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
分享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宏观经济、综合论坛、区域经济、焦点研究、企业论坛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6-2912
  • 国内刊号:53-1006/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18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1.7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经济问题探索 2010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我国国民福祉协调指数实证分析——基于2008年面板数据

摘要:国民幸福虽然在主观上表现为国民的快乐和幸福感,但同样需要客观物质生活在国民间的均衡享有。国民福祉指标体系遵循人们追求幸福的价值诉求及其实现的条件和途径,付之以科学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代内涵,本文运用2008年区域面板数据比较全国福祉协调指数,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检视幸福的区域分布,有助于区域发展失衡和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
1-6

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与国家金融安全研究

摘要:信用评级业通过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级,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和决策,直接关系到金融产品定价权,并直接影响一国信贷市场利率和汇率形成,与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为维护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业。
7-11

后危机时代下的市场共享与区域经济差距

摘要:分权式改革带来的非一体化市场逐渐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尤其是危机爆发凸显区域专业化与风险分散之间的矛盾。本文着重从一体化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缩小的途径。研究表明,高度专业化的区域经济在更广阔的区域市场中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充分发挥溢出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收敛。在俱乐部趋同存在的条件下,东部地区受专业化和外资水平影响较大,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更多依赖于人口聚集和一体化市场下的溢出效应。
12-18

地方政府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探析

摘要:软环境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也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理论知识匮乏、缺少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和制度规范的缺失,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六条路径: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重视软环境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学习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积极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和强化对政府服务的舆论监督。
19-23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能源研究

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在全球新一轮绿色技术创新的高潮中,新能源成为亮点。由于其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巨大技术进步空间、广泛的渗透性以及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兼容的特点,新能源产业也将成为中国在后危机时代产业创新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培育滞后、产业盲目扩张等矛盾。因此,新能源产业政策需要从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及产业规制等方面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24-27

中国西部能源战略大通道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在阐述中国西部能源战略通道的区位及构建任务的基础上,认为通道建设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施能源安全战略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并提出通道构建形成了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影响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具有推进国际能源合作的示范作用,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8-32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面对多样化的农村公共需求,市场、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逐渐参与到供给中,形成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态势。为了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达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本文探索了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并对此合作模式下各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及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多元主体的最佳合作模式和互动方式。
33-38

建国六十年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轨迹及逻辑转换

摘要:新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历经三个时期的演变,完成了从"农业受损、工业受益"、"农民利益受损、城市消费者受益"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逆转。农业补贴政策演变的历史顺序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约束条件和农业发展问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蕴涵了农业补贴政策的理念和方向,社会约束条件制约着农业补贴的供给规模和结构,农业发展问题决定了政策需求方向和水平,三者共同构成农业补贴政策变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决定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逻辑及路径。
39-44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弱。社会化大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谋求长远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障碍,需要走一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联动发展的路子。
45-49

山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

摘要: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产品物流量大,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提升山东农产品物流体系,首先构建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组织化以及联盟化的现代物流结构体系;其次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及食品冷链物流;最后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50-54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管理园地

梯度推移理论创新——虹吸理论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国与国之间,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日益加快。尽管产业转移理论(如梯度推移理论)不断完善,在中国产业转移的进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特殊问题,如科学划分梯度,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等。本文试图用实证方法,以梯度推移理论为基础,综合产业转移各种理论,结合物理现象,建立一个解释力较强的理论——虹吸理论。
55-61

班轮业反垄断豁免政策的产业组织背景分析

摘要:欧盟取消班轮公会的反垄断豁免权带给班轮运输业不小的影响。班轮运输业的反垄断豁免问题应归属于堪称"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范围,而反垄断法的立法与执法有着深刻的经济理论根源,即受到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和变化的影响。本文揭示班轮运输业反垄断豁免问题发展过程的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背景,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对班轮运输业反垄断豁免问题的影响,并根据产业组织的最新理论预测班轮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62-64

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经济后果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而带来的社会性后果,具体表现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对资产价值的影响,以及对股东权益的影响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中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产生的经济后果正逐步显现出来。尽管大多具有正面的经济后果,仍须不断完善和改进会计准则。
65-70

品牌权益概念研究综述:辨析与启示

摘要:品牌权益一直是营销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动机,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比较杂乱。本文通过梳理和透视大量文献,提炼出品牌权益的财务会计观、品牌营销力观和消费者观三种概念观,明确和统一品牌权益的中文译法,进而为品牌权益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71-74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企业论坛

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证研究

摘要: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产业共性技术通过内部支撑效应、外溢扩散效应及网络互补效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企业专有技术研发与创新。基于对浙江267家装备制造企业横截面数据的Tobit删失回归分析,为产业共性技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与效应提供实证支持。
75-79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兼论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启示

摘要:本文描述了目前国际上三种主要的海外直接投资经验模式:欧美模式、日本模式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地区)模式。在描述的基础上,再从产业结构、所有权结构、经营结构、生产筹供和对外投资区域结构等五个方面着手详细比较分析了这三种经验模式的特点和结构。最后根据已有的这三种国际模式的经验和目前国际投资的新格局,在文末提出了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启示和策略。
80-84

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力分析

摘要:家族企业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的企业组织,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资本融合非常复杂的过程,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形式对于家族企业的兴衰成败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社会资本会造就家族企业的成功;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又会导致家族企业的失败。家族企业要从根本上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其正面效用,抑止其负面效用;同时政府和社会应从整体战略角度培育社会信任资本,削弱家族主义传统的负面影响,推动差序信任格局向普遍的正式信任格局转化,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85-88

中国IT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界定了IT业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其次采用因子分析评价方法建立模型,收集了华为、中兴、TCL、微软、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内外IT企业的指标数据利用模型进行综合竞争力比较,并对比较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再次分析中国IT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