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提高财政透明度抑制隐性经济规模了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反映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程度的重要指标,财政透明度也会对隐性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准确计算我国2006-2013年省际财政透明度和隐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首次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财政透明度对隐性经济规模的影响效应,并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从实证角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地区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可以显著地抑制隐性经济规模的扩张;同时发现税收负担与地区隐性经济规模呈“倒U型”关系,而政府管制、实际GDP增长率和城镇化率与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负相关。
8-16

货币供给、资产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2001-2015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基于我国2001-2015年的实际月度数据,采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作为资产价格的变量,对我国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作用明显,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分流了大量的货币供给量;我国货币供给与房地产价格相互影响,货币供给和股票价格波动的相互作用较小;资产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甚微;房地产价格与股票价格存在明显的互动效应。因此强化实体经济盈利能力、货币政策关注资产价格变化、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利用大数据建立信息平台、建立资金流量监测系统等措施是引导货币资金回归实体经济的重要选择。
17-23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近五年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一个文献述评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颇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议题。目前学者们已从多个视角出发,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边界、理论基础、价值意义、困境、风险、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形成了诸多值得总结和提炼的理论观点。在对既有研究成绩予以肯定的同时,也还应认识到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24-29

要素禀赋对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各省区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分析

摘要:本文测度了1991~2010年中国各省区的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构建了要素禀赋指数来反映地区要素禀赋的整体状况,进一步,计算了各省区的资本劳动比和技术劳动比,并根据要素充裕度将各省区分为四种类型:资本技术充裕型、资本充裕技术稀缺型、资本稀缺技术充裕型、资本技术稀缺型,最后,建立时序横截面模型分析了要素禀赋对要素密集型制造业(机械电子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的要素禀赋对机械电子制造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本要素相对于技术要素和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的相对充裕相对于资本要素的绝对充裕,对机械电子制造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30-41

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比较研究:2008-2012

摘要:在构建涵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保障支撑4个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2008-2012年全球55个主要国家为对象,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在金融危机以来实施“绿色新政”的作用下,主要发达国家的领先优势还在继续扩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国际排名在样本期均有所提升,但2012年的排位为第44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中游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从构成要素看,我国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表现不佳,基本排在后5位。社会发展和保障支撑的表现相对优异,特别是随着生态制度的完善、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支撑能力近年来明显增强,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较大潜力。
42-50

投资专有技术变迁与中国经济波动特征——基于小国开放经济RBC模型的分析

摘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特征事实,文章构建了包含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小国开放经济RBC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模拟中国实际经济的波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构建的RBC模型能够解释85%以上中国实际经济波动,准确地预测各宏观经济变量与产出的相关性。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也验证了所构建的RBC模型具有合理性。
59-65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交通改进、城市紧凑度与城市生产率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空间面板数据计量分析

摘要:紧凑城市作为应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西方欧美等国家已被普遍认可。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紧凑城市模式是否也适用于我国呢?本文基于我国217个地级市统计数据,实证探究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紧凑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熵值法,综合计算出217个地级市从1999年至2012年的城市紧凑度;然后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模型构建了城市交通-城市紧凑度模型,实证得出交通对城市紧凑度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公共交通的作用更加明显,但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性;最后,通过构建交通-城市紧凑度-生产率模型,得出城市紧凑度高的城市趋向于拥有更高的城市生产率,交通因素既直接影响城市生产率,也通过影响城市紧凑度对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这些结论为我国施行紧凑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紧凑集约发展模式应当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模式和实现途径。
66-75

中国城市化行为与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分析

摘要:城市化行为包含城市化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城市化环境包含城市化的空间和生态环境。行为与环境的耦合协调保证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其进行时空分析可为制订差异化的城市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利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及2000至2013年的中国省级层面数据,研究了城市化行为与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问题。结果表明:行为方面,生活和生产行为耦合协调关系虽有一定提升,但仍存在重生产轻生活的问题,且自东向西程度增加。环境方面,空间环境受制于土地,而生态环境依赖投入,因此空间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变化更为复杂,且分布无规律。行为与环境方面,关系逐渐改善,但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发达地区普遍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86-92

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化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研究

摘要: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是我国能源战略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建设长江经济带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三阶段DEA模型,主要从外部环境、效率结构、省际差异等方面对“十五”至“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化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开放水平等因素对能源投入冗余有显著影响;工业能源效率提升的瓶颈在于规模效率;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及其分解效率在空间上从下游到中上游存在梯度差异;“十五”至“十二五”阶段中,工业能源效率有显著提升,地区之间效率差异也进一步缩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得到若干启示。
93-100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就业

摘要:基于2001-201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科技创新的制造业就业效应类型符合“倒U”型曲线,且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制造业就业效应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阶段。因此,在短期内,鼓励科技创新有助于增加我国制造业就业,且随着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制造业就业差异将进一步扩大;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区域差异不会永久持续下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就业和实现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就业增长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108-115

科技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化的双向互动机理研究

摘要:科技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化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推进关系:科技创新通过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双向作用促进企业内部归核,企业归核优化了创新环境,同时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加多样;率先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其余企业复制模仿进入该行业加剧市场竞争程度,同时市场的充分竞争会使企业更为关注客户需求,创新动力得到增强;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两种模式诱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并通过共赢战略实现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又为科技创新带来独特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战略与加快产业组织优化升级过程中,应注意二者内在联系,构建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116-119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印、中巴贸易增长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分析

摘要:扩大中国对印度、巴基斯坦的出口贸易,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在南亚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基于2000-2014年UN Comtrade相关数据,运用修正的CMS模型分析对印度、巴基斯坦两国的出口增长因素。结果表明:对印度出口增长的总效应高于巴基斯坦,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始终是对两国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需求增速直接带动了出口增长;出口产业结构效应在印度出口中总体偏低且降为负效应,出口价格竞争效应在对印度出口中波动较大且呈现不断下降至负效应;出口产业结构效应在对巴基斯坦出口增长中波动不大但总体偏低,出口价格竞争效应在对巴基斯坦出口虽然总体偏低但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下通过调整出口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依托“两廊”建设、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来促进出口增长。
127-135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

摘要: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地处丝绸之路中亚经济带核心区的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正日益紧密。本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和亚太经社会数据库,整理了双方2000-2013年的贸易数据,在对双方贸易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的测算,对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详细地分析。结论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在延续了劳动力密集型产成品优势的基础上,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制成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竞争力正日愈凸显。中亚五国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原材料、矿产品、石油为代表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不断强化,与中国的贸易形成了极强的互补性特征。
136-143

我国服务业进口贸易的就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以我国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现状发现两者存在非协调发展。相关检验和协整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短期内服务业进口贸易对就业结构优化具有正效应,贡献率不断增加,长期内服务业进口贸易对就业结构优化有正响应且响应程度仅次于服务业进口贸易,贡献率虽小但增速较快,为优化就业结构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进口贸易,加快就业从一、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
144-150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环境效应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经济全球化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分工国家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分工国家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包括: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垂直FDI效应和链变迁效应。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中,我国应积极构建本土制造业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促进链条升级,短期中,应加快流程升级与产品升级,积极提升制造业利用FDI的行业结构层次,加强环境规制,加快构建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绿色生产技术与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体系。
151-155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农业经济

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动态效应研究

摘要:在当前TPP的高标准和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施加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影响的方向、动态趋势和时变性却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从时间维度和时点维度来考虑,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存在显著的短期负面效应,然而其倒逼机制会促使中长期效应形成反转,与当前农产品市场调整效率的提升相匹配。本文认为,在短期内,限制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流量和价格的影响,但应持积极的态度面对其长期效应,以更好地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
156-163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金融研究

利润率动态、新自由主义与美元霸权——美国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形成机制分析

摘要: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对于其形成机制,现有的经济停滞-金融膨胀因果推论解释被指责为过于简单化,而基于“行为”的分析思路需要具体阐释行为转变背后的动因。本文结合非金融企业利润率动态、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国际货币体系等因素,分析了其实现机制。作为多因素危机论的利润率下降理论不仅能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提供解释,也设定了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企业行为转变的经济背景。对美国非金融企业利润率的测算表明,利润率下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体经济利润率长期未得到有效恢复;在此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兴起,推动了金融监管的放松,并通过股东价值运动改变了企业行为,为金融化提供了制度条件和微观基础。然而,美国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的形成,关键在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即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它使美国能够维持一种由金融膨胀所支撑的经济,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实现的。
172-177

普惠金融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重要的金融发展战略。本文运用2006—2013年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地区普惠金融指数衡量了我国各省市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显示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对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呈倒U型;从各区域看,东部地区普惠金融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快对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顺利过渡。
1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