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4 09:55:10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TU528.31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对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的规模化处理,这是推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最大动力,这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现阶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遍布各地的公路网改造翻新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混凝土,但再生混凝土技术尚未在工程上广泛利用。对再生混凝土基本特性的研究成果已表明再生骨料应用于工程结构技术上是可行的,关键是推广应用。作为一种新型建材,再生混凝土完全满足世界环境组织提出的“绿色”的三大含义,符合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今后混凝土的一个发展方向。

1再生混凝土的经济效益

1.1再生混凝土的生产成本

由于使用再生集料,再生混凝土的吸水率比天然骨料混凝土大,要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满足要求,则用水量也会有所增加;要保证再生混凝土必要的强度,则水泥用量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再生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可能高于普通混凝土。为了分析再生混凝土的直接生产成本,本研究对成都市2004年12月建材市场材料指导价格对再生混凝土和普通碎石混凝土进行了直接材料成本比较。由结果可知,生产每立方米C25再生混凝土的直接材料成本比普通混凝土贵32.10元,高出的百分率为17.3%;每立方米C30再生混凝土的直接材料成本比普通混凝土贵29.60元,高出的百分率为15.3%。所以单从再生混凝土的生产成本来说,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并没有经济优势,这也是国内再生混凝土没有得到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

1.2应用再生混凝土的综合成本分析

以上就各单项费用作了经济分析,以下将以成都市一环路改造项目中的沙湾路口项目工地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再生混凝土应用的综合成本分析。

该项目是为配合以一环路高架桥的建设,对长约1.5公里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翻新改造,共需处理约10000方C30强度等级的废弃混凝土,处理方式是运至10公里以外的郊区,一部分作填方材料,另一部分作弃置处理,运输采用载重量为10t的自卸汽车,每一车次的运输费用为45元,每车按装载6立方米的混凝土计算,则每一立方米的废弃混凝土运输费用为7.50元,此外还需考虑废弃混凝土堆积弃置产生的占地费用。新混凝土路面以及缘石、水沟等构造物实际采用的是成都市某搅拌站生产的碎石商品混凝土。若采用再生混凝土,则可就地取材,将品质较好的再生粗集料用于路面混凝土,品质较差的再生粗集料和再生细集料用于强度要求较低的缘石、水沟等构造物,这样就可以免除运输和占地这部分费用。

由上结果可知,该项目中如果采用再生集料混凝土取代普通商品混凝土,即使按较低的占地费用1.0元/立方米计算,每立方综合成本可以降低61元,降低百分率达21%,仅此一项该项目就可以节省成本约60万元。

近年来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多数位于城郊,附近刚好有较大的废弃混凝土堆料场地,如果这些搅拌站集中收购、加工、利用废弃混凝土做骨料就很方便。公路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抛弃大量废弃混凝土,而且这些混凝土所含钢筋和杂质少,很适合就地加工利用作混凝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拌制混凝土重新用到路面上。如果能在拆除重建现场就地处理、破碎、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成本可以降低,或者当建筑垃圾排放费用很高且天然资源较紧缺时,再生骨料利用的相对价值就更高。

2再生混凝土的环境效益

废弃混凝土的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混凝土废弃物的处理困难和由其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垃圾清运费用和处理费用;另一方面再生集料替代天然骨料应用于混凝土工程中,可以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防止因过度开采造成的河川生态破坏。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当利用废弃混凝土作再生集料时,石灰石资源可节省62%,而当废弃混凝土用作制造水泥的原料时,除可节省62%的石灰石资源外,还可节约制造水泥的优质石灰石60%、粘土40%和铁粉35%的资源,同时,可减少20%的CO2排放量,所以,再生混凝土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但利用再生集料制造混凝土的能量消耗并不比使用天然集料节省,相反还要耗费一定的机械设备和人力,从纯经济指标的角度来讲,目前再生集料的生产是无利可图,要综合考虑环境的因素,则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

3结论

(1)再生集料的小规模生产本比碎石高,但综合考虑弃置占地费用和运输费等因素,某些情况下采用再生混凝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再生混凝土的循环利用可以解决大量混凝土废弃物的处理困难和由其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垃圾清运和处理费用。

(3)再生骨料代替天然骨料应用于混凝土工程中,可以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保护天然骨料资源,节省天然骨料开采消耗的能源和费用,减少废弃混凝土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资料

[1]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绿色建材和建材绿色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国家考察供电企业有没有良好的运行的标准就是该供电企业的资金情况然而供电企业资金的来源就将是由电力所使用的电费情况,所以供电企业的资金是否稳定和供电企业能否正常的运行时离不开用户所缴纳的电费,这是维持供电企业的主要因素。目前的供电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也在进行着一些改革,将以前传统方式去收费点缴费的方式转变成自动化的缴费系统,为供电企业提供了质的飞越和坚实臂膀。

一、多渠道缴费方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实现了产权制度变革的价值。在传统的经济制度下,以前的投资者只会是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质的变化,投资者出现了多元化,随着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也逐渐的分离。这种情况下分散投资者只注重企业的经营成果还关心企业未来是不是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分散投资者的需求,开始把企业的经营利润扩大到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所以,电力企业做好多渠道电费结算工作是新型变革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二)实行多渠道电费结算管理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经济价值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逐渐变化。企业、国家、个人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也逐渐转变成连接市场和企业的连接纽带,而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活动。由于电力企业财务性质的转变,对于电力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就相应的增加。为此电力企业在选取不同的方案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从而找出最适宜的方案。除此以外,还要对日常的资金运用进行管理。电力企业是不是可以正确的预算好需要的资金以及筹集、配置资金,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电力企业的存亡而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建设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机制。

(三)实行多渠道电费结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的需要,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为此企业财务管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要想更好的实现最大化的利润企业就应该建立多渠道电费结算机制。让企业在规定的资本经营机制中运行从而更好的实现经营利润。

二、我国目前的电费缴费方式存在的缺陷

(一)缴费方式的局限性。尽管供电企业对于缴费方式有以前只能去各地方的收费实体点去排队缴费到现在已经在网络上也可以缴纳电费的模式,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人们还是习惯去各地方的收费实体点排队等待缴费,这样既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同时也给营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了不少。

(二)缴费时间的固定性。虽然现在不止有了营业厅缴费的方式还有了银行代扣等等的缴费方式,但是其中还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那就是时间的问题,大多数营业厅的收费人员上班的时间正好和大部分客户上班的时间发生冲突,如果客户为了缴纳电费就要在收费人员上班的时间自己请假去缴纳电费这无形中就给用户造成了损失增加了客户的负担。缴费时间的固定性将是要改善的又一个关键。

(三)缴费地域的狭隘性。供电企业在建设缴费营业厅的时候也是会选择人口比较密集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设,那么偏远的地方缴纳电费怎么办呢,他们缴纳电费就会走很长的路耽误很长的时间还会很不方便。这就又给客户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三、多渠道缴费方式的出现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供电企业建设营业厅缴纳收费。最初建设的收费方式就是到营业厅缴纳电费,这种方式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客户的心里也就成了客户放心熟知的缴费方式。然而要求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要面对面的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所以就会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还要对客户进行笑脸的收取费用、开具发票的业务流程。由于营业厅的营业时间和上班族缴费时间之间正好发生冲突,很容易对电费的缴纳延期形成滞纳金,还有就是由于营业厅的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对客户在营业厅加纳费用时会造成拥挤浪费客户的宝贵时间。

(二)银行柜台代为收取电费。虽然营业厅分布不均匀但是银行和各储蓄网点的分布可是很密集的,供电企业可以和他们签订柜台代收电费的协议方便了客户的缴费难问题,银行对资金的收取和管理上都有着很强大的优势然而电费也可以被叫做银行的吸储资金,只要定期把资金转给供电企业这样就会减少供电企业的工作量,主要是方便了客户对附近没有电费缴费营业点但有银行的客户,银行缴费将是缴费方式的有力补充。与银行达到共赢的局面。

(三)银行代为扣除电费。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人都会去银行办理银行卡,电力企业和银行签署协议由银行自动在客户电费不足时自动从客户的银行账户中扣除电费,但是必须要求客户到银行办理自动扣除电费的业务。这样既省去了客户排队等候交通不便和时间冲突的麻烦,还有就是因为电费是由银行自动扣除的所以不能体现出电费的使用明细,所以供电企业还应该和通讯部门合作把每月的电费使用情况和银行扣除客户费用的情况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客户,这样来体现供电企业对自己用电情况的详细了解。

(四)网上缴费。随着咱们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也为供电企业开辟在网络上缴费打下了基础,客户只要在银行办理网上银行然后登陆供电企业制定的网页进行注册登陆就可以在网页中看到关于电费的所有明细,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缴纳电费。但是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对于那些不会使用网络的老年人就没有实现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3)

作为当下火热的微信营销的典型应用,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并不是某一企业单独建立面向消费者的营销平台,而是由第三方运营商集合各个行业的商家信息,并将其经过安全和质量审核后有选择性地推荐给消费者,因此比现在已有的微信营销平台有了更进一步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手机客户端关注该平台,即可获取他们所需的产品信息,不需要再在手机上下载商家app,这对于临时产生消费意向的消费者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从这一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的各项服务来看,我们预测其可以达到以下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巨大效益。

一、经济效益

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正是基于微信的推广使用而产生的。在当下每人一部智能手机的电子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崇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个营销平台能够成功地大范围推广,那将成为和阿里巴巴一样汇集商家和群众的新创造。一方面,商家在注册了平台的账户后可以扩大宣传及品牌知名度,商家可以及时推广新产品,制造新的赢利点,同时通过运营商针对不同顾客的搜索关键词可以发送个性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运营商可以对注册商家收取注册管理费用,以得到盈利;在后期发展壮大以后,也可以发起类似双11的全民疯抢的营销活动。这个平台也实现了线下商务与微信的完美结合,就是现在所谓的O2O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把网上和网下的优势完美结合。通过微信平台,把网上与地面店完美对接,实现互联网落地。让消费者在享受线上优惠价格的同时,又可享受线下贴身的服务。同时,还可实现不同商家的联盟。

其一,基于LBS微信营销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资源,进而促成线上用户与线下商品服务的交易。

其二,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对商家的营销效果进行直观的统计和追踪评估,规避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推广效果不可预测性,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结合,所有的消费行为均可以准确统计,进而吸引更多的商家进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其三,它在服务业中具有优势,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且折扣信息等能及时获知。

其四,将拓宽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由规模化走向多元化。

二、社会效益

依托LBS的微信营销平台,吸引更多当下几亿微信使用客户,超强的微信平台设计,打造企业及形象展示平台,图片管家;顾客实时评价回复,树立商家信誉,赢得客户信赖,生意参谋,为营销出谋划策,精准定位,抓住潜在消费者,树立企业独立品牌形象,和消费者零距离。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良卖家欺骗消费者,保护正常交易过程,维护好市场秩序。

微信平台与一般企业网站或企业APP相比,一大优势在于,拉近了企业和顾客的距离,企业和顾客可以通过微信直接进行会话,微信内容将会定期更新,后台客服也会与顾客保持时时联系,及时为顾客解决问题。另外还会适时推出一些微信话题,例如:企业举行的公益活动或促销信息等,吸引更多用户对微信进行关注。

整体来看这种基于微信的营销模式运行得好,将会达成“三赢”的效果。

一是对商家来说,这个模式要求消费者在线搜索,搜索信息会成为商家了解消费者购物信息的渠道,方便商家对消费者购买数据的搜集,进而达成精准营销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并拓展客户。通过线上资源增加的顾客并不会给商家带来太多的成本,反而带来更多利润。

二是对消费者而言,微信营销平台将提供高质量,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平台还将会根据消费者的搜索记录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方向,定期向消费者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商家信息,实现真正的便捷服务。消费者若有意见,还可以通过聊天界面与运营商直接沟通,有助于网站的管理与改进。

三是对运营商来说,该模式可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商家资源。掌握庞大的消费者数据资源,且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网站借助这种模式,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总的来说,利用LBS服务,消费者降低了消费成本,获得了实惠,而商家则通过精准营销获得了客户,运营商在促成双方交易的同时也获得了盈利。

三、生态效益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4)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及其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科学 规划、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 发展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综合提高嘲,进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土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本研究以闻喜县为例,对其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土地属区内的几个行政村集体所有,由当地村民承包经营使用。区内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 便利,但其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水利工程严重不配套,致使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粮食单产低,农民纯收入较低、增收缓慢,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 农村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2土地利用现状

3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土地整理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出的贡献与影响的程度。

3.1.1从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流向和整理后土地利用的经营、管理和组织要求来看,土地整理本身就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农用土地整理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同时,土地整理还是政府部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支农工作的一种具体体现。该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可新增耕地63.83hm,使当地人地紧张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确保了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

3.1.3通过土地整理,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农田的基础设施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1.4通过土地整理,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区内沟壑岗地、沙滩地将得到平整,农田道路、灌溉、电力设施和环境景观工程将全部配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1.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身其中,从而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盲目外流。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科学种田水平都将大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行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态效应。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建设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建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村集中”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明显地改善了项目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3.2.2通过土地整理,零乱破碎无序的田块被改

为规整的田块,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建成了系统、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改善了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路况,建成了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人行管理的道路网;降低了区内地表坡度,加之建立了防护林网系统,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对促进项目区生态平衡也起到积极作用。

3.3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主体通过对需要整理的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投人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同。它主要通过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法对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

3.3.3项目区土地总收益项目区土地总收益包括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和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两部分。工程完成后,项目区两项合计每年可增加收益280.21万元(不含不可预见的冰雹、风灾、冷害和严重虫灾等 自然 灾害)。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5)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可以说直接关乎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当前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立医院更应该加强对自身经济性和公益性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就目前的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来看,因为缺乏科学管理耗费医疗成本,对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有影响,所以就需要在医院经济管理中融入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思想和理念,进而改善公立医院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分析

(一)成本效益法的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经济管理中一种决策性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对医院开展项目的投入成本以及可收获整体效益之间的科学比较,进而完成工作项目实行价值的有效评估。通常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往往可以通过最小投入成本实现最大收入效益。而就公共事业单位来说,在进行社会效益评估的时候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而在评估中明确展现并得到具体量化的项目成本及效益。

(二)成本效益法的实行流程

在经济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行流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先对项目成本加以充分明确;再对项目实行中可收获的额外收益及其可节约的成本费用加以分析和明确;然后分析了解项目预期投入成本及其收入效益的基础上再进行两者对比表格的制定;最后进行评估对其项目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处理。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1、促进公立医院各科室具体运行状况的全面掌握。

医院可以通过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进行各科运行成本和效益的科学核算,这样医院管理层就能根据核算统计结果掌握运行指标和具体情况,然后再基于各类运行数据和指标制定相应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措施,改善并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维持医院的长足发展。

2、有效促进公立医院医疗成本的控制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所涉及的方面众多,包括财务管理、分析和评价经济活动等等,因此必须要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改善。而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公立医院各经济活动开展所需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院各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分析

(一)促进成本审核制度的完善

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就是合理规划和管理医院各项目和各科室的运行成本,这就必须要加强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的审核制度。对公立医院在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和解释自身投入成本提出要求的同时,还强调了医院成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在成本效益理念的指导下,公立医院必须要加强自身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要最大限度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的开支。让医院成本节省方式变的更为多元,并以自身实际运营成本技术和费用来管理医院的运行开销。除此之外,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还促进了医院成本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而分析寻求到一些重复计算以及没必要的成本投入。

(二)实现经济成本绩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对医院医疗成本施以有效控制,保障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这就要求医院根据成本和支出的不同进行不同责任的管理,将各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职员身上,以此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对应工作的落实。比如将责任中心分为投资、成本和利润这三个中心,当完成成本责任的划分后,制定一套相应的成本管理方案,再由各个中心进行各自内容的管理。这样他们可以将之前的预计成本与实际支出成本相对比,找出其中超预算或者未提及的预算加以记录做出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给予各部门相应的奖惩,同时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之后的经济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优化医院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

虽然在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存在一些隐性效益,但是分析成本的时候,可将这类效益间接的展现出来。就以基于病人为中心的指标设计中,其核心因素包括患者满意程度、工作质量和效率,医院在此标准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着重考虑工作开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样就能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项目分析结果。公立医院在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医院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的优化和考虑,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和投入,进而促进健全医疗保证体制的建立。

(四)实现数据的及时反馈

该分析法采取的核算管理方式往往是以月为单位,这种合理的核算管理频率首先就能保证结算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医院每月收入支出进行的对比以及对应的具体数据全面了解和掌握医院成本产生的各要素及其产生过程,这其中还包括有一些隐性之处,例如日常水电开销等,这类开销能够通过行为规范和控制加以成本的节省。而且经管部门在了解了医院收支异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就能够对不必要支出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各项支出都能收获相对应的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医院医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保证医院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充分呈现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卫生医疗服务,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明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3,10:108-109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72-04

一、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特点

广义上讲,凡由政府出资、筹划或决策的项目均为政府投资项目,狭义的政府投资项目主要指全部投入或部分投入各类财政性资金的项目。政府决策项目指政府不出资,而由民间机构出资,但政府保持对项目取舍的决策、授权和监管,如特许经营的BOT项目。

政府投资与其他投资主体不同,尽管政府投资涉及范围较广,但其投资更多地还是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因此政府投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把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投资的目标。因此,对政府投资效益评价标准不能仅仅从微观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局部效益、短期效益来考察,而主要从社会效益、宏观效益、长期动态效益及投资的相关效益等方面来分析[1]。

1.从社会效益考察政府投资的绩效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或不提高经济效益就难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投资讲求经济效益天经地义。但政府投资首先要讲求社会效益,特别是政府投资涉及城市化、就业、社会工作效率、社会生活质量、减少交通拥挤、增加生活自由时间和社会生活福利保证等问题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经济效益。例如,在特大城市修建地铁和绕城铁路,工程造价高、运营收入低众所周知,如果仅用投资盈利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来衡量,政府就不会去投资。但若从解决城市数以百万计人口的交通困难,改善职工居民的生活、工作条件的社会效益来看,政府投资兴建地铁和绕城铁路是必需的。

2.从政治效益考察政府投资的绩效

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体现国家和人民的长远的最大利益,但政治又有其独立性。政府的一部分投资追求的主要就是政治效益。比如,对国防需要的投资、对边疆地区建设的投资。尽管这些投资的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成本大,投资效益系数低,但仍必须投资,这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明显加大了对西部的投资,这不仅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和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保持全国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具有政治含义。因为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聚居地,而且相当一部分跨疆界居住。只有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为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2]。

3.从宏观经济效益考察政府投资的绩效

我国实行的是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建设既要讲求个别部门、地区、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又要从全局来考察整个国民经济,即全社会的宏观经济投资效益。政府投资主要是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的衡量不是用具体确切的数字,即利润或利润率来表示。譬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给排水、热力、煤气和通讯等工程的投资,就不能以回报的利润为考察标准,而应该看这些投资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究竟有多大提高和改善。从宏观经济效益来考察政府投资的绩效,也可以通过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以及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来衡量,比例越高,说明投资绩效越好,反之亦然。

4.从长期效益或潜在效益考察政府投资的绩效[3]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而政府投资追求的恰好就是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长期效益或潜在效益。譬如,在西部大开发中,为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中央政府做了大量投资。这种投资绝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要从它的长期效益及关联效益去考察。因为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要看到,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不抓紧、加快实施在西部地区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那么长江、黄河日渐淤积,洪水灾害不可能得到根治,广大中下游流域将永无宁日。再如,为了防止特大洪灾的发生,中央拨巨款加固、整修长江等堤坝。这种投资的效益更是漫长的、潜在的,也许十年、五十年不再发生特大洪灾,但不能因此而不投资,一旦再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那么这种投资的减灾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

当然,我们讲政府投资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并非完全否定或忽视经济效益,决不能借口社会效益或政治效益,在投资中大手大脚、滥建滥上、胡乱定点、盲目布局,要尽可能争取好的经济效益,这两者并不完全矛盾。这就要求在投资决策阶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部署好合理的投资规模、结构及布局。在投资实施阶段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力争缩短工期、保证质量、降低造价。目前,要进一步完善招标制度和重大项目法人制度。在投资回收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尽力缩短投资回收期,全部回收投资,为政府提供更多新的积累和扩大再投资的能力。除此以外,投资经济效益的好坏还取决于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是否合理,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

二、政府投资效益评价标准的方法与原则

1.有无对比――增量分析。有无对比是将有这个项目和没有这个项目时的各种效益情况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有多少效益可以归结于这个项目,主要考虑的是外部效果和无形因素。因此,只需要识别和估算的是项目的增量效益和费用。

2.机会成本原则。在经济活动中,为获得一定的效益所耗用的资源代价,不能简单地以购买时的实际支出来计算,还应考虑决策时所放弃的收益。资源用于某一种用途就失去了用做其他最有价值用途的收益,这种用途牺牲的最高代价,就是机会成本。

3.效益和费用的界定。政府投资项目评价中,重点要区分真实效益和钱币效益。真实效益是有用资源实际减少的代价,钱币效益则是在国民经济内部的重新分配和转移,并未实际增加或产生资源的耗费,因此,不能作为效益与费用参与项目评价计算。转移支付反映的是一种控制的转移,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或社会成员控制的资源,转移到另一部门或社会成员手中,对国家或整个社会而言,花费在项目上的费用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在进行经济评价时应予以调整。如国内贷款和利息支付,税收和补贴等都属于转移支付。流转类税收?穴如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等?雪是构成购买者支付意愿的组成部分,在处理时要区别对待。一是项目产出增加了市场供应,则其使用的是含税价格;二是项目产出排挤了原有的供应,则其使用的价格为不含税价。

4.效益和费用量化。(1)有些政府投资项目,如公路建设项目,服务产出本身没有价格,或价格不足以反映边际支付意愿,则主要通过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来衡量项目的效益。(2)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重点之一是项目的社会贡献(国民经济贡献),评价的价格就要用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价格。经济学可以证明,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国内价格应该与国际价格相一致。价格是影响经济效益最为敏感的因素,对逐步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经济而言,价格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有不少价格与价值和市场背离的地方,使价格偏离均衡价格较远。所以,要根据市场机制的情况,对投入和产出物的价格用影子价格和影子汇率予以调整,力求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其基本原理在于先估算项目寿命期内的效益流与支出流,再采取折现的办法,对不同时期发生的效益和支出进行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经济净现值、费用效益比、经济内部收益率等计算指标[4]。

6.费用――效果分析法。费用―效果分析是指在确定的控制目标下,分析达到目标的不同方法和费用,从而提供方案选择的依据。采用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首先必须拟定不同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和比较(包括“无项目”),再根据项目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效果指标,计算各项费用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然后对比不同方案的效果和费用,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案。

三、政府投资效益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

1.西方政府投资效益评价的主要方法体系[5]

西方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从原理上看,就是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公共项目投资不断增加。由于公共项目和私人项目目标的不一致,显然不能把对私人项目财务评价的方法应用于公共项目评价。因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种评价公共项目的方法,那就是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它在形式上同财务评价方法是一致的,因为两者都是对投资利益进行评价。但由于投资性质及投资目标截然不同,因而投资利益构成及对利益估价方法也就不同。在项目评价中,用影子价格来衡量经济效益及经济费用。关于影子价格的估算,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项目评价方法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OECD法和UNIDO法。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68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分析手册》,是第一本应用现代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来解决发展中国家项目评价的著作。《手册》中推荐使用的方法被称为OECD法(即L――M法),此法建议使用以世界货币为基础的价格和汇率作为计价标准来评价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并以项目对国民收入的累积贡献作为项目评价目标。

197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出版的《项目评价准则》,系统地介绍了工发组织所推荐的就工业项目编制和评价,进行社会效益分析的一整套分析方法和所积累的一整套实践经验,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需要而制定的一整套准则。它以本国货币为基础采用标准转换系数作为计价标准来评估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按消费者支付意愿、生产机会成本和外汇价值来衡量确定其影子价格。UNIDO法的评价目标是累计消费总值,还需考虑收入分配公平目标。

2.我国政府投资效益评价的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我国用以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和社会纯收入。中国银行编制的《工业贷款项目评估手册》中提出用纯收入来作为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衡量指标。所谓纯收入是指国有企业销售产品所得扣除成本后的余额,主要表现为利润和税金两部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编制的《工业项目评估试行办法》采用投资的国民收入(净产值)作为工业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最重要指标。因为它包括了新创造的价值总和,主要表现为工资和纯收入两部分。这两个指标的主要差异是国民经济效益中是否包括职工工资。

(2)收入分配目标。经济发展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应包括改进生产结构、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特别是消除贫困现象、为所有公民提供和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因此,仅从项目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贡献来衡量项目是不够全面的,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地区间、阶层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必须通过项目投资建设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因此,在项目评价时,应考虑项目投产后对地区、阶层和集团间的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检验项目的收入分配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政策与分配原则,并使其尽可能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一套把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与改善分配效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劳动就业目标。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中最宝贵的经济资源。增加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可充分利用生产潜力,同时,还可为失业人员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在项目评价中,既要把增加就业目标看作是发展生产和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手段,也要把增加就业看作是实现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目标”的一种手段。当我们把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作为经济评价的两个目标时,实质上已经包含了对就业目标的考虑。

(4)自力更生目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储蓄不足和外汇短缺,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对发达国家依赖性较强。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减轻对外国的依赖,增强本国竞争实力,应作为项目评价的目标之一。

(5)优先发展目标。优先发展目标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在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需要通过项目选择来实现,因此,项目评价应与国家政策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多要素的、全方位的综合发展观。其中经济是中心,将经济与社会、制度、科技、资源、环境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经济发展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投资项目评价亦不例外。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政府投资项目有很强的外部影响,项目评价必须体现其社会宏观效益。而且政府投资项目是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一种手段,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题,因此,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性包括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及社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政府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从这三个方面设计。但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问题,单独一两个指标是不够的,需要设计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或指标组,构成一个指标体系,用以评价政府投资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立峰.当前地方政府投资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1).

[2] 陈胜涛.对地方政府当前投资管理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9).

[3] 薛华,王建初.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1).

[4] 孙保营.我国政府投资效应研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2,(3).

[5] 陈清.中外政府投资体制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05,(4).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ZHOU Li-jian1,LIU Xiang-bin1,DENG Xiao-jun2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7)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及管理,并先后制定相关建设规划。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又将农田水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高度,但是在而目前我国多采用传统的经济评价或定性分析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工程可行性评价,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大量不能计量或虽可计量但难以用货币单位表示其效果和影响的因素往往无法评估,致使评价不足,论证不够充分,容易造成生态失衡等问题。本文中我们采用能值理论方法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全面分析工程建设可行性,以期补充、完善现有的可行性评价研究,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论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评价,是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从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以能值为量纲统一量化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设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据工程建设评价标准,得出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进而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评定依据。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区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其经济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消耗的社会经济财富,如石、沙、钢材、水泥等;社会成本指工程项目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生态环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

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除涝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减少的农产品损失); 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气候,净化空气、补给地下水等。能值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行性步骤如下:

1.全面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首先对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全面分析①按物质来源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社会性投入(社会成本),包括管理维修费、安装工程费等人力劳务费; 二类是自然资源投资(生态成本),如太阳能、风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环境资源; 三类是经济反馈能值投入( 经济成本) ,包括水泥、钢材、机械设备等工业投资。②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及主要建设用途,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分析工程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及作用对象,将工程效益进行区分归类: 一类是社会效益,如科学教育研究、增加就业等; 一类是经济效益,如粮食增产、灌溉用水收入等; 另一类是生态效益,如调节水分、改善局部小气候等。

2.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与效益的能值计算。太阳能是万物之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各种生态流统一为太阳能值,即单位物质或能量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太阳能值量。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通过式(1)对工程系统中各种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态流进行统一。能值转换率是指形成每单位物质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种能量之量。能值货币比是全年总能值使用量与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

式中:EM为单位物质、货币形成所包含的太阳能值; 为物质、货币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率;E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或货币价值。

3.计算农田水利工程能值产投比。根据式(2) 计算工程能值产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不受人类支付意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率,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其大小作为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的依据。一般认为当EmCBR大于1时,则该工程建设具有可行性;等于1时,该工程满足工程建设最低要求;小于1时,则不建议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2)式中:EmCBR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为工程生态经济产出能值;C为工程生态经济投入能值;RV为工程剩余能值。

二 讨论

经济方法虽然能够从经济学角度简单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设可行性,但论证内容不够全面,对不能用货币进行衡量的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消耗等) 及社会效益(如科学研究价值等) 不能完全纳入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认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影响基础上,将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统一衡量并比较各子系统的能量提供,进而能够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设可行性。

三 结论

本文将能值理论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综合分析评价中,定量研究了工程经济、生态、社会成本及效益间的相互关系。从对农田水利工程能值评价与传统可行性决策评价相比来看,基于能值理论的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过程中,能更全面更客观的反映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工程生态经济系统的成本及效益。但农田水利工程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各功能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值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影响目前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对工程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认识不够完善,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8)

论文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及其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综合提高嘲,进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土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本研究以闻喜县为例,对其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闻喜县境内,区内总人口7995人,其中农业人口7195人;区内现有耕地面积1544.86hm,居民收入以农业为主,人均纯收入1770元。项目整理建设规模1674.63hm,总投资3170.27万元。

项目区土地属区内的几个行政村集体所有,由当地村民承包经营使用。区内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其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水利工程严重不配套,致使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粮食单产低,农民纯收入较低、增收缓慢,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为1817.19hm,其中不动工面积为142.56hm,主要包括宅基地125.55hm,工矿企业7.41hm,林地3.41hm,园地6.19hm2;整理面积为1674.63hm,它主要包括耕地1544.86hm(占整理面积的92.25%,其中基本农田1470.96hm),农村道路占地35.96hmz(占整理面积的2.15%),农田水利用地9.42hm(占整理面积的0.56%),荒草地84.39hm(占整理面积的5.04%)。

3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土地整理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出的贡献与影响的程度。

3.1.1从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流向和整理后土地利用的经营、管理和组织要求来看,土地整理本身就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农用土地整理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同时,土地整理还是政府部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支农工作的一种具体体现。该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可新增耕地63.83hm,使当地人地紧张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确保了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

3.1.2通过土地整理,为农业实现机械化、生物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等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转变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建设新农村,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3通过土地整理,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农田的基础设施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1.4通过土地整理,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区内沟壑岗地、沙滩地将得到平整,农田道路、灌溉、电力设施和环境景观工程将全部配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1.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身其中,从而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盲目外流。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科学种田水平都将大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行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态效应。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建设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建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村集中”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明显地改善了项目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3.2.2通过土地整理,零乱破碎无序的田块被改

为规整的田块,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建成了系统、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改善了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路况,建成了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人行管理的道路网;降低了区内地表坡度,加之建立了防护林网系统,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对促进项目区生态平衡也起到积极作用。

3.3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主体通过对需要整理的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投人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同。它主要通过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法对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

3.3.1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可新增耕地51.06hm,全部按当地的种植模式“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按每公顷生产小麦6.75t、玉米7.50t,小麦产值1500元/t、玉米产值1200元/t计算,扣除所需农业生产成本65.86万元,项目区新增耕地年增加收益31.79万元。

3.3.2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可得到明显改善,将改善耕地面积1544.86hm。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例,种植面积1235.89hm,每公顷玉米的产量要比整理前增加3.75t,小麦的产量要比整理前增加2.94t,以玉米产值1200元/t,小麦产值1500元/t计算,总产值分别增加556.15万,545.03万元,扣除增加的生产总成本852.7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年增加收益248.42万元。

3.3.3项目区土地总收益项目区土地总收益包括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和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两部分。工程完成后,项目区两项合计每年可增加收益280.21万元(不含不可预见的冰雹、风灾、冷害和严重虫灾等自然灾害)。

4小结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9)

摘要:本文针对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的特点,从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和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等层面,构建了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确定了各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设计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经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量化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大量存在的模糊性问题。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AHP)公益性投资项目基础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

一、引言

经济评价(EconomicEvaluation)是根据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和社会需要,从资源最优的角度或者从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用影子价格等参数调整项目的费用与效益,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计算投资项目的经济收益能力。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结构,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于2006年联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虽然增加了经济评价的内容:费用效果分析和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但未能给出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实施办法。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作为公共部门预算支出的核心,其经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也越加突出,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问题很多,损失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经济评价的非科学化、随意性是重要原因。自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即开始了在水利和公共工程领域运用现代项目分析评价方法:费用效益分析。西方项目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两大体系:基于影子价格的价格体系和基于项目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的影响体系。价格体系主要包括OECD法(L-M法),S-VT法(WB法)以及UNIDO法(准则法);影响体系主要代表是EM法(影响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对于构建我国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按照投资使用方向和投资主体的活动范围分类,可以将投资项目分为竞争性投资项目、基础性投资项目和公益性投资项目。竞争性投资项目指投资收益较高、产品垄断性低、市场调节较灵敏和竞争性较强的行业部门的相关项目,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业、商业、房地产业、服务、咨询业及金融保险业等。基础性投资项目指投资收益率较低、投资期限较长、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投资项目,以及直接增强国力的符合规模经济的支柱产业投资项目,一般包括农林水利设施、煤矿、电站、铁路、公路、机场、城市道路、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供热、供水、煤气,给排水、防洪、防震、防风等。公益性投资项目则是指非营利性和具有社会效益性的投资项目,其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公检法等政权设施、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国防设施等。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上述非营利性公益性、基础性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评价按照评估时间及所处阶段可分为项目前评价、中期评价和后期评价。本文着重关注项目前评价。与竞争性投资项目相比,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具有非私有品性;投资规模大,项目周期长,风险因素众多;投资收益率较低;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目标的多重性;利益的难以计算性等特点。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的投资经济效益主要不是体现在其营利性上,而是体现在其社会效果上。姚友胜等(2004)认为,完善我国现行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体系必须引入宏观指标,并提出了在公共建设项目评价中引入宏观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构想。李春梅等(2003)结合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新方法:量化生态环境效益,应用冲突协同理论,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重视外部经济性。严玲等(2003)提出在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采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刘燕等(2004)尝试将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应用于内河航运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与决策中。罗时磊等(2005)论述了社会评价的内涵、发展、工作性质、评价内容、项目特点和社会评价具体操作的关系,以及我国开展社会评价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存在费用与效益界定不清和计算方法不够客观;缺乏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轻视生态环境效益;缺乏区域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对风险分析重视不够等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通过对公益性、基础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使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和风险分析中的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化分析结果,为项目方案的选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注:本文内容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篇(10)

1 项目经济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项目经济评价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分析和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对项目在财务上的盈利性和财务收支方面的清偿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均运用基本的经济评价理论,即费用与效益比较的理论,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采用现金流量分析及报表分析方法,以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盈利性分析指标作为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两种分析评价都要在完成项目交通量预测、路线走向、技术标准、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等方案基础上进行。

国民经济评价站在国家和地区的层次上,使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经济参数,计算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项目对国民经济整体提供的效益,分析项目给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小,考察项目投资的经济合理性和宏观可行性,依此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可取性;财务评价站在项目的层次上,从项目的经营者、投资者、未来债权人角度出发,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收支,分析各方的实际收益或损失,分析投资或贷款的风险及收益。

项目经济评价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宏观水平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社会公平分配目标、部门与地区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目标等宏观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评价是对公路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达到的何种程度所作出评价,衡量公路建设项目对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贡献,并且是投资管理部门、经营决策者和投资主体进行决策的依据。

2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1)财务评价,即根据国家现行则税制度和现行价格,分析、顶测项目的效益和费用,从项目的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则务状祝,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即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计算项目的效益:降低运输成本、旅客节约时间及减少交通事故效益。评价时应对效益和费用按影子价格进行调整、计算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评价投资行为的经济合工里性。

3)不确定性分析,即对各种具体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的研究。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用来判断项目在财务收支上的平衡情祝,是评价项目财务收益的重要方面,也对项目的财务问题,如运价水平做出判断的依据:敏感性分析用来判断项目的基础数据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以及项目可能承担风险的能力:风险分析用来对项目的风险程度作出定量分析,研究和计算各种因素在指定变化范围内对经济效益指标期望值的影响和概率分布的一种方法。经济评价应加强风险分析。主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则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3 影响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因素分析

1)工程造价。多年来,传统的概预算定额一直作为公路工程造价确定的依据,因其是国家主管部门进行编制、管理,企业实际并无定价的自,因此,公路工程造价的确定过程不过是一种特殊计划程序的执行过程,按照现行的确定方法确定的公路工程造价实质上仍然是一种计划价格,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现行的公路工程造价确定方法越来越显小出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探索。

2)远景交通量。远景交通量即远景年分配在路段的交通量,通过交通量预测可以得到远景年的路网交通情况,从而为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技术标准提供依据.区域未来的路网交通量的确定,也是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以及制定项目建设计划的基础.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采用“四阶段”法,并考虑交通诱增、交通转移以及道路收费对道路交通量的影响。交通量预测的大量基础数据都来自预测和估计,难免有不确定性。

3)相关参数的取值。在经济评价的有关参数选取方而,也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如:( 1)上地的影子价格:各地区上地的稀缺程度和机会成本差别很大,应分别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测算其影子价格;(2)影子工资: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明显不同,劳动力的素质、创造价值的能力也相差很大,不同项目的劳动力影子价格也有很大差别,那种利用全国人均GDP作为全国劳动力的影子价格,或者主张由国家公布一个全国都通用的劳动力影子价格转换系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3)社会折现率:现在普遍认为应该由国家公布一个统一的社会折现率,然后要求各地区的所有项目都使用.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金机会成本不一样,因此,采用统一的社会折现率也不可取;(4)影子汇率:由于外汇的稀缺性及在我国受到管制,各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创汇能力及外汇的稀缺程度也有异,因此,外汇对不同地区的经济价值也应有所不同。

4 公路建设项目的社会效果

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工农业生产、商品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和地区财政收入的效果;对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对地区增加就业人员和工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效果;对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如文化、卫生、科技、经济、政治等)的效果;对地区产运布局合理化的影响;对减少物资消耗,如燃料等的影响;对地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自然景观、文化古迹及土地、水资源占用等影响;地区公众心理、国防安全及其他的影响。

5 结束语

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包括后评价)是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资决策。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准确性又依赖于计算所需的基本数据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项目评价基础的统一性,以及不同项目乙间的可比性。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建议在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适当考虑项目外部效果的定量计算,以期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下一篇: 儿童素质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