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321-325

摘要:本文概述了城市化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现状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同时,借鉴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在美国的实践,指出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并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相应对策.

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构想326-330

摘要:本文对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内涵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未来5-15年战略定位,按照不同农产品对环境的要求,优化农业布局,提出发展良种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口岸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战略方向。通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结构调整战略、农产品安全战略、循环协调战略,实现把天津农业建设成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沿海都市型农业的战略目标。

论农业国际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制331-334

摘要:农业国际化不仅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也是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农业国际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这种互动机制也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国际化的同步性.

中国农村教育贫困对社会经济和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对策335-339

摘要:改进的森指数即SST指数在衡量贫困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用SST指数考察了我国农村教育贫困的综合程度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贫困程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教育分布不均则呈上升趋势,而西部则成为教育最贫困的地区,并在分析了教育贫困的现状和特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后,提出了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和提高教育扶贫效率的建议.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340-343

摘要:通过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的分析,采用CD生产函数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化肥投入对粮食总产贡献率最大,并呈增强趋势,依次是灌溉,呈减弱趋势,农机总动力贡献率不显著;相关性依次为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持续高效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小麦生产能力的思考344-348

摘要:针对我国小麦的供需矛盾,从产量、品质、生产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生产效益角度分析了我国小麦生产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根据小麦主产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从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两方面对小麦的持续增产潜力进行了分解,提出了筛选推广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和加强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技术对策,分析提出了我国小麦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的重点与发展目标,对发展我国小麦生产能力提出建议.

城市化与四川粮食安全问题研究349-352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日益减少,日趋尖锐的人地矛盾已经影响到四川的粮食安全.维护人口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实现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运用回归、对比、虚拟变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四川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粮食安全的人口、耕地面积、需求、耕地保护政策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口增长要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创新土地制度、以农业生产公共投资增强粮食的生产能力、为"经济人"实现收益最大化创造外部环境等确保四川城市化进程中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耕地流失的关系研究353-357

摘要:采用C-D生产函数,测度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其实质就表现在耕地流失上: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降低.详细剖析了耕地流失的途径,鉴于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有限,开发的难度极大,得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途径,只能是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最后提出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我国油菜生产中科技进步与资源配置潜力分析358-361

摘要:本文对我国最大的油料作物--油菜籽发展概况和面临的供求形势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定量模型对我国油菜籽生产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科技进步对油菜籽产量的贡献率低于种植业的平均水平,油菜籽增产中科技含量不足.从资源配置情况看,目前中国油菜籽生产仍是面积扩张型、土地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化肥投入处在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增施化肥有较大的经济收益.因此,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油菜籽有着较大的生产潜力.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提高油菜籽产量,缓解中国油料供应上的压力,减少对进口油脂的依赖.

区域专业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机制探讨362-365

摘要:农产品竞争力表现在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与信誉竞争力三个方面.目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水平不高.区域专业化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劳动成本和交易成本来提升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通过资源禀赋优势的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等农业科技的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通过品牌建设、制度建设、农户和企业的相互制约来增强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366-369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最突出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了若干较为公认的反映农业生态健康的指标,依据其意义建立了类型识别的物元评判模型.应用于大兴区7个乡镇,得到了以下结论:农业生态系统处在"健康"标准的有魏善庄镇、礼贤镇;处在"临界状态"标准的有长子营镇、安定镇、瀛海镇;处在"不健康"标准的有西红门镇、旧宫镇.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蟹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能流及效益分析370-373

摘要:农业系统的循环经济建设包含了农业生产、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北京蟹岛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的建设成果,从农业小循环、产业大循环和资源循环再生三个方面总结了蟹岛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对蟹岛园区各个子系统的能量利用结构和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总的能量产投比2.2,能量利用效率较高,系统结构趋向合理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西南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374-377

摘要:在介绍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认为西南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其日益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则是贫困.如何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西南岩溶地区环境治理和消除贫困的关键.在部分水土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环境极度退化的岩溶地区,环境移民是实现生态重建的一条有效途径.

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增城市1998—2003土地利用为例378-38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以土地变化最为显著,而土地利用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生态改变及土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本文分析了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遥感检测技术(post-classification)获取了增城市1998-2003年两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结合社会统计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深层次地分析了产生这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原因.

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及保护对策382-385

摘要:受区位条件、比较利益、土地级差收益和城市经济辐射的影响,城市边缘区是我国农地非农流转最集中的地区和耕地流失最主要的区域.特别是近10多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边缘区范围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向四周乡村扩展推进,造成了大量耕地资源不可逆转的流失,加剧了我国本已紧张的人地矛盾.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并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城市边缘区耕地资源的对策措施.

我国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的运行机制386-389

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耕地总量平衡政策的缺陷分析,提出耕地的异地占补平衡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之一.我国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的运行机制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耕地保有指标的分配,形成土地市场中对其有效的供给与需求,建立耕地保有指标的有偿转让市场;在政府的指导价格下下,根据供需特征,形成市场价格;并通过政府、公众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立,确保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欢迎订阅2006年全国科技期刊389-389

基于能值理论和方法的农用地估价探讨390-392

摘要:本文从农用地自然形成成本的角度,提出应用能值理论进行农用地资源评价新思路,并探讨了能值理论在农用地价值评估方面的应用特点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