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地流转有序性分析1-9

摘要:农地稳定有序流转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农地流转存在的无序表征,提炼出农地流转有序性特征,鉴于此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构造出农地流转的变动幅度指数、生产率指数、规模结构指数和法制化指数,运用AHP法确定综合有序性指数,测算了2009-2016年各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相关指数,分析了其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流转效益和法制化程度较高,适度规模化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农地流转较快、流转结构较合理,近年来流转规范性虽有提高但仍比较低,生产效益也较低;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推进力度及效益较低,流转结构向合理性转变,法制化水平较高;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空间分布特征受到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影响;东部的农地流转综合有序性整体上较高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中部地区逐渐提升,西部有序性不高但在逐渐转好。因此,为推进农地有序流转,提出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协同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建立农地流转纠纷援助服务机构等建议。

基于内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经验的研究10-17

摘要: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已有文本的分析,结合四川内江市土地"三换"试验案例,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过程中农户、集体与地方政府的参与情况和现存问题,探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方法与未来可能的制度选择。内江市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三换"模式分别为:土地换现金、土地换股份和土地换保障。结果表明:目前政策文件还未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操作规程进行明确;内江市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中,实际退出土地的农户较少,大量农户为土地流转;各参与主体参与意愿有待进一步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机制有待完善、集体土地制度还需进行相应调整。若未来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继续发展,短期内仍可以农村集体承包地市场封闭运作的方式应对,但若退出土地已占到集体土地的大部分,开放农村集体承包土地市场也许是未来的选择。据此,应从提高农民对承包经营权退出的接受程度与参与意愿、注重各方利益、引导土地制度进一步调整三个方面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制度;应从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两方面入手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应设计有效的集体成员认定制度以适应权利变动所带来的成员身份变化的情况。

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18-25

摘要: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合理配置必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大中城市的都市农业也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对中西部大中城市重庆市、贵阳市和武汉市都市农业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城乡融合发展和要素流动的视角,总结归纳其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和创新点,挖掘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增长点和潜力,探析都市农业发展的阻碍因素。结果表明,中西部大中城市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分为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信息与技术要素合理配置和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带动都市农业5种,不同的模式在内涵、基本要素和适用条件上存在差异;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三产融合程度的提升。然而,当前都市农业发展仍存在着同质化趋势明显、农民参与程度低、具体政策基层落实较难和转型升级要素缺乏等发展障碍。因此,提出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和疏通要素流动通道等推进都市农业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26-35

摘要: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1990、2000和201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了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基尼系数、ESDA、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三生"用地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发生变化面积为1 426.5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6%,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产用地显著减少,生态用地保持稳定;2)佛山市生产用地的镇域分布最为均匀,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布差异较大;1990-2016年,生产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增加与减少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2 1、0.144 0、0.401 5和0.260 3,空间分布正相关性显著,呈现出相邻镇街的集中分布,而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的镇域集聚效果不明显;3)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分别由3.384 9、0.860 3和0.783 1增至8.259 5、1.083 4和0.986 1,景观异质性增强,空间结构趋于复杂;4)坡度、高程和土壤条件对佛山市生产、生活用地的演变和分布限制性作用较强,对生态用地影响较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人口和交通运输是导致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6-43

摘要: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对于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具体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997-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总的转移距离为172.56 km,重心所在地大部分集中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区。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的因素,估计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机械化、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复种指数均对粮食生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驱使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因素。基于此,建议从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投入、探索多样化农业补贴形式、构建区域粮食供需协调机制等方面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粮安天下”:中国大米供求变化预测44-53

摘要:在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和大米进口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分析和研判国内稻米供给与需求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78-2015年全国层面数据,在厘清大米供需变化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局部均衡理论,采用广义矩估计法考察了影响中国大米供需的因素;并预测2016-2030年"基准情景"、"经济增长情景"和"成本情景"下的大米供需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上一期收获面积和农户出售价格会显著增加大米收获面积,而种植成本则会明显减少收获面积;居民的饮食偏好依然是影响大米消费的主要因素;国际市场价格仅明显刺激大米出口,对进口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2)在大米进出口格局改变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大米总产量不断下降,大米国内消费量也不断下降,自给率逐年下降;若采取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能够有效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我国大米自给率。未来应该着重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生产能力和优化生产结构,不断提升大米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分工深化视角下农业迂回生产与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分析--基于江西水稻种植户调查54-62

摘要:农业分工深化关键在于提高农业迂回生产程度,将规模经济与分工经济相结合进行分析,探寻适度规模经营下分工深化的路径和发展模式,从而推动规模经济向分工经济转化。以分工深化--农业迂回生产为理论突破口,结合分工深化、农业规模经营相关理论,基于江西623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农业分工深化迂回生产之间影响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资本迂回和人力资本迂回显著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迂回程度越高,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越强,物质资本迂回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相对更强;农业机械服务、化肥农药种子服务、雇工服务等方面生产性服务对农户规模经营呈显著正向影响,劳动用工来源、农户兼业等情况对农户规模经营影响相对较弱。因此,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雇工经营等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农业迂回生产程度,推动农业分工进一步深化,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供给侧背景下推进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以蜂产业为例63-71

摘要:供给侧改革推进背景下,研究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问题对于整体上提升农业的供给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蜂产业为例,基于供给侧表征与影响因素互动这样一个内在逻辑,构建我国蜂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分析框架,结合连续7年蜂农固定观察点数据,从产量动态、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4个方面分析我国蜂产业现状,探讨蜂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总量上,蜂蜜产量增长速度远高于蜂群数量增长,说明单群生产能力在提高;产业结构上,中蜂数量及中蜂蜜占比近年来提高较快,产品结构仍以蜂蜜、蜂王浆等原料型产品为主,消费结构上以内销为主,出口逐年扩大;效益和效率指标显示除了单群生产率提高外,资金生产率变化微弱,劳动生产率甚至出现下降,养蜂净利润在波动中略有上升;产业发展中的要素供给失衡、生产经营分散、市场需求提升、政策支持不足4大约束明显。因此,提出我国蜂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提升产品质量,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年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加强利益联结,创新经营机制;结合市场需求,培育新产业新业态4个维度推进。

湖北农垦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其制约因素研究72-80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与保障,农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所以推进农垦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前期研究基础,跟踪湖北农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本文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分析2003-2017年湖北农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探讨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7年湖北农垦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得分为0.532 6,达到初步实现阶段;2014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得分达到0.711 9,进入基本实现阶段;2017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得分提升到0.714 1,但距离完全实现阶段(>0.9)尚有一定的距离。2017年除农业产出水平外,其他一级指标按制约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投入水平,制约度分别为0.499 1、0.295 5和0.205 4;从二级指标来看,劳均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和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这几个制约因素的制约度较高,分别为0.390 7、0.246 2和0.180 1,成为阻碍湖北农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资源循环型产业、提升社会公共事业、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创建农垦特色产业体系等推动湖北农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81-88

摘要:乡村旅游是海南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海南乡村文化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要素。基于海南乡村文化的调研,分析海南乡村文化的现状,挖掘海南传统乡村文化和历史文化名村,探讨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资源要素。结果表明,海南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传统风貌与习俗保存情况良好,地域特色鲜明,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对提高海南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提高村民收入、促进海南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然而,针对海南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尽管历史文化名村及乡村艺术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得到一定程度保护,但普遍存在乡村环境历史遗迹破坏严重、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被都市文化蚕食等问题,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旅游供给"同质化"、旅游与各行各业融合"松散化",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应保护乡村传统风貌,依托地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培育乡村旅游市场,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供给质量等策略。

城市居民低碳农产品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海市低碳蔬菜的实证89-97

摘要:研究城市居民对低碳蔬菜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效开拓低碳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碳排放减量有重要意义。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了上海市居民对贴有低碳标签的蔬菜消费情况,运用稳健Logistic回归模型和稳健Tobit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居民对低碳蔬菜的购买意愿与支付水平,探讨了显著影响低碳蔬菜购买意愿与支付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受访居民的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存在较大分异,有92%的受访居民有购买意愿,但额外支付水平仅为6%。性别和消费习惯等因素显著影响受访者对低碳蔬菜的购买意愿;家庭人口数量等因素显著影响受访者对低碳蔬菜的支付水平。对碳标签认知程度和受教育水平对购买意愿与支付水平均有显著作用。因此,要推动低碳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应根据购买意愿和支付水平对蔬菜购买地点的敏感性,选取适合的渠道销售低碳蔬菜,并通过发展循环农业等方式降低低碳蔬菜的生产成本。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劳动力转移对作物种植结构的区域性影响差异98-108

摘要: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渠道关系稳定性和流程优化对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影响--以新疆林果产品供应链为例109-119

摘要:基于渠道关系与行为理论,构建渠道上下游双边关系稳定性和渠道流程优化对农产品流通成本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新疆林果产品批发及加工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客观、深入地剖析了农产品流通的成本形成与价值创造机理。结果表明,从农产品产地批发和加工企业的视角看,渠道上游关系的稳定性对渠道下游关系有正向传导作用,稳定的渠道关系对提升渠道流程的集成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渠道关系的稳定性、渠道流程的集成与创新是流通成本形成的直接动因,稳定的公司与农户关系和渠道流程的营销创新会付出推高流通成本的代价,稳定的公司与客户关系、渠道流程的集成和物流创新则发挥了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渠道流程的优化是价值创造与流通成本控制的关键,渠道流程的集成性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政策导向应注重公司与农户合作的农业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发挥渠道关系的稳定性对渠道流程优化的积极作用,加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大数据营销的应用与普及,才能有效控制流通成本。

我国主要蔬菜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分析120-128

摘要:选取2004-2017年萝卜、西红柿、黄瓜等12种蔬菜的批发市场周度价格数据,利用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和网络拓扑模型图分析了各品种的关联度。研究结果显示:1)在论证蔬菜价格波动内生性的基础上,发现各蔬菜之间呈现出较高关联度,且不同品种两两之间成对关联度差异明显,其中萝卜存在较强风险脆弱性,黄瓜、茄子等蔬菜则具有较强传染性;2)蔬菜间的相互影响构成蔬菜系统的网络拓扑模型,其中黄瓜、茄子、油菜最具系统重要性,而冬瓜、萝卜的系统重要性最弱。3)调整滞后阶数和预测步数,蔬菜关联度保持在60%~80%之间,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结果较为稳健。鉴于此,蔬菜价格波动的防控要把握系统内品种间的关联度,同时注意重点品种的传染性与脆弱性。

基于最小生成树方法的中国生猪市场整合动态演变研究129-137

摘要:市场整合是衡量市场化水平和反应市场效率的重要指标,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于市场整合水平的测度,但是却没有分析市场整合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此,本文应用最小生成树方法对2000-2016年中国生猪市场整合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生猪市场整合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其中2002-2009年是生猪市场整合水平的快速提升期,此后生猪市场整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华东地区,尤其是山东省是影响全国生猪价格走势的"价格制定者",这些地区的生猪价格变动可以反映全国生猪市场价格的走势;最小生成树方法给出的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最后提出政府应该将政策实施和生猪价格观测重点选择在山东省或者华东地区,并逐步减少政策干预,通过经济手段进一步提升生猪市场整合水平的政策建议。

禁牧政策、养殖规模与技术效率--基于五省区绒毛用羊养殖户的微观研究138-144

摘要:基于五省区绒毛用羊养殖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禁牧政策对农牧户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门槛模型探究了不同养殖规模下禁牧政策对农牧户养殖技术效率影响的异质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政策实施对农牧户养殖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禁牧政策对农牧户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会因养殖规模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即禁牧政策对小规模农牧户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大规模农牧户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大规模农牧户相比,小规模农牧户养殖方式转变成本高、舍饲养殖资金不足、违规放牧行为不易被监管等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养殖收入占比、家庭人口数量、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方式、地区因素均对农牧户养殖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145-152

摘要:从居民感知视角出发研究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问题是不同于传统水资源脆弱性研究的一种新思路。结合传统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和感知理论,提出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感知脆弱性的概念,构建基于居民感知的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5大地理单元、2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的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脆弱性不明显;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的感知脆弱性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分异性,湘中和湘西地区脆弱性最为显著,湘南和湘北两区脆弱性最不明显;用水系统和护水系统是湖南农村生活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主要贡献因素。5大地理区的脆弱性致脆因素差异明显,湘西地区以供水系统和护水系统的脆弱性较为明显;湘中地区的用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相对最为脆弱;湘北、湘南和湘东地区三大系统发展比较均衡,均表现为低脆弱。

基于WOFOST模型的吉林省春玉米干旱复水模拟研究153-160

摘要:干旱是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阶段面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如何合理地进行灌溉,减轻干旱缺水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吉林省春玉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气象、土壤等数据资料,对WOFOST模型进行了修订;利用修订的WOFOST模型,模拟了不同干旱条件下,不同的复水方案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修订的WOFOST模型在干旱条件下对春玉米的叶面积、地上部分干物质重以及产量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干旱复水模拟结果显示,在拔节-抽雄和抽雄-乳熟阶段,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榆树和白城两地的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和产量的损失都随之增加;相同的复水方案下,榆树地区的春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和产量损失要小于白城地区;抽雄-乳熟阶段的干旱对春玉米的产量影响更大。从复水方案上来看,连续复水方案整体上要优于一次性复水方案,并且干旱过程中的及时、足量复水对春玉米抵御干旱、减少产量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WOFOST模型在农业干旱和灌溉模拟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