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0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促进中国总需求结构优化的政策体系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得到快速增长,总需求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特征。本文以国内外宏观数据为依据,指出我国总需求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从永久性收入、分配机制、居民支出结构、金融市场发展以及消费品供给失衡等方面深入探讨我国总需求结构的成因,并以此为依据,为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1-4

有限理性、新制度经济学与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

摘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认为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制度环境变迁的产物,是克服有限理性的一种制度安排。文章对理性、有限理性等理念进行了梳理,说明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在建立与政府的合作互动关系、促进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确保政府公共权力有序、健康运行等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
5-9

建立国民同富的财富分配格局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财富总量也成倍地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财富分配状况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国富民穷的分配格局已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基于我国国富民穷的现实,分析了这种财富分配格局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实现国民同富的政策措施,以缓解当前国富民穷的堪忧局面。
10-13

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思想的评述

摘要: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的思想,探讨了结合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优势的可能性。它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缓解资源压力、构建节约型低碳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思想的框架体系,包括运行的三个层面,内部运行机理以及发展的具体路径。
14-19

长江三峡工程的后管理模式的科学选择——坝库合一初论——基于组织经济学视角

摘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基本完成,三峡库区后管理难题又摆在了世人面前。在肯定三峡工程的基础上,揭示了三峡库区后管理中将遇到的若干难题,指出其根本出路在于分属湖北省和重庆市的坝库区域行政管理合一,进而从组织经济学视角论证了坝库合一的解决方式。初步提出了坝库合一的可行性判断和可能效应。
20-23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焦点研究

中国社会性规制失灵的原因探究——规制权利纵向配置的视角

摘要: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不断、矿难频发与环境恶化的事实表明政府规制存在明显的失灵。失灵原因或者被归结为中国式分权造成的地方政府行为扭曲,或者被解释成规制权过于分散。事实上,中国改革现阶段实施的分权规制体制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制度性缺陷,包括消费者显示规制偏好的激励不足与渠道不畅、地方政府任务的多维性、缺乏横向制衡等,才是造成规制失灵的根本原因。
24-27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虽然收入差距扩大是工业化和经济转轨阶段的普遍现象,但我国居民收入从世界上最平均的国家,变成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只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为国际所罕见。而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增长,还会加剧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因此,研究收入差距问题和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本现状入手,剖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探寻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28-32

城市化进程中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城市发展视角研究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的问题。从理论上揭示了城市发展中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与主导力量。指出城市化进程对贫富分化问题的现实影响是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的同时,又不合理地放大了贫富两极分化。借鉴德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提出了对城市发展模式战略转型,遏制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33-37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基于回归方法的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山东省城镇家计调查数据,从人口特征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个人职业和职务是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五个主要因素,其中居民受教育程度、就业单位性质的影响程度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就业的行业、个人职业及职务的影响呈现减小的态势。
38-43

农户行为“四化”:粮食安全潜在危机与政策建议——基于河南24县455户农民调查

摘要:当前,千家万户小农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了家庭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向。对河南455户样本农民的调查显示,当前农户家庭资源的配置呈现出典型的非农化特征,农户经济行为表现为明显的"四化"趋势:粮食生产糊口化,非农经营主业化,留守劳力低质化,资金流向消费化。这表明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存在着巨大危机。为应对"四化"趋势、保障粮食安全,本文提出了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优化惠农政策、加快培育农业大户、提升留守劳力素质、吸收各方资金参与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44-48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新视点

增长的极限

摘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和出口依赖共同维系的。但是,这样的增长思路划定了增长的极限。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确实可以形成对要素短缺的超越,但是,关注民生,培育全民创新热情才是冲破增长极限的本质所在。这一点对于当下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是有意义的。
49-53

家庭结构信息非对称下的经济适用房准入机制模型设计

摘要:经济适用房建设不仅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但是,现行经济适用住房申购分配中出现的虚假申请、隐瞒事实等现象,严重影响着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公平实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其原因之一是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没有系统考虑家庭结构信息的非对称性、个人理性等因素。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构建基于信息非对称和个人理性的经济适用房准入机制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能够使申请家庭选择真实类型上报时,不会带来利益上的损失;而采取策略性类型上报,则可能损失利益,从而引导申请家庭上报真实的家庭结构类型,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申报。
54-58

通胀预期与真实价格之间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通胀预期与真实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量分析。研究发现,通胀预期与消费价格指数存在相互的正向作用。通胀预期的形成具有短期特征,对未来物价的判断更多地依赖最近时段的环比物价水平,而通胀预期对后期物价指数特别是同比物价指数具有长期影响。以房屋和股票为代表的环比资产价格变动对通胀预期的形成具有正向作用,但通胀预期对后期资产价格走势不存在反作用。
59-63

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现"气候变暖、环境质量下降"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解决环境问题不单纯是环保技术的创新与资金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如何有效提升民众环境意识,这将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动力。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以环境意识的七个层面为核心、以城乡各个阶层民众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法和行动观察法为手段,在城市、乡村展开调查。期望以此调研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并引起相关学者的思考。
64-67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与虚拟经济增长之间的鸿沟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动因及其缺陷,同时讨论现代经济的环境对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成立条件之间的鸿沟,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挑战,最后简要分析和展望了新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方向。
68-7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城市和区域经济

基于集聚经济三维框架的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战略

摘要: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产业组织变革,产业价值链片断化分解与空间重组,全球生产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群形成与发展面临新的经济环境。论文在组织梳理城市发展现状、实践背景、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包含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的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分析基于集聚经济三维框架的推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战略。
72-76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消费以一次性能源为主,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能否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将能源消费纳入生产函数,基于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北方和南方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小的差异。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就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77-81

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基于新疆的实证研究

摘要:科技进步是支撑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分别构建了新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九五"以来新疆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九五"以来,新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状况经历了从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过程,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度的演变大致呈"U"型结构。"十五"时期是新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由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过渡阶段,2002年以后逐渐处于协调状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促进新疆科技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