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技术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55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1)

Abstrac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petroleum chemi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terpretation of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起草过程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导意见》。在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的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内蒙古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多断增加,加之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对石油和化工交工技术资料的归档过程中,不适应新要求的诸多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适用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使得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对交工资料归档的规范和明确,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往往不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编写组,通过总结大唐多伦煤基烯烃项目、鄂尔多斯联合化工项目、亿利化学PVC项目等工程交工技术资料整理的经验,参照HG20237-94《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和SH/T3503-2007《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进行了大量的编写修改完善和补充编写,考虑到目前石油和化工工程特点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在保留原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资料归档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化的归档要求。于2010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了石油化工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有些省市化工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化学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意见。按照反馈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和详细修改,2011年4月底完成了送审稿。2011年6月18日,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了审定会,审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标准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填补了自治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交工资料管理的空白,统一了内蒙古自治区石油化工工程交工资料的管理。”该标准经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自治区地方标准,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标准号DB15/T489-2011在全区执行。

二、编制的意义

1、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

自《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工程施工、验收、管理都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变,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实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和档案文件的整理归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石油和化工建设项目的特殊性,以市政民用土建项目为主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不能满足其安装工程较多、施工验收规范各异的要求;以传统技术和设备为编制对象的原有化工项目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也不适应目前石油化工工程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的现实。为了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强对石油和化工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总结内蒙古多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编写标准以规范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行为。

2、促进工程资料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的需要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内蒙古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上一直没有全区统一的管理规程,过去各参建单位都是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有关规定制定不同深度和内容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但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差异比较大,在以往全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信息化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规范和统一全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和要求。

3、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安装开工阶段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终止的顺序进行编排,规范和完善全区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方法和管理要求,规定了工程资料的分类、编号原则,完善了资料的整理顺序,统一了安装工程技术资料施工用表,明确了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工程报验的原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档案编制与管理水平,落实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编制的依据

标准主要依据是《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参考了《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技术文件规定》等行业标准。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过去内蒙古各大石油和化工企业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的一些习惯性做法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

四、编制的原则

标准的编制原则是落实责任、规范行为、过程控制、简便易行、适应信息化管理。

落实责任:参建各方应将各自的质量责任落实在各种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审核中。

规范行为:工程参建各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国家、自治区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过程控制:资料的收集、整理、检查、验收,融入工程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

简便易行:资料的管理应直观、便于操作。

适应信息化管理:资料的管理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工程档案电子化。

五、标准简介

本标准是关于内蒙古石油化学工业安装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地方标准,标准要素设置及构成主要是按照规范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设立。标准由十一个一级要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

要素一:范围

本要素意在阐明标准总的规定内容和适用范围,是使用本标准的前提条件。

要素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要素给出了本标准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本标准是必不可少。

要素三:术语和定义

本要素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术语的要求,给出了20个术语,术语和定义是为了满足标准在表达上的需要,帮助使用者准确地理解规程。这些术语均在有关章节中被引用,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供标准使用。

要素四: 总则;

本要素由三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的三方面的内容,是标准原则性的规定,反映了本规程制定的目标、统一性、规范性等要求。

要素五: 一般规定

本要素由二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的填写和整理作出了规定,提出了交工技术文件的整理应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溯性的具体要求。第二方面是对安装工程的划分进行规定,包括单位工程的划分依据和构成、分部工程的划分依据以及分项工程的划分依据等。

要素六:管理与职责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明确了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关各个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对工程技术资料形成应遵循的原则,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职责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本规程的纲领。同时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和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对施工现场资料员和工程监理人员提出持证上岗的要求。

要素七:安装工程技术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四个二级要素为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基本内容及整理要求。

“工程质量管理资料”明确了工程质量管理资料包括的内容。

“施工质量控制资料”一方面对工序质量控制表格进行了说明,并阐明了其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进行了分类,为了方便组卷,按照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智能化等分为六类并给出了整理要求。

“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阐明了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包括的内容,即包括:进场验收记录、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厂家提供的性能检验报告、安装使用说明书、进口设备、材料的商检报告、材料复检报告等。本要素还对质量证明文件原件提出了要求。

“工序质量控制表实施规定”,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满足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而设置。本要素阐明了工序质量控制表分等级的规定,即分为A(或AR)、B(或BR)、C(或CR)三个等级,并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对工序质量控制表在填写和使用、实施过程中作出了规定。

要素八:安装工程交工验收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十三个二级要素,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规定工程交接时工程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交付的施工技术文件的内容,即包括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及所附设计变更以及质量验收等技术文件。

规定施工技术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即包括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管道(件)及各种电仪器件等的质量合格证及相关复验报告等。

规定了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包括的内容及使用的表格。

规定了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相关报告及其内容要求,包括“勘察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设计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建设工程竣工报告”、“监理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竣工验收通知书及附件(验收组成员名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规定了工程交接时向建设单位交付的其它技术文件,包括各职能部门的批复文件要求、工程质量保修书、其他工程竣工验收所需文件、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的“重大事故报告”等。

要素九: 竣工图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给出了竣工图的概念、内容、整理、保管、绘制和图章以及等要求。本要素还对一般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进行了规定。

要素十:安装工程资料的立卷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工程资料的立卷,给出了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案卷编目、立卷要求等。

要素十一: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给出了归档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归档的程序,给出了归档的范围等。

另外,标准还列出了规范性附录,对工程中使用的记录表格进行了规定,包括:

附录A:共用类交工技术格式文件目录,从A.01至A.50共50个表格供安装工程共用项目使用;

附录B:设备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B.01至B.67共67个表格供设备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C:管道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C.01至C.19共19个表格供管道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D:电气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D.01至D.58共58个表格供电气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E:自动化仪表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E.01至E.33共33个表格供自动化仪表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F:智能化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F.01至F.12共12个表格供智能化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G: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表格目录,从G.01至G.05共5个表格供工业安装工程验收使用。

六.标准应用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2)

论文摘要:50中国石油企业CHINA PETROLEUM ENTERPRISE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前进,为规范和科学管理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生产经营和施工作业,在制定、修订技术标准和规范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它所走过的路程,展望今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和成长在十年“文革”时期,石油工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管理与各项技术工作虽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原石油工业部和燃料化学工业部的领导下,广大石油职工和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者仍然坚持了对石油工业工提供作质量要求不放松,标准化工作和计量工作等基础工作不放松,并继续前进。 1982年,康世恩副总理在接见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石油系统代表时,就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石油勘探、开发各专业领域里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在1984年举办的油田标准化 工作成果展览上,国务委员康世恩又作了重要指示,他说:“美国有个A PI(美国石油学会),日本有个JPI(日本石油协会),我们能不能搞一个CPI(指中国石油工业标准组织)?”。这对推动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根据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使石油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理顺标准化工作机制,石油工业部经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了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天相任主任委员的第一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随后陆续成立了十多个石油工业的专业标准化技术提供委员会。从事石油工业标准编写和审查工作的“专标委”委员、“分标委”委员和技术专家达700余人。 这一时期,是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创办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期刊;编制了《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第一版);1987年在石油 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全面开展了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检查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制定速度和质量水平;初步建立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强化了石油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国际交流。 1990年5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油标委开展工作的四年,标准化继续取得快速发展。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伴随着石油工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是石油工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石油工业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是石油工业市场化发展的支持与保证,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万战翔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发展工作与国际接轨,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章立制,维护油田企业利益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加快了标准提供制修订速度,提高了标准水平。在这一期间行业标准的数量已近1280项,基本满足了当时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生产的需要。按第二版《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计算,标准覆盖率达到了49%。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勘探开发主专业标准比例达到了47%。 第二届油标委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国际接轨和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方面。组织各相关专标委和专家对美国石油学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翻译工作。1991年初,为了提高石油工业标准水平,积极采用美国石油学会(APl)标准,正式成立了“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工作委员会”,下设“A PI标准翻译出版组”,统一组织,系统翻译,配套出版。这一工作得到了美国石油学会A PI的认可,授权“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翻译出版A PI标准。 这一期间共翻译A PI标准110种,出版106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采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派团参加IS0/TC67,IS0/TCl93和A PI等国际标准化会议。有7名专家被API接受为投票委员和替补委员。还承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天然气技术委员会第七次年会。1994年7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生了第三届领导机构及委员,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张永一担任主任委员。1997年2月19日,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3)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作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石油天然气工业近年来正在发生四大转变和发展:一是以石油为主向油气勘探开发并重转变;二是由常规油气向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并举转变;三是由国内油气资源向海内外资源并用转变;四是由陆上油气向陆海油气勘探开发并行转变。标准化作为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撑,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也随之实现了四大转变,即生产技术型向贸易型转变、计划管理向市场需求转变、内部需求向国际接轨转变、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为石油工业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技术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石油工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基本健全。目前,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组织,在国家层面上有4个全国性委员会,其中,国家标准委还批准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11个分技术委员会。在行业层面,现在有5个标准化组织,其中,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了19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标委),是几个标准化组织中成立最早、委员代表最全、专业覆盖面最广、制定标准最多和影响力最强的一个行业性委员会。从目前发展趋势看,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呈现出多行业、多机构,同时从事石油工业上游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在各自标委会发挥作用的同时,也给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2)石油工业标准化对象和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石油工业涉及到的标准化组织多,标准级别、种类交叉重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石油工业使用的标准涉及到国内国外130多个标准化组织的标准近3万项。在国内,承担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标准制修订的标准化组织就达20多个,主要制定两个级别的四类标准:一是石油天然气行业,主要制定国家标准GB和石油行业标准SY,约1,900项标准,主要针对常规油气和致密油气;二是能源行业,主要制定能源行业标准NB,针对非常规油气和深海石油工程;三是国家建设行业,主要制定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类标准GBJ,针对石油工程设计与施工;四是安全生产行业,主要制定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类标准AQ。石油工业标准化范围也由陆地和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为覆盖了陆海、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3)石油工业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现阶段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政府宏观管理、油标委组织、专标委实施、三大公司支持、各方协调一致”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年会、主任办公会、秘书长办公会、专标委秘书长联席会、工作经费分摊制度、技术标准专家审查和委员投票制度等工作制度;以协商和协调机制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标准制修订的需求,及时协调委员会的研究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了技术标准编制、审查、投票和专标委、工作组年度工作考核、奖惩等制度,规范了技术标准的出版、发行、信息和宣贯等工作。

(4)石油工业标准体系全面覆盖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实行滚动修订。目前石油工业现行有效标准共有1,834项,其中国家标准228项,行业标准1,606项。涉及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一批新能源标准项目纳入到体系表中,国家标准占标准总数的比例从2008年的7%上升到1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可采标率从2008年的41.6%上升到65.7%。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互有侧重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我国石油工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5)石油天然气国家行业标准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完成了一大批石油工业生产和经营急需的技术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油气管道建设方面,制修订了近20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工程技术方面,紧密跟踪国内外技术的发展,及时修订的《欠平衡钻井技术规范》提高了钻井的能力和水平;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方面,制定了《油气田企业节能量与节水量计算方法》,为各石油公司的节能量计算提供了科学合理依据;天然气方面,10余项天然气取样和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的制修订,有效地解决了进口天然气检验中相关方法标准的缺失,实现了与俄罗斯方法比对;液化天然气、煤气层、页岩气等新能源方面,完成了《致密砂岩气地质评价方法》《页岩含气量测定方法》《煤层气钻机》等多项非常规油气勘探标准的制定工作,填补了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标准的空白,满足了非常规油气勘探地质评价、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需求。

(6)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突破。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石油学会(API)、ASTM国际标准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国际油气生产商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等国际和国外标准化组织建立了广泛工作联系;每年均派专家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发展动向,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举办了若干标准化国际研讨会;制定了两项国际标准,在制定10余项国际标准;完成了200余项ISO标准的投票工作,完成了60余项双语版行业标准。

2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主要存在行业管理部门多、专业划分细、标准系统性差和标准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是石油天然气上游标准涉及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安监局、国家建设部等多部门管理,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政策和机制,协调难度大;二是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划分过细,业务交叉多,特别是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专业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专业之间业务重叠,原有协调机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专业之间的标准项目重复、重叠和矛盾等现象呈上升趋势;三是行业标准服务于市场和贸易的观念仍未完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层次界面模糊不清,标准小而多,标准的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配套性都较差,譬如要制定“钻井作业规范”这样一个综合性技术标准,在横向上,横跨SY、NB和AQ三个行业,在纵向上涉及到钻井、设备、油化剂、安全等多个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组织难度与协调难度都较大;四是国际标准化与行业标准化管理两条线,一体化程度低,缺少相互支撑。

3健全专业标准化协调机制的建议

针对当前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管理体制和存在的问题,石油工业标准化应该从体制机制入手,以标准制修订项目协调统一为重点,建立一体化的、实用有效的行业标准协调机制或程序,确保石油工业各专业技术标准的系统性、一致性,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1)建立以油标委为平台的石油工业标准化联盟。在原有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邀请能源行业新成立的煤层气、页岩气和深海石油工程等标委会参加,通过秘书长联席会议,对石油天然气行业和能源行业的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和深海石油工程的标准体系、标准项目进行专业协调。并以此为开端,逐步形成石油工业标准化一个统一的协作平台,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和一个一体化的标准体系。

(2)理清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归口管理原则。常规油气业务与非常规油气业务共用标准,由油标委、全国石油钻采、全国天然气及各专标委负责归口,制定国家标准或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深海石油工程专用标准(水深300米以上)分别由三个能源行业标委会负责归口,制定能源行业标准;致密油气、油砂等其他非常规油气标准仍由油标委负责归口。一体化标准项目,由主导专业标委会归口,其他标委会参与,比如:像钻井作业规范这样一个一体化标准项目就由油标委下设的钻井专标委归口,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委会和油标委的相关专标委参加;专业标准体系中交叉项目或标准内容中涉及专业交叉内容,通过协调确定归口专标委和参与专标委。

(3)依据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确定的工作范围以及前面提出的归口管理原则,建立石油工业标准体系与标准项目协调机制。对于专业交叉的标准体系,通过研究协商,一是划清专业界面,减少交叉重复,二是通过专业或业务标准体系模块化,以及制定一体化个性标准,列入相关标委会或专标委。这样,在委员会或专标委自己的标准体系中为保持其本专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某些个性标准或者模块可以是重复的,但在整个石油工业标准体系中无重复,每项标准具有唯一性,以保持石油工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配套性。对于标准交叉项目属于油标委各专标委之间的交叉项目,在立项时,由油标委秘书处负责协调,明确归口单位。属于其他全国标委会、行业标委会的项目,通过秘书长联席会议平台进行协调。

(4)建立专业交叉标准联合审查机制。涉及两个专业以上的交叉标准项目,通过秘书长联席会议平台,在确定标准项目归口的标委会或专标委,以及作为参加单位的标委会或专标委之后,各负其责,建立联合起草工作组,实行双方各自征求意见、联合处理;协商指派专家,联合审查。

(5)建立相关专标委联络员联系机制。专业相互交叉或紧密相关的专标委应当确立专标委联系制度,并互派联络员。相互参与和通报专标委工作,协调一致,共同推动。

(6)建立国内外一体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各标委会或专标委应以相对应的国际标准国内归口单位为基础,邀请本专业的委员、专家参加,组建本专业归口管理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组。作为本专业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国际标准化跟踪研究,负责向专标委报告本专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动态,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或转化采用国际标准建议,翻译国际标准,提出国际标准草案投票意见等,以此全面推进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化工作。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4)

1.1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定义

在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指导下,应用全新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技术去整合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完整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同时为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和操作人员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工程造价管理业务平台,海洋石油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提升意义。

1.2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阶段划分

根据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诺兰(RichardNolan)提出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诺兰模型"的理论划分,信息化技术应用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基础阶段:

计算机初步商用,员工对此认识不足,应用少,主要应用于大型模拟计算、文案编辑、统计报表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2)发展阶段:

企业员工对计算机有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在计算机轻型化和微型化后,企业认识到计算机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开始大量购置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文档处理,但软件开发短缺,并缺少计划性和规划性,因此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3)提升阶段:

企业认识到到计算机带来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仍存在着效益不理想的状态,因此企业在管理上开始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并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部分职能部门实现了网络化和系统化,比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但各系统软件之间仍存在着“数据孤岛”、“传输壁垒”的问题。

(4)统一阶段:

在提升阶段上,开始顶层建筑设计,统一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基础数据库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将已有的各类数据库和系统集成起来,但所需时间更长和花费更多,系统也并不稳定,此时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开始发挥效益。

(5)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化技术成为企业有效的管理资源,各系统数据在统一的系统中整合处理。根据整合化的信息化技术方案与步骤建立起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信息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平台,从而实现对整个企业各项数据的统一的规划及应用,比如目前使用较广泛的ERP系统。这时企业可享受信息化技术带来便利和高效,管理层可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和处理企业内的各类信息、并有利于高效地做出决策。

(6)战略应用阶段:

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层次,从一线基层员工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经历了较为长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之后,其信息化技术应用将通过其商务智能、全面的绩效管理和随需而变的架构及机制等应用来全面体现其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1.3国内外石油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

现状目前国际上部分石油公司以网络为载体,造价管理软件为工具,建立起资源共享、安全快捷、智能化的石油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在此过程中,有专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工作的软件公司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外主要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功能,可以对石油工程预算编制内容、口径、参数和过程进行管理控制,还设立具有造价分析、计算、存储、预测功能的数据服务器,用于指导工程各个阶段的纵向比较和决策。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主要石油企业在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虽然研制开发了价格定额管理系统、竣工项目造价管理系统、勘探钻井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专业应用软件,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石油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的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近些年国内石油企业也逐步开始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研究探索,开展海洋石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并重视工程设施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数据整合。

2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

2.1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的定义

海洋石油工程造价是指海洋环境下,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花费的总投资,主要是由勘探费、工程设施投资、钻完井投资、油藏研究费、生产准备费、弃置费等其它费用组成。从工程造价的成本的角度划分,主要包括了工程直接费、工程间接费、基本预备费;也可根据不同专业和设施进行划分,如:各种类型平台投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投资、水下井口设施投资、海底管道投资、海底电缆投资等。2.2海上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根据海上石油工程的阶段和特点划分,海上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根据海上石油工程阶段划分,在前期研究可研与总体开发方案设计阶段,合理确定项目的工程投资,编制投资估算报告;在基本设计阶段,则应合理编制项目的投资概算,在项目竣工后结合工程监督、监理等部门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实际的工程量,准确确定工程结算价,编制项目的竣工决算价。

(2)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从油公司的角度上说就是甲方控制价,控制投资的主要目标就是把项目总体设计控制在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范围内,把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控制在总体开发方案设计的投资估算范围内,工程竣工结算控制在基本设计的投资概算范围内。通过不同阶段的动态控制,实现最终竣工决算投资不突破决策时的控制投资的目标,用更少资金保质保量的完成油气勘探开发的任务。

(3)注重工程造价管理基础性工作

重视造价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与分析,建立起定额、价格、造价资料的资料数据库,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建立动态的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并动态的完善投资估算指标、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的制定与修编,制定海洋石油工程造价标准指南等。

2.3海洋石油开发的特殊性

石油开发不同一般的开发投资项目,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是以地下资源开发为对象,项目的经济效益不仅受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科学管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地下资源的实际状况。而海上油气田开发更是高风险的投资,其开发区域、开发规模,受制于海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不像其他领域的投资那么灵活。海洋油气田开发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并且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地缘因素等,导致了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远比其他投资建设项目大得多;另外,由于复杂的政治地缘风险,国际油价也具有难预测和波动大、周期长的特点,不确定性的风险很大,这些都会使得投资开发的经济风险大幅提升。

3海上石油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研究探索

3.1统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标准

统一的标准是管理的主要依据,涉及到海上石油开发从勘探、开发、生产、弃置的整个全生命周期,根据实际情况,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标准化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建立造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海上石油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是指各工程造价信息资料按照其内在联系,科学的组一个成有机整体,形成工程造价管理标准信息化的标准,是企业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础。在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众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统一和规范指标体系,才能使各个部门、各层次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与资料的信息化并实现兼容与共享。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兼容的造价指标体系是造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关键任务。

(2)建立造价信息分类与编码的标准化

造价信息分类与编码是从海洋石油工程横纵两向维度上考虑,进行统一的归纳与分类,对于一些常见的、具有规律性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并根据分类情况建里树状的结构图,形成具有层次分类的统一编码。建立科学实用的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才能保证信息化技术成功应用和有效运行,直接关系到数据处理、检索和传输的信息化水平与效率。标准体系的制定应当遵循系统性、扩展性、权威性的原则,建立起一个适合和满足海上石油工程造价管理需要,涉及各种标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层次上覆盖国际、国家、行业、企业各级标准,并具备有一定的扩展性,体系一旦经确定将全面严格执行。海上石油工程造价管理分类编码包括了:项目编码、工程设施编码、工程设备编码、工程费用构成等内容。

(3)建立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

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是对各类造价数据信息化应用后,在造价管理系统与采办、财务等不同信息终端之间的接口上,建立信息导入和导出的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对海上石油工程来说,重点是进行造价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海上施工日志的标准化、设备采办资料录入的标准化、竣工结算单据的标准化,各报表文件和统计口径的标准化,各级单位造价管理数据文件传送的标准化等的制定工作。造价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与应用的质量与接口数据传输的标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说接口标准化是海上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3.2组织健全制度完善

海上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是需要保障机制的,国外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机制已经非常普遍了,而在国内企业CIO机制与CEO参与的IT委员会机制都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考虑成立信息化指导委员会,由各部门领导作为小组成员,明确各业务的主管领导,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建设任务的监督、检查规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协调从而让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工作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性、内控制度等,从而建立由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组成的信息化系统。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5)

2技术标准对石化工程设计质量的保证作用

技术标准是设计工作的依据和准则,与工程设计质量紧密相关,因为技术标准本身就是包括工程设计在内的设计经验、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对设计相关的各种技术条件,包括设计对象、设计条件、设计方式等所作的规定,只有符合标准的要求,才能出合格的设计产品,技术标准为保证石化工程设计质量提供了基础保证。如:GB50393-2008《钢制石油储罐防腐蚀工程技术规范》、GB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SH3011-2011《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2-2011《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布置设计规范》、SH3034-2012《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规范》、SHSG-053-2011《石油化工装置详细工程设计内容规定》等等。在SH3011-2011《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中,指出设备布置设计应满足工艺流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满足节省用地、减少能耗以及与工厂总体设计相一致的要求。标准中给出了管廊、塔和立式设备、卧式设备、反应器、换热器、空气冷却器、加热炉、储罐、泵等设备的布置规定;还给出了建筑物、构架及平台梯子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置规定。石化工程各专业设计人员,只有认真准确地执行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设计出符合业主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设计产品。

3技术标准对石化工程设计环保要求的保证作用

3.1工程设计时依据环保标准石化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存在着对环境的污染因素,如排放至大气中的气体,排向土壤河流中的废水;石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也会产生污染,如汽车在行驶中,汽油燃烧后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等。如何减少石化生产过程或石化产品使用中所产生的污染,政府和行业制定了几十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主席令、国家环境保护部令、技术标准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固体废物处置设计技术规定》《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设计导则》等等。使得石化生产过程中有害物的排放量在标准所允许的范围内,有效地保护环境。3.2密切关注新环保标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设计产品2013年12月18日国家实施的新标准GB17930-2013《车用汽油》,将硫含量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ppm降为10ppm;将锰含量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8mg/L降为2mg/L;禁止人为加入添加剂;将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为24%,有助于减少机动车排放物,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国家对汽油标准的提高,设计应按新标准的要求将原有工艺流程进行修改,石化生产企业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技术改造后,才能生产出达到国五新标准要求的汽油,更好地保护环境。

4“三化”工作将提高石化工程设计的效率

目前,国内一些重要的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正在推行“三化”工作,即“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工作,将已建成的优秀的项目梳理完善,建立一套分规模、分特点的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模板,推行施工过程中的工厂预制,编制和建立一套标准化的采购文件及产品。为完成“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目标,还需要建立适应“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要求的项目建设管理平台、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工程材料等级数据库等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石化工程建设标准执行表等执行文件。通过实施“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工作,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既可以很好地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又可以提高设计效率,节约建设成本,保证项目的本质安全。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6)

1.2标准中的术语存在的问题(1)重复定义问题。这里的重复并不包括给出出处的引用,也不包括定义完全相同的抄录。重复数量根据以上利用石油工业标准术语数据库的统计显示,重复率约为8.8%。重复情况绝大部分为同一术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同时也有以下问题:①同一术语,英文对应词不同,例如:“安全阀pressurereliefvalve”和“安全阀safetyvalve”,“稠油thickoil”和“稠油viscouscrude”。②同一英文词条(对应词),术语不同,如:“标记marking”和“标志marking”,“海上固定平台fixedoffshoreplatform”和“海上固定式平台fixedoff-shoreplatform”。(2)存在不应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定义的术语条目。例如,抽样调复的247个条目中,就有诸如:标定、标志、标记、超压、单向阀、低合金钢、电导率、调零、锻造、返工、返修、防爆外壳、沸点、概率、功能、焊接、化学试剂、记录、检查、检验、可(助动词)等21条。据此推算,约有超过8%的术语是不应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界定其定义的。以上这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缺乏对建立术语和定义的原则、起草规则的掌握;②一些专业未建立本专业单独术语标准;③对术语和定义的重视不够。

1.3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引发的后果(1)部分专业已有较为完善的术语标准,例如钻采设备与工具专业,已有自己专业的术语标准“GB/T8423-2008《石油钻采设备及专用管材词汇》”,但除此之外仍有很多术语分散在本专业的其他标准当中,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是否有与本专业术语标准中的术语存在重复定义的问题,如果存在,应当进行修改;如果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不在本专业的术语标准中,是否应当将这些分散的术语进行整合,全部编制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2)更多的专业目前没有各自的术语标准,这样就会出现在本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术语可以引用。例如,石油工业计量专业目前没有自己的术语标准,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共计有111条,并且这一专业的术语具有石油工业特色,因而就有必要制订本专业的术语标准。(3)由于缺乏沟通,同时在各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前期调研工作,在编写标准时重复定义术语,造成了同一术语在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标准中出现定义不相同的情况。(4)缺少自查自纠工作,在各专业标准编写及通用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未做好自查工作,未了解本标准在制订过程中需要定义哪些术语,这些术语是否已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出现,或者已在其他标准中出现,首先应保证本专业通用的术语不应重复定义。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存在分类不明、术语标准各专业不齐全、标准中的术语分布分散、多专业没有通用的术语标准,以及整个石油工业也缺乏自己的通用术语标准等问题,亟需编制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以便各专业对照本专业现有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综合标准化是一种统筹规划的思想,是系统理论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标准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以实现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为目标的科学的标准化方法[1]。实施综合标准化也是在标准化工作中切实贯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整合、提高、国际化”方针的切实体现,是当今标准化工作者应当不断贯彻和实施的工作思路。在综合标准化思路指导下,开展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标准体系及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成套地组织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切实体现,也是充分发挥标准化综合体的系统整体最佳效应的体现,能够达到综合标准化所确定的目标,有效地提升石油天然气工业标准制修订与标准实施管理的水平。

2.1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目标及原则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是指对术语标准进行系统地、整体地研制和应用的全过程。而术语标准的质量和整体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自这个全过程的完成和循环之中。目标是为把综合系统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中的各项标准付诸实施,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提高石油工业标准的编写水平,统一术语词汇,为国际贸易和交流提供技术保障,提升我国石油行业标准的话语权。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大量的工作方能顺利完成。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概要指出了综合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是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并且范围应明确并相对完整。综合标准化的全过程应保证整体协调一致与最佳性,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标准综合体内各项标准的制订及实施应相互配合,所包含的标准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但标准的数量应当适中,而且各标准之间应贯彻低层次服从高层次的要求。应充分选用现行标准,必要时可对现行标准提出修订或补充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标准综合体应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及时修订[2]。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了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1)石油特性原则:即以具有石油行业特点为原则,一些专业如安全、信息、环保等标准数量较少且缺乏石油专业特色,原则上暂不考虑进行术语标准编制或者将这部分内容纳入综合类术语标准进行编制。(2)简明性原则:简化层次结构、尽可能减少标准栏目,一个专业尽量只设立一个术语标准。(3)系统性原则:门类中专业之间存在通用基础术语交叉术语,故应将相近专业纳入一个门类。以此为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确保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以系统(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整体综合效益,建立起技术性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综合体。

2.2建立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化综合体标准综合体是指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以整体效益最佳为目标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3]。石油工业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作为此次术语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工作,是整个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术语标准框架的编制确定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出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分类是否合理,以及各个专业领域术语标准的涵盖范围及详细程度情况,以及按此框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同时也对今后的术语标准编写及整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1)首先,通过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把即将进行编写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作为一个系列的标准进行编写,且均建议作为国家标准进行立项和制修订工作。(2)其次,在系列标准的分类工作之前应当确定是否需要编制一个石油工业通用基础标准,这一部分应当综合了各专业通用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同时应当在石油行业进行定义的术语;其他专业术语标准中通用的术语也应筛选出来放在本部分的术语标准中进行整合。原有部分专业的术语标准本身内容较少的,例如节能节水专业、劳动定员定额等专业,同时也应考虑是否作为石油工业综合类的术语进行整合,一并纳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术语标准中。(3)最后,依据目前的术语标准情况,结合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设置,考虑将现有石油工业标准目录中的专业分别归类到几个大的专业分类当中。将部分专业已有的术语标准进行整合和替代,并指导和组织没有术语标准的专业进行本专业所有术语的整合和编制工作。经过梳理,初步建立术语标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4)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应当建立包括多个术语标准的完整的标准综合体。通过对现有术语标准的整合提高,综合协调各专业交叉重合部分,以图1框架为基础,经过多次讨论,根据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制修订的原则再次进行系列标准框架的分类工作,考虑将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①《石油天然气术语勘探开发》;②《石油天然气术语工程技术服务》;③《石油天然气术语石油装备》;④《石油天然气术语地面工程与海洋工程》;⑤《石油天然气术语油气计量与分析》;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此6部分的建立,将初步解决术语标准分类不明确、术语标准专业不齐全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该体系框架为依据,方向明确地开展工作,可更好地完成各专业术语标准编制工作。必要时应当结合现已有术语标准的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进行术语标准的整合和提高,将该专业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与本专业的术语标准相结合,形成本专业集成系统和科学唯一的术语标准。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7)

石油产品是使用的重要能源之一,不管是生产还是被应用的时候,它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石油产品的种类很多,被检验的项目就已经达到了百来个,因此,在检验的时候一般是根据IP和GB,以及SH等标准来进行检验的。质量指标的提高容易造成石油产品的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甚至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怎样加强石油产品检验监管保证符合检验要求,以提高各方面效益,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重点。

一、石油产品检验的标准和技术

1、石油产品检验的标准

石油产品检验的标准是通过各种检验仪器和测定的条件、步骤,以及各项精确度所作出的一种规定。目前主要使用的标准有国家制定的标准、英国石油学会制定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以及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制定的标准和部分企业标准等。其中最常用的有三项:其一,国家制定的标准;其二,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其三,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制定的标准。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由于石油产品检验都是以非强制性的标准为主,因此,在检验时的依据主要是信用与要求规定。

2、石油产品检验技术

石油产品在检验技术过程中需要通过对石油产品进行取样、密度、黏度、闪点、辛烷值、馏程、饱和蒸汽压、实际胶质、凝点和倾点、硫和硫化物、铜片腐蚀实验,以及水分等十二项技术检验。任何取样到水分的检验都要按照实际的规定进行严格的检验。由于石油的种类很多,包括:原油和汽油,以及柴油等。因此,检验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石油种类。同时还要注意在每项检验中要注意各自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密度检验时,检验器具的干净和损坏等因素都会造成检验的失误,所以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就必须确保器具的完整和干净。在进行石油产品流动性标准检验时,流量和压力也会造成检验的失误,所以,在检验前要进行杂质和水分的去除,以及温度的控制,以避免由静压变化造成误差。

3、质量标准间的分析

石油产品质量的提高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例如:原油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要将硫化物进行去除,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气味难闻,而且所分裂出来的物质必定对合金等物质造成腐蚀。可以利用催氧化或是分子筛吸附精制,以及铜13X分子筛进行硫醇的去除,以达到质量的标准。

二、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中的应用

1、化学计量学模型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模型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原油、汽油、柴油中的检验监管。原油,利用化学计量学模型中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人工的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原油馏程的测定,以测定原油的烃含量与汽油比,在原油的炼油装置中也有应用;汽油,利用化学计量学模型中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汽油类型鉴别的模型,区分汽油中辛烷值等,对汽油进行校正的应用;柴油,利用化学计量学模型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柴油的密度、凝点、闪点等进行检验,分析和研究石油产品的组成,使测定结果快速又准确性的应用。

2、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中的技术与应用问题

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中技术上所要处理的问题有三方面:其一,各学校和各研究所,以及各检验部门共同进行相关技术和对石油产品检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二,各石油企业还要针对生产和技术,以及工艺的标准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石油产品的各项参数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对检验仪器的各种误差和偏差采取对比研究。其三,采用化学计量学模型中的人工神经网络和免疫算法,以及小波变换和遗传算法进行核算,以此建立石油产品检验的模型并完善这种监管化学计量学模型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应用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为了对标准差异带来的石油产品检验进行处理,采用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应用问题有三点。其一,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应用涉及经济效益。其二,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应用涉及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的效益。其三,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应用要针对石油储备等布局进行检验。

三、展望

化学计量学模型中的近红外光谱技术拥有的优势有:成本低、无损伤、快速。其发展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检验技术。化学计量学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速确定质量的标准,在减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日后石油产品的发展。

随着各种检验技术在石油产品检验中被应用,目前的检验技术可以针对石油产品中的多种化合物进行组成与结构的检验。这种检验既可以确定其石油产品的性质,又可以确定其石油产品的性能。正是由于这种技术的发展,它带动了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新进步,并日益广泛的发展。对于石油业的发展来说,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它不仅扩大了日后检验监管的前景,为检验做好铺垫,还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为减少企业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各方面的效益。甚至直接对储备方面等决定性的策略造成影响,因此,要重视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中的应用。

随着石油需求量的增多,石油产品的控制关系到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石油产品在实际中的检验监管与规定的质量指标不一致,因此,造成石油资源被浪费和环境被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为了确保石油产品的质量,以及对外的发展,就要加强对石油产品监管的力度和技术。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作为我国重点资源使用的石油产品来说,人们已经给予了重视,因此,在对石油产品进行检验时,也加大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除去以往用的常规标准外,还要针对实际的质量问题进行一些检验标准的规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把好石油产品质量检验监管的关卡。本文通过介绍石油产品检验监管的标准和技术,对化学计量学模型在石油产品检验监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良晓;梁逸曾;;质谱检索系统中分类检索氯化物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孟秀红;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重整汽油近红外光谱的数据处理和西红花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专;我国石油产品检验与国际接轨首家石油产品检验国家实验室在抚顺石化院诞生[J];中国标准导报;1999年03期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8)

中国石油库站建设执行新标准

一种无功补偿技术在变电站推广应用

压缩空气系统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进口天然气硫含量检测方法的选择探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领导检查HSE工作

油井计量分离器校准方法的探讨

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狠抓质量管理

钻井液用重晶石粉密度测定不确定度的评定

如何做好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节能减排

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理论谈从基础管理落实到管理提升

国内最大丙烯塔首段塔体整体热处理施工首战告捷

青海油田井下公司水平井拖动酸化作业成功

油田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精细化探讨

全球首套万吨乙撑胺工业装置投产

PDCA循环在F28-105液压锁紧防喷器试制中的应用

10×104m3钢制储油罐浮顶安装焊接质量控制方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项目“质量月”活动重实效

追求卓越创新无限——访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沙市钢管厂厂长李宏

国内外天然气管道事故分析

低碳经济

提升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探讨

川庆物探209队两种慰问方式展现管理理念

应用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分析和评价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安全和质量状态

中国石油印发《总部机关干部安全行为准则》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初探

5项油井管重点技术标准宣贯会在西安召开

把好原材料关做好驻厂监督工作

《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今年11月1日实施

API标准《管线钢管规范》出版发行

论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国外管线钢管的质量检验及控制分析

今年全国质量月主题为“质量文化——企业永续发展的基因”

石油仪器制造企业的MRP管理创新探讨

筏基施工的质量检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新型和谐企业文化内涵

标准孔板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计量附加误差分析

移动式油井原油产量计量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的研究进展

“2008全国追求卓越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油田水处理标准在采出污水絮凝中的应用

ISO/TC67第28届年会在北京召开

对《稠油降黏剂通用技术条件》标准的几点看法

关于《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钻井井身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

油气管道焊接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石油装备标准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高压比往复式压缩机运行质量分析研究

天然气输气场站基础管理思路探讨

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取得进展

污水站储罐液位监控技术研究

油田采出水用缓蚀剂性能检测方法的改进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发行与传播范围达20个国家和地区

驱油用聚合物检测母液的配制方法研究

“5S”管理是企业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9)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VOCs是臭氧和二次有机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在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

VOCs成为继COD、NH3-N、SO2、NOx之后国家重点管控的第五类污染物,VOCs的控制和减排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VOCs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涉及行业众多的特点,石化作为VOCs排放的重要行业,其减排工作是国家VOCs控制的重要内容。

1.石化行业V00s排放对总VOcs排放的贡献率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工业企业VOCs监控的有效机制。各种渠道公布的关于VOCs的来源、各排放源的排放量以及贡献等资料大都来自于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Klimont等学者估算的2000年中国VOCs人为源排放量为1563.4万吨,而最近的INTEX B污染源清单显示2006年中国VOCs人为源排放量已达到2320万吨。

2009年起环保部污控司组织中科院生态中心、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VOCs人为源排放情况进行估算。机动车和溶剂使用是大气中VOCs最主要的来源,所占比重分别为21.5%和23.2%;石化行业也是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石化(石油化工、石油炼制)和油品储运过程中排放的VOCs所占比重为14.5%,同时由于我国较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多为央企,是国家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石化行业VOCs的防控日益成为国家重点监控对象、企业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

2.石化行业VOCs污染防治相关要求

从2012年12月起,国家陆续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对石化行业VOCs治理提出要求。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1-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等VOCs控制标准。环保部即将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VOCs控制要求和排放限值也做出了规定。

除了国家层面的相关标准,一些地方也已经或正在制定严格的VOCs控制标准。

2.1 建设项目要求

VOCs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石化项目原油加工损失率控制在4%o以内;新改扩建石化项目应在设计与建设中提高设计标准,实现设备、装置、管线、采样等密闭化。新建储油库、加油站和新配置的油罐车需同步配备油气回收装置。

2.2 排放控制要求

2015年底前完成储油库、油罐车和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原油成品油码头进行油气回收;治理工艺有机废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15年底前完成严格控制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储运损失;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强化废水废液废渣系统逸散废气治理加强非正常工况污染控制;完善废气监测系统(包括有机废气排放口和厂界)等。《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有机废气排放口去除效率≥95%,特殊区域去除效率≥97%。

3.石化行业VOCs污染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企业VOCs排放总量难以准确估算

石化化工生产工序多样,涉及到VOCs排放环节较多。关于总量核算,环保部环境评估中心于2014年5月就《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估算方法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将石化企业的污染源分为11类,针对每一类VOCs排放源,按优先顺序列出了多种估算方法,如实测法、类比监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估算法、公式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等。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相对简单,但与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差距较大;采用实测法可以获得准确的VOCs排放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测统计技术规范,企业目前普遍没有开展实测,导致准确核算VOCs排放量难度较大。

3.2 技术规范缺乏

设备泄漏是企业VOCs的重要排放源。目前国内的炼化企业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建厂,部分设备、管道、阀门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标准并未考虑限制VOCs的排放。如:油泵的密封是单机械密封,甚至还有填料密封;设计规范中生产装置阀门、法兰、垫片的选用只考虑操作、压力和物料的腐蚀性,对物料的渗透性和挥发性考虑很少。国家正在积极推行LDAR技术,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规范。

3.3 有机废气处理效率有待提高

石化企业不同生产环节的污染源,VOCs组分气量不同,适应的治理技术也不同。以污水处理厂的废气治理为例,企业采用的治理技术包括生物法、催化燃烧法、吸收法、吸附法和等离子体技术,但是不同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差异较大,加上部分企业对处理设施的管理比较粗放,导致非甲烷总烃的处理效率甚至不到50%。

4.石化行业VOCs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VOCs监测统计体系

国外通常选用总有机碳或总烃浓度并同时选用特征污染物浓度表征VOCs。建议开展行业监测统计方法标准研究,针对每一类排放源建立VOCs监测统计方法,出台行业监测统计技术规范,利用实测法得到各企业真实的VOCs排放总量。

4.2 推行清洁生产,源头削减VOCs的排放

通过加强管理、原辅材料替代、工艺改革、设备改进等措施,源头控制VOCs的排放。将锅炉、加热炉进行清洁燃料替代;改进工艺,包括推行储油罐密闭一体化技术,转变装卸方式等;改进设备,包括选用高质量密封设备(如屏蔽泵等)、全面推行密闭采样、油品浮顶罐二次密封等。

4.3 完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

尽快修订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管道、阀门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施工标准,在设计施工阶段充分考虑控制VOCs的排放;尽快出台LDAR技术规范,规范LDAR操作、数据的处理和统计等,解决企业检测数据处理、检测规范和维修要求缺乏等问题。

4.4 开展有机废气处理技术适应性研究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篇(10)

中图分类号:TE32 文献标识码:A

地质录井现在在石油工业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传统的地质录井技术是十分落后的,主要工具是一根钢丝绳、一把铁锹、一个盆子,在钻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惊奇地发现,会使技术人员花费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找到很好的试行方案。对于在钻井的过程中所捞取的地层上返到地面的岩石碎屑,要对他们进行清洗,要用仪器对他们进行监测,进而识别岩石颗粒碎屑的性质,找到含有油气的颗粒,这个过程十分的复杂,需要很大的耐心,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很多的技术工人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勘察,非常辛苦。在这期间,有可能会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可能就会错失一个大型的油田,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不断的发展,找出更加方便的技术,来寻找这些油田。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知识更加的系统,能够学到很多国外的科学技术,促进了钻井技术的不断的发展,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质录井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场的工作的需要,不能够进行很好的配合,迅速找出所需要的油气颗粒。经过现场技术人员不断的摸索创新,找到了很多新的技术来帮助寻找油漆的颗粒。像是气测录井、荧光录井、工程录井、地化录井、地层压力录井等技术,这些录井方式不断地在现场进行测试,最终能够被我们所应用。目前国内录井设备主要包括综合录井仪、地化录井仪、轻烃分析仪、定量荧光录井仪、核磁共振录井仪等五大类。

1 地质录井所存在的现状

1.1 技术标准受制于人的时期

综合录井仪是在气测录井仪的基础上, 增加工程录井、钻井液性能录井、地层压力录井监测等新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多是国外的地质公司完成,其技术标准、专利等均由国外专业化录井公司控制。

1.2 标准多样化的国产装备

通过对进口综合录井仪的应用、分析、借鉴,以及随着国内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综合录井仪实现了国产化,拥有了大批自主研发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录井仪。在技术指标方面,国产装备与进口装备已经难分伯仲;国内生产厂家的新型装备的发展也与国际发展处于同一水平。录井装备实现国产化,相应的技术标准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内的录井装备研发、生产厂家众多。

1.3 录井工作的误区

尽管录井行业有关装备的各种标准在宣贯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然而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另外,贯标过程还存在着“一阵风”的形式。新标准出来后,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宣贯,也可能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更新的设备管理人员的贯标工作跟踪不及时,造成标准的覆盖范围存在有空白区。

1.4 意识需要不断提高

现在,我们都知道石油工作十分的辛苦,尤其是在录井工作,环境比较封闭,不能够进行信息的流通,这就使录井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装备标准化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经常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还误以为机器还在正常的运转,这就给机械造成很大的损害,会减少机械的使用期限。而工作的步骤、装备的性能的检查等是否符合标准,很多的工作人员根本就不在乎,从而影响在装备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1.5 录井的管理

录井装备非常的复杂,型号很多,每种型号都代表能够在不同的路面上进行施工,应用的现场分布比较广泛,生产制造厂商分布零散,不能够进行一体的服务,这就会在装置发生故障的时候,不能够及时解决,导致工作流程的耽误。为了进一步提高录井工作的技术与应用水平,需要对路径装置的标准化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就能够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对生产造成损害。

1.6 录井的研究

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录井装备全过程在录井装备的研发初期,相关技术研发人员就要针对该装备需要实现的目的进行仔细研究分析,了解工作现场实际情况,吸收成熟技术,为该装备制订出先进的性能技术指标、合理简单的结构。装备研制成功后,在销售给用户之前,针对录井行业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指导现场操作人员进行标准化操作、保养和维护,确保装备实现正常工作。

2 对于标准的进一步的完善

当前, 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对于装备的要求主要偏重于基本性能指标要求,对装备的检测范围、稳定性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是对于装备的结构已及各个参数的类型、传输模式等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往往造成了装备的结构复杂、不同厂家的产品难以相互兼容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标准加以完善,比如规定装备的结构采取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统一的模式,这将会有利于装备一旦出现故障时,便于及时维修,排除故障。

3 不断地促进路径的先进性

根据标准化的特点可以知道,标准的先进性是其一大特点。任何一种标准,正是因为其具有先进性,才能更好的促进该领域技术的发展,也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否则,将会被迅速淘汰,录井装备的技术标准也同样如此。

4 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

现场装备的维修工作始终是制约装备及时维修率偏低的一个瓶颈,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录井装备的工作现场在分散的同时,往往与后勤基地距离遥远,交通不便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装备出现故障的时候不利于后勤装备维修人员及时赶赴现场。

结语

录井装备在石油中的重要作用,促使科技人员在录井的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石油产业的发展。现在,录井工作既具有石油装备的标准化管理的共性,又有着专业性的特殊性,这就使录井技术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录井装备的标准化管理在整个产业中还存在这差距,不能顾与发展相结合,发展比整体来说慢,但是经过加强录井装备的管理,它的标准化不断的增强,严格的遵守标准,确定了指标的正确性,同时能够保证工作状态的正常,这就有利于路径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石油的发展,使石油的产量上升,寻找更多的石油,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不断的为石油的勘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 下一篇: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