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4:53

经济专业论文

经济专业论文篇(1)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企业融资途径不畅通,融资成本较高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困难;第二部分则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信用等级较差,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都是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第三和第四部分是以____啤酒有限公司为例,根据公司融资难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第五部分本文的重点,在对__啤酒公司融资情况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国家策略方面提出一些缓解公司融资难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SME market a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activity,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mmeasurable role, but SME’s often face grea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inancing

to become SME primary key issue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status elaborate SME financing, financing channel is

narrow, higher financing costs and other factors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face serious challenges; Chapter II is the status of SME financing objective

analysis: Economic Enterprises low efficiency, poor credit ra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all the reasons leading to corporat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three or four chapters are shan xi Blue horse Brewery Co., for

example,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financing difficulties; Chapter V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lue horse beer company financing research,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as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the company from the compani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ational strategies.

Keywords: privat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difficulties ; reason; suggest

目 录

引 言.......................................................................................................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1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1.1 内源融资.............................................................................................................

1.1.2 外源融资.............................................................................................................

1.2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2.1 企业经营效益不乐观,融资存在较大困难............................................................

2.2 信用等级低,金融机构信贷担保体制不健全........................................................

2.3 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3 ____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3.1 ____公司的简介.....................................................................

....................................3.2 ____公司的融资方式.................................................................................................

4 ____公司融资难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4.1____公司融资难的表现..............................................................................................

4.1.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4.1.2 自有资金缺乏.....................................................................................................

4.1.3 获得信贷支持少.................................................................................................

4.2 ____啤酒公司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4.2.1 从__公司自身的角度来看.................................................................................

4.2.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

4.2.3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

5关于____公司融资的建议............................................................................

5.1企业自身方面.............................................................................................................

5.2金融机构方面.............................................................................................................

5.3 政府策略方面............................................................................................................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快,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而许多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才难以得到发展。有资料显示在2009年,由国际金融公司对我国的成都、上海、广州等地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有82%的中小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资问题,因为缺少融资途径,已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融资就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性问题。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1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1.1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的将积蓄转化为对自身的投资,一直以来,内源融资以资金能够自主使用、融资成本低和风险性小等优点,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经营业务项目单一等原因,融资都是依靠积累企业的自有资金,凭借企业自身的能力进行发展。据了解,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在2006年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杭州、四川、重庆三地600家中小企业资金渠道进行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内部积累占79.1%、向银行贷款9.65%、民间借贷5.07%、商业信用3.25%、其他非正规融资2.93%,这组数据说明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依靠内源性融资取得的。

1.1.2 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借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帮助从而进行融资,随着企业规模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如果只靠企业内部资金是很难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外源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不少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优惠政策,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1.2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从内源融资来看,中小企业在分配中对自我资金积累的意识明显不足,而在国家的税收制度中,对于中小企业并没有过多的税收优惠,企业自有的资本金又难以支持自身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尽管也使用其他融资手段,但效果并不显著。有调查显示,企业自有资金和内部留存收益是我国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个比例为50%,银行贷款为40%,剩下的就是通过企业债券进行融资。

(2)融资成本较高。利息费用和相关融资费用是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的原因,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要向银行贷款必须要有抵押物作为担保,企业必须提供抵押物的具体价值等资料,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出资缴纳一些资产评估费用、抵押担保费用等,最终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由于正规融资渠道的不畅通,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向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高利息借款,这也就限制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脚步。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2.1 企业经营效益不乐观,融资存在较大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制度不规范,一般来讲,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起点低规模普遍较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管理者的经营水平有限,生产效益不乐观等原因,导致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在这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因为经营能力较弱,企业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一旦管理者决策出现问题企业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2.2 信用等级低,金融机构信贷担保体制不健全

银行在发放贷款前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了解和调查,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符合银行的信贷条件,因为企业规模小且信用等级低,固定资产较少,几乎没有可供银行抵押的资产。随着银行股份制的改革,银行对企业有一个信用评级制度,该系统是与

大企业一样没有差别,所以相对来说,中小企业从起点上来讲信用评级已经非常低。随着银行系统的改革,银行作为融资主体为了保障自身的权益,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这更容易出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2.3 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监督,一些财务人员在工作中不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不能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由于一些企业不合理的编制财务预算制度,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获得及时准确的资金支持。从宏观调控角度看,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并没有过多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国有大型企业才有的资金支持,这些都表明了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不够,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3 ____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3.1 ____公司的简介

____啤酒有限公司创建于2000年7月 ,并于同年11月份正式进行投产。占地 8.6 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公司项目总投资1.5亿元,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企业固定资产为5309万元,公司现有335名员工,技术人员有90人,占员工总数的26.8%。企业的性质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行业门类系食品工业。2003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上缴税金1200万元。

3.2 ____公司的融资方式

(1)银行贷款,是____公司进行融资活动最重要的渠道之一。银行如果要进行放贷一般要求企业按月归还部分本金和利息,并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土地、建筑不动产、设备或其它固定资产),如果一旦企业不能按规定还款,银行将没收企业的抵押物,而且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常常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存在。

(2)商业信用融资,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用以货抵钱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商业信用融资更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自身发展,这是一种最普遍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因为融资期限较短,筹资数额小,故其只能作为__公司流动资金融资的一部分。

(3)信托融资,一种间接融资,是指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由信托公司向企业进行融资。相对传统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信托融资以其融资速度快、规模大、融资条件灵活方便、资金使用自由等优点,使得__公司融资效果更为显著。____公司在与各个信托公司的洽谈中,从多轮谈判的深度、合作诚意看,____公司最终与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两家信托公司合作。

4 ____公司融资难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4.1____公司融资难的表现

4.1.1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一直以来,____啤酒有限公司的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此外主要就是通过向银行贷款来获取资金。由于证券市场的高门槛,不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等原因,公司很难打开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而且我国缺乏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和法律保护体系,像__公司这样的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融资来筹集资金。

4.1.2 自有资金缺乏

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尽管____公司的资金需求量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并不大,但仍需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营。据了解,近八成的中小企业认为自己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导致公司无法进行扩大和发展,特别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越来越严峻,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这就限制了企业进行快速发展的脚步。

4.1.3 获得信贷支持少

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就是向银行贷款,一般来说,银行是企业融资最有力的支持者和供给者,但由于__公司自身的局限性,银行对公司的贷款成本高,与此同时,公司因信用评级低,没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融资成本过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有资料显示,在我国一百万个民营企业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企业能够成功向银行贷到款,正因为银行都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没有银行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更难得到发展。

4.2 ____啤酒公司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制约____啤酒公司融资困难的原因和因素很多,以下主要从企业、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三个角度来阐述和分析造成__公司融资难的原因。

4.2.1 从__公司自身的角度来看

(1)公司自有资金有限,融资来源较为单一。属于民营的____公司由于起点低,资本规模较小,除了自身利润积累,就是依靠市场融资和银行贷款,但市场融资风险大且成本高,因此向银行贷款几乎成为公司唯一的融资手段。同时公司为了提高盈利能力,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当银行无法满足公司大量的资金需求时,公司往往会陷入麻烦之中。

(2)公司缺乏可用于贷款抵押的固定资产。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如果要向银行贷款,贷款企业应提供抵押担保,而__公司负债能力也相应较低,自有资产较少,加之公司之间为避责任不愿意互相担保,所以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

(3)财务核算不健全,信息失真。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工作不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银行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业务营运情况,同时对公司的信用产生怀疑,因此一些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4)公司缺乏长期融资策略,导致融资成功率低。__公司的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资金的重要性,资金不短缺时,没有把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通报给银行,没有树立诚信形象,而当公司经营困难需要资金支持时,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公司的信用作出正确评价,也就不敢轻易的发放贷款。

4.2.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

(1)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在贷款前银行没有对企业进行准确的调查,在贷款过程中缺乏对放款企业的有效监督,市场上存在不合理的金融机构金融制度正在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借贷活动。

(2)规模严重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是大型银行,但从规模上讲__公司是相对较小的,一般来讲,商业银行以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将资金都投入到了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建设中,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也就意味着银行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供应。

(3)没有配套机制体系维护银行权益。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者中,银行充当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银行的利益应该得到最有效的保障,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维护银行债权的配套制度体系,如果企业一旦逃避资金,银行根本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就加剧了银行“惧贷”的心理,结果中小企业的最大资助者产生了思想障碍,导致企业贷款受阻。

4.2.3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

(1)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企业资金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国家还没有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常常会忽视中小企业。此外,目前的金融体系还对中小企业作了过于严格的控制,从而导致诸如__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狭窄。

(2)资本市场不完善,对于中小企业存在不公正待遇。从证券市场上方面来讲,在股票严格的上市规定、审核程序等高门槛的条件下,__公司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很难获得上市资格;而企业债券市场一直以来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它的发行具有比股票更为严苛的条件和审核程序,这使得像__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

5关于____公司融资的建议

5.1企业自身方面

影响企业融资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素质,要想解决____啤酒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入手:

(1)健全财务制度,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不仅影响企业投资的决策和融资效果,并影响__公司的管理效率和经营业绩。一个企业如果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在企业战略中必须以财务管理作为战略核心,只有完善的规范的财务制度才能保障企

业的融资效果,因此____啤酒公司必须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能够及时向银行提供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做好充分准备。(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建立与银行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民营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经营能力和水平,所以__公司的管理者必须熟悉行业的发展,充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能为公司做好细致的市场分析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诚信守法,建立与银行间的良好伙伴关系,为融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重视无形资产的培养。一般来讲,____啤酒公司如果想要扩大公司规模,可以试着开发无形资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非凡的收益价值,获利空间是不可估算的,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知识产权、专营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类就是商誉,因为它产生的收益是巨大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一定要意识到商誉的重要性,如果公司重视并积极发展商誉,将对其融资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5.2金融机构方面

(1)金融机构应转变固有观念。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信贷环境,调整对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逐步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例。

(2)加快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我国金融机构受旧观念的影响,不会去主动寻找客户了解客户,现如今除了要创新金融产品以外,对于服务模式还有待完善,金融机构要形成正确的信贷营销思路,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争取客户,积极做好市场的细分工作,善于从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寻找和支持市场发展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主动联系与这些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稳定的客户。

(3)银行应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因地制宜,利用更新更快更准确的信息了解本地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如果企业需要资金时金融机构可以及时的提供支持,与其他方式相比具有信息准确及时、交易成本更低的优势,长此以往,两者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

5.3 政府策略方面

(1)鼓励各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应表现在: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借鉴国外经验设立政策性银行,银行应该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依靠政府资金,及时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投资的合理流向,税收优惠对企业来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融资方式。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更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明确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帮助企业更快更规范的发展。

(2)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项具体又复杂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社会应该建立一个融资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尽可能让中小企业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中要特别重视担保体系的建设,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及时有效的资金融通桥梁。

(3)建立具有社会信用的担保机构。我们要认识到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全是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担保体系规范化发展。

结 论

要想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的今天,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融资理念,在进行融资活动前,要做好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预测,实事求是根据企业经营能力进行融资,管理者必须做好具体的融资分析策划工作,这样融资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最终真正推动企业的发展。

____啤酒有限公司融资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善公司融资环境,建立健全公司财务体系,扩充公司更多的融资渠道,为了解决公司的融资难题,管理者要紧跟时代的变化,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融资能力,汲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金融体制创新;政府应提高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和政策优惠,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是能切实解决好____啤酒有限公司融资困难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星宇.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

[3]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潘佳琴.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05)

[5]邱淑英.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11 2(5)

[6]孙江超.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

[7]李崇岩.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J].江苏统计,2009(09)

[8]李毅.不对称信息下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

[9]李文江.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0 (9)

[10]刘志江.民营企业融资分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 11(3)

[11]周瑞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2009(22)

[12]王在国.政府扶持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D].西南大学,2009(11)

[13]田亚平.我国中小家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家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14]惠恩才.促进中企业融资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

经济专业论文篇(2)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经济专业论文篇(3)

摘要: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跨界应用,农业大数据带来了思维、理念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是对传统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改变。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经济管理

1农业迎来大数据时代

1.1大数据及其特性

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基础信息设施的完善,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互联网发展臻于成熟,移动终端设备数量增长迅猛,产生了众多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由于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客观上为大数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拉开了大数据时代的序幕。早在20世纪80年代,阿尔文?托夫勒就前瞻性的预测出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并赞誉大数据将是信息化革命浪潮中的华彩乐章。

2007年美国图灵奖获得者吉米?格瑞在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演讲中提出,科学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经验探索、理论模型、计算仿真,到现在进入数据探索阶段。对于大数据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

大数据一词来源于英文BigDate,用海量数据来描述大数据并非十分严谨。目前,所熟知的大数据的概念是由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大数据做出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显然,该定义对大数据的判断采取主观标准,随着软件工具存储、分析等能力的变化,大数据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做出调整。同行业数据的大小不同,处理软件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数据量,在这个行业属于大数据,放到另一行业就不能算作大数据。

根据大数据的特点,通常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3V,即Volume(大量化)、Variety(多样化)、Velocity(快速化),这三个特点同样也表现出大数据所隐藏的巨大value(价值),因此,有些人将其归纳为4V。除此之外,大数据还有veracity(精确性)和Complexity(复杂)的特点。大数据的首要特征就是数据体量大。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和数据采集终端设备的增加,我们所获取的数据呈现出爆炸式的指数级增长,数据量在不断刷新一个个新的量级单位,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计,大数据将会以每年50%的速度在爆发性增长。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量大,而且数据类型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大数据种类繁多。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并不完全相同,大数据除了具有和海量数据相同的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外,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大数据拥有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而且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重快速增长。根据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在众多的数据中,80%~90%的为非结构化数据,增长速度比结构化数据增长快10~50倍。快速化是指数据的流动和处理速度更快。

随着信息物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源源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数据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导致数据的处理速度也在加快。大数据处理方式的与传统的批量式分析不同,大数据更注重实时分析。数据的风靡除了具备信息技术等客观条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大数据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价值。

当然,大数据的价值密度和数据量的大小成反比,一个单一的数据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大量的数据则积累和隐藏了丰富的财富。其价值具有稀疏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质。大数据所存在的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的快速处理的特点,都表明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1.2农业大数据及其特征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广泛存在于耕地、育种、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储运、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牧业生产等各环节,包括跨行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相关农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农业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思维变革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农业大数据除具备大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性、精确性和复杂性等基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农业大数据产生于农业领域,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农业资源数据、农业生产资料数据、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和农业机构等多种数据,而且,农业生产环境具有特殊性,受土壤类型、气候类型、作物种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关于他们的数据具有多维、动态、不确定、不完全等特征。

2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管理中的作用

农业大数据的最重要价值就是收集农业大数据对其进行挖掘,寻求蕴含在其中的经济价值,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经营做出科学的预测,以指导农业的发展。

2.1农业大数据助力农业的科学发展

农业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不可缺少的物品;另一方面,农业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高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属于自然再生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对所收集到农业大数据进行挖掘,通过数据反映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特点,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将资金、技术投入到需要优先发展的农业生产行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改进农业经营方式,调动生产积极性。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解决如何经营的问题,只有恰当的经营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如何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传统的做法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但确保随机抽样是非常困难的。采样过程中若存在私见,分析结果则会有较大出入。因此,随机抽样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只是在不可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选择。

利用农业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我们可以避免遗漏数据的现象发生,通过对全体数据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如在农业合作社管理中,通过对组织规模、生产技能、管理和经营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组织管理的因素,进行经营方式的选择,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增强农业竞争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主要靠经验指导,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生产,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将产生的问题事前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可以针对作物品种的特性,改良和培育新品种;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使用肥料;通过对气象信息的预测,合理的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

2.2预测涉农企业生存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

涉农企业通常有四种类型:一是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涉农企业逐步发展并壮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涉农企业除了具备普通企业的社会作用外,还发挥着其特殊的作用。

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涉农企业在运作中创造了大量的岗位,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流通企业解决了农产品流通难的问题,对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涉农企业在目前的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对市场变化不敏感,技术创新缓慢,生产调整滞后,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弱,发挥的作用有限。利用农业大数据对涉农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如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上,通过对多个数据库(比如销售历史、天气预报和季节性销售周期)进行分析,来提高存货预测能力,实现最优存货管理。

对运输进行优化处理,使用路径优化功能提高车队和配送管理水平,优化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采用实时的传感器数据来跟踪土壤、气候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操作。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分析来自客户反馈的数据,不仅能够提高营销水平,而且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调整,指导下一步的产品研发。

2.3完善政府运作方式,推动政府科学的农业决策

政府自身组织结构、行政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是影响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因素。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整合、关联数据、信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政府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农业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将会促进政府组织形态的改革,转变政府治理模式。从长远来看,大数据将会对政府管理范式、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能够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决策是政府行使各项职能的基础,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成效。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政府可以在农业生产以及涉农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政府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数据优势,利用大数据的完整性、快速性特点,可以迅速的对农业生产经营做出反应,及时做出农业指导,调整农业生产以及涉农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收益。

3农业大数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认识误区

尽管大数据已铺天盖地的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部分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对于农业大数据的认识,仍存在误区。部分观点认为,大数据有过度炒作的嫌疑,仍有人认为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仅仅是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平台,缺乏核心价值。部分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过分推崇大数据的作用,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认为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将被大数据所取代。这两种极端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大数据的存在与发展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正确面对,以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应该看到,目前大数据的概念、技术、方法还不成熟,大数据预测结果也并非准确无误,而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大数据并不是仅仅依靠计算机进行算法处理就可以完成,更需要人在其中发挥指导做用。

3.2数据挖掘存在困难

大数据挖掘主要有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四部分。数据挖掘需要较高的技术和成本,各个环节都面临不同程度地困难。在数据收集阶段,要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相关的数据。虽然伴随着物联网、终端设备等的发展,收集数据越来越便捷,但从庞大的数据中做到去伪存真,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尽管大数据允许数据中存在少量数据的不准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需要保证数据的质量。

高质量的数据,是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在数据存储阶段,规模庞大的数据也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数据存储,普通的服务器根本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数据集,而类似EC2一类的掩码计算云服务价格又过于昂贵,一般的科研项目也难以支付得起。在数据处理阶段,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数据被存储在一起,在对数据进行正式处理之前需要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工作,目前数据清洗的技术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大数据所面临的是庞大的数量级和复杂的数据结构,Hadoop相关技术为企业构建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了基础的系统架构及相关的数据库、数据流等数据管理工具,但不足以解决全部大数据问题。

庞大的数据中往往掺杂着各种无效数据,简单粗放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往往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甚至可能是相左的结论,所以需要更加有效的、精工细作的处理工具。无论是从数据处理规模还是从算法的健壮性等方面来看,都对相关的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结果的可视化呈现是将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呈现出来,使结果更加直观。在这一阶段,由于大数据包含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复杂性增强,传统的显示方法只能对结构化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示,而对于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直观的呈现分析结构。

3.3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农业大数据可以通过预测气象信息等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然而农业大数据自身的安全却面临威胁。因数据来源广泛而带来的数据采集安全;因数据种类和业务类型众多而带来的数据整合与存储安全;因外部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而带来的数据审计和安全问题等。伴随着数据收集方式的多样化,数据对外呈现增加,数据存储和分析使用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数据保护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对规模庞大的数据进行监管是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数据表面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将反映预期的行为,数据如果利用不当,缺乏必要的保密措施,就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我国大数据的发展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信息安全方面尚不完善。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和数据量的增大,如何确保产业链中的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数据的分布式、协作式、开放式处理也加大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4农业大数据工作重点

4.1转变思维认识

首先,要对农业大数据树立客观的认识,摒弃之前片面、唯技术论等不正确的观点,既要认识到农业大数据的价值所在,又不能盲目依赖农业大数据。其次,农业大数据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也带来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我们要改变在信息技术不发达时代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如采用小样本量进行统计分析等,应树立农业大数据思维,采用全部的数据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借鉴大数据在其他行业所采用的方法,政府、企业等要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的发展。

4.2培养大数据人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挖掘是大数据的核心工作,传统的数据处理手段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发展,根据大数据的特征开发新技术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关键,改进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改变过去已经建立起来的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方式。

制约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人才的缺乏,因此,加强农业大数据人才的培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缓解短期人才缺乏,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数据处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以此满足人才急需的现状;另一种是从长远解除农业大数据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在高校设立数据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和相关专业,来培育充足的农业大数据人才。

推动农业大数据发展的另一措施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大数据的基础,而目前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低且地区差距大,影响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因此,要建立并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解决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中存在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不足、实时数据采集难等问题,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并为我国的农业动力大数据应用建立基础。

4.3保障大数据应用安全

针对大数据安全问题,在技术层面上,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安全架构和开放数据服务,需要重新设计和构建大数据安全架构和开放数据服务,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灾难备份、安全风险管理、安全运营管理、安全事件管理、安全治理等各个角度考虑,保障大数据计算过程、数据形态、应用价值的安全。在政府层面,应该明确重点领域数据库范围,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加强规范和引导,进行日常监管,企业层面,要加强内部管理,对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使用加以规范,规范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和流程。

5展望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跨界应用,农业大数据带来了思维、理念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是对传统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改变。针对农业大数据在起步阶段存在的错误认识、技术应用水平低、数据安全存在隐患的现状,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技术水平、保障农业大数据应用安全,必将不断改进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预测指导功能,提高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效益。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农业经济管理完成了对农村合理规划的任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决办法,并解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经济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况

1.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居民对教育的认知不够,导致子女不愿上学或强制退学等现象出现,以及一些农村的教学条件落后,导致农村子女的文化水平不高,而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却留在了城市,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农村的文化水平始终不高的根本原因。

2.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农村的经营方式比较分散,对于集体和大规模的生产,还有新技术的推广都不能很有效的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都无法统一进行,这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随着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土地因为不正确的使用,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污染,植被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现象。这就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所采用的形式

1.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扶持政策

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城乡合作,积极帮助农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

结合科技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现状,用科技实现高产,在良种培育、防虫、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等节省了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入新技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如此才能稳定、可循环,保证经济发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要重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农业机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销售渠道少等问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完善生产机制。

三、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

综合农村现在的经济条件状况,农业的经济管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的保证,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下农村的经济才能快速、稳定的发展,这也成为了一种非常合理的发展模式。农村的经济发展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规范,这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提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满足。所以说好的科学规范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证,采用优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发展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就是有了这种引导,农村经济才会有目的的进行有效的发展,这也大大的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明确了市场经济地位,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占有重要的组成成分。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发展,明确经济地位,更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制约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制约问题,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经济管理完成了对农村合理规划的任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决办法,并解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篇(4)

该教学法在运用过程当中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将精心选取的案例带进教室,通过案情展示,启发式提问,再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交流研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要想上好一堂案例讨论课,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知识结构,对案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达到教学效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考量。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中,教师要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熟练运用,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及时正确的点评,要引导学生思维,带动课堂气氛。因而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案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我发现,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兴致昂扬,但学生兴趣索然,不积极参与。本该热烈讨论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这样一来,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不同的法律内容,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也不一样。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致要高一些。但诸如公司法、金融法、企业法、专利法等内容,则因离学生生活较远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与热情大为减弱。

(二)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把握不到位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当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对整个案例的进展,课堂气氛把握控制到位。部分教师在案例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容易出现冷场,或是讨论拖沓偏题的情况。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受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简单地采用讲授法,本该师生互动的教学变成了教师独角戏的个人分析,严重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实质与精髓,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调动起来,其自我研修、合作探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三、案例教学改革建议

(一)精心选择教学案例

要想提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案例的选择要恰当。首先,所选案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和求知感。其次,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要跟紧时代,不断更换补充新案例,最好涉及时下的热点问题。案例的来源渠道有很多,教师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上收集;可以从专业的法律网站上收集,如中国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律网;还可以多多关注发生在校园里和校园周边地区的事件。再次,教学案例应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融会贯通所学的相关法律,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地加以学习并深入领会教材的重点知识。

(二)运用多种案例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法

将案例导入教学的方式有几种,一是在讲新课前,抛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最好能让学生有讨论的空间。二是讲授过程中插入,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三是讲授后运用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阶段,教师选用的案例覆盖的知识点要全面些,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这个案例能将学生的所学知识梳理一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正确选择案例导入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导入案例引发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有效组织课堂、调节课堂气氛。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若发现个别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进行点名提问。对认真讨论的学生,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若学生在讨论时出现不同见解发生争论时,教师不必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课堂演讲法

课堂演讲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习法理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相关案例,分组制作PPT,推选代表上台来进行演讲。比如,在讲《产品质量法》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分组选取以往“3.15”的打假案例,针对一项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和义务为主题进行演讲,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辩论。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充分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极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

3.模拟实务法

模拟实务法是让学生扮演角色,参与到案例当中去。例如,在学完《企业法》后,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让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创业模式。可以是开公司,或是创办一家合伙企业。让学生在企业中各司其职,撰写公司章程或是合伙协议,准备申请材料。其他学生扮演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评判小组成员所填写的文件以及章程、协议的合法性,并对不合法的或不适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在这期间,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对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有好处。而且大家因为共同完成任务会给每个人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经济专业论文篇(5)

摘要: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之路发展。本文主要立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探讨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科技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1、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1.1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还能给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的针对性,继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以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因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需借助农业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只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限制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同时农业信息资源配置不足,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建设更多关注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更新。农业网站上的信息多是为满足职能部门需求设置和更新的,而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如农民、个体经营者、企业、中介组织等无法从网站上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从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时事新闻,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市场发展方向和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的信息较少,其中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上述问题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库。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运输机械和人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机械设施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需求,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人民群众的资金力量比较小,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建设信息化作业区、加大信息机械的使用培训,打破信息化建设人才匾乏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发展,在推进信息资源的创建及更新方面,应当首先从农业管理部门出发,统一建立信息资源库,促进农业经济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方式,推进农业经济信息的集成,推进涉农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兼容。同时农业信息还需要从采集角度出发,从农业信息数据中充分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源,推进信息采集工作的发展。

3.2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划分的基础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以及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定向式农技培训服务等,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查询与参考,继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铺设好道路。

3.3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务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素养,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务农人员进行定期或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培训,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并且对务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素养。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才发展战略,利用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基本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专业水平及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系统开放,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病虫害技术、技术实施与田间记载、图片资料与人员培训、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做好粗耕、机耕、移栽、免耕等试验,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然后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使农民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树立轻简节本理念,掌握农产增值点,提升其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师渊超.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J].北京农业,2014(33)

[2]田丽荣.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5)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我国相对来说工业化还没有发达国家进步,经过发达国家的证实,工业化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多数的劳动力还是会在农业中就业,工业的发展还是要依附在农业发展上,农业为工作化提供一系统的任务。工业化慢慢发展到了中期后就成国国民经济最主要的部分了,农业就显得没有工业那么重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慢慢拉开的距离,由于工业慢慢发展不断在增强,具备了弥补农业的能力时,又能不断调整自己自身的不足,更全面的使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扶持,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作发展。新中国后我国建立起相对较完整的工业系统、城市系统和国民经济系统;为农村与农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奠基石。是农村为城市发展给了巨大的帮助,与支持,是我们新中国的农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总的来说,中国在工业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已经具备了完全自己发展的能力,农村和工业化进入了明显的加快发展阶段,城市可以完全支持农村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业为主来协助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的时期。

1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为了与国际相结合,中国近几年都在很积极的参加国际上的竞争中去,加入国际后,我国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向世界展开,农业在我国是相对发展落后的产业,但也要和国际上其它国家来竞争,国外的农业早期就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和机械化,在生产力与质量方便大大的提高了品质的保证,这是我们国家在农业方面所欠缺的。由于我国多数都是家庭作坊,使得品质以及生产资本不能很好的去控制,这使得我们在农业上面没有很大的优势,在各国家不断的竞争下,我国农业提高的空间极期有限。这使得我国农业一直处在不好的处境当中,影响到我国经济问题。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解决农业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所在就是农业产权制度上面,其最主要的就是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市场机制中,增添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是极其关键的,我们要使农村的土地自由的流转得到资源合理并有效的利用起来。

1.1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日前,农户自由流转、村集体统一组织调整和流转、建立土地银行或转包公司实行抵押流转是我国的农地流转主要的三种方式。当中,最为普遍的属于前两种,最后一种只在少数地区试用了。农地使用权转让、农地使用权转包和农地使用权互换三种形式是农户自由流转的一部分。村集体组织要协调发展,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地面极具紧张,这样一来农村土地就相对要转化为一部分给非农用,加之近些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房地产,土地价格一路上涨。以至于现在农民开始将土地作为商品和财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将土地转让,农民的这种行为使得土地的流动变得更加困难。

1.2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当农民的权益受到伤害时,他们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维护自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知识的缺乏,以及对法律的不认知。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处境下,农村土地要归为市场经济当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得国民经济得到进步,使得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随之农民作为劳动力也要参与进来,更多的是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来使得自己在竞争中能更好的占居一席之地,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教育事业,使得城市与农村缩小它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稳定的提高。我国土地制度不断的在探索新的制度,来完善这一制度,当旧的制度效益用尽后,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方向来使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而我们最新探索出来的改革路径就是土地流转,即使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大体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土地如果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就必须要在市场中流通起来,使之能正确的运转,现在我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找适合我国的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地方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流转工作。

2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措施

经济专业论文篇(6)

二、PSF的经济性质:从内涵到外延

马歇尔曾指出企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其演化的动力有二:一是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二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在企业内部,由于物质资本和(员工)人力资本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相对地位发生变动,导致各类资本的所有者不断修正自己的利益目标,进而产生了利益摩擦,组织的变革正是这一冲突的结果。正如引言所述,PSF由于其产生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与制造业企业存在天壤之别,企业内部(员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必然产生激烈的利益冲突,因此深入研究内涵、性质、边界以及治理目标这四大经济性质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PSF的内涵与外延。

(一)PSF的内涵

在研究PSF性质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一般内涵。很多学者将PSF定义为: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高素质员工并向客户提供高知识含量、专业化服务的企业形态,专业服务企业的主要资产是:为企业服务的高素质员工以及由其协调的客户关系。从PSF的内涵可见,PSF不同于普通制造业企业的最大特征是其离不开高素质员工。VonNordenflycht更进一步将专业化的员工、知识密集以及低物质资本密集归纳为PSF的主要特征。正因为PSF的主要资产是高素质员工,同时这些员工为客户提供的又是专业服务,因此PSF存在两类“依赖”。一类“依赖”是:企业依赖员工。PSF的产出主要是专业服务,而专业服务又是由员工提供,因此,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主要由员工决定,企业的成败与否高度依赖员工的态度与投入。这一“依赖”与制造业企业依赖机器厂房等物质资本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差别显著。另一类“依赖”是:客户依赖企业声誉。由于PSF为客户提供的是专业服务,客户可能不具备判断其所需专业服务质量高低的能力,所以客户非常“依赖”企业,尤其是企业的声誉。因此,有学者指出:当产品的质量无法写入正式契约时,卖方的声誉更加重要。这也是PSF重视声誉的理由所在———当客户不具备判断服务质量的能力,也就是产品质量无法契约化时,客户需要借助企业声誉来间接判断产品质量。由于PSF不同于制造业企业的内涵以及衍生出的两类“依赖”,因此PSF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行业的性质值得深入研究。

(二)PSF的性质(Nature):基于关键性资源理论的审视

有关企业性质的探讨源自Coase的经典文献,Coase将企业的性质理解为市场的“对立物”,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早已成为学界共识,企业通过企业家的权威(Authority)配置资源在Coase之前依旧是个“黑箱”。如果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家的权威配置资源,那么企业家的权威来自何处?GHM模型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权威性的解释,GHM模型认为:企业家的权威天然地来自于对非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本和具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的控制。控制了企业的物质资本以及相关具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则控制了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便可以在企业中“发号施令”,配置企业中的全部资源。因此,GHM模型将企业的性质理解为物质资产以及具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的联合体。产权学派对企业性质的理解在工业时代无疑具备了广泛的解释力,但社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以高素质员工作为企业关键性资源的PSF不断涌现,这一现象则对传统企业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一新现象,Rajan和Zingales创造性地提出关键性资源理论(CriticalResourceTheory)来解释这一新问题。他们将企业理解为关键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员工被赋予使用这些关键性资源的权利。企业主通过给予员工关键性资源进入权达到控制员工的目的,所以关键性资源理论从进入权配置的角度解释了企业中权利的来源。在这里,关键性资源不仅包括关键性物质资本以及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还包括不具备产权特性的关键性人力资本,如天赋、创意、客户关系等等。关键性资源理论突破了传统企业理论的束缚,将企业中高素质员工的重要性提升到与物质资本等同甚至更高的地位。在PSF中,高素质员工是最重要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控制权也常掌握在高素质员工手中,因此,从保障企业利益角度出发,则需要给予高素质员工权利以激励其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基于关键性资源理论,本文将PSF的性质理解为:PSF是由高素质的员工以及关键性的客户关系构成的集合体,其中员工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企业所有者向员工开放关键性客户关系的进入权,以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由于PSF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演变的,所以企业家需要不断发现、补充新的高素质员工;此时企业家才能租金体现在其发现、留住高素质员工的能力上。

(三)PSF边界的重新考量

企业边界问题是企业性质的自然延伸,研究PSF性质则必须回答这一问题。Coase认为:一笔交易在市场上进行有交易成本,在企业内生产有管理成本,如果在企业内生产的成本小于市场上的成本,那么这笔交易在企业内完成则有利可图。Coase进一步给出企业边界的边际条件:“一个企业将扩大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市场交换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或等于另立一家企业的成本为止。”产权学派在Coase的基础上完善了企业边界的内涵。产权学派认为企业是物资资本的集合体,企业可以控制的物质资本构成了企业边界。产权理论对于企业边界的理解虽然适用于制造业企业,但显然不适合以高素质员工为关键性资源的PSF。在这一背景下,Rajan和Zingales基于关键性资源理论提出:企业边界可以从经济边界和法律边界两个维度来审视。企业的法律边界由企业中所有可被法院证实的资源构成,法院可证实的资源是那些具备产权特性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本和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本(如:专利、商标等),而一些不具备产权特性的无形资本(如:人力资本、声誉、社会资本等)不在企业的法律边界内。企业的法律边界主要基于产权学派的学理。而企业的经济边界则是由创造企业价值并能为企业有效控制的全部资源所构成。这些资源可能具备产权特性,也可能不具备产权特性,只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即可。但更关键的是这些资源能被企业有效控制,如果不能被企业有效控制则不能算在企业的经济边界以内。能否为企业有效控制是区分经济边界与法律边界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资源可以为企业有效控制,但其不具备产权特性,因此不在企业的法律边界内,但在企业的经济边界内;有些资源具备产权特性,也为企业所拥有,但无法被有效控制,这一资源则在企业的法律边界内,却不在经济边界内。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经济边界比法律边界具有更强的经济意义。从企业的经济边界的角度可以清晰理解PSF的边界问题:PSF的边界不仅包括具有产权特性的办公室(物业)、计算机(设备)等物质资本,还包括企业中提供专业服务的高素质员工。基于产权理论的法律边界则难以有效地将员工纳入PSF的边界内,从而导致对PSF的边界以及性质的理解产生诸多偏误。企业边界问题还可以衍生出两个重要问题:规模与并购。首先看一下PSF的规模。PSF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PSF主要由高素质员工的数量决定。因此企业家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定价会影响PSF规模。由于企业家的理性有限,无法准确为每个员工人力资本准确定价。当企业内员工数量增加后,出于风险的考虑,企业家倾向于低估其价值,此时员工会选择走人。可见企业家对于员工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能力将直接影响PSF的规模。另一方面,企业内现存员工人力资本的特性差异也会影响到企业规模。如果PSF内员工人力资本互补性居多,这将有利于扩大PSF规模。因为人力资本的互补性可以增进员工合作,通过合作,PSF的规模也在逐步增大。相反,如果员工人力资本的替代性较强,他们间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甚至影响合作关系,从而也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张。除此之外,Leverage也会对PSF的规模产生影响。Leverage越高则表明高素质员工可以带领更多的学徒和助手开展工作,假设在PSF中高素质员工数量相同的情况下,Leverage越高的企业,其规模也相应更大。PSF的并购问题是边界问题衍生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制造业企业并购案例中,只要完成产权交割,法律意义上的并购便完成了。但在PSF中,完成企业产权的交割仅仅是并购的开始。因为PSF的最重要资源是高素质员工与客户关系,这些高素质员工没有义务也没有法律可以约束其一定留在并购后的企业中。如果并购仅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并购,没有留住那些关键性的高素质员工,那么对于并购发起方而言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在很多PSF中,主要的客户关系都掌握在高素质员工手中,员工的流失也意味着客户资源的流失。因此,如果PSF发起的并购不能留住关键性的高素质员工和客户关系,则这一起并购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四)PSF治理目标的转变

企业的治理目标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价值取向,也即企业应该为谁服务,为谁而存在。那么,PSF的治理目标是什么,PSF应该为谁服务和存在?对企业治理目标的理解通常有“股东权利至上说”、“利益相关者说”、“企业家的企业说”等。但关键性资源理论的提出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更全面的解释:企业应该为企业中的关键性资源服务,因为关键性资源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从这一思路出发可以发现: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是物质资本,控制了物质资本便控制了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由于物质资本投资存在一定的专用性,为防止专用性投资被敲竹杠,必须将产权给最需要专用性投资的一方,以控制这些关键性的物质资本。也就是说,在制造业企业中,通过产权控制物质资本来维系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是最重要的治理目标,企业需要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服务。但在PSF中,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是高素质员工与客户关系。由于员工人力资本不具备产权特性,同时员工与企业很难缔结一个完备契约,因此企业通过产权控制员工的方法效果不佳。在现实中,PSF通常赋予员工关键客户的进入权,来协调其为企业服务;同时PSF也与员工分享企业利润激励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由此可见,PSF的治理目标更加注重如何协调企业内的员工而非控制物质资本产权。此时,PSF的治理目标也更接近“利益相关者说”,但这里的利益相关者已有了严格界定,那便是专业服务企业的关键性资源。Osterloh和Frey也认为高素质员工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但员工无法被契约较好地保护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所以员工需要进入董事会来拥有权力保护自己。Osterloh和Frey的观点进一步支持了PSF治理目标的转变。此外,由于PSF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发现补充新的高素质员工,那么协调好在职员工与潜在员工的关系也至关重要。Rajan和Zingales也强调了“协调”在专业服务企业治理目标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企业家才能的重要体现。某些员工个体的价值也许并不大,但通过有效协调后,其价值可以很高。因此PSF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发现员工价值、创造员工价值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把一群理性的员工协调在一起,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综上,PSF由于其关键性资源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迥异,其治理目标也从控制关键性的物质资本转变为协调关键性高素质员工,并协调好在位员工与潜在员工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PSF的治理机制:基于内部治理的视角

正如前文所述,PSF无论是内涵还是其外延,都与传统制造业企业有着显著差异。因此,人力资本密集、业务专业化的特性导致外部所有者主导的外部治理在PSF中弊端诸多,本文尝试从关键性资源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入手,分析内部治理适用于PSF的原因,探究利润分享、晋升、分工这三大内部机制的运作机理。

(一)内部治理的框架

与制造业企业一样,PSF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如何抑制成本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抑制成本的传统方式主要是所有者实施外部治理,但人力资本密集、业务专业化的特性使PSF不易实施有效的外部治理。具体而言,外部治理通常采用激励与监督这两种手段,但这两种治理手段实施的基础是产权控制,拥有企业关键性资源的所有者才能有效激励与监督,不拥有企业关键性资源则难以开展有效的外部治理。而PSF的关键性资源是高素质员工,员工人力资本不具备产权特性,无法拥有和控制(关键性的员工可以另起炉灶,新创立一个PSF),通过产权控制企业关键性资源的外部治理手段在PSF中不具备可行性。同时,基于PSF业务的专业化特性,外部所有者可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有效监督内部人,信息不对称导致PSF难以有效实施基于监督的外部治理;相对应,如果外部所有者无法有效监督内部人,自然也无法进行有效激励。例如:投资银行作为典型的PSF,在引入外部投资者后,由于外部治理难以有效约束内部员工,不断爆发的投行丑闻是外部治理在PSF中失效的佐证。由于外部治理在PSF治理中地位大幅下降,内部治理逐渐成为其最重要的治理方式。PSF利益相关各方更加聚焦那些可以协调委托人与人利益分歧、抑制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内部治理机制。大量现实案例显示,利润分享、晋升、分工能够有效解决PSF核心治理问题(抑制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因此本文尝试探讨这三大内部机制的运作机理。首先,利润分享机制赋予企业高素质员工利润分享权,协调企业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分歧,减少成本;利润分享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合作、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率。其次,晋升机制中的“走人”机制可以形成员工间的锦标赛竞争,有利于抑制成本;晋升机制也有利于激励员工、确保PSF的人才获取,进而提升企业效率。最后,分工机制可以通过员工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效率优势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分工后员工各自形成的比较优势还可以促进员工间相互推荐业务,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业务。同时,利润分享可以确保高管有动力晋升新人,员工有动力按照自身特长分工进行专用性投资;晋升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增加利润分享的总量;而分工也可以提升员工效率,扩大利润分享的总量。总体而言,这三大内部治理机制相互促进,互相支持,是PSF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它们共同帮助企业抑制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二)内部治理机制

1.利润分享。

利润分享(ProfitSharing)机制是专业服务业中的重要话题。概括来说,利润分享机制并不以个人绩效作为考核利润分配的主要指标,而是依据事先约定比例或员工在企业内资历来分配利润的分配制度。正因为利润分享机制的分配原则并非建立在个人绩效基础上,有学者基于委托理论提出:利润分享机制缺乏个人激励,容易引发人力资本的搭便车行为。也就是说,每个员工要为自己的努力承担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得自己努力1/N的收益。此时,经典的委托理论认为:员工有动机采取偷懒行为,因为偷懒的员工享受到偷懒的全部收益,而只需承担1/N的成本。为何利润分享机制能够引发PSF中员工的搭便车行为,现实中却有如此多的PSF采用这一机制?这一看似矛盾的命题背后一定有着经济效率的支持,也就是说采用这一机制的收益一定要大于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利润分享机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一方面,利润分享机制能够减少员工间的间隔(Separation),增加老人指导新人的机会,促进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对PSF高管而言,通常付出大于收益,因此高管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而有了利润分享机制,高管则可以从成才员工创造的利润分享中获益,因此利润分享机制能够激励高管培养人才。第二,由于利润分享机制的存在,促使PSF雇佣更高素质员工。企业中多一个员工便多一人参与利润分享,PSF在招聘时便会严格把关,招聘那些对于企业效益和效率有正贡献的高素质员工。第三,在PSF中员工间的合作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至关重要,如果过度依赖绩效考核会破坏PSF中的有效合作,致使高素质员工不断流失。此时利润分享机制的作用便非常明显,利润分享使高素质员工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因此大家更加有动力和意愿增加合作。同时,良好的合作互动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搭便车行为。第四,在某些领域,员工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专用性,面临着被敲竹杠的风险。理性的员工自然会减少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但这显然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升。PSF的所有者给予员工利润分享权,则意味着做出可置信的承诺不对其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敲竹杠。作为一种“礼物互换”,员工也有更高的意愿进行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第五,利润分享也是员工重要性增加后的必然结果,当高素质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后,其自然要参与到企业利润分享。同时,知识经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在PSF中体现的尤为显著,拥有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员工有较大的外部选择权,所以他在企业内的谈判力也非常强,因此需要参与利润分享。

2.晋升机制。

晋升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PSF中发挥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与制造业企业不同的是,在PSF中存在一种特殊晋升机制———“晋升或走人”(up-or-out)机制瑏?瑠。“晋升或走人”可以概括为:新员工经过若干年努力工作,如果业绩出色则可能晋升为企业高管,晋升为高管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有权分享企业利润,工作更加稳定;而那些没能晋升为高管的员工通常被解雇或主动离职。一般而言,老员工不仅比新员工工作效率高,还具备一定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有学者认为解雇有经验的老员工有违效率原则瑏?瑡。但为何这一晋升机制却能在PSF中大量存在?是因为“晋升或走人”机制可以降低专业服务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这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与传统企业一样,雇佣新员工作为工作助理(Associate)是PSF的一种最基本的人力资本获取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观察,一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与客户协调能力的员工被晋升为企业高管。为什么业务能力一般的员工一定要“走人”?Rebitzer和Taylor认为:由于PSF的客户关系也是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当员工与客户相处时间久后,其与客户之间可以建立一定的私人关系,影响客户与企业关系的稳定性,甚至出现客户跟随员工一起“走人”的现象。为防范于未然,企业必须请那些没有培养潜力的员工“走人”。其次,Ghosh和Waldman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通用性差异的角度为“晋升或走人”提供了解释。他们认为:当PSF中员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较强时,企业采用传统的晋升机制;当企业内员工人力资本的通用性较强时,企业则倾向于采用“晋升或走人”机制。因为,如果员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较低,那么解雇员工的成本也会较低,因此PSF会出于保护客户关系的考虑,解雇掉那些替代性较强的员工。再者,PSF管理者决定是否“晋升”或“走人”时,他们需要近距离地观察员工,但这类职位在企业中数量有限,因此为保证有足够机会晋升高素质员工,他们也必须解雇一些没有培养潜力的员工,空出一些职位留给新人,以供管理者继续观察新人。最后,“晋升或走人”机制中的“走人”能够形成企业内竞标赛竞争,有利于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培养。如果单从这一角度审视,我们会觉得PSF在与员工的谈判中地位过于强势,不利于企业中专业性与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培养,甚至被晋升的员工依旧被企业压低工资。其实不然。在劳动力市场中,晋升某一高素质员工则向市场中发送了他是高能力者的信号,外部雇主通过接收这一信号可能与在位雇主形成一定的雇佣竞争,从而保障了被晋升的员工能够享受到应有的薪酬水平。

3.分工机制。

分工是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在PSF的背景下,分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Garicano将PSF这类知识型组织理解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层”,也就是说在PSF中普通员工处理普通业务,高级别员工(能力强的员工)处理那些更复杂的业务,当普通员工遇到一些无法处理的业务时,他将这一业务递交给高级别员工。如果PSF可以将不同的业务正确匹配给不同级别的员工,协调好不同的专业化员工,将产生巨大的组织租金。通过科层来实现企业内的分工,不仅有利于PSF的整体绩效,也有利于员工个体的收益。此外,“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层”的分工协调功能还解释为什么PSF也可以出现像高盛、安永、麦肯锡这样的巨无霸企业。正因为PSF可以有效协调员工间的分工,降低每项业务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得PSF相对市场中“单干的个体户”具备了交易成本优势。基于此,PSF的边界得以不断扩张。在PSF分工机制下,还存在另一个非常特殊的机制———推荐机制(Referral)。PSF提供的产品是专业服务,不同的员工由于其背景不同,所擅长服务领域也不同。此时,可能出现这一现象。某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某些专业服务时,客户向其提出了其他专业服务需求,但这一服务超出了这位员工的知识结构,因此他需要把这一服务转交给其他同事处理。“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层”的观点认为:员工可以将他处理不了的复杂业务递交给高级别同事来处理,但这一业务仅仅是领域不同,复杂性并不高,或者说暂时辨别不了它的复杂性。此时,这位员工的最佳方式是将这一业务推荐给擅长这一领域的同级别同事,让他来决定是自己处理还是递交给上级。PSF是否存在推荐机制,对于客户而言差别巨大。因为每位员工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他们具有信息优势,能够更准确地将客户的需求推荐给适合处理这一业务的同事,因此推荐机制的存在对于客户而言是有效率的。如果企业协调好员工进行有效率的相互推荐,可以激励其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实现企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但是作为员工而言,他们是否有动力去推荐?由于推荐前员工需要对业务进行鉴别,也存在成本,如果推荐后没有任何收益,作为理性人自然没有动力推荐,或者将鉴别成本降到最低,出现随意推荐的现象。基于此,Garicano和Santos提出:由于PSF推荐机制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内员工与业务的匹配效率,因此如何保障推荐机制的有效运转则显得十分重要。每位员工是否可以从推荐中获得收益?可以!这也是为何PSF普遍存在利润分享机制的原因。通过利润分享机制,每位员工推荐出去的业务所获收益最终可以通过利润分享机制得到分享,所以员工有动力进行有效推荐。

四、一个评述性的结语

PSF大量涌现是产业演进至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伴随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人力资本高度密集为特征的PSF也自然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因此,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PSF这一新兴的企业形态注定成为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PSF的主要内部治理机制进行一些评述性的总结。

首先,PSF的晋升机制还可以解释PSF的成长过程。如果某位员工能力达到了企业晋升标准,PSF将其晋升为企业高管,这一新高管可以自己带队继续培养年轻员工;如果年轻员工成长起来后符合企业标准,则可以继续被晋升为企业高管。这些被提拔的员工,既可能在开拓新业务方面卓有成效,也可以在维系客户关系上得心应手,或某方面的专业素养非常高。总之他们适合被晋升为企业高管,自己带领团队独当一面。当PSF不断培育出新的业务团队时,企业规模也自然不断成长。

其次,在位高管为何要提拔年轻员工?提拔年轻的员工,让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Leverage培养新人才,对PSF有什么好处?因为绝大多数PSF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利润分享机制,通过提拔年轻的员工,做大企业规模和利润规模,老高管可以通过利润分享机制受益,所以他们有动力提升符合标准的年轻员工。

再次,为何老高管一定要晋升年轻员工,而不选择自己多带徒弟(Assaciate)?因为每位高管的精力有限,因此其Leverage存在规模上限。同时,有能力的员工也不满足于永远做徒弟。如果不给予有能力的员工相应的职位与报酬,PSF将难以留住关键性的高素质员工。

最后,为什么要解雇一些还有生产力的员工?在专业服务企业中,只有接近高管的“近距离”职位发送的能力信号(Screening)才能被高管有效接收,高管依赖这些信号方能做出正确的晋升决策。通常这些“近距离”职位在企业中数量有限,如果高管不裁掉一些老员工,企业中将没有足够“近距离”职位提供给年轻人以供高管继续观察。由于高素质员工是专业服务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因此能否不断清理“近距离”职位上无培养潜力的老员工对企业持续获取人力资本至关重要。特别当专业服务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急需大量高管做大企业规模时,专业服务企业会严格执行“走人”机制。然而,高管解雇过多员工会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本杠杆进而影响企业生产,解雇过少又无法提供足够的“近距离”职位给新人。

经济专业论文篇(7)

经济学是目前最火的专业之一。对于经济学论文有一些共性特点,任何一个论文都要有严格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只有这样才能让论文形成一个完整的骨架。而经济学论文由于兼具了数学、文科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论证逻辑要求更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专业毕业生而言,想要写好毕业论文或者经济学期刊论文,首先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于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必须的。 经济论文基本特征:经济论文是指一般在论述上具有经济价值的文章.这种文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主题必须紧密地联系着国民经济总体。其语言的运用也必须符合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而不是违反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跟自然规律有不同的地方。自然规律并不要求人的活动才能起作用,而经济规律却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起作用。人们在行动中运用经济规律,常常是以认识经济规律为基础的把人们的行动化为书面语言,即形成了经济论文这种文章形式。正确地表达社会主义各种经济规律,是写作经济论文的核心问题。 经济论文分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经济论文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和写作对象。提高宏观经济效果,主要靠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水平. 写作经济论文需要注意它本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1.科学性.即必须符合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理论上有指导意义; 2.政策性。即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3.实用性.即体现出经济工作的实际效益,能产生实用价值; 所以,作为财经专业毕业生,需要能深入浅出地表述论文的观点。在加强分析、找出理论依据的条件下或用已知熟悉事物去解释和说明未知的新观点、新做法,或用形象来说明抽象,用具体来说明概括。这就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简单介绍,希望同学们掌握。

经济专业论文篇(8)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经济专业论文篇(9)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ch,C.R.Crun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ContentandImplementation.Boston.AllynandBacon.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网络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且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网络已经从最开始的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源逐渐演变成为人们通过购物平台,人们使用网络在家即可完成物品购买,此种情况的出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方面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其重要性也逐渐地突显出来,当前网络经济已经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鉴于此种情况,应该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解,对其积极的影响进行推广,不利的影响则给予改进。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对两方面影响都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第一,可以减少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人会从国外购买物品,这就是国际经济贸易。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从国外购买商品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还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这样不仅延长了贸易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贸易成本,但是网络经济不同,人们可以直接从网络上下订单,当国外企业收到订单之后就可以发货,货物会直接送到买家手中,这样的交易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所以说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成本[1]。第二,加快了全球市场形成的步伐。网络经济优势在于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无论是你身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从世界各地购买你想要的物品,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很受人们的欢迎,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等融入到了这个大市场中,全球性市场的形成步伐逐渐加快。另外,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催生了一些新贸易方式的出现,比如说,在国际贸易交易中,物品订单、提货单以及发货单等都需要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可以将纸质信息转换为电子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相关部门,此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就是网络经济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体现之一。第三,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我国贸易中,服务贸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则提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服务贸易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而电子商务又和商业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此种情况下,我国的旅游业、工业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贸易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本文对这些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使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很多网络黑客会侵扰,而且网络交易所采用的网络资金支付方式也会存在着安全隐患,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犯罪的现象与日俱增,此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风险。第二,暴露了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落后的弊病。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来开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要知道,国外的货物若是想要运送到买家手中,就必须要通过物流来进行配送,而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的:首先,物流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对物流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其次,物流一体化发展还存在漏洞;再次,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当前人才紧缺成为了制约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和电子商务等类型公司的战略性合作不够全面[3]。第三,导致人才紧缺局势更加紧张。电子商务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因为其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家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也就是说,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此课程是新开展的,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这样就使得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另外,高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率比较低,此种情况使得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不平衡,两者处于矛盾状态,这一情况的在加剧了人才紧缺局势的同时,也使得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推动网络经济更好地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措施

(一)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若是想要促使网络经济进一步的影响国际经济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此产业的重要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此重视程度,然后促使企业能够从电子商务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电子商务带出国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开展的新渠道。

(二)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制造业大国,有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中下层,所能开展的工作都是较为简单的,并且没有技术含量,还会对环境等造成破坏的工作,而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则掌握在其它国家中,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4]。针对此种情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尤其是一些生产高科技、无污染以及多功能产品的企业,只有这部分企业提高了竞争力,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才能提高自身地位。

(三)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在网络为主的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是否可以处于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种情况,国家应该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解决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安全风险等,然后应该将国内的骨干网络集中起来,以此来拓宽我国网络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比例,增加网络的覆盖率,以此来促使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网络购物,而且网络购物人数以及购买商品数量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时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针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若是其影响是积极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若是其影响是消极的,则应地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促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加快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如男,袁玮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11):33-35.

经济专业论文篇(10)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ch,C.R.&Crun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ContentandImplementation.Boston.AllynandBacon.

上一篇: 口腔修复学论文 下一篇: 廉洁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