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49

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

篇(1)

教育戏剧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近年来在国外非常流行。但在国内,教育戏剧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普及面还十分有限,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基础

1.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的情境性是指“任何的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且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1]简单地说,知识的情境性是指任何知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而且还要在特定情境下获得其意义,即知识是与某个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认知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2]“思维是由直接经验的情境引起的……在每种情况下,都是由实际经历着的情境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探究和反省活动……思维不单是从情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还回到情境中去。思维的目的和结果是由产生思维的情境决定的。”[3]“但是我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即觉察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4]教育戏剧的高度情境化特点使抽象的知识和观念有了“附着”,有了依归。教育戏剧为儿童的学习创设了有意义的实习场,其中包含的知识以生动、鲜活的“情境化”方式让儿童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领悟。教育戏剧可以让师生在戏剧情境中,进行群体互动和社会协商,使儿童“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共同建构知识。

2.儿童思维的叙事性

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3至6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是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进行的。儿童把外部世界当做是有生命(泛灵论)、有联系、有故事的世界,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情节导向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真正精神活动,可能的世界》一书里指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paradigmatic thought)和叙事性思维(narrative thought)。例证性思维独立于特定情境,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或扮演故事,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依赖于具体情境,或者说儿童的心智具有一种叙事性的结构,是故事情节导向的。故事情节导向的教育戏剧恰恰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的建议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教育戏剧的结构给儿童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促进儿童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3.教学的心理化

杜威主张教育应建立在儿童的天性、本能的基础上,强调正确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以儿童心理为依据,要求教育、教学心理化,建议采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做中学。基于此,杜威主张叙事性的情境教学,使教学活动具有戏剧特质,建议“应当引进戏剧性的悬念因素、情节兴趣的因素。”[5]“对此,我们可以从故事和戏剧中得到许多启示。凡是有情节兴趣的场合,观察的机敏性就能达到高潮。为什么呢?因为旧的和新的,熟悉的和意料不到的,和谐地联合在一起。讲故事的人,能使我们听得入了迷,就是因为其中有理智悬念的成分。……儿童对于故事的所有的显著的特点都能注意到,感到容易而充实。”[6]“做”的适宜性是“做中学”的根本,情境中的“做中学”是教育戏剧的核心。通过戏剧情境中的“做中学”,儿童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无意识的、内隐的学习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获得了生活认识,认识了世界、感知了世界,获得了身心发展。

三、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教育戏剧具有情境性、情节性、游戏性、娱乐性以及团体性等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教育戏剧,让教育戏剧起模式或结构的作用,运用这个模式或结构,建构课程网络,就可以把学习变得“通俗易懂”、“印象深刻”。

1.脚本先行——甄选故事,确定主题

戏剧从儿童的角色游戏发展而来,对于儿童来说,教育戏剧就是有脚本的游戏;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戏剧就是主题课程。故事以其活泼可爱的形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为儿童所喜闻乐见,为教育戏剧的开展和主题网络的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材料。脚本先行,为儿童提供生动活泼的故事,让儿童的学习经历“模仿再现再造创生”的“有中生有”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宜用作教育戏剧的脚本,结构简单、情节单纯有趣、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活泼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的儿童故事才能成为教育戏剧的脚本,作为主题故事来建构课程网络。

教育者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儿童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儿童的兴趣、问题、想法或典型生活事件,科学甄选贴近儿童生活、贴近儿童实际的故事作为教育戏剧的脚本。同时,在甄选主题故事时,应关注社会文化背景,贴近社会生活,关注故事与民族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的融合度,结合季节、节日等因素,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故事作为主题故事,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以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主题故事应具有内容适宜性、戏剧表现性、课程生成性等特点,可持续创生拓展出丰富的学科教育内涵,衍生出系列主题活动,以建构课程网络。理想的幼儿园课程除了关注单个主题系列活动的全面、平衡外,还应关注主题间的纵向联系以及整个课程网络体系的有机联系与平衡统一。

2.问题开启——赏析故事,建构问题网络

问题是儿童求知的动力,教育戏剧以教师预设问题和儿童生成的问题开启主题建构。教师应依据主题故事的难易程度、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组织儿童进行故事赏析活动。教师创设教育情境,围绕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组织儿童讨论,帮助儿童理解主题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儿童感知、理解、想象、体验主题故事,与主题故事进行全方位的相互作用,通过知识感知——角色体验——对白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启发儿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针对儿童所提问题,捕捉儿童的兴奋点。教师记录收集“生成性问题”,依据主题故事的人物、情节以及场景,进行问题梳理,建构问题网络,绘制“问题树”,为剧本的创生和主题网络的展开奠定基础。

3.做中学——创生戏剧,展开主题网络

戏剧的多元艺术表征,提供了多元戏剧活动,也为主题教学的课程网络建构提供了基础。儿童既是问题的生成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幼儿园中的教育戏剧是“问题导向”的课程建构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做中学。教师基于“问题树”,统整各领域认知活动,设置有意义的脚本问题情境,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创设戏剧“实习场”,引导儿童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创生戏剧,展开主题网络,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于问题的做中学,让儿童通过在问题情境中合作性地解决问题,在戏剧情境中交往、碰撞和学习,主动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有意义的发展。

在创生戏剧的过程中,儿童负责台词、扮演、道具制作、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配乐音响以及剧场管理和评戏等工作,与各科知识相遇,并将所学的知识与戏剧情境下的真实任务结合起来。其中,儿童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不断把已有的经验和新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师幼共同协商中讨论、修正、生成活动方案,在戏剧情境下发展出更为丰富复杂的情境、人物和剧情,成为饶有趣味的主题教学和认知探险,经历一个丰富多彩的做中学过程。

4.戏剧展演——记录成长,回顾主题

教育戏剧的核心不是娱乐和扮演,而是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儿童亲历感受戏剧情境和角色,在戏剧情境中进行主题探索。教育戏剧注重戏剧情境中的行动研究过程,注重做中学,通过环境布置、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以及各科教学将戏剧情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实现主题教学目标。教育戏剧以戏剧为手段,台词、动作、道具、服装、布景、音响等工作,贯穿于教育戏剧的始末,在一遍遍试误修改中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经历创生、体验、改进的循环提升过程。教育戏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具有即时性特点,需要教师真实地即时记录教育情境和教育过程,尽量客观、准确地传递一定情境下儿童的探索、创生过程。教师通过持续、细心的观察,采用如笔记本、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不同的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活动进行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记录。教师通过对课程实施记录的点点滴滴,使课程实施和儿童的成长可视化。课程可视化使得儿童具体的所说所为得以珍藏,见证儿童的发展,并以此作为儿童认知自我的媒介;同时,可视化记录也为成人提供了一个协助儿童保存记忆的重要工具;它提供给教师、家长与他人认识儿童和课程的详细资讯,成为获取大众反应与支持的有效途径。

戏剧展演是儿童对戏剧理解的完整建构和呈现,整合、展示戏剧创作成果,也是对主题系列活动的回顾和总结。模拟剧场演出既是成果展示,又是教育过程。儿童在模拟剧场演出中,既把创作的戏剧展示给观众,又从中体验剧场演出中各种戏剧工作的合作。活动室、门厅、走廊、户外园地等都是儿童的剧场,家庭、社区也可以成为儿童进行戏剧展演的剧场。除了戏剧展演,教师还可以举办主题活动展,展示具有记录功能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如问卷调查原件、环境布置、童言童趣、活动音像资料、幼儿作品、家园共育资料等。在主题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主题为单元,创建班级课程档案册,[7]并将课程档案册放进图书阅览区,使它成为一本以儿童自己为主角的图画书,一本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书,为儿童提供重新追寻自己成长足迹的机会,帮助儿童“重温”、回顾前期经历,为教师和儿童再次观看、回忆活动过程提供独特的机会,成为分享和复述记忆的交流媒介。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质量研究”(10JYC016)和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11W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1.

[2][美]J.莱夫等.王文静译.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3][5][6][美]杜威.姜文闽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7,207,208.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76-02

一、背景介绍

双路幼儿园是从小学附属幼儿园剥离出来的年轻的独立建制幼儿园。所谓年轻,指的是刚刚从小学剥离出来三年。幼儿园原有直属于小学班子领导,对于教学管理、教师培养等等方面带着十分浓厚的小学教育色彩。独立建制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走上学前教育的正轨,除了在管理、机制建立、保育工作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外,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研组织等方面需要迅速全面地改变。面临这项艰巨的任务,除了要组织教职员工全面学习贯彻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重新学习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外,需要寻找一个高效率的方式方法。

要把科学方法视角握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按照学前教育的科学方法施教,首先要真正懂孩子。因此,我们向全体教师提出“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的口号,要求教师们从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入手,全面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在“走进孩子、了解孩子”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围绕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的点点滴滴进行观察记录。每个星期每位教师都要在教研组上介绍自己所记录的幼儿有趣或典型的语言和行为,同时对于幼儿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也正是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生动的资料,萌生了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本素材,开展儿童戏剧教学活动,进而进行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的思路。

二、戏剧教学的适应性

戏剧是还原生活的、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戏剧,可以展现人们活生生的生活图景,是最能够引起直接参与者(演员)和间接参与者(观众)共鸣的一种艺术表现。幼儿园教育本来就强调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所以戏剧是承载幼儿园日常生活内容的最好形式。

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综合了语言、美术、表演、肢体动作、音乐甚至诸如科学等更多门类知识和技能、承载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真善美追求的一种形式。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需要进行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整合、各学科相互渗透。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戏剧形式相吻合,是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

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剧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形式上符合艺术规律,适应人们对审美样式追求,同时又需要从生活中提炼,进行典型化再加工,从而集中表现人们关注的热点,表达人们对道德、伦理,乃至对生活方方面面品质的评判。幼儿园教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五大领域的认知和身心智能,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萌芽,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因此,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戏剧形式也正适合幼儿园教育。

戏剧呈现的是活生生的环境。戏剧表现生活,它所呈现的是活生生的一种情景,通过戏剧形式,老师们和孩子共同创设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因此,儿童戏剧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戏剧往往是互动式的艺术。除了独角戏之外,戏剧一般都是各种角色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园教育需要的正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因此儿童戏剧这种互动式的表现形式也符合幼儿园教育的需要。

戏剧所展现的内容是具体的,它所呈现的情节、语言等等,都包含了人们熟悉而且认为自然的各种细节,它是各种细节的串连。幼儿的思维是从具象发端的,所有抽象的、说教的,都不是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戏剧让参与者触及的正是各种具体细节,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儿童戏剧教学也是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形式。

戏剧是生活的典型化模拟,其中就蕴含着游戏精神。而学前教育正需要游戏精神,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三、以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必然性

本文已经提及,戏剧是人们生活的再现,戏剧所表现的内容最能够引起参与者共鸣的一种艺术表现。戏剧表现的内容越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引起的共鸣效应就越高。

共鸣,往往包含了感动。能够引起感动的戏剧表现才能触及人们的灵魂,而触及灵魂则才有更高的教育价值。这个规律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贴近生活―共鸣―触及灵魂―教育价值。从这个逻辑出发,儿童戏剧教学中,以儿童生活情景回放为切入点是必然的。

幼儿熟悉的内容是最好的教学材料。所谓熟悉,就是原有积累的经验。人们的学习都是不断进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积累的过程,而这一种过程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累加的,提升的。幼儿生活情景回放都是幼儿熟悉的许多生活片段,这些生活片段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情景,这些他们所熟悉的情景正是他们所积累的经验。戏剧教学,是在启发幼儿不断进行原有经验还原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经验。这也体现了儿童戏剧教学以儿童生活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必然性。

四、戏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对应性

1.戏剧综合性特点的教育对应。戏剧综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的多方面要素,这个特点正好与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对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领域整合、学科渗透,因此,应该结合幼儿园的阶段性主题内容,选择日常观察到的幼儿表现中相对应的内容为戏剧生成素材,将相应年龄段五大领域内容进行统整,分别镶嵌到每个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一日生活之中。双路幼儿园在实践中充分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探索。

小班新生在刚入园阶段,呈现出许多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当安抚阶段过后,幼儿园就及时结合阶段特点,安排了《我上幼儿园啦》这一教育主题。结合这一主题,我们将语言、生活、美劳、音乐,以及情绪安抚、情绪调控,乃至感觉统合中关系到幼儿安全感建立与社交能力构成的触觉游戏等内容渗透于每个室内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中。这些活动对于戏剧脚本的生成、戏剧中的语言、戏剧所需要的道具半成品加工、戏剧中所穿插的歌曲、音乐游戏等“零部件”就基本加工完成。

2.戏剧互动性特点的教学对应。戏剧的表演形式凸显了互动性,这点也正与教学的互动性相吻合。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双路幼儿园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等,从脚本生成,到戏剧成品的全过程,体现了个个主动、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1)师师互动。教师们互相交流“情报”,将自己平时记录到的幼儿语言、行为等方面生动的生活片段进行互相通报,为丰富戏剧素材互相帮助。同时,在教研中,进行情节预构,并模拟预演,在预演中评估效果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探索心得,对疑难问题相互出主意想办法。

(2)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

首先,教师融入戏剧环境,和孩子一起互动。互动的方式,可以是:扮演剧中的各种角色、临时替代某个小朋友扮演的角色等等。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创设戏剧环境,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师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还包括:

教师们根据日常收集到的“情报”进行故事创编,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再现幼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然后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小朋友参与故事创编。向幼儿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那你喜欢他不乖还是乖一些”、“那我们把故事改成他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他没有哭可以不可以”等等。

(3)生生互动。故事线索,让幼儿采取“过家家”的互动方式演绎故事情节。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启发孩子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到最好的办法。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在相互启发中学习,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4)家园互动。我们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了一支“戏剧妈妈”的家长团队,同时对“戏剧妈妈”进行相应的培训,在家长开放日,让这些“戏剧妈妈”参与教学和演出。

3.戏剧启示性特点的教育对应。戏剧的启示性指的是戏剧所蕴含的哲理、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对人们以启示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在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方面承载着厚重的任务。这方面的价值,戏剧与教育是同样的。

因此,儿童戏剧教学中的情景回放切入不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再现,而是要有对小朋友的启示性意义。儿童戏剧教育的重点是教育,戏剧只是形式、是载体、媒介、手段,它所承载的是滋养幼儿灵魂的真、善、美。

五、发展完善的可能性

在以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儿童戏剧探索中,幼儿园已经生成了若干个主题相配套的儿童剧及其日常教学系列教案。虽然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但我们感受到这种探索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此发展成园本课程研究项目。我们认为,成功的要素是具备的。

幼儿的兴趣度是首要前提。在儿童戏剧教学实践中,儿童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将这一探索发展成园本课程研究项目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积极性是重要条件。教师们从孩子的进步中尝到了这种教学形式所带来的许多惊喜。教师们越探索越有信心。教师的积极性是将我们的探索发展成课程研发项目的重要保证。

篇(3)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在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心理发展维度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教育价值。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能够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舞台剧排练、表演增加他们的潜能开发,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如何提升智障儿童的社交技能是福利院克服院舍抚育弊端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福利院的智障儿童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福利院密闭的空间内,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缺乏对自我与他我的认知,对“人在情境中”的概念缺乏应有的了解。由于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也不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因此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情境模拟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符合智障儿童认知水平的舞台剧设计,帮助他们在舞台剧排练的过程中感受到“人在关系中”,能够通过台词的提示等互相帮助的形式了解、练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同时,通过这样的互动模式,帮助智障儿童互相交流经验和感受。这样的戏剧教育的过程,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帮助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智障儿童多数存在语言障碍。通过戏剧教育,在舞台剧的排练过程中,轻松的环境能够放松孩子的心情,孩子和老师的鼓励以及肢体语言的配合孩子更能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完成简单的表意语言;

2、帮助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普遍低下,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过程,儿童能够从他人那了解到自己,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增强自信心。同时,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会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得到加强,能够有意识地区分角色和自我的关系。

3、帮助他们完成知识建构。智障儿童的知识储备往往比较少,他们的潜能极少得到开发。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但是在戏剧排练的过程中,儿童会根据戏剧的需要,主动地学习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并且把这样一种经验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潜移默化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智障儿童由于封闭式的管理,在社交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足。以上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的增强都会促进他们社交技能的提升。在舞台剧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和配合会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从而帮助他们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戏剧教育本次戏剧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市儿童福利院的5名智障收养人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为中等偏下,认知水平比较低,社交能力严重缺乏,几乎没有离开过福利院,没有接受过常规教育,基本不识字。

此次戏剧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阶段进行开展:

1.社交技能前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与老师沟通以及观察孩子们的上课情况,全方面了解孩子的社交技能水平。

2.戏剧剧情设计阶段:结合小组活动的主题确定舞台剧的核心,设计相应的情节。并根据孩子的特质,如有的孩子行动不便等,给他们设计相应的角色语言和动作。

3.戏剧排练和演出阶段:这一阶段是戏剧教育的核心。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在营造的虚拟情境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创造性地发挥,在提升自信的基础上,发掘他人眼中的自己,学会如何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完成戏剧的演出,增强社交技能。

结合这次戏剧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能够更好地发挥戏剧教育在智障儿童社交技能提升中的作用。

1.将戏剧教育融入、结合到日常的生活中,从智障孩子的生活中发掘戏剧原材料。尤其是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出发,在更广地范围内进行开展,并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逐层深入的戏剧内容。

2.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和这些智障儿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能力水平。在设计戏剧教育的时候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不盲目进行。

3.多运用创造性戏剧的形式,注重孩子们的自我创造能力,逐步淡化老师的作用,让孩子在创造中融合彼此的观点,也能在其中学会互相沟通、交流的技巧。

4.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或身体障碍,简单的戏剧教育也要采取反复、多次的方式,这样他们才能在强化的作用下集中注意力,从中学到教师希望教授的东西。同时,适当的点拨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金梅.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

[J].理论建设,2004(7~8).

篇(4)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从事小学教师、培训学校教师等工作。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约68篇,童话寓言约66篇,儿童散文约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约92篇,儿童科普文艺约19篇。上述作品约占小学语文课文总数的80%以上。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儿童文学教学和讲授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为学生走上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广泛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相关理论知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图画书儿童影视文学等。该课程理论知识涵盖较广,且有一定深度,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可观看儿童文学相关视频,观看儿歌表演视频,直观了解儿歌内容和形式;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欣赏优秀儿童诗作;观看儿童戏剧视频,形象具体地感受儿童戏剧的魅力等等。采用表演等形式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提高学生鉴赏、分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唯一办法就是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必须在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的同时,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为激励学生阅读并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可采用读书交流分享会的形式。结合儿童文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作品,选取张天冀《大林和小林》、叶圣陶《稻草人》、洪汛涛《神笔马良》、郑渊洁《皮皮鲁传》、严文井《严文井童话选》、柯洛迪(意)《木偶奇遇记》、伊索(希腊)《伊索寓言》、黑柳彻子(日)《窗边的小豆豆》、刘易斯(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法布尔(法)《昆虫记》等中外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写一部书的读书心得,也可写多部书的读书心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从教工作极有好处。

二.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讲授和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结合具体理论知识讲授,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儿歌创编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四章儿歌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创编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儿歌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下达儿歌创编表演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五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歌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創编五首儿歌,五首儿歌其中两首为拼音、识字教学服务,另外三首必须表现卫生、环保、文明礼貌这三个主题。儿歌创编内容与小学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儿歌形式自主决定,可以从摇篮曲、数数歌、游戏歌、问答歌、谜语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等形式中根据内容自主选择。表演的要求包括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歌表演,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歌表演。可以通过钢琴伴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儿歌。五首儿歌中必须有一首儿歌表演同时,要配合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弹琴、唱歌、跳舞、课件制作、绘画等职业技能融入儿歌创编表演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儿歌创编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既培养学生的儿歌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电脑应用能力、舞台设计能力等,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自己创编表演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儿童诗朗诵

根据教材内容,第五章儿童诗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童诗朗诵的教学模式。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儿童诗具有真率高洁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精粹流畅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而儿童诗的这些特征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学习儿童诗朗诵技巧。然后教师下达儿童诗朗诵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5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童诗朗诵。选材要求,可自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儿童诗歌也可以自己创编儿童诗(200字以上)。要求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儿童诗,就是要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通过选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朗诵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语句流畅自然,能展现诗歌的音乐美,抒发真挚情感。对朗诵的要求也是符合对小学教师语言表现力的要求。做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必须具备有感情地朗读、朗诵文学作品的能力。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童诗朗诵,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童诗朗诵。具体朗诵形式不限,也可以辅以唱歌、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儿童诗朗诵。

儿童诗朗诵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十分贴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儿童诗朗诵不仅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创新表演形式的要求也加强了学生PPT制作、唱歌、跳舞、表演等职业技能训练。而除了做为表演者学生能力得到舞台展示的锻炼,作为观众也能力在观看儿童诗朗诵的同时,增加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欣赏和了解。

(三)讲故事训练

根据教材内容,第八章儿童故事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6一12岁。只有生动有趣地讲解,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观看儿童故事视频,学习掌握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讲故事。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选材,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儿童故事(600字左右)。人员要求,3人一组,分工合作。表演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流畅,声情并貌、表现力强。形式要求,必须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PPT等)辅助讲故事,必须制作头饰、服装、道具等辅助表演。

讲故事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准备故事,制作头饰、道具,制作PPT等,训练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儿童剧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六章童话和第十一章儿童戏剧,我们采用儿童剧表演的教学模式。儿童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是一种融合了文学、语言、美术、舞蹈、音乐、服装、灯光等其他各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艺术。儿童戏剧的学习除了欣赏儿童戏剧剧本外,就是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掌握儿童戏剧的特征及对儿童的意义。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上网观看优秀儿童戏剧《马兰花》。课上教师根据童话剧《马兰花》讲解儿童戏剧的特征及表演的具体要求。一部完整的儿童剧表演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我们给学生五周的准备排练时间,并制定排练计划,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一周自由组队,选举队长,確定组名。第二周选定剧目,创编改编剧本。第三周确定人员分工。第四、五周儿童剧排练。第六、七周汇报表演。教师按排练计划检查学生的排练进度。第一周学生将分组情况上报课代表同学,教师授权课代表为云班课助教,课代表同学通过蓝墨云班将儿童剧表演小组分好,并标注组名,备注队长。第二周,学生选定并修改完剧本,将剧本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三周,学生将人员分工名单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四、五周学生上传排练照片,以监督学生排练进程。

儿童剧表演具体要求,人员要求13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组名。剧本要求选材范围童话剧、课本剧(小学到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字数3500-4000字。表演要求脱稿表演,声情并茂;运用多媒体(PPT、视频、音频)辅助儿童剧表演;服装、道具、配乐等可根据剧情、人物自行准备;排练时需练习上场、下场,台上走位,避免背台;表演要熟练、连贯性强;充分发挥想象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唱歌、跳舞、互动等)。

儿童剧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是学生需要看重准备的内容。剧本的搜集、整理、修改、创编,锻炼了学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儿童剧的排练、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准备,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每组十几个人的统筹安排,协同配合,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国外研究学者早已提出:“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考查方式是理论加实践。即卷面理论知识考试60%+平时实践能力训练40%=期末总成绩。我们把实践训练教学中开展的儿歌创编表演、儿童诗朗诵、讲故事、儿童剧表演全部量化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具体项目成绩所占比重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儿歌创编表演25%+儿童诗朗诵25%+讲故事20%+儿童剧30%。教学评价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课程实践训练的全部内容,不仅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更激励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0-0046-03

幼儿园如何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挪威幼教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有较成熟的看法。本文将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两方面介绍戏剧教育在挪威开展的情况,以供中国读者参考。

一、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戏剧教育

在挪威,指导师范院校进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两个,即《幼儿师范教育三年教学大纲(2003年)》(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纲要(2006年)》(以下简称“《纲要》”)。《大纲》的重点在于规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内容。《纲要》则是对幼儿园工作内容的规定,体现了挪威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幼儿园是大多数幼教专业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这些师范生必须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熟悉政府对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大纲》规定了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戏剧是一门艺术。在西方文化中,最自发的戏剧形式就是儿童的游戏。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后,如果具备相关的戏剧知识,就有可能找出儿童游戏中带有戏剧性的因素和结构,继而利用自己的戏剧知识为儿童的游戏提供支持。戏剧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提高戏剧表演的技巧和能力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使他们以后能够在幼儿园中开展高质量的戏剧教学活动。可见,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师范生在戏剧表演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二是使师范生具有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提高戏剧表演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让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戏剧知识,了解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事件等变成戏剧教学活动的素材,将戏剧更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等等。在提高师范生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使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组织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能够正确使用肢体和口头语言,使戏剧教学适应儿童的文化、语言以及其他需要,能与儿童一起利用游戏和即兴发挥等方式来丰富戏剧教学活动。

《大纲》也对师范生的互动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时能够评估和分析儿童戏剧,理解戏剧和戏剧游戏在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提高儿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能够反思戏剧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并且能做到因材施教,注意与幼儿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密切合作。

具体地说,在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除了学习戏剧相关知识外,戏剧教育课程还包括三个重要项目,分别是表演一台话剧或音乐剧、表演和反思“一个奇怪的人”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

第一个项目由4~5个师范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一群特定儿童排练一部长约10分钟的话剧或音乐剧。这样做的目的是检验师范生的戏剧知识和能力。小组成员要负责全部的工作,包括撰写剧本、演出、舞台和服装设计等。教师要为师范生提供指导,比如建议师范生多使用身体语言,而不是使用对白,以减轻台词设计的压力;鼓励师范生使用简单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舞台设计,以免他们将许多时间花费在舞台设计上,等等。

第二个项目是根据挪威戏剧教育家Kari Mjaaland Heggstad的研究确定的。每个师范生都要到幼儿园里为儿童表演“一个奇怪的人”。“一个奇怪的人”将突然出现在幼儿园里,向儿童提出各种问题,要求儿童思考,目的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和他们平时接触到的不同的成人,这让孩子们感到好奇,促使孩子们以新的方式来观察、倾听和感受世界。”〔1〕“奇怪的人”向儿童提出问题,但不限定答案。“正是这一点激动人心。这一角色是崭新的,并以不同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他知道幼儿园教师不知道的事情。”〔2〕扮演“奇怪的人”,这是对师范生在表演方面的重要训练。在扮演完“奇怪的人”后,师范生必须反思他们在扮演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反思是师范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第三个项目是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师范生要在为期5周的幼儿园实习期间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一个小组项目。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时,师范生往往选择一种被称做“体验戏剧”的工作方式。“体验戏剧”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材料或主题,设置若干场景,使用不同的技巧,以不同的方式来表演。〔3〕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师范生必须参与其中扮演角色,与儿童一起表演。〔4〕教师可以挑战儿童,为儿童带来灵感和动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在学业评估方面,以上各个项目均是评估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包括反思个人实习期间的经历、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经验、扮演“一个奇怪的人”的经验等。多年来,挪威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者尝试了不同的评估方式,力图将师范生的学业成绩与实践和对实践的思考挂钩。目前这种尝试还在继续,尚未确定一种统一、恰当、有效的评估方式。

二、幼儿园中的戏剧教学活动

《纲要》没有单独提及戏剧,而是将戏剧与艺术、文化和交流合并在一起,也涉及到其他艺术形式,如视觉艺术、手工、音乐、舞蹈、文学、电影、建筑和设计等。《纲要》强调幼儿园要让儿童有机会充分体验艺术和文化,并能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通过欣赏丰富的艺术、文化和美好的事物,让孩子们得到感受、经历、试验、创新、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戏剧指的是观看戏剧和舞蹈表演,也指参加戏剧和舞蹈活动。

《纲要》明确规定,通过与艺术、文化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幼儿园应该使儿童:增强倾听的能力,通过对文化、艺术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和反思来表达自己;增强自我认知和个体表达能力;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创造热情;提高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学习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初步掌握关于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能更好地使用音乐、歌曲、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我,等等。为此,《纲要》列出了许多对于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如教师必须创造足够的空间,使成人和儿童都有可能享受和进行艺术活动;教师应该对艺术、文化和儿童游戏之间的联系有明确的认识,并保证为儿童开展有创意的游戏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提供戏剧扮演需要的服装等;教师还必须确保儿童有机会体验本国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如观看各种戏剧演出等。

在戏剧方面,要实现《纲要》的目标,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感受戏剧艺术和接触戏剧艺术家。幼儿园的儿童是否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取决于他们的居住地。挪威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里往往有固定的剧院。一些较大的城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这些民间剧团有时可能会到小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此外,挪威还有国家剧院,即“整个国家的剧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国家的剧团”一直在挪威全国巡回演出,为成年人和儿童表演戏剧。这都为儿童提供了观看戏剧演出的机会。

2003年,挪威议会颁布了第38号文件《文化书包》,目的是丰富挪威所有在校儿童的艺术和文化知识水平,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各种艺术和文化。随着《文化书包》的颁布,卑尔根市政府在2006年发起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活动――“文化背包”。该项目以学前儿童为目标,组织10所试点幼儿园成立“艺术银行”。感兴趣的艺术家可以把适合幼儿园儿童的艺术项目存放在“艺术银行”里,供儿童欣赏。自成立以来,“文化背包”效果显著,有可能会被推广到挪威全国。

在师范学习中要完成的三个项目对教师在幼儿园工作时开展戏剧教学实践很有帮助。教师可以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去看专业的戏剧演出,也可以请演员到幼儿园表演戏剧,或者组织幼儿园工作人员自己排练戏剧,还可以组织儿童和成年人一起排练。如果儿童愿意,也可以表演给其他儿童或者家长看。由儿童参演的剧目一般为短剧,以儿童熟悉的故事或童话为主,有时也可以以一首诗、一个道具、一张图片或类似的物品为主题。排练通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台词。通常做法是成年人说旁白,儿童进行表演。当然,儿童如果愿意,也可以说一些台词。

《纲要》指出,戏剧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儿童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同时戏剧也是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挪威,幼儿园戏剧教学一般是生成性的,没有事先的计划。许多教师对是否应该主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仍然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教师应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儿童的戏剧游戏,这一问题尚在讨论之中。挪威的幼儿园很少强调开展正规的戏剧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挪威的相关法规中强调应该充分尊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然而,在了解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学前教育后,挪威幼教工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初步掌握有关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有计划地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与尊重儿童的游戏自主性并不矛盾。教师应该利用合理方式,让儿童接触戏剧,在表达自我、创造自我时自如地运用戏剧形式。这是挪威幼教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2〕〔3〕KARI MJAALAND HEGGSTAD .7 veier til drama〔M〕.Bergen: Fagbokforlaget,2003:127,127,74.

〔4〕BRAANAAS NILS. Dramapedagogisk teori og historie〔M〕.Trondheim:Tapir Akademisk Forlag,2008:261.

Drama Education in Norway

Siv Φdemotland

篇(6)

关键词:多元;美感;民族;人本 

当下新课改中有四大音乐教育新理念,即“多元兼收”“美感核心”“民族特色”及“以人为本”,不少学校已将其逐步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理念之中,使现代化音乐教学逐渐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这对于克服纯客观主义的旧知识观,以及促进音乐课程知识的更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剧创始人——黎锦晖的创作实践为基点,对四大音乐教育新理念进行相关解析。 

一、多元兼收 

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及“多元兼收”,而这种思想和理念能否与音乐教育相协调,是我们顺利开展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基于音乐教育的学科内涵,我们应该提倡综合性音乐教育模式,即音乐与相关的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整合等。如果从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来看,我们还需要以一种更加果敢的开拓性视野来学习、理解和尊重一切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他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音乐艺术成果。 

黎锦晖根据儿童心理反映整体性强的特点和“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的指导思想,于1921年在开封一师及女师附属小学用国语尝试进行“过渡的教学法试验”,集唱歌、音乐、诗歌(童谣)、舞蹈(自由体操)、即兴创作于一体的独创性的教学模式。将带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或神话题材,形象地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给儿童提供了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机会。这些生动的艺术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自身发声器官和肢体语言的基础上的,与今日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奥尔夫声势教学如出一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孩子们直观地体验音乐诸要素(如速度、力度、音高等)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促使和提升儿童个体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黎锦晖还亲自编订《小朋友》儿童读物,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歌曲、图画、故事、谜语、戏剧、笑话、小说及小朋友们自己的作品,即以“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为主调,把教育由有限的学校小讲台扩大成社会大讲台,将音乐与儿童文学、美术、游戏相结合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 

在对待本国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方面,黎锦晖继承了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思想:他借鉴外来音乐的创作技巧以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母体”;在表演形式上,他认为凡是易学易练的(如江湖杂技、民间游艺、武术花招、舞台动作)一概吸收进来,丰富了儿童音乐的表演形式;在学校办学思想上,他“主张教学中既要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授,又要努力吸收外来新兴的音乐艺术文化”。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对当时的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音乐教学活动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一个孤陋寡闻,只懂一点有限专业知识的人,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综合化的音乐教育改革趋势越来越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面对我国音乐教育实施新课改出现的种种问题,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对于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远离美育轨道的艺术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二、美感核心 

篇(7)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中心任务,同时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因素,通过直观的舞台形象,配合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戏剧表演活动作为一种特色表演活动,它还是一种根据教师自编或成品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引入剧场的概念和规则而展开的活动。幼儿园戏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幼儿戏剧的经验,其中根据幼儿已有的发展基础,教师能够融合戏剧、艺术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综合教育活动。本文根据戏剧表演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进而探索出戏剧表演活动不同的开展方式,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一、戏剧表演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戏剧表演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符

我国相关文件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应相互渗透,提高教育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社会发展进步也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幼儿园教育向综合性方向发展,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求。艺术表演活动属于综合性艺术形式,艺术表演活动可以直观方式对幼儿的审美、认知、情感、个性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我国现阶段针对幼儿开展戏剧表演活动教育极少,但是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将戏剧表演活动融入幼儿园教育内,并以立法形式保证戏剧表演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并取得显著效果。国外已有成功经验表明戏剧表演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符。

(二)戏剧表演教育资源丰富

戏剧表演活动不仅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戏剧表演教育资源也极为丰富,为戏剧表演活动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客观要求。戏剧表演活动形式丰富,包括歌、舞、画、图等多种形式,且不同活动形式之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要求。

(三)与幼儿身心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宜

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认识水平不高,审美感知和一般感知能力处于未分化状态,感知能力具有整体性且笼统的特点。而喜剧表演的综合性特点与幼儿的感知能力特点相符,幼儿可从整体上对喜剧表演活动产生初步认识,有助于教师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传达相同的情感与内容,让幼儿喜剧表演活动潜移默化,在无意中接受熏陶和陶冶。

二、戏剧表演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在戏剧表演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表现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曾说:“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幼儿工作者首先应当将儿童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以及主体地位。幼儿园的一线工作者必须相信幼儿:儿童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审美刺激,能够帮助其建立对于世界的认知,并帮助儿童主动地选择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信息。儿童在幼儿园中主动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能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最终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并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例如,一些来自绘本、动画片、电影、舞台剧或者电视的经典儿童故事,经过改编后形成剧本,能够强化幼儿的动作、言语、表情表现,并且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极具趣味,且逻辑结构简单,如《拔萝卜》这个故事,由于孩子小班时已接触过,戏剧表演中可将重点放在引导幼儿编创角色的出场动作,如孩子们创编出:“老公公的背有点驼的,走起路来慢慢的,一只手还拄着拐杖!小姑娘很活泼,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唱着歌……”孩子在创编过程中又体验到了故事表演的另一种乐趣,言语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在戏剧表演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教师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主动、有意识地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艺术教育环境,通过组织艺术教育活动,结合艺术教育工作的反馈,进而对幼儿艺术教育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并理解儿童可能会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和失误,尽量避免用成人化的主观想法去片面设定幼儿的艺术教育形式。如进行戏剧表演活动,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戏剧表演游戏来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在现代美学与艺术实践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今天,艺术形式与游戏相结合,受到美学家和艺术家、教育家的共同关注,因此,在戏剧表演活动中融入游戏的形式,能够释放幼儿的负面情绪,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的心理情绪。通过结合一定的艺术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幼儿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例如,童话剧《小熊请客》,教师让学生表演该童话剧。故事表演完成后,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小熊请客》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评价故事中的狐狸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学生回答道:“它很伤心,没有朋友,被打跑了。”然后继续提问:“被打跑后,这只狐狸会怎么想呢?它想做一只好狐狸吗?”待学生自行猜想后,教师进而播放《新小熊请客》视频,再让学生对比《小熊请客》和《新小熊请客》中的变化,“狐狸变好后它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学生看完视频后模仿狐狸说的话:“我再也不好吃懒做,再也不欺负你们了,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然后问学生:“其他小动物听到狐狸的话后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道:“小动物都原谅了狐狸。”通过这个童话剧表演,让学生了解到不能做一个好吃懒做、欺负同学的学生。并且通过表演旧版和新版《小熊请客》,让学生体会变好的狐狸如何帮助小熊收拾房间,以及体会与同伴唱歌、跳舞时的开心。孩子们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了自然的发展。

(三)在戏剧表演中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容易造成幼儿过多的心理负担,如语文课程、音乐课程、外语课程方面的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添加戏剧表演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同时让幼儿充当演员,并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爱创作、爱自由的天性。大量研究显示,游戏在促进儿童创造力思维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创造力的最主要部分,因而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戏剧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幼儿最容易接受的表演活动,让幼儿获得表演满足感,从中获取快乐。同时艺术表演活动需要通过模仿和想象进行创造性表演活动,戏剧表演可让学生亲身参与,且戏剧表演的趣味性可调动幼儿的兴趣。在表演中,幼儿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在戏剧故事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和联想,逐渐提升幼儿的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

例如《小蜻蜓》戏剧表演,虽然该戏剧内容简单,但是可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创编出更多的舞蹈动作,如一些幼儿模仿小蜻蜓飞翔动作,变换不同的飞行动作和方向。而舞蹈动作也是幼儿的兴趣点之一,幼儿格外投入。又如,部分幼儿扮演动物时喜欢夸大一些话剧中不存在的动作,这也是幼儿再创作的具体表现。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戏剧表演为幼儿发挥想象力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也是对幼儿大胆发挥想象的鼓励。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1995(02).

[2]许卓娅.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4(05).

[3]朱美华.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J].学前教育,1994(05).

[4]许卓娅.在美国旁观儿童教育[J].山东教育,1999(15).

[5]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篇(8)

在这次会议上我深切感受到国际戏剧界戏剧观念、戏剧形式和戏剧方法在二十世纪末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在舞台上我们熟知的许多现代形式和方法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戏剧应用方式。特别是在IDEA年会上参与了巴西戏剧大师奥古斯都·博奥(Augusto Boal)的戏剧工作坊,并与之访谈两个小时,深为他在上世纪末对戏剧的革命性改变和创造而惊讶、振奋。会议期间与香港、新加坡戏剧家和戏剧教育家的交流使我对教育戏剧、民众戏剧等社会戏剧形式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这已远不是我们传统概念上的群众戏剧、业余戏剧、校园戏剧了。

我以为中国戏剧和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变革。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越来越觉得艺术教育对我们下一代的重要性,其中我们一向并不太注重的戏剧教育尤其急需提上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议事日程。正是戏剧教育可以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戏剧活动获得具有强度和意义的完满经验;通过戏剧活动扩大视野、赋予未来以意义和价值;通过戏剧活动以鸟瞰的方式看待其他领域。同时,我切实感到教育戏剧不仅是一种戏剧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也是一种拓展我们传统戏剧观念的新型戏剧方式。

本世纪初,我多次介绍引进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教育戏剧专家来上海讲学,初步向国内戏剧界展示了教育性戏剧的一部分形式和理论理念。我边学习摸索、边开始了尝试在国内推广教育戏剧的活动,先后在企业和社区文化中组建过“静安戏剧工作坊”、“陶冶教育剧场”等,展开对老年人和青少年人群的社区戏剧、教育戏剧活动。

2005-2007年,在民间企业的帮助下,我参与策划组织了沪港台教育戏剧交流互动活动。2005年在上海首先召开教育戏剧圆桌会议,交流探讨教育性戏剧DIE/TIE的中文译名等学术问题,并把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艺术中心、儿艺以及大、中、小学热衷戏剧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南京、杭州等地艺术研究及大学、师范学院师生一起引入教育戏剧工作坊示范活动,宣传推广这一学科和方法。在此期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始设立戏剧教育主管职位。2006年我们参加了香港为筹备IDEA’07年会召开的一系列教育戏剧、戏剧教育和社区戏剧的展示活动及相应机构的筹备建立。然后是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社区、民众戏剧展示活动。当2007年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会议在香港召开时,国内已有30余人前往参会,在会上与港台及世界70余名华人戏剧教育、民众戏剧工作者一起发出我们华人的声音。

2007年开始,上海戏剧学院在2005年设立的艺术(戏剧)教育专业开始把我任教的《教育戏剧理论发展和实践》课程列入戏剧教育专业的正式课程,改变了原来只有传统戏剧教育的状况。目前上戏已经有两届戏剧教育专业学生学成毕业、三届学生正在校学习,该课程已列为上海高校精品课程。

为了艺教学生的实践,我们曾在上海几所小学和中学开展戏剧教育活动,尝试将戏剧方法应用于外语、语文、思想品德、心理辅导等课内外活动中,同时也尝试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基本教育性戏剧培训。比如在上海市三女中、进才中学、上戏附中、世界外国语学校、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和嘉定、宝山、青浦区的多所民办小学均实验性地开设了运用教育戏剧方法的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和课堂实践。对上海的多所幼儿园也进行了系统的教师教育戏剧培训和儿童故事剧场的推广。另外,也协助企业建立市场运作的儿童戏剧学校和教育科技中心;协助灰姑娘俱乐部、青苹果俱乐部、救助儿童会等社会儿童少年公益教育机构,运用教育性戏剧方法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教育。也对青海玉树、山东潍坊、江苏昆山等地教师学生进行戏剧培训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尝试把教育戏剧活动引入博物馆、图书馆、名人纪念馆,为团体参观者提供立体互动展示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也尝试在社区和青年群体中进行教育戏剧活动,对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做教育戏剧活动,比如与欣耕工坊、大鱼文化等机构的多次合作。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与国际、港台高等院校戏剧与应用专业的学术交流、学生留学交换和专家讲座交流以及与国内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的交流和研究合作。

认识 “教育性戏剧”

我国过去只有“戏剧教育”概念,没有“教育戏剧”概念。“教育戏剧”虽然是一种外来形式,但洋为中用已经是我们熟悉了的行事方式。正像话剧来源于西方,却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我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样,教育戏剧同样也可以为我们所用、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方式方法。

我们传统的戏剧教育(Drama Education)所传授的内容主要都是围绕舞台戏剧范畴的,不外乎关于戏剧艺术的历史、流派、理论、创作、演出、评论、赏析等等。而现代的戏剧教育概念已经扩展包含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教育性戏剧 ——应用于教育学科的戏剧方法。使用戏剧元素和方法应用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是为一定教育目标做的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

所以,教育性戏剧正是融戏剧和教育两个学科为一体,以戏剧方法为工具服务于教育的一个新学科。也可以说教育性戏剧就是在教育中使用的一种戏剧方法,其经历了近百年的实践发展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教育性戏剧的概念应当包含两种不同的戏剧方法:即教育戏剧 Drama in Education(简称 DIE)和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简称 TIE)。这是国际上在普通教育——中小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教学方法。是欧、美、澳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的,一种用戏剧艺术手段进行普通教育的方式,这一方法自二十世纪初期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虽然每个国家名称不一定统一,方法也略有不同,比如在美国称为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亦属于教育性戏剧方法。

具体而言,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是运用戏剧手段于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科目和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

戏剧教师在戏剧课或一般课程中,根据学习对象心理、生理成长和认知的特定需要,如年龄、能力、兴趣、知识点等因素,运用戏剧的技巧,经过设计规划的戏剧程序结构,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在戏剧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和相互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内容、愉快地经历实践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习的能动性和教学效果。

这种戏剧性教学,宜以简短、容易、明确、愉快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不必顾虑学生的思维是否周密、表演是否成熟。教师可以以戏剧的自然学习方法,如模仿、想象、扮演、对话等戏剧要素来用于学习语言、协调动作、规范社会行为等等。这种创造性的戏剧并不一定要在观众面前做一段故事的表演,而是让参与者在假设自己为他人或他物的想象中,在心理、认知的内在过程与模仿、扮演的外在过程两个基本戏剧条件下,由教师或指导者以一般所熟悉的身体动作、节奏韵律、团体游戏等活动,把学习者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结合起来,使其自在而有趣味地进入学习。当教师在课堂上将叙述的教学内容改变成以人来表演示范时,他已经在采用戏剧方法、进入DIE创造性戏剧教学领域了。

所以,教育戏剧是一种区别于舞台演出的、以过程为主的、即兴表演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指导人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在戏剧实做中去开拓、发展、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与感觉,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其基本程序和方法,虽然缘起于小学教学,但适用于任何年龄层的不同人群。

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TIE)是教育性质的剧场戏剧演出和活动。由兼具演员和教师双重角色的引导者,将为一定教育目标制定的戏剧,带到学校或社区演出。在演出中间或前后同时对学生做教育目标的DIE工作坊活动,将学生深入引进戏剧情境,分享、探讨,借以达到教育目标。

1965年,英国的剧团最早采用这种方式把TIE带入学校,之后TIE快速在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传播开来。目前,TIE已经是一门成熟的、独特的戏剧样式,被广泛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教育剧场是以孩子为目标的,观众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教育剧场的目的主要是教育性的,而非纯粹的艺术观赏。通常是为了探究一个特定的主题。演出形式能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情境中去亲身感受,然后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仅仅坐着聆听、观看。

教育剧场总是包含专业的戏剧演出和与观众的随时互动,演员教师与学生观众的互动才是教育剧场的核心价值。演员教师通过一些教育戏剧的方法,让孩子融入到故事情境中,通过行动去表达他们对演出的认识以及对故事或者主题的认识,并且鼓励学生有批判性和创意性的思维。

教育剧场中的演员,同时也是教师。他们不仅是专业的演员,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能力去引导孩子思考,并且能控制整个场面。在戏剧开始前和结束后,也都可以预设DIE的戏剧工作坊活动,借以提出问题、探讨意义、深化主题、得到教益。

教育剧场的剧目可以和童话故事相结合,可以是经典名著,也可以是自编的适合目标的剧目。演出期间可以随时或预设打断和参与节点,带领学生以角色身份进入戏剧情境,即兴扮演,鼓励孩子去参与探讨。

教育剧场比一般儿童剧更注重把戏剧作为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其专注、想象与实际感知、身历其境的目标。因此更能使孩子们深入地参与、透过戏剧成长,在专注力、知觉感觉、想象力、外表自我、说话表达、情绪管理、智能发展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人格学习、成长的目标。

在教育性戏剧中除了教育剧场之外经常使用的剧场方式还有:故事剧场——包括绘本剧场;论坛剧场、记录剧场、编作剧场、重演剧场(港译“一人一故事剧场”)、校园戏剧(包括课本剧)等。

在这些剧场方式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也是在实践一种新的舞台戏剧创作、演出方式。事实上欧美许多舞台剧创作也采取了这样的坐排方式和演出样式。

改变我们的固有观念

在推广和发展教育性戏剧十几年的实践中,我觉得我所做的最大量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改变我们传统观念的工作。比如我们传统的戏剧概念实际上只是舞台戏剧的概念。这是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形成的;自文艺复兴时代已趋于完美的;至现代戏剧时期已多方实验出新的,但依然只限于舞台和剧场的一种观演分离状态的戏剧形式。尽管布莱希特竭力提倡“陌生化效果”,反对观众掉入戏剧情节,被牵着鼻子进入真实幻觉,要观众拉开距离思考。但再“间离”也还是观演分离的。尽管“接受理论”提倡以观众的接受为中心,戏剧作品是要在观众的接受中才能真正存在的,但其前提也还是局限于传统舞台观演分离状态。尽管环境戏剧尝试在舞台之外的真实环境中演剧,并把观众卷入戏剧情节中来,但这一切也还是离不开舞台、迈不出舞台戏剧范畴的。多年来戏剧大师们的实践和努力,仍然不如教育性戏剧对戏剧形态的改变来得彻底;不如教育性戏剧方式方法达到的效果持久;不如教育性戏剧这样有机地把戏剧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这样一个集两个学科于一体的一个新学科。

其实,在戏剧形式成熟之前我们的原始戏剧就是没有舞台的群体仪式形态,现在,在专业戏剧、专业舞台艺术之外,也存在着许多业余的、非职业的、民间的、社区里弄的戏剧,这些都是不同形态发展的戏剧。近些年里,我们不再提倡戏剧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了,舞台上娱乐化、商业化得有点过分了。其实戏剧的教育职能是戏剧固有的功能,是任何人想“去”也去不掉的功能。正面的戏剧就有正面教育的作用,积极的戏剧就有积极的作用;反面的、消极的也就有反面、消极的教育作用;无聊的、黄色的当然必有无聊、黄色的教育作用。我们提倡全人教育、终身教育,戏剧教育就是应当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中,服务于这一理念,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这样,教育性戏剧的方法就更有发挥余地,它可以是分年龄、分阶段、分人群的;可以用于健康人,更可以用于生理、病理、心理上的特殊人群。正是这样多样化的划分,使教育性戏剧的基本方式方法能多样变化、多方实用。

此外,过去我们的社区概念只不过是个地域概念、行政区划概念,随着社区文化的提倡和发展,我们应当把观念扩展,其实它应当包涵一个人群概念,而重要的也正是这个人群概念。我们的教育性戏剧正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这些不同人群的好方法。所以,教育性戏剧的方法实际上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只是对应性要求非常强。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群,为不同教育目标,制定不同的戏剧方案。

对于这样的专门人才,传统的戏剧学院教学显然不够。我以为对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戏剧师资教学,应当在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开设课程。而我们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专业,其学生要掌握的应当比师范、教育学院更多,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面也更宽。除了学前、普通教育之外,他们还负有运用戏剧方法对任何年龄层、职业层人群的终身艺术教育使命。

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本院学生的职业方向对教育戏剧的概念和内容都作了相应扩展和外延。我们同时吸收英国、美国、挪威和港台的不同方法,综合创造我们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普通教育,他们大多数可能进入的是企业、文化中心、社区等面向成年人的单位。同时,我们的教育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少年,也应当是贯穿人的一生,人是需要终身教育的。这样,我们就把社区、民众戏剧的方法也统一在教育性戏剧名下,使这一学科延伸至成年人的继续教育中。

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已渐渐有更多的大学、学院、中小学、幼儿园对教育性戏剧有了认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这个实验和实践中来,许多实践者已经取得了成就和经验。国家教育大纲已于2002年把“戏剧”列入普通教育大纲,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有一天得到具体贯彻,把教材、教学方案和课程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教育中。

注释:

[1] 李婴宁《关于教育戏剧》载《边缘的消失》孙惠柱 汤逸佩主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

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表演能力的激发、提高是表演游戏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但幼儿表演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教师“告知的”或“手把手教会的”,而是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以尊重幼儿为前提,通过幼儿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主的思考、讨论、提议、采纳等方式而获得的。要让孩子在自主、自由、愉悦的“游戏性”体验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就不得不借助于戏剧教育,尤其是幼儿戏剧教育。由于过去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的忽视,幼儿戏剧教育的师资与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如何使教师与家长对艺术文化有更深切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应用到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当中去,是当前值得重视与关心的课题之一。

一、幼儿戏剧与幼儿表演能力

所谓幼儿戏剧,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专门以幼儿为受众或表演对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属于儿童戏剧的一个阶段性组成部分。由于幼儿阶段(3-5岁)的特殊时间段而有所区别,因此,幼儿戏剧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对周边事物的系统认识阶段,行为礼仪准则的初步形成阶段、口头语言和简单肢体语言的模仿和早期学习阶段,幼儿戏剧以其简单明了、含义丰富、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的特点,成为这一时间阶段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幼儿的表演能力,既与其成长阶段相挂钩,也与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而幼儿戏剧,就是其中重要的交叉点。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幼儿戏剧在幼儿成长阶段中对幼儿表演能力的激发作用,不言而喻。

二、当前教育实践中幼儿戏剧教育的现状

(一)幼儿戏剧教育大多处于“戏剧欣赏层面”,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是听众、观众角色,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通过在幼儿园的实地考察及参与教学,笔者发现在当前幼儿园中的幼儿戏剧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实际参与度很有限,多处于简单的“听老师讲”或者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欣赏的状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束缚了幼儿表演能力的激发,也不能真正有效地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致使幼儿戏剧教学的收效大打折扣。

(二)幼儿教师在幼儿戏剧教学中的方式缺乏创新

在当前幼儿园的幼儿戏剧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的教学还仅仅停留在对文字剧本的讲解层面,老师讲,学生听,单方面灌输式“填鸭”教学。幼儿教师也大多仅仅满足于学生“听懂、会读、能写”,而不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表演能力,这样的教育既不利于培养、激发幼儿的表演能力,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三、幼儿戏剧与激发幼儿表演能力的结合

通过一定量的走访调查和亲身的教学实习,笔者经过总结分析得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幼儿戏剧与幼儿表演能力的激发相互结合,是需要幼儿教师在多个方面配合进行的。只有跳出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才适合幼儿戏剧与幼儿表演能力激发的相互结合。作为中职幼教学生,掌握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一)幼儿戏剧剧本教学

1.文字剧本讲解

即对剧本内容进行文字讲解。针对幼儿阶段刚刚开始识字过程、识字量很少的情况,往往应用于简单的戏剧剧本内容;同时由于幼儿大多尚未培养起专注学习的能力,因而这种方式更多适用于篇幅较短的戏剧剧本。符合这些条件的戏剧剧本,都可以应用文字讲解的方法,例如《三只小猪》《狼来了》《小兔子乖乖》等,这些故事的内容简单明了,情节曲折生动,又具有较强的教育功用,正是适合进行文字剧本讲解的剧本。在进行文字剧本讲解的同时,结合幼儿阶段专注力不强的特点,更多地加以卡通配图,以活泼生动的图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分角色阅读等具体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幼儿对剧本的理解,加深其对剧本的印象,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离开书本,顺利将故事表演出来。

2.动态表演观赏

即通过对幼儿戏剧的动态实例观赏,吸引观众(幼儿为主,包括家长在内),并在观影结束后进行讨论、提问等活动,从而达到吸引观众、激发幼儿表演能力的作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以动画片、木偶剧等不同形式、内容呈现。对于儿童来说,影片内容本就比书本内容容易接受,对于刚刚开始识字、掌握量很少的幼儿就更是如此。相较与较为抽象的木偶戏、皮影戏等表现形式,幼儿动画片由于其情节相对简单,内容容易理解,色彩和对比更为强烈更具吸引力而成为绝大多数幼儿容易接受和喜爱的表现形式。在一次某幼儿园的课外旁听中,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受到幼儿和家长们的广泛欢迎,这样一部出品较早,情节和手法现在看起来十分简单甚至幼稚的动画片,却能取得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可见其中可供挖掘的潜力之深。

(二)幼儿戏剧活动实践

即通过简单布景、化妆、排演,鼓励与激发幼儿亲自参与表演的兴趣,同时组织发动家长与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借以培养起幼儿对表演的兴趣;通过引导幼儿的表演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表演行为,促进幼儿表演能力的提升。笔者一次在旁听时《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组织了幼儿的角色表演,制作了故事中涉及到的动物头饰,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带上扮演成各种小动物,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把之前学习的对话运用了进去,很成功地完成了情景表演。头饰、道具一类的辅助可以可以增加表演的情景之余也激发了幼儿的表演兴趣。

综上所述,虽然尚没有明确的研究,但幼儿戏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使幼儿产生兴趣并灵活发挥,给他们以肢体与语言来传达感情与创意的条件,在接受简单的戏剧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同时,有效地激发并提高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并透过这种能力来进一步开发幼儿潜能,因此幼儿戏剧也正符合幼儿教育在本质上的需要。作为中职幼教学生,在学习一般教育理论的同时,也需要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互融合,这样才能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下良好基础,切实为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索丽珍. 浅议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J]. 现代教育科学,2010,(6).

篇(10)

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传递艺术

 

安德鲁·阿波斯托利:1998年,我在美国遇到了一位叫艾德文·戈登的音乐教育艺术家,他完全改变了我对音乐以及对儿童的看法和观点。在他的影响下, 2000年,我创办了意大利戈登音乐教育协会,主要为意大利40个城市的儿童音乐教师提供培训,培养他们如何去教授儿童音乐。戈登博士认为,音乐就像语言一样,儿童是可以学习的。就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我们学习音乐有时候不需要教,而是在一个环境、生活的关系当中渐渐就会学会的。所以,在我们教育理念当中,并不是把儿童当成一个小人,而是只是外表看上去并没有我们大人这样成熟,但是他的心智已经完全具有一个人所具有的学习能力。我们以这样平等的态度向他传递音乐。

 

按照戈登博士的儿童音乐教学理念,向儿童教授音乐时我们不需要将某一个曲子简化或者做成儿童的版本专门让他们听和看,而是将真实的、原来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本身,就这样传递给他们。那么你就会问,这个复杂的音乐,儿童能不能接受?我们向他们表演、传递的音乐本身的谱曲、歌词等各方面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方式有所不同,要注意四大原则,在表演的时候:一是简短,因为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二是复杂,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一个复杂的事物,只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物件而已,会让他们感觉好丰富,想要仔细看;三是多变性,孩子其实最需要的是变化;四是安静,在音乐当中如果有留白的话,有安静时刻的话,就像白纸一样,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绘画。

 

所以开一个音乐会的时候,我不会在舞美上面有特别多的设计,音乐厅非常简单,不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里面会制造很多的机会让观众去感受,去听,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够参与。我们在开这样的音乐会时,所有的听众都在音乐厅当中,所有的演奏者绕着音乐厅坐,围着他们。我通常会跟那些带着小孩来听音乐会的家长说,有时候你会看到你的小朋友在看一个演奏者,说明他正在倾听、吸收这个音乐。有的人完全不会看表演者,而是把头侧过去,他也在听。有一些小朋友就是喜欢动,他们虽然在音乐厅里面走来走去,有可能玩玩自己的手,或者在地上玩,但他们也在听。所以在音乐会当中,我们会跟家长叮嘱,让小朋友自由地活动,不需要让他一定坐着或者站着。如果你看到小朋友自己走开了,你跟着他走,但不需要去制止他,也不需要说话。我们希望我们举办的音乐会有很多的自由度,首先倾听音乐的方式非常的自由。

 

彼得·曼彻:每年在丹麦都会举办四月国际儿童艺术节,这是全球最大的儿童艺术类的活动,我们创始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景,所有在丹麦的青少年都有机会感受一下戏剧是怎么回事。这是平等提供的,不会在地理、社会、经济或者民族上面有任何的偏袒。这些表演都是青少年根据自己本身的意愿进行的。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一视同仁,平等。所谓的平等,不是将儿童视为正在长大的小朋友,而是将他们认为是一个人,和我们是平等的。由青少年自编自导自演的表演,其实和我们成人的表演有等同的地位。我们认为,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个教育的工具。当然,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个艺术工具来使用,但最终是一个艺术形式。而且在我们戏剧领域里面,什么元素都可以使用,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题是什么都可以讨论,但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去表现,可以以童话的形式、小说的形式、真实故事改编,或者以虚幻的形式出现,但必须关于儿童生活。关于一个主题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经历的分享,可以让观众参与、感受。关于青少年的戏剧体验,我们这里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欣赏式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说要和儿童平视,要尊重他。当你和他交流的时候,首先知道他自己本身是有能力的,而且希望能够作出一定贡献,去做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每个人所说、所做的都是有意义的。当你和他交流的时候清空自己的想法、成见,去拥抱、接受他的想法,之后我们也要向他们提真实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就是你在问别人问题时,心里不要先给他打造一个答案,而是他给的答案才是答案。

 

艺术教育应该拓展到成人

 

安德鲁·阿波斯托利:我们家长有时会有一个误区,想让小朋友做出非常乖、非常懂事的样子。有时看到家长带着小朋友来我们音乐会,来听我的课,有的家长会说,老师我们家孩子唱歌唱得很好,快给老师唱首歌。我就跟那个家长说,您先唱,您来唱一首歌给我听听。家长回答,我不会唱歌。我就会说,那你就要给你孩子一样的权利,他如果不想唱歌、不会唱歌啊,他有这个权利拒绝啊。所以学习艺术应该没有任何表演的成分,没有任何作秀的成分。

 

其实我不喜欢陈规陋习的,我通常要求那些家长还有老师在我们音乐会里扔掉他们作为家长、老师的角色,像一个普通孩子般来倾听我们的音乐。家长自己沉浸在音乐当中,他的心和眼专注在表演上面的时候,小朋友也是同样的。小朋友对于一个陌生人的态度取决于母亲的反应,他对世界的感知有时候是拷贝成人的反应。所以有一些精神学家会说孩子在最幼小的时候,不是一个个体,而是母亲加上那个孩子。关系与关系之间在起着作用。所以,我通常会跟家长说,你不要看孩子有没有专心听,你自己专心听就好了。

 

彼得·曼彻:昨天我们也去上海的儿童剧院跟中国的家庭一起看演出,我发现很多家长自己没有好好看,在那里玩手机看照片,同时又要求小朋友要仔细看。我在德国表演的时候,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玩手机,在看图片,我就把我长笛上面一个银色的部件取出来,跟小朋友换那个手机,对我来说,其实挺危险的,那个东西很贵的,但是小朋友说不换。所以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如果很早就给他智能手机,其实是挺不好的,有一点破坏性。希望我们的生活中不要有太多智能手机的打扰,当你在一个音乐厅里面看一个表演的时候,就应该活在当下,不要受这些东西的打扰。这现象背后其实也有文化差异,在丹麦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要尊重表演者。所以,我们可能在艺术教育里面要加入针对成人的部分。

 

焦刚: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教育的问题,可能也有素质教育的问题。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去感知艺术的话,首先家长要专注在艺术上。这也涉及戏剧教育面对谁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说教育,通常说我们要教孩子什么。可是说实话,国内的这种状况,其实我们两代人教育都缺失掉了,我们没有把教育延续下来。所以,当我们有了经济基础,想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时候,我们往往手足无措,面对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个朋友打电话跟我说,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想让孩子到英国看戏、学习。我说,对不起,你能留给孩子的就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创造力,你留给他再多别的都不是他的。这可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两代人的观念要改变一下。我们现在在做艺术教育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把孩子送来时是说让他接触一下音乐、陶冶一下情操,但是三节课之后有的家长会说,他一定要是中国下一个郎朗。所以,我觉得艺术教育应该拓展到大人这边来,让更多的人理解教育的关键在哪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国的美育教育如火如荼。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活动,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有很多的共建学校,剧团演员现在也是供不应求。文化部有指令,艺术创作人员必须深入生活,我们也到很多的学校去体验生活,参加他们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北京有很多的学校都建立了戏剧课,每一个年级甚至每一个班级都有戏剧社,每一个戏剧社都有很好的名字,他们排了很多的戏,大部分的戏都是反映他们生活的:选班长,迟到、不遵守纪律,关注那些弱势的、家里面没有钱的孩子,等等,都是让人声泪俱下的戏,看了让我震撼。我说,你们的生活怎么比我们还苦,每天经历那么多的困难。那阳光呢?树木?花草呢?这些去哪里了?没有。我就问老师们,你们是怎样开展这些教育的?老师说,我们去学习、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完善,然后给学生们做示范,让他们学得更像。另外一些老师会说,我们非常专业,我们请的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帮我们设置课程,包括给孩子做解放天性的练习。面对那些天性如此纯正的孩子,我不知道要解放什么?所以,我现在想提一个问题:艺术教育,只是孩子的事情吗?是不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我们的大人,也要深入思考一下艺术教育应该怎么做。

 

艺术教育的平台与创新模式

 

彼得·曼彻:其实在丹麦并没有表演类的专业。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项目,会培训一些青少年,让他们成为艺术表演团体的成员、文化团体。这个文化团体是由学生组成的,通常是10到14岁的青少年。我们会特别培训这些青少年,教授他们表演、戏剧技巧,或者是公共关系管理,甚至是艺术样式选择。我们会教授他们如何根据同学们的喜好选择一个题目,然后打造某一个表演。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四月国际儿童艺术节,每年都会举办,到时候就邀请他们来表演。四月儿童艺术节举行的一个礼拜里会吸引来自全球八百多位儿童来参与,完全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所以他们对这样一个项目是非常认真严肃的。丹麦的四月儿童戏剧节同时又是一个巡回的戏剧节,每一年在丹麦的不同城市里面举行。因为在丹麦有一些地方的人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戏剧,所以我们希望它能够下乡。而且所有进场,观众都是免费的,不需要买票。这个戏剧节不只是一个戏剧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论坛,参与的人能够有彼此交流经验、分享和彼此帮助的机会。

 

除了上述提到的活动外,我们还有这么个项目,比如说一个学校想开一个艺术表演类的课程,学校方可以做一个“驻场艺术家的计划”,向我们项目方申请,让一位艺术家或者导演或者编排的总编剧在学校待上一段日子,体验学校的日常生活,也会给那些老师进行培训。另外一个项目专门针对具有某一种特别技能,想在儿童的领域里面有所作为的人,比如说一个作家想写一本儿童书,或者一个编剧想编一个儿童剧目,可以向我们这个项目申请,我们培训他如何去做,可能是一个礼拜几次或者一个月几次来上课,也可能有几年的时间。

 

焦刚:大家也知道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孩子去看戏的时候,他们不仅仅看见一些演员在表演,他们会动用所有的感官、感知能力,跟着主人公一块去冒险、去体验、去经历各种事情。通过这样的体验,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很多能力。而且戏剧有一个好处,很多的时候更加强调矛盾冲突,面对冲突的时候,孩子会用带入感的方式去思考、去判断,甚至为这些主人公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感受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所以,戏剧教育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上一篇: 融资最好的方法 下一篇: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