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

  • 11-3399/TQ 国内刊号
  • 1005-2399 国际刊号
  • 1.0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炼制与化工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7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炼制与化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催化剂、简讯、加工工艺、油品与添加剂、节能减排、控制与优化、分析与评定、设备及防腐、综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基础研究
不同来源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对比研究1-5

摘要:考察了典型煤焦油(取自山西保德,下称BD)及新疆塔河减压渣油(VR)中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差异。以热重分析方法模拟了2种正庚烷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发现BD正庚烷沥青质更易转化,250℃以上就有明显失重,VR正庚烷沥青质在400℃以上才会发生明显的热裂化反应。在催化临氢热转化过程中,BD正戊烷沥青质中的正庚烷沥青质同样更易发生转化,而且相同条件下反应体系中焦炭生成率更低;反应温度340℃时BD正庚烷沥青质转化率为98.87%,而360℃时VR正庚烷沥青质的转化率仅为35.33%;反应后产物中BD正庚烷沥青质氢碳比升高,芳香度降低,发生了明显的加氢反应,VR正庚烷沥青质则以发生脱烷基侧链反应为主。根据煤焦油沥青质反应的规律和原料性质,提出了以“最大化脱除中低温煤焦油中金属杂质,兼顾沥青质转化”为目的的中低温煤焦油浆态床加氢新思路,在高压釜小试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原料适用性,值得进一步放大研究。

孔结构与酸性质对多孔硅铝材料催化性能的影响6-12

摘要:采用成胶、陈化、后处理等过程制备出具有不同孔道结构和不同酸性质的多孔硅铝材料,用XRD,BET,FT-IR,NH3-TPD等方法对这些多孔材料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并采用重油微反评价装置对这些材料制成的催化剂进行裂化性能考察。结果表明,通过合成条件的微调可以获得平均孔径为7~14nm、总酸量为0.617~1.046mmolg、同时含有B酸中心和L酸中心的多孔硅铝材料。孔径大小、酸性质及水热稳定性直接影响材料的转化能力及产品分布,其中孔径大小和酸性质的影响不尽相同,当平均孔径(水热老化后)为11~14nm时,二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裂化活性的提升;当平均孔径进一步增大时,孔径大小对裂化性能的影响程度超过酸性质的影响;在酸性质中,总酸量主要影响材料的裂化活性,而酸中心分布则更多地影响产物分布。

催化裂化催化剂喷雾干燥过程CFD模型13-18

摘要: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结合催化裂化催化剂喷雾干燥过程的特点,运用欧拉-拉格朗日(Eulerian-Lagrangian)模型,建立喷雾干燥塔两相流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制备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喷雾干燥塔内气浆两相流动量、质量和热量传递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喷雾干燥塔内流速分布、温度分布以及颗粒运行轨迹等信息,从而对塔内流场信息进行可视化。将模拟结果与中型喷雾干燥塔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趋势一致,出口温度误差在10%以内,证明所建模型可靠,可用于喷雾干燥过程的模拟。

噻吩在Ni/Al2O3催化剂上的原位吸附红外光谱研究19-23

摘要:将NiOγ-Al2O3催化剂制成自支撑的薄片,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方法探究了噻吩分子在Ni上的吸附模式。将稀土Ce引入,对NiOγ-Al2O3催化剂改性,发现Ce可以改善NiO的还原性能,并增强噻吩吸附时的S-金属直接作用,改善了噻吩脱硫的选择性。

基于预加氢的煤焦油重质馏分油供氢性能研究24-28

摘要:对煤焦油重质馏分油进行预加氢处理,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方法,从分子结构角度深入探讨煤焦油重质馏分油的理化性质和供氢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预加氢处理,煤焦油重质馏分油的芳碳率(fa)由加氢前的0.89下降到加氢后的0.80,芳环取代度(σ)由加氢前的0.12提高到0.20,供氢指数(PDQI)由3.21mgg提高到4.02mgg;预处理后的煤焦油重质馏分油在煤油共炼中的氢耗由4.03%下降到3.74%,转化率和油产率均得到提高,产物油中的沥青质含量明显下降,油品质量明显改善。

重质船用燃料油黏度预测模型研究29-35

摘要:研究了现有黏度预测模型应用于重质船用燃料油黏度预测的可行性,筛选几种常见的黏度物理模型,进行试验数据对比和最优模型选取,基于重质船用燃料油数据库对Cragoe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掺稀降黏试验数据分析混合机制对预测模型相对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重质船用燃料油调合组分,采用Cragoe黏度模型进行预测误差较小。这是由于Cragoe黏度模型的预测不受组分油黏度比的限制,在重质船用燃料油中的适用性最好。采用所提出的修正模型,可进一步降低对重质船用燃料油黏度预测的误差。分析多组分调合的结果显示,若组分中的黏度呈梯度分布时可降低预测误差。另外,渣油与稀组分油(简称稀油)调合时,沥青质的络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油浆改质沥青与其SBS改性沥青性质关联研究36-40

摘要:以70号沥青、减压渣油和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配制沥青原料、制备油浆改质沥青和SBS改性油浆改质沥青,分析其性质和族组成,探讨了油浆改质沥青性质对SBS改性沥青性质的影响,并结合荧光显微照片,考察了SBS在油浆改质沥青中的分散状态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芳香分含量较高时,油浆改质沥青的性能较好,SBS与其相容性也较好,从而能够制备出性能较好的SBS改性油浆改质沥青;SBS改性缩合油浆改质沥青的性质优于SBS改性油浆改质沥青的性质,且达到了SBS改性沥青I-D级标准。

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简讯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微通道费-托合成技术开发”项目通过评议5-5

摘要:近日,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科院)承担的“微通道费托合成技术开发”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组织的技术评议。基于固定床和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研究优势以及对费-托合成反应传质、传热规律的深刻认识,石科院提出将微通道技术应用于费-托合成的研究思路,并于2012年开始相关技术研究。

中东和亚洲炼油商提高石化产品收率18-18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预测认为石化产品将成为石油炼制增长最快的领域,世界各大炼油公司正在努力使普通炼油厂加工流程的石化产品收率高于10%。几家亚洲石化厂同时拥有蒸汽裂解装置与对二甲苯装置,高苛刻度流化催化裂化的化学品收率已经超过30%。中东的公司一直计划新建原油制化学品项目,预计石化产品产量将更高。传统上,大多数炼油利润来自汽油和柴油,国际能源署(IEA)警告说,“从理论上讲,一个领域减少的利润将通过其他领域如石脑油和液化气等高需求产品的价格上涨得到补偿。虽然这些产品的价格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很难设想这种增长能够完全弥补道路运输燃料销售额下降的损失。”尽管如此,IEA仍然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长抱有很高的期望,即使不断增长的循环利用率会导致与石化产品相关的原油需求减少1.5Mbbld(1bbl≈159L),到2040年石化产品消费的石油仍将增加3.3~5.0Mbbld。

Genoil公司的GHU技术可实现低硫燃料油的商业化生产18-18

摘要:加拿大的勘探与生产(E&P)企业Genoil公司以俄罗斯380 cst中间基燃料油为原料的加工装置成功运行,可生产满足国际海事组织2020年1月船用燃料规格的商业级低硫燃料油(LSFO)。该装置采用Genoil公司专有的加氢转化改质(GHU)技术,可将重质含硫原油转化为低硫产品,最高产率为92%。该重质含硫原油的硫质量分数为2.01%,并且还含有大量裂解产物。Genoil公司在2018年10月处理类似的原料,生产出硫质量分数为0.39%的产品。

北美洲计划2027年底推出PC-12规格柴油机油23-23

摘要:在2018年12月中旬美国亚特兰大的ASTM D02小组会议上,有官员指出受温室气体(GHG)排放法规的驱动,北美洲汽车和油品行业有可能在2019年开始开发新一代重负荷内燃机油规格,以便在2027年底推出PC-12规格。美国联邦政府已经确定了未来3个阶段的GHG减排限值目标,加州正在考虑加速实施更为严格的减排目标。

巴斯夫公司开发的Luminate催化裂化催化剂有助于炼油商提高液体产品收率28-28

摘要:巴斯夫公司(BASF)为炼油厂推介了新一代蜡油催化裂化催化剂——Luminate。该定制催化剂Luminate在提供较高转化率的同时,还能改善焦炭选择性,可以帮助炼油厂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巴斯夫公司基于新的改良Y型沸石(IZY)技术开发的第一个催化剂。在多套催化裂化装置上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有助于提高液体产品收率,并具有较低的炭差。

采用超导体可提高锂硫电池性能40-40

摘要:新一代锂硫电池要比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大的单位质量密度。由于化学过程过于复杂限制了其使用寿命,目前,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增加硼化镁超导体纳米颗粒,可对Li-S正极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控制。从理论上讲,锂硫电池有很多优点:按质量计算,锂硫电池的能量是传统锂离子技术的5倍左右;硫的储量丰富、价格低廉、重量轻;与其他电极材料相比,可容纳大量锂。但由于硫过于活泼,锂硫电池的化学反应比锂离子电池要复杂得多。当这些电池充放电时,参与副反应的硫形成了多硫化物的混合物,其中的多硫化物溶于电解质,由此硫就从正极转移到了负极。这种迁移意味着留在正极上的硫较少,而正极上的硫恰巧是容纳锂所必须的。这些多硫化物也是电绝缘的,并在负极表面形成一个涂层,使其性能下降。由于这些反应和迁移,锂硫电池在效率和耐用性上存在不足,还不能替代锂离子电池。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烷烃脱氢催化剂研究上取得进展53-53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烷烃脱氢反应催化剂研究上取得进展。将“MXene”材料用作烷烃脱氢反应的催化剂,并揭示了该催化剂催化烷烃脱氢的活性位和反应路径,为工业烷烃脱氢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所将“MXene”材料用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发现单位比表面积“MXene”材料的乙苯脱氢活性达到92μmol(m^2·h),苯乙烯选择性达97.5%,高于目前已知的高活性非金属脱氢催化剂,且高温稳定性较好。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分析,发现该反应以刻蚀过程中产生的C—Ti—O官能团作为脱氢活性位,依次脱去乙苯分子中乙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而得到苯乙烯。同时,“MXene”材料的层状结构也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从而使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中国煤制乙醇技术进入百万吨级工业化时代62-62

摘要:2018年11月13日,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1.2Mt/a煤制乙醇项目的一期工程——600kt/a煤制乙醇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合同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署。这标志着中国煤制乙醇技术正式开启百万吨级工业化时代,并为煤基乙醇的下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工业支撑。煤经二甲醚羰基化制无水乙醇(DMTE)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依托该技术兴建的100kta煤制乙醇工业示范装置于2017年1月11日成功打通全流程。运行至今,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以该装置生产的产品调配的E10乙醇汽油通过了国家石油燃料监督检验中心(河南)认证,达到国家GB18351—2015标准。

Polystyver公司启动世界上第一家聚苯乙烯溶解回收工厂62-62

摘要:加拿大清洁技术创业公司Polystyvert宣布,其已在位于魁北克蒙特利尔的Anjou工业园区开设了世界第一套聚苯乙烯(PS)溶解回收装置。该装置采用该公司申请专利的溶解和分离工艺,能够以125 kg/h的生产速率回收PS,每年可回收600 t。Polystyvert公司直接向企业提供处理PS废料的浓缩机。PS溶解在一种精油(essential oil)中(该精油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天然产品;PS废料中的杂质不会溶解在其中),然后从精油中分离出来并进行调整处理。分散的加工模式将运输成本降低至传统模式的1 10,同时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该工艺在低温和无水条件下进行,也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催化方法将含水生物质发酵液转化为燃料67-67

摘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DICP)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报导的一种高效催化新方法,可将含水生物质发酵液转化为不溶于水的产物。该方法所用催化剂为掺杂锡的氧化铈(Sn-ceria),可将ABE发酵液中约70%的碳原子转化为4-庚酮(4-HPO),选择性高达86%。ABE发酵液是以淀粉或纤维素为原料,经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获得,一般浓度较低,通过浓缩、分离等提纯过程可得到纯品丙酮(A)、丁醇(B)和乙醇(E)产物,能耗较高。ABE发酵液的理想利用方式是不经分离而直接转化制备燃料和化学品。Sn-ceria是脱氢反应、Guerbet醇反应、缩合反应和酯化反应通用的催化剂,所有这些反应彼此接续,包括酸碱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得到4-HPO,选择性高。Sn-ceria的优异催化性能源于氧化铈中锡的高度分散性和铈的氧空位。4-HPO是一种高附加值中间体,可用于生产喷气燃料和精细化学品。

英国Renovare公司沼气制生物燃料技术接受测试67-67

摘要:英国Renovare燃料技术公司宣布,通过参加可持续航空清洁发展计划,该公司的航空燃料测试工作已获Innovate UK(英国创新机构技术战略委员会)的支持。Renovare公司开发了一种将沼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就能生产柴油或航空燃料Jet A1。该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将两种革命性的催化剂与先进的加工工艺结合,大幅度提高生产中间馏分燃料的效率,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