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73-02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无意识过程,旨在研究精神层次与人格结构等深层次的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儿童一般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年龄段的差异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影响的关系及此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论又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从深层心理学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作用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会促进人的深层次精神方面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并且“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1]要把握规律,应用相关理论。弗洛伊德做了儿童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儿童的梦很容易被认出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躯体需要,如饥、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作为对体内刺激的反应的形式而成为愿望的满足的。”[2]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孤独冷漠、逆反固执、郁郁寡欢、烦躁发怒、撒谎欺骗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都起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期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3]为了避免这些,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就显得非常紧迫。
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环境对儿童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以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对婴儿来说,围绕着他们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情景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4]儿童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都会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要通过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长的优势品质,所以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儿童扬长避短。
二、研究目的
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呈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的自我发展关系的相互影响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知识理论结构的发挥能影响发展功能的改善,与儿童的一生完整发展阶段相比,儿童初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初期可塑性强,把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因素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衔接的着眼点。发挥角色作用和沟通,运用家庭结构中积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5]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从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说来,本我,自我,超我对研究儿童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6]。
三、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假设的分析来确定精神分析理论和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有无关系或是关系如何。
1.理论依据及实施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意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发展阶段说、本能学说和焦虑说等。通过理论思辨和文献的方法假设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状况有影响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过精神层次和释梦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基于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使其克服消极心理。在儿童发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儿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掌握适度原则,使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得到应用,情感得到补偿。基本自理技能得以传授,让儿童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论为指导。加强情感沟通以及交往意识,使心理品质从消极向积极转化。
2.实际应用及相应对策
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键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儿童性格及内在品质上要根据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寻求适合的理论给予指导,并且在儿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此理论会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儿童情绪也是比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情绪在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精神分析学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早期的情绪上。”[7]也就是说,寻求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儿童自身发展会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理论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基于儿童发展的客观基础上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教育。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们也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而成为社会成员的。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还有其学习适应性和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所影响,所以关于研究价值还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1.理论价值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做此项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儿童发展的理论指导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之中的各个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作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是重中之重。“儿童出于另一种动机才把他的体验转变成一种游戏。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8]这样,儿童就获得了主动发展自我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分析了解儿童发展的现有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衡量儿童的发展认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儿童身心发展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在此衔接中正确高效指导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实施学习行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意义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否则其他无从谈起;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衔接问题就是关键。
五、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过程,其中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儿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的发展阶段要适合身心发展特征。在发展期内,把握好关键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适合性格及内在品质的可塑性发展。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也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3-274.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34-03
维果茨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真诚地指出:“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巨大影响。”[1]除了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外,维果茨基的理论对幼儿教育的许多方面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从教学领域的视角出发,在概述维果茨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当今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观点
早在1927年,维果茨基就从批判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要求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从而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无论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即‘自然形式’的改造,以及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2]
有学者将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波焦娃(Bodrova,E.)和莱翁(Leong,D.J.)将维果茨基学派理论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归纳为四个方面——儿童建构知识;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学习能引导发展;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3]。国内学者王光荣也将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概括成四个要义——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语言是促进认知发展的工具、内化是推动认知发展的机制、最近发展区代表认知发展的潜力[1]。笔者将这两种划分法进行了分析和整合,把维果茨基的主要观点与儿童发展相结合,概括出如下几点:
1.注重心理机能的内化,让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知识。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在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中,内化指人们心理之间的过程向个人心理之内的过程的转化。”[1]在教学中,若要儿童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重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新知识,获得发展。
2.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不可分离。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划分为两种: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则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1]。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儿童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发展,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社会情境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3.注重儿童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佳期限。维果茨基十分重视前人提出的“敏感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佳学习期限”,他指出人们不仅要关注儿童接受教学的最低期限,即身心发展到一定的成熟度,还应注意到实施教学的最佳上限期。相对应的,“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也就是最有利的时期”[2],早于或晚于这个时期,都会导致儿童发展的滞后。
4.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儿童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他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解答进行了分类: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教学顺应儿童发展的观点、以詹姆士为代表的教学即发展的观点、以考卡夫为代表的综合观点——通过兼收并蓄的手段将上述两种观点结合以克服它们的极端。
维果茨基驳斥了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科学史式的观点,这一观点的中心原理是儿童发展的过程不依赖于教学过程,教学是一种纯粹外在的过程,本身并不参与儿童的发展[2]。但是维果茨基认为这种完全排除儿童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影响以及教学的作用,以期获得绝对纯粹的儿童发展规律的观点是一种被推引到逻辑极限的谬误。而教学即原理的观点虽然与皮亚杰的观点有所差异,但是都没有摆脱一种思想:发展规律是教学应当遵守的铁律,只是以詹姆士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教学和发展这两个过程均等、平行地进行着,教学中的每一步与发展中的每一步是一致的[2]。对于第三类观点,维果茨基认为考卡夫等人只是简单地将上述两个观点进行结合,而没有解释清楚很多矛盾与分歧点,也是不可取的。
通过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维果茨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学应促进儿童的发展。确定发展过程与教学可能性的真实关系时,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即儿童能够独立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把潜在发展水平变为下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让人们重新审视儿童的发展。“最近发展区将帮助教育工作者确定儿童的明天,确定他发展的动态,这样不但可以查明发展中已经达到的状态,而且能够发现他正在成熟中的状态。”[2]
儿童发展理论不等同于教育理论
在十多年以前,美国学者古芬(Goffin, S. G.,1994) 阐述了将儿童发展理论作为编制课程的唯一理论依据会产生的问题。古芬的论述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古芬认为,把儿童发展理论等同于教育理论,是把“是什么”的问题等同于“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了。儿童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了某年龄阶段的儿童能做些什么。如果把儿童发展作为教育的结果,等于强调了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儿童应该做什么。事实上,儿童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是最有教育意义的,需要从哲学和伦理学等方面来阐明,而不是发展理论所能解决的,过分依赖发展理论,就会使教育者将政治倾向和社会价值等问题搁置一边。例如,依赖于儿童发展理论来决定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会模糊教学内容的政治和文化的倾向性,意在指出课程的选择应由发展的适宜性来确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优先性来确定。又如,依赖于儿童发展理论来决定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会误将“发展目标”作为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而“发展目标”是一个多有歧义的词语。
古芬认为,每一种儿童发展理论都有两个假设,其一是,可以用儿童发展理论来解释和预言的有关儿童发展和行为的部分要多于任何其他理论要解释和预言的部分,其二是,认可那些由系统的理论来解释的行为,而否认那些不可用理论来解释的行为,其结果是:坚持某种发展理论的教师期望将那些理论所认为正常的、典型的东西转变为他们所期望的东西,然后再用这种理想的东西来支持他们的行为,同时否认其他行为,而这种情况往往会剥夺儿童创造的权力,以及他们以有意义的方式作用于世界的机会。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往往被教师认定为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及行动的指南,并以此为标准,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管他们的行为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
古芬还认为,儿童发展理论基本上是以白人儿童研究所得的结论为依据而提出的理论,这样的理论被用于世界上所有种族、民族的儿童,将不符合这些理论所提出的结论的儿童都排除在正常儿童之外,这是不公正的;这样的理论被普遍地用于编制课程,往往是难以适合特定背景下的这些儿童的。
简而言之,儿童发展理论不同于教育理论,其理由是:①儿童发展理论关注和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则需解决的是具体的教育问题,两者不是同一的。②儿童发展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低限度的说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到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③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则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针对美国学前儿童教育有小学化的倾向,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曾倡导过发展适宜性课程(DAP),提出早期儿童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他们的倡导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以儿童发展为本,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发展,在当时似乎成为了许多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但是,发展适宜性课程一出台就遭受到了许多质疑和挑战。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斯波代克等人认为,儿童发展理论不应该是课程设计唯一考虑的理论基础,哲学和社会文化对于课程设计同样重要。柯尔伯格和梅耶(Mayer, R.)则批评发展适宜性课程仅仅根植于有限的儿童发展理论,特别是仅以皮亚杰理论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使全美早期教育协会不得不数次修正其立场,在“发展适宜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宜性”的概念,在1997年版的指南中,将家庭和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强调,也肯定了教师作为决策者和课程编制者的作用。尽管如此,发展适宜性课程还是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发展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学科。发展心理学采用高度实证性、去背景化以及普遍性的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并据此对教育等问题提出意见。发展心理学对“发展”的假设是儿童的成长是一种由生物本能驱动的包含各个发展阶段的线性运动过程。发展心理学运用实证主义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减少复杂性,以使对事物的再现能达成简化和量化,而对哲学和主观性持怀疑乃至拒绝的态度;发展心理学对普遍真理和普遍法则抱有坚定的信念,将个体发展看成是可脱离背景的、由生物学次序所决定的阶段,认为存在一套独立的、不带偏见的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儿童得到发展;发展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个体,而对个体与他人,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则并不十分关注。发展心理学以一种普遍范式下的再现方式,将儿童发展描绘成单一的、与文化、阶层、性别或历史无关系的过程,个体差异往往被看成是失常、背离以及在一个线性量表中的相对发展程度……。
在美国和世界上不少地方,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学前教育研究者是发展心理学专家,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成果。多年来,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地方,有关学前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少有对这个主导学科提出质疑的,在不少场合下,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被当作真理或正确理念,并被理所当然地用以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随着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关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对学前教育领域中发展心理学的统治地位和主流话语提出了质疑,发起了挑战。这种质疑和挑战的声音不仅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也来自美国本土。可以说,以实证主义为纲领的发展心理学已面临危机,因为在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哪位哲学家是赞同这一纲领的了,“为人类寻求知识建立永久的标准,揭示明确的基础——这些都已经被证明是无法达到的”。(Schwandt,1996:59) 关注文化的多元性,关注在背景中的教育和教学,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当然,这种质疑和挑战并不意味着质疑者和挑战者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置之不理或者完全排斥,相反,这意味着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纳入他们研究的视野,认识其特殊性和局限性,明确其特定的研究假设和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应该看到,尽管对儿童发展理论成为学前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批评来自方方面面,但是,儿童发展理论又确实在与儿童健康、福利和教育有关的政策和实践方面具有很强的适合性,而且建构一个更为广泛的理论范式也被证明是十分困难的。例如,发展心理学还是继续主导着人们对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理解,许多学前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人员并不了解发展心理学已经受到挑战,他们继续依赖它,并以此作为决策和实践的基础。此外,依据儿童发展理论,人们还继续把适合儿童发展的学前教育方案、测量质量的工具以及对“正常”儿童发展的解释输出到实证话语系统以外的地方,并将对这些理论的演绎毫不犹豫地应用到其它国家和文化中去。
不要陷入“技术主义”的泥坑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有三个方面,它们是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幼儿园课程与作为其基础的每一种学科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就是说,每一种学科,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幼儿园课程。因此,任何一种学科都不能用来作为编制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基础。尽管与学校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有许多特殊之处,例如,会更多地注重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强调社会需要和知识体系;会更多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不是间接知识的传授;会更多注重“整个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说幼儿园课程只需心理学一种学科作为其基础。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必然会涉及到“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对幼儿而言,涉及到“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与这些问题都有关联,但是,一般而言,社会学似乎与“为什么教”的联系更为密切,哲学似乎与“教什么”的联系更为密切,而心理学则与“如何教”的联系更为密切。如若真是如此,以发展心理学为全部基础或主要基础的幼儿园课程的局限性就会明显地呈现,那就是说,这类幼儿园课程会因为强调学龄前儿童的特点,而放弃了哲学思考,放弃了对社会文化的关注;这类幼儿园课程看似理念先进,而失却了编制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原理。
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中最复杂、最繁难和最易引起误解的事,从课程理念到教育实践,从课程目标、内容到评价,整个系统的统一和协调,远不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儿童发展理论所能涵盖和解决的,否则,很有可能会使我们陷入“技术主义”的泥坑,着眼于解决细小的问题,而忘却了学前教育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Goffin, S. G. (1994). Curriculum model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acMillan,,P199-201.
2.Schwandt, T. (1996) Farewell to criteriology, Qualitative Inquiry, 2(1), pp59.
1 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1.1 语言技能
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语言技能密切相关,语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等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对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进行了测量,也发现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的成绩有很强的正相关。我国的吴南,张丽锦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张旭的研究发现在3岁和4岁两个年龄组中,语言能力超常的幼儿在错误信念上的表现均好于语言能力一般的幼儿。
1.2 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leslie指出,假装是心理理论的一个部分,从此假装游戏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指出,在假装游戏中,更多参加角色扮演的儿童,或者在幻想测验上得分更高的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比其他儿童要好。
1.3 家庭因素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和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类型相关。ruffman等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内,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言语交流与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阶层都可能引起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差异。
李燕燕,桑标的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和“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正相关。现有研究几乎都认为更多谈论情感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比更多使用申斥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1.4 同伴交往
有研究发现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时间也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国外有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受拒绝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文等的研究发现攻击儿童与无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间接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儿童。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理论有关的内容的训练都会影响到心理理论的发展。
2 儿童心理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在成人的眼里,幼儿还是懵懂无知的,但是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表明这是错误的。儿童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是有心理状态的,对周围的世界有丰富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把幼儿看成有着各种心理状态的个体施以教育。我们从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着手,来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进行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2.1 语言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注意培养幼儿对于语义特征、句法成分的理解,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
2.2 开展假装游戏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幼儿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假装游戏,并积极诱导幼儿体验游戏过程中所演角色的情感、愿望等,促使幼儿产生角色换位,体验别人的想法、情感,学会理解别人,从而提高心理理论水平。
在家庭中,假装游戏主要在幼儿与父母、兄妹之间进行。父母一般通过言语指导或提供玩具来参与儿童的假装游戏。相比之下,兄妹间的游戏则有所不同,他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常常要求变换角色和位置,而且较少有他人的支持。父母与儿童之间也可以进行“换位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母亲,母亲扮演孩子,换位游戏会引起换位思考,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2.3 开展混龄教育
我国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兄弟姐妹的交往尤其是同哥哥姐姐的交往将大大促进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因此混龄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童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能力差异和经验差异,这就使得儿童在交往中不得不变换角色,以应付较复杂的关系环境。同时,由于混龄教育团体的动态变化,使角色随之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他人的感情、愿望和信念。
2.4 优化同伴关系
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了解他人观点和协调自己与别人的观点的机会,促进幼儿去自我中心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心理理论水平。要优化幼儿的同伴关系,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幼儿的同伴关系状态有充分的了解;第二,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第三,引导儿童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做出回报,怎样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友庆.儿童心理理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jenkins,j,w.,astington,j,m.cognitive factors and family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ing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233-253
[3]ruffman,t.,slade,l.,crowe,e.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ren’s and mothers’ mental state language and theory-of-mind understanding.child development,2002.7(3):734-751.
[4]吴南,张丽锦.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36-442.
[5]张旭.不同语言能力幼儿在三种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中国特殊教育,2004(6):21-25.
1 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1.1 语言技能
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语言技能密切相关,语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等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对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进行了测量,也发现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的成绩有很强的正相关。我国的吴南,张丽锦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张旭的研究发现在3岁和4岁两个年龄组中,语言能力超常的幼儿在错误信念上的表现均好于语言能力一般的幼儿。
1.2 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Leslie指出,假装是心理理论的一个部分,从此假装游戏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指出,在假装游戏中,更多参加角色扮演的儿童,或者在幻想测验上得分更高的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比其他儿童要好。
1.3 家庭因素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和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类型相关。Ruffman等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内,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言语交流与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阶层都可能引起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差异。
李燕燕,桑标的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和“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正相关。现有研究几乎都认为更多谈论情感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比更多使用申斥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1.4 同伴交往
有研究发现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时间也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国外有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受拒绝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王益文等的研究发现攻击儿童与无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间接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儿童。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理论有关的内容的训练都会影响到心理理论的发展。
2 儿童心理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在成人的眼里,幼儿还是懵懂无知的,但是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表明这是错误的。儿童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是有心理状态的,对周围的世界有丰富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把幼儿看成有着各种心理状态的个体施以教育。我们从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着手,来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进行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2.1 语言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注意培养幼儿对于语义特征、句法成分的理解,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
2.2 开展假装游戏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幼儿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假装游戏,并积极诱导幼儿体验游戏过程中所演角色的情感、愿望等,促使幼儿产生角色换位,体验别人的想法、情感,学会理解别人,从而提高心理理论水平。
在家庭中,假装游戏主要在幼儿与父母、兄妹之间进行。父母一般通过言语指导或提供玩具来参与儿童的假装游戏。相比之下,兄妹间的游戏则有所不同,他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常常要求变换角色和位置,而且较少有他人的支持。父母与儿童之间也可以进行“换位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母亲,母亲扮演孩子,换位游戏会引起换位思考,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转贴于
2.3 开展混龄教育
我国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兄弟姐妹的交往尤其是同哥哥姐姐的交往将大大促进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因此混龄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童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能力差异和经验差异,这就使得儿童在交往中不得不变换角色,以应付较复杂的关系环境。同时,由于混龄教育团体的动态变化,使角色随之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他人的感情、愿望和信念。
2.4 优化同伴关系
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了解他人观点和协调自己与别人的观点的机会,促进幼儿去自我中心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心理理论水平。要优化幼儿的同伴关系,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幼儿的同伴关系状态有充分的了解;第二,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第三,引导儿童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做出回报,怎样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友庆.儿童心理理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Jenkins,J,W.,Astington,J,M.Cognitive factors and family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ing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233-253
[3]Ruffman,T.,Slade,L.,Crowe,E.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ren’s and mothers’ mental state language and theory-of-mind understanding.Child Development,2002.7(3):734-751.
[4]吴南,张丽锦.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36-442.
[5]张旭.不同语言能力幼儿在三种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中国特殊教育,2004(6):21-25.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8-0017-030
一、问题提出
从儿童发展研究的先驱皮亚杰到现代儿童发展研究者,一直将认知发展变化作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很难对认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直接观察和量化研究。随着实验方法的日趋严密、巧妙,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的实验设计在许多传统的研究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模式的梳理,既有助于研究者从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研究者发现过往研究的优劣,以扬长避短,为儿童认知的研究找到更科学有效的途径。
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三大学派
(一)皮亚杰与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熟的作用。儿童的认知足够成熟时,他们就会达到认知发展的里程碑。儿童认知的发展表现为经过同化和顺应,适应环境,维持身心发展的平衡。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儿童认知得到发展。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进行的实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儿童什么时候会达到什么阶段的认知发展。探讨某种认知能力在儿童某个年龄阶段出现,或不同的年龄阶段某种认知能力所表现出的年龄特征,经典的研究内容有:客体永存、可逆性能力、认识到永恒等。据统计,仅关于“守恒”一项内容的验证实验就达3000次以上。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而今天围绕皮亚杰理论展开大量的新研究,就构成了新皮亚杰主义。新皮亚杰理论试图克服皮亚杰理论的不足,为认知发展寻求一种新的理论依据,以符合现代认知心理研究的总体趋势。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与皮亚杰和新皮亚杰主义理论在几个基本的方面是相互对立。维果斯基提出,认知是儿童将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内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儿童是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社会文化论还把“内化”视为连续发生的,因此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阶段。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儿童所处环境的重要性。这表明他认为在不同的认知领域,认知发展可以以不同的速度发生,这取决于可供儿童利用的信息和提供给儿童的鼓励的多少。
维果斯基及其同事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因果发生分析法,试图把握心理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变化性。同时,他从“意识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用“单元分析法”取代了传统的“要素分析法”。
(三)信息加工论
信息加工论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理论,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研究方法。它试图从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在头脑中加工和表征信息的角度,来理解认知发展。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当前认知发展的研究日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主流。正因为如此,认知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发展主要被看成是连续的过程而不存在明显的阶段。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项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认知心理学家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常通过记录反应时、计算机模拟和对被试发声思考的记录、编码等方法客观记录儿童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概括地说,皮亚杰学派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是儿童如何通过语言、语调、学习、情绪、他人期望等文化中介启发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儿童在具体领域的认知是如何进行加工的。
三、当前研究状况
(一)对2001年~2006年《心理学报》的文章进行检索分类,筛选标准
1.对“儿童”范围的介定。0~3岁为婴儿,4~6岁为幼儿(幼儿园阶段),7~12岁为学龄儿童(小学阶段),选取以幼儿园和小学儿童作为被试的实验。
2.认知。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结构定义,将认知定义为: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文章以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
3.实验。只选取实验研究的报告,主试对实验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通过改变自变量来影响被试反应的研究。进一步将实验方法细分为:真实验―准实验;单因素―多因素;实验室―自然实验法;组间―组内―混合实验设计;计算反应时―口头报告法―通过率。
4.模式。主要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论作为分类。
(二)实验设计统计
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确定符合统计标准的文章44篇,可以看到近几年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儿童的认知发展备受重视。
通过卡方检验,发现:(1)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与研究领域之间相关显著(p
(三)对近几年认知研究活跃领域的分析
1.感知觉、注意
这是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在认知神经科学的介入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针对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研究与智力等因素相结合,成为研究儿童信息加工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单纯研究儿童感知觉的实验几乎没有,都是将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作为其他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来研究。目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中最主要的进展主要来自脑功能成像技术。许多精密的仪器,如脑电仪等成为实验研究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2.记忆
这几年对记忆的研究相对减少,并且着力点不在于研究记忆的规律,而在于发现影响儿童记忆效果的因素,因此,研究多采用组间实验设计。让不同的被试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对实验材料进行表征、记忆,用成绩的差异说明不同条件下记忆效果的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开始关注学业不良儿童的记忆发展,周楚、刘晓明、张明(2003)通过瑞文测验等对儿童进行分类,通过记忆任务的考察来对比学业不良儿童的元记忆能力的差距。时间分配策略以及当前认知研究的热点――执行功能研究中三个维度: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注意灵活性的工作记忆研究等问题,都归入到记忆策略中。
3.语言
对语言的研究主要出现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一种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式的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共同完成同一任务,通过比较正确率和反应时来比较年龄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另一种模式是以信息加工的方法来研究,经典物理法与启动范式在当今的研究中依然有广泛的应用。在加入了认知神经科学之后,语言的研究具体到大脑的各个区域,这种精细的研究,表现出了心理学向科学的日趋靠拢,但是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并没有得到直接体现,需要通过其他领域(比如,人体工程学、消费心理学)的进一步转化。
4.问题解决
针对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典型的实验设计会先为儿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①让儿童自己尝试―错误―尝试……探究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水平。②由主试向儿童演示一个相似的策略,儿童在线索启发下学习,并将策略迁移到更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这样的实验已经日渐走出实验室,让儿童在自然、熟悉的情境下显露实验者所要研究的行为。
问题解决中,研究最多的是儿童阅读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者认为,儿童问题解决的成败一方面是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解决能力。儿童可能理解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途径,还可能是因为没理解问题所以不能解决。因此对儿童问题解决的研究,既要研究策略,还要研究理解。
理解:主要是阅读速度和质量的研究。这一过程集注意、表征、记忆于一体,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配合仪器捕捉儿童眼动、心理表征,使研究在可量化的数据中得到客观科学的分析。
推理:在实验中,研究者并不仅仅发现儿童推理能力的年龄发展特点,许多实验是加入了实验者的“启发”干预,将自由思考组和启发组进行对照比较,找到儿童推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同时,实验还要求儿童报告出思考的过程。对“推理”的研究可谓集三个学派的研究方法于一身,采众家所长。
四、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趋势与问题
通过对六年来《心理学报》的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点趋势和问题:
(一)多验证,少探新。从问题提出到研究结果,儿童认知的实验中许多是验证性的,即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更精细的分析得到预期的结果。而通过实验得到前人未发现的或前人研究的尝试型实验较少。
(二)多团体,少个案。实验研究的取样总体上有几种情况:
1.随机选择被试,进行年龄间的差异研究,这样的取样方法仍然作为目前心理实验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团体实验多为自然实验,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对年龄越小的儿童所使用的指导语就越需要特别考究。例如,在研究儿童性别认知的实验中,为了避免儿童在听指导语开始就产生性别偏好倾向,需要录制男、女两声的指导语,保证儿童既听清要求,又不会造成实验误差。
2.对特殊儿童进行取样,例如超常儿童、问题儿童(常见的是学业不良、智力缺陷)等,通过比较找到特殊儿童与常态儿童差异的认知发展水平或认知方式。这类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筛选标准,最常用是的瑞文智力测验,部分研究用到了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将特殊儿童进行组间或组内实验,将常态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差距所在,说明问题。对特殊儿童的实验研究,多是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用具体的任务考察特殊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和质量与常态儿童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3.个案研究,很遗憾的是这几年缺乏此类研究。但是在质的分析开始得到重新重视的现在,未来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可以再次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找到新的研究思路。
(三)亲自然,重仪器。实验室研究与自然实验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将心理学带进科学殿堂的理想依然鼓舞着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需要在精密仪器的控制下,得到可验证性的结果。同时,儿童认知的发展必然受到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亲近儿童现实环境的设计更能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真实情况。
(四)重分析,慎定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分散的实验研究,而是从一系列的研究中得到相互关联的结果。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年的研究报告中已经出现多个实验研究共同分析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的现状。
从以上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进展的梳理中,我们看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体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而且也体现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因此,通过实验建构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存在许多新的困难,应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整合在一个新的框架中,才能对儿童整个认知发展变化过程进行预测,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佟秀丽,莫雷,Zhe Chen.国外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的最新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29(3):735~739.
[2] Siegler R S, Crowley K. The microgenetic method: A direct mean for study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1,46:606~62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01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黑猩猩的实验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心理理论”的概念,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1983年,winner &pemer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有关心理理论的问题,首创了著名的“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
Astington等人认为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Happe等人认为,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如信念、需要、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及家庭语言方式。
兄弟姐妹的数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Perner Ruffman &Leekman(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是影响儿童谬误信念理解的一个重要变量,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相关。但结果与儿童拥有哥哥姐姐数量多还是弟弟妹妹数量多并没有显著的相关。enkins 和 Astington的研究发现,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
家庭语言方式对心理理论的影响。Jenkins 和Ast- ington(1996)认为,兄弟姐妹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因为兄弟姐妹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儿童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有潜在影响。Slaughter等人对4~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被拒绝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Badenes等人研究还表明,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相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两者呈现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
1、理论论
理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Wellmam、J.Flavell、A.Copnicko等人,他们认为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心理理论的知识,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通过经验不断建构的过程,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
2、模拟论
模拟论的代表人物是Gordon,该理论认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模拟论也强调经验的塑造作用。
3、模块论
模块论试图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天赋因素提供说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Alan Leslie和Simon Baron-Cohen,他们认为儿童通过先天存在的模块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而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即“心理理论”随儿童的内在成熟而显现,经验对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触发作用。
四、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1、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
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Kuhn明确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尚需大量实证研究去探讨学龄期或成人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2、关于心理理论的使用研究
个体获得了心理理论并不一定会使用心理理论去推测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同的个体心理理论的使用方式也不同。影响个体对心理理论的使用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尚且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有关心理理论的使用问题将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
3、发展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基础,这发面的研究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Premack. D., &Woodruf,f G. (1978). Does chimpanzeehave a theory of mind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 515-526.
[2] Astington. J.W..&Pelletire. J.. The language ofmind:lts role in Teaming and teaching. In D. learning, teach-ing and schooling.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1996,593-619.
摘要:社会化贯穿于个体毕生的发展,在生命初期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要。气质是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和影响。文章通过对气质与依恋、良心、同情心和延迟满足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行为能力、焦虑等不同角度探讨气质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气质特征;社会化;儿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3-02
一、引言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个体习得基本生活生产技能,遵从社会规范,形成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人与社会双向运动,由生物个体转化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气质主要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是相当稳定持久且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心理特征。气质特征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紧密相关,气质特征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预测和影响。探讨儿童气质与社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对依据儿童气质特征促进其社会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儿童气质与社会化的理论介说 1.气质调节理论。Streslau基于Tomaszewski的气质活动理论,发展了气质类型学说[1],以气质对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将气质概念重新予以心理学的阐释,提出了气质调节理论。Streslau从厘析气质与人格的关系出发,认为气质与人格具有相互依赖性,是个体重要的外部行为方式。气质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参与者,人格的发展受气质调节环境刺激的影响,反之,人格通过调节刺激需要影响气质发展。 2.行为—基因理论。Buss和Plomin的行为—基因理论认为气质存在先天遗传性,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气质在儿童早期出现,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气质属于儿童早期的人格特质,属人格特质稳定且变化较少的维度。研究者认为气质维度可能与儿童社会性情绪存在密切联系,个差异主要受社会性情绪影响,社会性会通过气质影响儿童早期发展及其亲子关系,进一步证明儿童社会化以气质特征为基础。 3.Kagan的气质理论。Kagan反思前人研究,借助神经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开拓了气质研究的全新视角。[2]将气质类型划分为极端的抑制型和非抑制型,认为气质是生理基础与个体的聚合体,气质类型是生命初期受环境作用所呈现的产物。儿童早期的气质具有行为和生物基础的遗传性,能依据儿童个体经验调节基因表现。 此外,我国学者刘文、杨丽珠认为儿童气质受生物因素制约,是个体最稳定最早表现出来的方面,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3]儿童气质具有生物遗传性,体现个体生命差异,能够预示反应个体的外化行为。 三、儿童气质与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1.气质特征与儿童依恋形成。研究表明气质类型与儿童依恋风格的形成密切相关,尤其是气质对依恋发展有一定影响。最初Kagan根据Thomas和Chess所划分的气质类型与儿童依恋类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提出了依恋的气质假说: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依恋风格由儿童气质决定,儿童依恋体现了自身的气质,儿童气质维度会影响儿童依恋风格的形成。Van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Kagan的气质假说,研究表明婴儿气质消极情感的表达会影响母婴互动的质量,进而对依恋风格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孟群等人研究表明,儿童气质与依恋关系密切,气质影响着依恋的形成发展[4],尤其是儿童气质因子与依恋分数紧密相关。 2.气质特征与儿童良心发展。气质的不同维度对儿童良心产生不同的预测作用,并直接影响儿童良心的发展。Kochanska认为在儿童早期发展中,气质会直接作用于儿童良心的发展[5],研究者认为气质是儿童早期内化的基础,婴幼儿气质可能与良心的具体行为存在直接相关,并以气质与社会化为切入点研究儿童良心,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认为在儿童发展不同时间维度上三者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存在,具有调节发展的作用。梁宗保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Kochanska的结论,发现气质对良心有直接的影响。[6]研究者通过测查儿童气质特点与良心发展,表明儿童气质特征与良心存在直接作用,作用因气质变化而存在差异,儿童气质维度对良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气质特征与儿童同情心水平。气质类型差异对儿童同情心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与儿童同情心发展存在效应差异。Jutta探讨了儿童气质与同情心的关系,[7]研究发现气质维度与同情心水平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黄文澜等人进一步从气质不同类型的角度出发,探讨气质类型与儿童同情心发展的相互关系。[8]研究表明气质特征并非独立影响儿童同情心,大部分气质维度与同情心水平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儿童气质类型影响同情心水平,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同情心水平发展存在差异。 4.气质特征与儿童延迟满足。气质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延迟满足的生理机制是气质特征,儿童气质特征与延迟满足能力发展密切联系。杨丽珠等人运用实验法结合问卷法,探察了儿童气质特点与延迟满足的关系。[9]研究表明儿童气质特点与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紧密相关;气质维度对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四、气质特征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1.气质特征对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预测与影响。气质特征对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预测作用,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受不同气质维度的影响,气质与儿童自我调节的结合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和较强的预示性。研究表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与气质特征紧密相关[10],气质不同维度和年龄因素共同对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预测作用。Gross的研究表明儿童气质特点与情绪调节也有密切关系,认为情绪性是儿童气质固有的特征,气质特征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不同维度而异。教育者应以气质类型为依据,改变传统观念,正确合理地认识气质。利用两者结合对社会化重要作用的预示性,在认知、行为举止等方面予以强化,促使儿童自我调节能力良好发展,克服因调节适应能力不良而引起的社会化障碍。 2.气质特征影响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气质特征能预示儿童生活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社会生活能力因气质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气质特征不同社会能力低下检出率也存在差异,气质类型易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大可塑性。[11]也有研究者依据儿童气质特征对其实施早期教育,结果发现对于不同气质类型儿童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其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儿童社会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依据以上研究,教育者应抓住儿童气质可塑造性的特点,合理实施早期教育,对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提升儿童社会认知和接受能力,促使其社会化良好发展。 3.气质特征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气质特征能显著预测儿童行为问题,气质类型与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研究者探析儿童气质类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认为气质类型与行为因子密切联系。因气质类型不同,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尤其困难型和迟缓型气质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12]也有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因性别与气质特征密切相关,性别不同气质特征与行为问题差异显著。[13]关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气质特征的研究表明,发生率较高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儿童气质特征密切相关,行为问题因性别因素存在气质维度的差异,气质影响儿童个性发展。[14][15]此外,张佩斌等人探析儿童气质特征与意外伤害的关系,研究表明意外伤害倾向性与气质特征密切相关。[16]事故倾向性儿童与正常组儿童比较差异显著,气质维度活动量与事故倾向性显著相关。针对儿童行为问题,气质作为心理、行为预防与保健的依据之一,应以气质为线索积极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积极干预儿童早期对社会的接受与内化,提高其对成人和社会规则的内化水平,预防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应对已有行为问题儿童,教育者应掌握教育的适当策略,正视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减少儿童心理消极不良因素,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个性化良好发展。 4.气质特征影响儿童焦虑反应。儿童焦虑受气质特征的影响,焦虑水平因气质维度不同而异,儿童的行为抑制可能是导致社交焦虑和分离焦虑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学家Tschann认为,主体内部和外部双因素交互作用会导致幼儿焦虑的产生,研究发现气质和家庭环境双因素交互作用对幼儿焦虑具有影响。[17]王美芳等人研究也证明了以上结论[17],并指出在气质部分维度与幼儿焦虑负相关显著,反应强度维度则反之;幼儿气质类型与家庭环境的交互作用明显影响幼儿的焦虑反应。刘惠军等人研究表明儿童气质类型与入园焦虑程度密切联系,儿童气质特征消极型比积极型表现出更强烈的入园焦虑[18]。 如上所述,气质对儿童内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作用于儿童与环境互动、同伴交往等,进一步影响儿童焦虑的产生及水平。教育者一方面应以气质为依据,注重积极关注孩子焦虑程度变化及调整教育方式,进行长期的干预,促使儿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同伴、环境和社会,减轻缓解焦虑。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建立适宜的规则,保持控制性合理,给儿童提供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积极地适应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4]Strelau,J.The regulative theory of temperament:current statu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20:131-142. [2]Kagan J,Snidman N.Infant predictors of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children.In:SuciG,Robertson J ed.Future directions in infant development research.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4.73. [3]刘文,杨丽珠.基于教师评定的3-9岁儿童气质结构[J].心理学报,2005,37(1):67-72. [4]孟群,静进.九江市城区2-6岁儿童气质特征和依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0,18(10):767-769. [5]1[8]Kochanska G,Aksan N,Carlson JJ.Temperament,relationship,and young children’s receptive cooperation with pare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41(4):648-660. [6]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儿童气质、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良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90-95. [7]Jutta Kienbaum,Cordelia Volland,Dieter Ulich.Sympathy in the context of mother-child and teacher child relationships.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1,25(4):302-309. [8]黄文澜,杨丽珠.3-9岁儿童同情心与儿童气质类型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29(3):57-61. [9]杨丽殊,刘文.幼儿气质与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784-788. [10]刘文,彭菲菲.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及与气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245-250. [11]陈灵.学龄前儿童气质、智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5,27(5):406-407. [12][14]雷素姣.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110-111. [13][15]邹华,匡桂芳,傅平等.4-5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7):593-595. [16]张佩斌,邓静云,陈荣华等.儿童意外伤害的倾向性与气质关系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5):297-299. [17]王美芳,张燕翎,于景凯等.幼儿焦虑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371-373. [18]刘惠军,于潮杰,李洋等.入园焦虑儿童的心理理论及其气质类型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6):496-498.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大庆师范学院基金项目(11SK09)资助 作者简介:张鸿宇(1987-),男,甘肃张掖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硕士研究生,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长春130024);程利(1972-),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向(大庆 163712)。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065-02
1 心理理论于预研究的提出意义
1.1 理论意义
目前运用高级心理统计技术(例如结构方程模型),对心理理论的因果变量的探讨比较少,心理理论干预研究和神经机制研究就更是少见。心理理论干预研究,有助于为心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和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1.2 实践意义
跨领域发展论认为,儿童心理领域的理论发展,是跨领域的发展结果,反映出其他多个领域(如记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变化。诸如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与儿童心理理论相关的能力发展,都有望在心理理论的干预研究过程中,得到提高。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成果应用于特殊儿童的治疗,具有临床意义。此外,心理理论还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的研究范式
干预研究者一方面试图揭示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探寻心理理论的有效的干预方法。其干预方法归纳起来,无非为两个方面:即通过心理理论故事直接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对起影响因索作用的特质的训练来干预儿童心理理论的能力。
2.1 心理理论的故事训练
许多研究者通过直接给被试讲解心理理论故事或观看心理理论故事的短片和图片的办法来训练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心理理论故事主要涉及两类:一种是用经典的误念任务故事;一种是涉及心理状态的推测的故事。
国外Flavell等人(1986),Taylor和Hort(1990)用表面现实区分任务,Appleton和Reddy(1996),Slaughter(1998)采用意外内容任务训练儿童。Meredith等人(2000)采用小组训练方式,运用错误信念任务训练儿童。
Guajardo&Watson(2002)使用故事阅读法,给儿童阅读包含心理状态推理的故事训练儿童。Peskin和Astington(2004)将故事分为外显心理状态内容和内隐心理状态内容,运用阅读法训练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
国内杨怡(2003)采用意外地点任务,赵晓玲(2007)通过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两个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来训练儿童。
王丽(2006)同时采取了意外地点任务和心理状态故事。
2.2 通过对儿童心理理论相关特质的训练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受一些因素的影响。研究者试图通过相关影响因素的干预,训练儿童的心理理论。
Falvell等人(1981)最早对幼儿的视觉观点采择能力进行训练。Slaughter和Gopnik(1996)用知觉和愿望的理解作为信念组的同质组来训练儿童。
国内赵晓玲(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基于De Villers和他的同事提出“句子补足语句式的掌握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先决条件”的假设,采用心理状态的句子补足语,来训练儿童的心理理论。陈友庆(2008)在其研究中采用了视知觉训练、情绪训练和愿望训练作为训练任务。邓赐平(2001)以装扮认识方面的训练,强化儿童的装扮经验,以此作为儿童心理理论训练的任务。
3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不同的学者试图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然而结论各不相同。
3.1 国外研究现状
3.1.1 训练效应存在与否的争议
(1)训练对该能力的成功获得不起作用。
Flavell等人(1981)最早对幼儿的视觉观点采择能力进行训练,结果发现,虽然儿童的这种能力稍有提高,但是他们认为这种提高不足以证明儿童对这一概念有了真的理解。
Flavell等人(1986)用表面一现实区分任务训练儿童。结果发现16个儿童只有一个在后测中成绩提高。Taylor和Hort(1990)也采用表面一现实区分任务训练儿童,得到同样的结果。
(2)训练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
Appleton和Reddy(1996)将被试为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者给控制组儿童读故事书,让实验组儿童看短片,里边的人物有某种错误信念,实验者与儿童讨论。以意外地点任务训练儿童,而前后测测查了儿童意外内容任务的成绩,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无论是经过训练的意外地点任务还是未训练的意外内容任务,训练组的成绩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
Slaughter(1998)采用意外内容任务训练3-4岁儿童,他把儿童分为信念组、图片组和控制组。信念组接受意外内容任务训练,让儿章回答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图片组接受错误图片训练,如桌子上的图片内容和图片旁边的实物不相符,让儿童分别回答桌子上和照片上的东西是什么。控制组接受数字守恒训练。一共两个训练系列,时间2-3周。儿童全部接受6个后测任务,即错误信念任务、表面一现实任务、视觉观点采择任务、错误照片任务、错误图片任务和数字守恒任务。结果信念组在错误信念任务、表面一现实任务和视觉观点采择任务中的成绩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这个研究证明心理理论可以被成功训练。
Guajardo&Watson(2002)使用故事阅读作为训练模式,实验者给每一个儿童读包含心理状态推理的故事,与儿童讨论心理状态内容,并鼓励儿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结果发现,训练组错误信念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
Peskin和Astington(2004)也使用阅读的方法训练儿童,把故事中包含的心理状态的内容分成外显的和内隐的。两个组的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的成绩都取得了提高。
3.1.2 训练产生的是近迁移还是远迁移
训练结果产生的是近迁移还是远迁移的说法不一。
Appleton和Reddy(1996)对儿童错误信念的训练结果表明训练达到了远迁移效果。
Sweettenham等人(1996)有关训练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是任务特殊性的,只能发生近迁移,而没有产生远迁移效果。Meredith等人(2000)采取小组训练的方式,采用了更加严格的筛选被试的标准,选取同时不能通过意外内容任务和意外地点任务的3岁儿童为训练对象,采用错误信念任务作为训练任务。研究结果没有发现远迁移效应。
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心理理论进行了干预研究。
杨怡(2003)以意外地点任务范式对儿童进行训练,训练共有3次,每次训练都采用图片和玩偶两种形式,后测中采用意外地点范式和意外内容范式检测,结果显示训练方案提高
了儿童完成近迁移任务的能力,但训练效应却没有迁移到未训练的任务中。
王丽(2006)选取不能通过两个经典心理理论任务的3-4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实验时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两个实验组,一个采用自然概念的训练,给儿童讲民间有关心理状态的故事;另一个采用意外地点任务来对儿童进行训练。控制组则进行数量守恒任务的训练。训练4次。后测对全部儿童进行意外地点、意外内容和表面现实任务的测查。结果表明,存在训练效应和持续效应。
赵晓玲(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通过错误信念训练提高了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训练只出现了近迁移,没有出现远迁移。并且,意外地点的任务训练最终没有迁移到意外内容中去。
胨友庆采用视知觉训练、情绪理解训练、和愿望认知训练3种任务作为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认知训练促进了儿童对他人信念认知的发展,训练产生了远迁移。与赵晓玲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陈友庆的研究有效的探明了训练的泛化性。
邓赐平以正常儿童做为被试,通过装扮认识方面的训练,研究表明装扮游戏能促进幼儿对信念等心理状态的认识。
3.3 研究不一致的原因
训练结果的不一致主要可能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1)训练对象的差异。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状况影响训练结果。Cle―ments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训练仅对那些对心理理论有内隐理解的儿童有作用。(2)训练强度不同。Taylor&HoG(1990)的训练之所以没有成功,很可能是因为其训练任务只用了一个环节;而Slaughter(1998)则运用同样的任务训练了两个环节,结果证实了心理理论的训练效应。(3)训练形式的不同。也有研究证明,错误图片和错误照片任务的训练结果要好于错误信念的训练,训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4 现有干预研究的不足
纵观心理理论干预的一系列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很难排除神经成熟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大多选取那些在前测中未通过任务的儿童做为被试,儿童后测中的成绩表现,很难说明是自身的成熟还是任务训练的结果。
4.2 难以把握周期和强度
目前研究者们在训练次数安排,训练周期安排上不尽相同,很难确定训练的最佳形式。
4.3 较少关注实验材料的熟悉性和后测任务的关系
一些实验在前后测使用相同的材料,结论推广时很难排除熟悉效应。
4.4 忽视训练任务的难度差异
心理理论的任务难度本身就存在难度差异,在训练的对比实验中,面对不尽一致的结果,我们单纯的把结果解释为训练效应,还有待于商榷。
4.5 因果关系的研究解释困难
在赵晓玲(2007)的研究中就不难发现:即便错误信念训练可以提高儿童含交流动词的句子补足语水平,也很难解释为错误信念是语言的前因变量。
5 展望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有望在以下方面改进。比如,在被试的选取上,选择更有代表性的被试群体:在任务选择上,注重前后测及训练中的任务的同质而不同一性;在因果关系的研究中,充分利用高级统计技术,在干预研究之前先做出结果模型,运用结构模型中的自变量去干预因变量;发展相关特质的干预研究,探讨心理理论的获得的机制:与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研究相结合,给出干预研究更为有力的证据等等。
总之,当干预研究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有望看到心理理论在教育和临床上更为广阔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训练对3-4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2]赵晓玲,不同训练对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7
(3]陈友庆,儿童心理理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55-178
[4]沈悦,陈健芷,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J],学前教育,2009(3),31--34
[5]杨怡,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1)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2)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较大。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