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导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2 14:36:58

应用化学导论

应用化学导论篇(1)

“消化”,在生物学上的解释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在物理学习中,“消化”是指要在熟练认知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这些物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物理学中的事情说明白。“说明白”是对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的“消化”后最终的表现,但要说明白,必须经历识记、理解和应用这三个基本过程。物理这门学科不同于一些其他的学科,很多的知识就只记在大脑里是显然不够的,我们如果不去消化这些知识,把它们的条理分析清楚,排列整理好,它们就像垃圾一样在我们的大脑里就越堆积越多,进而影响到我们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堵塞我们大脑的交通,等我们想要用的时候,却没有头绪在哪里能够把它们给找出来。

二、“消化”理论在物理学习中的实践

1、识记

识记是消化的前提,就如把食物送进胃里一样,没有食物,也就无所谓消化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需要识记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非常的多,特别是在力学和电磁学这两大块内容当中。首先只有把这里的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记住了,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整理,进行消化。例如在力学这块内容里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有很多:力,运动,力和运动的联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天体运动,以及能量里的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里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等。更不用说这里面的大量的物理公式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这些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要清楚,至少脑子里要有一部分印象。

2、理解

理解是消化的过程。当今认知科学的观点,理解是指拥有了一个心智模型、心智表征或图式。

理解一个主题就意味着能够利用这个主题进行灵活性地解释、证实、推断、联系和以一种超越知识与常规技能的方式进行应用。譬如,当一个学生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是指这位同学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他能够用他自己的话解释该定律,能够解决他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能够探索出验证这一定律的方法等等。在物理学习中,对于题目所给的知识,自己识记的知识,我们能够找到头绪,或是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把它们条理分析清楚,在要用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得到该知识点对应的门牌号。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或是理解不透彻,就如吃进美味的食物一样,让它经过我们的胃而不消化,又或是消化不良,无法吸收。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可惜的。

要理解这些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就要知道它们的背景以及形成的过程,看它们与哪些知识点有联系,又或是与哪些知识点有区别,而不是对某个概念的单独识记。理解是通过一种思维的跨越,把已有的知识发散出去,并与其他新知识、新信息、新情境产生丰富的多层次的联系。对于某些有类似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去理解,例如电场与磁场里有很多的知识点: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电场线与磁感线,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里的偏转之类的,它们之间很类似,但又有区别。我们就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去理解它们,而且这样子对比着理解更加深刻。

3、应用

应用是消化的结果,就像对于吃进我们胃里的食物经过消化以后,我们就要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但也不是全盘胡乱的吸收,哪些营养物质对于是我们身体哪一个部位需要的,我们就应该把这些营养物质往这里运输。要做到物尽其用,而不是大材小用,或是张冠李戴。有了识记和理解这两个步骤,我们解决基本问题来说,应该没什么困难了。然而对于同一道物理题目,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对于力学这一块内容的问题来说,我们有力学的观点、能量的观点以及动量的观点去解题。不同的知识点对解题的方便程度是不一样的,有时直接用运动学的知识解题简单、实在,有时用能量和动量的观点却可以忽略其经过的过程,省略了很多分析和计算的时间,直接对其的结果分析,去列式解题。而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能量观点侧重于设计位移类型的,而动量的观点侧重于设计时间类型的。

例如这么一道跳水题目:跳台距水面高度为10m,运动员跳起后到达最高位置时,估计运动员的重心离跳台台面的高度为1m,当运动员下降到手触及水面时要伸直双臂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这时运动员的重心离水面也是1m(取g=10m/s2)。第一问是从最高点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其重心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员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为多长?第二问是若忽略运动员进入水面过程中受力的变化,入水之后,其重心能下沉到离水面约2.5m处,试估算水对运动员的平均阻力约是其自身重力的几倍?

第一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只要识记和理解了这个过程以后,脑子里就应该出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解决思路:运用自由落体运动有关的知识点解决。关键在于第二问,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分段法,前面一段做自由落体运动,后面一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出运动员落水前的速度,然后重点对后一段过程分析。然而在后一段过程分析里,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把重力忘记考虑了,导致解题出错。而且分段考虑计算量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出错。如果在这第二问的解决当中,目光放远点,不再局限小段考虑,而是通观全局,从整体入手,应用整体法去解决,整个过程只有重力和水的平均阻力在做功,而且初末状态速度都为零,则意味着动能不改变,那么重力做功和阻力做功大小相等。并且两个力作用的距离都知道,这样求解水的平均阻力就方便多了。计算量少了,时间也节省了一部分下来。

在物理考试当中学生普遍感觉时间来不及,那么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用简捷的方法和步骤解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出来让自己思考而不会来不及解题了,而且试卷清爽也为老师批卷带来很多的方便。要得心应手的应用这些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解决难题,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块的认识,从整体入手,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章某一节的知识点,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状态。对于这些物理学科的认知,我们应该经历书越读越厚,然后是越来越薄的过程。

应用化学导论篇(2)

1.引言

个性化教学是指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在教育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教育新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加德纳将智能分为九种,即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这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看待每一个学习者,关注学习者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提供了九种智能类型,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给我们一种启示: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以什么方式去看待学生,以什么方式去评价学生。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3.1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智能,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语言和数理智能。强调智能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拥有的智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创设多种智能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更为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对于学校而言,是一种发挥教育导向功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因而,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课程材料改革的需要,是进一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需要。

3.3有助于辨别学生的智力发展倾向

加德纳认为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传统课程结构中常强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其它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而学生的智力存在多样性,真正有效的教育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语言、交际等相关智能的变化,更易于辨别学生的智力发展倾向,有助于教育发展目标的确定。

4.多元智能指导下的个性化教学实践

4.1教学目标改革

实施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教学策略研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当今社会急需的技能、知识及最重要的理解能力。

4.2教学方式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团队使用《摄影基础》与《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强调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发扬学生有个性的学习风格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个性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4.2.1情境创设

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意义,培养对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个体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选择平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讲授课堂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平台帮助学生辨别认识到自身独特的智能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唤醒智能、扩展智能、使用智能学习和迁移智能的过程,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优势,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

4.2.2情感态度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引导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特意见,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失败和错误,教师不是采用一票否定的做法,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和疑惑,学生会放下包袱,消除担心犯错误的恐惧,更自由更自信地面对学习,充分展现个性特点,并发现自我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会在肯定其创造性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发现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继续探索。

4.2.3分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分组合作,学生不但能掌握基本的学习理论和实践操作,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掌握与人交往、自然观察等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法,与学生们共同商定分组的规则,引导学生在分组的过程充分合作,使学生的智能优势得以发展,在个性和共性的相互融合中收获成长。鼓励学生参与共同讨论、争辩,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教境与学境,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了解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智力类型进行分工,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合作精神,充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3改变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评价强调统一,把标准作为评价的准绳,适合这根准绳就是好的,不适合则不好。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影响着整个教学方向的发展,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我们需要从传统单一考试的模式中走出来,开创关注学习者多项智能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差异与多样,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改进功能。因此,在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采取了以下教学评价措施:

4.3.1个别化评价目标

由于环境和基础的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评价中应首先强调评价目标的个性化,为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制定相对适合的评价目标。例如,作品的提交上采取区别化的作业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合适的评价方式,从而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多种智能发展的目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意见和想法。在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基础上,教师区别于传统课堂中以一致、标准的答案强求学生的做法,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其充分发挥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

4.3.2多元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实践过程中,采用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要从学生的作品、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主人翁参与精神,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反馈,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4.3.3发展性评价方式

现代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反馈,识别学习者的强项和弱项,并提出学习者今后应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预测学习者未来的发展潜能等。每个学生的发展速度与轨迹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背景与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位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而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价目标,并把评价目标切分为阶段式的评价目标,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与发展。重视学习者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根据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习者。

5.结语

传统智力测验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可以通过测验检验出来,但这种测验仅仅强调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使教育流于应试化,而偏离其正确的方向。尤其是实践操作为主的专业课程,由于智能结构的独特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风格都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上进行全面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襄译. 重构多元智能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2][美]贝兰卡,查普曼,斯沃茨著.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应用化学导论篇(3)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江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在自身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建构知识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将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李其维,1999)。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context)的体验,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学家们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何克抗,1998)。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信息)和媒体(教学环境)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板书及其它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出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介人,尽管许多外语教学课堂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新的媒体仅仅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人使“书灌”变成了“电灌”,新瓶装老酒,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Dr.Micheal D.Williams,2000),如下图所示: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J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祝智庭,2000)。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张屹,1999)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信息化教育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英美文学史”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通过指导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增强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基于认知主义学习论,教学主要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达到教学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发起、运行、评价的,学生只是教师的控制对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英美文学发展史,评析作品主题思想、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语言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介绍作品的欣赏方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教学材料基本是以教材为主,很少涉及其他教学资源。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英美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知识点的繁杂,从中世纪到现代几百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涌现了繁星般灿烂的文学巨匠及无数的优秀作品,这些巨匠与作品受其所处年代历史、文化、宗教等影响,分属不同的文学流派,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复杂的思想性,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很难得其精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被文学史生动有趣的内容及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陶醉于教师的讲授,但在课后,往往被那些复杂的外国人名、作品名、人物搞得晕头转向。有些学生则将学习重点放在识记大量的知识点上,对于作品的理解、分析、欣赏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是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然而,长期困惑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是:一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限于在文学史范围内进行修改;二是认为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手段不象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难以做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化,在思想上人为地限制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其实,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师不应该以传播知识与控制学生为主要任务,要求教师以‘导’代‘教’、提倡对话性教学”,这一教学原则同样适应于英美文学教学,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蓬勃发展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英美文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先进性、现代化、多媒体化相联系是完全可能并可行的。

四、信息化教育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引人信息教育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单一讲授英美文学史知识的模式,在跨学科的平台上整合课程内容,把电影改编、美术、音乐歌剧、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各种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按照文学发展规律重新建构英美文学史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学科整合知识点,主要内容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思潮、文体分类、重要作家、作品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讲授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课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资料和自己从其他资源收集的资料,进行深人的学习,并以撰写论文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其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学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使隐含的思想变为直观把握;把枯燥呆板的文学史资料变为生动活泼的视觉、听觉艺术;将“视、听、读、写、做”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精彩纷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视:充分利用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中国文化视觉资源,将传统文字的英美文学史教学转变为视觉英美文学史教学。听:充分利用音乐、诗歌朗诵、歌剧改编、戏剧等视听资源,改变传统英美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艺术殿堂的氛围。读:按照英美文学史的演化规律,阅读经典名著,把握英美文学精髓,掌握其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英美文学论文,为深人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做: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制作多媒体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素养。

五、结论

应用化学导论篇(4)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中,由于分数指向趋势,大多数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阅读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分析。这类的课堂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体性被忽略,师生之间极少交流和沟通。学生真正做的不是“读”而是“听”,学生是通过“听”来理解文本的。这不但有悖于阅读的初衷,同时由于很多英语教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前活动并利用读前活动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简单的书面信息的获取,而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了解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寓意,更无法真正体会语言之美。

二、图示理论及其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图示(schema)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内,后经不断发展成为图示理论。该理论认为阅读并不是传统“从下而上”被动的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利用该理论,我们可以对英语阅读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说。图示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其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它仅指导读者根据自己原有意志,恢复或构成意思。图示理论还认为在阅读时要正确理解篇章内容,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脑中具备与文章相应的图式,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成功激活该图式。

在篇章的理解过程中,读者一般会根据自己习惯的信息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将呈现在眼前的文字信息与自身的经验相连,而从激活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等原有图示,以此来为预测和理解篇章打下基础,逐步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连。图示理论也据此强调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理解中的作用。在实际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大脑中其实已经具备了能与文本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等图示,教师只要正确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已有图示就可以使阅读达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图示理论在阅读理解教学中进行运用是完全可行的。

三、图示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根据图示理论,高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主动有意识地去扩展野,开扩思维,培养他们不断地去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较重,很难完全依靠课堂内的有限时间去扩充图示,所以需要依靠课堂教学和课外扩展两种途径共同实现。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配备的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互动白板、广播等媒介,尽可能多的利用丰富的图片、书籍、幻灯片、辅助教参等来在阅读前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阅读文本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关于中国和英语高中生活差异的文章时,教师应该先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真实学校生活相关的背景信息,以让学生首先对自己不熟悉的外国学校生活方式得到基本的了解,在学生有了相应的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文本的阅读就会相对较为简单,学生也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课外接触中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由于现今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尽可能多使用现代化资源手段,比如各种网络资源、网上课程、英语学习软件等来接触一些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适时的举办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讲座,小规模的英语论坛和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英语国家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更多的文化背景图示。

总而言之,图示理论是值得借鉴的指导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科学理论。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图示,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激活适用于本情境的图示,才能够将阅读信息与背后的文化知识联系起来,真正发挥图示理论的教学指导作用,从而最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水品。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导论篇(5)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b)-0149-02

Abstract:Letterpress aimed at the existed problems of applied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thesis in our university. From reinforced student cognition the thesis’s significance, Made sure student made out the thesis’s subject, sufficiency exertion the teacher’s guidance effect, reinforced the thesis’s metaphase inspect and the thesis’s quality controlled by the thesis process. In this paper, exploration safeguard of the applied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thesis quality.

Key Words:Applied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thesis; Quality safeguard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题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3]。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性、不科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有的选题偏离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是把科研项目简单地分解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课题的难度过大,从而很难保证论文质量;另外有的则选题过于随意,毕业课题只是专业综合实验的简单延伸,由此造成毕业论文内容不充实,过于简单,有此造成一些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

1.2 一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

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在选题确定后,学生应根据所选课题按时按质完成选题所确定的课题内容:包括查阅、综合和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设计相关研究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所得的数据及时地进行分析与处理、撰写论文等。但一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认真对待与马虎了事都能正常毕业,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不端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拼凑相关实验数据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

1.3 一些带教导师对指导毕业论文的观念存在偏差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观念是否正确,以及其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导师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指导过程中,忽视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放弃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个别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的指导和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方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影响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 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论文选题要求、中期检查、论文四表填写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毕业答辩要求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以保障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

2.1 切实做好学生论文选题工作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都有传统的导师制制度,许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另一些学生申请有学生科研课题。由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就从此切入点着手,尽可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与导师制及学生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不仅符合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更好地做好毕业论文,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打好基础;对于其他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在明确导师后,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由导师列出难易程度适当的相关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从中选择毕业论文课题,以激发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此举通过填写及检查学生的“论文选题登记表”来尽可能减免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不科学的现象。

2.2 重视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从大三起,通过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要性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训练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又能有效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对毕业论文环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介绍各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利用专业导师制制度,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某个科研方向的兴趣选择导师,以尽早介入导师部分科研工作。使其尽早学习如何正确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如何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做好毕业论文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2.3 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切实做好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前提。当前很多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也部分协助导师参与本科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每周和研究生交流的时间,规定本科学生也参与每周的面对面的交流,交流期间导师不仅要和学生探讨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调整学生的不良状况,促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此举我们通过由学生填写“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导师双方签字认可)”来体现教师在论文期间指导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督促教师能更好地做好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2.4 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

严格遵守学校教务处、学院相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由导师列出相关研究课题,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后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包括:选题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简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时间进度安排等;经导师检查签字及专业负责人审查通过并签字后,学生方可进入实验研究。

(2)导师须经常关心及指导学生的论文课题研究,对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学生须填写好导师指导记录表并双方签字认可。

(3)校教务处、学院及专业组织相关专家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登记表、导师指导记录表、论文进展程度、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检查学生论文是否每人一题,学生之间是否存在重题现象;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是否小于6人等(严格规定一个导师最多指导6名学生)。

(4)学生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经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答辩,答辩时规定指导教师不能参加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答辩教师必须填写好学生答辩记录表并签字。

2.5 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毕业论文服务

充分利用教育部资源化学及上海市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让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时期能利用其良好的实验条件及实验仪器设备,获取有效的与论文相关的表征数据,以保证论文完成的质量。

3 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其完成的质量是对毕业生综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课题综合设计能力等进行科学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力度,对于保障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导论篇(6)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正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显现出来,因而必须在汽车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教学水平。以下笔者就以《汽车理论II》为例,就“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汽车理论II》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浅谈

在传统的《汽车理论II》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填鸭式”地灌输理论知识和推导公式为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难以进行。而《汽车理论II》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性,例如在数学模型和力学模型的学习都较为复杂,与汽车工作的理论及其结构学习较难联系,而对于一些初学的学生,在面对大量复杂的力学模型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导致其形成恐惧心理,使得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水平低下。

二、浅谈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

“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必须确保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化理论与数学模型的学习用工程实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实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且在工程应用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摈除传统教学模式下产生的学习恐惧,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实践核心。以下笔者就分别从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就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理论II》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对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进行改变,并以“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指导,采取应用工程实例与理论联系的方式就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汽车理论II》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应结合生活和工程实例,以巧设疑问的方式致力于学生的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就有关《汽车理论II》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讨论和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有关操纵稳定性的学习为例,笔者首先将一段关于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由于甩尾导致的一起交通事故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再引导学生应用即将学生的知识理论就该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又如在学习轮胎的侧偏特性时,笔者首先以自行车的轮胎为例,就其高宽比、尺寸、胎压、垂直荷载的变化给侧偏刚度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再以同一道理将其移至汽车轮胎的学习,此外,笔者在进行车辆质心影响汽车操纵的稳定性的教学时同样将自行车作为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操纵性出现的各种变化,最后引导学生练习汽车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理论II》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在黑板的板书,由于其弊端的存在,且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必须对这一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最为常见的多媒体技术为例,由于其能将概念、动画、图形、音视频等现代化的信息载体进行有机结合的作用,因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多媒体与板书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传统的板书难以表现出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表现出来,帮助经验缺乏的学生对《汽车理论II》中的知识概念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并尽可能的优化《汽车理论II》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手段创新过程中还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如在《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运动微分方程》、《车身单、双质量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的教学,笔者采取的就是板书的教学方式,在对模型中相关参数表示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之后,利用力学基本理论推导,再对学生在概念与公式、汽车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并对学生在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加强了培养。而在汽车横摆角速度瞬态响应和幅频特性等具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则应用了软件编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视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编制仿真程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

(三)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理论II》考评体系的创新

在考评体系方面,笔者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考评体系。采用“体验性作业20%+课堂讨论表现10%+期末考试70%”,改变了传统一次考试定结论的弊端,重在考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理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探索意识。

三、结语

总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在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汽车理论II》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导论篇(7)

1.1本科毕业论文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7]:(1)经费不足。应化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经费有限,仅依赖学校下拨的毕业论文经费是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2)实验条件欠缺。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无法满足毕业生每人有一套独立实验装置和一小块专用实验平台;(3)教师资源不足。学生人数猛增使本科毕业指导教师明显不足,平均每个指导教师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根本应付不过来,自然也无法保证其指导质量。

1.2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不严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脱离生产、科研实践,没有反映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某些选题只是教学实验的简单延伸和甚至重复,一题多年、一题多人现象并不罕见;二是简单地把科研任务分解为毕业设计题目,任务难度和工作量都不合理,造成最后毕业论文难以完成或者文不对题。

1.3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3]。指导教师水平和责任心不足、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就是走过场,做与不做都能够正常毕业,参与毕业论文的自觉性较差,甚至有少数学生采取实验数据造假、拼凑、抄袭等手段蒙混过关。

2毕业论文“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我校在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毕业学生、指导教师和参与的企业都从中获益。经过几年来对“产学研”合作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该模式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四个环节。

2.1提前启动和准备毕业论文工作我校应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双选”工作主要在第七学期后半段完成,因此,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所需要的启动和准备工作也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来自用人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通过沟通确定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方式;(2)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结合其签约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因材施教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校外指导教师;(3)学生根据毕业论文任务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调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确定基本技术路线等。

2.2“产学研”紧密配合做好选题工作采用“产学研”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应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牵头、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参加。由于校内指导教师更熟悉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特点及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因此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结合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和毕业论文的专业要求确定合适的题目。选题必须兼顾本科毕业论文的专业性和工作量、技术难度的适宜性。应该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将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题目;二是把企业中较大或者较难的生产、科研课题直接作为题目。选题过程中还应该兼顾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特点,使毕业论文对于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有较大的帮助。比如在与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中,根据公司对学生未来工作性质的定位来确定题目,对于定位于研发岗位的学生安排合成及机理研究方面的题目,如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微乳液聚合研究、一种磺酸盐型缔合单体的合成等;对于定位于生产岗位的学生则安排与工艺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如丙烯酰胺聚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对于定位于现场服务和销售岗位的学生安排应用研究题目,如大港高温高盐油藏缔合聚合物驱油体系应用性能评价。这种兼顾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的选题安排对于调动企业和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利的。

2.3采用双向管理机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选题确定后,毕业论文指导小组以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为原则合理安排实验的地点和时间,相当部分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工作需要在企业的具体岗位完成。这种模式虽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利,但是也带来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我们采用的是双向管理机制,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既分工负责又联合指导,由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正常毕业论文管理程序,还需要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所组织的开题预答辩、中期预汇报和毕业论文预答辩等环节,从而使管理工作贯穿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也使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能够及时相互沟通,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应用化学导论篇(8)

一、引言

思维导图法是一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有效的思维工具,它利用图形和网状的连接结构,并配以关键词等,以提高人们对信息的筛选、优化、记忆等能力;头脑风暴法则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思想自由性与范围扩展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科学的、可行的观点和思想。思维导图法通常单独应用在中职商务礼仪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仅凭一种方法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弊端。经过研究,头脑风暴与思维导图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那么传统思维导图的运用过程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相结合,效果如何?又应该怎样进行实际的操作呢?

二、传统思维导图运用过程中的问题

单独的思维导图的运用具有的效果是无法否认的。一方面,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具有很高的可视化程度的方法,它能够提高思维优化的效率;另一方面,思维导图能够以图示表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记忆。思维导图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种知识表示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适用程度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传统的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弊端。

(一)思维导图无法训练思维技能

思维导图只是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记忆、优化信息的模式,但它无法训练思维技能,无法为学生提供激发思考与创新的方法,这样通常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更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思维僵化等问题。在中职商务礼仪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通过思维导图构建思维框架、理清思路,但对于不具有优秀的思维模式的学生来说,要想形成新的高效的商务礼仪思维模式,则收效甚微。

(二)思维导图无法表示较多且关系复杂的概念

在商务礼仪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较多而且关系较为复杂的概念的学习、记忆与优化,反而更加得不偿失: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理解扭曲甚至记忆错位,增加了学生理解、优化与记忆的难度,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应用此方法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三)思维导图的效果问题

在商务礼仪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学习要经历理解、应用、效益三个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逐渐理解商务礼仪的概念,在头脑中建构思维体系,进而投入实际的商务应用中并获得相应的效益。但是,不同的人实现如上过程的时间不同,通常会受到个人的习惯、投入训练的精力等方式的不同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控制学生的商务礼仪学习时间时难度很大。

三、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结合运用的必要性

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的结合运用,能够增强商务礼仪教学应用效果,避免传统的思维导图法的各种弊端。在学习、理解、优化与记忆的同时,合理锻炼思维灵活性,使思维技能得到促进与提高,从而增强商务礼仪技能的应用能力;在思维导图模式下的商务礼仪的学习过程中,头脑风暴的结合为学习增加了创新的元素,丰富了学生的专业商务礼仪方面的思维,免去了处于思维僵化模式的危险境况;在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方面,头脑风暴的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能力与参与意识,节省了深入发展应用知识的时间,使商务礼仪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的结合运用具有必要性与实践意义。

四、在实际运用思维导图时加入头脑风暴方法

第一,教师用思维导图法将商务礼仪教学知识的内容表现出来,提供给各讨论组学生;

第二,教师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涉及领域的不同,对讨论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

第三,讨论组学生从思维导图入手,深入学习与理解理论知识,并查找相关资料等,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讨论课上,鼓励学生小组积极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考讨论,自由发言,并试着对所得出的各种思路进行筛选、查验,从而找出真正切实有效的观点(支持以辩论的形式论证商务礼仪知识问题);

第五,要求学生在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的过程中,记录讨论成果,并最终以讨论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并辅以小组讨论成果的思维导图;

第六,教师收集、整理成果,并进行小组成果交流会,交流头脑风暴讨论中的所得以及讨论方法等。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教师向各讨论组分配讨论内容之前,应当举出头脑风暴法讨论的方法以及实例,使学生真正掌握该方法,并投入到应用中去;

第二,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努力思考,争取得到自己的成果;

第三,讨论过程中,如果小组成员一时间都没有好的思路,应该予以放松,适当转移一下注意力,休息一下,再进行讨论,以防止学生思维疲劳;

第四,应该适当替学生整理一下讨论成果:教授学生按照科学性、合理性等基本原则筛选、查验以及整合头脑风暴法的运用所带来的各种思路,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使其将思路整理清晰,从而高效地检索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能够自主创作思维导图,将成果完美地表达出来。

六、结语

传统的思维导图法的商务礼仪教学模式的弊端已显露无遗,而新的思维导图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体现出了它的优点。在这套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对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优化、记忆、应用以及创新方面都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其效果更加明显。学习思维导图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践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冀平.浅析思维导图法与头脑风暴法的融合应用[J].学周刊,2011(1):33-34.

[2]林惠.头脑风暴与思维导图的完美结合――如何在《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广告创意思维模式[J].2012(2):121-124.

[3]吴晓茜.一样的文本不一样的精彩――《文本信息的表达与加工》教学偶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55-56.

应用化学导论篇(9)

1QFD和TRIZ理论

1.1QFD理论

QFD是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质量特性,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改善“质量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QFD理论目前已经成功的推广应用到建筑行业、软件产业、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质量屋为载体,QFD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规范的定义出每一阶段活动应该满足的质量特性和标准。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将QFD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类比为顾客需求,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类比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以“满足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改善我们“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论文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1.2TRIZ理论

TRIZ是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过对全世界约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类技术系统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突破思维惯性方法、功能资源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40个发明原理等。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系统进化的一般性客观规律。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依循TRIZ理论规划出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运用

QFD能够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框架,将定性的培养需求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质量特性,即实现了“需要什么”到“应该做什么”的转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问题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系统的提供如何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为了解决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TRIZ理论恰好弥补了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它通过规范化处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进化法则,在毕业论文指导的思想层面,实现“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转化。

2基于QFD和TRIZ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2.1细化论文指导的能力培养目标

粗略的来看,毕业论文各个主要环节中,论文选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甄别、筛选、阅读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具体的写作过程更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途径。但实际上,各个环节对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交叉螺旋递进的多层次关系。同时,管理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分为知识综述型、理论研讨型和实证应用型三种形式,对能力的需求和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QFD理论,利用质量屋,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在不同环节应该培养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毕业论文的培养质量规划矩阵。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能力培养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照培养质量规划矩阵,选择合适的论文方向。

2.2建立论文选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针对具体的论文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创新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临渴掘井的方式,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才会想到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这样分散的、孤立的、临时的对论文研究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无法保证论文整体的连贯性,也有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借助QFD“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在确定选题后,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设计论文的知识运用规划矩阵,准确的识别出论文研究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论文选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预先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

2.3规范论文研究的系统思维方式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总结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对策建议”,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脱节,“通过现状分析不出所归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怪相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论中包含的完备性法则、向超系统升迁法则、向微观系统升迁法则、子系统非一致性进化法则、协调法则等思维方式。显然,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论文研究上,确认研究对象所处现状,发现其缺陷和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规范论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化学导论篇(10)

2.4人一组。讨论如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等稍有难度的内容时用这种方法分组。

3.8人一组。讨论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等较难内容时用这种分组法。

4.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分组法一般用在像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二、讨论的问题来源

讨论的问题要求非常丰富,它可以是由学生提出的原汁原味的问题,如在课本中的不理解的内容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也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如有关实验现象的问题等;更多的是经过教师筛选、加工、设计的具有共性的教学问题,如平衡原理、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三、切实有效的讨论方法

1.阅读质疑讨论法。即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应的段落,然后讨论、小结。该法适用于文字性较强的知识,如: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保存方法及简介性知识。在学习水泥的简介时,先提出制水泥的原料、设备、水泥的成分、特性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边阅读边讨论,再归纳小结。

2.实验质疑讨论法。即先做实验,然后提出质疑让学生讨论、归纳。例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教师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再由各小组讨论、小结。或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由各小组把结果拿到课堂上讨论后得出结论。该法能使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挖掘出问题的本质。

3.类比讨论法。即以学过的某一知识来讨论推测与其相似的新知识。例如:根据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让学生推测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由氯气的性质讨论推测氰与水、碱的反应。或比较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结构原理;比较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比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与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等概念和原理的异同。该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对比讨论法。即通过比较在性质上对立的概念和原理,得出其中的异同,来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对比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加成反应与消去反应、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燃烧与灭火、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酯化反应与水解反应等。

5.图形讨论法。即以教材中的某一图形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元素周期表一节中有“一些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示意图”,从表面上看该图只能体现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其实可以以此为起点让学生讨论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以及该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知识。

6.联系实际调查讨论法。即让学生贴近身边的化学。我们身边的许多化学知识常被学生忽略,如小到铁锈、火柴、化肥、电池、食物的腐烂及保存等,大到合金、光导纤维、合成树脂、结晶牛胰岛素等。引导学生时时观察、时时留心、时时调查研究,及时把结果拿到课堂内进行讨论,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7.其他讨论法。可以对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讨论,如在学习金属的冶炼这一部分内容时,讨论为什么拿破仑曾用铝碗来显示他的高贵,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金属的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自学阅读,自行讨论,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等内容时,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应用讨论法的注意事项

1.不可急于求成。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用讨论法上课,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和开阔的眼界,且比较费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从预习、指导学习方法等方面做起。

上一篇: 全民健身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 思想与政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