谈判与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的费用,大大降低群落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也有助于集群中企业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各种专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机会,并降低创新成本。产业集群还营造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压力、协作的合力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如组织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

3.有利于树立品牌优势

体育用品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体育用品企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和物资的流动,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本身,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有利于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加上当地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这种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是单一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4.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提高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兴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集群落的共生现象,建立起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通过构建专业市场集群,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商贸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规模生产,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5.有利于建立体育产业政策一体化制度,构建共同发展的政策平台

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对产业集群地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同时,在各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与协调下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加强区域内体育产业的联动。鼓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差别化竞争。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五、结论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地区。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特征是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产业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形成规模和成本优势,信息和创新优势,区域和品牌优势,产业与市场优势,政策与环境优势。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趋于合理,使该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布局与结构,实现了错位经营与发展,产品竞争层次化。竞争有序,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形成浪性循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2]谢立新.产业集群产生和演进:泉州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3,(11):50~52

体育产品论文篇(2)

2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核心竞争力是体育用品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G.Hamel曾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先进技术的一种和谐组合。体育用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体育用品研发技术、体育用品产业体系、体育用品产业价值的一种有机组合。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结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征,对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作了如下分析。

2.1品牌发展水平低品牌发展水平是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在体现,“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则是衡量品牌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准。驰名商标,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是能获得全世界认可的;名牌产品,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的品牌发展范围还仅仅停留在国内,认可度没有驰名商标高。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中只有27个品牌被称为“驰名商标”,仅占其总数的4%,这一比例明显表明了品牌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

2.2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世界体育用品产量的65%,被称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加工厂,但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依存率平均值均在60%以上。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是受国外市场的影响的,同时在出口时市场的结构分布也很不合理,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地的国外市场,如果这些市场经济下滑,那么也会随之导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会受到影响。

2.3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研发是推动企业继续发展重要力量,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研发投入普遍是企业总收入的2%左右,这个比例只能勉强维持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具备其他企业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国外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生产变得很被动,缺乏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

3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却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限制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必须要解决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纵观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主导品牌效应有助于整个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享受由品牌带来的溢价。品牌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对品牌的定位。在进行市场分析时,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企业应该充分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内在需求,精心定位企业品牌,最大限度博取消费者的认同;其二,品牌的质量。企业对所塑造的品牌的质量应该严格把关,提高企业整体品牌质量,让消费者可以充分信任企业;其三,品牌的文化效应。优良的品牌文化有利于增强品牌号召力,让消费者从内心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3.2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近年来,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逐渐意识到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其一,资金来源的创新。国家在政策上应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支持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扩大和发展,提高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内在竞争力;其二,服务体系的创新。在传统的销售过程中,企业往往对消费者的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常常表现的粗线条化,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才能让产业集群保持持久的活力。3.3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良好的行业环境有利于产业集群中各企业间相互信任以及创新发展。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部质量标准以及价

格的相关规定,避免产业集群内部进行没有意义的恶性竞争;加强对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根本上保证产业集群内部每个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治危害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

体育产品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b)-0117-02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有56个民族,曾经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体育文化奠定了基础,当前无论是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育比赛等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没有形成体育文化产业链和核心产业群。当前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查找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1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条件提高,体育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纵观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源分布,整体上与中原城市群布局基本相吻合,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经济欠发达农村开展较缓慢。主要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到周边开封、洛阳、新乡、登封为体育文化产业圈的体育文化产业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武术发展的武术教育业: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杂技学校、体育培训班等,以登封武术学校和濮阳杂技学校最为著名。在登封遍布几十个武术学校,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数万人在这里习武健身。目前濮阳市国有杂技团校5个,民营杂技团体12个,杂技学校19所,从业人员近万人。围绕旅游业发展起来体育旅游业:嵩山少林寺、西峡灌河军事漂流、太行山、儿童欢乐谷、滑雪等项目。围绕文化发展起来的体育竞赛业、体育影视业、文化出版业:以电影《少林寺》和电视娱乐节目《武林风》为榜样《,武林风》是河南卫视于2004年推出的一档以武术搏击比赛为主题,融武术、竞技、娱乐于一体的高端栏目,它是中国武术栏目第一品牌,中国搏击标志性节目。围绕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体育制造业:目前在河南省涉及到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有31家,开封教育学院体育器材厂、焦作市教育体育器材厂、新乡市风华体育器材厂、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巩义市奥林制球厂等。

2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均衡

从地域发展上:无论是体育文化产品开发或是体育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优胜于农村。有的农村地区虽有着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奠基,但是开发迟缓,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出地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从产业项目上看:武术文化产业独树一帜,不论是武术文化传播、影视作品制作还是武术文化教育业发展都好,带动武术相关产业发展,而其它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进行开发。

2.2品牌效应不强

提到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就会想到少林、太极、杂技。存在狭隘性,没有充分挖掘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没有形成,缺乏品牌推广。要结合现展理念去融合中原体育文化元素,协同创新发展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通过品牌蝴蝶效应,带动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2.3经济效应不突出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推动,发达经济基础能够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二者相辅相成。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影响着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3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3.1重视文化宣传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体育文化活动从现场气氛宣传、媒体上推广、网络空间传播,展开立体方位宣传,提高体育文化活动影响力,促进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中,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3.2加强理论研究

任何文化发展都是从生活实践开始的,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理论研究,通过理论逻辑推理升华,再反哺在生活实践中,推进实践工作的开展。实践中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人们注重体育文化产业生产实践而忽视理论研究。同时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宏观的理论研究,当前对该理论研究都有一定局限性,要站在体育文化顶层高度,各省市地区对当地体育文化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推进地方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3.3促进人才培养

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前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培养,人才的短缺,影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尝试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文化产业方向的专业或者增设这方面课程学习,体育传播学、体育产业营销、体育经济学、地方体育文化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口人才。

3.4进行实业开发

体育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必须以体育实业产品开发为载体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仅靠口头上对非物质体育文化进行宣讲和传送,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没有感知觉器官通过实体有形产业感触留下的印象深刻。像以少林和太极文化为载体的体育旅游业开发、以中原武术为载体的影视节目开发、以体育器械制造和场地器材建设为主体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业,器材制造产业等。

3.5打造品牌推广

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要打造精品,进行品牌推广。以优势资源的强强联合开发,打造明星产业,强势推出,让中原体育文化产业走出中原,走向全国。通过品牌效应,产生大家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共鸣,有认识走上认可和消费,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体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目的。像“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南阳李宁体育园、西峡九九重阳登山节等等。

4结语

随着中原经济区成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和河南省经济新常态发展定位,给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现状分析,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支持和自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重视文化宣传、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进行实业开发、打造品牌推广、协同创新发展等对策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建设,以推动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大发展,促进和谐中原建设发展,推动中原崛起!

参考文献

[1]胡爱本.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产品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59-06

Sports Goods Industry: Research Trends and Forecast

LU Qing-hua1,YANG Jing-zhong2,ZHU Miao1

(1. Business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Fujian China;2. Economic and Trade Department, Liming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empirical and policy research of sports goods industry theories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Firstly, the sports goods industry research scope will be expanded. Secondly, theory innov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ill be given dual focus. Thirdly, the environment issue of this industry will gain more attention. Fourthl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s industry will be highlighted.

Key words: sports goods industry, research trends, research forecast

体育用品产业是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用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居于体育产业的主导地位,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梳理和分析体育用品产业理论应用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已有成果,展望未来研究走向,对加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促进体育用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用品产业中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用品产业理论应用研究

1.1 基于SCP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研究

1.1.1 从市场和产业集群集中度角度研究体育用品市场结构 罗赤平、郑志强[1],李骁天、王莉[2]等对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进入与退出壁垒角度切入,主要结论:1)体育用品产业集中度较低,究其原因在于产业内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不断增大、市场容量日益扩大。2)体育用品同质化程度高,企业主体、品牌、促销、价格等的差异化程度都很低。3)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低,绝对成本和规模经济难以成为体育用品企业进入的门槛;资产专用性弱、沉淀成本低、解雇费用少,体育用品企业退出容易。但刘建刚等对山东省17地市体育用品制造业,特别是销售收入前8位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相反结论,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进入和退出壁垒偏高。[3]

蔡宝家认为,在集群地域的市场集中度上,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从省份和产量上看,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和上海5省市的集中度超过了85%。[4]他认为集群市场集中度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产业内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充分的市场需求,价值链与技术传递链的整合以及产业集群区域的制度支持。

席玉宝等指出[5],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上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浙江省的慈溪,江苏省的昆山;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狮、广东省的中山、浙江省的海宁;体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江苏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沧州;篮、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的奉化、富阳,江苏省的太仓,福建省的长泰。杨明、郭良奎认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一是市场诱发型路径,二是政府引导型路径。其形成原因、组织结构形式的差异,致使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存在原生型、嵌入型、共生型三种类型。[6]

1.1.2 从价格行为和产品创新角度研究体育用品市场行为 许敏雄等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产品无差异竞争、争夺中低档市场和创新不足三个方面,而价格行为是企业的主要竞争,体育用品产业市场存在恶性价格竞争。[7]李骁天等从广告、兼并视角分析体育用品产业行为,认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电视广告定位不明、形式雷同、内容空泛,缺乏有个性的电视广告语。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主体太少、竞争实力旗鼓相当,导致企业兼并动机不足,难以形成大型企业集团[2]。王莉、吴伟从体育用品产业市场协调行为角度分析,认为众多协会的存在促使体育用品企业处于一个多头管理的状况,很难形成卡特尔组织。[8]

1.1.3 从资源配置和规模结构效率角度研究体育用品市场绩效 从资源配置和规模结构效率角度看,体育用品市场绩效不高。李骁天、王莉分析了李宁、康威、361度等体育用品代表性企业的利润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认为目前体育用品产业绩效特征表现为:消费者满意度下降,行业利润水平低,经济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差等。他们进一步分析认为,体育用品产业技术进步的效果也不容乐观。[2]另外,许敏雄等也指出,目前体育用品产业绩效基本特征是:消费者满意度下降、行业利润水平低、经济规模小、技术创新水平低等。[7]

1.2 基于相关学科理论的应用研究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链理论、博弈论等,研究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易剑东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体育用品企业成长性问题。根据对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各阶段各项事务的分析,他认为企业诞生、生存、成熟、蜕变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各不相同。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主要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纵向依属,与科教和商贸部门的横向连带,以及与运动队的联系、运动竞赛的辐射获取社会资本。[9]

周云涛等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体育用品产业升级问题。他们调研了68家体育用品企业,提出体育用品产业升级的途径,一是加强与上游领导厂商的合作,以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二是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加大集约化力度。[10]谢洪伟等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以晋江市体育用品制造业为实证研究对象,指出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应在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国际性的垂直分工或价值链分工;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获取竞争优势。[11]潘四凤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指出后危机时代体育用品产业要建立企业分级制度,明确企业发展定位,实施产业链升级战略。[12]

江亮等基于产业链理论视角研究体育用品产业安全问题。认为从产业链角度看,体育用品产业潜在风险包括生存与发展风险、创新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等。企业可以运用整合供应链(ISC)和整合生存开发(IPD)来化解生存与发展风险,通过创建区域品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区域来解决创新风险,通过多方位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和资金利用率来规避融资风险等。[13]

刘玉兰等采用博弈论分析体育用品企业国际贸易态势,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出加大自主创新、促进集群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等对策建议。[14]

2 体育用品产业实证研究

2.1 体育用品产业评价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突破体育用品产业一般规范研究,运用数理统计等计量工具,实证研究体育用品产业的企业竞争力、经营绩效、自主知识产权等,分别得出若干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吴晓阳、宁自军利用ICOP评价方法,实证分析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水平发展态势,认为企业可以从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着手,提升体育用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5]吴延年等以李宁、安踏、中国动向、特步四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各公司的竞争力优势及差距,并构建了体育用品企业上市公司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6]

杨光选取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制造、化学纤维、橡胶制造业、电气机械、电子与通信6个产业的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比分析体育用品产业经营绩效,认为体育用品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整体消费水平低。[17]

孙义良运用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法,以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为例,构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8]

2.2 体育用品产业区域调查研究

2.2.1 体育用品产业跨区域调研 就整体产业不同区域间的对比分析,主要有詹建国、陈颇、席玉宝、王乔君等学者。詹建国通过实际调查,揭示了我国北京、西安、无锡等不同类型城市体育用品流通组织的现状、基本特征和所存在的问题[19];詹建国等还实地调查我国300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认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所有制呈现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形式,生产形势较好,产品朝着系列化的方向发展。[20]

陈颇根据2003-2007年全国22个地区的体育用品制造业经营管理,运用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实证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经营管理绩效的区城性差异,认为我国东部综合水平明显偏高,中、西部整体偏低。广东、福建、山东、江苏、浙江与上海体育用品制造业经营管理绩效连续5年保持前六强。[21]此外,陈颇还调查分析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大类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认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泛珠三角区域、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体育用品制造业竞争力存在较大的行业和产业差异性。[22]

席玉宝等对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体育用品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市场体系趋于完善、布局趋于合理。[23]但黄卓等研究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体育用品企业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知识溢出效应显著等问题,有待调整升级。[24]

王乔君调查分析浙、闽两省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分布、品牌资产及品牌保护等现状,提出浙、闽两省体育用品企业民族品牌的建设路径、发展战略及其选择,可供后续研究参考。[25]

2.2.2 体育用品产业具体区域调研 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具体省份或城市出发,调查分析体育用品产业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基于东部沿海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区域调研文献较多。

李建设调查浙江2 014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认为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缺少品牌优势和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同类体育用品品牌过多,科研开发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匮乏素质高的企业家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支撑体育用品产业的持续发展。[26]徐卫华等通过对厦门体育用品企业的调研,认为体育用品产业在投资规模、产值、入库税收和吸纳从业人员数等给厦门GDP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7]祝振军等通过对广东省外向型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认为广东外向型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简单外嵌,根植性弱;产业环境恶化,发展动力不足;非均衡发展,不利于分工协作;优势弱化,竞争激烈。为此提出应积极升级演进、促进广东外向型体育用品产业由外向型向国际性发展。[28]

总之,体育用品产业区域调查研究,所获数据比较可靠,容易发现实际问题,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理论分析不足,难以揭示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3 体育用品产业政策研究

3.1 体育用品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 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政府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体育用品市场运行规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和运行;并制定战略规划、革新机制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体育用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9]

3.1.1 体育用品产业规模发展政策 张青认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组织结构战略创新的方向是实施大集团战略,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联合舰队”。体育用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可以达到提高行业集中度、有效克服市场供需矛盾的目的。[30]翁彪等调查分析了福建省9地市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状况,也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鼓励体育用品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整个产业。[31]

3.1.2 体育用品产业标准化政策 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制定完善体育用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体育用品产品的认证工作,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化与国际化水平。杨明、王新平认为,可以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等方法,推动企业实施标准战略,突出标准检测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政府构建技术标准组织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公共服务体系。[32]周云涛等也指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应主动参与国际鞋业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积极与国际体育用品标准政策接轨。[10]

3.1.3 体育用品产业自主创新政策 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含量高、科学实用的体育用品。当今体育用品必须凝聚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以设计开发为核心竞争力。[20]体育用品的设计和制造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充分满足民众的体育运动消费需求。要强化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观念,将先进的复合材料、电子技术和机电产品技术运用到体育用品工业上来,以塑造世界级品牌为主线提升创新能力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33]杨明、李留东从企业家特质、潜在技术创新资源、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支持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创新基础保障能力8个方面构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框架,认为除提高个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应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机制,建立自主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政策法规支持和保障机制,营造创新环境。[34]

3.1.4 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和国际化品牌建设政策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高端化,必须依托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楼小飞等从发展“瓶颈”及其成因着手,比较分析了体育用品产业的三种发展模式,重点探讨了政府与民间结合模式的优势,提出比较可行的发展路径是:政府应该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建设2~3个不同功能和定位的部级体育用品科技园区或产业基地。[35]体育用品产业必须实现以下三大转变:一是由劳务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二是由简单设备出口向合资办厂转变,三是由原材料和半成品供应向境外品牌注册和产品直销转变。[36]总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实施国际化品牌战略,增强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2 体育用品产业政策的影响因素

3.2.1 产业政策制定影响因素 荷兰学者丁伯根把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的个体偏好对政策倾向产生影响;二是社会利益集体偏好使政策制定者达成某种共识;三是一般政策原则对经济政策目标产生“非经济”影响[37]。Chu分析东亚新兴工业国1970-1980年间所采用的差异性产业结构政策,认为影响产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决策机构的意识形态及组织凝聚性、决策系统的集中性以及所拥有的各种政策工具;二是政府官僚系统与私人部门之间关系网络的关联特性。[38]韩国学者李汶纪认为,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互动形成的政策网络,是产业政策制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9]国内学者韩小明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背景,分析了政策制定者的个人动机对产业政策制定时的影响。[40]张泽一、赵坚从产业政策无效的理论逻辑角度,逆向分析影响产业政策的因素。认为在产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既有可能是政策主体缺乏制定合理产业政策的愿望,又有可能是缺乏完全的知识和信息。政策制定主体能力和制定程序的约束对产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张泽一认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还受到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模式、一国经济环境、产业发展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41]

3.2.2 产业政策执行影响因素 T·B·史密斯提出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主要涉及四个影响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M·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的本质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影响者之间行为的调适状况。尤金·巴达奇运用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所建立的模型。政策执行能否成功,取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之间动态的策略选择。Okimoto研究日本产业政策时,把政府与民间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看作影响日本产业政策的关键因素,日本社会行业协会、官僚审议会、政党政策委员会、金融机构、言论机构、劳动组织、学术界等组织之间所形成的网络关系,在实施产业政策中起关键作用。[42]

江小涓认为,产业政策能否有效执行除了政策本身的合理之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该产业政策的执行对地方政府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地方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业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反之,产业政策的实施就会受到阻碍。[43]曾红萍等学者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认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博弈和企业行为都是最终影响产业政策合理性的因素。[44]张泽一等认为,产业政策的执行还受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行为和能力、社会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产业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是影响政策的重要因素,企业能力构建导向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41]刘南昌认为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是由传导机制的状况、性质及完善程度所决定的。传导机制是调控主体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向运作主体传达意志,以实现调控目标的行为方式。[45]

总之,以上学者集中分析了体育用品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政策的实施、传导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涉足者极少,亟需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4 研究展望

4.1 拓展体育用品产业研究空间 纵观研究文献不难发现,体育用品产业领域的博硕士学位论文较少、研究面较窄、重复性研究过多。实际上,体育用品产业相关理论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育、法律等学科,今后应拓宽研究视野,加强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研究。1)加强体育用品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文化、产业升级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加强体育用品产业与政府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对外经贸等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加强微观体育用品市场行为的研究,如市场一体化研究、厂商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研究;4)加强体育用品产业与文化创意、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研究,如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新型业态的研究。5)体育用品产业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的研究;六是加强体育用品质量标准、产品认证、品牌战略、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4.2 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并重 一方面,加强体育用品产业的理论创新。抓紧研究体育用品产业战略、产业运行机理、产业市场传导机制、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政策比较、产业经济效应、产业关联与融合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用品产业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用以解释体育用品产业经济现象并指导体育用品产业实践,如引入结构方程模型(SEM)、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加强对体育用品产业绩效、厂商及消费者行为、财税政策有效性等问题的实证研究。

4.3 加强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产业发展环境差异是造成不同区域之间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体育用品产业环境不仅制约、影响着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而且是正确衡量和评价某一阶段体育用品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客观标准。[46]未来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环境研究的重点:1)加强体育产业统计与实践的研究。虽然第一次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摸清了体育产业的基本情况,但以往体育用品产业的调查研究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乏善可陈,今后要较强中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2)加强产业政策环境体系研究。以往只注重对体育用品产业财税政策优惠的研究,今后要加强对自然科技,区域人文,投融资(如民营资本、外商资本、企业上市),资金和专项资金(如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土地、园区及基地建设等体育用品产业政策环境的研究。

4.4 突出体育用品产业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涉足体育用品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传导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极少,未来应突出研究以下三大关键影响因素。1)突出体育用品产业特征。建议加快体育用品产业园区的建设,完善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建立健全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2)提高政策本身的有效性。建议完善产业政策形成机制,保证产业政策生产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提升政策手段的有效性,包含税收政策——构建税收政策激励体系,资金政策——培育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基金,法律政策——加强行业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3)规范体育用品企业行为。培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用品企业集团,鼓励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进入体育用品资本市场,培育一批体育用品产业战略投资者,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赤平,郑志强.体育用品产业结构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37-39.

[2] 李骁天,王莉.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5):15-22.

[3] 刘建刚,连桂红.山东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6):22-24.

[4] 蔡宝家.区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32-34.

[5] 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 .体育科学:2005(6):22-25.

[6] 杨明,郭良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政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7(3):27-30.

[7] 许敏雄,陆亨伯,王乔君.基于SCP框架的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特征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16-18.

[8] 王莉,吴伟.产业组织理论下的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行为特征与市场绩效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469-473.

[9] 易剑东.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0] 周云涛,储建新,白震.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的调研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55-57.

[11] 谢洪伟,张红艳.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福建晋江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5):41-44.

[12] 潘四凤.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0(5):68-72.

[13] 江亮,饶平.产业链战略视阈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潜在危机与谋划[J] .北京体育大学报,2010(10):13-16.

[14] 刘玉兰,鲍方芳,张毅超.基于博弈论对我国体育用品贸易发展的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7-9.

[15] 吴晓阳,宁自军.ICOP方法在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研究及应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26-29.

[16] 吴延年,陈卓,李建军.中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品牌竞争力评价[J] .体育科学,2010(1):30-35.

[17] 杨光.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 .浙江体育科学,2004(5):44-46.

[18] 孙义良.我国体育产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体育用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实证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34-39.

[19] 詹建国.我国不同类型城市体育用品流通组织的现状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4):6-11.

[20] 詹建国,黄俊亚,孙立平.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北京体育大学报,2001(4):447-449.

[21] 陈颇.我国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经营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基于2003-2007年全国22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7-171.

[22] 陈颇.我国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0(2):37-44.

[23] 席玉宝,袁铜墙.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调查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3):415-420.

[24] 黄卓,程其练,周美芳.中西部体育用品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9):64-68.

[25] 王乔君,童莹娟.浙、闽体育用品企业民族品牌建设研究[J] .体育科学,2010(4):26-33.

[26] 李建设.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2004(8):16-18.

[27] 徐卫华,何琦.厦门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J] .福建体育科技,2006(5):5-8.

[28] 祝振军,杨明.广东外向型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5):27-30.

[29] 陈颇.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增量关系的计量研究[J] .体育科学,2008(6):20-23.

[30] 张青.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创新[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7-29.

[31] 翁彪,李明峰,林耀生.福建省体育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J] .体育科学研究,2009(3):4-7.

[32] 杨明,王新平.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及其实施构想[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504-508.

[33] 闽健,朱道辉,等.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1-5.

[34] 杨明,李留东.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3):41-46.

[35] 楼小飞,张林.中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瓶颈、模式与路径选择[J] .体育科学,2007(10):80-84.

[36] 焦宏亮.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策略分析[A] .第2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 .会议论文,2008.

[37] 丁伯根.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8] Yun-han Chu. Stat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Adjustment of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9(43):647-672.

[39] 李玟纪.新制度主义理论与产业政策分析框架探讨[J] .社会科学研究,2003(1):27-30.

[40] 韩小明.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J] .教学与研究,2001(7):20-26.

[41] 张泽一,赵坚.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述评[J] .中国流通经济,2008(7):28-30.

[42] Daniel Okimoto.Between MITI and the Market[M]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3] 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体育产品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83-01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数字广播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互联网、无线通讯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和创新模式内容为主的新媒体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互动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儿童接触现代媒体技术,运用媒体互动技术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促进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发掘是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趋势。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推广上相对较为成熟和完善,大量的国外相关产品占据中国市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在相关的领域和市场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理论研究较为完善,产品科技性、互动性较强。

国外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完善,以美国为例,在理论教育方面较为著名的有杜威提出的“艺术即教育”、“从做中学”等理论,罗恩菲尔德提出的“以个人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学前儿童艺术创作的“涂鸦期”和“前图解期”理论,以及帕森斯提出的关于人的审美理解发展理论等理论体系。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方面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在内容和途径方面,注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艺术教育内容结合新媒介,新技术,开发出大量以媒体互动为特征的内容产品。

2、产品内容丰富,科技含量高,在国内占据主导市场。

由于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在儿童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完善,加上国外特别注重将教育内容和当今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互动技术相结合,将市场经济和媒体互动纳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所以目前与之相关的媒体互动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国内本项目相关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况,则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

儿童艺术教育产品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对年轻父母来说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能够以自创品牌出口的还为数不多,依附式发展导致我国目前相关教育产品利润低,处于该行业产业链最低端。

2、产品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

在儿童教育产品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但是目前在儿童艺术教育互动产品的设计上我国常常追随国外,如欧美、日本和韩国,缺乏自身特色。

3、儿童群体市场细分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少有品牌效应的产品。

每一阶段的儿童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国内相关产品对于儿童群体细分不够明确,每个年龄段的针对性不强。开发者、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去设计出符合不同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产品。

通过对国内外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的研究,我们清晰的发现,目前国内相关行业、产品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产品的研发、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市场的推广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针对以上的客观情况,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相关领域,我们应该立足根本,在内容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积极吸收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融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同时还需围绕市场进行相关的延伸设计和品牌推广,助推企业产品升级,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树立品牌效应。以优秀的产品、知名的品牌和良好的推广策略作为国内相关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将儿童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儿童接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发掘是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趋势。因此,以科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打造出高质量的儿童艺术教育产品,才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帮助儿童全方位、立体地感知艺术世界。

体育产品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 800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2105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陈颇(1982—),男,重庆铜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133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健身运动最早兴起于美国,伴随这一运动产生的训练健身行业也成为一种热门行业,至今仍然方兴未艾。训练健身器材已在国际市场上立足20余年,仅美国年均产品销售额就达120亿美元,这对推动本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与国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国民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是倍加关注,全民健身路径也逐渐遍布大街小巷[2]。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训练健身器材的生产厂家。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训练健身器材已拥有自主品牌,例如英派斯、好家庭、舒华、汇祥、WNQ[3],并涌现出一批实力派企业。另据张林等 [4]关于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标准研究,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球类制造业(2421)、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2422)、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2423)、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2424)及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2429),由此表明我国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已经在体育及相关产业中存在较大影响。综上所述,训练健身器材已经成为满足人们日常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及优化消费结构等的重要载体,同时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作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壮大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进而提升国内体育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张林等 [4]关于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标准的研究已经足以说明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但二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互动影响机制,彼此作用程度究竟如何,这将是本研究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国内相关文献显示,代中强 [5]和顾乃华等 [6]学者归纳出目前3种论述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融合论”。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服务业的发展是通过制造业的扩展而引致发展的[56]。供给主导论则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的分工程度和劳动效率,通过迂回生产延长产品生产链,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业外包给生产行业,可以降低其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7]。互动融合论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两者的边界也开始趋于模糊化,随即便出现了融合趋势[78]。基于此,本研究将以上述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3种假说为理论基础,尝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实证我国东部10个省市自治区的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究竟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与建议。

1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依据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3种理论假说,提出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3种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1: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关系遵从需求论的观点,则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是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发展的原因,而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原因,即存在单向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对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因果关系。

理论假设2: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关系遵从供给论的观点,则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原因,而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不是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发展的原因,即存在单向的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因果关系。

理论假设3: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关系遵从互动融合论的观点,即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则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互为因果关系。

按照模型的设定思路,本研究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若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东部某一地区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是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单向的Granger原因,则理论假设1(需求遵从论)成立;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单向的Granger原因,则理论假设2(供给主导论)成立;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则理论假设3(互动融合论)成立。

毋庸置疑,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受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国民经济实力、人均收入状况、人均受教育程度、群众(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科技研发实力等。本研究之所以没有把这些相关因素纳入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构建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在排除其他客观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仅就体育用品制造业和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较为准确的剖析,从而客观地验证我国东部地区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3种理论假设是否成立。

2 指标变量与研究区域

体育产品论文篇(7)

你会为姚易大战造势而上网发帖吗?

你会上网“晒”自己的球鞋涂鸦照片吗?

你会在线看赛事直播参加团体讨论吗?

你会参加体育品牌组织的网络活动吗?

2008年5月由CIC的2007年第四季度体育行业网络口碑白皮书用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CIC基于2007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由296,017名独立发帖者在中国大陆体育相关论坛(BBS)中所的4,311,758条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对中国网络社区(论坛和博客)体育行业网络口碑进行总览,也为我们展现了体育网民丰富独特的网络文化和体育品牌营销的新方向。

体育网络文化,天天新鲜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08年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12亿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有7460万用户经常使用网络论坛BBS,他们通过论坛、博客和视频分享等网络渠道分享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讨论以及相关多媒体信息,形成网络口碑,并积聚了消费者自己的影响力。CIC体育行业网络口碑研究采集了2007年第四季度期间发表的430多万条讨论帖,从中发现了体育网络正在兴起的丰富而独特的网络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达了体育爱好者对于体育运动的激情和热爱。

1.网民自创的独特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一种网络文化。如,非常喜爱某个运动员或球队的人,可称为“某蜜”,比如:姚蜜。相应的,那些经常刻意批评某个运动员或球队的人,可称为“某黑”,比如:姚黑。

2.体育运动爱好者借用品牌资源自创作品。体育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地借用品牌资源自创作品,如对品牌口号或是广告片进行二次创作,对球鞋DIY,尤其是球鞋涂鸦,来展现自我独特的创造力与个性。

3.“我秀”流行于网络体育爱好者中。热情的体育迷们越来越乐意在BBS之类的网络社区中通过“秀”或“晒”自己的体育运动收藏来展现自我。

4.体育网络社区中许多有趣而独特的元素成为受网民欢迎的网络文化。如由品牌、网站或体育爱好者制作的E-Zine(电子杂志)、由一群富有激情且专业的体育迷组织的体育比赛“线上直播,团体讨论”活动和卡通体育博客圈、运动员博客圈以及体育服饰博客圈都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表达体育热情的平台。

品牌营销如何借势体育网络文化?

网民对于体育、网络口碑体育文化及品牌的热爱与激情为品牌提供了了解消费者和青年文化的窗口,这些可以成为品牌宣传信息与沟通消费者的载体。

1.新产品和营销活动可引起品牌讨论量变化。从2007年第四季度讨论提及率前三位的品牌周讨论趋势可以看出,当品牌有官方图片,或者活动的前后一周,论坛的帖子发表数量达到峰值。例如,耐克新品篮球鞋的上市以及阿迪达斯和锐步的营销推广活动都引发了积极的网络讨论。

2.体育爱好者论坛的论坛版主、管理员合作是帮助品牌和网络社区建立联系的一种途径。与门户网站或专业体育社区网站相比,体育爱好者论坛(球员/球队粉丝俱乐部)更为活跃,他们的发帖量比其他两类论坛至少多一倍。这些论坛的版主不仅仅是论坛中最为活跃的发帖者,还拥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同时对于论坛中的其他发帖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体育产品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302-020 引言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体育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增长值能够占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而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则达到了11个百分点;反观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仅有7个百分点;贡献率与美国差距则更大,仅为美国的十六分之一[1]。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产业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因此,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进程,发展体育产业的潜力,借助新的平台推动体育产业的不断更新,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1 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而体育产业中的多项分支产业,都具有明显的文化产业特征,比如,竞赛表演类体育项目、体育赛事转播、电子竞技产品等的开发;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体,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和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网络也成为各种产业开展的新领域,因此,网络文化产业也就无可代替的成为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国务院2010年3月颁布的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提出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产品也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环境。因此,合理借鉴网络文化产业的的有效载体,不断研究体育产业理论边界,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2]。

2 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途径

2.1 构建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体系 任何方案的施行,都需要理论基础做支撑,因此,要告诉重视体育产业与文化网络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架构,以体育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作为理论体系,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定位。首先,在国家政府的角度,要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做好体育事业的分类管理,形成多种形式共存的体育产业发展局势。其次,在社会的角度,形成多元的网络体育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提升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2.2 网络科技技术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将能够发挥体育产业创意资源的积极效应,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体育产业的信息资源建设。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以来,体育赛事的转播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文化产业来实现,因此,将网络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有效的转化为体育产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中重要生产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提升体育产业的科技信息含量,是体育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就要使体育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高度融合,高度关联,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推动体育产业的转型,突破行业壁垒、地域限制、推动体育产业的网络化,按照市场化的模式,使体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促进体育元素和网络文化元素的融合 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加强重大国际比赛的传播,多画面,多角度的展示体育赛事的品牌效应,发挥体育品牌功能,这是网络传播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网络所具有的“随时随地”,“任何信息”能够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无障碍、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传播,使消费者能够及时的获取各种资讯。

2.4 注重电子竞技业的发展 网络动漫产业与体育产业相结合,是未来体育产业进入“体验营销”发展的一大趋势,玩家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到体育明星的风范。我们可以将“电子竞技运动”理解成: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正是因为电子竞技运动这样的内涵和功能,国家体育总局才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之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在wcg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中,中国队以1金3银1铜的成绩仅次于韩国队,位居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消费者的加入,影响到与体育文化产业最密切相关的青少年群体,发挥体育产业的号召力,给电竞产业的发展带来发展生机。

2.5 打造多元体验的体育产业 在网络社会化的的背景下,打造多元体验的体育产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X360系统的kinect来观看ESPN的众多体育赛事节目[3],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观看比赛的的同时与其他观众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发表自己对比赛结果的意见以及发起各种投票等。因此,大众参与是体育产业消费的重要环节,而不同特征的消费人群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也不完全一致,而这些差异就构成了众多的小体育文化族群[4]。因此,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归根就是满足这些系体育文化族群的需要,特别是互动式的体验需求。在增加体育文化产业自身内涵的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满足体育消费群体浏览、观看、评价、讨论、下载等各种需求,完善体育产品的体验需求,发展真正的网络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帆,齐琳.体育产业振兴规划有望公布,2万亿市场待唤醒[N].北京商报,2010-03-25.

体育产品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理论准备

1.体育营销理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体育营销运用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方法及过程,是企业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方式。在1987年美国的《广告时代》上就有了体育营销这个词汇。通常,我们可以将体育营销作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体育营销是指对体育产品亦或是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营销,其营销主体是体育本身。其二,体育营销是指企业借助体育赛事或者体育活动对其产品、服务或是企业品牌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体育赛事的强大号召力与影响力来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产品、服务的关注,进而达到提高企业声望、提升品牌价值,促进消费、提高收益的目的。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种定义下的体育营销。

2.运动项群理论

运动项群是运动训练学中的一个理论。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与他的同事把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为“运动项群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运动项目因为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或相同的特点而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一个“群体”,而不同的“群体”又具备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各比赛项目可以划分为哪些运动项群,而每个运动项群的设置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具备哪些营销特征。这是我们在选择运动项目进行体育营销时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

建立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是本文的核心,突出了本文试图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研究意图。其整体思路是,让企业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开展体育营销时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弄清各个比赛项目的竞技特征,从而找到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与竞技项目特征的契合点或相似处,通过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步引导消费者在视觉、行为与理念三个识别层面对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从认知到联想、再到忠诚的价值提升过程。其目的是,首先让企业在开展体育营销时,除运用通常的一些营销方法外,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项目或运动员,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体育营销资源,使其营销目的更加明确;选择营销资源更加科学、合理;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企业及其品牌与产品;最终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其次是希望企业不要一味地专注于对“更快、更高、更强”或者“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追求,而是有的放矢地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品牌价值或产品特征与营销资源有机结合,让体育营销更富于逻辑性与科学性,从而真正体现体育营销相较之其他营销方式的价值所在。

三、系统建立

在系统建立部分笔者的总体思路是,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中,试图分析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提升的过程在体育营销中应该怎样表现。将二者结合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如何在体育营销中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来建立营销系统,更好地指导企业选择体育营销资源开展营销。因此,在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必须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运动训练、竞技比赛以及竞技项目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各运动项群的竞技特征及营销特征,看清在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营销资源的本质面貌。

具体做法:第一,分析在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各运动项群在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与智能方面的表现特征;第二,按照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一分析各个运动项群的营销特征表现;第三,根据对各运动项群营销特征的分析结论逐一提出营销对策。最终形成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品牌识别与品牌价值理论为渠道、以体育营销为核心的运动项群营销系统。

四、结论

本文紧紧围绕体育营销这个主题来开展研究。运用管理学、营销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试图说明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营销来帮助企业提升其品牌价值,对整体思路进行概述,引入运动项群理论,对各运动项群的分类进行列表说明,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图。

参考文献:

[1]李慧.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品牌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09).

体育产品论文篇(10)

1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上一篇: 关法律论文 下一篇: 大数据审计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