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0 08:01:50

教师专业

教师专业篇(1)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专业化 教师教育改革 

教师专业化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国际上一种主要的教育思潮,从国际组织到国家政府都在提倡和推动教师专业化,但无论如何,教师专业化最终要通过教师教育来实现,所以我们思考的重点视角就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争议。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属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树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占25%,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教师的专业特征明显。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设计如下:一般文化课占20%,学科专业课占40%,教育理论课程占20

%,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这样可以体现出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课程改革可以从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着手,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结构化是指课程门类增加,形成课程体系;微型化是指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在总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课时。例如教育学科课程可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实践等构成;每一类课程又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是由教育学专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教师学等若干门课程所构成,这种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更适合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 

只有在专业化的视野中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质量所提出的需要。为此探索和建立一个教师教育的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的理论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和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2]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教师专业篇(2)

教师专业化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国际上一种主要的教育思潮,从国际组织到国家政府都在提倡和推动教师专业化,但无论如何,教师专业化最终要通过教师教育来实现,所以我们思考的重点视角就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争议。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属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树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占25%,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教师的专业特征明显。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设计如下:一般文化课占20%,学科专业课占40%,教育理论课程占20

%,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这样可以体现出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课程改革可以从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着手,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结构化是指课程门类增加,形成课程体系;微型化是指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在总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课时。例如教育学科课程可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实践等构成;每一类课程又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是由教育学专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教师学等若干门课程所构成,这种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更适合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

只有在专业化的视野中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质量所提出的需要。为此探索和建立一个教师教育的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的理论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和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2]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教师专业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

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专业篇(4)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教师专业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

[1] [2] 

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教师专业篇(6)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wwW.lw881.com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

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教师专业篇(7)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教师专业篇(8)

一、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与专业发展需求,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刚入职的我,对3~6岁幼儿年龄特点的了解仅止于《幼儿心理学》中的文本内容。《专业标准》指出: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入职初期,我将专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确定为通过一日活动了解3~6岁幼儿的年龄以及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我紧紧跟随我的师傅蒋老师,学习制订计划、备课、创设环境、与家长交流……逐渐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正轨。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入不敷出,于是,只有大专学历的我报名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本科自学考试科目多、难度大,只有稳扎稳打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才有可能通过考试。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即每年至少要通过四门课程,争取四年内通过所有科目。就这样,我平时正常带班,利用晚上或者休假时间参加考试科目的辅导班学习,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四年后如愿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学历证书,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能够更好地为孩子、为家长服务的知识、经验。

我喜欢唱歌、跳舞,但是喜欢并不代表擅长,有时带操的动作还显得有些笨拙,于是幼儿园为我提供了向专业儿童艺术团团长学习儿童舞的机会。我利用休息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学、一起跳,逐渐掌握了儿童舞的一些技巧。此外,我又参加了江苏艺术剧院舞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获得了江苏艺术剧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舞蹈教师资格证。有了这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的教学基本功日趋扎实,曾在参加南京市玄武区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比赛时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市级比赛,获得南京市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正因为有兴趣这个内驱力,我确定了自己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特色的目标。至此,我的专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目标初步形成。

二、依托研究团队,促使自身专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我把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设想向园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园领导的极大肯定和支持。就这样,在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直接指导和本园音乐教研组教师的热情帮助下,我确定了先模仿、再创新的专业发展思路。所谓模仿,就是由我模仿组织实施由本园音乐教研组教师设计的经典的教学活动方案,如“熊与小鸟”“锄草”等。在模仿组织实施这些经典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原方案设计教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选择音乐,如何设定目标及设计活动过程,如何把握教学环节中诸如演唱或者做动作的要领等。通过模仿,我无论是选材能力,还是教学技能技巧、方法策略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我在音乐教学上形成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模仿是为了创新。近些年来,我尝试独立设计音乐活动。我设计的“餐具交响曲”“洗澡啦”“玛丽摘香蕉”“解救公主”等活动多次向来自省内外的幼教同行公开展示。根据这些音乐活动所撰写的论文也在省市两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我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同行开设有关音乐教学活动的讲座,获得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一粒健康的种子只有在一片沃土中才能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我深知,自己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我所在的幼儿园这个充满探究精神的团队。正是这个研究团队给了我专业的支持,从而促使了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通过学科整合,不断丰富自身专业发展的内涵

随着整合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等课程理念的出现以及对音乐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音乐活动和语言活动有着许多相同的特质,例如对韵律、节奏等的关注。有些音乐活动是从故事情节导入的,因此我逐渐对语言活动产生了兴趣。每当了解到有幼儿晤言教育专家或幼儿图画书推广专家的讲座,我都争取到现场聆听。随后在园语言教研组教师的指导下,我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语言教材的实验工作,参与设计了“兔子先生去散步”“小木匠学手艺”“拍花箩”等活动,并多次向全区幼教同行展示。近年来,我园语言教研组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有关研究工作,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获得有关幼儿语言教学的先进理念,并获得了很多特别的感悟。经过我园语言教研组教师们的精心指导,我设计的语言活动“青蛙卖泥塘”获得第五届全国幼儿语言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一等奖,并在研讨会期间组织了公开展示活动。

正是整合课程理念将我从单一的音乐教学特色逐渐向音乐和语言教学特色整合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学科的整合丰富了我的专业发展规划内涵。

四、运用前瞻理念,拓展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专业篇(9)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和普通教育一样,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正是在教师专业化成为现代教师发展之典范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多一份审慎的思考,多一些追问和反思。

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专业化最早由英国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宣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师培养、任用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相应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培养制度、任用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与普通教育相差无几的地方在于,职教教师同样需要具备深厚的教育功底、优秀的教学能力以及扎实的学科知识,不同的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职教教师还必须掌握关于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甚至具有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知识。

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职教教师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教师专业化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教教师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战略反映了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程度,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力量。同时,职教教师专业化可以改变教师职业性格的封闭保守、知能结构的僵化陈旧、思维领域的世俗功利,以及创造个性的萎缩凋谢等现象。总之,职教教师实现专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服务。

职教教师专业化的措施。一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了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如最近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是继2012年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之后,教育部印发的第四个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其次,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的职业教育教师,将“业务精湛”作为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目标。

教师专业篇(10)

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 也有的表述更加具体,即“教师个人在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2]总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为以教师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智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3]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强调个体的发展过程,而且也强调教师群体共同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地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强调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目标作出设想,通过学习和进修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教师个体被动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任职初期,都表现出服从、被动接受等特点,自我主动发展意识较弱。当教师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适应并熟悉之后,工作的琐碎及紧张、重复,又使他们更愿意按照一种早已熟悉的、习惯的、不变的方式做事,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通常不愿意作出自觉的改变。最初的教师专业发展多来自外力的刺激。因此,这一时期学校管理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增加外力的作用,即通过一些制度、措施、考核、奖励等手段,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力,“逼迫”教师向前发展。

(二)教师个体主动的专业发展

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内因而产生作用。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发展,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有主动发展意识的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个人成功需求。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自觉学习主动尝试,举一反三,并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是这类教师的共同特征。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不能主动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会不会自我追求完善,是教师主动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个体主动实现专业发展的标志。

(三)教师群体共同的专业发展

从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角度来看,处于主动实现专业发展时期的教师,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带动更多的教师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集体的专业力量。但当教师个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出“高原”状态。此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这类教师如何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成为一个群体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领导者。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群体共同发展的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教师教育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关于教师专业的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批评美国由于师范教育改革的滞后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因而呼吁,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必须彻底改革美国的教育政策。面对我国全面深入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的滞后无法适应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促进了教师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不断成长,要求教师教育应建立起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准备、入职专业辅导、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调整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

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改革教师的在职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的在职教育,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更应放在改善教师的专业水平上,使之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强调的是发展,把注意力转入个人长处和自我的知识更新上,转入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和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范围。

(二)教师评价机制――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它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评价应体现全面性。教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评价的结果,是在综合了多种教育教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师评价时,统筹全局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其次,讲究自主性。教师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要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通过评价在管理中把“他控”变为“自控”,把教学过程中的部分自还给教师,使他们在教学成长的起步阶段有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它使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并通过自我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比教师互评和领导点评更能使人心悦诚服,促使教师在完全自愿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提倡发展性。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对教师评价应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应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应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落实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激励教师的内在动力。

(三)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不仅对教师提出了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的要求,而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机会和最佳的研究位置,促使教师成为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待别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定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味着要给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要让他们形成有关的内容、教学法和学习者的新观点。反思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它强调实践者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进行运用。开展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假说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学中的反思走向系统化。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校本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本”即“以校为本”。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校长和教师。只有着眼于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依靠“校本策略”。[4]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226.

上一篇: 装配式建筑考察报告 下一篇: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