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52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篇(1)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 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 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 2013 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0%。辐射带动农户 300 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 元以上。到 2020 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2001 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 151 家,陕西省有 5 家,2003 年第二批共计 235 家,陕西省 9 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 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 年 5 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32 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 年新增 117 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 家企业,2014 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 93 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 年也拟推了 83 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 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 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 1985 年),创立于 2000 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 1978 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 + 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 + 基地 + 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 23% 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 17% 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市场的不稳定,违约操作的难以避免,都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良竞争。此外,有些企业是由国企转型或合资而成,会导致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不清晰,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陕西是农业大省,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现状将逐步改善,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在日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4-01

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拥有辽宁省全国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桓仁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基础,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大幅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桓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已经形成

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实现规模发展。截至目前,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4 666.7 hm2,年产量5 800 t,年产值3 400万元;山参保护地发展到3.87万hm2,年产干品3 t,年产值22亿元,基地规模居全国首位;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其中精品稻米基地3 000.0 hm2,年产量2.2万t,年产值1.8亿元;林下山野菜发展到9 866.7 hm2,年产量4 000 t;以香菇、滑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2 110万袋,年产量1.5万 t。

1.2 “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近年来,桓仁县培育和发展了下甸子蔬菜专业村、荒甸草莓专业村、大青沟香菇专业村、回龙滑菇专业村、四河优质米专业村、川里香菇专业村、长春沟冰葡萄专业村等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全县直接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专业户发展到3 061户。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1]。

1.3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模式渐趋完善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在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县葡萄酒产业投产和在建酒庄企业达到51个,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93个,优质米加工企业达到18个,其他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农户达到1.5万户,重点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2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下,农户发展产业依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相对集中连片。由于统筹规划不到位,桓仁县大部分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还存在定位模糊、主导产业不清的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2.2 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落后

初级产品较多、产品档次不高,还存在经营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受限于加工水平和经营理念,在精品小包装、高档礼品装等方面开发力度不足,产品附加值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

2.3 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

主要差距体现在农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上,虽然近2年在葡萄酒、人参产业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桓仁县地产优质农产品难以跨出县境,走向辽宁省和全国市场。

2.4 产业化组织服务能力较差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数量不少,作用不大,等同虚设。桓仁的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力较弱,管理松散,影响力和拉动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活动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引导,还没有形成带动农民主动增收致富的良性运行机制[2]。

3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专业化

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专业化发展格局。当然,也可以是“几村一品”“几乡一业”,但必须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避免盲目跟进,一拥而上,要符合集约发展要求。

3.2 推动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

要继续推进“一县一业”,确保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要全力打造“中国山参之乡”,确保山参保护地发展到5.07万hm2;要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确保水产品养殖水面达到1.03万hm2,年产量突破1万t;要提高优质稻米种植水平,确保特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精品大米年产量达到4万t;要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以种苗、干坚果、工业原料林、药菜保护地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发展到16.00万hm2。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全县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3.3 推动生产经营实现组织化

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或村内能人牵头,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农民从过去“会什么就种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引导、协调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技术支持、信息、定单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升农民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进入集约化、组织化的健康发展轨道[3-4]。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4-8.

篇(3)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8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养生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正确抉择。因而它是一件兼顾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

1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彭水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多年来广泛调研、深入总结,确立了一套符合彭水县情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在政府的领导指引和农业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实力由弱到强,组织形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中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朝气蓬勃。彭水现有龙头企业55家,其中以苗妹香香、群英、喜润烤烟为代表的市级龙头企业21家。彭水县将红薯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彭水苕粉已获批地理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岩东乡、鞍子镇、郁山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客观来讲,彭水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彭水县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产业存在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销售面窄等问题,具体原因和表现如下:

1.1 规划体制不健全,组织散、乱,统筹不够

农业产业体质脆弱。尤其是以种养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而防灾抗灾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因此,彭水县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力较弱。这些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散漫,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变数较多,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

受客观条件限制,产业规划缺乏持久发展性。由于前期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彭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产品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市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生产、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技术空白、设备投入不足、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的桎梏。

1.2 主导优势不突出,链条单、短,效益不高

具有规模性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少,主导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红薯、畜禽、魔芋、油茶、蔬菜等产业。烤烟产业优势最突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8000hm2,种植农户3956户。受灾害和计划严控影响,量产下降,但在全市烟草行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红薯产业,年产鲜薯48万吨,加工以粉丝粉条为主,红薯酒、烤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生产空白,产品单一,产值较低。魔芋为彭水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近期才引进建成第一条初加工线。2015年发放黑山羊2万只、中蜂1万群;栽植速丰林3300hm2,经济林2000hm2。但各产业均存在产品单一、加工链条短、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

1.3 龙头示范不强大,企业弱、小,带动不力

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等,加工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龙头企业刚刚起步,技术难关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个别企业要么投机取巧,以套政府财政资金为目的,搭架子、摆样子,缺乏实干精神和创业热情;要么浅尝辄止,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维持运转,缺乏探索力和创新精神。

1.4 产品销路不畅通,品牌杂、乱,竞争不强

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企业组织散漫造成同类产品品牌杂乱;而加工能力和水平差异也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品质不一。企业间交流渠道与平台较少,缺乏抱团发展意识,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缺失,品牌宣传不到位,难以造就强大品牌效应。

市场培育与调控机制不健全,销售市场拓展问题较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产品销路狭窄、不畅,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过剩问题突出。

1.5 基地特色不鲜明,土地陡、贫,先天不足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山区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不便。土地瘠薄、旱涝难测,立体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发展,农业生产难以有效保障。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少,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力度不够。

1.6 农业信息不对称,劳力老、弱,热情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沟通交流平台有限,信息闭塞,农情信息、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不能及时传送,使有干劲有想法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错失创业良机。现有家庭式作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而实力较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往往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倾向,缺乏解决问题和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出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针对彭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实施。结合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水利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地域特色、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等社会要素的综合情况,规划农业种植和发展方向。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但常年光照偏少,春秋冬多阴雨,夏天多伏旱,且气候立体差异大。因此,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耐寒、耐旱、耐涝,抗贫瘠、抗病虫的作物新品种。完善抗灾减灾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彭水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全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作物及品种,划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对象,合理安排种养布局、新型农业主体分布及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耦合共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建设一批集成式产业园区、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连片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力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和辐射广度,引进新技术和先进流水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实现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打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激活产业生命力。

2.2 发展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延伸链条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在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着力发展烤烟、红薯和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等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物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2.3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良性带动

2.3.1 继续遵循“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

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2.3.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和储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间要形成良性竞争,通力合作、抱团发展。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生产、加工、销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3 创新企业文化,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拓宽产品销路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积极打造创业故事,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产品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制作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树立创业典范。以葛先萍为代表的出色的农民企业创办者,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应树立其创业楷模,激励企业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

2.4 注重品牌打造,开辟市场扩宽销路

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首先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加工环境安全关,更要凭借品牌打造和宣传占领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走远,产品必须展示在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设立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公司,打造一支专业销售队伍。积极开辟外部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利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生产。

2.5 加强基础建设,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沟渠,做到旱涝保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对加工厂房、储藏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加工在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器具的应用,改变肩挑背扛、徒手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农业开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念好“特色产业经”。根据当地发展情况,细化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等示范基地。继续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优势企业。

2.6 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自力更生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同农户和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点在于科技信息真正传达到田间地头。更要彻底改变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观望态度,提高其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让农业新科技示范实例成为种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让农业种养新方法、新观念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常新话题。鼓励农业企业自力更生,消除依赖心理。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带头人,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县摆脱贫困面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求真正的出路,为“科学发展、富民兴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熊学刚.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6).

篇(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发布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篇(5)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大多数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这种小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吸纳新技术的成本,影响了农户采用新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实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这种分散经营与科学技术推广的矛盾,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对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产生积极的影响。

2)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市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双重风险的压力。而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借助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农户经营效益,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区域特色布局,借助“合同”、“订单”等形式,带动农户以市场来确定种植思路,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种难问题,防止生产和市场相背离,能有效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3)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升农业效益和吸纳劳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比较利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使农业处于投入相对滞后、发展乏力的困境。农业产业化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提高了农业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充分挖掘农产品效益。通过“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时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直接吸纳劳动力,使农民的就业门路大大拓宽,而且随着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完善,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

3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气候适宜,牧草资料丰富,自然资源丰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厚条件。近年来,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突出支农惠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效益稳步提升,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提升。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3家;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1个;福建名牌农产品15个。品牌战略效果显著,我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4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区域特色逐渐显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耕种技术传统等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生产不断遭受天灾、疫病和市场风险的消极影响。

1)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带动作用有待增强。作为农民和市场相联接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农业生产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

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联系不紧密。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中,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要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能让农户从中获利。由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许多企业只解决农户卖难问题,而对如何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立一种让生产者有利可图、经营者利益合理的分配机制考虑得很少。

3)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有待提高。资本投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投资回收期较长,受自然影响较大,高风险低回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的投入。

5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继续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建设投入。一是持续落实粮食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二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位,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扩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我市“三农”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克服和革除传统农业生产零星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等弊端。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强化其示范带动作用,并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让企业不愁货源,农户不愁销路,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

3)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大力实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金融化,拓宽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好地研究和考虑农户和金融机构间的需求关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投资机制,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的门槛条件,使其获得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首先,政策性的银行应该把产业化作为一个支持的重点;其次,商业银行应尽可能降低龙头企业贷款门槛,为农户和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担保体系。同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

4)加强区域间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各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差异性,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规划,引导乡镇走符合其地理资源特点的发展模式,并加强区域间协同配合,形成既有差异竞争、又有分工协作的区域布局,推进农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5)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特色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例如,以“泉州龙眼”为地域品牌,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种交易订货会、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等专业会展,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打响南安“中国龙眼之乡”知名度,不断拓宽龙眼营销渠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力争在绿色食品等方面打造几枚拿得出、打得响,可以与“永春芦柑”、“安溪铁观音”相媲美的知名地域品牌。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三品”认证(“三品”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二是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农业“五新”技术(“五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抗灾防灾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7)推动成立南安市农业电子商务协会成立。目前,南安农业存在散而弱的情况,需要借助电商平台,成立电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农业提供全面的电商服务,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抱团取暖,合作发展,做大做强。一是初级产品本地化,通过媒体、网络等形式推广,实现本地农产品O2O(线上推广,线下配送),协会帮助企业收集相关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做大精品、品牌农产品,解决农产品标准化问题,通过整合,把闲散的农户产品集中起来,通过电商网络集中推广,打造品牌,实现农业市场附加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6)

兵团提出要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兵团经济总量要实现占新疆经济总量20%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要调整到16∶56∶28,实现兵团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发挥“三大作用”,促进新疆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对兵团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实现兵团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的转变,走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是发挥兵团农业科技优势、集约化优势和规模优势,加快建设“三大基地”,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式、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是兵团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1.1农业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09年,兵团经济延续了2002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10.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9.39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2%、55.6%和26.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9∶31.7∶33.4调整为33.5∶33.8∶32.7。

根据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2008年兵团党委确立了“减棉、增粮、增畜、增果”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针,种植业作物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集中,种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水平、效益有明显提高。全兵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77万hm2,其中:粮食(小麦和玉米)、棉花、油料和甜菜播种面积分别为30.71万、48.79万、6.87万、2.03万hm2,其总产量分别为211.73万、113.43万、18.63万和145.33万t。果蔬园艺业得到新发展,酱用番茄、果树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畜牧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猪和奶类生产成为兵团畜牧业发展的亮点。农机装备水平先进,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兵团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00%、99.3%和45.0%,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农业科技力量较强。

1.2农业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高

作物新品种培育、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密度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信息等技术的整体水平较高,农业高新科技已成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2009年使用新科学、新技术的覆盖率、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各项适用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75.98万hm2,其中棉花精量播种面积38.65万hm2,棉花机械采收面积11.5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65.29万hm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7.55万hm2。兵团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含量高,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及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大农业优势,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3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向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

围绕兵团“三大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和不断提高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施建设水平,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新成效。2009年,拥有国家和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61家,其产值占全兵团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70%左右,带动农户39万户,一批具有兵团特色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是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兵团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不断完善订单农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团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合作经营、股份制、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不同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基地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保障农工的利益,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覆盖兵、师、团3级的农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逐步配套完善,有效带动农户走向市场,维护农户合法权益,在组织、协调、新技术推广、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产品收购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和服务作用。

2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农产品加工率低,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兵团具有明显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但农业社会效率高与经济效益低、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2008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1.3∶48.6∶40.1,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为1∶1.2,而兵团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9∶31.7∶33.4,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仅为1∶0.41。由此可见,兵团农业比重大,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离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16∶56∶28还有较大差距[1-2]。

2.2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带动幅射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及带动幅射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少[3]。

2.3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亟待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与加工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存在,特别是牛羊肉、乳品、甜菜、加工番茄等生产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2.4区域发展不均衡

篇(7)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发布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毒品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篇(8)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代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性服务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篇(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17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ianjin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CUI San-cha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of Tianjin w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ianjin was introduced. The reality obstacl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of Tianjin was analyzed,it was weak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lack of talent, market was not perfect.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at the current Tianjin ha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provided strong policy support, financial support and market support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ies.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rural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industry and rural crafts industry would flourish.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决定在未来的5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这为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吹起了号角。而早在2010年,天津市政府印发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天津市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以加快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都市,已经有学者意识到农村文化产业应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2]。农村文化产业应该成为天津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创作和生产为主体,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生产[3]。依托天津市现有文化产业平台,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推进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调整,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繁荣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产业带动起来的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将会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将是一个既没有污染又不消耗能源,既不占用土地又无需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资源永不枯竭的新产业。

1 天津市农村文化资源

天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也蕴含着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是发展天津农村文化产业的基础。

(1)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东丽湖、七里海、团泊湖、北部山区,盘龙谷文化城、武清影视基地、北少林寺。依托团泊洼“五七干校”,建设文化名人纪念园。发展静海乐器产业,打造“中国北方乐器之都”。挖掘运河、漕运、杨柳青大院、小站练兵、精武武馆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观光、民俗体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多个民俗生态旅游胜地。

(2)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京剧、天津时调、宝坻区评剧、宝坻区京东大鼓、天津市红桥区回族重刀武术7个重点项目。另外,还有丰台木版年画、挂甲寺庆音鸾驾法鼓老会、葛沽宝辇、汉沽飞镲、西青民俗文化载体建筑、“刻砖刘”砖刻、风筝魏风筝、剪纸、戏曲脸谱9个非物质遗产项目。

(3)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办好民间花会、庙会等传统活动,带动旅游和商贸发展。开发保护高跷、竿会、竹马、宝辇、鹤翎会、罗汉会、龙灯会等民间花会,加强对评剧、京东大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扩大天津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天津市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天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天津六百年的历史中积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各种艺术文化资源。天津现在保留了大量的近现代文化遗存、风格独特的中西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见证地。天津又是全国著名的戏剧、曲艺之乡,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近几年,在天津市委、政府的重视下,天津的文化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聚集了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诸如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聚集区等。一系列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像西青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津市电影公司、天津滚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杨柳青画社、天韵乐器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先进典型。

在现有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市自然和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得以挖掘,各区县丰厚的农村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天津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各区县的农村休闲旅游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村旅游文化产业。如西青区挖掘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民俗旅游特色品牌。投资40亿元建设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这将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聚集区。还有盘龙谷文化城一期,位于蓟县盘山西麓,总投资55亿元,将建设高级影剧院、室内摄影基地,传媒动漫产业基地等设施,打造北方影视基地,预计2012年全部建成。蓟县推出的投资2.3亿元的毛家峪宗族文化农家院也正加快建设。

在天津市农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旅游文化产品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汉沽紧紧依托农渔业、盐业、文化产业等特色资源,进一步发挥中国制盐工业摇篮、中国玫瑰香葡萄之乡、中国东方对虾之乡和刻字版画艺术之乡的名品名牌效应, 经不断挖掘整合,开发出代表汉沽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汉沽四宝”精美旅游纪念品礼盒。

天津市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带动了天津市农村的传统工艺发展,诸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农民画等传统工艺的市场价值提高,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知名度比较高的工艺,像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他知名度不高的民间工艺虽没有形成规模,但也具有一定市场潜力。

3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从整体上看,天津市文化建设在近几年有较快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天津市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建设仍然薄弱。

3.1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

天津市非常重视农村的文化事业建设,而文化产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天津市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图书室”的规划,形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三级文化网络。各区县政府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事业上面,而农村文化产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农村的文化产业还基本上停留在农民自己的“单打独斗”上面,农村的文化产业力量和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无法形成竞争力,不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重点扶持农村支柱文化产业,发展拳头产品,引领地区形成文化产业群。其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靠民间的自发力量,更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不能只靠政府对农村进行文化“扶贫”,要挖掘农村文化资源。而且要从农村产业调整的高度,把农村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一种产业,让农村文化产业在天津市新农村建设中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

3.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人才不足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要说农村,就城市而言,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也比较短缺,特别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十分稀缺。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般产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未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那么,这种人才从何而来呢?一是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技术教育,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4],这些人才将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二是促进城市大学生向农村文化产业合理流动。当前,中国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文化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正在迅速提高。而这些人才在城市就业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对政府综合解决就业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城市大学生的文化优势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人力优势。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和尽快出台鼓励城市大学生到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创业政策,吸引具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到农村来,既减少了城市就业压力,又发展了农村文化产业。曾有学者提出过很好的建议:“保留大学生在城市里的户口,鼓励大学生成立各类农村文化经营实体,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具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到农村”[5]。

3.3 天津市农村文化市场没有建立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引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现有的文化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几年,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催生了消费者对于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但天津市的农村文化市场无法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一个健全的农村文化市场。一要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建立以市区为中心、区县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以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6],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二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打击和制止知识侵权,保护文化产品的品牌,坚决打击非法盗版,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将天津文化稽查队伍延伸到农村。

4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趋势

天津有着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这是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天津市从2010年开始文化产业的振兴计划,扶植农村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使之成为天津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4.1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4.1.1 政策支持 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要求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天津市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和支持区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天津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7],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服务,逐步向个体、私营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4.1.2 资金支持 为了推动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天津市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和文化艺术科研专项经费等。这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可以为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1.3 市场支持 天津市文化市场活跃有序。现在天津市初步形成了演出市场、娱乐市场、网络市场、艺术品市场、音像市场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了天津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在深入开展文化市场整顿规范工作、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相结合,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4.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做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天津各区县的农村并不缺乏文化资源,缺乏的是资金的投入、产业的整合和有效的管理,这些都需要在政府指导的市场来完成。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从目前来看,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市场、文艺表演市场和工艺品市场等。

4.2.1 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发展 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效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内容,也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在乡村休闲旅游兴起的同时,积极挖掘各区县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天津市旅游局日前透露:从现在起,天津市将在5年内陆续建设60个大型乡村旅游景点[8],使津郊旅游观光业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随着郊区经济的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天津市发挥区县区位优势和山、河湖、海的资源优势,在津郊建立以名胜古迹为主体、田园观光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形成吃、住、行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郊区旅游产业化体系。为此,天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建设一批适应多层次旅客需求的观光游乐项目设施。5年内天津新建乡村旅游景点60个,其中包括蓟县绿色休闲旅游集聚区。文化旅游业,将加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建立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平台,整体包装宣传天津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新的文化旅游热点。比如,西青区辛口镇举办的“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拉动了沙窝萝卜的销售,一直有不少市民自驾车来到沙窝萝卜种植基地前来采摘[9]。整合演艺与旅游资源,在重点景区推出有特色的演艺精品。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和传统手工技艺,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4.2.2 农村文艺表演市场发展 天津市作为北方曲艺之乡,传统文艺表演有着深厚的农村群众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地方习俗、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居民建筑、古建筑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10]。蓟县评剧团的现代评剧表演和北辰区的农民小品表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天津市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农民文化节、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小品大赛等活动,鼓励了农村文艺表演市场的发展。文化部日前出台意见,对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提出具体举措。为调整城乡演出市场不平衡的二元结构,鼓励农村文艺表演市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天津市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可以形成一定的演艺市场。如杨柳青民间佛道乐,这是一种集汉传佛教音乐、道教科仪音乐,融地方民间音乐与寺庙、道观音乐为一体,用于民间丧俗、庙会、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是具有杨柳青特色及审美价值的音乐形式之一。道乐班,俗称“吹鼓手”、“老道会”,其表演场合多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称音乐佛事。这种祭奠仪式的名目繁多,活动的本身即构成了一种佛、道音乐擂台赛的场面。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还有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永音法鼓,流传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永音法鼓”是天津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增进乡情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4.2.3 农村工艺品市场发展 天津市有比较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这对于天津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有很好推动作用。天津市有丰富的传统民俗工艺资源,而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利用天津市现有交易渠道和生产企业为农村工艺品的开发创造条件,将工艺品的生产、包装和销售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为天津市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来源。农村工艺品市场的发展要注意以下3点:(1)要对本地的民间工艺进行普查、研究和分析,筛选出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满足批量生产要求的农村工艺品;(2)要在保留其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的要求对农村民间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3)要加强农村工艺品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李长春说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情况[N].人民日报,2011-10-27(02).

[2] 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20-123.

[3] 周传蛟.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9(5):74-77.

[4] 何忠伟.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09.

[5] 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6(3):86-88.

[6] 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47-49.

[7] 曾志坚.天津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EB/OL].(2008-3-14). 省略/chinanew

s/2008-03/15/content_12701595.htm.

[8] 孟华,孙晶.天津市将在五年内陆续建设60个大型乡村旅游景点[EB/OL].(2007-10-15). 省略/jrzg/2007-10/15/content_776669.htm.

[9] 张玉玮,郭彩,陈建国.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58-61.

[10]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收稿日期:2012-03-05;修订日期:2012-04-18

篇(10)

0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人口激增、耕地锐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以有力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增强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全面认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确定我国以农业生物技术为重点,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战略举措。

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的渠道匮乏,有效地转化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产业转化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部门或者相关科研团体及机构无法与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合作,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转化发生脱节现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有效地合作伙伴而无法进行成果产业化转化,适应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产业转化企业没有合适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发展,从而无法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国外相比较差距很大,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无法及时转化或者没有相关的转化渠道,以至于成果进入不了市场,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2 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缺乏有效地政策扶持

由于我国企业注重效益回报,对高风险、收效慢的高科技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还有国家相关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不健全,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有效地政策扶持,致使我国本土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企业发展缓慢,与国外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占有率很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进行科学有效的政策扶持。

1.3 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人才紧缺

由于我国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在农业生物技术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有限,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外对于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呈现增长态势,而我国对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对国家基础性、系统性的科研工程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关注,地方政府或者企业为了获得政绩或利润回报,主要是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进行定向投入,这势必影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性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性研究的推进。另外,由于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典型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特征对该产业人才的需求特别大,虽然我国目前尽管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人员队伍规模和素质水平整体呈现扩大和提高态势,相应缺口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有所提高,但是产业化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需要国家及时培养和补充相关科研技术人才。

1.4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速度受相关因素影响较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速度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受到产业政策取向、安全性争议以及相应监管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比如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国家相关政策取向的不明确性以及人民大众对转基因农作物产品的不了解都限制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和广泛推广,同时对于此领域的相关法规制度的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并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速度。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十分明显,抗病水稻、乳糖酶、抗除草剂等基因工程的成果显著,但是,大多数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产业化转化,转化率较为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

2 发展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制定产业化长期发展规划

众所周知,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整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地方也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系统整合功能,需要全员上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各级政府的宏观引导,大力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并积极制定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长期发展规划,紧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潮流,明确相关发展战略目标,以促进全社会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形成适宜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机制和社会环境。

2.2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教育

与其他高新技术相比,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消费者的认同,才能促使其得以全面推广与普及应用。然而,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并不高,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因此,亟需加强对社会公众在这一方面的科学素养,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教育,加大对他们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促使他们能够了解转基因食品,并自愿主动去选择、接受安全的转基因食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社会能够准确、科学与理性地对待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才能使更多的人去接受这项新兴技术,才能使这项新兴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好务。

2.3大力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

大家都知道,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属于典型的资金和人才密集型,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平稳、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一方面,国家应逐步增加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投资力度,将更多的政策性拨款和贷款向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方向进行倾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制定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资金来源。除此之外,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要引进一些既懂技术又兼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产业化人才,以确保及时转化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4积极推进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生物技术是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业应用为目的,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因此,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另外,我国还必须重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相关的基础研究,同时深入、系统地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安全性的科学管理体系,以确保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健康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3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国外的转基因大米、豆油等都涌入中国市场,试图抢占转基因食物的市场。发达国家将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并且试图利用这一技术抢占农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得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来与之抗衡。在这种转基因技术发展强劲的势头下,我国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并将其产业化是有着美好的前景的。

3.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在未来的宏观发展环境日益良好

在国家的战略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都积极的推出了研究和应用农业转基因的积极决策,以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力、自主性,从而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食物安全缺乏保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状,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我国在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农业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食品放心,农业部向全国的农业系统发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普及转基因知识并宣传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策略,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正确的认知,切实通过宣传工作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政府的这些举措,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必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农业部强调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宣传工作需要切实让公众走进转基因技术的现场,亲临实地的讲解。宣传工作可选在检测中心、实验基地等地方,让公众实地参观,宣传人员实物讲解,这样公众才能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产物放心和安心,并对其产生的利在千秋的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保证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能够有序、有效的开展。

3.2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将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架”马车

近几年,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其中以抗虫棉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势头最为良好,新研发出来的抗虫面品种已经实现的收益已经突破150万,并且占有绝对的市场地位,已经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状况。我国的专家学者认为,面对国际上汹涌而来的竞争,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要努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来看,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对我国的环境、生态平衡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农业市场对转基因产品的潜在需求量是巨大的,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弄有效补充农业市场的物资短缺现状,并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农业转基因技术效益的呈现需要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为科技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创新。除此之外,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效益呈现还需要产业化的推进,要加快建立研究、生产一条龙的创新体系。目前,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以及自身国情的压力都要求给予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充分的重视,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于实际过程中,为世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未来农业的积极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积极参与全球性的农业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积极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荣;李静.安徽省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安徽科技,2003,(03)

[2]沈桂芳.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02)

[3]李亦群.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与湖南的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5,(02)

上一篇: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下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