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市场规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4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1)

新疆石油产业作为新疆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产业的集中程度如何,直接反映出其产业的上下游发展是否协调,进而影响到新疆石油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本研究通过构建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测度模型,逐层分析了新疆石油产业的开采业、加工业和化工业以及化工业的化肥、橡胶、塑料和纤维的产业集中度。得出了新疆石油产业各下属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一、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分析的基本思想

本研究通过分析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明确了解新疆石油产业个上下游产业的集中状况,建立新疆石油产业各上下游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测度模型。本研究逐层推进分析新疆石油产业的开采业、加工业和化工业以及化工业的化肥、橡胶、塑料和纤维的产业集中度,虽然分析的层次较多,但所采用的模型却是一样的。即:CRn指数测定模型,考虑到国际贸易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尤顿(Utton)和摩根(Morgan)提出的修正模型:

其中,CRn为n家最大企业的绝对集中度;Qn为n家最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额:Xn为n家最大企业的出口额;Q为整个产业的销售总额; X为整个产业的出口总额;M为整个产业的进口总额。对新疆石油产业各上下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划分主要依据贝恩和草植益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方法。

二、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分析

石油产业按照上中下游的产业特点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工业,各下属产业的产业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分析新疆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需将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予以分开才能更好地体现该产业的产业特征。

1.新疆石油开采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我们选取2001年~2005年新疆原油产量为基本数据,对新疆石油开采业产业集中度进行分析,依照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的分类标准,2001年~2005年新疆石油开采业的产业集中度为98%(见表3),呈现极高度寡站占型市场结构,但随着2004年~2004年进口原油的增加,垄断则略有下降。可以断定,随着中哈输油管道的贯通,原油进口的大量增加,开放条件下的产业集中还将进一步下降,但由于新疆石油开采企业仅有5家~6家,新疆石油开采业高度垄断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2.新疆石油加工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新疆石油加工业与新疆石油开采业最大的共同点是,从业企业都很少,不超过10家,从新疆石油加工业产业集中度的分析表中(表4)明显看出,2001年~2005年新疆石油加工业依然呈现高度垄断,CR4值五年的平均值为93.21%,呈现高度寡头垄断态势,与全国的情况以及内地很多省份所不同的是,新疆原油加工企业依然基本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的手中,加工企业家数很少,呈现高度集中,在竞争格局不能打破的前提下,这种情形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3.新疆石油化工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从表5中,我们看出,2001年~2005年新疆石油化工业产业集中度平均值CR4为31.78%,CR8为45.38%,按植草益提出的判断标准20<CR4<40属低集中竞争型,按贝恩的分类标准,30≤CR4<35,属寡占型,45≤CR8<75属寡占型,由此,我们可以判定新疆石油化工业产业市场结构属低集中市场竞争型。不具寡头垄断特征。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为了进一步对新疆石油化工业集中情况作深入了解,我们分别又对新疆石油化工业中的化肥、橡胶、纤维、塑料业作了子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分析(见表6),得出,新疆化肥业(2001-2005年化肥业CR4、CR8的平均值分别为31.78、45.38)属低集中竞争型,新疆塑料业(2001年~2005年塑料业CR4、CR8的平均值分别为53.65、61.9)属中度寡占型,而新疆纤维业和新疆橡胶业的CR4值(01~05平均值)却高达99.56%、95.66%,呈现高度集中,一方面,化肥业、塑料业呈现竞争态势,橡胶业和纤维业又高度集中,由此也说明新疆化工业各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在新疆,就石油化工业而言,化肥业、塑料业不论是规模还是从业企业数量都比纤维业和橡胶业大的多(2005年新疆化肥业、塑料业、纤维业和橡胶的产值分别为15.2亿元、27.8亿元、0.74亿元、5.04亿元),纤维业和橡胶业规模的过小和过少的从业企业数量使其尚不具成熟产业的基本特征,其集中程度不具产业代表性。由此,可以作出判断:新疆化工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的市场结构属低集中竞争型,与新疆超集中的石油开采业和加工业极不相称。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三、小结

通过对新疆石油产业上中下游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工业产业集中度的分析,得出,新疆石油开采业和新疆石油加工业属于高度寡头垄断的市场类型,新疆石油化工业则属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石油产业上下游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新疆石油化工业,产业层次太低,从业企业少,大部分企业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运行之中,与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极不协调和匹配。新疆石油产业是新疆第一大产业,要想石油产业对新疆经济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新疆石油化工业必须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规模,在提高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新疆石油化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使新疆石油产业上、中、下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是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雪峰 王宇奇:开放条件下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6):7~9

[2]杨 嵘:中国石油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J].财经研究,2002,28(4):50~57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2)

在全世界都在为了谋取石油资源而争先恐后的大环境下,我同石油跨周企业与一般的跨同企业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就决定了其在跨国并购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再加上我国石油企业迈向世界的脚步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跨国并购的经验很少.遇到的风险和阻力很大,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石油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支持。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三大石油公司先后重组上市在石油T业传统计划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同家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透明的政策法规,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所有这些都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同和世界第j大石油消费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是一个能源{肖费大国,人口众多,又正处于T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石油需求来说,石浦资源的短缺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为此,我国有关部门非常有必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使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其次,政府对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金融支持不够。2003年3月,中国海油和中国石化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项目涉及金额达到了6.15亿美元。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我国资金数额最大的一次并购案。而在中国海油对优尼科斥资185亿美元要约的巨额并购中,中国海油则要经受更大的融资风险。如果并购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够雄厚或是没有可靠经济支持的话,万一并购企业无法及时从并购中获益.就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运营瘫痪。所以这时.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援助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

国外石油公司并购效果明显

国外石油公司并购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变化。由于新兴市场日趋开放的囝际直接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空间、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石油资源等因素,跨国石油公司积极将目标投向新兴市场以求石油资源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和石油销售市场的扩张。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本国石油公司通过并购手段实现其石油资源开发和石油资源多元化供应以及保障石油安全的战略目标。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石油工业早期的收购和兼并阶段。“强并弱”、“大吃小”的模式比较普遍。相对来说也容易实现,但这样难以达到迅速扩大规模的目的。因此在新一轮的并购潮中,各大跨国石油企业为迅速增强综合实力,竞争新世纪全球石油工业的领先地位。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兼并、收购、联合,积极寻求实力相当、规模庞大的合作伙伴.迅速有效地实施战略性联盟和全面业务合并。在此过程中崛起多家超大型石油公司。

纵向一体化经营.横向规模化扩张。由于一体化石油公司的上游业务的利润高于下游业务,跨国石油公司长期偏重上游业务的发展,使之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十分敏感。在1998年低油价的冲击下,石油公司缓冲低油价压力的空间极为有限,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资产结构和战略重组,加强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扩大规模,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通过同行业横向并购,可以实现扩张所要求的资本迅速集中和规模经济效益。并购后规模的迅速扩张所产生的效益十分明显:埃克森同美孚合并后,通过裁员减薪、减少重叠业务、提高机构效率而节约短期成本28亿美元,并在世界各地经营石油勘探、原油生产和加工、石油设备制造等各项业务,上下游业务均得到了加强。 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自1993年起就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随着石油产品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国必然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各周特别是发达国家加紧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道路将不会是平坦的。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活动时要转变经营理念,审时度势认准方向,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为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我国石油企业要强化全球战略的经营理念。加入WTO后,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面临着与强大的超级石油巨头的竞争。如果一国的石油公司在资源量、资本规模、技术、管理上达不到世界级的要求,是很难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立足的。在石油这个全球性产业中.我围石油企业要具有全球化的商品观念和市场观念。从中长期看,我国原油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为了增强石油安全系数,必须树立全球战略的经营理念。我国正在通过鼓励国有石油公司和民营油企走出去获得份额油。另外.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增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调整营销体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机制,积极参与世界石油经济竞争。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3)

在全世界都在为了谋取石油资源而争先恐后的大环境下,我同石油跨周企业与一般的跨同企业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就决定了其在跨国并购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再加上我国石油企业迈向世界的脚步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跨国并购的经验很少.遇到的风险和阻力很大,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石油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支持。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三大石油公司先后重组上市在石油t业传统计划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同家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透明的政策法规,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所有这些都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同和世界第j大石油消费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是一个能源{肖费大国,人口众多,又正处于t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石油需求来说,石浦资源的短缺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为此,我国有关部门非常有必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使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其次,政府对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金融支持不够。2003年3月,中国海油和中国石化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项目涉及金额达到了6.15亿美元。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我国资金数额最大的一次并购案。而在中国海油对优尼科斥资185亿美元要约的巨额并购中,中国海油则要经受更大的融资风险。如果并购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够雄厚或是没有可靠经济支持的话,万一并购企业无法及时从并购中获益.就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运营瘫痪。所以这时.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援助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

国外石油公司并购效果明显

国外石油公司并购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变化。由于新兴市场日趋开放的囝际直接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空间、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石油资源等因素,跨国石油公司积极将目标投向新兴市场以求石油资源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和石油销售市场的扩张。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本国石油公司通过并购手段实现其石油资源开发和石油资源多元化供应以及保障石油安全的战略目标。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石油工业早期的收购和兼并阶段。“强并弱”、“大吃小”的模式比较普遍。相对来说也容易实现,但这样难以达到迅速扩大规模的目的。因此在新一轮的并购潮中,各大跨国石油企业为迅速增强综合实力,竞争新世纪全球石油工业的领先地位。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兼并、收购、联合,积极寻求实力相当、规模庞大的合作伙伴.迅速有效地实施战略性联盟和全面业务合并。在此过程中崛起多家超大型石油公司。

纵向一体化经营.横向规模化扩张。由于一体化石油公司的上游业务的利润高于下游业务,跨国石油公司长期偏重上游业务的发展,使之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十分敏感。在1998年低油价的冲击下,石油公司缓冲低油价压力的空间极为有限,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资产结构和战略重组,加强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扩大规模,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通过同行业横向并购,可以实现扩张所要求的资本迅速集中和规模经济效益。并购后规模的迅速扩张所产生的效益十分明显:埃克森同美孚合并后,通过裁员减薪、减少重叠业务、提高机构效率而节约短期成本28亿美元,并在世界各地经营石油勘探、原油生产和加工、石油设备制造等各项业务,上下游业务均得到了加强。

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自1993年起就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随着石油产品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国必然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各周特别是发达国家加紧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道路将不会是平坦的。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活动时要转变经营理念,审时度势认准方向,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为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我国石油企业要强化全球战略的经营理念。加入wto后,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面临着与强大的超级石油巨头的竞争。如果一国的石油公司在资源量、资本规模、技术、管理上达不到世界级的要求,是很难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立足的。在石油这个全球性产业中.我围石油企业要具有全球化的商品观念和市场观念。从中长期看,我国原油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为了增强石油安全系数,必须树立全球战略的经营理念。我国正在通过鼓励国有石油公司和民营油企走出去获得份额油。另外.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增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调整营销体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机制,积极参与世界石油经济竞争。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4)

二、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环境

在世界经济的整体稳定发展背景下,石油化工工业上下游产品的需求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加。而因为美国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在经济方面过去三十年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全球经济。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经济增长率已经增加了1.9%。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经济方面逐步进入全球化,这些都在非线性的发展着。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化工工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地区,包括亚洲、西欧以及北美。

(二)国内环境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以及过去三十年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优质的基础条件。在国际事务的重要环节,不卑不亢的处理也使得中国的作用得到不断的提升。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市场向世界友好的开放,为全球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一直在政策上与操作上同世界各国保持友好良性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在中国加入WTP后进一步的增大发展力度。2000年可以说是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分界点。在此之前,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侧重于国际上的合作,通过将资金和技术从优秀的海外地区引入国内,发展适合中国的管理模式;在此之后,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慢慢进入到上市和并购的阶段,正式进入到国际化高阶发展的层次。

三、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整体规模实力

如果将视角切换到中国石油化工工业完整的产业的全貌,中国的石油化工业慢慢开始具备相对来说较为实在的整体规模实力,某种程度上可以看过符合世界级别的石油化工主力国家的级别。综合来说,由于产品结构上的短板,中国的规模实力、管理能力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石油大国中,它们的石油化工业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已经进入到第三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的进步和更替换代也比较块。通用的石油产业上下游产品不仅仅可以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保持一定量的出口,这些石油大国针对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已经进入到产品精细化、差别化的石油化工产品的拓展环节,他们的产品逐渐有用较高的技术含量,也产生了比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因此也使得这些国家和产品已经把握住了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的未来市场。

(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盈利能力

中国最主导的三家石油化工公司,都已经有非常可观的规模上的竞争力,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规模甚至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级别大型石油化工公司的级别。但是规模实力依然存在不足的情况,此外,管理、市场、技术等等领域的创新和本土化的提升能力短时间内仍面临很大挑战。企业盈利水平方面,距离国外的三巨首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5)

中山市共有十家成规模的石油气公司,其中有一个二级液化石油气码头,其他均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所有气站总库容为5000M3,约2200吨,十家石油气公司均设有零售门市部,直接向市民销售液化石油气。但同时,中山市各区镇还存在很多无储配站的代充点。全市液化气市场的情况分三个部分来作分析:

1.1需求与供给

但目前市场上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部分代充点从市外储配站充气而在本市销售,造成本市部分气站销售量不足,影响其经济效益。

1.2行业管理

中山市液化石油气行业主管部门为中山市建委,全市十家成规模的石油气公司均在市建委、公用事业局或镇安委会等机构有效监督之下运作。而且根据有关法规的精神,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对该十家公司进行监管。因此,这十家石油气公司在管理规程、规范、经营资质、安全管理服务质量方面均比较完善。

但在中山市各区镇普遍存在的代充点,却没有被有关部门纳入有效管理的范畴。主要原因是代充点面广、点多且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很大。在失去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代充点普遍存在安全措施不保障,短斤缺两、过期瓶充装的现象,而且因为避开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代充点逃税、漏税的现象很普遍,故经营成本非常低,投资少,这样其瓶装液化石油气售价一般较低,对整个液化石油气市场的负面冲击非常大。

另一方面,代充点的存在给行业管理规范化带来难题。政府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和规定,只能约束正规的石油气公司,而分布面广的零售代充点却不受约束,如何加强代充点管理,是规范液化气市场的首要任务。

1.3业内的竞争

对全市十家石油气公司的销售量的统计,详见表1。

从统计可见,中山市石油气行业并没有龙头企业,各企业各有千秋,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企业也只有13.5%。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镇区实行区域保护政策,各石油气公司只能局限在某一区域经营,较难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

目前这种情况,各企业为了生存,在局部地区就出现价格战,企业通过降低价格来在有限的市场中争取多一点的份额。另一方面,为了争夺批发给代充点的销售量,各石油气公司还要大幅降低批发价。这样,企业的合理利润没有了,经济效益普遍下降了。因为经营规模上不去,利润又下降,造成部分石油气企业的亏损现象,业内竞争的日益激烈,石油气公司还要大幅降低批发价。这样,企业的合理利润没有了,经济效益普遍下降了。因为经营规模上不去,利润又下降。那么,如何去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中山市的液化石油气市场呢?

2中山市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的对策

针对中山市液化石油气市场现有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发展的方向:

2.1解决好供给相对过剩的问题

以上谈过中山市现有库存基本和需求相平衡,供给过剩主要是因为外市液化石油气通过代充点进入中山市。中山市目前的液化石油气市场是以有气库的石油气公司与代充点并存,市外液化石油气占全市月销售的10%。外市液化石油气的进入中山市场一是因为全省液化石油气市场总体是供大于求的局面,全省的液化石油气企业均要考虑向外拓展。二是全市液化石油气库布局不合理,有些镇区从外市进气更方便。如坦洲、三乡会从珠海进气,东凤会从顺德进气等等。三是因为本市企业与周边城市的液化石油气企业相比,经济规模较小,竞争优势不大。

要解决供给相对过剩,单靠政府行政指令来限制外市液化气进入中山市场的想法已经不适合市场的规律,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努力,扩大市场覆盖率和增强竞争力。

2.1.1拓展区域市场

中山市现有十家液化石油气企业中没有一家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经营区域也有一定局限。但其中有一些企业经营情况不错,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些企业应该向镇区市场全面拓展,在全市各镇区合理布点,使全市液化气销售网点布局更合理。一方面,市政府应有统一规划,政府应对全市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和代充点规划布点,由有资质的企业竞投。各镇政府也应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有实力的液化石油气企业通过竞投扩大区域市场,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进行市场扩张,增加企业市场覆盖面和销售量,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把失去的市场抢回来

日前液化石油气汽车己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 在国内的各大中城市也有推广应用,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液化石油气汽车具有排放清洁的优点,对于改善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有很大的作用。中山市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应积极推动液化石油气汽车计划,首先在公共汽车、出租车方面进行试点, 液化石油气企业也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建设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站,增加液化石油气的需求。

2.2抵御”代充点”的冲击

代充点在中山市城乡普遍存在,这里固然有行业管理的漏洞,但最主要原因是其有生存的价值,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二是可以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从这些意义来讲,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全面禁止代充点是不可行的,但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政府应进一步规范代充点经营,企业也应积极配合政府的举措.

2.2.1加强行业管理,取缔无证经营代充点对市场冲击最大的是无证经营的代充点,它们具有价格低,安全不保障等特点,严重扰乱了液化气市场秩序和威协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市政府应成立专门执法队伍,主管部门应联合工商、技监、物价、公安消防等部门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经营。另一方面,要由政府规范代充点经营行为,严格代充点审批手续, 建立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其经营资格、消防安全、计量准确度等工作,使得代充点走上规范化经营的轨道。

2.2.2液化气企业应与代充点建立合作关系

代充点一般是代客收液化气钢瓶,然后充装液化气后送回客户,其气源也是从液化气企业的充装站来的;液化气企业是代充点的供应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液化石油气企业还应该拒绝向无证非法的代充点经营者充装液化石油气,肘一些合法的代无点,液化石油气企业可提供技术支援,帮助其培训员工,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消防安全的代充门市部等。另一方面,液化石油液化石油气企业可将代充点纳入自己的销售网络。在这方面,液化石油气企业可以通过努力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2.2.3液化气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

只有正规液化石油气企业的销售渠道完善了, 销售网络健全了,才能真正堵住无证经营的代充点这一漏洞。目前,液化石油气企业依靠充装站、门巾部、送气工为销售渠道,克装点一般离市区较远,门市部的布点也相对较少,各企业基本习惯于等客户上门的销售办法。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液化石油气企业应采取主动出击的销售手段,充分发挥送气工的作用,让送气工走进住宅区,走进用户,使其成为渠道的延伸,直接主动向客户提供收瓶、充气、送气上门、安装维修一条龙服务。

2.3消除恶性竞争,创造良性竞争格局

目前,中山市内的石油气企业为了生存,大家互相压低价格,整个市场呈现恶性的价格战。有的企业的销售量虽然增加了,但利润却没有上升,甚至下降了。全市液化石油气企业经营普遍变差,如何走出恶性竞争的旋涡,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是各液化石油气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这里需要政府来规范市场,也需要同行间的互相沟通和共同维护良性的市场。

2.3.1成立液化石油气企业商会,规范液化石油气市场

为了让液化石油气企业加强交流,互相协作,燃气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成立“中山市燃气企业商会”,由市场各液化石油气企业组成,制定中山市的液化石油气行业经营规范,定期交流,研讨如何规范市场,还能通过商会,加强对外交流,及时了解国际、全国、全省最新的市场信息,中山市液化石油气企业可以通过商会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液化石油气市场信息网。

2.3.2液化石油气企业要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品牌

市场恶性竞争的另一因素是产品之间没有明显特征区别。液化石油气作为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其本身的产品差别并不大,客户会因为较小的价格差异就改变供应商。各液化气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形象,增加客户的忠诚度,这需要企业以客户为核心,建立优质服务体系向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会引导消费者从单纯的价格选择过渡到对品牌的选择,使市场趋向理性化。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6)

我国是世界上石化产品生产大国,产品产量与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2003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22641万吨/年,占亚洲炼油能力的22.4%和全球的5.5%,居世界第4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33万吨,占亚洲的17%和全球的4.6%,居世界第4位;合成纤维生产能力1227.50万吨,居世界第1位;合成橡胶产量127.22万吨,居世界第3位。2004年,我国加工原油量2.73亿吨,比上年增长13.7%;生产乙烯626.58万吨,比上年增长2.4%;生产化学纤维1424.54万吨,比上年增长20.3%。

(二)生产规模大型化

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正在积极扩大生产装置规模。中国石油已关闭6套炼油装置,总能力为560万吨/年,2005年计划再关闭低效炼油能力1600万吨/年。中国石化在“十五”期间计划关闭炼油能力1480万吨/年,已关闭小炼油厂和小炼油装置能力660万吨/年。在关闭小炼油装置的同时,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改造扩建已有的炼油厂。大连炼厂、兰州炼厂、抚顺炼厂、镇海炼厂、大庆炼厂、茂名炼厂、齐鲁炼厂、广州炼厂、金陵炼厂、高桥炼厂的炼油规模,经扩建后生产能力均在1000万吨/年以上。在石化领域,扩大生产装置规模的技术改造正有序地进行。燕山、上海、扬子、齐鲁二轮乙烯改造项目先后完成,每套乙烯装置的规模提高到70―72万吨/年。大庆石化公司将乙烯能力由45万吨/年扩增到60万吨/年,吉林石化将乙烯能力由38万吨/年扩增到60万吨/年。上海石化计划将乙烯、聚丙烃和纤维原料能力分别提高到100万吨/年。

(三)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形成上海、扬子、齐鲁、燕山、兰州、大庆、茂名等一批大型石化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塑料生产基地和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南京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烷基苯生产基地;吉林石化是我国最聚丁苯橡胶生产基地;巴陵石化是我国最大的锂系聚合物和环氧树脂生产基地;大庆石化是我国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基地。

(四)外商投资规模较大,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到2002年底,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杜邦和拜尔6家公司,在华投资已超过100亿美元,未来5年这6家公司还将再投入125亿美元以上。迄今为止,世界几乎所有著名和有实力的专业性化工企业都已在华投资。民营经济在石化工业中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尤其是在合成纤维及其原料、石油化工下游的材料加工、成品油销售、油、石油沥青和燃气等领域,民营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步提高。2002年,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已占聚酯行业的3/4,油市场的32%。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规模以上石化、化工民营企业4800多家,占化工企业总数的31%。

(五)国产化技术应用有较大的进步

近年来,我国石化行业在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明显加快了国产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步伐。一是以CBL型乙烯裂解炉为代表的国产化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已基本形成,国产化裂解炉也已形成系列;国产化工艺和设备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二是国产化加氢催化剂技术发展与应用较快,已占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三是初步具备乙烯分离成套设计的能力。四是已可以生产15―18万吨/年和更大的新型裂解炉,改变了我国乙烯工业炉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此外,乙烯生产新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和装置的国产化,也为我国石化工业增效创收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石化工业是我国高速发展的行业之一,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表观消费量计算,1990年我国五大合成树脂自给率为74%,进口依存度为26%;到2002年进口依存度已上升到48%。1990年我国合成纤维单体自给率为69%,进口依存度31%;到2002年进口依存度已上升到64%。目前,我国乙烯自给率只有43%,聚乙烯自给率66%,聚丙烯自给率为71%;我国聚乙烯进口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聚丙烯进口量占世界的40%。

(二)国外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外石油石化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成品油、油、液化气分别达到20%、25%和50%;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分别达到52%和44%,合纤原料和化纤已达到了53%,欧美一些公司在橡胶、洗涤用品、涂料、生物制药等下游化工行业中,已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或开始形成垄断。

除了建厂生产石化产品外,外国公司在我国有机化工、高分子、催化剂和油等方面授权专利总数中,已占60%左右。我国石化行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以及大型生产装置,仍未摆脱依靠国外的局面。

(三)生产规模与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

世界上炼油能力超过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厂已接近20家,最大规模达到4700万吨/年,单系列原油加工达1250万吨/年。2002年世界炼厂平均规模达到567万吨/年,美国、西欧、日本、中东、新加坡、我国台湾等地的炼厂规模,已远超过世界炼厂的平均规模。我国炼厂的平均规模为238万吨/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规模;我国吨油平均加工费比国外高45%。2001年世界乙烯平均规模就已达到42.7万吨/年,而我国平均规模为30.08万吨/年。

(四)石化行业上下游产业发展资源失衡

油化一体化是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也基本上采取了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是我国最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企业。但由于我国石油产量徘徊,我国石化行业加工原油的比例逐步上升,如果进口原油不能按计划供给,我国石化行业的开工率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石油加工装置不能完全适应进口的高硫油,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再一方面,目前许多炼厂与乙烯厂正在扩建改造,但受资金的限制,改造未同步进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资源耗费与运行成本较高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我国石化企业的资源耗费和运行成本较高。如我国综合商品率、轻油收率分别为92.2%和66.7%,比亚洲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国内企业平均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3;新鲜水消耗高1/2以上。国内装置运行周期一般为2年,而国外多数达4年以上。

三、对策建议

(一)炼油工业应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原油资源配置和炼油厂布局,集中建设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厂,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可优先考虑在珠三角、长三洲、环渤海经济区域,依托沿海沿江地区现有老企业,按照大规模、单系列、低投资模式,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改扩建,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规模经济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特别是含硫原油加工基地。并配套完善成品油运输系统,提高国内成品油市场零售主渠道的占有率。

(二)为满足我国乙烯工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乙烯技术创新的力度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乙烯技术,形成包括裂解炉技术、分离技术以及净化催化技术在内的大型成套乙烯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石化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7)

1.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石化公司一直坚持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必要的管理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作用,国际石化竞争越来越强,中国石化在关注市场经济的同时,把重心转移到在石油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中国石化公司建立了统一完善的石油工程定额标准,石油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成为为中国油田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

伴随着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逐渐深入和细化,油田企业需要对大量的工程造价管理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这就意味着,石油工程的造价需要越来越详细的统计报表,这些报表不仅是数据的表现,还应该有更加直观的工程造价分析。对于当前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来说,需要面临如何将实际的管理需要与工程造价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决策者通过石油工程项目概算、预算定额的数据报表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定,除此之外,使造价管理更加规范化,造价信息越来越全面化和科学化。

2.建立规范化石油项目计价模式

石油工程项目涉及到了领域比较广泛,除了传统的化工领域外,还有建筑领域,当前建筑领域已经实行了工程量计价清单模式。在石油工程项目中,石油建设实施工程市场化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行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最低化的必要选择。石油工程项目中涉及到建筑建设方面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对于该项工程造价的管理应该把握重点。

作为石油工程项目的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市场规律发展条件的钻井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2008年,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在该项规范中,明确规范了工程项目中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情况、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在该规范中都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在建设有关石油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时候,应该结合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板。

在建立完成石油工程项目的工程计量清单模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为此而建立标准的体系和清单的编制方法。市场条件下的计价模式与定额下的计价模式不太相同,我们需要依据当前的市场要求和石油工程项目的技术指标进行计价的施工和组织,而在这一落实情况中,石油工程由于需要而消耗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费用将会作为标准额度进行编制,这种编制方法也属于经济技术标准。对于石油工程项目的标准,我们应该包括基础标准、费用标准、预算标准、概算标准。这些标准涉及到的具体项目栏目不同,比如说基础标准包括动定员标准、设备标准、技术标准,而费用标准就包括人工费、设备材料费、管理费以及相关价格费用等信息,我们在做此类项目的编制规则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涉及的对象不同而确定不同的目标和定额,而这些目标和定额除了受到企业内部工程项目造价指标左右外,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参考市场数据。

3.建立标准化石油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通过当前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可以知道,强化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标准化工程,标准化造价项目,以及标准化计价模式,只有标准化模式才能够提高我国石油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

(1)建立标准石油化工工程,在石油工程项目中,项目与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同类别的工程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共性,通过一类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推动其它类工程标准化的发展,比说钻井工程与固井工程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先将钻井工程标准化后再具体化,就能够带动固井工程的标准化建设,这样可以大幅度得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质量。

(2)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石油工程造价项目,对于建筑类石油工程项目,应该在分析原有的工程造价基础之上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说可以为钻前工程、钻进工程、固井工程、录井工程、测井工程建立特有的工程造价项目。

(3)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石油工程造价计算方法和模式。包括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和模式、各单项工程计价方法和模式以及工程概算投资、工程估算投资、规划计划投资的计算方法。建立基于全过程的造价体系,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总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石油市场的建设,将会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需要建设实施,在这种形式下,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在新形势下如何石油工程项目的科学造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当前国家正在开展《工程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工作,学习在建筑行业内的工程造价方式,取其之长来弥我之短。

参考文献:

【1】闫瑾,樊路:“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基建优化》,2001年第22期,第24~25页。

【2】《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年。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8)

1 引言

集中程度高、寡头垄断是我国油气行业目前所呈现出来的竞争局面。面对我国石油地质行业目前的市场结构,在短期内改变勘探开采领域的垄断性是很难的,然而石油炼制与成品油销售仍然处在不断加剧的竞争趋势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在地质方面用重组的方式,通过打破了原来上下游分割垄断的局面和相互交叉的业务,来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2 我国石油地质企业外部环境

(1)国家对炼油工业实行准入制度,并宏观调整了全国炼油工业的布局。另外,从炼油工业准入制度来看,更加严格限制炼油工业,现行制度适用于国内及外资企业。从国家对炼油工业布局的调整可以推断出,为了消化原油产地生产的原油,炼油企业的数目将在原油产地有所增加。

(2)由于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会有利于缓解我国炼油行业亏损的现状,因此成品油等市场化定价机制正在如火如荼的修缮中。上游供气企业会因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上调而获利,相反下游用气市场会因此而倒闭。由于不断对外开放的原油以及成品油批发市场,石油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石油企业会因其它相关政策的变化而增加成本支出,从而缩小赢利的空间。

(3)国家已明确指出技术支撑方面和实施大型石油、天然气、煤化工和新型催化关键技术开发等重点开发内容的预期目标。地质理论、油气勘探技术以及油气开发技术将逐步向综合勘探体系、多学科协同、多技术集成的方向发展。另外石化行业中的信息资源整合占据重要地位。

3 我国石油地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虽然近些年我国石油产量总体上不断上升,但是相比于消费量的增长,则是较缓慢的,而且我国更加依赖进口原油。

(1)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我国天然气需借用周边国家的天然气来填补国内高速增长的需求的缺口。我国天然气的潜在消费需求是很大的,因为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在2000年就有了异常的迅速增长。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在2000-2006年里年平均增长了 12.8%,在未来十几年里,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11%―13%。2020年时,约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求量可能来临;现在的国家天然气发展总规划中有二百多个城市已通天然气,到2020年可能发展到四百多个城市。预计到2050年,65%的城市都将通上天然气。

(2)集中程度高、寡头垄断是我国油气行业目前所呈现出来的竞争局面。面对我国石油地质行业目前的市场结构,在短期内改变勘探开采领域的垄断性是很难的,然而石油炼制与成品油销售仍然处在不断加剧的竞争趋势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在地质方面用重组的方式,通过打破了原来上下游分割垄断的局面和相互交叉的业务,来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在炼油方面的油源争夺和成品油销售竞争必然会加剧,这是因为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内新开工炼油项目比较多,规模比较大;国际石油公司为了保障他们在中国成品油市场上的销售资源的方式,常常建合资炼油厂或者进口油源。在销售方面,中国大陆在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后会逐步成为成品油销售的目标市场;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成品油市场竞争的主热点区域,市场需求的增量是竞争的焦点。大型国有和外资企业将成为主要的竞争者,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日本和俄罗斯将面临主要的进口压力。

(3)国内炼油企业最红的状态,没有好的盈利能力。国内炼油企业2006年的影响下,高油价一般没有好的盈利能力。和国内炼油企业之前和在红色状态,两个炼油企业销售利润率低于2%,炼油企业家里只有在陕西延长石油公司有更高的销售利润率,和强烈的前9家石化系统企业,主要来自原油生产、石油的供应将依靠进口,因此对企业操作高度暴露在国际原油价格风险,所以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高的炼油企业中石化33一半接近破产的重要原因;前和强壮,油系统在企业有四个。炼油企业的原油的特点是接近基地,以更低的价格对于原油供应,但炼油企业和远离市场,导致更高的运输成本,增加了物流成本。

(4)石油工业由国内需求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显著影响与关贸总协定释放障碍,新能源替代品的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个是很高的进入壁垒,第二个是供应商的实力低;第三是寡头垄断的行业内竞争;四是客户的权力是低;五是更高的替代产品的威胁。

4 石油地质行业的主要问题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日益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对中国的石油企业而言,要想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的资源和市场,保障国内石油供应,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以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实行产业链构建战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然而,我国石油产业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活动,目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上下游的一体化,另外,通过几次调整,在一定程度还完善了其产业结构,但是由于这种一体化活动并不是市场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而人为形成的,因此对于我国石油产业而言,产业链形成的非市场化必然会导致不合理的产业链。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产业链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状态,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石油企业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产业链的构建缺陷

1、上下游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在全球石油行业中,国外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为:上游、下游以及中游化工业务占用公司总资本的比例大概保持在70:21:9左右。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石油行业中化工业务的周期性波动远比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要明显,另外,前者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所以国外几大石油公司会自发地增加勘探开发等上游业务在整个公司业务构成中的比例,控制调整炼油业务。在我国,石油企业的上下游投资比例却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石油采掘业、石油炼制和化工业行业,两大公司与国外公司一样,其最主要的业务也是在上游,区别仅仅在于中石油的上游投资比例要比中石化的高许多,与国外石油公司的比例差不多,中石化的上游投资比例仅保持在50%左右。具体而言,中石油上游投资规模较为突出,但下游业务却缺乏适度规模,尤其是在炼油和化工方面与国外几大石油公司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中石化的上游的投资比例要明显低于中下游的投资比例,从而导致上游生产规模明显低于中下游的生产规模,其中开采与勘探资本支出占公司总支出的一半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下游炼化加工业需要的原油大部分依靠海外市场的进口,纵向一体化程度相对中石油要低。

2、产业链构建的国际化特征不明显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基本上在企业开始生产阶段或者由于占领殖民地、海外并购等因素,都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延伸到了全球绝大地方。这种国际化战略不但可以使公司获得大量的原油来源、带来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由于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国外这种国际化战略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石油市场中,则采用的是忽视中下游而重视上游的战略。虽然之前我国的石油企业也曾提出过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国外石油市场的利用还远远不够,目前在国外市场上,我国石油企业大多只是将从国外石油市场上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即扮演的只是“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当然,这种战略的实施与我国国内有巨大的石油需求缺口这一国情相符,但这种发展战略也存在缺陷:一是容易使原油运输面临遭受西方敌对势力的风险,二是将会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油价的影响弹性有更大的风险。

二、我国石油企业产业链的合理构建建议

1、横向规模化与纵向一体化并举

任何一个公司实现了横向规模化或是纵向一体化,都应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而对于中国石油产业,应该坚持两者并举的做法,才能逐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企业和国家双赢的理想效果。

所谓横向规模化,是指发生在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其实质是产权买卖。在企业竞争中,较之产品经营和生产经营,产权经营是高层次的。所谓产权买卖就是收购、参股、兼并其他企业的产权,参与招投标、拍卖等形式,将部分资源扩大。通过产权买卖,将产品、项目、劳务和资本相结合,将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贸易与合资、合作、国际招投标等跨国与跨区域经营相结合,实现企业经营的多样化、多元化和多渠道化。所谓纵向一体化,是指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在前向和后向两个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国外几大石油公司将业务重心基本上都放在业务利润更高的上游勘探与开采业务,从而使得国际油价波动对这些公司的影响不敏感,而相反,对于那些重视中下游炼油和化工业务的石油企业而言,更容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的影响。所以,对我国石油企业而言,今后一方面要重视进行横向兼并和收购,从外部进行资产结构和战略重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纵向一体化的结构优化,拓展上游业务,提高企业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2、调整海外石油产业链

在国际市场上,应当改变以往忽视中下游而重视上游的战略,下一步应主动向产业链的中下游拓展。只有进入海外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我国的石油企业才能跻身全球石油供应的主流系统,从而可以极大程度地稳定我国的石油供应,避免价格受海外市场的剧烈波动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在进入国际市场后,应该积极有效地开展“一体化经营”,不仅要建成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地,建成规模化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还应该注重海外项目分散与多国化,并带动设备出口、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通过向国外输出“一揽子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资金与市场,还可以转移和消化国内过剩行业的生产能力,以此促进国内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力争提升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政府支持

根据石油行业的特点,毋庸置疑,要想实现对其产业链的合理构建,需要投入大额资金以及一些先进技术信息等客观条件的支撑,而这些往往是个别企业所无法承担的,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从政府层面来完善这些客观条件。比如,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资本金融市场等为石油企业提供资金,以及加大石油行业的项目研发,提升其技术水平。

此外,出于实现潜在网络经济的考虑,政府应该支持石油企业在销售环节的大规模兼并和收购举措。当前,由于我国成品油价格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放开,因此销售终端的大规模兼并和收购,并不会影响市场的成品油零售价格,相反还会使整个社会享受到网络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如果今后一旦成品油的定价机制被放开,政府依然可以通过反垄断法等来限制石油企业的零售环节。

4、保持适度垄断

石油行业,由于其独特性,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对石油这一特殊行业而言,政府不应该为了消除垄断而打破石油企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应尽量减少在该行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虽然,垄断对整个社会而言意味着低效率,会产生寻租行为等,但是一旦国家鼓励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竞争,则会影响该行业的一体化所获得的好处,即一体化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内部利益转移机制所带来的利益。这是因为石油价格的波动比较大,而一体化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产业链的相关环节进行内部利益或损失的转移,从而有效降低对其中某个环节所带来的损失,达到风险共担的作用,一旦打破这种一体化模式,虽然能降低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好处却将无法获得,比如一旦市场波动导致中间某个独立环节出现该企业自身所难以承受的巨额亏损,甚至有可能不得不破产清算时,那么对整个产业链来说,损失将会更大,行业效率将明显受到影响。此外,这样做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石油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面临更大的海外市场风险。而石油石化行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旦石油企业面临巨大的价格波动风险或海外市场风险,将无疑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对石油企业而言,还是要保持适度的垄断。

5、实行归核化战略,突出主业

归核化是指那些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将其主要业务放在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领域上,强调资源向核心业务靠拢,业务向企业的核心能力集中。其基本思想是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剥离,将亏损资产分化,但是归核化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多元化,不等同于专业化,归核化后的企业仍然是多元化的,归核化后,企业的业务之间关联程度将会明显提高,经营效益将变好,从而会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当前我国的石油企业而言,无论从成长经历,企业规模还是经济效益,都与国外跨国石油公司存在明显的差距,更谈不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种差距,在目前整体不如别人的同时,我国石油企业可以采取归核化战略,将主要业务放在具有核心优势的产业上,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此外,实行归核化战略还有助于使国内石油企业与国外石油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从而分享其在国外石油市场的资源优势,加快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丁涛:论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j].石油大学学报,2005(6).

石油化工市场规模篇(10)

1998年以前,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有着非常浓厚的计划分割色彩。政府把一条完整的纵向石油化工产业链,横着切了两刀,分成了三块,使产销分割,因此石油、石化企业没有了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外贸自,给生产经营造成了种种弊端,对资源合理配置造成极大的障碍 生产企业不能进人成品油终端销售,生产企业和省(区,市)石油公司各自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造成效益流失,削弱了石化企业的竞争力,也削弱了国家对成品油市场的控制力。

1998年7月,国家开始实施石油石化行业的战略大重组.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整台,将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油化工总公司撤销.对原有资产重新进行调拨划分.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与过去最大不为了改革石油石化行业的种种弊端,

1998年7月,国家开始实施石油石化行业的战略大重组.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整台,将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油化工总公司撤销.对原有资产重新进行调拨划分.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是以地域来划分.以长江为界,在中国北方是石油天然气集团,南方是石油化工集团。重组后的中石油,中石化实现了上、中、下游一体化.同时具有了石油勘探开发、加工、销售等功能。从此,中石油和中石化成为两家完全独立的全系列石化集团,经营从勘探、采油,炼油到销售的所有环节。

其次,后起第三大集团――中海油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并于当年2月15日在北京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还有,国内的第四大集团是地方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

地方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集团于2005年9月14日,在延安组建,集团下属21个石油钻采企业和3个炼化厂,重组后原各市区县所属石油企业与当地政府分离。成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具有石油勘探、开采资质的我国第四大石油开采炼化企业。

国内石油行业的垄断现状

我国石油行业是行政性的垄断行业,只有中石化和中石油被给予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经营资格;勘探登记制度是排他的,只有中石化(陆上)、中石油(陆上)、中海油(海上)、陕西省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陆上)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我国现有具有石油进口贸易经营权的企业中除国有四家大公司外,还有81家国营燃料油进口单位;非国营经营企业只有39家具有石油贸易进口权。其中燃料油进口企业23家,原油进口16家,而原油必须交由两大公司排产。

炼油厂的分布情况

在我国现有的炼厂中,绝大多数是两大公司所有。1999年经国家批准保留下来的82家一次加工能力在100万吨/年以下的地方小炼油厂中,有19家为两大公司控股,真正的民营所有炼厂只有63家。炼油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几十万吨的小炼厂,无法应对经常波动的石油价格变化,很难在市场上存活。虽然国家批准保留的82家地方炼厂,近几年来大都生存了下来,相当一部分还有了较大的发展。

成品油垄断

我国成品油市场主要存在着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是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这两大公司。两大公司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渠道,掌握着市场绝大多数的零售份额。根据有关方面统计,2004年,国内加油站总量约8万个,其中,中国石化有约3万个,控制国内近4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50%以上;中国石油有约1.7万座,控制国内2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28%。两大集团总共占据了中国80%以上的成品油市场销售份额。

第二种力量是民营油气企业。据统计,民营油气企业有8万多家,100万员工,具有民间资本的加油站约4万个,约占国内加油站总量的52%,占有市场份额不足20%,同时,民营企业总体处在规模小、分散化、技术弱、无品牌的弱势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国际大石油公司。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合资建立了几千座加油站。虽然占有的加油站份额小,但进入的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中国成品油需求量最大、利润最高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加之这些公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上的优势,2007年放开成品油和原油批发业务后,他们将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独资机构,自主经营成品油的零售和批发业务。

国内市场的管理制度

在目前成品油管理制度下,两大集团仍将控制着成品油的调配和批发,民企还需要通过两大集团获得油源。1999年5月,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经贸委等八部门的[1999]38号《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规定两大集团之外,不允许独立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存在。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重申了两大集团的批发专营权――成品油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集中批发,井进一步达两份文件彻底改变了中国成品油批发零售市场的生态,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自此变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

零售和批发市场的放开不代表石油市场的真正放开,石油市场的放开首先是原油供应的放开,而石油市场放开的关键是对进口贸易权的放开。还存在“原油非国营贸易配额只能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厂加工,不得供应地方小炼厂”的规定;社会石油经营单位中一部分企业有着长期经营进口成品油(主要是燃料油)的经验,有其固定的渠道和市场,由于缺少进口经营权和进口配额,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应当考虑逐渐授予这些企业进口经营权和进口配额。

另外,两大集团还具有规模和技术上的优势。中国石化公司正在建立一个成品油管道网络,以降低运输成本。这个网络包括珠江三角洲的1000公里的管道,华南地区的1700公里的管道,以及联接安徽、江苏和山东的管道。管道运输石油的成本,要比铁路运输便宜45%。

石油行业之民营企业

目前全国民营油气企业有8万多家,拥有100万员工,加油站、油库、码头、炼油厂及物流等产业价值1万亿元,而且以优良资产居多;具有民间资本的加油站有4万多家,占全国加油站总数量的53%;10多个省份有民营炼油厂,年炼化能力近1亿吨,仅山东省就有3000多万吨的炼化能力;全国民营油气企业年仓储能力3000万吨,年销售量1亿多吨;经过多年积累,全国已冒出一批有实力的民营油气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拥有1亿元资产以上的有上千个,10亿元资产以上的有几百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0个左右。

民营企业的现状

石油产业主要分勘探开采、炼化、销售等三个环节,而大多民营石油企业为炼化、销售型企业,特别以销售型居多,并且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目前,我国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石油石化企业共有500多家,但其业务基本集中在石油产业链的下游。

民营企业的资源

由于石油上游勘探开发、进口和中游炼制基本上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手中,最近两年,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内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优先供应自己的和加盟的批发及零售企业,致使民营批发企业没有资源供应,民营零售企业没有价格合适的资源供应。

2004年8月,有15家民企获得成品油进出口牌照,两家民企获得原油进出口资格,但是即使已经获得牌照,按照现有的政策,这些企业要获得油源也还是要需要经过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的手。

现在是有体制下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很弱

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石油资源的国家所有制,石油资源由中央政府一级管理,只有获得中央政府颁发特许勘探许可证或开采许可证的企业,才能成为专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商。目前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少数国有公司享有这种开采特权所以,目前的中国石油民企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产业中,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泛的特点,民营油企在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三个方面还具有先天的缺陷.上不受宏现政策的肯定和支持,民营油企的生存一直是极为艰难的。

2004年末以来,中国民营石油企业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改善:成品油零售市场开放,民间石油商会的成立,民企南海石油。

2004年12月11日,全国100多家民营油气及相关企业发起成立了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现有会员100多家,大多为从事石油炼制和成品油销售的民营企业。该机构是全国工商联领导下的一个行业性、非赢利性的民间石油组织,商会会员包括了国内近百家民营石油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国内26个省市,领域涵盖了石油行业的商、中、下游各个环节。民营企业们希望通过商会这个平台,打破国内的石油垄断,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长城联合石油公司将在2005年6月中旬正式成立,它的注册资本有望达到50亿至100亿元。拥有加油站、炼油、天然气管网、物流、贸易等完整的石油产业链。

天发石油作为中国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惟一一家经营成品油的上市公司,现有100多座加油站,资产规模达到20亿,可谓是民营油企中的翘楚。方刚为天发描绘的远景规划也很诱人:在国内通过新建、收购、联合等方式达到拥有3000座大型加油(汽)站;积极参股、收购或建设国内外油田和石油炼化厂,向石油的上游领域渗透;逐步发展成为集生产、储备、运输、批发和零售一体化的大型石油成品油、石油液化气、石油化工的跨国集团。

南海石油是通过菲律宾能源部于2004年12月15日与菲政府签订该合同的,公司获菲律宾石油开采权,南海石油所获勘探期为7年,生产期为25年,公司可以在自由市场以市价出售石油。

天发石油作为中国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惟一一家经营成品油的上市公司,现有100多座加油站,资产规模达到20亿,可谓是民营油企中领头羊。该公司的未来规划:在国内通过新建、收购、联合等方式达到拥有3000座大型加油(汽)站;积极参股、收购或建设国内外油田和石油炼化厂,向石油的上游领域渗透;逐步发展成为集生产、储备、运输、批发和零售一体化的大型石油成品油、石油液化气、石油化工的跨国集团。

航空用油方面

2005年8月由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入股组建的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公司中,中航油集团、中石油、中石化持股比例分别为51%、20%和29%。

目前,国内航油供应和储油设备都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一家垄断,其在全国通航的133个机场中的94个机场建设了155座油库。

同时,中石油、中石化还计划同海航集团共同成立一个油料公司与中航油对抗,从而彻底打破其对国内航空油料市场的垄断。

外资的势力影响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已经将成品油零售市场对外资开放。2006年底,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也将对外资开放,即使外资公司可在国内营建油库、码头和销售网络。

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加速在我国的步局步伐,BP、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采取合资等形式进入了我国发达地区的零售市场,进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据统计,合资加油站不到2000座,市场占有率仅2.6%,外资加油站只有大约300个,外资当前的“话语权”还很小,但是力量却不容忽视。

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除了收购、租赁、新建和特许经营加油站之外,两大集团与外资合作经营成品油零售领域的步伐也在加快。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强化了两大集团在成品油销售市场上的绝对优势。

2004年8月,中石化Shell(江苏)石油公司成立。2004年11月,BP与中石化在浙江、与中石油在广东组建的合资公司也相继挂牌。这三家公司将于今后数年内,在中国成品油市场增长潜力最大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营总数不少于1500座的加油站。此外,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在福建、广东两地建立1100座加油站的合作谈判,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上一篇: 工业建筑的概念 下一篇: 民事诉讼法调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