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33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1)

所谓农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产供销”模式,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1]。

1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发达的地区,农民把握不住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生产经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脱节问题:一是农副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农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加工层次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二是经营方式与市场发展脱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三是农民与市场脱节。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经营门路不广,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跟不上市场的及时需求与变化,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四是社会服务与市场脱节。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滞后,缺乏产前和产后的有效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综合要求。

2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益处

(1)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克服农户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形不成批量生产,很难进入市场大流通,而实行农业产业化,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可实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产业联合,组合生产,可以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延长产业链,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避免农民有较大的经济损失[2]。

(3)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拓宽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城区企业与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销售,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下的现实选择。

3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1)实施科学规化。要根据当地实际,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把分散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产业化支撑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实力的集体经济,产业化实施的条件是要有组织网络、经营场所、管理人员、生产资金、物资设施等。要积极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工作,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生产之中,以此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注重规模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要着重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加工,在市场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当地农副产品市场,改善市场设施,扩展市场规模,增加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组建集体、联合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远销队伍,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全方位开拓市场[3]。在国际市场方面,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的出口产品,扩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壮大龙头企业经济实力。

在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方面,要根据产业布局,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转向农产品加工;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兼并,组成企业集团,增强整体带动能力[4]。要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外市场,下连千家万户,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4)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适应市场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引导,缺乏科技带动,缺乏中间组织。要改变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理顺双方需求关系,必须按照“组建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体系,服务一个专业”的思路,着重抓好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套化,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规模化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 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0 (2):45.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抓住推进农业产业化这一重大战略举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几年,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已形成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农户程度低,究其原因,关键问题还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信贷严重短缺等。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呼声越来越高,农业融资方式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力求对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内涵进行更为准确的把握,并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意义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思路。

二、产业投资基金和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内涵

正确的创业投资基金理念的逐步形成。产业投资基金对于国人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最早是从创业投资基金开始了解这种金融工具的。作为舶来品的“Venture capital”在刚出现时被翻译为“风险资本”,认为这是一种隐含巨人风险的权益资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开展,人们逐步澄清了这种错误认识,并认清其真正的内涵。产业投资基金有别于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认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在国外称作创业基金。

国内研究的状况:相对于发展迅猛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实际需要,有关部门应该对政策有所调整,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考虑,优先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从宏观经济背景、市场环境以及已有的创业投资实践等方面来看,尽快建立制度化的产业投资基金是完全可行的;建立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事业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处于幼稚期的中国产业投资基金行业目前正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相关法律包括即将出台的基金法)没有确认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有限合伙制,另一方面,本土创投的第一轮投资正遭遇“无路可退”的尴尬境地;各级政府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中必须担当重人职责,包括直接出资设立某些基金如高新企业种子基金、国有企业重组基金、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提供政府信贷支持,对产业投资基金实行税收优惠等。

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首先,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其次,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是具有发展潜力而又缺乏资金的未上市龙头企业。由于规模限制,它们难以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但它们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而是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青睐”对象。此外,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具有退出机制。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在其所投资的企业发育成熟后退出,这也是它与一般产业投资的重要区别。

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思路。在当前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实践经验较少,理论还处于探讨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思路有一下几个方面:

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定位。抽象一点说,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资金应投向于具有增长潜力而又缺乏资金的未上市龙头企业。具体而言,在我国建立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优先投资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为加入WTO后我国许多农产品如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只是目前的加工技术落后,无法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组织制度的选择。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组织制度可以有合伙制度、信托制度以及公司制三种。如果从组织稳定性、“委托―”风险防范、责任承担和投资效率角度看,与其他两种制度相比,公司制具有优势。但是,我国目前以公司制运作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必然面临双重征税(如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而以有限合伙型运作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又缺乏法律依据,因而,在《信托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框架下运作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是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

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信托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经营管理的关键取决于基金管理公司,好的管理公司能为投资者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农业基金管理公司应熟悉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农村社会,拥有农业经济专家、企业管理专家、金融分析专家和资本运营专家等人力资源,因为基金管理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金投资的成败。农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盈利行为,国外不乏投资农业的成功经验,引进中外合资农业基金管理公司,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基金的运用绩效,而且有利于提高基金管理水平。

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运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投资的企业成熟后能够顺利将所投资的股份变现,以便实现其投资价值,进入新一轮的投资。在退出的几种途径中,通过IPO退出在我国目前难度较大。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要求较高,公司上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股本不得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大多数龙头企业达不到这一条件,深圳交易所的大小企业板块2004年5月才推出,它在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退出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目前还难以预料。当前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比较现实的退出途径有将所持股份出售给战略投资者或其他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借助于被整体收购而实现退出等。

综合上述,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建立,为龙头企业特别是创新型龙头企业提供了一种有别于银行融资、证券融资的融资渠道,它的存在促进了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加速发展,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在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1]刘键均.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袁文平.投资基金―理论、实务、管理、比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谢升峰,卢翔. 关于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的思考[J ]. 中国农村经济,1998.(9).

[4]蒋春艳.论发展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J].经济与管理,2002(5).

[5]熊铭奇、汪思明.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探讨[J],农村经济,2003(10).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功能。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互助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互助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助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6月底,互助县拥有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1家,地级13家。14家企业总资产达到7.5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514人,2010年上缴税金2.43亿元。在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也相应得到了政府、银行等部门不同程度的扶持。在政策扶持上,除青稞酒有限公司、西海油脂加工有限公司、绿革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互丰公司和介实公司外,其它重点龙头企业都享受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在财政扶持方面,2010年互助县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668万元。在信贷支持上,截至2011年6月底,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贷款1.49亿元。

经过几年的经营,互助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少、带动能力弱、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畅、缺乏管理人才等问题,尤其是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是制约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截至2011年6月末,互助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2.4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72.4%,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仅占农业贷款的16.56%左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障碍。

一是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不允许抵押。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可以设定抵押权的只限制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协商方式取得的“四荒”,而龙头企业通过发包方与集体组织成员签订合同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设定抵押权。目前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的土地均是以租赁方式取得,不具有对该土地的承包权,只享有约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法律上没有明确该土地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权。由于土地经营权缺乏法律支持,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就难以变现,因此,不能以此作为抵押取得贷款。二是龙头企业租赁农地征用补偿尚未明确。按照现行国家征用农地补偿有关法规,土地补偿款主要是针对依法取得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村集体,对于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的农地经营权,其补偿标准并未明确,因此一旦出现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农地等不确定事件发生,不仅影响龙头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会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风险。

(二)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

一方面是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出入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有流水账。或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公司收支与个人收支不分,使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三查”制度很难落实,直接影响了龙头企业在信贷市场的准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在承担支持农业发展重任的“三驾马车”中,农业银行前些年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大量收缩了县域和农村地区的网点,上收了业务权限,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专注于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虽说从近一两年看贷款面有所松动,但功能发挥不充分,其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支农积极性高,但其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满足龙头企业日益高涨的大额贷款需求。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造成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僵化,特别是对于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非常谨慎。一是信贷门槛较高。过于追求足额抵押担保等“硬指标”,忽视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等“软指标”。二是信贷决策链过长。

层层审批、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三是信贷激励机制缺失。

责任追究对于管理激励,缺乏免责条款,对信贷员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因此影响其对农业放贷的积极性。

(三)经济环境的障碍。

一是信用环境的障碍。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严重缺失,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涉农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二是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障碍。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产业,除受到龙头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配合,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比较,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介入涉农产业。三是中介环境的障碍。目前尚无统一专业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和租赁市场,农地经营权要成为商业信贷的抵押物,需要有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机构,需要专业的机构评估和依法履行抵押登记手续。

(四)农业龙头企业内在的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信贷投入。

(五)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业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由于保险行业未能有效的切入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间接影响到了金融机构对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的难度。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落实,直接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

建议按照国家有关土地经营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扩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经营权的范围。使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形式获取的土地经营权可用于贷款抵押。

二是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龙头企业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的范围。三是明确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涉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定,从法律上保护龙头企业的投资权益。

(二)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投资收入的稳定性,使农业产业化信贷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尽量减少市场供需波动和价格波动对农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农业信贷风险的补偿机制。在综合测算涉农贷款损失率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或税收减免。三是通过区域市场准入统筹的手段来补偿农业保险承保损失,吸引有实力的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产品。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4)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增进农民收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历经自1999年开始的建国以来第四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是我国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也正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06年初两会、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本人认为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起正确的认识观念,找好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一、确立正确,科学的认识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人们的行动都受着思想观念的影响或制约。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些正确,科学的思想认识

(一)要以解放思想的观念引领农民和农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民固守着传统的求稳心态;建国以后,我们又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思维封闭、僵化。这样,我国农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调活农业结构,首先要解放农民思想,清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二)要准确理解农业结构调坚的深刻内涵

这次结构调整,相比以往有着很大不同。1.实施调整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过去主要是政府。2.农产品的供需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结构调整是在整个农产品紧缺还是卖方市场的背景下进行的,但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3.调整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主要是在种植业内部做平面调整、只是调整面积粮经比例;现在则是一种复合型目标的立体式调整,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4.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以往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则因追求生活质量而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三)要用普进联系的观点看待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一国际局势,我国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置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做到既取长补短又能扬长避短,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吸取外国的技术,以增加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

(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握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方兴未艾,绿色食品热销走俏、效益好。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是人类对生态农业的理性回归,是人类对如何提高有限生存资源的利用率和如何提高生存质量的再认识。因此,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应为子孙后代留好生路。

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当前,我同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四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

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况且,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农产品的品质换来的。并且提高农产品质量,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据专家分析,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的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而且这应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为此,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开展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质高产品种的更新、繁育和储备能力,将农产品生产优质化作为种源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推行农产出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以现代农业同区和基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

(二)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口趋激烈,农民以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并按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和进行商品交换的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经营组织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致使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在流通中所获利益越来越低,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竞争地化逐步下降。

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纵起来整体地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关键政府要从财政、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形成“市场+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5)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支撑、标准生产、规模推进、链条运行、生态循环等为特征,以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等为标志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根据对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就永川农业产业化对永川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四)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稻-鳅-菜”、“畜-沼-菜”、“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建立良种推广繁育基地,实施重点产业良种化工程。三是强化农技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改革创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通过科技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五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市、区、镇、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五)拓宽农业园区扶持面。目前,我区将农业扶持力度倾斜于黄瓜山、圣水湖、十里荷香三大已具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议在加大规模园区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拓宽扶持面,向其他乡镇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特色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铺开,形成三大农业园区引领,各乡镇品牌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农业产业格局。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6)

一、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关于农业产业化,最早是在1957年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戴维斯提出的,随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均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则是1987年由山东省诸城市率先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提出来的。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二、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鄂东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湖北省东部的黄冈、黄石、鄂州3市,黄冈市素有“大别山粮仓”之称,名优特色产品比比皆是,是湖北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大市。黄冈自古多名产,有古时候列为朝廷贡品的茧丝绸、英山茶叶、蕲春四宝(蛇、龟、竹、艾)和水葡萄籼米、浠水芝麻和莲藕;有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黄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黄冈名晒烟、武穴章水泉竹器、罗田茯苓、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丝。本文仅以部分农产品为例进行说明。如位于麻城的福白菊,属经济作物,价格随行就市。以前并未形成规模,近些年来,尤其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以来,福白菊从自发的分散种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视农业产全保护,树立良好的产品品牌和形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目前福白菊的市场状况良好,销售渠道通畅,且大部分销至日本、东南亚地区。从市场前景预测分析,只要这些农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市场还很有潜力。根据农业产业化实践区的成功经验,这些农产品应该属于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好产品。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鄂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有质量无批量,有批量无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辐射面窄,甚至可以说根本未形成“龙头”。据调查资料显示,该地区种菊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均不到其有能力耕种面积的1/10,工作量很不饱满,所以普遍出现兼业经营。若使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生产负荷更不饱满。由于生产环节过渡分散致使生产不成规模,这直接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二)组织化程度低,服务程度不深

当前,鄂东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如福白菊产业协会,是在政府主持下,组织白菊种植大户们发起成立,并不是菊农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所以对农户的影响也有限,服务也不可能很深。

(三)市场建设滞后

首先,由于农产品市场地方性、自发性较强,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统一、开放的程度普遍较低。其次,由于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发展滞后,信息咨询、信息服务、信息情报资料的有偿转让等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其导向和牵动的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方面的利益的实现和补偿。仍以福白菊为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菊农实质上陷入开发市场滞后,市场不稳定、产量不大、无力开发市场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市场开发滞后,还导致很大一部分效益外流,根据对福白菊批发商的问卷调查得知,中间商不加工只作简单的大外包装处理,然后销售,其纯利润在20%以上。如果加工成袋泡茶,利润率猛涨到200%-300%,由于农户与市场的隔离,这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走了。

三、 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在于规模经营,要实现规模经营,必须重点抓住产业化经营的“三要素”,即扶持龙头企业,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结合福白菊的产业现状,本人认为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推动规模经营

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优势,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调查显示,福白菊的规模效益是明显的,产区也存在种植环节的隐性合作。因此,福白菊的当务之急是推动以土地使用权流转为主要形式的长期租赁经营,建立比较稳定的规模经济。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农户利益联合机制

龙头企业要突出“大”(规模、效益)“高”(技术、附加值)“外”(外向)“新”(创新)“多”(形式)“强”(竞争力)的特点。积极发展各类农户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践证明,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福白菊为例,只要某产业协会的实力壮大了,菊农就能将更多的白菊种植科技引入生产、加工、甚至流通环节,为福白菊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抓好福白菊的“储保”技术,把握时机投放市场。

(三)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福白菊目前的主要市场定位是茶菊,而且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并申请了国家注册商标,实施了无公害、有机示范区实验,这些都为福白菊创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即提高福白菊产品质量,提升其品位,以质创牌,搞好福白菊包装,美化其销售外表,以面树牌,加大农产品宣传,树立农产品公众形象,以优固牌。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7)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又是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新时期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现代化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那么,就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1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到位

把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归集于农业产业化,很少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些地方认为农业产业化只要抓好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根本不考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制约了农业链的发展和提高,使得农民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1.2 利益联合机制不完备,农民获得利益少

利益联合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动力。现阶段农户和企业对于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共享不够重视,还停留在买卖关系上,实际上生产、质量、服务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

1.3 产业化经营政策不到位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配套的政策,但一些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也阻碍了其发展,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阻力。

1.4 组织化程度低下

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下,导致引进先进技术成本高,利用率低下,影响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农业市场发展不完善,农业基本建设基础薄弱,农产品经营面临的风险大,因此,现有的生产关系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和开辟新的市场能力。

1.5 龙头企业规模大的数量少,缺乏带动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能力,目前龙头企业也不少,但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具有规模、竞争力强,有带动力的大企业数量少,科研投入少,农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都造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 支柱产业发展能力缺乏

在发展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都会建立一些支柱产业,但是规模小,单一的产业居多,而具有竞争力、规模大的支柱产业很少。甚至还出现重复组建龙头企业,农产品区域分布不均匀,基地生产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而建立的一些支柱产业不具有特色,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从而使得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不了主导地位。

2 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需要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从以下方面阐述:

2.1 扩大规模,提高带动能力,使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①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近年来,标准化生产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环节,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标准,为农业产品标准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完善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各个环节,加快建设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③强化政府推动力,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只有吸收社会各种资本注入龙头企业中,才能增强龙头企业活力。

2.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打造农业优势产品

①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多方位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力。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自身实力,增强服务意识,扩大多领域经营规模。

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注重标准化的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注重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内部实行统一注册商标和统一包装,协调好相同产品在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中利益关系,形成良性的价格运行机制。

2.3 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产业化经营主体中,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对于利益联结形式、应该享受利益,他们没有话语权,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于龙头企业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农户和企业通过订单式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农户在其中真正获利。

2.4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强化服务意识

信息化建设要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政府公众信息网全覆盖。政府不仅要提高服务水平,而且需要出台相配套措施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和法律体系,改善市场主体环境。

2.5 优化发展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系统工程,政府必须要树立为农服务的理念,更好的帮助企业解决建设基地、开拓市场、资金扶持、引进先进技术、信息互通等方面所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监督部门要加强治理经济环境、避免出现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行为;税务机关对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要落实到位;主管农业产业化部门要做好总结和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做法;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良好氛围。对于政策支持多方位搭建服务平台,广开融资渠道,为龙头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综上所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要考虑农产品财政政策的扶持,还要完善其税收政策的扶持,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8)

一、凤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尽管凤阳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实践经验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寻找新的路径提供了一种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提出凤阳农业产业化出路的路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一)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经济辐射功能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服务配套的综合功能。建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凤阳县要立足于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

其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吞吐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建设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二)培育特色拳头产品,加快特色区域经济建设

培植和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凤阳县要采取“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和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方略,采用政策鼓励,龙头带动,服务到位等措施,建设一批区域性“名、优、特、绿”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应市而为,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发挥比较优势,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形成特色产业带,逐步建成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三)致力科技转化,提升产品质量

以科技为先导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目前科学技术在凤阳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还不很充分,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提高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要在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和绿色安全技术水平上有大的突破,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不断开发粮食、渔畜、茶叶、蔬菜等生产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名、优、特产品的比重。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经营风险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的基础。目前凤阳县“订单农业”还较为脆弱,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不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有的农民在农产品难卖时也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妥善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相协作、联合发展的原则,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实行谁扶持建设生产基地,谁就负责加工经营,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的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的发生。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与基地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拓宽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和思想认识以及优化经济环境等一些方面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周震虹.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6.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9)

一、凤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尽管凤阳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实践经验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寻找新的路径提供了一种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提出凤阳农业产业化出路的路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转贴于

(一)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经济辐射功能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服务配套的综合功能。建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凤阳县要立足于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其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吞吐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建设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二)培育特色拳头产品,加快特色区域经济建设

培植和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凤阳县要采取“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和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方略,采用政策鼓励,龙头带动,服务到位等措施,建设一批区域性“名、优、特、绿”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应市而为,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发挥比较优势,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形成特色产业带,逐步建成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三)致力科技转化,提升产品质量

以科技为先导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目前科学技术在凤阳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还不很充分,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提高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要在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和绿色安全技术水平上有大的突破,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不断开发粮食、渔畜、茶叶、蔬菜等生产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名、优、特产品的比重。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经营风险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的基础。目前凤阳县“订单农业”还较为脆弱,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不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有的农民在农产品难卖时也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妥善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相协作、联合发展的原则,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实行谁扶持建设生产基地,谁就负责加工经营,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的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的发生。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与基地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拓宽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和思想认识以及优化经济环境等一些方面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周震虹.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6.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10)

一、凤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转贴于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尽管凤阳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实践经验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寻找新的路径提供了一种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提出凤阳农业产业化出路的路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一)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经济辐射功能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服务配套的综合功能。建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凤阳县要立足于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其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吞吐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建设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二)培育特色拳头产品,加快特色区域经济建设

培植和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凤阳县要采取“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和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方略,采用政策鼓励,龙头带动,服务到位等措施,建设一批区域性“名、优、特、绿”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应市而为,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发挥比较优势,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形成特色产业带,逐步建成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三)致力科技转化,提升产品质量

以科技为先导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目前科学技术在凤阳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还不很充分,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提高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要在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和绿色安全技术水平上有大的突破,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不断开发粮食、渔畜、茶叶、蔬菜等生产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名、优、特产品的比重。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经营风险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的基础。目前凤阳县“订单农业”还较为脆弱,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不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有的农民在农产品难卖时也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妥善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相协作、联合发展的原则,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实行谁扶持建设生产基地,谁就负责加工经营,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的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的发生。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与基地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拓宽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和思想认识以及优化经济环境等一些方面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1、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周震虹.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 治安管理处罚法经典案例 下一篇: 财务司法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