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32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

(一)农业市场化程度测算指标

农业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为农业经济活动中各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这里选取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即土地、劳动力、农产品和农业资本,分别测算出各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然后综合这四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计算出最终的农业市场化程度。1.土地市场化程度(A1)。土地是农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是反映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测定方法应该是在市场上流转的土地数量占全部土地数量的百分比。2.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A2)。劳动力是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里主要从数量方面测度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即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查到的数据,将乡村从业人员数作为农村劳动力总数,将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作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乡村从业人员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差值即为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其占乡村从业人员的百分比则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3.农业资本市场化程度(A3)。农业资本市场化是指在农业的各种固定资产投入当中,由市场配置部分所占比重。从投资主体可以划分为国有投资、非国有投资两部分,国有投资基本上是无偿、保本或微利投入,非国有投资基本上是为了追逐利润的投入。显然可以将农业非国有经济投资作为市场配置的资本,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查到的数据,将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农业资本投资总额的资本。4.农产品市场化程度(A4)。农产品市场化用主要农产品人均销量占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的比重表示。

(二)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

对农业经济活动中四个要素市场,即土地、劳动力、农产品和农业资本平均分配权重,然后加权计算出各年度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如表1。

二、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测算

(一)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

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使用直接体现农业产业化特征的指标进行测算,包括基础指标、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和科技指标。1.基础指标(B1)。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与产业基础密切相关,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农业丰产、优质和高效的前提,包含农业资源、运输能力、信息化程度和城镇化程度4个指标。其中农业资源用农作物人均播种面积表示;运输能力用人均货物运输量表示;信息化程度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城镇化程度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2.规模指标(B2)。规模是产业化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指标,包含龙头企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2个指标。其中龙头企业的实力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其规模用产值表示;商品基地是规模经营的保证,是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用商品基地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表示。3.效益指标(B3)。获得良好的效益是产业化的主要目标,包含劳动效率、人均年纯收入2个指标。其中劳动效率用产业化产值与乡村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4.科技指标(B4)。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包含农技人员比重、农业科技贡献率2个指标。其中农技人员比重用农技人员与乡村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农业科技贡献率可从科技进步统计公报获得。

(二)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根据历年湖南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省农办提供的数据,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与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累乘相加,最后计算出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表2所示。

三、湖南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内在联系

(一)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指标关系分析

将表2中的农业产业化指数(B)与表1中的土地市场化程度(A1)、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A2)、农业资本市场化程度(A3)、农产品市场化程度(A4)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与土地、劳动力、农产品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这3个指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资本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稍弱,但是也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二)农业市场化与产业化指标关系分析

将表1中的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A)与表2中的基础指标(B1)、规模指标(B2)、效益指标(B3)、科技指标(B4)进行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农业市场化与基础指标、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和科技指标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这4个指标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三)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总体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2)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3)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4)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2-0108-06

4.农产品物流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前面关于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农产品生产能力、消费水平和物流水平这三方面的影响。在进行定量化计算时,这三个方面又具体表现为更细化的指标。

(1)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指各省份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状况,具体来说有农产品产量、人均占有量、加工企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这四个方面。对于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来说,农产品的生产是其最基础的条件。农产品产量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的载体数量多少;人均占有量则表明农产品数量相对人口而言的富余程度;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是衡量各省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规模的数据;农业总产值则表示各省份农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消费水平。将农产品消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度量。包括三个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农产品人均售出量和城镇居民消费量。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该指标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农产品消费的宏观指标。农产品消费的微观指标有两个:农产品人均售出量表示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的程度;城镇居民消费量衡量农产品市场消费情况。

(3)物流水平。物流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区域物流水平和区域农产品物流水平。因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媒介,因此,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该省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而货物周转量、公路里程和物流从业人员则分别从基础设施、物流对象和人力投入的角度考量整体物流水平。

二、农产品物流模式实证分析

1.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是统计学所研究的“物以类聚”问题的一种方法,属于多变量统计分析范畴。它是一种建立分类的方法,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或变量) 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一个类就是一个具有相似性的个体的集合,不同的类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相似性。在分类过程中,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客观地决定分类标准。

K-means算法是硬聚类算法,是典型的基于原型的目标函数聚类方法的代表,它是数据点到原型(类别中心)的某种距离和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到迭代运算的调整规则。K-means算法以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测度,它是求对应某一初始聚类中心向量V=(v1,v2,…,vk)T最优分类,使得评价指标Jc值最小。算法常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定义为:

Jc=∑ki=1∑p∈Cip-Mi2

其中,Mi是类Ci中数据对象的均值,p是类Ci中的空间点。K-means算法采用迭代更新的方法:在每一轮迭代中,依据k个聚类中心将周围的点分别组成k个簇,而重新计算的每个簇的质心(即簇中所有点的平均值,也就是几何中心)将被作为下一轮迭代的参照点。迭代使得选取的参照点越来越接近真实的簇质心,所以目标函数越来越小,聚类效果越来越好。

而K-means算法虽然具有动态迭代更新的优点,但必须在计算之前指定分类数目,即k值。本文首先通过层次聚类的方法来确定k值,之后再采用K-means算法根据前一步的k值聚类。

2.实证分析的步骤

本文将31个省市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水平的相关数据进行聚类,以探求各省市的物流模式。实证步骤如下:

(1)由于选用指标数据量纲差异较大,因此首先将年鉴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将各组数据作为独立的一类(设为n类),按照所定义的距离计算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构造距离矩阵。

(3)将距离最近的两组数据并为一类,计算新产生的类别与其他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形成新的距离矩阵。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使各个类别间的样本量尽可能接近。

(4)重复处理(2)和(3),直到所有数据被合并为一个类别为止。

(5)分析以上四步做的层次聚类结果,检验各个类别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确定将31个省市的物流模式划分为多少类合适,从而确定k值。

(6)将31个省市的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入Insightful Miner 8.0软件中,用(5)得到的分类数目作为本步计算的k值,得到31个省市的具体分类情况。

(7)分析各类的原始指标数据,判断各个类别具有的特征,推断每类所属省市适合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3.实证数据的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其中,农产品产量、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占有量、人均出售量、居民消费量、物流总产值、公路里程和物流从业人员来自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统计口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种类的农产品都会和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等有直接的关系。若将所有农产品都列入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因此有关农产品数据只包括蔬菜和水果的数据。其中居民消费量只考虑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因为农村居民一般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来自2007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各省份数据。农产品物流园区规模数据来自于2007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各省份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个数。

从表1可以看出,将31个省市分为4类相对合适,这时候最大的类别和特点突出的类别都划分较为明确,适合进一步分析。

在确定各类别后,进一步检验各个类别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各类别具有怎样的特征。从通过分析表2,可知对这11个指标进行聚类的分析均通过F检验,各类别之间差异较大。之后对每类物流模式做类内统计分析,可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四个类别的11个指标中,每类内同一指标分布较均匀,同时偏度绝对值较小,因此该分类是具有科学意义的。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农产品物流模式有如下三类:

(1)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该物流模式实质就是“公司+农户”模式。其主要适合于工业发展较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强,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地区。在该模式下,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同时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商获得保证。该物流模式最关键的节点就是农产品加工企

业。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产品生产者一方,通常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契约,而作为消费者的一方经各级经销商依附于加工企业。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该物流链的核心。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发展该物流链的核心。

(2)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该物流模式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其主要适合于农产品产需不平衡,物流设施不太完善的地区。在该模式下,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结,批发市场成为该物流链的核心环节,处于核心地位的批发市场成为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并承担物流活动中的采购、配送和零售等功能。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建和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成长为农产品批发流通的主渠道。近年来,远期交易和远程交易将逐渐成为批发市场中交易的主体内容,同时拍卖市场也将逐渐增多。

(3)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该模式适合于物流设施成熟、物流水平较高,同时农产品产需量都较大的地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主要采取以综合物流为主的模式。相比前两种模式而言,在技术上更专业,信息化方面也更高效、迅捷和畅通。同时,第三方物流通过专业包装、运输、配送和储藏,能有效改进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综合以上分析,将31个省市按照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水平可以分为4类,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类的11个指标数据,可知四个类别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1类,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13个省。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农产品物流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蔬菜水果的生产和消费量都较高,但批发市场较少。就同类别的省份而言,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也不平衡。因此,该类地区可根据本地生产和消费优势发展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模式。

第2类,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海南8个省。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物流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缺乏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从业人员较少,物流总产值较低。因此要发展该类省份农产品物流,首先必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训物流从业人员等。同时,陕西、甘肃两省的蔬菜水果生产能力较强,因此在两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相当有意义。

第3类,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福建5个省市。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的特点是:农产品产量相对消费量较低,而且物流水平较高。因此,该类省市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属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和“第三方物流”模式。对于该类省市而言,要发展农产品物流,最重要是进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时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

第4类,包括广东、河南、河北、山东和江苏。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的特点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都占优。因此该类省市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属于“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并重类型。从这几个省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和农产品物流园区规模数据来看,其农产品物流生产基础较好,消费水平较高,物流水平较高,同时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因此对于该类省市而言,要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物流,政府应做好政策方面的扶持及保障工作。

四、结论及建议

从整体而言,农产品物流模式和省市地理位置相关性较强,应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如西北地区大部分省市物流基础设施比较缺乏,要发展农产品物流,首先必须发展该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中部和东北地区不少省市的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相对比较多,但加工业不太发达,可加强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对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而言,农产品物流模式较为成熟,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朝着拍卖市场和出口型市场的角度转变;大中型城市和东部属于物流比较发达地区,农产品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因此可发展以销地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模式,并可推广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

农产品物流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其将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产销、加工等情况而发生变化。本文将2007年的数据代入作为实证,得到的是最新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然而,随着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的兴建、农产品产销量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农产品物流园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等,农产品物流模式也将随之变化。政府应在了解当地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物流模式开展相应的扶持政策。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模式,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的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水平。对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模式而言,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对批发市场的规范性管理,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批发市场朝着期货市场、拍卖市场和出口型市场等方向的转化。对于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模式,政府应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加快对公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不少经济发达国家都有着比较成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比如,美国的产销一体化组织作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中介;日本在农协的基础上,以批发市场为主,结合集配中心、消费者协同组织、产地直销等组织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桥梁;而荷兰80%的蔬菜、82%的水果和90%的鲜花都通过拍卖市场销售流通。我国由于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因此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还不太成熟,而且各省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发展水平不一样,导致各省农产品物流模式也将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把握各省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在政策方面加以引导和倾斜,将会对农产品物流发展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因此,研究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各省的具体物流模式来指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等方面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6).

[2] 何明珂.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报告[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4,(9).

[3] 张绪昌,丁俊发.流通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3-272

[4] Ramanna,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griculture, and Rural Communities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afety and Health, 2005,11(2):423-430.

[5] 张文松,王树祥.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分析及选择[J].物流技术,2006,(3).

[6] 贺峰.中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基于批发市场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5).

[7] 孙庆峰,肖艳.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

[8] 杨光华,林朝朋,谢小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6).

[9] 孙剑,李艳军.基于一体化战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J].商业时代,2003,(17).

[10] 杜小芳,张金隆.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8).

[11] 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02,(6).

[12] 刘文敏,余菊生.上海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研究[J].上海经济,2002,(5).

[13] 刘飞翔,李忠海,郭洁,陈熠.对生鲜农产品自营物流模式的分析――以福建永辉集团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06,(4).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

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转变分析立场。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动态分析法。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7)

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卖者和买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卖者集团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非正式金融组织。邮政储汇局2006年9月起才开始向农村发放小额贷款。买者集团主要包括农户、农村产业。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集中度、企业规模、产品差别化、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增长率等。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指标体现的市场特征

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少数较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是度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集中度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市场的竞争状态变化,反映一个产业内企业的分布状况以及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市场集中度越高,说明少数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市场垄断程度越高。

反映市场集中度高低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绝对法和相对法。主要衡量指标是行业集中率指数(CRn),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行业中前几位企业的个数,其取值取决于计算的需要;N为行业中企业总数;Xi为该行业第i位企业在某方面(如产值、销量、贷款等)的数值。在n值取定时,CRn越大,说明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多,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相对集中度是反映全部企业总体分布的集中度指标,有赫芬达尔指数(即H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等。绝对集中度是市场结构度量指标中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衡量指标,本文采用行业集中率指数(CRn)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据统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最大的卖者集团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非正式金融组织。非正式金融组织是指游离于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金融机构,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即非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有三大特点: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有弹性。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非正式金融弥补了正式金融的不足。

2003―2005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CR2、CR3见表1(表中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CR2表示前两大卖者集团即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贷款额占整个市场贷款总额的比例。CR3表示前三大卖者集团即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的支农贷款额占整个市场贷款总额的比例。假设我国2003―2005年每年农村均有非正式金融资金11000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4―2006年)、《中国农业年鉴》(2004―2006年)、刘玉平的《农村金融运行的中国特例及其理论解释》。)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2003―2005年集中度指标,可以看出该市场表现出如下特征。

1、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前两大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贷款占农村金融市场贷款总额的50%左右;前三大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支农贷款占农村金融市场贷款总额的65%左右。

2、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有逐步提高的倾向。CR2由2003年的47.27%上升至2005年的53.64%;CR3由2003年的62.74%上升至2005年的68.12%。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非正式金融组织相比,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所占市场份额提高最快,由2003年的23.90%上升至2005年的30.11%。

3、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属于高、中度寡占型市场或者极高寡占型。按照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可以划分为四种:完全竞争型、不完全竞争型、寡占型以及完全垄断型。但这种分类方法在对照具体产业进行市场结构分析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一些产业经济学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量化分析方法,其中以日本学者植草益的分析方法最为著名。植草益(1982)依据市场集中度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类:极高寡占型,CR8>70%;高、中度寡占型,40%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较高集中度形成的原因分析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市场集中度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即市场容量、企业规模、国家产业政策和法规。具体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包括以下原因。

1、历史的原因。由于我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人口的80%,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极低,农业基础薄弱,很难吸引国家扶持的三大农村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为其投资。此外,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融资观念较陈旧,没有更好的融资策略。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市场容量缩小,集中度提高。

2、农业的产业特点及地域限制。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经营风险很大,愿意为这一产业提供资金的金融企业相对较少。此外,多数农村地处边远地带,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农业发展受到地域限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停滞或萎缩,市场容量很难扩大,市场集中度相对提高。

3、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机。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断递增的现象。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扩大,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收益递增;当企业规模超出该范围,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开始逐渐递增,收益递减。目前,三大农村金融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更合理,专业程度日益提高,管理成本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经济。三大农村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加,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提高。

4、我国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法规对市场集中度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199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味着政府会积极扶持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倡导企业间的联合,实现企业集团化经营。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这会造成大型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致使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提高。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与支农服务功能研究”,项目编号06JDB048。)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年鉴编委会:中国金融年鉴(2004―2006)[M].北京:年鉴出版社,2004―2006.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8)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办公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决定举办2014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规模1000人,涉及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亲临2014年4月第一期培训班,并作题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入细致解析了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把握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制度等关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此外,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两位司领导围绕当前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处处长全面介绍业务发展情况,多名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围绕电子商务、监测预警、农产品期货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2期培训班于6月4日全面启动。张合成司长在开班式上,阐述此次培训的目标,即各级市场信息工作人员要通过此次培训形成三个概念:一是学市场分析之法。通过分析农产品供求情况、价格高低、农民盈利与否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二是寻求解决卖难之路。思考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三是悟农业信息化之道。深入理解农业信息化是什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推进。他在题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从农产品市场形势、市场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化等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边讲解边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为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标,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司“总动员”,各处处长轮流走上讲台,针对授课对象就多个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晚上继续与学员分组进行深度互动研讨,听取各地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本期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现场授课,设置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演示方面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余名农业信息业务人员参加了本期培训。通过紧张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案例生动鲜活、业务精深细透,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为今后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开市场信息业务培训之先河,务实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此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千余名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重点为省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二是形式多样。此次培训共8期4万学时,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第1-5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第6-8期将赴福建省南安市、江苏省宜兴市和辽宁省东港市进行现场学习。三是聚焦准确。此次培训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74-03

一、农村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参考(秦润新,2000)的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统计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可获得性,按照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农村城镇化原始指标体系。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绿化、植林面积等环境指标不应该作为农村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所以,给出的城镇化指标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1)人均GDP(X1);(2)第一产业增加值(X2);(3)第二产业增加值(X3);(4)第三产业增加值(X4);(5)农业总产值(X5);(6)用电量(X6);(7)私营企业就业人数(X7);(8)农村个体就业人数(X8);(9)乡村从业人员(X9);(1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X10);(11)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X11);(12)人口自然增长率(X12);(13)人均实际收入(X13);(14)农村电话用户(X14);(15)居民消费水平(X15);(16)卫生机构数(X16);(17)人均居住面积(X17);(18)邮政局数(X18);(19)卫生机构人数(X19)。具体数据见表1。

二、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一)因子分析评价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即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潜在的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同样地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记为xij,表示第i地区第j指标的指标值。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j)p×p。

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分别记

根据累计贡献率的要求

取前m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写出因子载荷矩阵:

第四步:对A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第六步: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总分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二)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实际统计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对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市自治区进行因子分析如下:

将数据无量纲化,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取定因子的个数。分析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2个特征根:14.25、2.354,分别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75%、12.391%,一起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87.391%,相应提取的主因子有:F1、D2。经分析,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提取的2个主因子当中,大部分指标都在F1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反映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F2因子反映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得到按照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因子得分值排序如表3。

(三)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3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西部各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名如下:四川、陕西、广西、云南、重庆、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由以上排名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四川省,最低的是。四川、陕西分别位居西南和西北地区前列是比较符合现状的。2005年,两地区人口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33.17%,GDP占西部地区的33.02%,粮食占西部的34.66%,等等。西部地区的机械、电子、航空、核工业、冶金、电力、煤炭、天然气、化工、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大都集中在这两个省市,并且还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广西在2005年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西部地区总排名中居于第三名;云南在2005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三,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均排名第五,人均GDP相对于2004年增长16.37%,超过国民经济发展总水平7个百分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重庆虽然人均GDP比较高,但是从它的第一、二、三产业等发展水平来看并不占优势,所以,排名落后;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人均GDP水平最高,但是社会生活方面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卫生机构数相对较少,因此,综合排名落后;贵州、新疆、甘肃三地综合排名分别位于第七、八、九位,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位于中间位置,新疆地区人均收入较甘肃、贵州具有优势;青海、宁夏、三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还是综合排名均位于后三位,比较稳定,说明三地的城镇化问题是绝对存在的,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稍显落后于发达省份,相信在西部各地区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下,整体城镇化水平会大大提高的。

三、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城镇化是推进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速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供排水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和科学教育等具体内容。首先,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由此可以改变城乡之间的时空格局,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改善城乡经济交流的频率和速度,加强农村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加快农村科教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农村的教育和科

技事业。由此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先进思想、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再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由此改善农村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统一城乡水价、电价和气价,减少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人为差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城乡一视同仁,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创造条件。

2.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扶持和促进有市场的弱小产业,调减缺乏市场前景的落后产业,巩固加强农村基础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市场,做到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做好市场预测,进而主导和主动开拓创造市场。首先,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比重过大的基本状况。在依托农业和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预测和市场需求状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此,可以给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创造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彻底改变农村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由此,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被消灭,农村的城市化才能真正实现。

3.加快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和营销业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职能上是农业、农村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延续,它起着活跃市场、沟通城乡农产品供求市场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要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重视商业在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村商业的投资力度,发展和壮大农村商业资本,充分发挥商业资本在推动农村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营销业。农产品营销是扩大农产品销量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产品营销企业,鼓励商业集团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充分发挥产品营销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导向,分散农民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农产品营销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23-1

1 我国农业起源和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先人们模仿动物的觅食习性,通过长期对植物的研究、筛选,开始了由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的转变,发明了农业。中国的农业问题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们国家的农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农业问题的挑战将在长期内存在,因此我们为此要做出的努力也将是长期的。

2 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

2.1 农业机械行业的市场的现状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各地积极实施,这些政策的出台给农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从此,农机化发展有法可依,一些区域对农民购买农机产品还放宽了银行贷款限制,推动了整个农机市场的发展,使农机化工作健康快步的发展。

2.2 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分析

2.2.1 有效供给不足,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上农机供应的情况参差不齐:销售的农机产品性价比不高,大多是低质低价、传统的小农机,主要是杂牌机;而真正高科技、实用耐用、正品名牌的农机很少;农机市场供求严重脱节,现有的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民识别产品的能力不强也限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2.2 农民的购买力对农机市场的影响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出售农产品,而农产品普遍来说比较难卖,价格也不高。另外,农民的思想意识保守,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态度很谨慎。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2.2.3 关于农机的市场信息不充分 由于农村的消息闭塞,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首先不知道市场需要哪些农产品,再者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够对路销售,使收入减少。其次,市场信息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什么样的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

2.2.4 流通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农机商品流通的主体是个体私人流通企业,这种流通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大流通。另一方面,农机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行业存在垄断,地方保护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2.2.5 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产品利润薄,加上农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所以维修网点少,致使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农机产品的心理负担。

3 农业机械化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等方面情况来分析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质量状况,并提出改善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状况的建议。

3.1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状况分析

3.1.1 农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产品质量涵盖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等,是对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产品的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它决定着其他方面的质量。

3.1.2 农机作业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作业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它是作业标准、农艺要求、操作技能、机具状况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优化组合,反映的是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

3.1.3 农机维修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维修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涉及维修网络建设、维修设备状况、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内容,是指维修后的农业机械满足其修理技术要求的程度。

3.1.4 农机服务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服务质量贯穿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过程,是管理服务在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上的综合体现,对发挥农业机械化质量综合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3.1.5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状况分析 (1)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产品质量问题是投诉的重点。(2)农机具与拖拉机配套不合理问题成为新的投诉热点。(3)个别产品使用说明书内容不全或不明确。(4)农机产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导致农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点。⑸新开发的特种用途农机产品质量问题成为投诉处理的难点。⑹企业“三包”服务不及时是引发投诉的导火索。

3.2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继续完善农业机械化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继续加强对国家补贴机具的质量督导。继续做好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继续做好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和调查工作。继续加大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打击力度。继续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推动标准宣贯工作。继续推动农机维修管理服务工作。

上一篇: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下一篇: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