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9 15:53:03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1)

一、校长要自我突破。翁老师说:“所谓自我设限是因人为设定精神框框而丧失发展空间。”翁老师以跳蚤实验等一个个例子来为我们做了生动的阐述,让我深深理解到我们总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自我设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下意识地设置一个自我保护的状态,在这种自我保护状态下,我们的说话、做事等等会不自觉地设置成一种自己感到安全的方式。但这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状态也并不一直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它的另一面就是自我封闭。我们把自己的心灵围上防卫的栅栏的那一刻,也为我们心灵的成长壮大设置了重重的障碍。自我保护的状态越强,我们心灵的栅栏越厚实也越顽固。

而我们要成长要进步,就要学会不断地自我打开,哪怕这种自我打开有时会受到一些伤害。因此学校需要校长有冒风险的勇气,需要有披荆斩棘的艰辛,大胆地自我“突破”和再“突破”精神,才能使促进学校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校长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和掌控能力。

翁老师说校长在自我突破的基础上,还有具有领袖素质、良好的掌控力、影响力,要有宽容、公正、坚韧的根性。所以校长要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和掌控能力,校长应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互相支持不拆台,做到思想同心,事业同干,做到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把握好领导班子建设、职工的思想进步、学校的科学决策等问题。校长要公道正派,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带好班子,去影响教职工。校长应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教育渠道,少一点发号施令、少一点空洞说教。尊重、信任班子的每一个成员,让他去想办法、出思路,遵循现在是同事,永远是朋友的理念,从各方面关心好每一位同志,建立好友谊。

当天下午短暂的开班式后,就开始进入紧张而实效的培训学习中,几天下来,先后有多位专家登台亮相,精彩纷呈。有学院副院长张家骅教授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问题、视角和对策》、学院校长研修部林宇教授的《小学课堂教学诊断探析》、于文安副教授的《文化管理的优势及建设策略》、邹开煌教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位特点功能及实施》、以及福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翁乾明的《校长的元认知与自我突破》等专题讲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2)

1.参训学员要端正态度,转变角色,虚心学习。各位都是来自各个岗位的教师,在走进这个教室的时候,就要以一名学生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学习班培训期间务必严格遵守各项学习纪律,遵守法律法规,对个人及班级的名誉负责任,做一个好学员。

2.培训学员要自觉遵守培训班的各项纪律和要求,学习期间,不得缺课、迟到、早退,遇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请假须经过所在学院领导签字并盖学院公章。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70-02

1 前言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也产生积极影响,对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探索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很多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学科教研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积极争取教学科研的指导,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打破了教学信息化应用瓶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 以教科研为引领,重视重难点突破

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 现代化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法指导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科研活动要重视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活动。毋庸置疑,近年来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多以教学为主要方向和培训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不足是对学法方面有所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学法指导方面的培训与创新思考就变得格外重要,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其次,教科研要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法指导活动,学法指导应更为具体有效。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要以软件模板的运用指导为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1]。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依情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答疑、练习和评价等。如师生社交软件的下载、使用,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更为真诚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法指导路径。

另外,避免不加选择、无限制地滥用软件技术。目前有很多学习软件充斥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诸多的作业完成软件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运用这些软件内容,可以将自己认可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法指导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设计的学习情境,给予的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教科研组织要针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进行教师的教法指导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学会应用,提高技能,如微课制作、动画制作、多功能文档制作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教师才能够经常性地使用;如果只是“会”而不是“熟练”,那么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师还是会减少使用的频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还是无法得以完整实现。

其次,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桥铺路;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增强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学生常在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化辅助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

3 在应用中深化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努力提高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校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 首先,学校网络宽带及设施要符合应用要求,保证学校网络接入水平、设备条件符合标准,实现全覆盖,支持课程与网络的整合。其次,学校要配备并及时更新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终端,如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画图软件等,以及可视化集中控制、数字化双向视音频、网络电视直播、课件点播、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智能广播等资料设备等。

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培训活动要重视阶梯分层次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尝试采用“课程学习+资源分享+线下实践成果+网络研修+论坛研讨+网络作业”的模式,引导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全面掌握培训内容。中、高端培训活动的内容要以贴近教学的内容为主,如“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Science Word的初步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制作”等。另外,在具体培训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地设置学习内容。如三维动画制作的技术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教科研组织在培训活动中要设置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建模(包括场景、角色、道具的模型),为设计的场景进行动画制作,运用灯光、镜头的技巧,最终把渲染和特效输出的序列帧导入合成,为其校色,添加o助效果,最后完成设计等内容。还可以利用动画构建理科学习的微型世界。许多微型世界已被开发,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中。

4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持有效性教学

坚持实效,避免追求形式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首先要求避免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教科研组织要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学习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与一线教师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然后具体地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实效性,避免轻视教科书上的某些知识点[3]。其次,要在培训中强调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界面制作要合乎自然,切忌过于花哨,以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要朴实,交互不能很多、很复杂,避免造成课堂操作的手忙脚乱;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全面摒弃传统的东西,不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另外,教科研部门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发现教师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将问题整理起来,然后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及培训。

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课件要精心制作,避免粗疏凑合。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影响教学效果。教科研可以组织教师联合建设课件资源库,支持教学应用。此外,教科研部门还可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指导并与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包括:PowerPoint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软件,操作方法简单,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幻灯片类型的课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Authorware是课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软件之一,能把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整合在一起。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科研部门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有效化解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促进教学信息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4)

1、现状调查

平煤集团一矿,年产原煤400万吨,是河南省最大的现代化生产矿井。平煤一矿职教中心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得了国家三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非煤产业三级安全培训基地的资质,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得知,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工作靠原来的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煤矿企业是要以生产为主,如果职工都去参加培训了,必然影响生产。另一方面:职工参加安全资格培训持证上岗,是国家法律所规定。

2、原因分析

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将产生培训与生产矛盾的几种重要因素进行确认如下:

(1)培训与生产矛盾突出原因之一,是培训模式落

后。经过对2003年――2005年的培训模式调查,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普通教育模式,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加,生产与培训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2)教学方法单一。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

教学为主,学员到校参加脱产培训,教师课堂上讲课,学员坐在教室听。教学形式枯燥无味,加上学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有都有生产任务在身,造成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不理想。

(3)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广泛。缺少现代化教学设

施,如:电话教学设备,电视教学,网络教学没有运用,造成培训覆盖面小,培训空间也只能限制在教室内,培训时间也只限于在校学习的时间。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以上几点是造成工学矛盾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不是能找到一种既不影响生产,又能让职工按时参加安全资格培训的办法那?针对造成工学矛盾的原因,我们认为: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规模,实施全方位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能力和效果,才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概念和内涵

以往的安全技术培训模式是从普通教育模式嫁接过来的,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如果完全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必然有不适应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培训的先天不足,煤矿开展安全技术培训更是如此。普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普遍经过系统的师资专业知识学习,学习对象都是青少年和儿童,他们记忆力强,教学理论性强,学习内容都是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时安排全国统一,学习时间也是固定化、程式化的。而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来源大多是从生产一线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资专业培训,缺乏教学技巧,在培训教学岗位时间长了,脱离生产一线,所掌握的知识往往落后于生产实际,培训教材也很难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学习对象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记忆力也不能和少年儿童相比,又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在身。很难安下心来坐在教室学习,因此,学习效果和质量也难以保障,平煤一矿是一个特大型矿井,有井下生产人员6200多人,按照有关规定大多数职工必须参加安全资格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按照以往的培训模式,无论是从培训规模,还是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都难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三、主要内容和做法

1、全方位培训主要包括内容:

(1)、送教下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把如:皮带队、运输队、放炮队等这一类工种集中的单位,采取送教下队的方式,如:安全资格复训,把教学大纲规定的36课时分解到一天1.5课时,利用基层单位每天的班前会和班后会讲课,这样原来需要一个星期36课时的教学就分解成一个月每天1.5课时,每天同一教学内容讲三遍,一个工作日下来所有职工都能参加学习,在管理上同在校教学管理一样,选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下到基层单位,严格按照有关部门教学教学大纲规定和教学管理制度组织教学、管理和考核。虽然教学周期长了,但可以同时对很多基层单位进行复训,这种方法基本上能解决培训与生产的矛盾。

(2)、集中教学方法。就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那些分散到各单位的工种集中起来到职教中心参加复训,如:井下电钳工、采煤机司机、支架工等这一类工种,大多数基层单位都有,每个单位抽出几人参加集中培训,采取集中教学的方法不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网上远程教学方法。为了确保送教下队和集中教学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不受影响,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平煤一矿局域网这一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平煤一矿早就建立了局域网,各基层单位都能随时上网,一矿职教中心在一矿网站上开辟了职教之窗栏目,把安全资格培训内容,制成教学课件,在网上定期。

(4)、电视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矿电视站,把安全资格培训内容制成电教片,相同内容每天分三次播放,使全部职工在不同时间段都能观看。

2、提高培训能力。

(1)、增加能容纳180人的电话教学教室一个。加上原有能容纳80人的电话教学教室一个,使同时参加电化教学能力规模达到260人。

(2)、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任基层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一矿职教中心的兼职教室,弥补专职教师人员的不足,使教师队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

四、实施

1、送教下队,采取送教下队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搬到基层,在安全资格复训中,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每期36课时分解到每天1.5课时,这样既不影响生产又使职工按时参加了复训。2006年7月――2007年11月共下队送教36期1296课时,培训职工4380人。

2、集中教学的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2006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集中教学方法,共开办各类安全资格培训班31期,培训职工1426人。

3、网上教学,2006年7月~2007年11月以来,一矿职教中心年在一矿局域网站上通过职教之窗栏目。安全资格培训(复训)课件50多件。安全技术培训覆盖了一矿部分生产单位,区域和家属区域,无论在培训的时间上和空间上,还是在培训内容上,基本上满足了职工学习安全技术知识的需要,特别是对正在参加培训的学员,有更多的学习技术知识的空间和时间。

4、电视教学。2006年6月~2007年11月以来,一矿职教中心通过一矿电视站,共播放煤矿安全知识电教片《井下电钳工》,《采掘班组长》、《机运班组长》等安全培训知识电教片36套。有效的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深受职工的欢迎。

5、装备电化教学教室。2007年1元月一矿职教中心装备了能容纳50人的电化教学室会议。2007年11月底,职教中心以对原有能容纳80人的电化教学教室进行了设备更新改造。对原有的能容纳180人的普通教室,进行了电化教学设施的装备。使同时能上电化教学总能力达到310人。基本上满足了开展电化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扩大了教学规模。

五、效果检查

从统计中看出,2007年培训人数为4343人。由于这期间大部分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生产人员安全资格证书进入复训期,另有有很多职工又兼职其他工种,持双证甚至三个资格证上岗),因此培训人数远远大干2006年以前的人数。但是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当,有效的缓解培训与生产的矛盾。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5)

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暑期集中培训,紧紧围绕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一、深入调研,根据参训教师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雪中送炭”的项目定位,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切实解决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在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先后进行了两个轮次的调研活动。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将培训目标聚集在了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题。针对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困惑,项目组调研获取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3个最主要困惑:“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何科学地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参训教师还要求项目组针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教学研究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量体裁衣,为提升参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

根据对参训教师的调研结果,结合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背景和特点,项目组与多方人员经过多轮次的论证,精心设计了内容高度续接的培训内容和研修活动,并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会上从新课标的多层面解读、国内外儿童英语阅读研究的前沿理论学习、来自北京市的优秀阅读教学课例观摩、实践模拟和专家点评以及论文写作指导等多个角度和层面为参训教师展开了深入系统的讲解和指导。

在课标解读层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处长从国家战略和政府视野角度以国际对比的方式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在参训教师对课标、阅读前沿理论以及阅读教学实践有了较为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项目组邀请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小学英语教育著名专家李静纯老师为参训教师深入解读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阅读研究前沿理论学习方面,项目组围绕着参训教师对于教学策略构建的需求,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深入讲解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规律——儿童脑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和汉语背景儿童的英语阅读规律。王文静教授所做的《中国儿童英语阅读研究与实验》、罗良副教授讲述的《小学生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李燕芳副教授为参训教师分析讲解的《儿童英语阅读的关键技能——发展与促进》等系列报告帮助参训教师深刻了解了儿童英语阅读的两大规律;杜霞副教授讲解的《图画书与儿童阅读》和解会欣老师与大家分享的《选择适合儿童的英语阅读资源》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此外,项目组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大望路小学的赵红枫老师与参训教师分享了所在学校在“英语特色校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以上讲座的内容彼此呼应,以“理论解读+实践指引+经验分享”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实现了对英语阅读教学规律的深度理解与学习。

在课例观摩方面,项目组特别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的一节优秀阅读教学课例,并邀请了做课教师李润利与参训教师一起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反思,为教师实现阅读理论学习成果“落地”课堂教学提供了示范。

为帮助参训教师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层结合,本次培训会以“情境浸入”的学习方式,组织了一次“小学英语阅读课模拟”评比。由大兴区、房山区、怀柔区和延庆县的老师分区县展示一节20分钟的阅读微格课,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解会欣老师、北京市教研中心小学英语教研员王建平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李静老师等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

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项目组结合调研结果认真分析了参训教师在阅读教学科研方面的困惑与不足,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副主编林静博士为大家讲解了《教师如何写论文》,针对目前教师在论文写作方面的困惑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构建“无缝隙”的组织管理体制,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

项目组为了保证充分实现项目的预设目标,在充分发挥已有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围绕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活动设计和评价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事实证明,这些精心设计的组织管理策略,为本次培训会取得圆满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多举措并行打造教师研修共同体

合作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以及为后续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本次培训在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2012年7月15日报到当天,项目组引导参训教师以区县为单位组建了班级,推选出了班委会成员并组织教师们为自己的班级制作了班旗、拟定了班歌和班级口号并发放了统一的班服(见下图)。此外,在后续的培训活动中,项目组以评价墙为核心的过程评价体系,激励着参训教师们以合作方式参与到培训学习活动中。

2.周密设计,多方式推动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和体验

在学员管理方面,项目组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吸引着参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和活动当中,规避了频繁考勤等硬性管理措施可能引发的抵触情绪。

值得强调的是,每一天的活动设计,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与培训内容高度续接。2012年7月17日晚间安排的电影赏析活动,所选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一个极具绘画天分和创造力的阅读障碍儿童在传统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怎样在尼克老师的爱护下大放异彩的故事。许多教师在看完电影以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而后续讲座中培训专家以小主角为例子的理论讲解,也因为教师们在情感上的深刻触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再比如图画书制作活动,当阅读研究前沿理论讲座中与图画书相关的内容讲授完毕之后,项目组及时安排教师着手设计和展示图画书。在制作图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回顾、反思和整合相关讲座的内容与要点,在设计出精彩的图画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相关讲座内容的不断强化和深度理解。在本次培训活动中耗时最多的模拟阅读微格课的准备和展示,更是以情境浸入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实现对所学理论的深度理解以及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此外,充分发挥过程评价制度在提升参训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研修共同体和参与式活动设计,为教师们参与培训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如何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研修活动中来,需要过程性的评价管理制度。本次培训,利用评价墙和多种奖励措施,实现了对班级、教师个体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过程评价。通过细化评价标准,不仅为教师营造出了宽松的培训成长环境,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分享学习成果的积极性以及集体荣誉感,保证了培训活动的活力与质量。

四、精细化服务,促进培训活动质量升华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是一次大型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千头万绪的会议服务工作对项目实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保证参训教师们能够以饱满的状态在舒适的培训环境中学习提升,项目组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详细分析了会议实施的流程与工作,制订了“会务实施分工表”和“会议组织流程及进度核查表”,保证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负责人,以完善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措施,确保项目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为高质量的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保证。

在会前准备阶段,项目组为参训学员精心制订了会议手册,将培训期间的注意事项和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向参训教师做了详细的介绍。围绕着活动设计,项目组准备了十余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和道具。在会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于住宿、用餐、培训会议现场服务以及医药保障等各方面工作都强调不仅要从参训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还要做到比参训教师们多想一步,用心、用情为参训教师们提供发自内心的热诚关怀与服务。

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的结业典礼上,项目组以短片的方式和与会人员一起回顾了本次培训从报到之初到结业典礼的整个过程。这部精心制作的特别礼物,在短短的10分钟时间里用一幅幅活动剪影激起了广大学员们的回忆,引领着大家重温了在这5天共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到浓处,老师们也随着短片情节的进展或是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发出会心的笑声,或是红着眼眶甚至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五、培训成效及下阶段工作展望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尽管只是整个培训项目实施计划的第一阶段,但是培训效果已经得到了初步彰显。在5天的集中培训中,参训教师们通过聆听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专家的精彩报告,对儿童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对影响儿童英语学习的关键技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对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利用图画书进行阅读教学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通过录像分析,教师们和专家一起对小学英语阅读课进行了解剖分析,对利用图画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及活动开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上模拟课并与专家进行现场互动,教师们亲历了英语阅读课,解开了长期以来心中存有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对教育电影的赏析,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感动;通过每日作业与展示,教师们与大家分享了每日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展示了北京市新一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风采;通过论文写作指导,教师们了解了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研究,为实现“从发展到卓越”的转变,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的小学英语教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本次暑期培训活动结束以后,项目组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有学员写道:“对于本次培训,我认为可以用‘多元聚焦、前后续接、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来概括。期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类似模式的培训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实现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次培训会围绕着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前沿的通识理论培训、高端的课程标准解读、直观课例的观摩讲解、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以及专家学者对我们的阅读模拟课的深入点评,所有的这一切,都从方方面面丰富着我的素养。”还有一位全程参与暑期培训的教研员特意发来信息:“本次培训让我听到了从未听过的讲座,读到了从未读过的书,看到了从未看过的电影,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培训体验。”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本次项目的后续环节,项目组将邀请北京市和全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走进4个区县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对接受本次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进式指导”,帮助其构建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型。项目组还将通过带领优秀学员外出游学,进行优秀课观摩体验等方式着力打造出北京市的“金色种子”,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和学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整体素质。此外,为了跟进和帮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项目组搭建完善了包括电话、电子邮箱、QQ群、飞信群、门户网站、博客、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方式在内的多种交流途径,保证参训教师能够及时获取项目专家的指导帮助并了解其他区域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以此助力培训内容高质量地迅速转化升华为教师们的实践探索,实现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领导发言

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 李海燕

北京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后,北京市以此为依据,先后制订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两个纲要是指导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我们北京市教委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规划纲要展开的。

在规划纲要中,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国家的规划纲要还是北京市制定的纲要,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师德为先,教师为重”。好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教师培训。培训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今年,我们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列出了10项重点工作,并把远郊区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质量提升放到了这10项重点工作的前列。此外,我们还有“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首都教育家培养”等多项各有侧重的重点工作规划。我们希望能够依托我们北京市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和北京市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打造出一支北京市的名师队伍。

本次培训在立项之初,北京市教委与项目组织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讨。教委对培训团队的要求就是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立足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内容设计。培训团队根据这个要求与我们教委一起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体系,构建了生态型培训课程,精心制订了针对远郊区县教师发展实际的“低压力、小步子”的教师成长体系,以持续跟进的方式为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本次培训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在这个培训当中,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们享受到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高端培训。通过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参训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指导和解答。在本项目后续的工作计划中,项目组的专家团队还会深入到教学一线来为教师们面对面地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并且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周期的培训,远郊区县的教师们能够获得非常大的收获和提升。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主任 穆甫国

作为一名区域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从事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我曾参与过许多次由不同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的培训学习,也听过许许多多的讲座。通过这些培训和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简而言之,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本次项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策略、培训方式,与我们历次参加的培训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新意和不同。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本次项目第二阶段的“构建生态型培训课程”,届时项目组会把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远郊区县,北京市的特级教师会与大家同台做课,他们在听了我们的课以后,会给予我们手把手的指导和点拨。作为一名参与教师培训组织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把培训与我们的课堂结合起来,是教师们最为期待的培训方式。

对于本次培训项目,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好!我们房山区的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本次培训项目,选派了全区最好的小学英语教师前来参加培训。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本着争当当代新型的优秀教师这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训中想方设法地努力打造自己,不仅要争取在本次集中培训中把先进的理念学到手,还要努力实现所学的先进理念能够落地课堂教学,为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感言

北京市延庆县西屯小学 吴敬华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作为远郊区县的老师,我深感我们农村的家长和学校在为学生们提供优质英语读物的能力方面是有限的,我们一线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果说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观学校和家长在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那么提升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可以说,本次培训会的举办切中了我们一线农村教师的需求。

本次培训会,在让我获益匪浅的同时,也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知识素养和研究视野方面的不足。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本次培训所得的同时,我也深刻地明白,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我必须坚持按照培训项目所期待的那样,做到在“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在不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把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意识建构到自己的教学模式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校 罗守利

可以说,这五天的培训让我感受多多、收获颇丰,但是又让我感觉意犹未尽。因为,这五天的学习,我们就像是一台电脑一样,在项目组的精心设计之下,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基础汇编成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程序”,并存储在了自己的“硬盘”之中。但是,这些“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都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因此,对于这次项目的“持续关注”特点,我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会在假期认真研读项目组所发放的学习材料,不断回顾培训的内容,与同事一起打磨切磋新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在下学期开学以后尽快以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来实践本次培训中的学习成果,认真反思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在项目后续的“生态课程建设——专家走进课堂跟进式指导”实施之时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引领学生们更加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成长。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 崔维维

以往的培训会,在面上铺得比较宽广,各种讲座彼此之间的接续性、关联性是非常小的,我们在讲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如果不能得到当堂解决,往往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本次培训会,将培训的焦点定位在了英语教学的重点课题阅读教学上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讲解,培训内容能够做到相互呼应、彼此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领会培训的内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为接下来的实践尝试打下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另外,本次项目的持续性和跟进指导,也让我这种新手型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以后,我们还有机会得到项目专家深入课堂的指导,还有机会去其他省区交流研讨。另外,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群、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多种途径,我们能够及时得到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以前的我而言,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能够得到但又特别热切地盼望能够得到的宝贵成长机会。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7-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与重要支撑,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所谓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过程。为此,需要人才供给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为产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①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方面的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关于人才需求变化及培养综述

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有两类人才供不应求,一类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另一类是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而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调整人才培养层次

辜胜阻、王敏、李睿认为,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二是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三是数以亿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②

3.高等教育大众化伴生出大众化和多样化的人才结构

根据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资深教育专家王一丹博士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两位专家学者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成果显示,由于白领工作职位的大量饱和和蓝领职业在未来10年的需求,加上逐年增加的求职者,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将有超过四成比例的人成为蓝领工作者。③

4.教育发展方式关系到结构性就业与失业

贾继娥、褚宏启认为教育结构调整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诸种转变方式中居首要地位。教育结构调整的要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④

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中国经济只有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两方面的转型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⑤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它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⑥

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对生产力和市场资产的投资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工资收入是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益也就越高。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⑦

6.为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人才需求结构化教育服务

从企业所需人才的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最多,对博士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人才上。从调查中发现,企业更看重的是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而非学历。具体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现状

笔者针对指导的学生课题组调研报告《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现状调研――以宁波为例》,总结了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少系统的指导

在就业之前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或者是否做过职业规划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有49%的同学做过职业规划,而有51%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比例上看各占一半。据接受访谈的毕业生讲,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如何做职业规划或者怎么去做就业前的准备,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

根据对毕业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数据统计,超过80%的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其中仅有24%的学生参加了就业指导课程培训,76%的学生没有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培训。

2.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未来岗位对接的认识模糊

通过问卷,针对“您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否注重与社会的对接”的问题,有2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教育不注重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对接。有75%的受访者则选择了“一般”选项,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培养人才注重与社会的对接。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未受重视

如图1所示,“您认为毕业生就业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选项的分别为72%、64%和60%。当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未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是否会考虑跳槽”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便会考虑跳槽,这样的人不受企业欢迎。因此,企业更愿意招聘敬业爱岗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能力的毕业生。

如图2所示,就毕业生就业具备的能力调研分项统计来看,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两个选项为100%。毕业生想要有好的职业发展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口头交流和写作技巧。而在调查中,受挫、抗压等心理素质占93%,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为91%。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备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措施

1.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1)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面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⑨

(2)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⑩

2.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加强实战训练

(1)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1)完善和调整课程结构。职业素养应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增设适应行业要求的课程群;设置基于专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通用能力、技术特色的课程模块;改革公选课,实施适合行业需要的文科与工科互补的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教育,并设置职业资格考级科目供学生选学。

2)利用和挖掘工作场景资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人角色训练。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开发和利用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资源,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技能,形成对专业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

3)贯穿于教育管理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的实证研究对班级管理作为实践课堂活动进行探究。人人担当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能力;重视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讲评和指正;加强对认识实习的管理,补充和完善认识实纲。笔者以个案班级为单位,通过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为学生将来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及顶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就业需要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大学生就业上岗尺度是以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的实际标准来衡量。为此,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生零适应期、准员工化。当前大学生就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份工作,只有解决了生计问题才有可能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因而职业能力是第一需要。为此,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觉制定并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发展性和主动性为基本特征,以自主性、整体性为主要目的、以人格塑造和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项目化综合性实训。

1)引导学生进入职业人的角色,结合专业特点安排学生选择课题,要求深入企事业单位,采访与未来工作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形成PPT。通过班会交流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要求对接的理性认识,并从观念到行为均作出正确的选择。

2)导师制。导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建议,并指导学生设计并参与课题的研究。

3)增加基于职业化的实务项目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能力的提升。

3.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1)职业培训机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制定的,在制定之时很难预料几年之后社会的需求状况。根据教育部要求,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高校对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必然导致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专业和数量、质量需要与高校的培养之间产生不平衡,造成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作为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职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用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针对大学生与就业矛盾的难题,职业培训机构能更好地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成功对接。

(2)借鉴国外的职业培训经验,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1)职业培训适应社会需求,缩短技能的淘汰周期。美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识到社会生产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大的灵活性,需要增加更高技能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使一些技能的淘汰周期变短。为此,重视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加大了职业的培训力度:一是1994年正式成立了“澳大利亚全国职业培训研究所”;二是召开全国职业培训会议;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较系统的“职业培训训练制度”。英国新设立了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在全国有9个下属委员会。

3)免费培训的对象、方式及运行机制。瑞典、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伙伴培训”机制主要是在美国实行,培训机构签约后按合同实施培训计划,并获得政府拨付的培训资助。

4)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法国在一些行业实行培训机构、企业和学员三方签订“培训与聘用”合同的办法,并在培训结业后至少到签约企业工作1年以上等条款。

4.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培训的服务机制

(1)设立结构性就业研究机构或职业培训部。为适应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需要,着力于教育改革和调整的研究,或是借助职业培训学校的平台,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为培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实践模式。

(2)重组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下学生工作的重心,学生处与教务处联手建立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教学联合工作中心。为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的问题,搭建相关信息和社会实践实训工作平台,共同负责对毕业生岗前培训及考评。

(3)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档案工作。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化教育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凭证式材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以利于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进行自我管理,并作为大学生择业应聘工作岗位具备相应条件的支撑材料。

(4)加强师资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外,具备相应职业化的工作状态,应该掌握专业相应的技能,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专业领域的职业技术资格的考评员,形成考评专家库,以利于指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以便学生顺利就业。

(5)建立健全毕业生岗前培训合格考评制度。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考评标准;毕业生职场通用能力的考评标准;毕业生具备职业技术资格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评标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考评标准。

注释:

①②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③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④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⑤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⑥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⑧来自《2012年杭州市十大产业及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⑨人社部财政部: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享补贴[EB/OL]..

⑩来自《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2]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3]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4]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8)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94-03

英国教育学家艾格莱斯顿曾指出:“在课堂上,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制定决策,甚至可以说,制定决策就是教师的中心任务。在判断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等的过程中,都包含了教师的决策。”教师的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其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决策现状却并不能让我们乐观。据此,本文认为,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应以提升农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决策能力作为突破口。

一、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决策上主要表现出决策意识淡薄、决策目标偏颇、决策经验化和决策主观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水平及课堂教学的效果。

1.决策意识淡漠

经调查发现,目前92%的农村教师认为,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课前做精心准备。他们认为,这些准备可以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不过,他们的准备大多只集中在上课所需知识、器材、多媒体课件、课堂导入方式、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安排等教师认为自己可以把握的方面,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多种准备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这种观点,很多农村教师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方案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很多农村教师看来,课堂教学方案仅有教师准备的那一种,课堂情境是简单、清晰而易于把握的。他们忽视了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他们课堂决策的意识整体上看比较淡薄。

2.决策目标偏颇

教师课堂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教师要明白某课堂课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明白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及实现这种期望的手段是什么,明白学生在课堂上的哪些行为是合适和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和不可接受的。清晰和完整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选择。然而,由于受赫尔巴特主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农村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置于对教学内容的提供与传授上。也就是说,为了在课堂上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很多农村教师对课堂的处理都指向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来精选教学内容,同时选择有效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处理的方式实质上属于控制主义的方式,其根源是农村教师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和心智的成长纳入到自己决策的目标之中来,没有认识到课堂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来。

3.决策经验化

课堂上的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常常使有些教师晕头转向,他们不知道如何对之进行筛选和过滤,不知道该如何对之进行分析。于是,这些教师潜意识中的逃避决策的想法就起了作用,即他们往往会凭借直觉和经验对课堂上发生的状况作出反应。应该说,借鉴以前的经验来处置课堂上发生的状况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很多农村教师只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以前的经验中,所以这种经验就会被他们反应性地甚至是程序化地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因而对自己就形成了一种束缚,农村教师对课堂问题的处理也因此就走向了僵化、独断和封闭。

4.决策主观化

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教师认为,课堂情境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其决策只能在课堂上做出,所以也就不需要拟订决策方案,而只需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就行。这种将决策等同于简单地拍脑袋的看法容易使农村教师放弃对解决问题途径的探寻,容易使农村教师放弃对课堂问题准备备选方案的必要准备。课堂决策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秩序的不稳定或不完整,它实质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二、影响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因素分析

1.目标

影响农村教师课堂决策的第一个因素是课堂教学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它是教师确定自己的课堂决策的前提。教师教学的目标越明确,他就越能恰当地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该目标上,越能清楚地知道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这可以使教师因课堂上出现了偶发性事件而导致影响教学目标实现时做出即时而适当的决策。为此,农村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确定自己清晰而周全的教学目标。

首先,农村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中的各个子目标的权重进行分析,然后确定一个最基本的目标。确定基本目标很重要,没有这一基本目标,其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在确定这种基本目标时,农村教师还要区分各目标的类型,即区分其中的认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然后再将基本目标和其他目标做一个平衡。

其次,农村教师还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比如,对某些规则的学习是以对概念的学习与理解为先决条件的,所以基本目标中就必须体现出这一点。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可以帮助农村教师准确确立其教学目标的主轴,可以使他们在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时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利用自己的判断力判断出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2.信息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是由原始信息和再生信息组成的。原始信息主要由客观本体信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和主观认识信息(人们对客观本体信息的认识)组成,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再生信息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它具有时机上、明晰程度上、信息源上、信息类别上及信息序上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再生信息的这种特有的不确定性可能使课堂上的信息杂乱而无序,所以农村教师不可能同时对之给予关注,而可能有选择地关注其中的某些方面,这也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农村教师的课堂决策。

3.思维

决策思维的运行是有序的,它包括决策的逻辑起点、决策思维的视野、决策思维的运行路线和决策思维的归宿等。在课堂教学中,农村教师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决策行为的运行路线及其走向。一个农村教师,如果他运用的是经验式的思维方式,那么他的教学决策便多是经验式的;如果他的思维方式是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那么他在教学决策时必定会奉行二值逻辑的线性关系的准则;如果他的思维方式是系统的思维方式,那么他的教学决策就会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由于学生是有差别的个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性与灵活性及共同性与特殊性等方面的需要,这也要求农村教师要有灵活的思维方式。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农村教师的思维还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农村教师不仅要善于顺向思维,也要学会逆向思维和侧向思

维。农村教师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诊断,影响着他们课堂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4.智能

影响农村教师智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他们所具有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个方面。理论性知识是关于“学习者认知的知识”,是可以传递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农村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使用和实际表现出来的知识,它既包括农村教师通过对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知识,也包括他们将某些原理或规则运用于自己特殊的教学情境之中而来的知识。理论性知识以一种静态的、框架化的形式对农村教师的决策产生作用,而实践性知识则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对农村教师的决策发挥着作用。

农村教师在课堂上对信息的感知、定位、选择和处理会受到其实践性知识的影响。他们能否对课堂情境进行理性而非程序性的理解,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情境中的一些潜在的变化是否有较强的意识。

三、提高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能力的教师培训途径

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优化离不开农村教师一系列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所以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就应着眼于帮助农村教师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应教会他们学会利用信息,学会运用集体的智慧。

1.借助对案例的分析,帮助农村教师树立起强烈的信息意识

目前,很多农村教师之所以缺少决策意识,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信息意识和变化的观念。因此,在对农村教师进行的培训中就应采用案例呈现的方式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信息意识。例如,在培训中,向他们呈现案例“小企鹅和妈妈”(案例内容为,在“小企鹅和妈妈”这篇课文的教学接近结束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企鹅长大了,想出去闯一闯。你们说,它还会看到些什么呢?”有学生说:“小企鹅会看到茂密的树林。”有的说:“小企鹅会看到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有的说:“小企鹅会看到了蓝蓝的大海。”这些都属于教师意料之中的回答。但是有一个学生说:“如果我是那只小企鹅,我就会好好地住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哪儿也不去。”)通过呈现这类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使农村教师意识到,课堂情境中的学生的行为或提问并不一定会完全按照教师事先的设计那样发生,它往往会被一些偶发事件而打断。

在此基础上,培训应该打破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应鼓励农村教师就案例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丰富他们对特定教学情境的认识。这种讨论可以使农村教师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会有多种解决方案,所以只有打破自己原有的预设,打破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情境观和信息观,通过某种新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处置,才能对课堂上变化的信息和交错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的应对。

2.通过专家引领教会农村教师掌握搜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师培训作为一种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在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应满足农村教师的基本需要,要把重点放在填补农村教师基础知识缺乏的方向上。为了提升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能力,在对农村教师进行的培训中应将重点放在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的能力上。具体培训途径如下:

第一,通过教授信息搜集的方法引导农村教师实现信息搜集日常化和准确化。

信息是决策的“原材料”,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方案的拟订,都必须以相关的信息为依据,所以农村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正确的决策,就必须以掌握充分的信息为前提。这样,在培训的过程中,专家就要教给农村教师以信息搜集的方法。例如,教会农村教师学会用手工或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通过拍摄照片、录像、录音等方式来获取关于学生的信息;可以通过平时的听广播、看电视、书信来往、旅游访友、闲谈或家访等方式来搜集相关信息。信息搜集的方法讲起来比较枯燥,所以培训中应改变传统的讲座式的培训方式为课例研修的方式,应使农村教师能够将信息搜集方法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对农村教师进行的培训应将重点放在养成农村教师教学反思的习惯和反思的能力上,应设法提高他们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的核心是要合理定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农村教师要学会合理定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学会对问题进行评估,然后质疑它、检验它,这就需要提高农村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反思是指农村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观念和各种具体做法的一种回顾和分析。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9)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10)

10月13日,受公司派遣,我有幸参加2019年党性教育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经过8天的井冈山红色之行,使我收获颇丰,感触颇多。感谢采油四厂给予这次机会,感谢河南油田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也感谢井冈山典训干部培训中心的悉心关照。这次学习使我收获了精神上的宝贵财富,工作上的宝贵经验,也收获了人生路途上的宝贵启示,在学习中更加增进了同志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团队之间的互助互信。

在8天的学习中,我怀着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有关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我们身着红军军装,头戴军帽踏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着体验式教育,进行了红军拓展训练,真实感受在当时艰苦条件下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转移老乡,救治伤员的经历;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虽然只是一小段,还是让我们大汗淋漓,不由唏嘘当年创业之艰难,感叹现在时光美好,当我们临走时当地老乡为我们送唱“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让我有落泪的感动,使我终于知道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在八角楼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且发展,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我们与老红军后代座谈互动、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参观了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主席故居、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在小井红军医院,现场教学老师深情的讲道:“130余名红军伤员的尸体摞成了一座小山......;而我们知道名字的烈士却仅有18位”这让我看到革命先辈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瞻仰“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碑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向革命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和真诚的鞠躬,并当着烈士们重温我们入党时的誓言,此时一切是那么的庄重和自然,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感觉犹然而生,我想这应该就是做一名共产党员要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在学习的这8天中心灵一次又一次接受洗礼、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憾,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我的心灵真的被震撼、被感动,感慨万千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心情激动但又悲喜交加,对革命先烈除了敬畏还是敬畏,对我们党曲折的成长历程,除了敬仰还是敬仰。

多少年,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却是伟大而永恒的,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想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坚守信念,在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我不由自主地敬仰起那种坚定地信念,在艰苦斗争的纷乱年代里必胜的信念。我们虽然不再需要用身躯去换回和平,但同样需要内心充满着希望和信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只有我们内心充实,永远坚定自己的希望和信念,一切烦恼和困难才不会难倒我们。工作中,应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攻坚克难的勇气、昂扬奋进的锐气,充满工作的热情与激情,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以激情打破暮气,以激情去工作,工作也必将回报以更为快乐、更为充实、也更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思想得到升华,党性锻炼得到加强,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党的事业的伟大、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端正思想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廉洁奉公、讲党性、重品行、淡名利、讲奉献,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上一篇: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 下一篇: 非遗文化提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