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课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5:38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1)

尽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对其研究,仍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课程定位、学科建设、研究深度、教法创新等。大学语文课程既是一个“种”概念,也是一个“属”概念;既可指称特定的一门课程,即“大学语文”(或“高等语文”),亦可泛指紧密相关的一个课程系列,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演讲与口才”、“高级语文素养”、“大学人文”等。由于授课时数、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院校不得已将其中一些课程合并,归于一门,如将“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合并为新的“大学语文”。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尚可研讨。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两门课程归为一门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何改变,教学质量如何保证等具体而深入的实际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使课程不仅是形式上的合并,而且是内涵上的融通,进而找到一套既切合教学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整合策略。

从课程定位来看,合并后的大学语文课程实质上依然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及应用写作能力培养课程。其开设目的是使修课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培养扎实过硬的应用写作能力,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及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充分的基础。

合并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来认识。第一,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注重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它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第三,它是一门培养高等语文素养及应用写作能力的课程。该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的课程,侧重于对高等语文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常用应用文写作方法的介绍。

高等语文素养部分的教学,要努力引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修课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汉语言文字水平;能够顺利地阅读学术论著、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言说和善于展示自我,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努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应用写作能力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在推动党和国家公务管理活动及各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是党和国家用以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公文工作者的写作水平应当与公文工作的实际需要相一致,能否写出一手符合规范要求的公文,是衡量一个公文工作者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理论知识是指导具体应用文文种写作的基础,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的概念、性质、特点、作用,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须加强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者自身需要具备的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与写作知识修养等基本素质修养的认识,以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水平。最终,要使学生能够写出适应未来本职工作需要的、符合规范要求的应用文文本。

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达到应试目的不同,大学语文课程重在加强学生对母语更本真、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更强的语文能力、更高的语文素养和更健全的人格精神。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完整的语文能力,一般来说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方面。听说能力由于侧重一般应用,加之课时量、学生数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更适宜另设其他专门课程来培养。相对而言,读写能力更多表现为一种多维、复杂、综合的能力形式,同时也构成较高听说能力的基础,应当成为大学语文课程主要的能力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不断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为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作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认真编写和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一项任务艰巨、需下大气力方能完成的重要工作。30多年来,全国已出版各级各类大学语文教材千余种,其中不乏堪称经典的优秀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主持编写了多部带有实验性、探索性的大学语文教材。这些“新型”教材总体上理念新颖、体例独特、选文丰赡、质量上乘。同时,有关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学术探讨日趋深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研究、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等的论集专著相继问世,为确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质量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水平提供了学理支撑。就其本质而言,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是一个不断汲取母语与文学、学术与教育、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等多元营养,彰显汉语言文字功能和魅力,引导大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步入健康语文生活、建构美好精神家园的稳中有变、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整体来看,现今大学语文教材主要倾向于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出发,以“文选”的方式收录古今中外的“好文章”、“美文”,在编写理念、选文标准、组合方式、体例安排、单篇设计和阐释等方面呈现出多种样态。[3]然而,这些教材在编写理念的科学合理性、选文内容的教学适用性、篇目选定的比例协调性、与中学教材选篇的区分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且往往很少涉及应用写作的内容。应用写作的部分通常由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承担。即使一些将“文选”部分和应用写作部分编写在一起的教材,也总是“整”而不“合”,缺少贯通性和统一性,成为“两张皮”。因此,在积极吸收当前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类教材编写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出发,编撰出既重审美、素质,又重实用、能力,既有传统大学语文品格、又融务实应用写作于一体的整合型精品教材,乃当务之急。

在努力解决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基本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保证和提高合并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除课程合并、课时压缩带来的课程整合性问题外,当前许多院校迄今仍未将大学语文列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或者将原来的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甚至直接取消了这门课程。尽快扭转这些不利状况,重视并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力度,稳定和扩大专职教师队伍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母语高等教育难题。

基金项目: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2012年度教研立项课题“母语高等教育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整合性研究”(ZJY2012C0009)。

参考文献:

[1]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34-36.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31-02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是农科院校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对于指导、帮助本科生开展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包括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两部分,其中数据处理是该课程的重点。但对工科基础比较薄弱的农科院校学生而言,数据处理部分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要求较高等特点[1],使学生难以掌握该部分内容。课堂调查表明,学生在心理上对该部分内容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在学生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学生在数据处理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现在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强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教学为该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本课程选择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之一――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教学。

一、Origin软件的简介和特点

Origin软件是美国OriginLab公司开发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自1991年问世以来,该软件一直在不断升级,目前已发展到Origin 9.1版[2]。

和当前流行的图形和可视化的数据分析软件Matlab、Mathmatica、SAS等相比,采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绘图,不需要任何计算机编程基础,也无需熟悉大量的函数和命令,只需单击工具条按钮或者选择菜单命令即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此外,Origin可使用自身的脚本语言LabTalk控制软件,该语言可使用内置的基于C/C++的编译语言Origin C进行扩展。因此,Origin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等特点,既适合于一般的作图需求,也能够满足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因此,Origin软件已经成为广泛流行和国际科技出版界公认的标准作图工具,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工作者常用的软件之一[3]。

二、Origin软件的基本功能

Origin软件在科技绘图、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等方面功能丰富,这为《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功能可分类总结如下:(1)科技绘图:Origin软件可以提供几十种二维和三维的图形模板,包括直线图、描点图、向量图、柱状图、饼图、区域图、箱线图、极坐标图、气泡图、三角坐标图、彩色映射图以及各种3D图和统计用图等,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模板制图,还可以自定义绘图模板;Origin还具备绘制更为复杂的多变量、多数据集的多层图的功能,可以产生双X轴、双Y轴图等;可以进行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S形曲线拟合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函数进行拟合;同时,Origin能够提供拟合参数等[3]。(2)统计描述:可以采用Origin进行常用的统计描述,如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极差、和、数据点数、平均值、方差、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误差、权重和、峰度、偏度及百分位数等。(3)统计检验:Origin软件中常见的统计检验函数有单样本t检验、独立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存活率分析等。

三、教学实例分析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的数据处理部分包括很多理论内容,例如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基本原理等。这些内容的讲授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这使得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传递这些信息,还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讲解有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时,需要计算矫正数、总平方和及其自由度、水平组合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两个因素的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交互作用平方和及其自由度、误差平方和及其自由度、相应均方等统计量,计算任务繁重,学生尤其难以接受手工计算,故在教学过程中将Origin软件引入教学。具体实现过程如下例题所示。

例题:为提高果汁饮料的口感,研究果汁的pH值(A)和蔗糖添加量(B)两个因素不同水平组合对果汁感官评分的影响。果汁的pH值为3.5、4.0、4.5,蔗糖添加量为10%、15%、20%。每个水平组合重复3次,进行完全随机化试验。试验指标为感官评分越高越好。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试分析各pH值和蔗糖添加量水平下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该题目的完成需要先分析pH值和蔗糖添加量对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比较。采用Origin软件分析,步骤如下:(1)按照下列方式将数据录入到origin软件的工作表中,或者选择File/Import将其他数据文件直接调入工作表中;(2)在Statistics选项中选择ANOVA/Two-way ANOVA;(3)在所弹出的对话框中的数据录入区域录入对应数据,选择结果输出的内容:统计描述(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多重比较(Means Comparison),并明确多重比较结果输出时所采用的显著性水平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如Tukey、Fisher检验等),点击OK确认输出结果;(4)根据结果(如表2所示)做出判断。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Origin软件所输出的结果直观,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查找F值表等即可做出判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数据分析的软件演示,让学生对采用Origin软件开展方差分析建立感性认识,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为进行方差分析的理论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后期的上机操作训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Origin软件灵活、多变、强大的科技绘图功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图水平,对进一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乃至未来的科研任务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Origin进行多个统计量计算时,单击工具条按钮可一步完成所有统计量的计算,通过简单的课堂练习即可掌握;而在统计检验中,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营造了互动的课堂氛围,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Origin软件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强强联合,使得该课程数据处理部分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简便,摆脱了传统的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式,简化了计算程序,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rigin软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复杂的计算,但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认识到Origin软件只是工具,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才是用好该工具的前提。此外,由于课堂中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软件的使用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探索、实践与总结,因此应引导学生加强课后的练习和使用,使之完全掌握该软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下社会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3)

一、合作学习理论

在社会互赖理论的基础上,外国学者Cooper,Robinson & McKinney (1994, 1998)、Johnson(1990)和Lyman & Foyle提出了合作学习理论。他们对合作学习所下的定义略有差别,但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能提高学习效果。

中国学者王坦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2002)”这种教学策略体系倡导学生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他们必须为了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在积极互赖的氛围中积极互动,相互鼓励,直到目标达成。

二、合作学习在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论文写作教学采用老师讲解、学生练习、老师再讲解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模式兼顾了这两个方面,其优势在于,小组内不同水平的组员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个优势,互相鼓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学生的随访发现,课堂上采用小组模式,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同时焦虑情绪也明显减少。此外通过小组学习,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而且容易接受。在对初稿、二稿进行修改时,经其他同学修改后,错误一经指出,能很快得到更正,学习效果更好。

三、合作学习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应用

刘吉林、王坦(2004)列举了的五种常见合作学习基本策略,作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的特点,对这些策略稍作调整加以运用,分别将这五种学习策略运用于论文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下文将其应用作具体陈述。

(一)小组调查法的应用

小组调查法适用于论文写作初期,论题选择部分。开题时,老师提供一些可选论题给学生,并将这些论题分为文学、语言学、翻译、教育学四大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进行选择,随后根据四大部分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小组成员分头阅读并学习相关背景材料,讨论在相关部分有哪些论题值得研究,并列出一份清单。提交清单前,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每个论题必须得到80%小组成员的同意,才能通过。随后面对全班进行总结陈述,老师分发评价标准,据此其他组对陈述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学生评价老师给予评价。

小组调查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题时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地方向,通过自我阅读、自我陈述、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并最终确定论题。

(二)小组成绩分工法的应用

小组成绩分工法被运用于论文格式部分,生被分为5人一小组,每组由学习能力差异显著的学生组成。老师根据教学安排讲解MLA、APA、Chicago manuscript和中国重要期刊论文格式。讲解结束后,老师事先准备好作业和答案,分发给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内部成员就分发的作业分部分进行阅读答题,每个组员必须完成等量的作业,结束自己的作业后要向其他组员讲解确保每个人都弄懂所有问题。学习时间结束,老师分发试卷给每个学生进行检测。每个组员的得分不是绝对成绩,而是较前期表现的提高分。小组得分则是所有组员得分的平均分,为了获得高分,组员之间会精诚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转贴于

成绩分工法能很好地敦促学生互帮互助掌握所学知识,组内差学生得到好学生的提携,从而缩小了优等生和劣等生之间的差距。试卷测试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的分数在80分上下浮动,浮动振幅小。此外学生反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

(三)切块拼接法的应用

切块拼接法主要是按小组分配任务后,小组内部还要将任务进一步细分,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被分为5人一小组,每组由学习能力差异显著的学生组成。切块拼接法被运用于论文主体写作部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将论文主体切分为简介、理论介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老师事先准备好学习提纲,分发给每个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内部成员推举一个组长负责组内讨论发言,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将被分派到其他小组进行讲学,其他小组城员认真倾听。完成讲学任务后,组员分别就自己的论文进行写作,完成一个章节进行一次评分,讲评可以由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

切块拼接法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分解开来,避免疲劳。每个同学同时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每人都被分配指导其他同学的任务,同时还要倾听并质疑其他同学的讲解。在指导和倾听中共同提高。

(四)小组游戏竞赛法的应用

小组游戏竞赛法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其适用于内容相对枯燥的部分。该方法被用于语言规则部分,语言规则在论文写作中既有老生常谈,又有新要求。首先由老师讲解,接着每组同学进行组内互助复习。然后老师就易犯的错误整理成作业卡片,并在反面附上答案,分发给每位同学,每人四张卡片。接着全班被分为4人一组的竞赛组,每位同学被分派到不同的竞赛组进行竞赛,回答作业卡上的问题,答对就获得该作业卡,答错扣除手中的作业卡。最后用组员拥有的卡片数量来计分,小组得分为所有组员得分的平均分。

实践发现,运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了在竞赛中有良好的表现,同学们埋头复习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比赛发现,同学们手上的卡片数量差距不大,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较好掌握了语言规则知识。

(五)共学式的应用

共学式被运用于论文初稿的编辑和修改部分。共学式采取结对子的方式。首先老师进行编辑和修改的规则讲解,每对同学就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共学,以确保对子成员完全掌握所学内容。接下来按照规则对对方的论文进行修改。老师根据修改的效果对个人进行评分,对子成绩为两人平均成绩。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4)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学校、院系、指导教师、即将毕业的学生,各有苦衷,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探索的基础上,我认为,实行低年级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指导模块“三位一体”,以研究方法和理论类课程及《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为辅助手段,以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生论文评优为激励措施的质量保障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面临的尴尬局面。

一、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跟该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小论文。文科学生的课程论文一般要求达到三千字即可。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学习的最终检验环节,而课程论文写作则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进行初步研究的尝试阶段。注重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和质量要求,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缓解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诸多矛盾,而且可以使专业课的授课和作业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在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对课程论文的制度上的要求,高校教务部门虽然也注意对教师平时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要求,但不少是从数量上,甚至有的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次数来作为对教师教学考核的标准,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忙于修改,学生的作业多数是抄来的,教师在没有充足时间的情况下无法一一查明,因此只能打分数写批语,反而让一部分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任课教师除了看抄来的作业写批语外,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更不用说搞专业研究了。试想一个无暇了解专业研究动态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撰写呢?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出台措施,规范课程论文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质量,把课程论文质量作为平时教学检查的重要环节和评价指标来抓。

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应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术小论文撰写的系统训练,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要对课程论文写作进行规范要求,给予全程指导。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路清晰,注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同时也要循序渐进,从选题、资料查找、提纲草拟、初稿、修订稿的完成,任课教师都应该及时指导和批改,将书面批改与当面指导相结合,普遍辅导和重点辅导相结合,指导学生规范完成课程论文。尤其要注意课程论文选题的指导和修改,考虑将来毕业论文选题的需要,力争部分优秀的课程论文选题和前期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或拓展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这样前期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其他工作都可以成为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有效缓解毕业论文准备时间不足的矛盾。从黄山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古代文学课程的试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不少学生的课程论文题目经过扩充和调整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这样论文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前期准备也就完成了大部分,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质

量,在格式的规范化、论文撰写深度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

以上我们提到了在大学低年级进行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是必要的,但任课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给予指导,有时候难免顾此失彼。为了弥补学生在课程论文写作中对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不足,让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达到要求,提高质量,还需要专门系统的学术论文写作辅导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学生会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论文选题原则、前期资料搜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纲的草拟、结构的安排、初稿的撰写、论文的修改等环节和技巧有全面学习和系统训练。《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任课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这样才能让该课程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指导训练作用。为了让该门课程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伴随课程进度,在课程论文选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拟选题及整个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模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否则,在没有确定选题的情况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不够深入细致,上课效果也不会理想。

以黄山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专升本班的学生为例,《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每周3课时,基本上采取2∶1的授课模式,即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占2课时,实践应用占1课时,就是针对毕业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随进度进行训练。当然,这一环节的完成也需要院系和其他专业课任课教师的配合,因《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只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其他专业方向的选题在经过初选后还需要提交给各专业教师复审和修改,以保证学生论文题目的学术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院系统筹协调各专业教师的工作,讲明拟选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全体指导教师的重视,保证拟选题阶段的目标顺利完成。通过这一轮的选题,在课程论文选题的基础上,应该让至少80%的学生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完成前期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形成基本的观点和思路,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另外,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不但可以使本门课程的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强的针对性,而且可以让《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辅助课程变得更加实用,可以根据所学的文献检索知识对课程论文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文学批评知识展开研究,这样也无形中提高了辅助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当然,前两个环节是为了缓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矛盾和压力而服务的,接下来我们谈在“三位一体”模式中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指导模块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是多数高校都比较注意的关键环节,在“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模式中,应该将毕业论文选题时间适当提前至大四上学期,最好与《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同步进行。但如果仅仅在这一阶段对教师和学生加强要求,而没有前两个阶段的配合,那么最终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这一环节,我们除了一般的制度和职责要求外,还需要有一些额外的配套措施。

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选题和材料准备,在第三阶段如果还有20%左右的学生论文没有确定或者不符合要求的话,院系和指导教师需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完成最后的选题。一般采取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我选题,那么院系还应该提供部分题目供学生参考,以保证全体学生的选题质量达到要求,避免因选题不合适而影响最终论文写作的情况发生。当然,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只是最后的补充环节,而不应是多数学生的首选方式,如果前两个环节准备充分,就应该逐步取消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被动选择的环节。这样,经过课程论文选题、《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拟选题、毕业论文教师提供选题和修正选题三次筛选之后,学生的选题质量必然会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从而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院系层面,在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要保证任课教师的前期劳动和学生的意愿得到尊重,在兼顾平衡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改变过去随机指派的行政命令式的分配指导教师的方法。在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的分配上,应该考虑课程论文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论文拟选题阶段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前期劳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毕业论文题目,应该由原指导教师指导,第三阶段论文选题也要保证谁提供选题谁指导学生的原则,否则不但打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每个教师的研究专长不同,若更换指导教师,最终论文的质量就可能达不到最佳效果。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不但要有严格的程序规范要求,而且要实行奖惩制度,对优秀的毕业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对毕业论文撰写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修改,重新答辩,否则扣发学士学位甚至取消其获得学士学位的资格。对于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也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其指导毕业论文的资格。只有将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绩效挂钩,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6-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河池学院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广西地方社会文化与经济建设为己任,努力提高办学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围绕这一目标,各专业、各学科和各门课程都必须进行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为此,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依据《河池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发扬文科优势,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走不同的人才培养路子”的方针制定了“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而作为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临转型的《文学理论》课程,如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这正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意义

河池学院是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基于此,我院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旨在探索适合研究对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培养卓越写作人才,服务地方建设

本论文通过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学好文学课,力求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卓越写作人才,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写作、文秘、宣传、编辑、语言文学研究工作,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同时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提供借鉴,从而在整体上改变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基本素质,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服务

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的开设以文学写作人才培养研究、桂西北作家群研究和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群研究为方向,以“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在教学科研中形成了以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为学术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具有学院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并逐步推进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计划,邀请更多的知名作家担任指导老师,吸纳更多青年学生,培养更多写作人才。这对尽可能提高学生对行业和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方面的文字能力培养也大有裨益。

3.摒弃“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的传统教育理念,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在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自身角色转变,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主体型人格”的养成。为此,要求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由接受性学习方法过渡到“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课堂也由传统的“教程”蜕变成现代的“学程”。通过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得到开启,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会得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对我们应用型的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二、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实践的途径

文学与传媒学院写作人才培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区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改革目标,以实施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方案为杠杆,在《文学理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的实际能力,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专业岗位胜任力。具体实施的途径如下:

1.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立足于提高办学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最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改革目标是:(1)知识目标。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能满足卓越写作人才培养需求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及学术素养,促进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来指导阅读实践、文学欣赏与评论实践、创作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2)能力目标。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按年度分批次地培养在写作方面有突出技能,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能胜任各级党政部门的公文事务写作、各种传媒机构的新闻传播写作、各种文学体裁写作的人才,亦即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毕业时写作能力明显超过同类型学校的本科文科毕业生。(3)情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精神。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教学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更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维与个性品质、审美修养和个人品位,以求达到深化思想和丰厚情感同步进行,进而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稳步进行,最终实现写作能力与心灵成长同生共长,互助互进。

2.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群建设

文学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追求“统一”,力求学生“齐步走”。虽然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但这种模式的惯性仍或多或少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我院文学理论课程类课程只设专业基础课“文学理论”,专业选修课“美学”“民间文学概论”和公选课“中国文化概论”,这些课程都集中在一、二年级开设,由于没有相应的提高课程和延伸课程,考试结束后,学生基本把文学理论知识忘记了,举一反三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影响例如中外文学史和文学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乏独特的见解和应有的理论深度,导致人云亦云,论文的质量不高。针对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改革围绕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等三个课程群方向,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广西本土作家创作研究”“刘三姐文化事象研究”“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广西民间文学研究”“桂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等选公共选修课程。将课程结构从单一的专业基础课,变成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人文素质课等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设开放性课堂

传统的课程教学一般局限于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文学理论教材内容的不断刷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这才是学好文学理论最根本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模拟式、情景式、辨析式、调研式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直观性与实用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抓好第一堂课的第一个话题,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把教材的优势和难点教给学生,引起强烈的思考,提高对文学写作艺术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激活写作的欲望与潜力;(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精心设计文学课外活动(包括阅读训练、讲座及写作竞赛活动),拓展课程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在发挥“引导”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使用“讨论教学模式”,鼓励全员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师生互动打造平等对话的关系,促发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模态视角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文字模态、声音模态、视频模态等多模态形式进行教学,把单一的课堂变成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的多元信息台;依托学校网站建立相关课程的网络讨论区,设立课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专题学习网,实现课程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由此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

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如果要克服课程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知识的建构能力、阅读能力、作品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语言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它不仅考核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估;二是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力争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例如:利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的检测手段,但在整个评价分值中,应减少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接受情况的填空题、选择题的比重,尽可能地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一题多解的题等综合能力的测试;此外,灵活采取开卷、口试、小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来答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与以往任课教师或同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作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评价对象不同,在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相关教师群体、学生本人、学生团队、社会团体、汉语水平测试机构、汉语能力认证机构等组成。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使自己反思和诊断教学和学习活动,从而在教学和学习中自我调控、自我修正最终实现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6)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查重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查重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查重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7)

林业应用写作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既有别于大学中文专业的文学写作,也不同于中学的语文基础写作。林业应用写作涉及的文体范围很广,写作格式多样,写法各异,这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林业中职院校,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应改变观念,更新教法,突出林业应用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强化学生的应用写作技能,提高其应用写作水平。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不受重视,教材开发缓慢

有些中职学校认为林业应用写作课程是“小儿科”,在教学中对这“一碟小菜”不屑一顾,存在“进入中专,只学专业课就行”的错误观念,所以经常用专业课学时挤占林业应用写作课的学时,甚至干脆不开设林业应用写作课。大部分中职校即便开设了林业应用写作课,课时也非常有限,通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尚未养成,课程就已结束了。

另外,由于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专门教材开发缓慢,缺乏统一的教材,所以教师无法找到适合课程使用的教材,只能使用通用的应用写作教材。而通用教材与林业专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内容繁多,理论陈旧,范例过时,又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无法操作。于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没有一定之规,随意性较大。这使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二)过于注重理论讲授,轻视写作实践

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过分强调理论,强调格式,主要讲文种的概念、格式、写法要求,而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个别教师甚至只讲几篇范文,弄几个条条框框,让学生生搬硬套。再加上学校评价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气氛;而且考评教师的教学业绩时只考察教师一方,没有与学生实际掌握的写作技能联系起来,所以教授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师并不重视锻炼自己的应用写作技能。这都导致了学生不了解社会对林业应用写作的实际需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应用写作技能不强,不会融会贯通地运用写作技巧,写作内容更是缺乏创新。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应用写作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都不高,参加社会实践不够,有的甚至从未亲自执笔尝试各类林业应用写作文体。而且,教林业应用写作课的教师大多是教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对林业的专业知识不了解,所以教师通常用讲授语文课的方法讲授林业应用写作课程;每当讲授与林业有关的文体时,只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此外,中职院校教师缺乏培训机会也导致了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师后劲不足,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一)全方位重视林业应用写作课程

应用写作水平是衡量中职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写作技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学生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因此,中职院校必须把林业应用写作课程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避免以专业课挤压林业应用写作课的学时。林业应用写作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的“基础”,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作用,不要只一味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林业应用写作课教师则应主动与专业课教师配合,一方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林业应用写作这个工具,另一方面使专业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林业应用写作技能的机会。除了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以外,专业实习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撰写林业应用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应用,而且通过接触各行各业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社会对林业应用写作的要求,以提高林业应用写作的技能。

(二)课程教学做到讲练结合

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应做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同类的林业应用文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联系与区别,以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林业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方面,采用“三三”制,即将林业应用写作课教学分为讲课、练习、交流与评议三部分,即讲解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理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师生共同进行写作练习的讲评,各占1/3的学时。同时,课内“三三”制要与课后的写作实践活动相结合。林业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学生要勤于动笔。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即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各种文体教学的需要,把训练题目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握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例如,在学期结束时,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和市场调查报告;在毕业前夕,指导学生撰写求职信;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具体的写作材料,并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材料进行评议,通过模拟练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外社会实践

写作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应用文是沟通信息、改进工作的重要纽带和载体,立足实践是根本。而立足实践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林业应用写作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安排足够的社会实践,以加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提高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和已经给定的写作材料,而是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全过程以外,还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现实生活,真切地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区分容易混淆的应用文文体,彻底摆脱“闭门造车”的困境。当然,社会实践的种类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的写作时就应该安排相应的社会调查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认知社会,又可以使学生真正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写作问题,提高应用写作技能。

(四)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林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教材明显存在滞后和老化的问题。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已经于2000年8月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并从2001年1月起开始执行。而有些修订后的教材,还在使用1993年11月国务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又如,“申论”已成为我国选拔公务员的重要考试内容,是一种新型的写作文体,而中职林业应用写作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因此,相关教材应尽快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及时更新应用文写作标准。如应补充有关“申论”的知识,以便指导学生进行申论写作训练。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105-02

当前,应用文写作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重视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怎样上好这门课程,下面谈谈对这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及体会。

一、课程总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与总体介绍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写作是一种为从事各种技术工作所必需技能,理所当然是高职学生应有的能力和素质。应用写作水平的高低,成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因此,应用写作课程是通向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将来成功基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应用文写作》是写作学的分支,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广义的《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适用面的人文素质课。

在我院,这门课程分为面向文秘专业和非文秘专业开设的两类,我所谈的《应用文写作》,主要是面向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酒店管理等非文秘专业开设的,一般开设在第四个学期,共32个学时。

(二)课程设计理念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应用文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工作的能力。所以其课程设置的理念就是:直接联系工作及社会,立足职业需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过硬的原则,精讲多练。

二、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一)课程目标

《应用文写作》侧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课程建设理念,我们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必需、够用”的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熟练写出符合规范的日常应用文书。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课堂教学与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与作风,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个体完善和人文素质提升的目的。

(二)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以刘常宝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应用写作》为主教材,该教材为“十二五”规划教材,是由长期工作在高职高专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目标要求;在内容设计上坚持“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文种训练。结合烹饪及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选取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酒店应用文写作》为辅助教材。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等,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实践的原则,选取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

教学内容的安排:把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和具体文种两大板块。基本理论板块,主要介绍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如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处理、语言表达的特点等,使学生了解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把握应用文的特点。把具体文种模块细化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及社交礼仪文书四个部分。在行政公文部分:主要学习通知、报告、请示、函等常用文种的写作。在事务文书部分:主要学习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文种的写作;在专用文书部分,主要学习合同、协议、条据等常用文种的写作;在社交礼仪文书部分,主要学习请柬、道歉信、求职信等的写作。

由于《应用文写作》一学期共32学时,时间较短,在课时分配上,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原则,按照基本理论和具体文种课时比例1:3,理论授课与写作训练课时比例1:1的原则安排课时,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具体安排如下:三、教学程序(一)基本教学程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实训课教学和实际写作训练课教学两类:

在理论+实训的课程教学中:基本教学程序是讲评、检查、交流上一次写作成果或案例导入――精讲新内容――指导学生练习――习作交流、教师点评,学生修改――小结,注意做到讲练结合。

在实际写作训练的教学中,严格遵循“写、改、练”一体的原则,以职场情境为导向,设置写作项目和任务,具体步骤是“我写你看”――“你写我改”――“你练我评”,师生间进行交流、互评。

(二)教学的重、难点与解决办法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选用恰当的文种,写出准确得体的应用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写作基本功差,对应用文知识了解贫乏,知识积累有限,教学的难点在于掌握并会使用符合应用文书要求的语言,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着困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

一是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先导,通过阅读,使学生熟悉应用文语言及惯用体式。

二是强化基本功训练,化繁为简、加强练习、反馈评讲、解决问题。所谓化繁为简就是在授课时淡化理论教学,将枯燥的知识点化为简单的例文呈现给学生,首先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每一文体的用途;再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和特点,使他们明了该如何去写,并掌握最简单、最实用的写作方法,同时空出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练习和实践;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归纳出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是是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作为一门写作课,仅仅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文体的写作格式与要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结合生活情景导入能有效解决这一难点。其次,将课程教学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为校园张贴的海报、广告、通知等纠错,并进行写作练习,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应用文写作》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讲为辅,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

案例分析:比如在讲“通知”、“海报”“合同”等文种的写作时,引入大量生动有趣或生活中的案例,打通课堂与生活界限,拓展课外学习时间。

角色教学,在学习“请柬”的写作时,让学生想象某天自己办结婚喜宴,如何写结婚请柬;在学习“邀请函”、“道歉信”的写作时,假想自己工作后作为部门经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开业典礼,如何给顾客写道歉信,逐步使学生形成换位思维。

任务驱动法,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即直接参与实践。纸上谈兵式的写作,不仅使学生缺少兴趣,无积极性可言,也让教师感到头疼。对于部分文体,教师先为学生模拟创设情境,为他们提供时间、空间条件,比如让学生参加学校会议,通过旁听,亲身感受,然后写出会议记录、纪要等。或者让学生调查学院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分析当前的情况及任务,然后自己起草写作。这样既可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充分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学院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教学,力求做到直观、形象。

五、课程考核方法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写作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学习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做到了整体全面的评价。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写作训练占30%,期末的终结性考试以开卷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结果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反思

一是由于高职学生写作基本功较差,因此在《应用文写作》的日常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对病例的修改及语言等单项训练、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二是学院应逐步建立综合实训平台,可积极与学校社团、团委联系,通过学生的一些社团组织,如校报记者团、营销协会、设计工作室、网络博客等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在此基础上,由于《应用文写作》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能体现职业教育动手能力的课程,是满足社会对综合性技能人才的需求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应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职业岗位需要设置教学内容,所以作为教师自身需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了解,逐步建立来源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案例资源库。这几个方面,是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9)

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写作已经成为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应用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特别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意在将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结合的项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意在在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课程理论,对高职高专应用写作课程作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

1项目课程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与其对应的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只有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才能是项目课程,这是项目课程的本质所在。项目课程改革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这一观念认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而只能来自外部世界。采取什么课程结构,取决于人们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其课程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这一体系对知识的组织方式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的。

2高职高专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讲授轻练习、重技巧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的弊端。表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由于应用文本身体式的规范性、明确的工具性、极强的法规、政策性,使得它与文学体式相比,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学生由于限于自身阅历及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在学习应用写作时对事物缺乏主观感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种受命行为,因而教师在实施应用写作教学时就难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应用写作本身客观存在的教学难度。而我们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都是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写作技巧,再分析例文,最后学生被动练习。这种授课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非以学生为中心,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本来就程式化的应用写作变得越发枯燥,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

(2)教学目标错位,教学内容重心偏离。教学过分突出知识目标。职业教育的应用写作教材大多还沿用学术教育中的学科体系,与之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的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至于我们在教学中常以理论为本位而非以写作技能为本位。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是以文章为研究对象,从文本角度出发.归纳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忽视了写作主体的能力培养和写作行为的过程分析,导致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学效果不明显。应用写作有规范化、格式化的特征,教学很容易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式化灌输,导致课堂气氛的平淡呆板,学生写作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实际上。作为大学生。接触应用文的机会少,同时对社会的认识总是充满着好奇渴望。调查显示,他们对陌生的应用文写作开始大多抱着新鲜的态度,也有为将来的发展而学好应用写作的意愿,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应用写作兴趣的原动力。关键是教师能否将这种新鲜态度及意愿保持下去,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

3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是理论与时间更为紧密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它要求课程的内容设计,要以项目为主体,就是围绕项目来组织课程,以接近情境性,把职业情境和学习情境对接起来。这就要求进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应具有实践性。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项目化,有些纯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如数学只能按照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尽管应用写作是语文学科写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应用文具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独特性,即表现为应用文写作与工作、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从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社会团体或个人,人们处理事务、交流信息及沟通协调,社会每一个领域不同层面都离不开应用写作。应用写作这种实践的功用性,要求写作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面对实际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和职业技能。这一目标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4应用写作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项目课程的本质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的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注于工作任务之中,教学过程由任务来驱动,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完美地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以项目的形式将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设计确立项目、任务(情境),这是项目化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入工作实践,进行工作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项目。应用写作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其面向不同职业领域应有所侧重。因此,我们去确定项目、任务时,针对不同专业,项目任务各有不同。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项目,应用写作中公文类文书写作、机关事务类文书写作,这些内容是各行各业、各领域通用的,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写作基本技能。由此而确立的项目作为基础项目各专业通用。一类是专业项目,即专业所面向的工作领域而产生的项目。如招投标文书制作、经济合同订立等。各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可分为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下面是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经过深地分析,确立如下项目。

项目一: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具体工作任务有:①制定市场调查方案。⑦确定市场调查方法。③设计调查问卷。④市场调查资料收集。⑤市场调查资料整理分析。⑥撰写市场调查报告。⑦撰写市场预测报告。

项目二:教学仪器设备招、投标。具体工作任务两组:一组作为投标方,工作任务有:①收集招标信息。②制定投标方案。③制作资格预审文件。④制作投标书。⑤投标。⑥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的草拟)。一组是作为招标方,工作任务有:①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写作)。②制定招标方案。③发放自资格预审文件。④制作招标文件。⑤组织招标会议,开标、评标,确定中标人。⑥撰写评标报告。⑦发中标通知书;⑧草拟经济合同、签订经济合同。以上项目融汇了应用写作课程中的投标、招标文书写作、商务谈判方案、经济合同、调查报告写作等教学内容,这些都是营销专业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要注意的是,“项目选择必须轮廓清晰,有明显而具体的成果展示,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与企业的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

(2)制定计划,交给任务。分组教学是项目化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科学分组应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宜,小组规模应视项目大小和教学要求来调整。小组的管理亦可引入企业现实的管理体系,任命或选举小组组长或叫经理、主管等,形成不同的管理层次,对小组及项目实施管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的定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在计划的制定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主确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教师只需对学生计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善完善之处给予指导,逐步完善计划。对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小组组长(经理)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人。

(3)按照计划,实施项目,完成工作任务。在实施项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入门项目可由学生从书本、网络、调查等途径获取有关写作知识,通过小组成员协作,自主完成工作任务。若项目比较复杂,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时地i井授需要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要注意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把握理论的切入时机。同时,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限。

(4)交流分享,检查评估。工作任务完成后,采用学生交流、互查与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性评价,包括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隋况,结果如何。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整个评价应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综合素质的目的出发。

5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项目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问题

(1)项目课程整体课程体系设计问题。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的课程整体性开发,是对整个毕业生就业岗位所进行工作分析之后,确立项目课程门类和项目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用写作项目课程开发要纳入学校整体项目课程开发体系。否则,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就可能走入误区或半途而废。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10)

一、课程总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与总体介绍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写作是一种为从事各种技术工作所必需技能,理所当然是高职学生应有的能力和素质。应用写作水平的高低,成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因此,应用写作课程是通向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将来成功基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应用文写作》是写作学的分支,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广义的《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适用面的人文素质课。

在我院,这门课程分为面向文秘专业和非文秘专业开设的两类,我所谈的《应用文写作》,主要是面向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酒店管理等非文秘专业开设的,一般开设在第四个学期,共32个学时。

(二)课程设计理念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应用文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工作的能力。所以其课程设置的理念就是:直接联系工作及社会,立足职业需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过硬的原则,精讲多练。

二、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一)课程目标

《应用文写作》侧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课程建设理念,我们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必需、够用”的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熟练写出符合规范的日常应用文书。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课堂教学与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与作风,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个体完善和人文素质提升的目的。

(二)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以刘常宝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应用写作》为主教材,该教材为“十二五”规划教材,是由长期工作在高职高专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目标要求;在内容设计上坚持“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文种训练。结合烹饪及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选取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酒店应用文写作》为辅助教材。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等,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实践的原则,选取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

教学内容的安排:把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和具体文种两大板块。基本理论板块,主要介绍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如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处理、语言表达的特点等,使学生了解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把握应用文的特点。把具体文种模块细化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及社交礼仪文书四个部分。在行政公文部分:主要学习通知、报告、请示、函等常用文种的写作。在事务文书部分:主要学习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文种的写作;在专用文书部分,主要学习合同、协议、条据等常用文种的写作;在社交礼仪文书部分,主要学习请柬、道歉信、求职信等的写作。

由于《应用文写作》一学期共32学时,时间较短,在课时分配上,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原则,按照基本理论和具体文种课时比例1:3,理论授课与写作训练课时比例1:1的原则安排课时,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具体安排如下:三、教学程序(一)基本教学程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实训课教学和实际写作训练课教学两类:

在理论+实训的课程教学中:基本教学程序是讲评、检查、交流上一次写作成果或案例导入――精讲新内容――指导学生练习――习作交流、教师点评,学生修改――小结,注意做到讲练结合。

在实际写作训练的教学中,严格遵循“写、改、练”一体的原则,以职场情境为导向,设置写作项目和任务,具体步骤是“我写你看”――“你写我改”――“你练我评”,师生间进行交流、互评。

(二)教学的重、难点与解决办法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选用恰当的文种,写出准确得体的应用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写作基本功差,对应用文知识了解贫乏,知识积累有限,教学的难点在于掌握并会使用符合应用文书要求的语言,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着困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

一是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先导,通过阅读,使学生熟悉应用文语言及惯用体式。

二是强化基本功训练,化繁为简、加强练习、反馈评讲、解决问题。所谓化繁为简就是在授课时淡化理论教学,将枯燥的知识点化为简单的例文呈现给学生,首先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每一文体的用途;再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和特点,使他们明了该如何去写,并掌握最简单、最实用的写作方法,同时空出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练习和实践;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归纳出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是是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作为一门写作课,仅仅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文体的写作格式与要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结合生活情景导入能有效解决这一难点。其次,将课程教学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为校园张贴的海报、广告、通知等纠错,并进行写作练习,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应用文写作》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讲为辅,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

案例分析:比如在讲“通知”、“海报”“合同”等文种的写作时,引入大量生动有趣或生活中的案例,打通课堂与生活界限,拓展课外学习时间。

角色教学,在学习“请柬”的写作时,让学生想象某天自己办结婚喜宴,如何写结婚请柬;在学习“邀请函”、“道歉信”的写作时,假想自己工作后作为部门经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开业典礼,如何给顾客写道歉信,逐步使学生形成换位思维。

任务驱动法,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即直接参与实践。纸上谈兵式的写作,不仅使学生缺少兴趣,无积极性可言,也让教师感到头疼。对于部分文体,教师先为学生模拟创设情境,为他们提供时间、空间条件,比如让学生参加学校会议,通过旁听,亲身感受,然后写出会议记录、纪要等。或者让学生调查学院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分析当前的情况及任务,然后自己起草写作。这样既可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充分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学院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教学,力求做到直观、形象。

五、课程考核方法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写作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学习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做到了整体全面的评价。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写作训练占30%,期末的终结性考试以开卷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结果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反思

上一篇: 大学语文论文 下一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