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素质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4 09:55:10

儿童素质培养

儿童素质培养篇(1)

二、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业务水平素质

以往大家都觉得只有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才应该学习儿童文学,事实并非如此,各类专业的师范生都应该学习儿童文学。基础教育的接受对象是中小学生,年龄处在0-18岁之间,而儿童文学的主要接收对象恰好就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从事语文教学的师范生自不必说,从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80%以上,而到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为50%,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必须海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掌握系统、专业的儿童文学理论,摸清古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能够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地插入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因此,对于从事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儿童文学的学习不仅必然,而且必须深入其中,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同样必不可少。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如果教师不了解他们的特点和情感,不能够融入他们,只是对他们进行抽象的说教或板起面孔训斥,相信孩子们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势必会给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带来困扰。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开启了一扇聆听儿童内心情感的窗户。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简单鲜明,情感细腻纯真,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极好地展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心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肯定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因此,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业务水平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感,便于他们在各科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他们的教学与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素质培养篇(2)

1.儿童绘画与德育

儿童绘画课的教育不同与政治课的直接的道德说教和法律课强制性的约束。它是以艺术形象作用与人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感染,并具有对生活中美与丑的鉴赏能力。从而使绘画创作在教学中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如:四年级上学期美术课中《漫画》一课,学生创作时,我结合课本的内容向他们介绍了一些漫画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在欣赏作品《自食其果》时向同学们介绍,这幅画用的是夸张手法,把社会上现象贪吃的老鼠,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忘记了做人的原则,最后因为肚子过大不消化,结果出不去瓶子,后果可想而知等等。通过讲解,赞美祖国建设的新成就,讽刺批评不良的社会现象,促使学生实施美好的行为。因此,儿童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为热爱生活而献身的进取精神。从而使美术教育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儿童绘画与智育

儿童绘画教学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同时也进行智育教育。属于智育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美术教学包括美术工龄、美术品种、美术史、造型、透视、色彩等等,本身就是现代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绘画对学生进行的观察、表现、制作和创作技能的训练,可以促进构成人的智力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美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到好的与坏的事物。而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阶段,他们绘画的演进是渐变的,其历程毫无割裂的痕迹,没有明显的变化。从绘画的涂鸦期到写实期,他们经历了形态的模糊认识、理解、记忆到追求形象完美的创作,这都是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和判断,通过动手表现所认识的形象,是观察力提高的过程,也是提炼形象强化记忆的过程。如:二年级《海底世界》一课,学生们从学前班到一年级已经学过了基本形,生活中又见到了不同外形的鱼,所以这一课我着重讲解了鱼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当中看到了好的图案、漂亮的色彩及电影电视中见到了海底环境,从而达到启发诱导他们进行思维、提高想象的能力,最终为学生自身能够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绘画与生活

儿童素质培养篇(3)

(一)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健康心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就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如:和学生交流:“在学校里,和你接触最多的要算老师了,你觉得老师最喜欢你哪一点呢?”“爸爸、妈妈抚养你长大,他们最了解你,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你哪一点吗?”“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欢你哪一点呢?”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给大家,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这时也需要老师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身上也许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今后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你就会变得更可爱,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摒弃劣势,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二)教会学生学会用积极热情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平时,教师要注意联络学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区分好与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与人和睦相处,因为与别人形成融洽的关系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了解决自己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而又愉快。

教师对儿童的不同态度,会在儿童身上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有的儿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待人冷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应努力做他们的朋友,像朋友般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如郊游、做游戏、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宽松和谐的氛围,对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大有益处,这时教师更要致力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伙伴关系,鼓励他们大胆和同学一起做游戏,讲故事,交知心朋友,让他们在集体中获得同伴的认可,分享集体的欢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获得心理的满足,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从而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团结向上,互相合作,真诚待人的健康心理。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意识组织一帮一活动,让这部分孩子心中存在一种竞争的差距,一种崇拜的心理,以达到教育目的,同时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平时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教育,帮助孩子们逐步克服小气、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让孩子们在不经意中慢慢进步,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个性上弱点,逐步走向个性的完善,做一个生活中、心理上真正的强者。

(四)引导学生学会冷静、沉着地应对紧急情况,缓解自身的压力,培养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

遇事保持冷静、沉着、不慌张的状态,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素质。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屈不挠,经得起挫折与打击,就要让学生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会感到失望,但是人只要不绝望,任何困难都会有一线转机,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可以听一听音乐、读一读书籍、与别人进行交谈,来放松一下自己压抑的心情,恢复快乐的情绪,为自己解决困难做好准备。

部分儿童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退却,胆小、害怕、意志较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应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让儿童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起勇气,勇敢、大胆地面对。引导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怯弱,要对自己有信心。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一种勇敢、坚强、自信、乐观的良好心理素质。

儿童素质培养篇(4)

(二)儿童期所受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加强培养心理素质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它应贯穿于儿童教育的各科教学当中,而舞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活动性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多种心理素质教育契机,我们要善于把握和挖掘这些潜在契机,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舞蹈是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集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新型课程,其对增强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康、个性发展、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创造能力、爱心等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儿童的心理特征:幼稚、纯真、好奇、热情、乐观、自制能力差、好动、贪玩、模仿性强、可塑造性强,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当正确的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舞蹈教学中,针对儿童的心理做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对舞蹈课的兴趣。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促使儿童舞蹈教学更加的科学与完善。

二、儿童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心理素质

(一)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儿童对舞蹈的兴趣

培养兴趣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来诱发和引导儿童对舞蹈产生兴趣。儿童的好奇心强,极容易被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而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儿童认识活动的倾向,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舞蹈,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新”、“异”来诱发他们对舞蹈活动的直接兴趣,以他们爱跳、好表现、好创造的天性来激发。

在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儿童为主体,一切教学从感受入手,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者应当挖掘教材的蕴涵,是学习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充满自娱性和游戏性。

(二)在舞蹈教学中保持和增强儿童对舞蹈的兴趣

1.幼儿的注意力易迁移,兴趣往往是短暂的,如何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这正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把内容的难点转为幼儿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优美的体态、准确的眼 神、形象生动的语言。

2.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提问、穿插巧妙。教学形式多样,动静交替,在教学中体验。兴趣培养的基础就是进行体验,良好的情绪体验随着兴趣的产生,使儿童的舞蹈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3.对于儿童的一种心理强化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特殊心理特点来进行,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好强、好胜,所以我们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肯定。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激发儿童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但会使他们的舞蹈兴趣得意保持,还可以增强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恒心和毅力。舞蹈学习的效果很会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4.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自由宽松,注意舞蹈活动目标的适度可行,并有针对性,把握好儿童学习内容的难度,使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稍加努力能够完成,培养幼儿的进取精神。

5.教师要根据舞蹈活动的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既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

(三)培养儿童的毅力、表演力、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机能

1.培养儿童的毅力

由于舞蹈动作要不断地重复,要练到位,有苦又累、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天性活泼,忍耐想较差的儿童来说,长期坚持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用优美、滑稽等教学动作去诱导他们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灵活组织,科学施教。在他们在快乐中得到提高。

2.提高儿童的表演力

目前,有的儿童舞蹈表演失去了应有的童心和纯真的美感,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的表演天性的挖掘和开发,因为舞蹈表演中普遍存在着动作生硬、情感成人化、缺乏活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舞蹈教学的效果和兴趣的培养。所以说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表演能力、表演天性、关键在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所谓舞蹈表演就是演员表现蹈作品时的情绪、状态等,表演在表现舞蹈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活当中的儿童活泼好动,喜欢边唱边舞蹈,这是儿童的最大特点。

3.培养儿童的表演力的途径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编排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舞蹈,少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儿童求知欲强,情趣多变,给他们的教学内容要强调主题鲜明,新颖别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想象力。儿童虽然好动喜欢表现,但是往往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不能达到表演的效果,所以除了让他们熟练的掌握舞蹈动作外,还要配合他们喜欢的舞蹈音乐,能让他们在音乐的渲染中舞蹈,穿着漂亮的表演服装,能够增加她们表演的欲望。

4.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心理和运动机能得到提高

儿童的运动和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儿童对舞蹈动作进行不同的梳理,从整体到分解,从大致框架到细微的分析。他们的心理意识也随之形成,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和语言区是舞蹈活动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所以在舞蹈活动中,大量的舞蹈信息,音乐旋律、歌词、舞蹈动作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长期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促进大脑的思维能力。提高运动运动系统的技能素质,从而改善机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儿童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促使人们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又是一个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最为深刻、持久的精神动力。自信的孩子,越会成功,越会成功显得更为自信,反之,自信则会导更深的自卑,成功较多的孩子,很少担忧和分心,会更加集中精力去面对,现在社会需要充满自信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不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多角度地分析与评价孩子

“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是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教学者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看,并要坚持不断地鼓励教学,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儿童,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没一点成绩,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对孩子的评价教学要因人而异,用欣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儿童的通过耐心细致又合理的分析。

2.鼓励孩子与同伴交流合作

在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鼓励孩子自己找个好朋友一起合作表演,有的孩子比较胆怯,自信不足,在教学活动中要求他们去找同伴时,有的孩子也是独自站在一边,就等着别人来找自己,不愿意主动找人合作,此时教师不要强求他们去找同伴,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与他们进行交流,然后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合作,他们看后会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去尝试,这时候老师可以与他们进行合作,是他们体会到有同伴的乐趣,然后可以再鼓励他们找同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这些开始胆怯找不到同伴的小朋友。就会找到乐趣和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身的萌发喜爱舞蹈以及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

3.通过舞蹈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即使美育、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建造健康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还有助于人的智力开发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位。它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纯净。校外儿童舞蹈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轻盈的舞姿、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儿童美的心灵、培养了儿童的美好情感。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可以实现对孩子健康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使他们的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使他们成为内心、外在俱美的人。

三、心理因素对儿童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舞蹈教学相对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发现学生的心理因素才是真正影响他们学习和演出发挥的重要因素。使儿童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也为了各种高难度动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扮演各种不同的舞蹈角色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对儿童的体力训练的保持也很有好处。但是大家都知道基本功初期训练是单调和枯燥的,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就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随着时间的累积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而克服这些“障碍”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儿童重拾信心,激发兴趣、多给学生鼓励、同样也要表扬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的积极性得以保持。这也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精湛的舞蹈教学技巧。以往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舞蹈课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巧设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从而进行及时的导入新课。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影响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因素,儿童心理因素的好坏,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的高低所决定,而是一种心理活动及其心理活动的产物,在教学中,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他们在接受舞蹈教学中如虎添翼,而心理素质欠缺的儿童,则会使发挥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舞蹈传授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舞蹈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和退化,但是心理素质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则是终身的、多方受益的。

儿童素质培养篇(5)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47-01

一、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在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重要,它是保证学生顺利获取知识的基础。很多孩子的学习效果不好,学习效率不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意志力的增长而不断加强的,越是在年龄小的时期,注意力的控制越差,注意的时间也越短。但是在学前儿童时期,注意力的培养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注意力的培养可以有很多方式,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利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音乐的学习有很多类型,如有声乐学习和器乐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是儿童所喜爱的,同事在学习声乐和器乐的时候都要保持积极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情况,我们根据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按照不同年龄来进行教学,有目的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注意力。在注意力培养方面,器乐的教学更为明显一些。器乐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钢琴学习,幼儿在学习钢琴时需要对乐谱认真的阅读,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听教师讲解的时候,也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掌握弹奏的要点。在自己练习演奏时也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既要阅读曲谱,同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手指,对手眼协调能力,手脑协调能力,都要不断地锻炼。通过整个钢琴的学习过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都与注意力有关,如果没有好的注意力就不可能取得好的学校效果。也正是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幼儿的良好注意力,这种注意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学习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展,以至于延展到其他学习活动中。可见音乐学习对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在人心理活动中非常重要,是意志的力量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或者面对问题的时候能积极的去面对,合理的进行解决。学前儿童对意志过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少,往往将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停留在情感过程中,在学前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的心理过程逐渐进入到意志过程阶段。

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意志力的帮助来完成。音乐是容易被幼儿喜爱的,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爱好,对这种兴趣进行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学习钢琴的幼儿,可以从对钢琴的认知、对钢琴学习的喜爱、到用自己的意志力来实现相应的学习阶段目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音乐学习对意志力培养的作用,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用意志力控制自己行为的好习惯,这样的心理素质将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幼儿期是人心理因素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情绪情感的塑造在学前儿童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积极良好的情绪是学习生活的保证,在学前儿童期合理构建幼儿的良好情绪,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情绪,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丰富多彩的音乐使幼儿感受到愉快的情绪状态,感受到表演带来的成就感。如,让幼儿学唱欢快的儿童歌曲,并伴以游戏或律动操,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组织进行演出,器乐合奏或者合唱活动,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幼儿积极从事。经常用积极的情绪来刺激幼儿,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愿意去探索知识,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四、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建立起良好的与人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学前儿童音乐知识的学习,可以建立起幼儿合作能力。

现代中国家庭中,在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中,处在塔尖的独生子女们,表现的极其自我中心,家庭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可以由孩子自行支配,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幼儿园这样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很多幼儿难以适应,不愿意融入集体生活中。学前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教学内容来逐渐改变这样的心理现象,使幼儿学会合作,帮助幼儿建立起合理的人际关系。音乐教学的内容让幼儿所喜爱,可以合作的环节非常多,如进行器乐合奏,以班级为单位学习打击乐曲目,每位幼儿使用一项乐器,教师合理的编排,组织进行演出,在这种合作中,幼儿逐渐认知到合作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五、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是每个人所共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怎么样将其调动出来,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不断地训练和培养。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前教学所设置的课程简单生动,极易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歌唱、舞蹈、器乐表演等,不但要进行学习,而且要适时的展开表演活动,使幼儿逐渐习惯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无形中让幼儿树立了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儿童素质培养篇(6)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训练的意义

心理训练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运动员产生适宜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变化,具有自我动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比赛时心理上的变化对运动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落后时能沉着应战、冷静对待、关键时候能掌握战机,进攻成功率高,甚至超水平发挥。当队员心理准备较差时,比赛中就容易出现顾虑重重、动作犹豫、精力不集中、表现失常。在比分领先时就松劲、处理球随便、落后时就急躁。打法简单、失误增多,因此,教练在平时技、战术训练中要设想和估计比赛中队员的心理变化,作好应有的训练和准备,这样队员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使球队立于不败之地。

2少儿篮球队员在赛前和赛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临赛状态是运动员赛前、赛中产生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使他们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变化,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变化,物质代谢过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及汗腺、血糖水平等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队员对竞赛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对竞赛产生重要影响。

2.1亢进状态

求胜心切、自我表现欲强、高度兴奋、过分激动、动作不协调、比赛中失误增多、完成技术动作质量差,造成技术发挥不稳定。

2.2消极状态

情绪不佳、无斗志、力不从心、反应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体力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缺乏战斗力。对比赛缺乏取胜的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导致临场出现斗志不高动作犹豫、缩手缩脚、紧张失常的情况。

3少儿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方法

3.1激发和引导少儿篮球队员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只有明确奋斗目标,才会有为目标而努力的行动。在所有的心理训练中,动机的培养是首要的。无论情感的变化,训练态度的建立,意志品质的巩固,都来自于动机的激发。动机的培养是长期、细致的工作,应善于引导,切忌简单化。因此,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不断地向队员进行理想教育,进行从小锻炼长大后夺冠军为国争光的大目标教育。并为此制定出争创成绩的小目标。使队员明确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应付出的努力,并了解小目标的实现是大目标的必由之路。

3.2重视对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少年儿童时期是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阶段,集中其注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所干扰。由于篮球基本技、战术熟练掌握的复杂性和赛场的千变万化,要使运动员从容对待,对注意力的训练就显得格外突出。训练中要提高队员注意对技、战术练习的指向和集中,提高优势兴奋中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在运动训练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运动员行为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运动员的动机、对比赛和训练的兴趣程度、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等,心理训练可以对运动员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改善运动员的兴趣品质,发展或改变运动员气质的某些特征,促进运动训练所需的特殊能力的形成。

3.4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指运动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利用大脑中回忆出的动作表象、比赛或表演情景、身体感知和情绪状态,强化动作技能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念动训练时运动员可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一技术动作,或以运动经验想象出比赛的场景。念动训练开始可每天进行5分钟,随着控制表象的提高,可每天增加训练10分钟。念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形成精确的运动知觉,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巩固,提高技术水平。

4结论

要培养出优秀的少年儿童篮球队员,除了在人员选拔、进行严格的篮球基本功训练、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外,一定要从小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使不同个性的少年儿童篮球队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适应心理机能的调节,调动各级的心理机制,克服胆怯、紧张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最终达到在比赛中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良好竞技状态,发挥出最佳竟技水平。篮球运动心理训练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使运动员具有提高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调整能力,挖掘心理潜力,为在训练和比赛中身体和技战术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儿童素质培养篇(7)

家庭离异对于子女,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怎样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做好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外部情感因素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一个通过数量的不断积累而达到质的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完善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近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每一个阶段的产生都有一个比较长的,以数量改变为主的准备时期,前一个阶段的积累是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此外,心理发展是在人与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客观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M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会,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心理活动。它与人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的强度以及满足都有关。儿童处在情绪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时期,对外部情感环境缺乏判断、过滤、理解、控制的能力。一般来说鼓励情感因素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成长,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虽然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但对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的儿童而言,过多过强的挫折性情感刺激制约着儿童的智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避风港,也是儿童认知社会的起点。在整个儿童的外部情感环境中,家庭情感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第一环境。我们知道,人的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联系,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有了积极的情感。但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民主气氛浓烈,父母能够以身作则时,给予孩子的便是一种鼓励性情感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人格上、意志上、人际关系以正确的影响,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坦诚待人的性格。

与鼓励性外部情感因素不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原因,阻碍人的智力活动获得成功,并引发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易伤感;自制能力差,有的甚至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离异家庭缺乏一个充满爱、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其爱的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过于强烈的挫折性情感体验。因此,通过营造一个鼓励性外部情感环境,消除家庭挫折性外部情感环境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教会孩子爱自己,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勇敢地面对困难,学会宽容父母,理解父母,使之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情感教育在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能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商,但是,只有正确的情感教育方式才能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孩子对教育者善意的作为和心理感受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第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第三,增加愉快生活的情感体验。第四,升华孩子的社会情感。

三、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孩子的情感离不开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得当。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感心理,一般有这样一些情感心理:虚荣、自私、嫉妒、逆反、好胜、恐惧、崇拜等,要弄明白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其次,对孩子的情感心理进行及时调整。对孩子的不正确情感心理要想办法,及时引导帮助,特别注意要以理服人。再次,教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其性格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地显示出涵养,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自身情感在孩子情感教育中榜样的作用以及其他优秀品质,以此来影响孩子,在教育孩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婚家庭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其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时,往往无法自我疏导。在情感体验是非观念的建立以及人生观的确立等方面,比健全家庭儿童有更多的迷失,个性偏执、自卑、内向抑郁,成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一个少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并理性分析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方式,发挥学校在少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抚平幼小心灵的创伤,疏导其不良情绪,对少儿未来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儿童素质培养篇(8)

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

1.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儿童文化是指适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的总称。而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经验,特别是在学校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素质。

1.2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儿童文学素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儿童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会创作出优美的散文、富有节奏感的诗歌等,这就会不断的丰富儿童文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儿童文学和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

2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1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教学素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众多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是推行基础教育的基础,众多语文教育者更为重视对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胜的作用[1]。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阅读书、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网上语文教学资源、儿童文学书等。在这些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中,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一种宝贵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图书馆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书籍,家庭成员为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素材。在此选取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阐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桃园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这段既写的简洁、生动、又清晰准确的介绍了小镇的名字、地点、交通工具,语文教师再给小学生讲这段时,可以给小学生讲解写散文的要素都有哪些?重点分析“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中的“鱼肚白”这个词用的生动性;“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中的“唤醒”一词,分析这种拟人的写法;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这样写:“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这三段在整篇文章中用来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很强的气势,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儿童文学读物时,可以从读物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散文的方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化底蕴。像《小镇的早晨》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中比比皆是,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

2.2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在后天任其发展形成的,而是小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体验,特别是在课堂上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国家需要给予小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大的经费支持,学校需要为小学生创设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班主任需要布置好具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和构建具有文化素养的班风;语文教师要选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路径有多种,例如:采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通过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通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书法比赛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暑假里家长为儿童选报书画绘画班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的儿童文学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路径,因为学校生活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乐园,而语文教师教学所依据的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就是很好的儿童文学读物,因此,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小学生去图书馆选的书籍、家长给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大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故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诉,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是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利用儿童文学,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儿童素质培养篇(9)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儿童素质培养篇(10)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启蒙教育的时期,有很强的教导性。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启蒙教育的影响会较深,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影响也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重视,幼儿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被不断的提上日程。幼儿舞蹈教育就是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是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有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通过舞蹈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儿童在幼儿教育这个时期刚刚接受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很多的实物、通过幼儿舞蹈的教育,可以不断培养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挖掘儿童的爱好、特长、个性、不断的培养他们的爱好、特长、发挥儿童的个性价值。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幼儿舞蹈一般是不同感官的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的舞蹈对培养孩子多种角度的审美观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被提上了日程。幼儿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的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幼儿天真、活泼的特点,幼儿舞蹈一般舞蹈时间短,内容结构简单,活泼有趣。幼儿舞蹈教育就是指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的发现儿童的潜质,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幼儿舞蹈教育的长期发展以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幼儿舞蹈教学理论,幼儿舞蹈教育往往是放在幼儿音乐课中作为课堂的点缀,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真正的发挥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幼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舞蹈活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高尚品德。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幼儿舞蹈教学重技能训练,忽略了儿童成长发展的培养,与幼儿舞蹈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舞蹈教育必须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幼儿舞蹈教学,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意义 

幼儿舞蹈教育是通过舞蹈、舞蹈教学的氛围不断的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幼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蒙性的培养,来树立孩子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个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体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接触、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和体验一定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儿童进行大量的运动,这有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并不断锻炼他们的毅力,持之以恒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体力、智力的发展。此外,幼儿舞蹈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智力、创造力、审美观等的不断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在起点就应做好素质教育。 

(二)幼儿舞蹈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价值的培养 

幼教是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为幼儿设计一些教育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幼儿舞蹈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幼儿舞蹈教育首先是一种舞蹈运动,通过科学、协调、适宜的舞蹈游戏、舞蹈活动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提高儿童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不断的发掘他们的个性,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儿童。其次,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创造一种优美的气氛,不断的熏陶儿童,适宜的舞蹈动作,帮助儿童不断的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不断的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培养他们内在的气质,提高他们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不仅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三)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孩子智力、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之一,首先,由于幼儿舞蹈教程自身的特点,幼儿舞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动作的练习,不断的锻炼身体柔韧度,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儿童进行鼓励,培养他们吃苦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让他们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明白只有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从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幼儿舞蹈教学让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舞蹈动作的内涵,激发、启迪儿童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舞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幼儿舞蹈教育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通过舞蹈动作,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四)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 

幼儿舞蹈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最广泛的形式之一,在幼儿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舞蹈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儿童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舞蹈的动作,不断的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儿童提供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音乐中激发感情,让儿童不断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乃至艺术美的感受,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是让儿童不断的进行学习、表演的过程,舞蹈表演是对生活的再现,通过幼儿舞蹈教育,让儿童接受舞蹈艺术,不断的让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某些故事和现象。不断培养儿童的理解生活蕴含的情感。幼儿舞蹈多数是整体的、简短的形式,并且常常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演出的,这种群体幼儿舞蹈长期可以不断的培养儿童团队精神,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品德。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而且幼儿舞蹈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可以不断的发现、挖掘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个性价值。所以,我国幼儿教育要根据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进行幼儿舞蹈教育的改革,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菁.以幼儿为本:幼儿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 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J].池州师专学报,2000. 

[3] 曾大地.幼儿舞蹈教育及意义浅析[J]大舞台,2010,(01). 

上一篇: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下一篇: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