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的流动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4 09:55:10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1)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高校青年而言,影响更为深刻。本文以2008-2013年为限,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将关键词“流行文化”、“时尚文化”与“价值观”、“青年”、“大学生”分别两两交叉组合,进行六次检索。通过剔除相关性较低以及非研究性文章,总计265篇期刊或硕博学位论文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基础。

一、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一)流行文化相关概念及特征

流行文化是由“流行”和“文化”两个语素组成的偏正短语。在众多定义中,柏贞尧等(2013)源于内在选择动机的释析较为典型,认为流行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辐射特定群体,并借助科技手段广泛传播,同时深受人们喜爱的社会物质、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兼具了积极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他们还指出,流行文化在娱乐性、世俗参与性、载体多样性、实效性等诸多表象特征背后隐含着更为核心的特征,而这核心特征恰是置于特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商业性、包容性和普世性。

不少学者在流行文化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青少年流行文化等细分概念。张馨心(2012)提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流行文化的“亚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流行文化中受青少年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元素。而这恰恰道出,青年流行文化,尤其在高校,并不一定具备一般流行文化的“大众性”,更多呈现“小众化”的特点。基于此,刘金风等(2013)将其特征概括为:(1)依托于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2)开始形成各自的亚文化圈;(3)受欧美、日韩和港台的影响,具有地域性;(4)具有明显的商业和消费性质;(5)作为青年所喜闻乐见而广泛传播的文化,渗透于青年的生活实践。

(二)价值观相关概念及特征

价值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本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两类观点。兰图(2010)认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决定个人行为和态度的核心因素,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而陈玲(2011)表示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从而使人们在‘是什么、做什么、实现什么’的行为方式和目的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对价值观概念解构中,大部分学者都是在已有价值观量表上进行改造。兰图(2010)用Rokeach量表对6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无明显变化,而在工具型价值观上,人生价值目标正趋向世俗化、功利化,人生价值手段则朝向具体化、现实化、理性化。正如王艳玲(2009)概括的,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着自我与集体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较量、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共存这四对矛盾。

二、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综观已有研究,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犹如双刃剑,正向作用有:(1)有助于个性解放;(2)加快社会化进程;(3)激发创新意识;(4)增强主体意识;(5)丰富大学生活;(6)缓解学业和生活压力。而其负面影响包括:(1)影响健康成长;(2)只注重物质享受;(3)思维和行为怪异;(4)产生非理。无论是个性解放还是健康成长,或是思维和行为怪异,严格意义上都不是价值观范畴,而只是青年的一些行为或心理体现。换言之,这些正负面影响的落脚点是青年而非青年价值观。

本文从政治、道德、消费、人际、审美五维度去理解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正负影响。

(一)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现有研究多强调流行文化对高校青年政治观的负面性,认为因流行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所产生的“非政治化”倾向和西方强势流行文化所裹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标准的全球化战略,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容易产生意识淡化、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淡薄等现象,但这并不必然导致高校青年政治认同感的降低。张羽程(2011)以《建国大业》等电影为例,认为它们成功运用“明星来演绎主旋律”的战术,完成了一次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历史观的普及。

(二)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认为流行文化对追求世俗幸福进行了合法化,有助于青年学生摆脱陈腐落后的道德观,但同时流行文化所蕴含的反规范倾向,有可能冲击校园文化传统的道德和规范。唐军华(2013)指出流行文化对感官体验的强调及强烈的娱乐性有可能让大学生混淆现实与虚拟。刘晴晴(2013)表示流行文化中充斥的大量暴力、血腥、色情内容有可能致使大学生抛弃道德行为的准则和底线,道德意识薄弱。

(三)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流行文化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子产品日新月异促使的个人装备的不断更新以及所要表达的合理的个性消费诉求。但同时,刘凤娟(2012)指出流行文化所倡导的高消费倾向会促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朝休闲娱乐方面发展,从而消解高级与低级、典雅与庸俗的消费分层。

(四)对人际交往价值观的影响

在大学生交往行为与方式中,流行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一方面是流行用语。随着网络媒介与网络语言的发展,社会时事、恶搞文化中所衍生的流行语在电影电视传播中成为一种“权威话语”,支配着大学生日常交往的语言结构。另一方面则是电子产品。流行文化让短信成为交流必需品,尤其QQ、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沟通平台的不断涌现,青少年交流之间的交流趋向电子多元化。

(五)对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求新求异的流行文化不仅丰富了审美文化,也拓宽了青年的审美视野,为自由的审美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流行文化也可能导致审丑和非理性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蔓延。刘柳(2012)以“芙蓉姐姐”为例说明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扭曲。

三、如何利用流行文化引导高校青年价值观

(一)因势利导,激活青年流行文化正效应

援引哲学博士吴世彩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除了通过国家政府的公共机构进行贯彻以后,必须通过大众传媒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进而建立公众对我们自己文化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要利用流行文化进行价值观宣传,首先要正视流行文化的作用,全面认识其在高校青年中的流行成因、构成要素以及建构价值观的内在机理,并与时俱进。

(二)对比映衬,搭建青年流行文化育人平台

流行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一方面可通过“读书节”、“经典伴读”、“文化忌”等高雅文化、传统文化精华及活动载体来疏导流行文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流行文化的鲜活形式,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对比映衬,能更好地保证将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抵制流行文化中低俗的负面影响。

(三)联动传媒,构建青年流行文化导向系统

结合大学生普遍使用电子产品和社交平台的实际,高校德育可借助上述平台作为阵地,从而通过网络与大众传媒来渗透主流文化思想,构建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导向系统。黎哲(2010)指出,要充分看待青年学生的“文化反哺”功能及其对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充分利用课堂、媒介等平台将大学生流行文化心理导向正规。

(四)创新资源,丰富青年流行文化内容体系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能够成为未来主流。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存在,网络德育资源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限时空趋向超时空。这意味着高校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从各方面丰富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尤其要顺应青年需求,实时更新主页或首页搜索栏目,以提高点击率和内容偏好度。

(五)加强保障,落实青年流行文化监督系统

为规避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徐仙君(2012)建议组建以辅导员为首的教育队伍,了解大学生心理近况,了解流行文化,正确监督和引导大学生对待流行文化的态度和行为。[13]此外,在相关文献中也提及譬如发展网络屏蔽技术、建立对广播电视电影内容审查监督机制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以保证高校文化的公共利益导向。

四、简要述评

在仔细研读和分析各类文献的基础上,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视流行文化的静态研究,而轻视其动态研究

大多研究以静态观来讨论流行文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流行文化作为流行结果的形态,而轻视其作为传播过程的呈现;二是看重流行文化在当下的形态,而缺乏历史变迁的视野。对于前者,现有文献更多注意到流行文化当下的、多样的、易变的外在表现形态,而对其内在更稳定的传播机理认识不够,从而导致如何借助流行文化引导青年价值观时,大多流于人云亦云或泛泛而谈。而对于后者,因流行文化的易变性和当下性,不少学者选取这个时代、这个阶段在青年群体普及度最高、传播最广的一些形态作为实证研究的素材,而没有放在时间维度上考察,发现流行文化变迁中的变与不变。

(二)重视流行文化的整体影响,而轻视其细分影响

已有研究大多把流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认为不同流行文化的传播规律、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相似性。实际上,不同形态的流行文化诉求和内容是不一样的,加之流行文化概念的内部结构也存在诸多分类,其对青年的影响在传播渠道、影响机制、引导转变机制上均差异显著。现有文献虽然也有专门研究某类别的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如山寨文化、潘课幕、韩流、美剧、网络恶搞、微博忙人等,但总体看数量不多。

(三)重视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而轻视其由负向正转变的渠道

学者们普遍关注到流行文化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但对其为何产生及如何从负面向正面转变的机制则缺乏探讨。大多研究将负面影响归因于流行文化的特征和青年特性,认为是青年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的特点与流行文化易变性、新颖性之间的契合,即强调青年接受流行文化的拉力。事实上,其背后还有一个推力,即学校教育将青年推向了流行文化。学校教育的脱节和落伍导致了其倡导的价值观对青年缺乏吸引力。

在流行文化作用于青年时,正面和负面影响几乎同时显现,如何规避负面影响甚至将负面转化为正面影响成为每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然而现有研究甚少作出回应。

(四)重视青年的被动性,而轻视青年的主体性

要探讨如何有效引导青年价值观的前提是准确把握青年的特性。现有文献大多把青年看成是一个被流行文化的意识形态宰制的客体,这种理论预设可以理解为,青年在流行文化工业面前似乎只能是被枪弹瞄准的靶子,完全丧失了抵抗力和选择性。事实上,青年是有主体性的,体现在:一是对流行文化具有选择性;二是青年会主动建构流行文化。

(五)重视以意识形态的概念解决问题,而轻视实质性、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执行方案

从文化角度或从价值观引导角度探讨流行文化,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一样的。前者关注流行文化本身,是为文化的整体把握服务的,而后者站在教育的立场,最终为了价值观引导。现有研究大多就文化谈文化、就价值观谈价值观,不仅导致流行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的脱节,而且最终也无法实现引导的目的。部分学者建议尝试用流行文化弘扬主旋律,但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提供实质性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方案。因此,在对流行文化传播机理、青年群体偏好、媒介传播特征理解的基础上,建构一种青年与流行文化共生的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柏贞尧,李习文,孙薇薇.特别策划・流行文化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研究:流行文化与当代中国青少年[J].青年探索, 2013(4).

[2] 张馨心.当前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 刘金风,吴宁.论当代中国青年的流行文化――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4).

[4] 兰图.“90后”大学生价值观特征与就业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5] 陈玲.当代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1.

[6] 王艳玲.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09.

[7] 张羽程.透析流行文化对“85后”、“90后”大学生的影响――基于社会亚文化的视角[J].文教资料,2011(2).

[8] 唐军华.论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外资,2013(4).

[9] 刘晴晴.试析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3(19).

[10] 何媛莉.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1] 刘凤娟.从流行文化的视角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2012(13).

[12] 刘柳.网络流行文化发展视野中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3] 徐仙君.大学生流行文化教育导向机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12).

[14] 关莹.论流行文化在高校的表现及对大学生的影响[J].才智,2009(32).

[15] 黎哲.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2)

关键词: 顾客价值;服务流程;指标体系

Key words: customer value;service process;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24-03

0 引言

在服务型企业中,企业给顾客提供服务体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在运营逻辑方面有很多不同,这也是顾客价值的生产与传递过程。Gummesson(1985)认为顾客价值通过服务流程得以实现,流程中存在的等待、浪费、无效的环节无疑是对顾客价值的一种浪费,这种过程是在顾客与提供者、有形资源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服务是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因此服务流程的设计与执行是服务型企业运营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服务流程的评价应该是基于顾客导向的。本文将在阐述服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

1 服务流程的概念和特点

1.1 服务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指系统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流程直接关系到一个系统的运作效率、成本和质量,对系统竞争力有重要影响。Berry(1985)等人研究的服务质量模型中揭示出服务流程的运营过程同时也是顾客感知服务、获得满足感的过程(如图1所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蔺雷,吴贵生认为:服务流程是服务企业向顾客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以及完成该过程所需要素的组合方式、时间与产出的具体描述。Zeithamol(1985)认为服务流程与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同,主要表现为服务过程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过程的异质性和易逝性。通过这些过程,企业的资源与顾客实现了互动,而正是这些互动过程,创造了服务的价值。基于学者们对服务流程的概念的界定,本文认为服务流程就是服务企业借助于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将自身能力转化为顾客价值、并传递给顾客的过程,是识别、传递、创新、实现顾客价值的过程,服务流程是服务分析系统设计的基础。

1.2 服务流程的特点 由于服务是一个涉及消费者的互动过程来完成的,服务流程的核心是消费者的实时体验。企业与顾客是服务流程的共同参与者,也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因此服务流程与生产有形产品的流程有着根本的不同特点。

1.2.1 服务流程中顾客与服务企业的互动性 顾客是服务流程的参与者,在整个流程中需要与服务企业的人员、设备、技术资源接触。顾客与服务人员的信息沟通、与服务组织中各种物质和技术资源的相互作用、与服务组织规章制度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互动的结果会直接影响顾客感知到服务质量。同时顾客的价值观、专业素质及态度、行为也会反作用与服务流程,成为服务流程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1.2.2 生产流程与消费流程的不可分离性 制造流程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消费者通常不会参与到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顾客的消费过程发生在产品生产完工之后。服务流程有别于制造流程,服务的生产流程与消费流程同时进行。在此过程中,一系列资源与顾客产生互动,以帮助顾客生成自己需要的价值。顾客与服务企业在同一个空间中完成了服务的生产流程和消费流程。这就决定了服务流程的质量更加难以通过预先制定标准而加以控制,服务流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服务情景、员工的业务素质、顾客的参与状态。

1.2.3 服务流程设计及执行过程的差异性 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往往都可以进行标准化的设计,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实现大规模生产。而服务流程要想进行高度标准化设计则存在一定难度。由于顾客的需求千差万别,大多数情况下高度标准化的服务流程难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即使相同的服务流程设计,由于不同服务人员都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及其努力程度有所差异,也会导致服务流程执行过程中的差异性。服务流程相比制造流程更强调流程的柔性。服务流程设计及执行过程的差异性是流程柔性的充分体现。

1.2.4 服务流程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服务流程相比制造流程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服务系统的输入是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受到其个人偏好、价值观、行为特点的综合影响,因此服务企业难以对顾客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服务过程中还会受到当时的服务场景、服务员工、顾客及其他顾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输出结果的评价更多取决于顾客消费前的预期及消费过程的感知以及顾客价值观、偏好等多方面综合判断的结果。服务流程产品的无形性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对服务流程的控制难度加大。

基于服务流程上述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服务型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实施服务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服务流程的实施效果,找出流程中存在的不足。

2 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流程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本文构建一套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服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从顾客价值识别、顾客价值传递、顾客价值创新三个维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测评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越清楚、越简单,其科学性就越强,它必须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描述。

2.2 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及服务流程执行过程的差异性,无法像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那样便于监测和控制,因此,建立的服务流程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2.3 全面性原则 由于顾客价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影响的因素较多,由于顾客价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影响的因素较多,所以在服务流程评价的指标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全面。

2.4 顾客导向原则 顾客是价值评判的主体,也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服务流程是顾客价值生成、传递和实现的过程,所以顾客的需求应该是企业努力的方向。为使企业有存在的价值,拥有竞争力。企业必须为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得到了顾客的信赖。

3 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服务流程是顾客价值识别、传递、生成的过程,服务质量及顾客满意的实现则依赖于企业服务流程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对服务流程的剖析和评价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识别顾客价值的能力指标;传递、生成顾客价值的指标;创新顾客价值的指标。基于此,可以将服务企业的流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学习能力指标、流程运营指标、价值创新指标。其中,学习能力指标反映了服务企业是否善于判断和识别顾客的关键需求,是识别顾客价值的关键要素;运营指标体现的是服务流程中满足顾客需求的效率、效果和柔性,体现了顾客价值传递和生成能力;顾客价值创新指标是对服务流程中的顾客价值要素进行改变、创造、组合,提供完全新型而优越的顾客价值的能力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将服务流程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3.1 学习能力指标 学习能力反映服务企业在既往经验和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或者发展相应能力和知识,并将这些能力和知识应用于服务流程活动的改善和优化,是判断和识别顾客价值的关键能力。Sinkula、Baker和Noordewier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从“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和“开放的心智”三个层面来衡量组织学习观念。Hult和Ferrell从“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记忆导向”四个层面来衡量组织学习能力。已有评价指标从学习观念、团队文化、组织行为的角度来评价,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学习的促进作用。

员工教育与培训、知识积累与转移、IT及信息技术、团队及组织文化,是学习能力指标的四方面内容。本文在现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服务流程的特点,对它们具体进行了阐述。

①员工教育与培训。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可以从新技术与知识培训、对员工个人学习的鼓励和支持、员工价值观培养等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提高服务人员对顾客价值主张的的准确判断和及时反应。②知识积累与转移。该指标反映服务流程中成员之间知识的共享程度、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储存传递、从外部吸收新知识提升流程质量的情况。③IT及信息技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重要工具,是提升服务流程效率,它被称为流程管理的“使能器”。评价内容包括远程通讯、数据库、信息系统应用基础设施情况、流程中信息系统的参与和支持等方面。④团队及组织文化是流程学习的催化剂,开放性、平等性、鼓励创新性和进取性是良好组织文化的特点,评价内容包括共享组织的愿景和信息、开放的交流和雇员参与决策。

3.2 流程运营指标 流程运营指标体现的是服务流程中满足顾客需求的效率、效果和柔性,体现了顾客价值传递和生成能力。Davenport从流程时间的减少、流程成本的降低、顾客满意度、良好的协调管理以及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来评价流程绩效。Hammer和Champy从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四个绩效测量指标评价流程运营绩效。Ray M.Haynes在《服务的生产率平衡》一文中使用效率和效益两个评价指标对服务流程进行了评价,认为服务提供商注重流程的效率而顾客更关心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效益。本文对现有流程运营指标进行整合归纳,从成本、效率、质量、顾客满意进行评价。

服务流程运营指标旨在反映服务流程中传递、生成顾客价值的效果和效率。具体包括:①服务流程成本。流程成本包括作业成本、资源成本,降低流程成本既可以提高服务企业的效益,也能够降低顾客购买成本从而提高顾客价值。②服务流程的效率包括服务活动的速度、顾客等待时间、价值增值活动的比率。③服务流程的质量可以从流程的可靠性、柔性、保证性方面进行评价。④顾客满意是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满足状态,可以从顾客重复消费次数、投诉率等指标来评价,是一种心理状态,具有主观性。

3.3 价值创新指标 价值创新指标是对服务流程中的顾客价值要素进行改变、创造、组合,提供完全新型而优越的顾客价值的能力指标。Cooper和Kleinschmid通过要素分析,从财务绩效、机会窗口、市场影响三个方面对企业的创新结果进行评价。Voss对服务过程创新绩效从竞争力、品质、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衡量。Cordero从整体业务绩效、技术绩效和商业绩效三个角度评价服务创新绩效。已有指标主要从企业战略和市场竞争的角度进行评价,对内部运营中的价值创新行为关注较少。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价,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服务流程特点:①智能化设计及应用。评价指标包括服务预定系统、自助服务系统、智能评价系统等。智能化设计及应用是服务业价值创新的主要工具和途径。②资源利用与整合。包括企业对潜在资源的挖掘和扩充能力,服务流程中企业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有效的资源利用可以提升顾客价值的同时降低流程的成本。③内部组织管理。该指标评价服务流程中价值创新的管理支持系统,组织管理创新是顾客价值创新的一个源泉。④流程变革与创新。该指标从服务流程中的活动可以体现出企业未来的战略设想,体现企业服务传递系统中顾客价值创新的方向和途径。

从上述论述可知:流程运营指标是评价顾客价值的传递和实现能力,体现了企业已经具备的服务顾客的能力,属于静态评价指标。学习能力指标和价值创新指标是对服务流程满足顾客价值潜在能力的评价,是对流程未来发展潜力的描述,属于动态评价指标。这三个指标相辅相成,既能够对服务流程运营现状进行评价,又能够对服务流程满足未来顾客的能力进行评价。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4 结论

服务流程的任务就是围绕着顾客价值这个核心特征展开,所有的流程体系设计和执行应该是基于客户导向的。本文为服务流程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从顾客价值识别、顾客价值传递、顾客价值创新三个角度构建了服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服务型企业进行流程优化和绩效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服务管理[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Ray M.Haynes, Patrica K.DuVall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A Process-control Approach,Internation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Vol,3.No.1.1992,pp,14-24

[3]W.Chan Kim. 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J].Harvard Bisiness Review,1997,1-2.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7-02

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发展交融、交流、交汇、交锋的特征愈加明显,文化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如何摆脱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体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立足多元文化的现实环境,牢牢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方向,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优化教育载体,注重教育实践,加强文化整合等途径来建构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

一、创新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多元文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性就必须对大学生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强其甄别能力、选择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创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内容就是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涵内容承载了主流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应当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参考。三是应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二、丰富教育形式,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不但要在内容上进行理论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统一。”[2]教育形式是承载教育内容重要方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应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对接起来,增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发挥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功能。其一,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协会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二,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践履。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都要回归到实践进行检验,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只有在大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其思想和行为表现才能对其做出比较理性的价值评判,因此,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教育是其重要环节。其三,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党团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的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主流

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教育可以培养一批大学生骨干,通过发挥大学生骨骨干的作用,扩大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渠道,进而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乘数效应。

三、优化教育载体,增强网络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干预

当今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又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广、传播时间久,它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对人们价值观形成的舆论影响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3]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迎合网络社会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平台。一是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开发建设的原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实现传播和谐旋律、营造科学舆论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主流价值观主题。通过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开发建设就是要通过网络的作用,实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不断增值的过程,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的熏陶和渲染。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价值观教育、正确价值观引导,通过链接详实的科学的价值观理论素材、影视素材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形成主流价值观念。从网站版块的设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科学理论”、“主流价值”、“经典著作”、“经典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网站打造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四、整合教育机制,形成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教育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并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与市场经济条件相协调的、与多元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4]教育机制的整合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提供了物力、财力、人力和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积极探索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是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吸引力的重要观测点。一是要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攻方向,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途径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模式。二是建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建构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建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为主线的横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文化环境;建构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教育机制。三是要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专业队伍,为大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总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特征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剖析,应该以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输送可靠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彦珍.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琪.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红河学院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96-03

一、教科书——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本表达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指导性文件编写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图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经过特殊筛选,加以定式化、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既然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社会经验,就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种文本表达的载体。随着不同时代主流文化的变迁,教科书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取舍”,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偏好的道德情感、政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反映的缩影。美国学者阿普尔认为,教科书就是“属于特殊人群的合法知识”的化身,教科书传递的知识是受到统治阶级隐藏的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控制的。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可以是教科书所表达的思想,也可以是教科书没有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回避的思想、观念。那么,作为我们国家的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其中体现的价值观源自哪里,它又是怎样呈现的,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

二、教科书中价值观的来源

教科书作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材料,由于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其内容选取、知识的呈现与设计等必然严格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样,教科书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也有着相应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教学大纲,2001年正式改名为“课程标准”。

笔者通过搜集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对文件中关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以及对教学任务的规定,来分析教科书主流价值取向,同时摘录其中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及出现频次进行归纳,如下表:

教科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上主要反映在其教学目标的规定上。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寄予学生发展的种种希冀在这里清晰可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通过以上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梳理,发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文件层面体现的19个小方面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历史文化、热爱本民族语言、爱劳动人民、革命传统属于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培养目标,而热爱科学、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诚实俭朴、勤劳勇敢、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格、创造力、健康的个性则重点是个人身心发展层面的价值观要求。总的来说,教科书所框定的价值观是个人层面与国家民族政治层面价值要求的统一。

具体来看,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热爱祖国,出现9次;其次是热爱社会主义,出现6次;接着是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均出现5次;最后是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和爱劳动人民,均出现3次;除此之外,其余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仅出现1次。由此说明:建国以来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000年开始,创造力和健康的个性作为新的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的体现,说明新课改以来开始加大了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培养与重视。

三、教科书中价值观的呈现

(一)呈现哪些主流价值观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有哪些,学者们对此著述颇丰。傅建明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标准,包括诚实善良、坚毅勇敢、立志敬业、自立自强、俭朴节约等;个体与他人的价值标准,包括尊老敬幼、团结互助、谦虚宽容等;个体与国家、世界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祖国(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民族团结等;个体认知过程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等。李广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体现的价值取向类目共38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强自立;认真细致;环境意识;热爱领袖;聪明智慧;热爱劳动;诚实守信;表现自我;珍惜时间;两岸亲情;哲理;珍爱生命;自信乐观;民族亲情;质疑探索;学习兴趣;谦虚宽容;坚毅勇敢;高尚人格;思想方法;合作精神;国际理解;奉献精神;理想愿望;热爱和平;辨证唯物;怀念童年;勤劳善良;破除迷信;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爱情。概括较全面的是国内学者伍俏玲提出的价值范畴,即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自然、其他这价值范畴。其中,“个人”范畴包括品德人格、智识能力、身心素质和审美追求;“家庭”范畴包括长幼互爱、同辈关怀和亲友情谊;“社会”范畴包括个体关系、团体规则和社会现象;“民族”范畴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共存和民族文化;“国家”范畴包括爱国精神、革命事业和国家文化;“世界”范畴包括了解世界、国际文化和人类福祉;“自然”范畴包括科学知识、生物知识和地球资源;“其他类”范畴包括历史经典、文艺欣赏等。

(二)为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学者们对教科书中呈现的主流价值观已经是“述备矣”。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教科书编写忠实的依据大纲等文件的规定。从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来看,教科书编写忠实地遵循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价值要求在教科书中完全体现。以伍俏玲的范畴为例,在课程标准和大纲梳理出的19个关键词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革命传统这些均包含在价值范畴中的“国家”这一价值范畴中,热爱科学可以包含在“自然”这一范畴中,热爱历史文化与热爱民族语言均可包含在“民族”这一范畴中,其他如热爱劳动、爱美情趣、诚实俭朴等均可包含在“个人”这一范畴中,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人格、道德情操上的价值要求。

其次,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日新月异,由此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使得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不断涌现,反映在课程上,即教科书蕴涵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诸如前面学者提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以及爱情等。

最后,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极大关注。自从国家2001年新课改以来,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加大了对儿童的关注,包括对儿童的课业负担以及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注,也反映在教科书中对儿童经验世界的关注,很多课文中表达的价值取向更加突出从儿童身心的成长出发,甚至在人物的选取上举出一些儿童可以伸手触摸到的现实生活的人物,如“刘翔”等,这也是课程编制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必然走向。

(二)如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翻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还是插图,甚至是课后的练习部分都渗透着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笔者以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为例,可以看到,有大禹、孙中山、邓小平这样名垂青史的改革者;有李时珍、李白、徐悲鸿这样勤奋好学的才子;有王二小、刘胡兰、赵一曼这样视死如归的英雄;有司马迁、海伦·凯勒、霍金这样身残志坚、逆境成才的强人等等,这些人物体现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华名族、勤劳勇敢、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教科书中大的方面来说,主流价值观体现在插图、人物、课后练习方面,那么细节上还通过课文中标题、人物内心活动描述、人物对话等来反映主流价值观。

以上笔者只是粗浅的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作一探讨。不过,综合其价值观的来源与呈现,笔者有一点要说明:教科书在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其实也在创造性地超越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学者们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梳理的价值观,很多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述中并未明显体现,如教科书中体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两岸亲情、国际理解、自由想象等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未有相应的说明,可以说,作为文本课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忠实地遵循着理想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也创造性地超越着理想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断走向多元与生成,这也是课程理论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必然。

同时,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来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说是理想课程,而教科书是理想课程实施的载体——文本课程,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的主流价值观体现这一角度,我们看到了课程实施中一种遵循与创生的积极取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即在实践层面的正式课程中,语文教师对教科书中主流价值观的把握会是怎样,这应该是接下来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注释:

[1]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131.

[4]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28.

[5]参见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稿)、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1年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纲要、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

[2]任闪闪.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J].新课程研究,2009(9).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

[4]伍俏玲.国内两套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4).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5)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8-0083-05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70410665)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301175)的部分成果。

一、引言

风险价值的概念最早由JP Morgan的风险管理人员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根据Jorion(2001)的概念[1]: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下文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VaR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已知组合潜在的损失与发生概率结合成为单个数字,将多个风险暴露的效果综合起来,便于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VaR对风险测度理论和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微观风险管理,而且在包括金融风险监管、财政风险控制、国家战略储备管理等宏观风险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VaR概念简单,易于理解和风险度量的综合性,受到了包括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普遍欢迎,与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后验测试等一系列技术一起形成了风险管理的VaR体系,并在2006年的《新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推广,已发展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理论基础。 然而传统的风险价值模型忽略了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模型中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交易者总能在一个持有期内以一个确定的价格交易任意大小的资产头寸,很明显这种假设与市场的实际流动性不符。流动性风险反映了资产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不能迅速变现所带来的损失,对于流动性不同的资产即使是头寸大小和变现时间(持有期)相同,其在变现过程中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也是不相同的,传统VaR模型在计算风险价值时没有对此进行区分,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对不同的交易头寸都选择了相同的交易价格和交易策略,而没有考虑流动性和交易头寸规模不相同的资产在变现过程中对变现价格的影响。这样就必然低估了流动性差的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进行大规模资产头寸变现的情况下低估风险会更加明显。由于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低估,近十几年来在新兴金融市场上不断发生因流动性而引起的金融危机(如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流动性危机等),这些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逐渐对微观市场领域的流动性风险与传统风险价值模型之间的结合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在传统VaR框架下纳入了对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模型,关于流动性、风险价值和市场风险的计量因此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本文研究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流动性风险与VaR扩展模型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基于买卖价差的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模型改进;第四部分是利用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流动性风险价值的管理和度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对传统的VaR模型进行了新的扩展。Bangia,et al(1998)[2]用买卖价差的波动来衡量资产面临的外生流动性风险,并把它引入到传统的VaR模型中。Bangia,et al(1998)用汇率数据对调整的模型进行了VaR的计算和检验,结果如果不考虑流动性风险,则会低估资产面临的总风险。Le Saout(2002)[3]在Bangia,et al(1998)建立的模型基础上用加权的买卖价差代替了直接观测到的买卖价差,通过对法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发现外生流动性风险和内生流动性风险是总风险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不经过流动性调整的传统VaR模型会低估风险。Timotheos Angelidis,Alexandros Benos(2005年)[4]用通过交易量调整后的隐式价差(implied spread)代替Bangia,et al(1998)模型中的买卖价差来度量经流动性调整后的资产风险价值,通过对希腊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价格越高股本越大的股票流动性越好,其流动性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对应价格越低股本越小的股票而言其流动性越差,这些股票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George Chacko(2006年)[5]构造了一个称之为潜在流动性的统计量指标来考察债券的流动性风险,并利用美国公司债券数据和政府长期债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流动性风险不仅是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影响债券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刘海龙,仲黎明,吴冲锋(2003年)[6]在考察现存的股票流动性衡量标准的基础上,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给出一种度量股票流动性的新方法--有效流速,以考虑某一段时期的市场流动性。他们分别用成交股数、成交金额、换手率、流通速度和有效流速计算了我国沪深市场共120只股票的流动性,结果表明高流通市值的股票流动性不一定好于低流通市值的股票。宋逢明,谭慧(2004)[7]通过调整传统VaR模型中的重要参数――持有期,来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他们构造了一个新的指标变现时间来反映股票的流动性,最后通过用传统VaR计算出的日风险值和变现时间的乘积来度量经流动性调整后的资产风险值,他们通过对我国沪深股市进行地实证发现,如果不考虑流动性风险,用传统的VaR度量出的风险会严重低估股票实际面临的总风险,而对于流动性好的股票而言,传统的VaR会高估其风险,降低风险管理的效率。韩冬,王春峰,岳慧煜(2006年)[8]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运用高频数据研究了上海股市流动性的“周内效应”和“日内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周内流动性呈反“U”型,日内流动性呈反“L”型,即周内和日内流动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另外他们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交易量、波动性和交易价格对流动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朱小斌(2007年)[9]从投资者实际投资时所面临的价格冲击人手,提出了新的流动性风险概念,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样本股的日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分散化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可以降低流动性风险的结论。

三、传统BDSS模型的改进

对于存在做市商制度的股票市场,做市商报出的最佳买价和卖价一般都能保证一定的深度,因此买卖价差可以用来作为度量流动性风险的指标,而我国股票市场作为一个典型的订单驱动型市场,任何市场参与者都没有义务提供市场的流动性,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报价的宽度和深度远远低于美国和香港股市,在报价深度不够的情况下,买卖价差是不能真正体现流动性成本的。针对我国股市的这一特征,本文用当日股票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价差代替BDSS模型中的买卖价差来度量我国股市的流动性风险价值。BDSS模型是Bangia,Diebold,Schuermann和Stroughair(1998)[2]建立的基于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模型,传统的BDSS模型将资产的风险分解为两种类型进行计算:一种是由于资产贬值带来的价格风险;一种是由于投资者变现手中的资产头寸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10]。具体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PVaR=Pt(1-e )(1)

ECL= [Pt(S+α t)](2)

Loss*=Pt(1-e )+ [Pt(S+α t)](3)

其中:Loss*代表的是经流动性调整的资产风险价值;ECL代表资产的外生流动性成本;Pt是t时刻资产的中间价格;Zα是对应收益率分布的α分位数;θ是对收益分布尖峰特征进行调整的修正系数;σt是资产在t时刻的波动率;S为对应资产相对买卖价差的平均值,即S= ;α是对买卖价差分布进行调整的换算系数; t是在t时刻资产相对买卖价差的波动率。

引入最高价和最低价对BDSS模型进行改进,即S= ,其中hpi,lpi分别表示第i个交易日该股票的最高价与最低价。对于公式(2)中的S我们这里用日最高价与最低价的价差在95%置信度下的最大值MS来代替,相应的我们用S'波动率t代替公式(2)中相对买卖价差的波动率 t。也就是说我们用历史的日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价差在95%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值来模拟该资产在未来某天可能存在的最大价差,因此本文计算股票的流动性成本公式如下:

ECL= [Pt(MS+αt)](4)

由于我们考察的是当日该资产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因此度量的是投资者在变现该资产时带来的额外成本的一个最大的可能值,也就是最大的可能流动性成本,这个成本要远远大于BDSS模型中用买卖价差度量出来的流动性成本。而对于具体的交易者而言他需要承担的流动性成本应该是小于或者等于ECL的。最后我们得到的经流动性调整的资产风险价值计算公式为:

Loss=Pt(1-e )+ [Pt(MS+αt)](5)

其中的max表示的是我们度量的是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可能值。

四、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本文按25个行业(金融、商业、通信、地产、电力、石化、钢铁、汽车、科技、电脑、农业、医药、纺织、外贸、家电、旅游、公用事业、造纸印刷、航天军工、有色金属、酿酒食品、交通设施、化纤、机械制造、黑色金属)从沪市各挑选一只有代表性的股票作为样本,并以深圳成指和上证指数作为研究参照,样本考察期为 2000年1月4日至2007年8月31日。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广发证券行情分析软件。对于在考察期内被停市的股票,由于再次上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的股价与停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价往往相差很大,我们将这些股票再次上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益率设定为0。其他交易日的收益率我们通过相应股票收盘价的对数一阶差分计算出来,即:

ret=Ln(cpt/cpt-1)(6)

其中ret表示t日该股票的收益率,cpt表示该股票在t日的收盘价格。(其中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的收盘价格以当日收盘点数衡量)。

(二)价格风险值计算

在传统的VaR风险计量方法中,大多都将资产收益假设为无条件的正态分布,但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资产收益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尖峰厚尾性。下面我们以浦发银行为例,对资产收益率序列进行正态性检验。本文所有数据的处理和计算都是采用Excel结合Eviews5.0软件得到的。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样本数据的偏度大于0,峰度值为6.425大于标准正态分布的峰度值3,表明此股票收益率呈现出明显的正偏度和尖峰厚尾特征,从Jarque-Bera正态检验来看其JB检验统计量的值远远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5.9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其收益率序列明显偏离正态分布。通过对其他股票进行同样的检验发现另外24只股票的收益率序列分布也都明显的偏离了正态分布。

因此,传统VaR模型中假设资产收益率服成标准正态分布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Bangia,Diebold,Schuermann和Stroughair(1998)在模型中引入了对收益率分布的厚尾性进行调整的修正系数θ的原因。当收益服成正态分布时,θ=1;当收益不服成正态分布时,θ >1,为了计算θ值的大小,他们通过研究给出了收益分布的峰度值K和修正系数θ之间的关系:

θ=1+?准•Ln( )(7)

其中?准是与收益的尾部特征有关的常数,我们可以利用历史VaR值对等式(1)进行回归而得到。这里我们首先用历史模拟法计算出样本股的历史VaR值,再用这些值对等式(1)进行回归,得到?准的值为0.891。然后通过等式(7)计算得到相应资产的修正系数值θ。最后我们以一天为持有期,计算出在95%的置信度下各股票资产的价格风险价值。

(三)换算系数α的计算

对于外生流动性成本中的换算系数 是第二个我们必须要估计的未知数,根据Bangia,Diebold,Schuermann和Stroughair(1998)的研究结果,我们需要将样本数据按流动性大小分成两个子样本:一组为流动性强的资产,另一组为流动性弱的资产,然后利用两组子样本中对应资产的历史VaR值和价差分布分别对外生流动性成本等式(4)进行回归估计。图2为浦发银行的价差分布和累计频率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分布的偏度和峰度值相对都比较高。明显的偏离了正态分布。本文通过日换手率来度量相应股票的流动性大小,利用2006年1月4日到2007年8月31日的所有股票的日换手率的平均值将样本股票按流动性大小分成两个子样本,再用相对应的股票数据分别对外生流动性成本等式进行回归,得到对应流动性强的股票的换算系数值为10.586,对应流动性相对较弱的股票的换算系数值为9.560。对于具体的股票而言,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越高,对应的换算系数也就越大。这里我们通过对应股票价差分布的JB统计量来对其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进行度量,将所有样本股票按JB统计量的大小分成两组,对应JB统计量大的股票组换算系数取值为10.586,JB统计量小的股票组换算系数取值为9.560。

(四)经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计算

最后通过前面构造的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股票样本经流动性调整后的风险价值。各步骤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看到25只样本股票流动性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值为36.07%,其中最大值为39.11%,最小值为33.69%。由于本文选取日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价差作为流动性指标,因此通过这一指标计算出来的应该是内生流动性风险和外生流动性风险的和。另外,用日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价差度量的流动性应该是对应资产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一个最大值,也就是说这是投资者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损失上限。这样就更有利于投资者控制和把握风险。

从整个样本股票的流动性风险所占总风险的比例来看,虽然我国的股票市场有着较低的买卖价差水平,但由于对应的报价深度也比较小,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好,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值占到市场风险的30%以上,通过样本各股票间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各行业对应股票之间的流动性都不存在明显的层次区分,表现出较大的趋同性,样本股流动性风险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不到6%,且个股流动性紧跟大盘走的特征比较显著。从沪深两市来看,这种趋同性更加明显,由两个大盘指数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沪深两市流动性风险比值之间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这个可能和所有股票都处于同样的环境有关,不论是深市还是沪市或者个股,都是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之下。虽然上市的地点不相同,或者公司质量有差别,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股市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股市的流动性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还很明显,因此个股受市场系统流动性的影响比较显著。另外我国股市的涨停板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个股之间的这种差距。

(五)沪深两市流动性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考察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变化趋势,这里我们用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为研究对象,根据前面介绍的方法以年为单位计算出沪深两市从2000年到2007年每年的最大流动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重,其中2007年只包含到8月30号为止的前8个月的数据,计算结果见下表2。

由表2我们得到2000年到2007年我国沪深股市的流动性风险变化趋势图如下(图3)。

从图3可以看到沪深两市的流动性变化趋势其本保持同步。这也验证了前面所分析的沪深两市的流动性没有层次区分表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从年度变化来看,流动性风险在总风险中的比重在2001年最小,然后开始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六)后验测试

为了检验前面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股票最大风险值的有效性,我们用2007年9月3日到2007年11月15日共54个交易日内的所有样本股票每天的实际损失值对模型结果进行后验测试。所谓后验测试实际上就是检验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实际损失的覆盖程度。为此,本文分别计算每只样本股票在54个交易日内各自的溢出天数E,这里

E=Et,Et=0若VaR≤rt1若 VaR>rt

然后进一步计算出溢出率e=E/N, N为考察天数,这里N=54。并将e值与显著性水平1-c进行比较来判断模型的准确性。计算得到所有样本股票的溢出率均小于1-c,因此可以认为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股票的最大可能风险价值能够很好的涵盖实际最大损失。

(七)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考察流动性风险与股本数和股票市值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用个股在2007年8月31日的流通股本数和流通市值作为自变量对前面计算出来的流动性风险值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参见表3。

其中:x1 =各股票的流通股本数;x2 =各股票的流通市值。

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我们看到X1、X2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股票的流通股本数和流通市值对股票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流通股本数与流动性风险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流通市值与流动性风险值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股本越大的股票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小。这可能与我国股市存在的“做庄”现象有关,从表面上看“庄家”大部分时候都是市场上流动性的提供者,可是一旦市场真正缺乏流动性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始作俑者,反而是大量的散户在这个时候提供了市场急需的流动性。而对于这些流通盘大的股票来说,“庄家”往往不容易控盘,因此由于大量散户的参与导致了这些股本大的股票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要相对较小。而流通市值由于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价格因素在里面,股本相当的股票价格越高流通市值越大,而广大投资者往往认为高价股含有更多的泡沫成分,一旦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时,人们往往对这些高价股“惧”而远之,这就无形中加剧了这些股票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因此表现出股票流通市值与流动性风险成正相关关系。

五、结 论

流动性风险是构成股票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大的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往往对流动性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的平均流动性风险最大值占到市场总风险的30%以上,如果忽视流动性风险那么将会严重低估投资所面临的总风险。单从我们选取的25只沪市样本股来看不同股票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差异表现不是很明显,个股之间或者大盘指数之间的层次没有很明显的区分,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质。通过对各年流动性风险的变化趋势发现考察期内我国股市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在2001年是最小的,然后开始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大值后又开始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最后的回归结果显示股票的流通股本数和流通市值对股票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流通股本数与流动性风险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流通市值与流动性风险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P.Jorion.Value at Risk.2nd Edition[M]. by McGraw-Hill,Inc. 2001:85-91.

[2]Anil Bangia,Francis X. Diebold,Til Schuermann and John D. Stroughair. Modeling Liquidity Risk, With Implications forTraditional Market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Z].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P 99-06.

[3]Le Saout Erwan.Incorporrating Liquidity Risk in VaR Models[Z].University of Rene,2000:11-37.

[4]Timotheos Angelidis and Alexandros Benos.Liquidity AdjustedValue-at-Risk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of the bid-ask spread [EB/OL]. [2005]省略.

[5]George Chacko.Liquidity Risk in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s [EB/OL]. [2006]省略/.

[6]刘海龙,仲黎明,吴冲锋.股票流动性的度量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20-23.

[7]宋逢明,谭慧.VaR模型中流动性风险的度量[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2004,(6):35-45.

[8]韩冬,王春峰,岳慧煜.流动性的“周内效应”和“日内效 应”――基于指令驱动市场的实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2):44-48.

[9]朱小斌.股票投资组合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构建与检验[J]. 中国管理科学,2007,(1):23-27.

[10]刘海龙,吴冲锋,吴文锋,陈占锋.涨跌幅限制与流动性研究

[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14-19.

An Analysis on Liquidity-Adjusted Value at Risk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Liu Xiaoxing,Qiu Guihua

(Finance Depart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510320,China)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6)

最近二十年,学者在利用流动性期权定价理论定量研究流动性价值方面仍只是进行了初步探讨,国外大多数文献只是肯定了流动性的期权特性(Miller,1994;Scholes,2000),而对于怎样计算流动性价值却未能构建模型。Cossin and Hricko(2004)均尝试构建了流动性期权价值公式,但它们未考虑不确定条件下投资机会和投资成本的变化,没有考虑投资本身的随机性。国内对于流动性期权研究主要是郑凌云(2007),化以交换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将流动性投资期权和流动性保险期权联系在一起,得出流动性组合期权定价模型,但模型及实证的准确性有待完善。

以上流动性期权价值的定量研究中,利用期权定价理论研究流动性价值是有意义的新课题。但是流动性期权定价理论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些局限,即认为公式中的参数是固定不变的,而实际上这些参数通常源自现实市场的估计,由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或是信息和现有知识的不完全不能精确的估计这些参数,而用精确数据代替未知数据的做法也违背了现金灵活性的特征。因此,本文试图在考虑流动性期权特征的基础上,将实物期权的相关定价参数用模糊数学的知识进行数学描述,对流动性复合实物期权定价模型进一步修正,并将投资者偏好加入评估模型中使其流动性价值的评估更贴合实际。

二、模糊集理论

模糊集理论是由Zadeh教授1965年创建的。它用来描述事件本身的模糊性。有关模糊集理论相关概念如下:

此方法用于计算在投资者风险偏好?姿下,置信度α水平下的期权价值。?姿0.5,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乐观的, ?姿=0.5, 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中立的。

三、流动性的实物期权性质

上市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力量解决流动性风险,融资渠道畅通,融资较易,而非上市公司则困难得多。因为大多数非上市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融资渠道较少,而且融资成本较高,更需要较多的流动性去抵御或有负债的风险,因此非上市企业应储备较多的流动性,拥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非上市公司留有足够流动性储备,以免出现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清算的选择权就是流动性的保险期权价值。与此同时,企业留有一定的流动性,待未来有好的投资机会时,可以迅速做出投资决策,而减少由于流动性不足又因为融资成本过高不能及时投资而带来的损失。在投资过程中,当投资环境较好时,可以根据自身流动性储备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而在预估未来市场前景不佳时,可迅速缩小投资规模或暂停投资或放弃投资获得残值。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等待是有价值的,企业相当于购买了一项看涨期权,使企业有权在有利时机执行这项期权。这就是流动性灵活性的特征,而这种灵活性也是流动性投资期权的选择价值。这两种价值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大多数非上市企业是资金约束的,将有限的资金是用于现有项目还是未来投资还是用于偿还债务,这取决于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准确估计及融资成本与成本的权衡。

四、对流动性期权模型的修正

(一)流动性复合期权模型选择 对于流动性期权价值的探索是用Geske两阶段复合期权定价模型进行评估,它适用于多阶段的实物投资,如图1所示。

Geske模型假设项目价值遵循一般的几何布朗运动,用于计算流动性复合期权的价值。模型为:

M(a,b;?籽)为第一个变量小于a,第二个变量小于b,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为?籽的标准二维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函数;

N(O)为标准一维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函数;

S为在t2时刻进行市场推广后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即R贴现到t2的值;

S*为第一个看涨期权交割时项目的临界值,这时第二个期权的价值等于第一个期权行权时项目的价值,可用B-S模型计算;

?滓为描述预期现金流期望值现值的波动率;

r为无风险利率,通常可用和项目同时期的国债利率估计;

X为市场推广所需投资;X*为初始投资;

K=X*+流动性持有成本;t*=t2-t0整个复合期权到期时间;

t=t1-t0第一个复合期权到期时间;?子=t2-t1第二个复合期权到期时间;

(二)模型修正 上述用Geske模型评估流动性价值的分析中,决定期权的参数如波动率、执行价格、到期日、无风险利率水平在实物期权定价过程中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而在参数的估计中,由于受到未来不确定性及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估计,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理由如下:第一,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是不可交易的,因此标的资产的价值不能从市场中获得,只能进行估计,这种特性决定了不能简单的将金融期权定价方法用于流动性实物期权定价。第二,由于预测预期现金流不仅与公司自身有关,还受到市场等不确定宏观因素及投资者心理偏好的影响,而且根据相关行业历史数据确定的波动率也只是估计值,所以不同评估者得出的预期现金流及波动性可能有较大差异。第三,期权的执行价格即投资成本也是不固定的,只能根据投资规模及公司本身计划做出大概估计,每个评估者对公司的认识不同及自身专业水平的差异,得出的投资成本可能不同。第四,公式中的参数都是独立于风险偏好的,假设是风险中性的,学者认为如果不是风险中性假设,则会引起套利的机会。但是在公式参数的估计中,无法避免投资者偏好。

综上所述,将参数设定为固定常量的做法是不能正确评估其流动性价值的,但是我们发现在一段时间里,参数如无风险利率总围绕某一精确数上下波动,这些特点用模糊数学理论解释很适宜。现在考虑模糊第一次执行价格■,模糊第二次投资即第二个期权执行价格■,模糊商品化后收益现值■,由(1)及模糊理论,可以得到模糊化的流动性复合期权的价值。

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综上所述,可用公式(12)式得出流动性的模糊期权价值,(14)式可求出加入流动性偏好的整体平均值。本次修正与已有流动性价值的研究相比:一是首次利用模糊期权评估流动性价值,二是将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加入到流动性价值的评估中,并且说明企业流动性价值由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五、数字算例

假设某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进行某生物药品A的开发,在开发之前的三个月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以明确此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及竞争者情况。为了使不错过最佳投资机会,公司打算留有流动性储备200万元,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大约20万元,三个月后,公司准备进行初始阶段的开发,并投入200万元,初始阶段经过一年开发成功后,公司可选择进行投产市场开发,投产大约需要投资400万元,并于一年后得到大约1000万的收益,试评估流动性价值是多少?年无风险利率为5%,预期现金流现值的波动率为25%。

(一)算例分析 企业由于未来研发新产品的需要,需要持有一定的流动性储备,虽然持有流动性需要成本(即把这200万投入以前产品的生产会产生大约20万的收益),但是为了在最佳时机投入开发(以免因为流动性不足或者融资成本过高而延迟开发),公司决定将200万持有三个月,因此这时公司相当于买入了一个看涨期权,即在三个月后投资开发A产品的机会,如果市场调研情况认为公司在研发本产品上可行,则在三个月后以大约220万元(包括机会成本)的执行价格K行权,这时第一个期权的行权为第二阶段市场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即第二个看涨期权,期权到期时间为一年.一年后,第二个看涨期权行权,第二次投资即执行价格X为大约400万元,一年后,得到大约1000万的收益,如图2所示。

(二)算例计算 具体计算如下:

最后针对不同风险投资者对待公司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利用式(14)求出在α置信度下,该公司在模糊环境下的流动性价值:

(三)算例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姿用来描述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姿趋近于0,则评估的流动性期权价值越小,?姿趋近于1,则评估的价值越大。?姿越大,即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越越乐观,得出的流动性价值越大,这弥补了Geske模型风险中性的缺点,但不管?姿取何值,所得的流动性价值相对于在t0时刻持有200万元的成本而言,都是具有价值的。因此,说明了公司持有流动性资产以备未来不确定投资及偿债需要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通过期权模型可以定量化。

六、结论

资产的流动性价值在于有选择在未来投资新项目的机会和避免债务危机的机会,这种机会即可理解为流动性的期权价值。本文在探究流动性期权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复合实物期权方法评估公司流动性价值,并将投资者偏好的影响加入评估分析中。通过数字算例介绍了评估过程并说明了公司持有流动性是有价值的。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是首次将模糊数学理论与流动性期权理论结合,修正了非上市公司流动性期权价值模型。模糊复合实物期权不仅考虑了期权价值,而且考虑了参数无法准确估计对流动性评估值的影响。模糊复合实物期权理论多应用于投资决策中,但未被用于流动性价值评估中。二是利用?姿-正负距离法将投资者偏好加入到流动性期权评估价值的讨论中,最后得出了在不同投资者偏好程度下的流动性期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没有将无风险利率r和波动率?籽模糊化,在实际中,它们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将它们的不确定性加入流动性价值的评估中,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二是对于参数模糊化的方法选择上,三角模糊数是否是最佳选择仍需验证。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些论述为我们在市场化、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价值追求多样性中的统合问题,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树立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趋势

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的法治、自主个性的弘扬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但这些理想化的状态中,仍然不能或缺的是道德。一个社会除了经济价值外,还要有维持其运转的社会价值,正如一个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需要精神的慰藉,才不致迷茫和空乏。青少年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道德状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在市场社会、开放社会、网络社会和全球社会条件下,他们的思想道德又呈现出新的特征:市场经济引发了人们价值观的冲突与变革,网络促成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共存格局,开放社会则使个体的价值选择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主流价值”为支柱的学校德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客观地讲,青少年群体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所谓“信仰危机”。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还具有以下特定涵义:这里所谈的信仰危机是被界定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全面推进”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考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已进入由深刻变革向逐步稳定、逐步定型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对个人而言,道德价值在开放社会、市场社会和信息社会里,已经由过去政治价值统揽的形态变迁为以政治价值主导、生活价值为取向的多样化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自觉的道德学习、道德修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个人将会更多地从生活价值方面来考虑道德学习、道德修养。

开放的社会条件将使得个体在精神追求方面存在诸多选择,这主要包括:(1)认同现有的主流价值观,在主流价值体系内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2)回归传统,寻求传统资源的支撑,如新儒家学派;(3)产生价值替代,进行或其他生活价值的追求。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如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的占13.4%。[1]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1.8%。[2]教育部的调查显示,8.2%的学生表示信仰宗教,甚至在被调查的学生党员中也有6.5%表示信仰宗教。[3](4)价值缺失、精神空虚或在多种价值观中产生混乱导致价值冲突。如此等等,体现了青少年在政治信仰追求之外,已经有了诸多其他选择,体现了价值追求的分化以及选择方面的多样性。

二、青少年价值追求分化的原因探析

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源于从外在的规则范式去要求人的行为,而没有从德性与实践的内在善、德性与个人生活的统一性、德性与社会传统的生命力的内在品性、内在关系出发。[4]就青少年精神追求的多样化而言,尽管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问题,但认真地追根溯源仍有其必要,这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现实社会中进行求解。

1.社会物质生活差异性增强,青少年的选择呈现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我国是在基础相当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此外,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由此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社会不平衡的状态容易产生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各地区的贫富悬殊问题。由此呈现出的现象是,在我国不仅存在后现代的社会形态,也存在现代的和前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活动中。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具体表现在青少年方面,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是不同的,而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青少年的文化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也会有所差异。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在思想方面的落差将更明显地呈现出来,这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2.开放社会流变性加剧,青少年的道德共识式微

当今社会是一个愈来愈开放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开放性冲破了以往的单位式管制,使得人的社会活动空间空前开阔。开放社会首先反映在社会流动方面,即不仅商品流通成为常态、市场经济得以不断完善,而且作为劳动力要素的人力资源也开始成为自由流通的因素。人们对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流动习以为常。城市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资源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而农村则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而获得了新的动力,也由此有了新的问题。

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必然带来信息的流动和文化的冲击。社会化开放性的资源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影响着青少年教育,因为他们尽管生活在学校环境中,但这个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外部世界的一切流变都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学校内部。然而,正如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物质水平的变迁速度是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当两者的变化都成为常态时,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共识就将不断消减,道德共识的达成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3.信息传播网络化,青少年的交往越来越具匿名性

自从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类社会以来,社会信息化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由此人类社会开始了信息数字化阶段;70年代开始,计算机从大型机向个人电脑扩展,促成了数字信息个人化;9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化,由此形成了个人信息社会化,也就是“信息网络化”。在我国,信息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少年的网络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有网民1.37亿,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未婚、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依然在网民中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7.8%、82.5%、71.5%,[5]青少年成为网民的主体。此外,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已达到1700万人,相对于整体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和未婚的比例更高,网民年龄更趋向于年轻化。[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信息的网络传播方式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方式,网络的学习和交往成为时尚。就社会形态来说,网络基本属于虚拟社会,交往方式是匿名的,不同于面对面的互动。网络传播除了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查询检索方便等优势外,还使传统的线性叙事、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双向互动传播。在此情况下,道德作为一种靠自律和社会舆论起作用的机制,在匿名沟通的情况下的集体评判和个人负罪感大大降低,失德或缺德的几率则有可能随之增加。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在网络时代与传统社会具有巨大的差别,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和个体性特征。

4.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青少年的国际化交往初见端倪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它是资本、商品和劳务跨国界自由流动的结果,也是世界上170个国家政府决定进一步融入全球大家庭的结果。全球化是一种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潮流,具有所谓的“双刃剑”效应。它正在席卷全球,整个世界由此成为了大市场。[7]

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在这里,流动指的是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时空的运动。全球化就是时空压缩,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的社会。[8]在这个即时互动的世界里,从教育方面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到国外访学,也有愈来愈多的外国留学生进入了中国校园;从生活方面来看,不少外国企业进入了中国市场,在带来物质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信息方面,各种资讯通过外来人员和互联网络流入中国。于是,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击也难以阻挡。然而,外来文化也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在带来先进理念的同时也掺杂着一些糟粕,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三、青少年价值追求多样化中的统合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条件下,实际上是存在“主导价值(核心价值)”、“主流价值”和“主体价值”的。所谓“主导价值”即该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所提倡的规范价值;所谓“主流价值”即能被社会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并能影响未来实际走向的社会价值;而“主体价值”即青年所追求的、比较前卫的个体价值。[9]“主导价值”是社会团结和有效运行的要求;“主流价值”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受“主导价值”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在各个层面的分化,因为有“主流”必然也有“支流”;“主体价值”则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使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由是观之,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与多样性特征就并不一定意味着问题,这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和社会交往形式的变化是直接相关的,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所具有的活力以及青少年在发展方面主体性的增强。社会的活力有利于整个民族创造性的发挥,青少年发展主体性的增强则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社会的活跃对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主体性增强也相应地需要提升他们的抉择能力,否则社会的“有机团结”将无从实现。社会价值的统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诉求,青少年所处的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特殊人生阶段则为社会共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就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而言,引导他们在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中有所统合是可能也是必须的。

青少年价值追求多样化中的统合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是与物质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当代社会,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的提供都具有全球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再回到传统的国家状态已经不可能。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那样,中国加入WTO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再也不可能回到闭关自守的状态了。立足民族就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所积累起来的优良作风。对于国外的优秀文化,我们也要以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这种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自信。青少年价值追求多样化中的统合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开放的胸怀,坚决自信地走兼收并蓄之路。

青少年价值追求多样化中的统合要基于现实更应着眼未来。基于现实就是应该考虑当今中国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这个阶段的经典概括,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着眼未来是与青少年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相应的。青少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承担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抉择与行动将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承认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但反对那种所谓“越堕落越快乐”的观点。这正如一个作品,其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关键的是价值观不能是腐朽的反动的,其核心价值观应该是符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10]

青少年价值追求多样化中的统合要促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所有社会从最原始状态演进到最发达的进程中,人们都对自己施加了一些制约,以给出一个与其他人发生关系的结构。在现代西方世界,日常生活和经济运作是按正规法和产权来安排的。然而,诺斯认为,即便是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虽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只是决定选择的总约束中的一小部分,而非正式制约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诺斯特别指出,非正式制度不仅仅是正规制度的补充。[11]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法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又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关于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加强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建设。然而,非正式制度来自哪里?它们来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那部分遗产,这些文化和信息通过教诲和模仿得以传承。因此,青少年价值追求多样化中的统合需要对法律共识的尊重,也需要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更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总之,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和社会交往关系变迁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的活力和个人主体性的增强。这也意味着,社会的治理水平也必须同时得以提升,青少年的抉择能力和道德自觉水平需要不断得以增强。只有这样,青少年价值的多样性才能在法律的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的统合。

参考文献:

[1]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暖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成果集萃(下卷·2002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平.中国网络调查安全成焦点[J].环球时报,2007(1).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7][英]帕特里克·迪克松.洞悉先机:全球化的六个方面[M].译者:孙雪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8)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企业价值一直是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将盈利至上作为企业价值创造和衡量的标准,同时也是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但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为达到短期目标,会计利润纵控制,不仅使得公众对于企业价值评估愈发困难,“盈利至上”这一顽固的思想也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给其带来了负面效应。1975年美国最大的商品零售企业W.T.GRANT公司破产,其破产原因是过度看重企业的会计利润,忽视现金净流量,在1974年其营业净利润近千万,但是其现金流量在破产前五年的净额为负值;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也是现金流量恶化导致。此后诸多公司发生类似事件引起了相关学者关注,会计利润不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现金流量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更加有效,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也愈发鲜明。

关于企业价值的研究,外国学者以MYERS、JENSEN、MC-CONNELL&SERVAES为代表分析企业债务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采用托宾0值作为度量企业价值增长的指标;国内很多学者将企业高管、经理人的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社会责任以及资本结构等方面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对于企业价值与现金流量相关性的研究较少。1998年3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现金流量这一新观念也被理论界与实践界广泛关注;企业的价值就是现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如何进行价值创造,稳定快速的发展,吸引投资者注入资产,关键在于其本身价值在未来能否给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而预期收益就从企业现金流的质量反映。本文从实证角度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进行探讨。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现金流量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决定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较高的净现金流量表明企业发展稳健性良好,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同时,有实力进行价值创造,使得企业价值逐步提升。

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存在相关性,学者夏志华(2014)认为现金流量信息能够检验企业价值,从现金流量挖掘财务信息并做出决策,是判断投资的工具;赵春光(2004)采用收益模型对企业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指出现金流量有价值的相关性,在2001年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对于会计利润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关于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陈志斌、韩飞畴(2002)研究得出现金流量决定企业价值创造,并提出现金流量战略性、战术性管理方式,为价值创造最大化提供可行途径;夏雪花(2007)基于沪市房地产行业对于企业价值与现金流量关系的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指出要增强企业获取现金和偿债能力以及指定相关销售政策来提升企业价值。根据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提升有正面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2013年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源于CSMAR数据库中的上证A股1052家企业,剔除数据不完整以及被ST的公司后得到1005家上市企业的年报数据,为排除极端值或异常值对研究结果影响,本文对每个变量实施了上下1%缩尾处理,此次研究没有对行业进行控制是为避免行业性质不同导致研究结果的特例性。

(二)变量选取和相关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是企业价值,参考MITCHRLL&LEHN的方法采用相对价值指标,从CSMAR数据库中取得托宾Q值B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排除不便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与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时将境内上市外资B股也包含在市值中计算,使最终数据更全面、准确。

2、解释变量

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以及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而企业价值主要由企业经营活动的质量决定,筹资以及投资活动的好坏也可以从企业运营中体现,本文选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衡量企业现金流量,借鉴相关研究选取的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现金流量比率来衡量企业现金流量。

3、控制变量

根据众多文献对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有很多;根据于少磊、李小建(2014)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得出二者呈正相关,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资本结构;鲜文铎、贺琴(2004)在对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企业内部因素盈利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采用资产收益率代指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借鉴多数学者关于企业价值研究经验,公司规模用总资产对数表示,营业总成本的对数形式表示企业成本规模,销售收现比率控制企业销售质量;根据和春军等学者(2006)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的研究,参考其对价值评价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财指标,流动比用于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以及资产变现能力,同时控制企业运营能力以及成长性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最后选用销售净利润率控制销售获利能力。具体变量名称及计算见表1

(三)研究模型

在上述假设和变量设置的基础上,基于自变量,控制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建立以下模型

TBQit=αi+β1RONWCit+β2ROAit+β3LEVEit+β4SIZEit

+β5NPMSit+β6GROWit+β7SCRit

+β8COSTit+β9OCit+β10CRit+μit……(1)

其中,为常数,指企业,代表时间年份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0对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得出频率直方图以及描述性统计表,见表2

根据表2中平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为0.04,标准差约为0.077,样本离散程度较小,整体趋势一致性较强,随着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企业资产生现能力逐步稳定,但其均值仅为0.04,偏度为0.806,说明样本企业整体资产生现率偏低,对经营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不够重视,风险预防控制能力较弱,导致经营风险损失比率较高,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仍然有待提高;现金流量比率均值为0.15,标准差为0.28,离散程度相对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较大,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同,导致偿债能力差别较大,但大部分企业对于负债的重视程度较高,积极偿还企业负债,增强公司信誉,在如今较强的竞争压力下,较低的负债率以及较高的偿债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多投资者青睐;托宾O值B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相差明显,标准差为0.76,样本公司价值悬殊较大,是由于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方式不同,大部分企业经营业绩仍较好。

(二)回归分析

根据模型(1)对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企业价值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从上表经验数据可知该模型通过F检验和P检验,P值为0.000,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通过表3显示,经过T检验在0.01的显著水平下净现金资产回报率P值为0.00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β值为0.735,系数为正表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提高企业现金净流量使得企业价值同向增加,即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资产产生现金流入的管理,控制经营风险,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应收账款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此次研究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抽样误差;由此说明假设H1成立。

由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用于衡量现金流量,因此该结果表明现金流量对于企业价值提升有正面影响,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应关注现金流动情况,现金流入大于流出时,企业价值会随着净流量的增加而提高,只有存在多余的现金企业才有能力进行价值创造,用充足的资金购买市场上的生产要素,为价值创造提供必要条件。公司价值随公司规模的扩大逐步提升,在公司规模扩大时,有效的企业管理方式以及合适的运营模式保证规模逐步扩张时,企业也能稳健发展;资本结构的增加导致企业价值的减少,由权衡理论分析,企业负债超过一定比例后会使企业价值降低,说明目前企业负债率较高。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并作相关回归分析得出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自变量现金流量比与企业价值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并建相关模型如下:

IBQit=αi+β1OCFRit+β2ROAit+β3LEVEit+β4SIZEit

+β5NPMSit+β6GROWit+β7SC

+β8COSTit+β9OCit+β10CRit+μit……(1)

α,β均为常数,i指上市公司,t指时间

根据表4,F检验的P值为0.000,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该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在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流量比β系数为0.19,为正,现金流量比与企业价值正相关;T检验中现金流量比的P值为0.003,小于5%,现金流量比率与代表企业价值的托宾Q值差异显著,回归方程有意义,现金流量比衡量企业现金流量,再次证明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提升有正面影响。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9)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新媒体广泛普及,一种有别于校园主流文化的另类文化――校园亚文化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和校园主流文化一起,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关注和研究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亚文化,辨析其对大学生价值观与人格形成之正负影响,对于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才,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现实意义。

一、校园主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塑造的显性因素

价值观和人格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从社会大环境看,任何社会都为其成员提供了某种价值和人生目标,鼓励引导他们完成社会期望,从而实现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通过价值观的社会倡导与普及,舆论的约束与限制,在特定范围内引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逐步趋向习惯化、自觉化。就外部而言,一方面通过法律惩戒、行政规制等刚性的手段来约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特定价值观念的培养,使价值观念得以及时校正,从而使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统一起来。从内部来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又通过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体产生作用,使之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至关重要。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稳定和发展,都离不开年轻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其对前辈和后代的价值传承。个体的价值观念不会一蹴而就或瞬间转变,而是接受长期综合教育的结果。家庭、学校、传媒作为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三大主要教育载体各司其职。

由此可见,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与一个人成长的文化氛围、行为倾向、特殊的生活环境、时代氛围等密切相关,特别是来自于他所属的文化群落的熏染。大学生更是如此。共性的生理阶段和心理特点,相近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身份等,使其更容易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同辈群体,并在群体间展开直接交往和行动。由于处于同辈群体中,辈分、权威、等级等观念被弱化,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亲密,同群感、相融感、归属感使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更直接,更容易受到彼此约定俗成的角色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校园主文化正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青年文化群落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几年间,每天都会耳濡目染的显性文化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人格塑造影响深远。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文化会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对高尚人格的自觉完善、对理性思维的有意培养、对审美情趣的主动提升,有利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更完善的人格素养。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双重转折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现代与传统的各种冲突与碰撞,许多原有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被颠覆解构,而新的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作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重要阵地的校园主流文化也受到冲击。在校园主文化未得到广泛认同与接受的时候,最能代表大学生心理潜意识需求的校园亚文化就会乘机取而代之。

二、校园亚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潜在力量

大学校园亚文化指除传统校园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其产生有必然性,既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发展、心理特点有关,又与当前媒介迅猛发展、社会大环境日趋复杂的现状密不可分,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激荡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等特征。

1.群体心理发展处在过渡临界区,矛盾突出、反叛性强

从法律年龄上讲,大学生已属成年人范畴,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但在心理成熟度的发展上,大学生仍未完全摆脱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期,尚处于前社会化或半社会化状态。当前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多,没受过什么挫折,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是按父母既定的道路成长。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和中学严格的管理,宽松的校园环境让其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然而,这种个性的张扬更多时候并非思想成熟后的理性自觉,而是对中小学成长过程中心理压抑的直接释放,如不加以有效引导,难免会朝非理性化状态发展,一旦学校和社会环境与其理想产生冲突,往往会使其心理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性格趋于叛逆,甚至走向极端,其矛盾心理无意识地外化为行为习惯,成为校园亚文化的组成部分。

2.受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大,自发性较强

校园亚文化的产生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当下,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日渐增多,接触社会的渠道平台更加多元;大学生已不像中学时代那样唯书本与老师是尊,步入大学意味着真正开始接触和了解社会,而社会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理想化产生激烈冲突,加上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错位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促使其对社会消极面的不满,进一步诱发其叛逆心理。这些普遍的心态没有事先的约定、组织和策划,而是在其共同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的促使下形成的,亚文化的自发性明显。

3.借助新媒体形成巨大的潜在力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

新媒体以其虚拟性、交互性、信息的海量性和复杂性,为校园亚文化提供了新的滋生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形成带来巨大冲击。媒体对各类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的报道与呈现,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校园亚文化正以无形的力量借助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三、整合与偏离: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与人格形成之双刃剑效应

校园亚文化既是对校园主流文化的修补,也是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偏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形成具有双刃剑效应。

1.修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整合

大学生一方面在中小学时期被动接受了传统主流价值观的灌输,另一方面在步入大学后又开始主动质疑主流价值观,反过来追求独立的价值判断。半成人化、前社会化的特点使其价值观处于模糊、凌乱的状态。远离了父母、老师代沟明显的说教管束和填鸭式的价值灌输,同辈群体共同生活的耳濡目染、生活志趣的接近、知识结构的趋同、相似情感的交流等,使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同辈文化群落的亲近性和融合性,个体模糊、凌乱的价值观在这一文化群落形成的亚文化价值规范中被逐渐包容、同化。加之大学生除课堂之外的大部分时间由自己支配,通过参与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在正式、非正式的场合,个体的价值观又得以相互交流、渗透、影响和传播。经过这些价值传播的活动和过程,受同辈群体的亚文化熏陶,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并得到强化,从而实现个体行为与群体社会的协调,这正是校园亚文化的价值整合作用。

2.偏离: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冲突、道德弱化和人格缺陷

作为亚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发性、反叛性和非主流性。如果大学生受校园亚文化影响,总是从自身出发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体认,将会因思想的差异和冲突而产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误读、怀疑和反对,进而难以树立起科学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大学生尚不能完全脱离社会主文化大背景的惯性束缚,又深受校园亚文化小圈子的无形浸染,价值观念上呈现出依附与反叛、传统与现代的纠结错乱,在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时难免出现标准模糊、无所适从甚至盲目冲动的现象。反过来,在亚文化群体中寻求摆脱权威束缚,得到支持和认同,极易使一些思想人格中的负面成分恶性膨胀、蜕变,从而形成群体化的人格缺陷。

参考文献:

[1]张帆,沈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2]毛殊凡.论大学校园文化的亚文化特征及其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简称核心价值观)是指引和规范社会的行动准则,是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内容。

1 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面临的影响与挑战

1.1 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对德育培养体系的影响

通过对327名黄冈的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2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得到该高职学生的回答却是:有的高中一学年后开始分文理科,有的高中高一入校时就分科。经过详细调查发现,高一分科后的部分学生中,其德育水平停留在高一时期的水平,高一一进校就开始分科的学生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德育水平停留在初中阶段,原因是分科后,学生出现两至三年的德育教育空当,这部分学生入校后,出现了以下一些想法:第一,不愿再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思想停滞不前,学生中的部分人,德育水平停留在入高职前的教育阶段,第二,部分理科学生对高职的德育教育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冷漠。由于这些问题,造成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给高职的德育教育带来巨大的阻力,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1.2 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与威胁

(1)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尽管高职学生中主流仍然是支持核心价值观的,但是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念中存在的反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调整、变革, 使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发生深刻而急剧的变化,高职学生难以驾驭核心价值观、德育观的崇高性与德育行为市场化的矛盾,部分高职学生将德育知识、德育劳动成果也看成为纯粹市场化的商品,而人们对商品的交换与选择,第一强调的是其使用性,如果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迫参与市场流通,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影响甚至动摇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的危害性就越高,因此,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

(2)反主流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威胁。笔者认为,主流价值观既包含一般的价值观,也包含核心价值观。伴随文化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等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不断变化,文化中的反主流价值观、反主流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影响恶劣,导致变味的网络文化、职场文化站在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前列。他们认为,追求个性化、技术化、标准化、市场化、职场化的发展就是追求新自治主义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背后所反映的是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反主流价值观在不断蔓延与扩散,严重威胁着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公序良俗得以维系的重要精神依托。我国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高职价值观、德育观,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为高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才能真正解决好“培育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承担起高职文化启蒙的使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为己任;要坚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做人理念,使其成为广大高职教师、学生的行为准则。

2.2 以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健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鉴于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以及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予以改革和创新,反对不平等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差异设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增强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德育教育,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形成健全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2.3 遏制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建成科学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上一篇: 儿童素质培养 下一篇: 校园文化创意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