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我国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GDP的同比增长率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冲击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具体考察我国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问题,结论表明:不同滞后阶数的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以及GDP增长率之间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不尽相同。GDP增长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较大,而财政政策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财政收入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对GDP的影响程度。财政政策对GDP增长率的冲击响应相对较弱,GDP增长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强。与财政支出增长率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冲击响应更为明显,而GDP增长率对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更大。财政收入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影响的贡献程度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影响的贡献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财政收入增长率比财政支出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更大。
1-6

中国GDP的生产、分配、支出结构相互决定研究

摘要:中国GDP的生产、分配、支出三大结构都存着严重的失衡问题。在生产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偏低;在分配结构方面,劳动报酬份额偏低而资本收入份额偏高;在支出结构方面,消费率偏低而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偏高。生产结构决定分配结构,分配结构决定支出结构,支出结构又决定生产结构,三大结构互相决定,“三位一体”。三大结构的共同决定形成了宏观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状态。生产、分配、支出任一结构的变化都会改变宏观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状态。本文在分析生产、分配、支出结构相互决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宏观经济结构一般均衡状态的措施。
7-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偏好的演化分析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和制度环境,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喜好是其内因。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偏好的演化机制和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与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动态演化博弈中不断调整债务风险偏好以最大化自身收益,但博弈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合在演化系统中是不稳定的,其理论含义是地方政府最优债务风险水平不能长期维持。因此,中央政府应该不断地择机修正政策促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逼近到最合理区间。
14-19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腐败现象的成因与后果:经济学视角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我们必须对腐败现象具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有别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法学等社会学科,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腐败现象的研究做出了独到的贡献。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经济学界对腐败现象成因与后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关于腐败现象的经济学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论。
20-25

我国城市边缘区农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分析及风险预测

摘要: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揭示我国农地实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机理,研究农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定量分析途径。同时,基于中国1996-2011年的全国和四大直辖市数据,实证分析主要驱动因素对其周边农地实现用途转变的风险程度。研究表明,考察的数据样本(全国和直辖市类别)都面临着相似程度的系统性风险,但城市间的非系统风险存在较大差异;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趋向于具有更大的区位溢价。在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本文将为政府制定解决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矛盾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对支撑城镇化发展和引导城镇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6-30

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创新

摘要:价值链构建逐步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国内各类企业已涉足养老地产,但其商业模式仍然停留在一个模糊阶段。从产业价值链资源组合的新角度出发,探析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创新动因、创新路径,并聚焦产业价值链的关键增值环节,构建出养老地产纵向一体化与价值链资源整合商业模式。高效整合好养老产业价值链上下游资源,才能保证养老地产商业模式的可持续与创新性。
36-42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路径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由产业链转型升级、价值链转型升级、创新链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链转型升级是指产业从边缘环节向核心环节延伸,并取得对全产业链的掌控力;价值链转型升级是指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创新链转型升级是指产业技术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四个方面的升级,突破一批共性、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是指提高技术、管理、知识等高端生产要素在要素组合中的份额。本文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研发、品牌、标准、市场、政府。
43-49

知识产权贸易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摘要:知识产权贸易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水平、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成效的重要体现。本文构建了知识产权贸易对创新产出影响的计量模型,结论表明:知识产权贸易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东部地区的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进而从增强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促进专利成果转化运用,提高知识产权贸易比重;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贸易机构的服务水平;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倡导自由的知识产权贸易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50-54

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出口依存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地理区位对制造业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工资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进口依存度对制造业就业表现为一定的负向效应。无论是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还是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这一结果均成立。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加大资本投入和出口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技术进步,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55-61

中国制造业利润创造能力的多维比较研究——来自微观加总的证据

摘要:本文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基础上,尝试对中国制造业利润创造能力进行行业间、区域间、企业间的多维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23个细分制造业中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利润创造能力的困境,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是造成行业利润创造能力波动的重要因素;在三大利润创造指标体系中,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盈利能力最差。这与国内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旺等因素有关;异质企业在利润创造能力体系中的表现迥异。其中,国企在产品盈利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方面的表现最差,私企在价值增值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方面表现的最好,而外企在产品盈利能力方面的表现最好。
62-71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研究

摘要:我国现有生产性服务业是否有效地为制造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借助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入变量引入制造业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动态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投入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增长率呈正比。最后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投入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进行测算,发现目前我国只有“金融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两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效果不佳。
72-78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城市经济

中心城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评价及模式探析——基于对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分析

摘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关系是未来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两化”互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对全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共19个城市的“两化”互动进行评价,并据以划分出“两化”互动的三种典型模式,通过分析三种模式的不同特征,总结提炼出对推进中心城市“两化”互动发展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规律和启示。
79-84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摘要: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城市规模大和小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城市自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是理想的城镇化,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城镇化,是避免“走老路”的城镇化,是健康发展的城镇化,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种可以幸福工作、生活于其中的城镇化。
85-89

基于SOUDY模型的我国城市有效用地规模研究

摘要:运用SOUDY模型,以2007—2011我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有效用地规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城市等级的角度考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与省会城市中将近一半的城市实现有效用地规模;其它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大部分都未实现用地规模的有效性。从区域的层面来考虑,相比于东部和西部,中部实现有效用地规模的城市较多,但是下降趋势尤为明显;超过有效用地规模的城市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
90-94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经济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市场化程度等正向影响;西部受外贸水平等正向影响。
95-98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动态变化研究——基于城市流的视角

摘要: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对外联系的程度。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了2002~2011年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城市流强度等级划分和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各城市功能效率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基本平稳,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两项指标变化显著,且差距较大。从城市流强度结构来看,北京、天津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现出更强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未来,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大幅提升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群整体对外服务功能。
99-104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摘要:学界对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探究已久,但尚无定论。以低碳试点省份辽宁为例,引入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分析其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14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在区域发展的较低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负效应起主要作用,而区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则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正效应更加显著。根据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的不同,14个城市可以归为三大类、六小类,不同类型的区域应选择不同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协同演进路径。
105-109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贸易经济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

摘要:基于ACT贸易环境效应模型,运用2000-2012年31省级面板数据,尝试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环境效应从农业环境总效应中分离出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资本丰裕度、人均收入、贸易开放度对农业环境均有显著影响;我国存在贸易的要素禀赋、污染天堂双重动机,贸易结构效应有利于降低化肥和农膜浓度,而增加农药浓度;贸易引致的规模正效应不足以被其引致的技术负效应抵消;贸易通过规模、结构、技术作用于环境的净效应,对于化肥、农膜依据其引致的经济和技术增长率而定,而对于农药为正;假设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未转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下我国农业污染将进一步加剧。得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环境成本内部化、避免盲目追求贸易经济效益的政策启示。
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