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9 17:36:46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1)

如果不去深刻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素质内涵,就会造成素质教育这个“好的教育”追求不得、陷入美学性悲态。《创造教育全书》里给出并被广泛引用的素质定义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这也被称为综合素质。素质的意思既然是基本的品质,就不可能再定义为综合性的品质,况且是用智力启发还是欺骗他人,是用体力与他人平等合作还是欺压他人,视整齐划一为美还是视自然为美、以德为美还是以富为美,都是由人的基本品质———素质所决定的。素质就是人的基本品质,在社会行为中表现为人格,而人格是由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素质教育可定义为人格教育,或说是决定人格的价值观教育。然而人们反映到社会上的价值观千千万万,这些价值观都有某种合理性,然而它们之间甚至也是矛盾的。因此,不抓住人的本质谈素质、谈人格,也是毫无意义的。从本质上说,价值观可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基本类型,一是自由价值观———蓝色价值观,一是反自由价值观———黑色价值观。

蓝色价值观就是尊重他人,这就是最基本的人格,也是一个国家集体中一个公民而非臣民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素质,为了区别,且称之为蓝色素质;而黑色价值观则是剥夺他人的自由,用武力、物质诱惑或欺骗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培养人的依附性、服从性臣民品质。体现在教育中,素质教育是蓝色价值取向,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人格与自由选择,启发受教育者做人的真谛;而黑色价值观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强制性、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把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大脑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培养人的黑色素质。而从目前人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出发点都是否定和改变应试教育,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对象的主体性、基础性(学会做人)、整体性、差异性(个性健康发展)等,也是以蓝色价值为素质教育导向,所以,我们社会所倡导并成为改革方向的素质教育就是独立人格之教育。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知识、能力等是人的功用品质,人的教育包括素质教育与智能教育两方面。前者的目的是做人,后者的目的是做事,而做人与做事是统一的,不会做事就无从谈做人,而做人也寓于做事之中。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33-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明确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这就是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素质方面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爱国主义教育。一是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在的新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二是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三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1.2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2.应用数学能力培养的内涵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1 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运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这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2 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的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此,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运用、创造的主人。

4.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43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Start from Strengthe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IAN Yingjuan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Sports course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in today's campus educatio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out of schoo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lso have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conno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各级院校也日益重视体育课程。各院校不仅需要注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还需要通过对体育现代化教学的建设,更好地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由于我国体育教学质量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真正得到提升,对此,我们需要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式。

1 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分析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其仅仅注重体育的教学实践,对于某一节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于体育教学质量所具有的一个分支子类。而对于体育教学质量来说,其具有全过程的特点,不仅要完成普通体育教学的任务,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其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而能够获得更高级的体育教学内涵。而在现今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需要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只有保证这两者的良好、协调开展,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并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素质提升的同时更为健康的成长。此外,还需要在学生素质提升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获得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体育教学质量内涵是由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两部分所组成的。

2 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2.1 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走向,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保证内容设置所具有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此保障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目前,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明确的指导与界定,这就使得部分院校对体育内容的设置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就需要体育教学能够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能够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以此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我国的部分院校中,教师往往在对内容进行选择时感到迷茫,进而因为内容设置的不明确、不科学,而使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中,能够保证以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并在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意识。

2.2 体育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的很多院校都已经将教学管理这项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该项工作来说,其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同教学管理不匹配的现象还是经常出现,甚至部分院校都没有将体育这门课程同其它课程放在同等的地位进行管理,进而使所设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往往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完成。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水平将对最终的教学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此,就需要我国的各大院校能够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以此保障体育教学质量能够更好地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适应。同时,在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一套完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同时,也需要能够进一步完善本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评价,并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工作开展的体育教学考评体系,以此更好地保证体育课程的良好、高效开展。

2.3 教师因素

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是课堂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其不仅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活动实践的参与者,其所具有的业务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将对最终的体育教学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正是基于此,目前很多院校都会对本校的体育教师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对最终的体育教育质量进行评定。而为了能够保证教师都能够满足课程开展的实际要求,就需要通过日常定期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意识。而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同学生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以此在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2.4 教学质量评价

在体育课程设计中,教学质量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开展依据,通过准确、科学的评价,则能够帮助教师在认识到自身缺陷与不足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此保证自身的各项业务素质能够满足现今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就目前院校所具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还不能够满足当今课程评价工作开展的要求。对此,就需要院校未来能够对该项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体系建设,以此体系的长期、全面建设,保证院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

3 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式

3.1 正确认识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

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方面,之前就有学者专门提出了五大措施:第一,要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第二,要重视学生的身、心方面的变化以及所具有的特征,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第三,要提升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水平,并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第四,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更好的情感取向;第五,加强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以项目技能的掌握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人认为,提升教学质量应当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教师队伍、加强器材设备建设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教学素质、体育锻炼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加强,提升教学质量。对此,需要我们在采取措施之前,首先能够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3.2 从“全”、“新”、“ 适”方面入手提升教学质量

要想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全”,即全面性。要想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教师仅仅具有责任心以及高度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相关的设施建设也必须能够跟上。以篮球教学为例,如果在体育课程中仅仅有几个篮球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篮球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掌握速度都不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对此,就需要通过全方位协同的方式,通过人、财、物方面的加强,保障教学资源的充足。

其次,是“新”,即创新性。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要能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不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器材方面,从数量、质量、形式、种类上要能够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形式上要敢于打破常规,让学生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便于提高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是“适”,即适用性。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能够要找到目前教学活动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适用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如通过分析发现一些体育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强烈,则很可能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影响质量效果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有关。只有通过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与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采取适用性的对策,解决相应的问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需要院校能够在很好地把握教学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更科学、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4)

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在办学性质、办学方向、办学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职业教育是要实现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良好结合,是要将普通学生(即劳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要通过教育谋求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自己的职业领域。所以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特定的内涵,必须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职业、爱岗敬业、胜任职业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向,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选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别。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在专门工作中“适应环境,影响环境”,开拓创新。笔者认为职校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专业方向,激发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学生的有些素质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有些则是不能的。选择专业方向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基本条件,如色盲者不宜选择医生职业,口吃者不适合选择教师职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健全职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除了应该在学校录取时要帮助学生明确所选专业方向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

专业方向一旦确定,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一般地,一个人真正考虑自己的职业是从高中开始的。而职业院校招收的正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生跨进职校大门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但是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对未来的职业或所学专业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对职业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职业兴趣淡然,职业情感淡漠。所以从职业院校方面来讲,让职校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应该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起点,是学好专业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套用这句话,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专业学习,一定会扼杀人的专业学习意愿,一定不会取得良好的职业成就。当学生对专业有了兴趣,有了情感,一方面,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这种浓厚的职业兴趣和深厚的职业情感正是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用人单位会欢迎一个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安于本职工作的职员。所以专业思想的确立、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情感的建立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二、丰富职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偏重于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教育,它最具职业性,最贴近经济建设,最贴近劳动就业。所以职业能力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活、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要求和条件。

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职业能力包含着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等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职业学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技能就是明天谋生的手段,专业的过硬是他们生存的本钱。所以,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要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上手快,这样的学生最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就业竞争日益强烈、用人单位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的今天,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就是获得岗位的钥匙、适应岗位的本领,因为用人单位不可能花钱雇用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或需要岗前再培训的人。以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必须具备说、唱、弹、跳、画、手工等六项基本技能,必须具备说课、上课、课件制作等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也就意味着缺乏从事幼教这一行业的职业能力,幼儿园是不会欢迎这样的幼儿教师的(即职业人员)。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

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一方面检验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际工作体验,有助于学生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

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必要措施,实践教学是联系教育和生产两个环节的纽带,它能帮助职业学校实现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艺型、实践型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之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大型作业(或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会让他们常常衡量自己,看到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能力优势、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学生从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面对的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方面的重新认识和获得,而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领域做人处事的原则和规范,这是在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中无法获取的,这种经历和锻炼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加强职业自觉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军人的“英勇奋战,保家卫国”,医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财会人员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都是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在职业素质方面的完美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它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同时它还对职业使命的完成起着保证和引导作用。

首先,所谓职业自觉性就是指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敏感性,是职业人员在自己的领域或专业里面必须保持的觉醒意识。比如,记者就必须有善于捕捉社会新闻的自觉意识,军人就要有善于捕捉战机的敏感性等。对于职校生来讲,学生选定了某一专业,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就业于某一行业,成为某一单位的职员,从而从事着某一职业,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自觉性就成为职业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说简单就是要让学生时刻记着是干什么职业的,这样的角色定位,这种意识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很注意从职业所需的学识、技能等方面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也会使一个人很留心收集、捕捉有关的专业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职业角色意识带给人的职业敏感性。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职业觉悟,用人单位也不会长期聘用他,其结果所有的训练也就等于无效。

其次,要做好本职工作,除了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自觉性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它是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它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意味着责任感的淡化,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就好比一个人民教师有足够水平的职业能力即教书育人的能力,但却不愿意好好教书、好好育人,这样的教师也许更可怕。所以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保证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加强以责任感为切入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职业机智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机智和创新意识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职业人员向高层次发展的助推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常常是一种现成的理论,是一种条目化的规律、定律,而未来的职业生活并不是书本理论的重现、翻版,许多意想不到事件的发生更不是用现成理论就可以应付和解释得了的,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非凡能力,一种敏感的职业机智,这种职业机智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在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专业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在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后还能获得完美的结果;面对可能出现的“死胡同”和突发的故障,能及时辨识并加以修正等等,它是专业(即职业)人员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达到熟练地步的表现,是职业人员掌握了高度专业技能和专业艺术的表现,它集中反映了职业人员的机敏性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素质的最好体现。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5)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6)

一、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巨大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进入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此,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来的。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这个思想对我们形成素质教育理论和搞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都确立了这个思想观念,就能有效地消除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

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德、智、体、美、劳基本质量的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殊知识、能力的教育。过去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也重视提高公民素质,但更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而今天我们则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素质教育方法,建立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等环节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

三、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

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人们带来多次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培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二是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三是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人们更要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更要善于学习,善于自我激励。总之,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是这种面向现代社会的教育,即现代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五、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促进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应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明确为什么而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学生的学而言,不仅要坚持继承性学习,而且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了。

六、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通过市场竞争重新配置物质资源,而且要求重新配置人才资源,要求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人才规格等多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当今科学技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教育要培养既文理相通又学有专长、既有创造和开拓意识又具有应变能力和合作意识及服务意识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更是一种个性经济。在市场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一定的表现个性特质的产品是难以打开市场的。人也是如此,必须具有个性特质。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呼唤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七、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或有赖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培养的人才如何,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教育将面临全面的调整,这里包括教育观念与思想、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调整。同时,高科技、信息化社会不仅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能持续地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断发展的素质。人们一旦拥有了这种素质,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续学习和发展。而这种素质的养成、发展与完善又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因此,从这两层含义上讲,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八、素质教育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7)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称为素养。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为人”“做人”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无益于素质的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以上内容可知,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教育,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非专业文化素质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审美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身心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反映在:职业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普通话语言水平、外国语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非专业艺术文化素质水平;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或策划能力与水平;教育类竞赛、比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等;科技类的挑战杯、创业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科技论文获奖及创业实绩等;文化类的摄影、书画比赛、艺术设计比赛或人文社科论文、调研报告获奖等等。能力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校园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是灵魂,是统帅,它指导着其他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其他几种素质的提高提供智力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提高又可以共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同时,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又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四种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全体性。《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

第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8)

药学涉及到药物的种植、研究、生产、流通、应用等领域,药物用于防治疾病和保障人的健康,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由此看出,药学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人文科学。一名合格的药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但药学生对人文素质含义认识不足,对学校人文环境满意度较低,阅读习惯不佳,法律知识欠缺,对药学职业道德坚定性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尽管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越来越关注人文素质教育,但当前的药学教育偏重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高等医药院校加强对药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人文素质诸多内涵转化为学生的教育实践,培养具有自觉学习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性、复合型素质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本文就我校对2012级25班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四年制本科,总人数39人)为期2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作经验总结,分析药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措施和体会,以期能够为推进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药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药学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等途径,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药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行为方式。

 

二、加强药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高水平医药人才的历史任务。药学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医药实践活动的质量。近年来,频发的药品公共安全事件“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落马案”、“安徽欣弗不良事件”、“山东问题疫苗案”等,其主要原因无不与相关工作人员缺失优良的人文素质有关。这和我国的药学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德医术兼备的人才,从而推进全社会医德医风的改善,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我校构建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策略

 

1.重视课程、教师建设,加强第一课堂(教室)的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①适当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基础人文学科课程,加强学生的基础人文素质,此外,结合医药学的特点,开设与医药学相关的人文课程。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药学生的人文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通过以下途径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专业课教师与人文课程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提高;聘请社会上人文艺术界的有识之士为学生开设讲座,补充人文师资力量。③课堂教学要进一步强调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该专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典型事例等启发教育学生;将医学伦理学中的基本原则贯穿到专业课教学中,并相应增加法律法规、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第二课堂(校园)的人文素质教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具体措施如下:注重环境文化布局,陶冶情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参加人文社团,增强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3.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第三课堂(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体验国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所肩负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与课堂教学相比,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①见习和实习。在医院、药企、研究所、基地、社区等地的见习和实习可以直接而深刻地培养学生的医德药德、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服务意识等。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接触社会,服务大众,深入基层,如社区、事业单位等。开展义诊体检、医药知识科普宣传、社区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药学生尊重、理解、博爱等优秀品质,树立努力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③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等精神。

 

四、我校针对药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及成果

 

1.“一一二二三三十”基本人文素质教育方案。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对新生、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填写一份人文素质评价。新生、低年级学生填写人文素质自我评价表(表格内容包含人文素质各要素)。参加二个校园社团。鼓励学生至少参加1个校园人文社团;至少参加1个体育社团。观看二套人文素质光盘。分别是演讲与口才、金正昆礼仪全套光盘。参加三个人文素质专题讲座。主题分别是沟通技巧、励志成才、医药文化等。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分别是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社会慈善等。阅读十本人文素质经典名著。推荐十本人文素质经典名著给学生阅读。这个方案与第一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互为补充,使人文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2.我校构建的适合药学人文素质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科学规范的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需要构建适合药学人文素质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包含自评、互评、考核三方面评价标准。经过自我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与发展优势,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改革传统教育方法中学生被动教育的方式;通过相互评价,学生从大多数同学的认知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增强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经过考核评价,了解人才培养质量,能及时反馈并调整。 3.成果。我校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显著。2012级25班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完成情况良好。“一一二二三三十”基本人文素质教育方案的创新设计及开展,使得学生在礼仪、沟通、表达、情感、品质、生活、财富等方面的素养有所提高,培养了良好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基本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经验交流分享会上,学们通过演讲的形式将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及总结。总体上,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收获匪浅,坚定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目标,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充实了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了社会实践意识,并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才干,在走进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培养了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与具备高尚的思想、职业道理情操、积极的人生观、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更近了一步。

 

五、我校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教学的创新点

 

创新提出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的“五化”基本原则,创新设计并开展“一一二二三三十”基本人文素质教育方案,形成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特色,并构建适合药学人文素质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使得我校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更趋完善。

 

1.综合化原则。实行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化整合,实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立体化原则。逐步形成第一、二、三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体系,即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全程化原则。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不间断,各阶段各有侧重点,在功能上互补、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形成整体效应。

 

4.全员化原则。既关注个体,又关注全体,做到点面结合,每个药学生均要兼顾到,讲究百分之百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9)

作者简介:周琳(197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中国高职‘高等性’内涵建设之载体――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维度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11N114)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周琳。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18-03

一、问题提出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其基本价值取向由原来与本科院校无所区别的理论知识关注逐步转向关注高职教育特定的应用技能。尽管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1]的培养目标描述极大地提升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目标区分效度,然而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等方面,课程建设也较多侧重于课程教学设计或教学模式改革。由此可见,“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高职教育对“高等性”这一属性的弱化。这种隐含技术导向的实用主义教育既不能完全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最终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真正在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而是包涵技术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研究领域较为关注的“职业核心能力”一词,反应了职教界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反思和回归。

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未明晰。尽管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高到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同“能力本位”的核心意义时,作为能力培养载体之一的素质教育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当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具有兼容并蓄的职业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

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主要围绕国际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展开,缺乏适度本土化。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主要分为基础核心能力:例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例如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延伸核心能力:例如礼仪训练、心理减压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全球各地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研发专家在吸收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然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种认证培训项目在被借鉴到中国时遇到了阻力与瓶颈,本土化难度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考体制与西方国家的高考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目前高考生源分流机制中,高职院校处于高考录取的第三类院校,而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的高考录取制度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中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院校而言,呈现出高等教育嬗变至非精英时代的显著特点。根据卡根的分类理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度存在偏见。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现实与实际。

与此同时,人们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政教育;把素质教育理解为零散的文科知识的补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应试教育的新增内容;把素质教育诠释为专业教育的附属。这些误区对正确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都会产生消级影响。因此,单纯依靠“职业核心能力”称谓的引进、单靠不结合中国高考录取制度实际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的引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高职素质教育的症结与问题。

再次,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较之过去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有待进一步丰富,并使之形成完备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以前素质教育仅限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熏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涵盖了课堂、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校园文化等多个载体。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都有所改进,不仅有必修选修的第一课堂,而且有专题讲座、名著导读、艺术欣赏、文艺会演等第二课堂,更有将素质教育贯穿了专业教育始终,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充分挖掘其对学生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等多种形式与渠道。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必须建立不以短期功利为衡量目标的长效机制,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前期投入巨大而见效甚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对学院当前发展收益甚微。在高职院校纷纷求变的历史潮流中,致力于漫长而艰辛的全方位素质教育,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受到多方质疑,甚至存在阻挠。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层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技能教育的关注和实践。从宏观上看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没有探索出长效机制和普适模式,从微观上看也没有真正在每个院校的育人模式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近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践,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而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关注程度还远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这也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更注重于“职业性”的内涵建设,而相对忽略“高等性”内涵的建设。这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将造成功利性的趋向偏差。

三、重构高职素质教育的对策

首先,重新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教育目的设定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以“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来关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情感,那是最根本的。英国的纽曼也指出,知识既是大学教育的工具,又是大学教育的结果,而这样的大学教育就叫自由教育,这种教养连同使这种教养得以完成的知识本身就适于追求。此外,这种教养有着巨大的世俗功效,同时还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最佳和最高心智的形成。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3]极赋化学专长的科特南校长在1945年哈佛“红皮书”形成的通识教育目标对后世具有垂范作用,被概括为:有效地思考(to think effectively)、清晰地沟通(to communication)、恰当地判断(to make relevant judgement)、分辨各种价值(discrimination among values)。在此基础上,1978年“哈佛报告书”明确了教育理想或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21世纪是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高等教育的“有用性”提出质疑乃至非议,人们似乎认为不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高等教育就是失败的或至少是得不偿失的教育。家庭、社会、就业市场等各个方面的衡量标准、价值评判方式都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当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映射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时,便体现为在教育目标上廓清了高职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范畴,但未能清晰定位出产业革命后我国本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在高职院校传统生源急剧减少以及生源渠道受限制的背景下,究竟是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过渡,还是直面中国技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终提升整体产业水平,都成为确立未来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无论以何种需求为考虑,都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专业特长、人才特点和服务面向,突出学校在履行培养人才、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有的人文内涵,可以在借鉴通才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将传统意义上抽象的教育目的细化为若干方面的评价标准。例如:具有清晰的社会主义方向道德伦理思考能力;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所获得及应用的知识具有正确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并形成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良好习惯;具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等。

其次,逐步廓清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内涵并使之具有职业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既要求体现其高等性特点,又应体现其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特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所有专业开出同样菜单,提供同样的课程,一味强调统一性,弱化了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和要求,忽略了本专业的标识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从人性论、道德论出发,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孟子继之以四端之心,经董仲舒传至程朱理学,都将教育范畴的重心落在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上。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将近代道德教育融入人文教育,并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首倡者。而西方自康德《系科之争》开始,从英国的纽曼、斯宾塞、怀特海,德国的鲍尔生,到美国的维布伦、科特南,无一不在着力思考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非功利性教育所涵盖的范畴。因此,当前中国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廓清具有继承中国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思想和接壤西方现代通识教育思想的双重性,既是我国古典素质教育传统的现代化,也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本土化。

无论秉承中国传统教育,还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思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应是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两大范畴。将这两大领域再次细分,可以进一步形成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几个范畴。由此,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即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职业劳动素质等。

而每一项素质教育的内容都应该结合并体现其专业特色。例如在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评价方面,在行业相关法律知识的习得和理解方面,在多岗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方面等,都应针对不同专业增加不同侧重点的素质教育内容。这样的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才能呼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杨叔子院士所倡导的“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4]的冀望,才能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接轨世界产业经济建设的洪流。

再次,全面开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并使之具有多维度分支。

社会和自然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人类总是因为既不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又不断把握自然发展规律,才使得整个“社会人”群体不断向真理和完善接近。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人文素质的优良意味着精神底蕴的厚实,而科学素养的充盈意味着文明格调的高深。美国克利斯特勒指出:“在15世纪,人文学科包括五个科目:即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5]而著名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模式”从1978年发展至今则陆续增加至七大类,包括文学和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 A.B and C)、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 A and B)、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科学(science)、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s)和数理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哈佛开设这些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培养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这一旨在培养全面素质的系统课程,打破了按学科设课的传统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学科、多文化的交叉,视野非常广阔,而且将课程重点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而非简单知识结论的获得,这对探索我国高职院校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极具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基本素质教育为基础,在常识、行为和观念三个层面进行立体的内容描述。根据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纬度,构建以下五类平行课程体系:一是思想政治课程。依据现阶段我国教育部要求开设概论和法律两门课程,且均为必修课。二是习惯养成课程。对学生进行娱乐、生活和职业习惯的指导,如开设手工制作、家政学习、就业指导、民间工艺等课程。三是思维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训练,如开设经济学、逻辑学、哲学、历史等课程。四是欣赏评价课程。对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如开设美术音乐欣赏、古典文学等课程。五是普及技能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通用技能进行初级培训,如开设速写、口译、演讲辩论等课程。在2-5类的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和爱好进行每一类1-2门的选修,但每一类课程必须选修一门。诚如纽曼所言,“知识的所有分支至少在固有的意义上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内容。这些分支并非互相孤立,互相独立,相反,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或系统。……用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向心智传授知识的过程,才是大学教育名副其实的教养。这种教养本身就是好的。”[6]

最后,构建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并使之具有行业标准效度。

传统的素质教育评价以卷面测验作为考核手段,但是这样的考评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体现学生素质获得与提高的动态过程。我们必须进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管理权力的迁移。从传统的教务处、学生处管理整合为与企业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院系考核下移到任课一线教师和企业;让任课教师和实训企业师傅成为学生素质养成的真正指导者。制定严格的习惯评价标准,按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的各种素质进行管理,如自律、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在课程项目中贯彻实施,由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评。规范评价语言,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评价,凡是有证书的课目均以证代考。

采取全方位的动态素质教育考核措施。将片面的试卷测验扩展到学生校园日常行为考核、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能力及活动考核、家庭及社区行为考核、企业实训考核、社会责任及社会活动参与考核、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考核等多个方面。建立学生成长性素质教育评价档案,并使之具有多米诺骨牌式的跟踪效度。将素质教育考评结果列入学分考评,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毕业资格、就业推荐等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2]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素质教育的内涵篇(10)

一、时代呼唤美术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 在这样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不敢想象会给培养我国下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多大的影响。时代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美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 首先,纠正美术教育观念上的偏差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先做好人的工作,要让教育者对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少做一些表面文章,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做的却是应试教学的文章。只有做好教育主导者的工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美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其次,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保证。要一改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第1.进行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系统教学,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评议系统。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语言都各不相同。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我们只有以“宽基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再出现现在许多中学生看不懂西方现代派著名美术作品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有利于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第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中通过描绘几个在田野中弯着背拾稻穗的老妇人的形象,及使用大地般静止深重的构图,使画面肃穆而高尚,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同情。令观者也瞬间肃然起敬。所受的振撼是用言语所无法达到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 第3.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现成地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明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悟”合一。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美术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我们只有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树立它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育人优势,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

上一篇: 校园安全主题班会总结 下一篇: 门诊部副主任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