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师杂志 省级期刊

Teacher

  • 46-1072/G4 国内刊号
  • 1674-120X 国际刊号
  • 0.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师是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教师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科综合、语文课堂、德育与管理、专业领航、幼教特教、数学探究、外语教研、教师发展、就业创业、本刊特稿、国培风采、幼师特教、名师名校、文化研究

教师 2019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师杂志卷首语
把世界还给孩子1-1

摘要:“我就不和他谈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类的事。我只得迁就他们的水平,和他们谈些桥牌呀,高尔夫球呀,政治呀,领带呀这些。于是大人们就十分高兴能认识我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在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笔下,飞行员和小王子都曾面临过相似的生存困境:在实用功利主宰一切的成人世界中,为现代文明的各种符号所裹挟而迷失自我的大人们,正在扭曲甚至戕害着纯净自然、富于诗意的儿童世界,生命诗性的本真状态被遮蔽,孩子们的天空在沦陷。

教师杂志德育与管理
关于核心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5-6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发展核心素养已日渐被教育人士倡导。在素质教育发展模式中,如何通过提升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式,思考教育经营模式,让中小学生在素质教育的潮流之中既学会中小学的基础知识,又提高道德品质,是当今中小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对核心素养的含义、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核对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涵养静文化追寻教育真本源--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静文化”的实践与思考7-8

摘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静文化"基因,围绕"立心""立性""立能"三大工程,涵养学校静文化,培养师生独特的集体人格和精神气质。文章亦希望通过学校"静文化"建设,进一步认清教育的本质,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代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执着同一份追求放飞同一个梦想--班级家校共同体构建之初探9-10

摘要: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整合家校资源,发挥教师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家校共同体",能有效整合学生、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力量,以加强互相交流沟通协作,进一步和谐家校关系,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章从现状分析、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心理学原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旨在提升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家长的认知水平,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核心素养理念下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策略11-12

摘要: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凸显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最好的方式之一。班主任可以通过回访、了解、考察等方法物色好苗子,通过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策略,开展班级自治活动,努力培养一支有能力、有担当、认真负责的班干部团队。

班级管理的艺术与点滴体会13-14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管理了班级事务的方方面面,班主任要把工作做得出色必须讲究方法与艺术,用真心、诚心、爱心、恒心去教育、感化、转变学生,传统的"管、卡、压"的老一套已远远不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提高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研究15-15

摘要:班级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班主任作为这个班集体的主要引导者,其管理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当下班主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引导策略探究16-17

摘要:目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每个毕业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关注。数据调查发现,除了外部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大学生并没有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待"就业"这一人生步骤。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高校应该正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拓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教师杂志语文课堂
从课内走向课外--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18-19

摘要:中国古典名著是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一支秀丽的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财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了达到以上要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编入了几篇古典名著之作。在教学实践中,文章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归纳、整理出了一些通过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如材料刺激法、媒体辅助法、悬念调动法、同步导读法、榜样引领法、成果展示法、表演引诱法等。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引领小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从名著中体验历史、了解文化、吸取知识、增进智慧、丰富阅历,能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反思20-21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将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爱上学习,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文章简略剖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误区,并围绕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展开探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识字教学策略探讨22-23

摘要: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其要求小学语文各个版块的教育能够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建设、必备品格的培养。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板块,其在新形势下同样需要以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为基本视角,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改善和调整,由此打造更加理想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格局。文章从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板块进行探析,以期找到有效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24-25

摘要:"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素质教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绝不能离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从语言现象挖掘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点26-27

摘要:语文是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成长,让语文的生命活力融入不断生成的语境资源中。文章结合教学实例,谈了从语言现象挖掘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点的几点尝试。

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究28-29

摘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内容和情景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生活实践和素材,是创作出有内涵的优秀作文的前提。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应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好和积极实践,对生活情景进行再现或创造,表达出真情实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学策略研究30-31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存在着课外阅读数量相对较少和阅读质量难以保证两大问题。构建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相关衔接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

“读”占鳌头,“读”领风骚--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的作用32-33

摘要: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方法是"读",读是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有充分的时间读,相信学生能从读中感悟。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自主读音韵、感文字、悟情感、会意蕴、析手法。读书时,要调动起各个感官,眼看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心会其意。

让写作在阅读教学中“茁壮成长”34-35

摘要:阅读教学是教会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的小说、记叙性散文、人物传记等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尽管初中生已具备相对的思维能力,但是却不能完全运用教材中的优美语言。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写作态度,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阅读和写作心理,才能全面降低教学难度,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文章基于教学研究经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赏析生动的描写片段,激发学生写作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训练,将写作知识内化迁移,成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作的“知”源于生活的“行”36-37

摘要:写作是小学生的一种生活需要,是他们必备的一种能力,同时为他们做一个健全的人提供足够的素养。传统教学强调写作时需要注意条条框框与点点滴滴,但往往容易与真实的生活脱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写作的"知"与"行"对接起来,将课堂变成写作的体验场所,而不仅仅是讲解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