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转型期我国经济增长主导方式的探讨——基于消费和投资的视角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依靠投资还是需要消费来主导,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本文在阐述分歧的基础上,基于国家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独有的经济制度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分析了当前经济增长主导模式的选择.从国家规模来看,作为大国,我国客观上需要投资和消费主导经济增长;基于国际比较,我国客观上更需要加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阶段跨越,在“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下,高投资阶段积累的矛盾开始涌现,消费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从二元结构来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有其必然性,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重视的消费作用是发展的必然.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更应该加强农村消费.最后,给出促进消费增长的建议.
1-6

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90-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根据我国1990-2011年的数据,对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格兰杰检验和协整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工业化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且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则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作用比工业化要高得多.
7-12

对我国税收收入结构分析及改革方向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税收收入增长情况,分别对税收收入中的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从总量、增量、贡献度以及税种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税收收入增长的经济内涵进行了阐述.其中流转税对税收构成最为重要,所得税虽然占税收比重越来越大,但容易受经济波动而不稳定,增值税作为我国重要税种之一,而“营改增”则是推进结构性减税,实施税收改革一个重要措施.最后通过考查我国税收增长过程中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结构和构建科学税收制度的发展方向.
13-20

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供求均衡分析

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措施.自2008年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投入步伐大大加快,但与保障性住房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本文以经济适用房为例,通过使用经居民剩余收入比调整后的住房支付能力指数的方法来分析计算我国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经济适用房的需求状况,之后再与近年来的经济适用房供给数量做比较,求得供求缺口比例,基于此来说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较大的供求失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1-26

对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的再思考:基于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

摘要:文章认为传统经济学分析主要是从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工具理性等三个方面对政府供给公共物品进行批判,但是我国物质供给不丰富、生活水平不高,政府还应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角.政府供给公共物品可以提升人权、体现政府治理的公共性、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27-30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基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中国经济区划

摘要:经济区划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管治的重要战略工具,应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已呈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借助现代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城市间、城市群间空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战略思路,将我国国民经济区划分为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与泛渤海等“三大泛经济区”,拓展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政策应着力于解决外部性与协调问题.
31-36

中国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分析

摘要:准确测定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是了解某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产业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创新能力和支持环境4个维度,运用可拓学思想,结合信息熵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熵权可拓决策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结合我国三大经济圈内9大主要省市2011年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37-44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在分类并量化影响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两大类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贡献最大,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开发区增加值这三个因素为主导因素.
45-49

比较优势动态演化视角下的产业升级研究:内涵、动力和路径

摘要: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效率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逐渐形成的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环境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育过程.引起产业发展条件变化的因素,其实也就是引起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各种因素.比较优势是产业分工的基础,因而也与基于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探索产业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即以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为视角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和动力,对比较优势的长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以中国为例探索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中产业升级的路径问题.
50-56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轨与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通过对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进行分解,发现产业结构和产业劳动报酬占比变动是引起总体劳动报酬占比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非农化决定了1978-2004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以下降为主.计划经济条件下,偏向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改革倾向使得产业劳动报酬占比逐渐上升,部分抵消了产业结构非农化所引起的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当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以后,企业开始由追逐就业转变为追逐利润,匡正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偏向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政策,引起产业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从而与产业结构非农化共同加速了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非农化以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导致1978-2004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7-63

B2C网络购物在线互动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线互动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在该研究中在线互动被分为感知控制、感知响应、感知互助和感知个性化四个维度.研究得出感知控制对消费者空间临场感和心流体验有显著影响,感知响应对空间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有显著影响,感知互助对社会临场感有显著影响,感知个性化对心流体验有显著影响.空间临场感对冲动性购买具有间接影响,社会临场感对冲动性购买既具有直接影响又具有间接影响,在两者的间接影响中,心流体验分别充当了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的作用.
64-73

我国农村水费征收模式的比较与路径选择——基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全国引水灌区存在的水费征收难的问题,运用比较研究法与理论模型法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三种水费征收模式进行分析,并引入农民福利这一因素对三种水费征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增加农民福利的有效途径在于实现由集体推动的农民用水协会征收模式和村组织代收模式到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征收模式的转变,即财政转移支付征收模式能给农民带来最大福利.
74-79

基于比较和竞争优势的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路径选择

摘要: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升级了食品消费需求,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增大,极大支持了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质量有待提高、劳动力素质不高以及生产效率较低等现象和问题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明显地制约着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明晰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同时采用MS、RCA、TC、RC指数对1993-2008年中国各类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了实证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后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在国际市场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处于竞争劣势,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竞争优势较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提升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80-85

中国农业向东盟国家“走出去”战略研究

摘要:在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农业投资力度,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缓解国内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局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耕地开发潜力巨大,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今后势必成为我国农业境外投资的重点区域.我国应根据东盟各国农业比较优势,对未来东盟各国在我国构建农业境外直接投资体系中的不同角色类型进行准确定位,即耕地开发、战略性农产品加工与高附加值农产品养殖三种类型.同时,在企业与政府层面分别实施投资多元化、生产经营本地化、强化金融、财政、保险支持与建立投资统筹机构等战略.
86-89

农业产业集群:一个分析框架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在农业市场化的过程中,伴随技术水平提升、交通条件改善,具有一定自然资源优势的农业产地开始专门生产特定种类的农产品,并在互相竞争中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当地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如生产者集中采购得到低价格的生产资料,集中销售获得品牌利润,进而带动产业和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本文回顾了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总结了农业产业集群的衡量标准及形成原因,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讨论了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的关系,并对协调产地之间竞争的政策进行了梳理,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农业产业集群如何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90-95

贫困农民群体的脱贫路径研究——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相关数据,检验和估计了贫困农民群体的脱贫路径以及相关脱贫路径的性别差异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积累、政治资本的提升、非农就业以及家庭劳动就业状况的改善是贫困农民群体脱贫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而发展农业生产所产生的脱贫效应十分有限;此外,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家庭劳动就业状况的改善所产生的脱贫效应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96-102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金融研究

国际小额信贷发展趋势及面临问题对我国的借鉴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NGO小额信贷机构与国际小额信贷组织一直保持着互动与合作,国际小额信贷实践对于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在进入了制度主义发展模式后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目标客户偏移、贷款利率过高等等.文章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以及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出我国NGO小额信贷机构在运作机制上必须向制度主义转型;除此之外,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经营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外部支持体系,对此政府和小额信贷行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103-108

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顶层设计

摘要: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顶层设计必须兼顾长短期政策搭配以及统筹多方面战略战术安排.在短期对策方面,应建立战略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框架、制定适度规模的动态评价标准、按照最优路径调整币种结构、完善委托经营体制、构建结构优化指数、健全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在中期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以过剩外汇储备支持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积极参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尽快研究以过剩外汇储备充实养老金的途径和方法、拓展外汇储备投资类别,实现国家资源的全球战略配置;在长期战略方面,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紧变“存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努力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
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