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5:38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1)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审计相对于,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强制性也较弱,因而不象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而受到重视;还由于内部审计开展稽核、监督、检查,一般是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正因如此,无论所处环境还是自身地位,与外部审计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内部审计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流于形式,审计缺乏深度

按照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直接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服务。但限于经费缺少,配备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一般简单的审计、稽核多,内控制度评审、效益审计及管理审计少,职能作用不明显。尤其股份制企业,有的隶属于董事会、有的隶属于监事会,还有的隶属于管理层,究竟受谁领导,连内审部门自己都搞不清。在方法上,运用传统查帐方法较多,而运用风险评估技术、内控制度评审、分析性测试和抽样审计等方法少,致使在控制与把握上显得力不从心[1]。

(二)独立性难保证,审计不能自主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事,二是经费。只要在这两方面不被人管、不“受制于人”,审计时底气才足。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内审部门只有保证自身的独立性,才真正能够开展工作,发挥其内部监控的应有作用。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做到了形式与性质上的独立,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急待调整,否则内审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

(三)操作规程滞后,控制标准短板

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作为一项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必须拥有相对配套的控制执行标准。由于目前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对所属单位、所属部门加强审计,也要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加强审计,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性质、方向与效率,激发和调动内审部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由于目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只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等框架性文件,因此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往往会过多的掺杂人为因素,产生主观臆断,使审计工作的质量严重下降,进而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

(四)制度力度不够,责任主体不明

实践证明,严格的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审计质量保障。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无论是建立还是执行,都不尽完善并缺乏力度。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中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其核心,但现实中却最为薄弱。有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主体不明确,追究处罚条款泛泛而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造成内部审计的随意性,导致审计行为的不规范;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一旦审计出现失误和过错,问题,责任也无法落实,处理追究势必落空。

(五)业务水平不高,专门人才匮乏

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带来不利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稽查活动,仅靠勤奋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等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服务和覆盖面比较窄,因此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比较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而且不能适应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估体系的对策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改善企业运行的效果,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针对目前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完善组织架构,理顺隶属关系

加强内审质量控制已成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设立

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组织决策者明智之举,合理、高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可大大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2]。单位要尽最大可能给内审部门落实归口领导及相关活动经费,支持和鼓励内审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及岗位责任制度,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为内部审计创造宽松环境。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机构相对独立性,保证审计自主

内部审计机构应是单位内不一个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赋予内部审计机构更多、更大的自,使其既不受企业外部因素的干扰,又不受企业内设其他部门的制约,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是内审部门放手工作,尽职揭露和查处企业经济活动的舞弊和错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督促企业加强控制和风险防范,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目标。

(三)细化控制标准,完善操作规程

内部审计要根据业务模块分类,合理设置控制标准。首先,企业须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五大板块,也就是业务审计计划标准、承接控制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而后分门别类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其次,建立并实施标准化内部审计流程。针对企业新的管理体制、新的营销机制、新的核算体系以及新的生产、经营运作模式,设定统一的、规范的审计程序,对现行审计业务指南、审计要点图示、底稿及时补充、修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适时进行跟进审计,才能切实发挥风险防范及评价建设职能[3]。第三,分清责任,建立审计工作档案。在审计项日中,所有执行过程要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并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第四,参照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

(四)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

市场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必须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有关规定执行,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实施办法或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实施办法或细则应当结合行业特征,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本着易于操作、便于执行的原则,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应当强化经济责任的审计和离任审计,既对所属单位、内审机构、高管人员进行审计,还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此外企业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切实做到奖罚分明。否则单位内部利益很难均衡,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五)引入外部机制,强化质量评估

《中国内部审计标准》规定,每五年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一次外部评估。评估的目的是审查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守了《标准》的规定,以及是否能为公司的董事会、高管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保证、咨询服务。外部质量评估有助内部审计部门转型,成为战略性的业务伙伴以及一项具增值效益的活动。外部质量评估可以识别改进机会,为首席审计执行官和审计人员提供意见,以改善内部审计的绩效和服务。通过借助外部第三方力量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可清楚遵守《内部审计标准》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内部审计问题解决方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有效性,提升内部审计活动的形象和信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2)

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1.扩大重点审计范围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晚,目前还处于实施的初步阶段,特别是在当前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实施不利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大对重点审计范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对管理者监督的作用,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审计重点需要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同时还要根据行业和企业规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审计计划,同时可以将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重点范围,同时还要对其他内部控制信息加强审计。

2.吸取别国经验与创新审计方法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最早由美国开始实施,所以目前各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都是以美国为范本而制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内部控制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吸收和借鉴工作,趋利避害,做好提前预防工作。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内部控制控制或是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准则都要具有一致性,其实在具体实务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都是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的,所以差异性较大,这就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也不可能都如出一辙。所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准则,这亲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刀菜,而且对于降低社会成本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3)

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如果想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强化内审质量控制,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质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它还起着提高审计部门地位的作用,为进行审计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加利于审计团队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和审后阶段等各环节的深化,审计中的工作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社会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影响下,审计团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将会有明显地提升,目的是更好的顺应当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

(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同时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有实质性帮助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竭力创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为我国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颁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我国审计事业顺应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此外,我国的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大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团队设置也不完善,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量比较大,人事部门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几乎很少安排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即使安排了,内部审计人员也大都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另有一些企业尽管安排了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但质量控制主体不够明确,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中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则,没有有效地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辅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多数监督检查工作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不健全

现在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建设侧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标准和规则的建设,忽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无章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全面提升企业领导层和内部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看法上的偏差,重新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创造积极的审计环境。

(二)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设立兼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或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4)

一、引言

2001年12月24日,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将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审计费用)予以披露,这为与审计费用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使关于审计费用方面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我国关于审计费用方面的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研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另一类则分别研究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审计师变更、客户风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于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审计费用,已有的研究已经足够,即使再运用不同的样本得出相同的结论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应深入研究某一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而国内鲜有研究考察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经验数据,以研究审计质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 一 )国外文献 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需求来自于经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成本(Healy和Palepu,2001)。财务报告使用者认为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促进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为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Hermanson,2000)。由于管理层和公司有责任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往往含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陈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增加了管理层和公司的法律责任,但可以向外部使用者发送信号,使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公司规模越大、净利润增长越快、销售增长越慢、审计委员越勤勉、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可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Bronson,2006)。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如较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并采用如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等策略增加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最终使公司股价上涨。

( 二 )国内文献 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可能基于信号传递的目的披露由审计师提供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林斌、饶静,2009)。在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凡是公司董事会承认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均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凡是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均认可了董事会的自我评价报告。这些都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林斌、饶静,2009)。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的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杨德明,2009)。纵观以上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往往意味着公司实际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因此,本文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代表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将内部控制变量设计为二元哑变量,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取1,未披露的取0。

三、研究设计

( 一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理论上质量较低的内部控制从两个方面导致较高的审计费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审计师需要增加审计投入,包括测试和改变审计程序;合伙人花费时间与客户管理层讨论;花费精力决定一项内控缺陷应划分为重大缺陷还是重要缺陷,因此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内部控制风险较大,这往往意味着公司整体风险水平较高,从而审计业务的诉讼风险也较高,审计师会因此加收一部分风险溢价(Raghunandan和Rama,2006;Hogan和Wilkins,2008)。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越严重,审计费用增加得越多。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费用越低

由于近些年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审计失败的案例,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因此,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这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比较谨慎,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审计时间花费较多,因而审计费用较高;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较低,因而有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从而降低审计费用的动机。而国际四大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为其创造了声誉溢价。因此,国际四大十分注重维护长期以来在审计市场上树立的良好形象,另外,国际四大在国内审计市场中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远低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因而更加注重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即使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也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仍然会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应的工作规范去执行审计业务。因此,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关于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控股子公司数量、公司所在区域的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而年度报告主要来自巨潮资讯网,在巨潮资讯网找不到的年度报告则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其余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取。本文以2007年和2008年两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删除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以及两年内有任何一年未披露或未区分支付给境内和境外事务所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最后剩余1749个样本数据。

( 三 )模型建立及变量定义 本文通过构建以下模型来检验假设:

InFee=?茁1Control+?茁2Control*Big4+?茁3InAsset+?茁4ROA+?茁5inventory+?茁6receivable+?茁7Subcom+?茁8year+?茁9D1+?茁10D2+?茁11D3+?茁12D4+?着

模型中有关变量定义见(表1)。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也越多,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可能越高,相应地注册会计师就需要扩大审计测试的范围,增加审计时间;同时,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调整事项也越多,因此,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伍丽娜,2003)。经济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审计费用也越高,一般将控股子公司数量作为经济业务复杂程度的替代变量,它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朱小平、余谦,2004)。客户经营风险越大,审计师所承担的诉讼风险就高,因而审计费用也越高,应收账款及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总资产收益率可作为审计师风险的替代变量,应收账款及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与审计费用正相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品牌越好,其所具有的敬业精神、专业素质和职业声誉也越高,其审计质量也越高,随之而来的审计费用也越高,因此,国际“四大”收取的审计费用相对更高。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较不发达地区高,因此按物价水平制定的审计费用标准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为了研究地区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利用卢遵华等的研究结论将全国各地区分为五类: (1)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2)福建、江苏、山东、辽宁;(3)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河北;(4)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河南、山西、云南、;(5)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因此,本文选择InAsset(公司规模),ROA、inventory、receivable(审计师风险),Subcom(经济业务复杂程度),year(年度变量),D1、D2、D3、D4(地区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从(表2)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加强。如Control均值为0.170,这反映了仅有17%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统计中还发现与林斌、饶静一致的结论,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时,存在着明显的“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这体现在:凡是公司董事会承认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均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凡是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均认可了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样本数据中,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差别较大,ROA最大的是ST炎黄,在2008年达到95.9%,最小的是ST丹化,在2007年是-85.9%。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在各上市公司中差异也非常大,存货占总资产比例最大的是荣盛发展,在2007年达到83.5%,而有35家公司的存货几乎为0,通过查找他们的年报发现,这些公司要么是电力、交通、软件等行业的企业,由于行业本身性质而使得拥有的存货几乎为0;要么是因为公司正处于重组、停产状态,较长时间没有生产经营活动。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在各上市公司中差异也非常大,样本最大值为中江地产的94%,而有29个样本公司在该比例上为0,其原因也是这些公司大部分处于停产或重组状态,较长时间没有生产经营活动,其余公司则是因为发生大规模的资产置换,将应收账款较多的资产置换出去了,或是将应收账款全部转让给专门的应收账款催收公司。控股子公司数量最多的是保利地产,拥有66家控股子公司,而有68个样本公司没有任何控股子公司。由四大提供审计服务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5%,虽然这一比例较低,但四大审计服务的对象基本上为资产规模非常大的客户。有37%的样本公司注册地在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五个省、直辖市,18%分布在福建、江苏、山东、辽宁四省,12%分布在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河北,23%分布在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河南、山西、云南、,其余10%则分布于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表3)是主要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从(表3)来看,模型解释变量与各个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超过0.22,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 二 )回归分析(表4)给出了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来看,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审计质量(Big4)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在审计质量较低的情况下(非四大审计),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相应的审计费用越低(内部控制的系数β1显著为负);在审计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四大审计),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减弱(交叉项系数β2显著为正)。这说明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随着审计质量的提高,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被弱化。从理论上分析,目前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对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通过降低审计费用来赢得客户,这主要通过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来实现。由于近年来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审计失败的案例,如中天勤审计失败案,这又使得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比较注重控制审计风险。因此,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这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比较谨慎,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因而审计费用较高;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较低,因而有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从而降低审计费用的动机。而国际四大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其提供的审计服务被认为是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象征,良好的声誉为其创造了声誉溢价。因此,国际四大十分注重维护长期以来在审计市场上树立的良好形象,另外,国际四大在国内审计市场中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远低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因而非常注重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即使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也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仍然会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应的工作规范执业。目前,国内一些研究(刘峰、周福源,2007)并不认为国际四大能提供相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认为合资和外资事务所在中国可能有降低审计质量的倾向(原红旗、李海建,2003)。而本文的回归结果恰恰说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有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的倾向,但并没有发现国际四大存在这种倾向。可以说,国际四大相对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来讲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五、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揭示了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但审计质量对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显著性影响。审计质量越高,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弱。验证了国际四大相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国内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是造成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国审计事业,提高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就必须解决国内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由此,本文建议我国应尽快培育寡占型的审计市场,减少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避免过度竞争。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本文的局限性,由于国泰安数据库中很多上市公司年度审计费用数据缺失,导致这部分样本数据被排除,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文结论的信服力。

参考文献:

[1]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2]朱小平、余谦:《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实证分析》,《中国会计评论》2004年第2期。

[3]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4]Healy,P.M.,and K.G Palepu, 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5]Hermanson,Heather M.,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Accounting Horizons ,2000.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28- 0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审计资源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些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交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质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包括事前的调查、计划, 事中的实施, 事后的报告、检查等环节。本文就内部审计过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内部审计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只有控制好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的最终质量。

1 对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1.1 抓好审计立项与审计计划的编制

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内审人员要本着与企业有共同目标,为企业管理层排忧解难的态度,力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对最关键的领域进行审计。确立审计项目时还应对项目本身的风险及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内审人员应重视审计的实效性,力求每一项审计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内审人员要积极地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审计计划的制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某个领导者单方面的要求,而是要听取多方意见,围绕企业领导关心的经营、风险、效益等问题,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

1.2 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实现审计目标和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规章制度、生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财务管理模式、业务流程、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审计档案资料等。

2 对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控制

2.1 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审计证据取证时必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或主观判断搜集片面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获得应当合理合法,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原则。即审计证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证实审计事项并能够可靠地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若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重新取证。

2.2 规范审计人员的书面记录

做好审计日记的撰写工作。由于审计日记可以清晰地再现审计过程,突破内部审计过程质量不易控制的盲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审计项目的“黑匣子”。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天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记录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有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界定审计责任,规范内部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审计日记记载的内容应全面具体,包括:审计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结论等。审计日记可以每日一记,也可以一个工作段落一记,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虽然目前审计日记还没被《内部审计准则》纳入到规范的日程,但考虑到它的实际意义,应该倡导撰写审计日记。

同时,应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订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书面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记载着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处的问题,是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第一,底稿资料齐全,内容完整,能充分反映审计事项的全过程;第二,底稿必须规范化,格式统一,用笔规范,按立卷归档标准来做;第三,不同底稿之间相关数字应前后一致,内容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以只做一个工作底稿,后面附上原始单据或取证材料,是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和签字的。

3 对内部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3.1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审查各审计事项的判断是否正确,核查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证据是否符合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三原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列审计事项及结论与审计证据是否支持的相互核对制度,从而可以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2 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集中体现内部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审计报告必须通过审计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根据整理得到的证据,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做出内部审计结果与决定,然后由组长签字定稿。既要客观地反映审计情况,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在正式发出审计报告之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意见,若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持有不同意见,经核实后可以进行报告修改。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认定,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审计事项。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更易于为被审计单位接受和理解,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阐述情况,争取得到管理当局的认可和支持。

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要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检查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检查审计建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

4 对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控制

4.1 对审计档案进行管理

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和评估提供了原始资料。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规定审计档案的管理办法、保存年限和归档范围,并由专人保管,专人负责。

4.2 审计结果落实情况控制

使内部审计的结果得到实施,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标。要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应关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实施审计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坚持审计结论追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监督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关注移交事项的查办情况。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会将其纳入审计报告并提交给组织适当管理层,并期望组织适当管理层给予恰当处理,但有时事与愿违,问题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没有得到落实。这时,我们不能止步于工作移交,督促案件查办落实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续写后续审计报告,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第四,关注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情况。对于组织内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内审人员一旦发现,应立刻提出建议。提出组织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促进规章制度的完善,远比查处几个问题意义更为深远,但难度也更大。

综上所述,绘制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靠的是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它的生命则要靠全面提高质量来延续。因此,实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内部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才能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饶庆林,谭文浩.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 财会通讯, 2010(10) :25-27.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6)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检查,实施全面控制管理的行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如果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没有保证,其审计目标就无法实现,审计的实效和权威也就无从谈起。要提高审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笔者结合内部审计的特点,针对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的原因在于:首先,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合署办公,导致了内审机构和人员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无法保证内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从而无法保证内审质量。其次,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

2.内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内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审业务的作业规范,是内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内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内审法律、内审准则和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而忽视了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结果导致内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审运行各行其是,质量状况参差不齐。

3.对现场审计缺乏适时有效的过程控制

由于缺乏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致使部分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未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导致个别项目出现了重大“漏审”现象,给审计形象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此外,审计组在被审计单位进行现场审计时,现场审计信息反馈滞后,各质量控制环节有关人员之间沟通渠道不顺畅,审计领导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现场审计动态。

4.内部审计报告缺乏纵向的勾稽复核

内部审计报告的复核,一是审计组长的审计复核,这是内部审计报告形成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承上启下,把握内部审计质量关;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复核,主要是在对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重点抽查复核的基础上,全面复核结论性的工作底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定性方面考虑,没有实现真正的复核控制。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第一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章程,它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第三个层次的标准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制定的审计手册、企业内部适用于内审机构的政策和程序、适用的审计技术和工具、企业和内审机构的发展计划等组成。

2.加强项目审计质量控制

一要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审计工作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必要时可以进行试审,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应当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分工合理,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二要认真审查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多级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机制,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核,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必要的材料支持,并据此确定审计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实施替代审计程序、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加强后续审计管理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可见,后续审计是内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4.加强项目复核

内部审计还应有专人的或专门的复核机构,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对调整的审计事项是否按权限履行了相应的程序;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断是否正确,审计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问题的态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是否恰当。

5.加强监督与考核

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建立专门的以专职审计师为主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制定明确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及方法,使所有参与该审计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

6.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现有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少,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对经济业务复杂性的了解不足,难以将企业经营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地披露与揭示。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审计质量提高的基本保证。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和讨论以及提倡审计人员自学等途径提高审计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7)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工作,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审计方法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2011年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做出了表述:“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旨在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定义’和IPPF 以及内部审计师是否遵循《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评估,还可以用来评价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并识别改进的机会。”研究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最终目标还是想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切都是以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要素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内部审计质量特点 准确理解内部审计质量的定义,正确把握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需要抓住内部审计质量的特点,内部审计质量作为一种内部属性,具有的特性错综联系,理解这些特性有利于找出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因地制宜,将其作为一种理论依据。

(1)复杂性。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多重性决定了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复杂性,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而存在。这些因素涉及内部审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实施内部审计的全部流程,从事前计划,现场审计到工作底稿的复核和出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的效用和质量评价,最终为了提高企业价值,它又促使审计环境的不断演化。

(2)模糊性。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多难以量化,他的评估指标依靠规则的标准,再进行专业判断的打分,最终得出评估结论。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用“总体遵循、部分遵循、未遵循”这种不能量化的结果来表示,显得含糊,主观性比较强。

(3)经济性。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内部审计质量,倘若为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加大内部审计成本的投入就是必需的,而这种投入在某个点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小于和大于这个点,带来的经济效益都会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部审计质量具有经济性的特点。

二、内部审计研究综述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早,国外学者较早地关注审计质量影响的综合性。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于1978年制定和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首次为内部审计的质量树立了标准,同时对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提出要求。有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4年IIA对《准则1300: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了7个《实务公告》,质量项目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内部评价、自我评价与独立验证、质量项目的报告过程、使用“内部审计工作依照《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开展”的声明。国外的理论研究论点有:Tlaomas P.Houck(1995)通过对审计师的思想进行改造,审计的效率和效益就可以显著地提高。DeAngelo(1981)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市场评估的,审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表中包含的重大错报、漏报的联合概率,建立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P1)×(审计人员)报告问题的能力(P2)这一模型。Raghunandan(2001)提出内部审计师与高层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有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可靠性。Hermanson(2002)认为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形式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内部审计质量。

国内学者研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大多从内部审计的环境和业务流程开始,笼统的抽离各中的影响因素,依据不足,影响因素大同小异。主要观点有:赵保卿(2001)从组织机制监督机制、业务过程控制主要内容等方面,论述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结构;从程序控制关键点控制检查控制和考评控制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体系。毕秀玲、薛岩(200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框图具有系统性、一致性、不确定性、限制性,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内部审计, 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冯均科(2002)认为仅仅重视程序审计质量而轻视结果审计质量,会导致审计准则被审计人员恶意滥用。马玲(2004)将内部审计质量分为审计活动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从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计划和方案编制、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四方面入手考虑建立审计内部质量评价体系。胡茂莉(2009)认为内部是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审计技术方法。马生满(2012)认为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包括管理人员意识和认识、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机构和制度设置、审计质量评价四个因素。陈云飞(2009)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同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观念创新。吴晓凤(2012)借鉴COSO框架构建内审质量控制目标,探索建立内审质量控制的模式。

基于以上国内外的相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证研究着重于内部审计的特性。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在理论研究层次,目前我国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内容成为关注点,但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内容没有太多利用价值,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信息不被披露,这就使得数据的采集难以进行,其评价的指标难以量化加大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的困难。

2005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包含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方面。为了对这三方面内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同时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首先基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2年5月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下文简称称为《手册(试行)》)进行理论研究,然后进行层次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主体、内部审计流程及内部审计结果四大类。

三、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手册(试行)》以《准则》为基础涵盖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实施全过程中涉及到的评估要点设计了一套标准体系,体系中将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业务两类作为标准体系的主要评估内容,两大类细化后形成19个评估要素和34个评估要点。本文将参考这些评估要素,建立自己的观点。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服务,它的服务质量自然就是内部审计质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就要加强其控制活动就要研究其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与内部审计环境中。

(一)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并不是审计的内部环境,大多学者着重于研究企业自身内部环境,往往忽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的观点是内部审计环境应包含外部审计环境与内部审计环境两个方面。

(1)外部环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影响和制约的宏观环境有可以从政治与法律、经济、社会。一是政治与法律环境。政治环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审计职能的发挥在各个国家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审计模式制约着审计行为和审计效果,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权民主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开展工作,法规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二是经济环境。内部审计受到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内部审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带来的价值期望也越来越高。三是社会环境。社会公众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认可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标志着社会水平的提升和人民思想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内部审计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

(2)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通常也为研究学者和公司治理层所关注,这一部分也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部分。一是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具有一套多层委托,具有健全的规则制度和权责制度,其间相互制衡、相互联系,制度的设计清晰、严谨。但我国的内部审计由董事会直接主导,其中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普遍,这就成为内部审计质量的一大影响因素。证监会[2002]1号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指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准则提出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关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作为评判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衡量标准,审计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年报审计、内控制度体系、审计机构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意见及建议也应该是考核内部审计质量的一个因素。依照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效用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的。二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对于评价控制活动十分重要,独立的审计机构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受范围和权利的限制,保证审计质量的客观公正。内部审计委员会虽然隶属于董事会,但是由独立董事负责,保证了内部审计独立性,避免董事会主导的利益操控的行为。审计委员会主要在财务报告和内外部审计、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履行其职责,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本质工作还是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履行职责时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这样保持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独立与客观,才能够充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三是内部审计机构与治理层和最高层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与高层的良好互动有利于获取信息和明确战略目标,明确的内部审计目标则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控制。有效地沟通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质量,只有了解治理层的需要,平衡治理层与管理层的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真正的为组织的整体发展利益角度出发,协调相互关系,调节内部审计环境,才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主体 《手册(试行)》中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涵义如此定义:“质量评估是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准则》为标准,对组织的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内部审计的管理和实施情况是否遵循《准则》,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1)教育背景。内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内审人员对财会知识的学习背景,对法规制度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审计工作需要的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的结果。教育背景包括自身专业素质和后续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具备相当的与内部审计有关的知识,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作为一个客观评价的内部控制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如果被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的戒备心理,内部审计人员就不能获取完整有效的审计证据,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相处融洽,有利于审计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在与各部门各个岗位人员建立互信机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有效的与各部门进行沟通,这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3)奖励机制。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为组织带来经济利益,设置一定程度的奖励机制,重视审计项目的考核评价工作,将审计项目质量的考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职务上升通道,合理的晋升机制的刺激可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以便为组织增加更多的效益。

(三)内部审计流程 内部审计流程是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部分,在此过程中分析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识别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1)审计计划。认真规划审计计划,周密部署内部审计前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全面的安排审计流程,具体合理的分工,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并且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审计的目标,快速有效的找出存在潜在的风险领域。

(2)现场审计。内部审计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收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本质和核心,不同的审计证据可以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因此加强现场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对有效的审计证据的获取十分重要。

(3)工作底稿。现场评估过程中需要编制评估工作底稿,通常由同一人编制完成,相关资料的引用记录在工作底稿之中,应该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做到有据可查。对有关事项的判断、对审计结论的确定都需要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结果的依据就在此体现,因此为减少审计误差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多层次的复核。

(4)运用审计工具和方法。在内部审计时使用何种审计工具和方法关系到审计证据的可信赖程度,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程度,也成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影响因素。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应当深入理解内部审计准则,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审计方法,收集有效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

(四)审计结果 内部审计工作结束后,依据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改进意见指导组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关键点,它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

(1)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为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打分,接受评估单位组织架构、审计管理、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评估结果是否与《准则》的要求总体一致,内部审计活动是否符合组织实际并得到有效执行,有无明显瑕疵、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是否有改进空间,并在打分较低的部分找出内部审计缺陷的地方,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可以帮助审计质量的提高。

(2)内部审计结果的后续处理。审计结论中提出的有关整改问题,治理层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意见改进内部控制与否是内部审计价值的体现,审查和监督管理层是否对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和漏洞进行了纠正和改进,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性、合理性、有效性不仅可以衡量内部审计质量,同时表现了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可程度。审计意见提出的意见进行后续审计,关系着内部审计质量的最终结果。

(3)审计后责任机制。对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后发现发生的缺陷,明确具体责任应当及时改进,如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方法的改进等都对今后的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这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提高的机会。对于未按照内部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的,并且造成重大遗漏,形成审计风险的,为企业带来利益损失的人员要追究责任,强化审计质量的效果。

四、内部审计质量的其他影响因素

另外存在一些间接因素,不能将其分解为上述四个部分的内容,但存在于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系统之中,对内部审计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内部审计证据的有效性与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性 如果被审计单位有着健全的内部控制且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一贯的执行,会计记录的可依赖程度将会增加。内部审计的流程的周密和完善与否,在获取的审计证据中得以体现,总体来说内部控制有效时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有缺陷时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加合理可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的内部控制越有效,则获取的审计证据越有效,内部审计质量越好。

(二)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性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以评价内部审计贡献为导向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程度为衡量标准,推动内部审计专业化管理,提高组织内部各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的最终审计目标是能够促进组织完善管理、加强风险控制、为内部价值增值,内部审计结果的是否有效体现出其价值。

(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与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性 风险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2006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首次要求具备条件的央企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公司审计部、计划财务部分别是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内控管理日常工作的支持机构。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财务部们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完整、真实地提供有关资料和服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就会薄弱,企业就容易发生重大风险事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为内部控制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

五、结论

通常来说应当考虑用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这一直接标准来衡量内部审计质量,但由于内部审计报告不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部缺陷信息少之又少,无法获取可靠相关信息。另外,在建立假设因变量时,考虑了通过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披露的内部缺陷的整改情况,如采纳的意见条数或披露缺陷的金额占整个内部审计金额的比例,作为内部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这样就必须通过做调查问卷,统计后作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样本数据来源。但是又考虑到企业因为涉及各种利益问题,调查问卷的得到数据的可信度不高,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

2012年9月,中国内审协会根据《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情况统计制度和下发审计统计软件的通知》(审办办法〔2012〕75号)精神,各省内审协会应其精神,统计内部审计情况,统计的指标包括有内审机构、内审人员、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审、信息系统审计、审计总金额、增收节支、提出建议意见被采纳、建议给予行政处分、向死法机关移送案件、人员十二项指标,这一统计很好的收集了内部审计的结果,如果能将这些数据在内审协会的网站公开部分,便于了解和收集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指标数据,能够很好的将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做出有效识别,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做好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92-02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结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检查,实施全面控制管理的行为,其对于避免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健全的工作机制作保证。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构,其所配备的人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履行质量控制职责,完成质量控制任务。其次,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确保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要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1.内部审计业务控制制度,即内部审计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2.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即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也要接受来自其它各个方面的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3.内部审计质量的考评制度,即对审计质量进行考评,得出考核结论,实施奖惩。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及其结果的公允性,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它从审计人员控制入手,通过强化审计过程、审计报告和审计成果落实的质量控制,以期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审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不仅直接关系到审计职能实现的效果,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而且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维护自身信誉,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强化审计效能、防范审计风险,才能适应形势变化需要,才能带来科学的审计成果和良好的审计效益。

三、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未能适应宏观审计法规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近年来,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五个具体准则的实施,结束了内部审计参照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的历史,使内部审计有了公认的目标、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但是,目前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审计法规的变化反应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仍参照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2.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其中,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

3.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的原因在于:首先,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合署办公,导致了内审机构和人员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无法保证内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从而无法保证内审质量;其次,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

4.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现有人员中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比较单一,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一些审计干部惯用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有的思维方式单一,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

1.夯实基础管理。(1)加强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按照先进的审计理念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并设计出与审计环境相适应,与公司经营管理体系相适应,操作性强的、覆盖审计工作所有层面和各个环节的审计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统一审计业务流程,使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严格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各环节的工作质量。(2)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和制定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好的审计计划有利于切实履行审计职责,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把审计计划作为审计管理的龙头和质量控制的源头抓紧、抓好。在制定审计计划项目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按照内部管理的需要,以风险为导向,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2.做好审前准备。(1)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提供依据,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造成审计方案粗枝大叶,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因此,我们在做项目时,应按照规范的审前调查流程,依据审前调查方案确定主要目标、方式、范围和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审前调查工作,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审阅、问卷、座谈、观察、分析等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找准审计切入点,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并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2)细化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在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后形成的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应当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分工合理,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要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方案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审计工作,切忌把审计方案束之高阁,操作时随心所欲,凭经验审计,出现方案和审计“两张皮”的现象,不利于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3.规范作业程序。(1)严谨细致地进行审计取证。内部审计活动集中体现在对各种审计证据的收集、取得、分析和判断,它是整个审计活动的基础,也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质和核心,不同的审计证据可以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要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要注意取证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实、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和评价,不能存在个人主观臆断等情况。收集的各种证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提供、记录,对口头证据也要进行记录并复制成书面记录,由提供证据人确认并通过分析后方可作为审计结论依据。(2)认真详细地记录工作日志。审计工作日志记录了整个审计工作的轨迹或审计过程,审计人员应真实、详尽、完整地记录审计工作日志,其一可以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逐渐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其二审计日志能防范审计风险,增强责任意识。它真实记录审计现场每位参审者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以及所做出的判断和结论,做到有案可查,便于分清责任归属。审计日志的实行,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促使审计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审计。其三审计日志有利于检查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可以更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长通过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审计日记,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3)认真规范地编制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它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底稿的取证是否完整、引用法规是否恰当、审计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审计底稿要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事项。要逐事逐项编写,一事一稿,后面附上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在书写格式上,必须达到规范统一,并做到规定内容齐全,项目设置符合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在内容上,做到规范清晰,叙述简单明了,审计定性及评价依据充分;在签字确认上,做到规范整齐,各种公章、名章齐全,使底稿的形成及确认责任清晰、明了。(4)实行项目复核制。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都进行分析复核。

4.优化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载体,是审计监督活动的最终产品。审计工作公正与否、审计质量的高与低,都能在审计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同时,审计报告也是审计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工作结晶,是审计产品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最终控制环节,作用十分重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形式规范,报告要素完备,在内容上更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的、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因此,学会撰写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1)审计评价内容要全面,依据要充分;(2)建立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3)审计建议要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4)把好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关。

5.建立内审质量奖惩制度。首先是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明确审计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审计人员、项目负责人、业务督导、复核人、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的审计人员,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落到实处才能强化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其次是运用激励措施,开展评优等活动,树立学习标杆,在交流和借鉴的同时,调动审计人员重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再次是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适时组织上级对下级质量检查、系统内同级交叉检查观摩和政府法制部门评议等质量检查活动。

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最根本的保障是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所以必须要把提升队伍素质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强内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养教育,培养和树立其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培养其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责任心。二是加强培训和学习。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各种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重大方针政策、财经法规制度、审计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开阔眼界,规范审计行为,着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还要鼓励审计人员提高自学意识,通过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三是选派审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准则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业务知识培训班以及有关加强审计质量的培训等形式,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四是鼓励内审人员及时交流和讨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让审计人员注重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积极提供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可以及时获取一些间接知识,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使审计证据更经济、适当,审计报告更具说服力和审计建议更具可操作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必须大力推进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控制审计质量。同时要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锋.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审计与理财,2006(9)

2.李永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经济师,2006(8)

3.禹自银.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6(5)

4.王允平,张莉.论审计质量的控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2)

5.吴萧.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索.审计研究,2002(10)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9)

一、引言

继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国的强制规则要求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强制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无效的公司也必须披露其审计报告,我国的情况与之存在差异。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国内侧重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方红星、戴捷(2012)在肯定披露动机影响自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比本土事务所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越不愿意为有内控审计需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的保证。其研究还证实了内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接受高水平鉴证服务的主要动机是对外释放信号和降低成本。韩彬、陈丽蓉(2015)通过对2011至2013年的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以竞争战略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发现成本领先战略与自愿性内控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位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所发挥的“补充”控制作用可以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修正内控缺陷以为成功实施战略提供保障。此外,陈丽蓉、韩彬(2015)的实证结果表明了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和披露意愿。信号传递动机是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制要求的过渡阶段有关自愿出具和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剔除了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进入全面执行阶段后,同国外一样,我国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财务

报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类似,强制规则后,主要有两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一是审计供给,二是审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师的专业性、胜任能力、客观性等影响审计供给,公司治理水平、产权性质等影响审计需求。JaggiBikki,MitraSantanu(2015)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在SOX法案规定执行较为成熟阶段,拥有行业专家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尤其在客户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行业专家擅长发现并公布重大缺陷。Mount(2015)认为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聘请的审计师并不能恰当地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导致一些重大缺陷被认定为重要或一般缺陷。NathanJ.Newton,JulieS.Persellin等(2016)使用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测试了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更换审计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许多收到“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意见购买行为,而且,激烈的审计竞争市场和在较晚的报告期更换审计师均会增加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和更换审计师影响着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从审计需求的角度看,Krishnan(2005)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成员数量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呈负相关。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的研究并未测试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过渡期和全面执行阶段都鲜有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已有文献选择的变量大多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盈余水平、财务报表重述、异常应计估算、盈余反映系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师意见等。陈丽蓉、韩彬(2015)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顶层设计,公司治理水平正面影响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需求,并将数据分为强制执行组和自愿实施组,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与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作为公司的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内控审计质量的需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之间呈“U”型关系。总之,国内的相关文献均站在审计需求的角度,去探索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缺少审计供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转移了研究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报告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GrahamLynford等(2013)通过创建审计整改的影响因素模型,论证了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控制测试程序的实施时间正面影响着内控缺陷的整改,并且内控缺陷的整改出现在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能性比较低。BalsamSteven,JiangWei(2014)从股权激励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影响内控缺陷的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Bardhan等(2015)聚焦家族企业这一企业类型,论证了家族企业较之非家族企业,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倾向于维持较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国内关于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比较多,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如王海滨和于长春(2014)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发现,当管理层会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差而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以规避风险,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和判断该内控缺陷,从而出具非标准意见。董卉娜和严茹梅(2016)的研究结论与BalsamSteven等(2014)的结论类似,即管理层持股削弱了管理层背离股东目标、实现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进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总之,在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国内的学者还应该拓宽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视角,不应局限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上面存在差异。国外侧重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则针对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做出很多有关自发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不同要求下的数据、结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执行阶段,应该重点研究内控审计的质量,以引导和培育企业对高质量内控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师执行内控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经济后果的研究

HoganChrisE(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影响效应为切入点,通过经验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盈余质量和投资者关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资本成本。Collins等(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公司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影响,证实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给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和减少信息风险使企业获益。进入强制性要求阶段,随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涌现大批学者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普遍认同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实施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到“补充”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财务上的操控手段。许骞、曾建光(2014)的研究表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自愿实施背景下,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内控自评报告中可能充斥着虚假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的现有投资者承受道德风险;作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也会因无法有效识别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真实和虚假的部分而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加强契约关系,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吴秋生等,2015)。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

许多以美国为背景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视角包括信息含量或市场反应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市场价值、CFO更换、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公司收到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伴随着更低的盈余质量、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更长审计延迟、更高资本成本、更可能发生CFO更换。SunYan(2016)发现收到“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拥有更少的投资。这些收到非标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之所以减少投资是因为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评估看到了更高的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管理层又需要考虑公司可能的资本成本做决策。内控审计结果还会改变公司的会计原则,被曝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财务报表层次重大缺陷的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MitraSantanu,2013)。MichaelL.Ettredge等(2016)认为披露重大缺陷的内控审计报告往往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尤其披露的是财务报表层面的重大缺陷。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一致,即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应对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报告使用者在参考财务报告意见的同时,会怎样看待内控审计意见?市场对两种意见的不一致是怎样的反应?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内控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侧重于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张继勋、何亚南(2013)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降低个体投资者对于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信心,而且不同性质的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吴溪、杨育龙等(2016)运用经验数据检验发现,内控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仍伴随近期显著更高的重大错报概率,而我国股票市场对这类意见组合的反应尚不充分,有可能是因为审计师利用市场和监管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不了解为管理层提供便利,倾向于出具这类意见组合以缓解自身法律责任。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SOX法案

颁布后,Beneish等(2008)证实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缺陷能够让投资者获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信息。GrahamLynford(2015)的最新研究发现,较之其他类型的内控缺陷,税务方面的内控缺陷出现的频率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并且更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传统报表审计,审计师都应该关注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MeiFenga等(2015)测试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公司营运能力的相关性,发现与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相比,存在存货方面内控缺陷的公司,伴随着较低的存货周转率。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颖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张红英、高晟星(2014)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财务报表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探讨和证明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层面的内控缺陷的经济后果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上面,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反而比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更容易导致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李万福等,2014)。综上所述,国内外均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意见类型、内控缺陷三方面探索、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国外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业绩指标、盈余质量、资本成本、管理层决策等,对外影响投资者对信息风险的判断、对公司价值的预期等。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虽然不够全面,但出现许多新颖的研究视角。该阶段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已不再区分强制要求和非强制要求了,以全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作为样本。

四、研究评述及展望

(一)现有研究不足及建议

我国经历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研究视角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信号传递动机向强制执行的质量、结果等方面转移,研究方法也从仅限于规范、制度的理论研究向采用经验数据、实验分析等多种方法转变。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研究不够全面的缺点,如缺乏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毕竟许多研究是以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为基础展开的,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也影响着管理层的行为。在全面执行阶段,为促进我国内控审计的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更需要深入探索审计质量问题,探讨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高质量内控审计的经济效果。此外,可以加强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的研究,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依靠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导致了内控审计报告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依据不统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证结果实际上不那么可靠。

(二)研究展望

国外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日趋发展成熟,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与传统报表审计业务皆受到管理层及信息使用者的重视,有关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为我国内控审计业务的实施和监管指明了方向。国外的学者趋向于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结合在一起,研究其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实施阶段,内控审计的执行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研究分析管理层、投资者、监管方对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质量、意见类型的了解和反应可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已有文献检验股权投资者对该项业务意见类型的态度,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其次,国外已将重点转移至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越来越全面,如内控缺陷整改的影响因素、不同性质的内控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进一步探究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果可以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A股公司2008-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2]张继勋、何亚南:《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与个体投资者对无保留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信心》,《审计研究》2013年第4期。

[3]吴溪、杨育龙、陈旭霞:《“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充分吗?》,《审计研究》2016年第1期。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篇(10)

一、引言

继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国的强制规则要求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强制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无效的公司也必须披露其审计报告,我国的情况与之存在差异。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国内侧重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方红星、戴捷(2012)在肯定披露动机影响自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比本土事务所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越不愿意为有内控审计需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的保证。其研究还证实了内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接受高水平鉴证服务的主要动机是对外释放信号和降低成本。韩彬、陈丽蓉(2015)通过对2011至2013年的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以竞争战略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发现成本领先战略与自愿性内控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位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所发挥的“补充”控制作用可以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修正内控缺陷以为成功实施战略提供保障。此外,陈丽蓉、韩彬(2015)的实证结果表明了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和披露意愿。信号传递动机是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制要求的过渡阶段有关自愿出具和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剔除了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进入全面执行阶段后,同国外一样,我国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财务

报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类似,强制规则后,主要有两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一是审计供给,二是审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师的专业性、胜任能力、客观性等影响审计供给,公司治理水平、产权性质等影响审计需求。JaggiBikki,MitraSantanu(2015)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在SOX法案规定执行较为成熟阶段,拥有行业专家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尤其在客户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行业专家擅长发现并公布重大缺陷。Mount(2015)认为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聘请的审计师并不能恰当地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导致一些重大缺陷被认定为重要或一般缺陷。NathanJ.Newton,JulieS.Persellin等(2016)使用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测试了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更换审计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许多收到“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意见购买行为,而且,激烈的审计竞争市场和在较晚的报告期更换审计师均会增加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和更换审计师影响着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从审计需求的角度看,Krishnan(2005)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成员数量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呈负相关。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的研究并未测试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过渡期和全面执行阶段都鲜有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已有文献选择的变量大多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盈余水平、财务报表重述、异常应计估算、盈余反映系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师意见等。陈丽蓉、韩彬(2015)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顶层设计,公司治理水平正面影响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需求,并将数据分为强制执行组和自愿实施组,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与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作为公司的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内控审计质量的需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之间呈“U”型关系。总之,国内的相关文献均站在审计需求的角度,去探索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缺少审计供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转移了研究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报告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GrahamLynford等(2013)通过创建审计整改的影响因素模型,论证了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控制测试程序的实施时间正面影响着内控缺陷的整改,并且内控缺陷的整改出现在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能性比较低。BalsamSteven,JiangWei(2014)从股权激励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影响内控缺陷的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Bardhan等(2015)聚焦家族企业这一企业类型,论证了家族企业较之非家族企业,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倾向于维持较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国内关于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比较多,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如王海滨和于长春(2014)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发现,当管理层会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差而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以规避风险,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和判断该内控缺陷,从而出具非标准意见。董卉娜和严茹梅(2016)的研究结论与BalsamSteven等(2014)的结论类似,即管理层持股削弱了管理层背离股东目标、实现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进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总之,在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国内的学者还应该拓宽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视角,不应局限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上面存在差异。国外侧重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则针对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做出很多有关自发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不同要求下的数据、结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执行阶段,应该重点研究内控审计的质量,以引导和培育企业对高质量内控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师执行内控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经济后果的研究

HoganChrisE(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影响效应为切入点,通过经验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盈余质量和投资者关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资本成本。Collins等(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公司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影响,证实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给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和减少信息风险使企业获益。进入强制性要求阶段,随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涌现大批学者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普遍认同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实施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到“补充”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财务上的操控手段。许骞、曾建光(2014)的研究表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自愿实施背景下,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内控自评报告中可能充斥着虚假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的现有投资者承受道德风险;作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也会因无法有效识别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真实和虚假的部分而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加强契约关系,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吴秋生等,2015)。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

许多以美国为背景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视角包括信息含量或市场反应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市场价值、CFO更换、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公司收到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伴随着更低的盈余质量、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更长审计延迟、更高资本成本、更可能发生CFO更换。SunYan(2016)发现收到“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拥有更少的投资。这些收到非标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之所以减少投资是因为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评估看到了更高的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管理层又需要考虑公司可能的资本成本做决策。内控审计结果还会改变公司的会计原则,被曝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财务报表层次重大缺陷的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MitraSantanu,2013)。MichaelL.Ettredge等(2016)认为披露重大缺陷的内控审计报告往往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尤其披露的是财务报表层面的重大缺陷。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一致,即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应对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报告使用者在参考财务报告意见的同时,会怎样看待内控审计意见?市场对两种意见的不一致是怎样的反应?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内控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侧重于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张继勋、何亚南(2013)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降低个体投资者对于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信心,而且不同性质的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吴溪、杨育龙等(2016)运用经验数据检验发现,内控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仍伴随近期显著更高的重大错报概率,而我国股票市场对这类意见组合的反应尚不充分,有可能是因为审计师利用市场和监管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不了解为管理层提供便利,倾向于出具这类意见组合以缓解自身法律责任。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SOX法案

颁布后,Beneish等(2008)证实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缺陷能够让投资者获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信息。GrahamLynford(2015)的最新研究发现,较之其他类型的内控缺陷,税务方面的内控缺陷出现的频率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并且更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传统报表审计,审计师都应该关注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MeiFenga等(2015)测试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公司营运能力的相关性,发现与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相比,存在存货方面内控缺陷的公司,伴随着较低的存货周转率。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颖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张红英、高晟星(2014)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财务报表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探讨和证明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层面的内控缺陷的经济后果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上面,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反而比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更容易导致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李万福等,2014)。综上所述,国内外均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意见类型、内控缺陷三方面探索、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国外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业绩指标、盈余质量、资本成本、管理层决策等,对外影响投资者对信息风险的判断、对公司价值的预期等。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虽然不够全面,但出现许多新颖的研究视角。该阶段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已不再区分强制要求和非强制要求了,以全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作为样本。

四、研究评述及展望

(一)现有研究不足及建议

上一篇: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 下一篇: 水利水电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