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加工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7:32

石油加工论文

石油加工论文篇(1)

1892年6月3俄国政府颁布的油田使用规章中,明确提出阿普歇伦半岛是主要石油产区。俄国法律规定禁止私人在该区域勘探和采油,但在缴纳一定数额的预付款或者支付相应的现金税后可以租赁土地并采油。当时按照石油产量进行征税,每普特石油的税率以竞标的方式确定。但石油地块的年租金额并不随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即使石油业主经营不善而亏损仍须缴纳规定的税款。业主竞标之后就应立刻支付租金,租金和税款直接挂钩,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石油行业的竞争。1896—1900年间对含油区域的地块进行了拍卖,拍卖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导致油田租赁价格急剧提高。土地的租赁价格在第一、二次竞标时从0.5戈比增长到2.33—2.91戈比,第三、四次竞标时已增至5.82—6.03戈比。地租的增加导致石油、煤油和重油价格急剧提高,很多公司由于无力支付税款、不能获得优惠条件,不得已退出第三、四次竞标。国家一直是石油制品的最大需求者,1899年国有铁路、工厂和军舰的石油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52%。

1900年6月12日政府颁布油田临时规章取缔了原有固定税率,按照每半年的平均交易价格以现金或者实物形式征税,以石油的市场价格为征税标准。新制定的征税体系对以前廉价获得油田的大石油公司特别有利,不但抑制了新竞争者的出现,而且此类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某些公司的利润高达60%—70%。1900年的临时规定试用期为3年,此后试用期又延长3年,但相关规定的弊端在第五、六次(1903和1906年)竞标时已暴露无遗,一些公司和个人通过非竞标方式非法获得储量丰富的油田。[2][3]206-210[4]175-180[5]

19世纪末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72—1901年,俄国石油工业飞速发展。19世纪末俄国石油产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个阶段1902—1917年,俄国石油工业由盛转衰。此时作为俄国工业重要部门的石油工业仍不能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1901年俄国石油产量为7.06亿普特,此后石油产量呈下降趋势,1905、1906、1907和1910年石油产量分别为4.56亿、4.9亿、5.88亿、5.6亿普特,1913年的情况最为糟糕。1901—1913年俄国石油产量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1.6%降至18.1%,然而同期美国石油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9.8%增至62.2%。[1]19石油产量降低是不可避免的,它是20世纪初巴库地区石油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石油业主为获得石油过度开采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石油勘探、钻探和开采方式并没有实现集约化,巴库地区的石油技术仍保持在1870—1880年间的水平,技术十分落后,因此石油产量很难持续增加。按照惯例,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石油工人数量应大幅度减少,但巴库油田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工人的数量从1873年的680人增至1890年的6000人、1901年的28000人,可见石油开采技术水平较低。[1]9某些大公司故意荒废钻井或停产、普遍大幅度降低钻井开采期限、人为降低石油产量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石油制品的价格,控制石油生产成为调节产品价格的杠杆。石油巨头开始兼并一些濒临倒闭的工厂,利用这些企业来生产硫酸等石油加工过程所必需的产品,进而形成行业垄断。大企业甚至在工业高涨和燃料需求激增时仍大量的囤积石油,1911年和1913年其囤积石油量分别占产量的70%和50%。[1]21

长期以来由于俄国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垄断经营、燃料生产技术落后、顿巴斯和巴库等产区都远离消费品市场、交通运输不发达等原因,石油开采和销售难以集约化。工业发展初期矿物燃料尚能满足工业的需求,在矿物燃料缺乏时俄国凭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勉强能渡过难关。在俄国几乎每次燃料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时都会出现“燃料荒”,仿佛已成定律。“燃料荒”同时出现在石油和煤炭领域,但两个领域各具特征:一方面煤炭的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有些消费者被迫开始使用石油);另一方面石油产量降低,油价显著提高。1910—1913年间石油和石油燃料的价格增加2倍,此后油价一直居高不下。“石油荒”对河运、贸易和工业等领域影响极为明显。据统计,1912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俄国工业成本支出增加上亿卢布。

1910年俄国石油工业企业利润为2.36亿卢布,占固定资本比例的12.3%,1911年其数值分别为3.56亿卢布和16%,而1912年增加到6.64亿卢布和26.3%,至1913年其数值为9.64亿卢布和28.7%(石油工业固定资本增长具有投机特征,因此不能全部归结为生产本金的扩大)。1910—1913年11家大公司的利润持续增加,年增分别为18.5%、24.3%、43.8%、48%。[1]21战前俄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为15.7%,石油企业的平均利润是其他行业的2倍。1883年巴库油田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石油公司只有1家,10年后,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公司数量达12个。20世纪初,这些大公司的产量占巴库地区石油产量的55%。

石油加工业的情况更令人震惊,1893、1901和1911年煤油加工厂的数量持续减少,分别为90、83和53家。如果考虑到那些长期停产的工厂(1901、1904、1908—1909年分别为14、23和52家),那么石油加工业的集中程度更高。1901—1909年间年产500万普特煤油的大工厂只占企业总数的1/6—1/19,其煤油产量却占37%和72%。[6]数据虽不能完全体现石油工业发展特征,但能反映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与此同时,很多国外的企业也投资俄国石油工业。1874年诺贝尔家族开始投资俄国石油工业,先租赁巴库油田的土地进行勘探,1875年并购一个小炼油厂。新领域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1879年诺贝尔兄弟公司成立股份制企业以便融资,公司最初的股份资本为300万卢布,1882和1884年股资分别增加到1000万和1500万卢布,1884年固定资本达2170万卢布,部分债券和股票在普鲁士证券交易所中公开出售,同时也开展相应的国际业务。[1]662[7-9]诺贝尔兄弟公司从其投资俄国石油业起,就谋求垄断俄国的石油工业,为此开始大规模购买和租赁油田、控制各地石油仓库及石油制品运输。为打击竞争对手,开始大规模采用油轮、油罐车运输石油,并且修建了俄国第一条石油管道。诺贝尔兄弟公司排挤石油贸易和运输企业,反对巴库至黑海沿岸的管道建设,目的是保持南俄和国外市场的份额。为了增加运输能力和打击竞争者,诺贝尔兄弟公司还修建了高加索铁路支线。

诺贝尔兄弟公司不但在石油工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关注俄国科学家和石油工程师的专利和发明,以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发展石油工业,诺贝尔兄弟公司开始生产油田设备,不但率先在俄国生产柴油发动机,而且垄断了该行业的生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石油工业体系。但诺贝尔兄弟公司的统治地位仍受到了冲击,最有利的竞争者是1880年成立的“里海—黑海石油公司”,该公司系巴黎洛希尔公司收购巴库石油公司改组而成的。洛希尔公司凭借其自身的资金优势迫使俄国政府让步,顺利跻身俄国石油工业。巴库石油业主А.И.曼塔舍夫也是石油三巨头之一,他兼并了当地一系列大中小石油企业成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20世纪初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20世纪初,石油三巨头诺贝尔兄弟公司、法国洛希尔公司和А.И•曼塔舍夫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巴库地区的1/4以上,控制了国内40%以上的煤油生产。在石油出口领域石油三巨头所占的份额更高,它们掌控50%石油制品的出口(诺贝尔兄弟公司掌控份额超过1/3),近70%的石油制品都是它们从巴库地区运往国外的。对石油生产企业规模和形式、运输工具和石油制品贸易的分析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制品市场已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南俄的开采工业中,在俄国其他工业领域也有所体现。此时,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已成为托拉斯联合企业,它们已在一个或者几个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俄国石油工业发展不均衡,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并存,19世纪末仍有大量手工生产的小石油公司,至1900年这些小公司受大企业的排挤纷纷倒闭,但随后的战前经济危机使小公司又获得重生。这些个体和家庭式企业不但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还保持着原始的店铺交易。企业的创立者都是以前的包税人,如米尔佐夫与出口贸易大亨А.И•曼塔舍夫一样以前都是包税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石油业主还在其他地区拥有产业。20世纪初至一战前夕在私人银行的参与下,石油工业的股份化进程加快,一些大股份制企业都吸纳新生力量,股份制企业成为石油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各企业的规章和组织形式大同小异。非股份制企业的数量急剧减少,以前的一些企业主转行,另外一些人投资金融业,米尔佐夫和曼塔舍夫等一些石油业主则转变成金融寡头。这些现象是石油生产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的集中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些新财团和托拉斯都关注巴库石油工业,一些老企业为公司持续发展和巩固市场份额也纷纷改组。洛希尔公司的地位被壳牌石油公司所取代,成为其旗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此时,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俄国垄断组织“俄罗斯石油总公司”的成立。从1900年末起,俄国石油工业就受1900—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石油制品储备量增加的同时巴库石油价格开始降低。受经济危机影响石油产量也开始下降,1901、1902和1903年石油产量分别为7.72亿、6.73亿和6.3亿普特。同时,闲置油井的数量在增加,从1901年的583个增加到1912年的1043个,1913年增至1172个,石油业主的开采规模也有所降低。1900、1901、1902和1903年钻井数量分别为83140、75783、40390和49355个。巴库煤油工厂的数量从1901年的83家减少到1903年的78家,停产工厂的数量也从14家增至21家。危机对中小企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巴库原油的价格降低了1/3,煤油价格降低3/5,油渣的价格降低2/3,小企业因资金短缺纷纷倒闭,但大石油公司却获得了巨额财富。经济危机时原油价格维持在1895—1897年水平,石油油渣价格维持在1896—1897年水平,煤油价格维持在1894—1895年水平。一些大石油公司,如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凭借自身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竭尽全力维持石油制品的高价。依靠出口俄国石油制品的外国公司在此期间获得超额利润,但俄国石油工业中的股份制企业获利却不高。

为了对抗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1892年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巴库煤油工厂联盟。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美国贸易组织的支持,洛克菲勒石油公司虽然获胜,但俄国反洛克菲勒的呼声越来越高。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巴库的石油公司以及俄国出口商和英国的经纪人为了控制俄国煤油的出口份额,开始转向世界市场,如印度、印尼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危机末期,即截至1905年巴库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明显降低。石油业主和政府官员开始相互责难,工厂主抱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出口税率调整机制过于繁琐;政府官员则抱怨出口商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必要的沟通。石油出口衰落主要源于俄国经济技术条件落后,海洋油轮数量不足,造船工业滞后。而且国内市场上的巨大利润不能刺激企业主加大对石油出口领域的投入。一战前夕,诺贝尔兄弟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奥伊里集团(俄罗斯石油总集团的简称)集中该领域86%的股份资本,控制了国内60%的石油开采。这三家石油公司控制高加索地区15条最长石油管道中的12条,拥有该地区90%的石油运输能力。这几家公司不但拥有大量的油田,而且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高度集中,这是在俄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阿普歇伦半岛上石油财富都归国家所有,是国有财富。俄国政府夺取巴库土地的同时使当地农民转化为国有农民,在十月革命之前状况一直如此。早在1870年石油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官僚们就开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最初以沙皇的名义公开征用油田的土地,此后虽然征用方式有所改变,但结果却大同小异。尽管国家杜马对此一再反对,但苏拉罕油田的土地仍被任意征占。政府也试图扶持中小石油企业,借以限制石油垄断的形成。然而,政府的政策却适得其反,政府土地使用规章内容越繁琐,土地越容易集中到大企业主手中。

石油加工论文篇(2)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 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石油加工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77-01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对东北石油大学勘查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经济管理等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扩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石油工程课程是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之一,主要讲授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内容。作为石油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了解石油开采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秉承“植根大庆,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突出石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通过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课堂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验参观等结合,利用石油院校自身优势,以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等为平台,构建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为学生在石油领域的工作衔接做好铺垫,提升知识储备。

1 教学现状

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主要以概论的形式学习,内容主要涉及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旨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石油开采各工艺过程与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整个油田的开发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环节多以课堂教授为主,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点的认识枯燥,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多而散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理解上有困难,不能将知识点做好衔接和归纳,学习效果不佳。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概念抽象与原理复杂的矛盾。

通过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完整而相适应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学校现有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参观和简易操作实验平台的三方面进行阐述,只有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水平,首先要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将成为构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综上所述,如何将零散、陌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生动讲授是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石油工程课程的关键,所以采用教学模式改革,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利用该校现有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改变授课环境是一次探索研究。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引入实验教学环节,完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实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多媒体内容的设计,加强多媒体的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制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石油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2)制定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等内容,落实不同环节教学重点和衔接点。(3)完善多媒体制作,进一步加强多媒体展示效果。(4)加强和实验中心合作,制定实验室参观安排、讲解内容设置和实验展示等。(5)制定校内实体模型讲解内容。

3 采取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3.1 根据授课学生特点,编制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学生前期课程内容,架构学生对石油工程相关知识的衔接,以保证学生了解石油开采中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学为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

3.2 实验室调研,考察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考察实验室研究类别、实验室教学计划,通过和实验中心老师沟通,确立可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展示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计划。

3.3 完善多媒体制作

在现有多媒体的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采取专人负责完善多媒体制作,增加多媒体动画展示。

3.4 组织学生校内实体模型参观

组织学生参观特种实验室和石油工程馆钻井实验室现场,由专人教师进行讲解,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有针对性解决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的问题。

石油高校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这些专业都属于学校的骨干专业,他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还有现场施工图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手段,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内容。

4 结语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是东北石油大学培养非石油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一门特色课程,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多,内容专业性强,教学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石油高校应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结合石油高校自身优势,构建和完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这对提高学生的从业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石油加工论文篇(4)

    论文研究的是石油与西欧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的关系,论述了石油在战后至六十年代逐渐取代煤而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和原因,探讨了它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它对两欧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和西欧国家为此采取的应对之策。论文以经济为主线,涵盖政治、社会等方面,根据石油与战后西欧之间关系在不同时代的主题,分两个阶段展开论述:第一,二战结束至七十年代初,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如何成为两欧最主要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两欧为此采取的应对措施。文章共七章。 第一章扼要介绍了现代石油业在二战以前的发展概况,以及石油在西欧的消费状况。现代石油业建立于美国,建立后便得到迅速发展,二战以前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石油业的发展伴随着高度的垄断,先是标准石油托拉斯对美国市场的垄断,后是“七姊妹”对国际市场的垄断。二战以前,以美国为主的西半球在石油业的发展上更为领先,西欧的发展要落后得多。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论述石油如何发展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战后西欧石油工业的初步发展。战后初期,西欧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恢复经济的任务十分迫切,而作为恢复经济前提之一的能源供应却极为紧张。面对困局,西欧国家利用进口石油作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的一项策略。在进口石油的过程中,西欧各国政府、国际石油公司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掀起了战后西欧炼油工业发展的第一次热潮,西欧石油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章论述了石油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东石油产量出现了跳跃式增长,美国为保护国内的能源生产而对进口石油实行“强制进口限额”政策,苏联为获取硬通货而向西欧出口石油的政策,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充足的局面。同时,美国和西欧众多独立石油公司的加入,使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主体大大增加。供应的充足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加上五十年代初,墨西哥湾加价制废止,扫除了石油价格向其实际成本靠拢的制度障碍。这些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不断下跌。此外,技术上的突破和新工艺的采用,使得石油的用途扩火。也增加了石油的需求。在众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欧石油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 第四章分析西欧石油消费的增长对这一时期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问题和隐患。石油消费的增长对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欧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地理布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在西欧能源地位中的上升和对煤炭的替代,导致了在西欧具有悠久历史的煤炭工业无可挽回的衰落,而西欧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则给其经济安全带来了隐患,同时,廉价石油还带来了对能源的巨大浪费。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七章论述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和它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西欧为摆脱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状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后收到的效果。 第五章分析了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20世纪七十年代初,当西欧经济已经陷入对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高度依赖的时候,欧佩克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大提价,终于使西欧长期积累的对中东石油过度依赖的风险爆发出来。西欧受到了石油涨价的严重冲击,经济增长率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和通货膨胀加剧。 第六章介绍了两欧国家面对石油危机的打击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如加强能源节约,增加替代能源的生产、推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来源地,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等等。 第七章介绍八十年代以后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西欧对石油问题的态度更趋理性,过去那种不顾政治和战略风险而过分依赖进口石油的做法逐步得到纠正。同时,西欧的经济结构也开始了新一轮调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部门迅速增长,而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电力等部门的发展趋缓,甚至走向衰落。西欧经济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消费趋于稳定。 最后,文章在结语中介绍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的一些新变化。由于经济结构已经成功转型,以及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地位的下降,西欧(这一时期西欧本身也在发生更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欧盟,并且向东扩展)对石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比起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大为下降。另一方面,石油所涉及的环境、人权等问题越来越成为西欧社会关注的热点,石油与西欧的关系也从以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转向更广泛、更复杂的社会领域。

石油加工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87-01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针对石油高校中一些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一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课程,涉及的专业可以是经济、建工、机械、化工、自动化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就业岗位有可能进入石油企业,接触石油领域,为了提高人才的综合性,特此开设了这门课程。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石油地质、测井、钻井、完井、油田开发、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原理、油田地面生产系统、油气储运与石油加工等方面,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重点[1],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储运工程、石油化工等,知识点零散,教学难度大。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教学,以生动的图画、设备展示、生产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质量。

1 提高教学效果研究

1.1?优化教学内容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广泛的技术基础课,是加强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石油行业相关知识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环节,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介绍,油田开发指标的计算都借助计算机相关软件和设备完成,有了计算原理和思路,对计算手段的认识和调整都会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环节中的能力培养。

1.2?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陌生、难以理解。如何把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石油找到、采到地面、进行加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是学生最为直观的想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石油高校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这些专业都属于学校的主干专业,它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还有现场施工图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手段,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内容。

以我校为例,除了实验室,还有校园内矗立的井架、抽油机这些实物作为讲解对象,安排学生来到实物面前,针对抽油机上的各个部件形状,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运转的原理,以直观的感悟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可以模拟实际案例,调动学生探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在编制开发方案时要完成经济指标评价,通过模拟计算,让学生深入了解开发过程中成本支出与技术指标、收益的关系,确定开发方案。

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从空洞的讲解中跳出来,让自己明确石油是怎样的液体?油井是怎么打的?采油是如何完成的?石油炼制环节用到的设备都有什么?有了这些基本认知,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不再摸不着头脑,感觉学习乏味。

如何保证实践教学能进入课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务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等环节的畅通。

2 结语

石油加工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6-02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n 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 several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terns were put forwar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creas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g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its rightful rol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等教育核心的课程,是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同时,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1、2]教学模式居于中介位置,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应用。探索建立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面临的重要课题。[3]

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质,国家一贯都非常重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其中,油气储运工程是该工业中的中游产业,是连接油气产、运、炼、销诸环节的纽带。与石油的勘探开发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输送介质的多元化,油气储运专业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而作为炼油行业主干课程的《石油加工》,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根据《石油加工》教学目标的特点,该课程教师急需认真探索创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石油加工》课程教学分析

1.《石油加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石油加工》课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是一门知识体系庞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艺类课程,主要任务是把原油高效合理地加工为产品,研究对象为非理性的、动态的、开放的石油加工工业化装置,包括原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氢等各种石油加工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新工艺新标准很多,包括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现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原油加工方案等。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过程均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密切,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广泛的基础知识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如何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掌握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

2.《石油加工》课程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石油加工》中,大多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纯粹依赖多媒体教学,沿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动性,缺点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适应教学,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普遍对相关知识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普遍不重视,虽然开设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化工基础课程,但普遍化学基础理论不够。《石油加工》课程的课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时,没有根据课程特点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课时,且理论知识的叙述性较强,相对枯燥,如果没有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学过理论知识后很容易遗忘,当需要派上用场时,却不知所措。石油加工课程无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与之相称的重要作用。

二、《石油加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1.挑选合适的教材,合理分配课时。

现在有关《石油加工》的教材大多数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门适用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教材很少,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挑选适合教学使用的教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要适当增加前沿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国家颁布的新的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石油加工的基本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据调查,目前各高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开设的《石油加工》课程大多数只安排理论课,很少进行实验教学,实际上,许多高校都具备开设实验课的相关条件,理论课和实验课并重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保证一定比重的实验课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提倡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例如对于炼厂气的加工利用,可以结合有机化学中C1~C4烷烃及C1~C4烯烃的主要化学反应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炼厂气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径。对于石油的蒸馏过程,可以通过比较与化工原理中二元精馏的异同点,掌握原油蒸馏的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展开讨论,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兼用课堂讨论、参观考查、读书报告等辅助形式,既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大容量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石油加工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同时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在《石油加工》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对比式的教学方法。石油加工是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需要经常比较各种加工过程的异同点,利于学生记忆。例如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是典型的石油加工过程,可以从主要生产目的、原料、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石油烃类的主要反应、催化剂的性能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制度。

石油加工过程错综复杂,专业实验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较接近实际的真实体验,发挥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的桥梁作用。通过专业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地认识石油加工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专业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院前后购置了原油实沸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延迟焦化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置,也购置了各种先进的油气分析仪器。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对于我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特色偏重于成品油的储运,因此,只有掌握各种石油加工过程的特点,采用仪器方法,可以清楚分析各种加工过程得到的油品的特性,才能提出合理的油气储运方法。

在进行专业实验时,因为课时较少,对于类似催化裂化等大型的实验装置,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催化裂化产物分析实验,应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自助与互助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卷面成绩为70分。平时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出勤;一为平时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屡禁不止,几乎不能真正区分认真学习的同学。改革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过程考核,以便对知识进行更全面的考查。具体的方式为:在平时考核中,增加课堂讨论以及学生提交的小论文的分值,一定程度上保证成绩的真实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实践过程的考核,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我学院的期末成绩以开卷考试为主,但应增加活分析、活应用的试题,减少分值。最好进行连续多次的考核,通过多次评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系统。在《石油加工》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石油加工论文篇(7)

关键词 石油钻井 操作员工 培训模式 分析和研究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加,为石油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增加对能源的需求。新形势下,站在辩证的角度来看,能源的发展也具有较大挑战。进而为了促进石油产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保证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工作能力,来实现现代化石油产业的发展目标。

一、以往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的弊端

对于石油钻井工作来说,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发挥着主要作用,其和石油钻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保证石油钻井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进行实际的石油钻井工作时,都会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但是我国传统的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具有自身的弊端,进而严重阻碍了石油钻井工作的实际运作。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 弊端主要包括:其一,石油钻井工作培训模式较不完善,其没有建立俩良好的培训体系,没有对培训的形式和总结关节给予足够重视。其二,传统培训管理工作设置练科学的培训教材,教材较为涣散,不具有规范性。其三,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较为忽视,没有树立良好的培训目标和抑制。其四,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矛盾,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时间,较为关注生产,没有把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放在主要位置。

二、石油钻井操作员工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开发

(一)建立科学化的培训目标和工作原则

为了保证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工作的高效进行,提高石油钻井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首先要建立科学化的培训目标,全民贯彻石油钻井工作的实际应性,把石油钻井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结合,构建合理化的培训目标,其 不但要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也要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进行实践能力和其它应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训,增加石油钻井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1]。其次,也要建立在石油钻井工作原则的基础上,来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引导其树立健康科学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石油钻井工作原则,把其放在培训的首要位置,保证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不脱离石油钻井实际工作,爆来提高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最后,在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中,要注意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化的管理,针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针对性培训。

(二)增加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能力培训

当下社会是需要众多的能力型人才,对石油钻井工作来说也是如此。进而在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实际培训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能力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的理念,增加对五个能力培训的关注度。针对石油钻井工作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的培训,增加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的道德理论、法律法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等等的培训。在提高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同时,来提高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也要注意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就像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对其进行安全理论知识、安全操作、安全急和为安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训,保证其具备较好的安全知识,保证石油钻井工作人的安全进行。最后,也要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进行技术能力的培训,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增加工作人员对不同石油钻井技术的了解,在实践中来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应用指导。

(三)利用不同培训形式进行培训,保证培训工作高效进行

对于石油钻井培训工作来说,其在实际培训工程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培训,提高石油钻井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保证石油钻井培训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其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可以建立连两级培训计划,首先是针对本年的发展进行培训,其次是建立在明年发展的基础上,来增加培训内容为明年的石油钻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其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可以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依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依据不同石油钻井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依据不同培对象等等,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保证石油钻井培训工作的合理性。其次,其在实际培训工程中,可以利用实践教学进行培训,利用多媒体等等进行培训,选择具备 较好工作经验和石油钻井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员为培训讲师,保证石油钻井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来促进石油产业的发展。

传统的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具有自身的弊端,传统培训管理工作设置练科学的培训教材,教材较为涣散,不具有规范性。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较为忽视,没有树立良好的培训目标和抑制,进而降低了培训的效果。面对这一形势,要想保证石油钻井培训工作的高效进行,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培训目标和工作原则,利用不同培训形式进行培训,保证培训工作高效进行,加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能力培训,对石油钻井工作人员就像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保证石油钻井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帆.石油钻井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开发[J].石油教育,2012.01:14-18.

[2] 张帆.中国石油员工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开发[J].继续教育,2012.08:42-44.

石油加工论文篇(8)

一、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难点

(一)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党员思想觉悟较低

当前许多石油企业领导者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大,未能正确认识党建工作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部分石油企业领导者将经济效益作为石油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分追求企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对党建工作的内容不够了解,对党建工作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定位不清,认为党组织只是一个政治组织,党组织的存在可有有无,不会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部分石油企业领导者甚至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利益对立起来,认为党建工作的开展会影响石油企业的积极效益。

在党建工作人员方面,党建工作人员自身的思想意识较低,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工作热情较低,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较为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出现,物质观念、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党员思想意识形成了冲击,导致党员的党性观念日益淡薄,无法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二)企业改制带来新问题,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不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石油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油企业投资主体由单一国有制变成了投资多元化,企业利益也受到多方关注,石油企业市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缺乏相应的解决和应对对策,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制度,党建工作表面化和形式化,与当前市场生产经营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要。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全体领导与职工的共同愿望,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是,据了解当前部分石油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价值观与党建工作价值观相背离,企业精神缺乏个性难以领导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党建工作人员素质较差,党建工作难度较大

石油企业是一个较为艰苦的行业,但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者缺乏一线体验的机会与经验,无法详细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的实际生产状况,实践经验不足,在开展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容易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情况,难以准确把握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不具有感染力与号召力。

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难度较大,党建工作发展遇到瓶颈。在党建工作方法方面,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方法单一落后,不具吸引力,服务质量较差,无法带动石油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作内容方面,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过分依赖前人的经验与上级的指示,而未能考虑石油行业的特点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党建工作缺乏新意,效率较差;在工作效率方面,由于党建工作方法的落后与工作内容的单一,导致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成果实用性较差,无法取得有效进展。

二、加强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石油企业领导者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正确认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将石油企业领导者与党建工作领导者有机结合,加大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实行党内事务公开化与透明化,加强党员培训工作,构建科学领导体系。

其次,石油企业应当注意加强学习教育,通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关注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更正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党员干部分析市场形势的能力与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最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石油企业领导者应当注意依据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c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石油企业应当注意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党建工作理念,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效应用于石油企业党建工作中,尊重和理解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生产生活状况,改革员工薪酬体系,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财力与物力支持,促进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其次,石油企业一定注意把握石油企业的发展规律,创新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企业经济建设以及企业政治建设等融为一体,有效拓展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新领域,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创新党员管理方式,尽可能地为党建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帮助其充分了解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

最后,石油企业应当注意不断总结和借鉴其它企业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与成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党建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征文、演讲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员工学习和了解大庆油田铁人精神,深刻理解党建文化的宗旨,使企业精神与党建文化精神深入人心,提高石油企业党建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三、结语

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面临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党员思想觉悟较低、企业改制带来新问题,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不相适应以及党建工作发展遇到瓶颈, 党建工作难度较大等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石油企业应当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建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充分结合石油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提高石油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石油企业的和谐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衡俊海.浅谈企业党建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4)

石油加工论文篇(9)

**,出生于1953年5月26日,**市人,现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该同志先后担任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职教社学术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库成员,被**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聘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

**同志于1978-1988年任**大学石油分校、大港石油管理局职工大学教师、校办主任、党委副书记;1988-20xx年任大港石油学校副校长、校长,20xx年至今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该同志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石油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多篇。在省部级和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宣讲交流。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了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九五”重点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和**市教育20xx—20xx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并获奖。作为主要作者,参编出版了《职业学校管理》一书。代表性著述为《石油企业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发表于《中国教育改革》,《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石油骨干学科建设》发表于《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征文文选》,《关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发表于《石油教育》,《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加强石油骨干学科建设》发表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试论高职教育的质量、服务、经营和产品观念》发表于《教育经济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中国职教学会论文一等奖。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成绩,在**市和石油系统内外的同类学校中具有广泛影响,享有很高声誉。在原大港石油学校任校长期间,先后被评为**市文明中专、能源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市重点中专,被国家教委授予部级重点中专等32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0xx年,**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报》、《**日报》、《中国石油报》、《**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多次对他的工作成果进行专访报道。

近年来,**同志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市职业教育十佳校长”和“全国职教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石油加工论文篇(10)

《现代企业文化》:请介绍一下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

孔凡群:第一阶段是会战初期的企业文化。中原油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成的油田。1975年,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胜利、玉门、河南、江汉、长庆等油田的开发建设队伍陆续汇集中原,开始了东濮石油会战。各路大军发扬石油战线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拼搏创业,使中原油田得到快速开发,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中原石油人身上,体现了石油战线传统的爱国、创业、拼搏、奉献精神。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已经体现在油田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中。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进入“八五”以后,中原油田遇到了后备储量不足、产量逐年下滑等问题。面对重重困难,中原石油人在勘探上坚持“立足东濮、突破、走出中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在开发上精雕细刻,深挖潜力,降本增效,努力扼制原油产量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势头。转变观念,率先走出国门,勇闯外部市场,打出了中原劲旅的威名。伴随着全方位、大力度的企业改革,中原油田开始自觉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提炼概括出了“为生存而超越”的企业精神,设计了局旗、局徽,创作了局歌。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油田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石油石化系统重组改制后,中国石化集团从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机制、经营准则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原油田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油田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围绕油田如何持续有效发展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明确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油田开展了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和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总结提炼,中原油田在2006年正式确定了“中原石油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孔凡群:2005年油田启动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来,我们本着“着眼长远抓规划,立足当前出成果”的方针,制定建设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和培训。在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总体框架之下,突出中原油田特色、贴近实际,形成了中原石油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

首先,总结提炼观念形态文化。面对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油田认真总结回顾企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油田的经营状态、管理情况、队伍状况,认清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油田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指导,确立了油田企业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准则和发展战略等五项。

其次,健全完善制度行为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标志性语言确定后,油田开始把观念形态文化渗透和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层面,遵循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和中原石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以塑造具有中原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逐步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符合油田实际的全新规范制度,促进价值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健全具有中原石油特色的制度体系。油田针对规章制度,特别是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将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制度中,实现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完善员工行为规范,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上一篇: 电影后期论文 下一篇: 本科学位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