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7 06:21:59

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1)

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方面的辨证统一与协调发展,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进,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建设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因此,成功素质教育必定注重创新教育。

当今的世界,风起云涌,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转化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民素质的竞争,这些竞争实际上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怎样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发挥创造力,参与国际竞争,是教育战线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创新教育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创新教育所培养造就的人才,不是“知识记忆型”的人才,也不是“能力标准型”人才,它是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突出能力,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新型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和塑造创新人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教育管理、操作和绩效。创新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使成功素质教育具体化,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而新的思想观念、理论和方法需要从成功素质教育中产生和传递,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与时展相适应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又是由创新教育所创造更新和普及的,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1 思维教育。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看其能否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创新思维教育,而创新思维教育又包括各种思维形式的培养已及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多种思维教育在创新形式和创新高度上的有机结合。

2 发现教育。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解释为“找到新的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要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精神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3 发明教育。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4 信息教育。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使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人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此外,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明创造的有利信息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5 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处获取知识。学校只注意老师如何教,不注意学生如何学,因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都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学习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新领域。

6 渗透教育。目前,科学技术高度交叉,高度渗透,各种横断性学科、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要使自己在这种形势面前不落后,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整体性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间的渗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注意科学和技术间的渗透,也要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间的渗透,还要注意它们与创造活动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社会发展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7 艺术教育。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它们都可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现代优秀的发明创造成果,不但要求社会价值高,经济价值高,还要求艺术价值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广泛开展艺术教育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知识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均达到一定程度。

8 参与教育。参与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3)

(二)在功能上具有互促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然而能力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依赖素质这个基础条件,必须有良好的素质作为前提保证才有完美展现能力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会极大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内在的、隐性的,而能力却是素质的外化,是素质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素质要通过能力的发挥才得以描述和衡量,这同样离不开以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4)

时至今日,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个年头,在此期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从最初的实验稿变成了正式审定发行稿,这预示着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而当我们反观与之衔接的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时,就会发现在新一轮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具体如何培养,每所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案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发,谈谈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具体方法。

1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基本内容

就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这一就业倾向来看,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美术专业素质,包括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美术创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承与研究地方文化的基本素质等。相较于以往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如今除了拥有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创意能力、跨学科进行美术研究的能力及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是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合作与沟通、探究与反思的基本能力等。就师范教育教书育人的特点来说,以往普通高校都很重视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其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而新时代的毕业生要面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面对接收过众多外部信息、思维活跃的学生,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仍可能无法成功驾驭课堂,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思考出一套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行之有效,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2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有效策略

如今很多普通高校都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社会,胜任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就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并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状态。要让学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就需要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问题。

2.1课内、课外为学生提供用专业术语清晰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擅长且乐于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素质

在平时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闲聊时能说会道,但一聊到专业问题就表达不清,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课内、课外都要为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提供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其学会使用专业语言来评价作品或者描述创作过程,也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内容,若有学生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了解得比较多,课堂中可鼓励这些学生来讲解这个知识点,比如,讲解山石的基本画法这一技法理论时,若有学生课前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或阅读相关书籍已自学了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就可鼓励这类学生大胆站上讲台讲解,讲完之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补充。课外可让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组织书画社团,招收本专业和别的专业的成员,组织书画创作、书画义卖、书画进校园、书画进社区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能培养自身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2.2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扎实的史论功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高校美术类各专业都开设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历史与理论课程,但真正能将这类理论课程用心学好的学生为数不多。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基础美术教育的主力军,需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任务,因此,不改变以往这种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态度是行不通的。比如,带领八年级学生学习《寄情山水》这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懂得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领略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这就要求中学美术教师既要熟悉山水画史,又要对山水画作品有深入的理解。高校开设的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相关课程就能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即未来的美术教师获得这些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专题讨论。比如,学习石窟艺术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流失的原因及如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用一个个实例激发学生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热情,培养他们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2.3专业技能训练课注重过程,让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具体步骤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以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我们没有特别将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与美院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在教学模式上过多仿效美院,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美术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今,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在动手实践之前教师要多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也可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讲解。比如,在学习中国山水画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要讲山水画的发展史及基本技法理论,而学生从前期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外美术史等课程中已了解过相关的知识,这时就可让部分学生谈谈他们对山水画的已有认识,学生在“谈”的过程中既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检测自己对已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动手示范时应该是每完成一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弄懂这个步骤的理论来源,不能只要求学生跟着模仿。学生只有在完全掌握每个步骤的理论依据后,才有可能在他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既长于示范,又能将理论讲清楚。

2.4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真正将专业课与文化素质课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5)

创意思维即人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创造具有新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思维创新,观念更新,理论创新,行为创新的思维基础。

思维目标具有确定性,“一心一意”做事方能事半功倍,思维目标越确定,思维活动就越容易集中于一点上,就越容易产生聚焦的亮点效果,思维方向具有可变性,虽然思维目标具有确定性,但思维方向却不能确定,用文学中散文的说法即“形散神不散”。我们的思维要达到某个认识的目标,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思考,才能做出最佳选择。思维进程具有偶发性,“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时偶然的机遇胜过长期不懈地思考和寻找。创意思维的偶发性表现了一种非逻辑的特征,它带有极大的随机性。思维成果具有创新性,创意思维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思维新成果,解决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它具有创新性。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意思维是思维之花上的花蕊,人成为万物之灵长,只因为具有创意思维。创意思维的作用不可低估,创意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正是有了创意思维,我们才由自在世界向自由世界过渡,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只有创意思维才能使竟争中的不同主体在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拿破仑说“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只有发展创意思维,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特征

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素质教育就是为提高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从大体而言,即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宗旨和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大相径庭,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通过机械盲目地灌输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素质教育则培养学生对待考试的能力,培养学生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人生种种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又何惧考试呢?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特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智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保障,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学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对象,学生这一主体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素质教育具有发展性,一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是要把教育与发展结合起来,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发展。

创意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素质教育也要发展。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素质教育,它的可塑性极大,如果用僵化的守旧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素质教育,其结果必然使素质教育陷入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泥泞。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体现了素质性,而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创意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在创意思维中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把素质教育做强做好。

如何在创意思维中推行素质教育

笛卡尔曾经说过:“世界上万物都是值得怀疑的,只有一点不值得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我们平时学习也要经常给自已多提些疑问,要敢于质疑。平时在学习中,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成为书呆子,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怀疑”开拓我们的思维,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运用发散性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结构。发散性思维一是具有跨学科领域的广域性;二是在时空上具有广域性;三是在想象思维上具有无限性;四是不受约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运用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指根据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围绕目标的创新需求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最佳结果,它是好中选优。

在教学中,把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结合起来运用,既能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方式,又能在思维和学习中获得目标需求的结果。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教导学生避开一些思维枷锁。如从众型思维枷锁,这种思维往往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已的创新观念。权威型思维枷锁,有些学生认为老师的话一定是正确的,还有些学生对权威之言有崇敬之情,这种枷锁往往导致以讹传讹。经验型和唯理型思维枷锁,在西方哲学史上其争论可谓壮观,都具有形而上学的弊端,学生还应破除书本型思维枷锁,“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应达到“读书而不为书所累”的境界。

智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成功运用创意思维,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飞跃到主动式学习,从模仿式学习飞跃到超越式学习,从静力式学习飞跃到活力式学习,从传承式学习飞跃到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走出了传统填鸭式学习的误区。把创意思维成功地运用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教育这座大厦的修建便有了牢固的根基。

小结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活动”。国家要发展,靠每个炎黄子孙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素质教育以培育创新精神为重点。说:“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播种机。”那么素质教育更是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催化剂。只有培育全民的创意思维,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具备良好的思维基础,不然推行素质教育只能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了。

参考文献

[1]田庆国, 李晓静, 李洪珍。 《人格教育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柳斌, 舒达。《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一)。 大城出版社。 2000。

[3]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4]吴进国。《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5]邢元敏。《教育论述导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6]孙孔懿。《素质教育导论》。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燕国材。《素质教育论》。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6)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进,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建设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7)

部分老师认为,幼儿园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分数评比,每天的活动以唱唱、跳跳、画画为主,我们不是一直在实施素质教育吗?其实不然,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罢了。素质教育不仅是“全面”的,而且还应是“发展”的。要做到“发展”,绝非是简单增加科目就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我会学”。这是个艰巨的过程,也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思的问题。

2、幼儿园素质教育目标就是迎合家长心理,创建“特色园”

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将来步入社会后有立足之地。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心理,把幼儿园办成“音乐特色园”、“美术特色园”,认为这样既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又可扩大生源,不是一举两得吗?

诚然,我们并不反对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本园的特色。然而推行特色、迎合家长并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更不是某园炫耀自己的标语。我们并不否认特色教育,只是强调应该如何看待特色教育。我们认为应该在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谈特色,而不应该将单项技能训练的特色看成是全面发展的途径。特色项目可以渗透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而不是单项特色强化训练。即便想通过某项特色教育让孩子获得一技之长,也应定位在儿童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而不是让所有的儿童定位在一种特色之上。对于幼儿园来说,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是:从实际出发,帮助孩子在他们生命之初,播种下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并且耐心、细心地呵护他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这些种子能开出绚丽多彩的人生之花。

二、实施幼儿园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调整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

1、养成――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有这样一个例子: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之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可见,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的长子谈到这样一件小事,很小的时候,父亲让他清早坐便盆,他站起来到处跑,父亲就又把他拉回来让他坐下,经过一段时间,清晨大便形成了习惯,使他一辈子受益。在幼儿园里也是这样,我们培养孩子饭前洗手,玩完玩具后要自己收拾,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既能保证孩子们迅速适应愉快的集体生活,又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而若不及时培养,形成了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了,孩子和成人都受累。

2、启智――智力的启蒙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误区,不少人理解的所谓智力开发着眼于灌输、识记一些知识。如许多家长对幼儿读、写、算方面发展有特殊的期望,有些家长对幼儿在艺术技能方面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压力使得某些幼儿园忽视了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开发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本质应在于,使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开掘和升华,高度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量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要高度重视来自幼儿实际的生活信息,重视幼儿智力,帮助他们有效地从事生活活动。

3、健心――培养幼儿健康、完善的人格是素质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发育健全、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幼儿的心理健康以情绪愉快、适应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健康教育是第一观念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充满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关系密切,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从小培养幼儿健康、完善的人格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素质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8)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以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国际化为显著标志的现代化时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也在强调面向学生,却仅仅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唯一依据,只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片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单纯地适应教学,而非积极地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的高低为准绳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不考虑其综合素质,阻碍、限制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是生理品质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社会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手段,确立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继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观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出发,摒弃传统教育中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来传播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探索、研究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借鉴各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形成在统一基础上的富有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体育的特点,依靠科学的体育观,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增强了自信,积极进取,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为基础,通过运动实践,实现终身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终方向。素质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教学情境氛围,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终身体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探索,使学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它还对学生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这种教育观念包含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将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把认识提高到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新水平上。这种素质教育观念使学校体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质。

三、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是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呼应的发展教育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个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保健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学科集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改变不分规格,不分对象,单纯体操教学、竞技项目教学、军事体育教学的现状,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日趋综合化、多样化、现代化。因此,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为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适应时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主体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身体、心理技能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9)

目前,素质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却步履蹒跚、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把握住该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会成为21世纪的主人。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怎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创新教育的目标所在。

多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更富有创造性。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离开学校的实践中边干边学得到的。现代科学对智力的理解并非就是死记硬背仓库式的储存书本知识,而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全身心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存储,更主要的是具有超前性和能动性,对实践目的、手段、方法等的预测性、对实践的操作性。因此,我们要摆脱狭隘的学习观,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知识观。

二、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面应试能力,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新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以“正信息”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

海伦凯勒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有了想要成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尔盖茨就是因为有了要“在每个家庭和办公桌都要放上一台电脑”的梦想,才促使他去创造,去完成伟大事业的。

2.进行扩散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式

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曾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自己失败,而说自己发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发现一种方法不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逆向思维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高斯提出的“级数相加”理论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教师提出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如学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在16岁上高中时,就对多少年来一直被当成真理的时间的同一性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伽利略的大胆质疑,更正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物体,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的错误,并用实验加以证实,从而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地球中心说的怀疑,导致宇宙观的革命……要培养起创新质疑观,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大敌。

4.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书痴”、“书虫”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当前高中教学三个年级内容均可联系深化国企改革、反走私、扩大内需、法轮功、李登辉“两国论”、澳门回归、政府机构改革、西部大开发、第十个五年计划等热点问题。

5.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10)

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会成为21世纪的主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怎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创新教育的目标所在。

多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更富有创造性。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离开学校的实践中边干边学得到的。现代科学对智力的理解并非就是死记硬背仓库式的储存书本知识,而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全身心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存储,更主要的是具有超前性和能动性,对实践目的、手段、方法等的预测性、对实践的操作性。因此,我们要摆脱狭隘的学习观,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知识观。

二、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面应试能力,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新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以“正信息”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

海伦凯勒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有了想要成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尔盖茨就是因为有了要“在每个家庭和办公桌都要放上一台电脑”的梦想,才促使他去创造,去完成伟大事业的。

2.进行扩散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式

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曾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自己失败,而说自己发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发现一种方法不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逆向思维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高斯提出的“级数相加”理论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教师提出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如学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在16岁上高中时,就对多少年来一直被当成真理的时间的同一性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伽利略的大胆质疑,更正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物体,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的错误,并用实验加以证实,从而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地球中心说的怀疑,导致宇宙观的革命……要培养起创新质疑观,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大敌。

4.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书痴”、“书虫”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当前高中教学三个年级内容均可联系深化国企改革、反走私、扩大内需、、李登辉“两国论”、澳门回归、政府机构改革、西部大开发、第十个五年计划等热点问题。

5.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 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 下一篇: 如何做营销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