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职业环境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31 10:19:16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知道,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技术工人队伍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而职业教育正是承担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不断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是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给予职业院校以自然、社会、制度等环境的配套,以让它们有更广阔宽松的环境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政策制度环境优化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下大力抓好组织实施。要把职业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推动职业教育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要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作分工,齐抓共管。要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行业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依法治教,依法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依法维护职业学校及其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行为。教育督导机构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行业履行职责情况的督导检查。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效防止执法部门因利益驱动引起乱收费乱罚款行为,切实保护职业院校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制度,提高层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必须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工商等部门要加大监查力度,对违反规定的用工单位给予处罚。要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经省级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认定,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经费投入环境优化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建立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协调科技、人事、劳动等部门,采取与教育部门联合设立培训机构的办法,免费提供师资、培训资料、实习场所,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投入效益。财政部门要按政府制订的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按学生人数对公办学校予以足额拨付,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努力投入必须的运转经费,并督促社会力量办学主体足额拨付办学经费。省、市政府用于支持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开发等相关专项资金,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

(二)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督促中等职业学校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县区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

(三)各类企业要承担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相应费用。一般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业教育经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2]要保证这些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税务部门要依法落实有关学校和校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三、舆论宣传环境优化

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具体而言,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重普教升学率,轻职教就业率。虽然社会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只有让孩子上大学才有出息,读职业学校则没面子。还有一些家长不愿孩子到职业学校读书,害怕那里问题学生多,担心孩子学坏。在部分职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的学生感到不自信,无法与高学历者竞争;有50%的职校在校生是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所以选择了职业学校;45%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职业学校的专业而选择了职业技术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必须在舆论宣传上大做文章。

要创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制定技能型人才工资指导价位,设立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岗位津贴。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表彰制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先进典型,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举办职业教育成果展览,派出职教宣讲团,到各地进行宣传演讲,挑选各高、中专学校组成大型文艺演出团到市县进行文艺、才艺表演;组织职教技术服务队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宣传有关部门、行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事迹,引导全社会更加积极地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重视和羡慕技能人才、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校园周边环境优化

大部分职业院校周边环境较为良好,但治安复杂、环境污染、交通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敲诈勒索、侵害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屡有发生。二是学校周边的网吧、电子游戏厅以及非法经营的录相厅、按摩室、歌舞厅、出租书摊等边整治边复燃。三是无证及占道经营的摊点是个顽疾。大多数学校门口成为流动摊贩的集中地,很多学校门口的流动油炸煎烤摊及快餐小炒店卫生状况差,严重危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四是学校周边污染尚未根治,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五是一些院校门口就是交通要道,交通警示及减速装置不全,经常造成校门口交通堵塞,时而发生交通事故,每年都有学生因为交通事故致死致残。 转贴于  为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首先要统一领导,加强协调。要专门成立由政府牵头,交通、文化、卫生、工商、公安、教育、建设、城建、环保等部门参与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领导小组,下设日常巡查小组,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各司其职,定期开展巡查,掌握情况,研究对策,出台措施,确保学校周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要完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日常巡查工作小组的职能,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形成部门间工作合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格局,确保学校及周边安全稳定。

其次要严格执法,整治到位。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到有案必破、违法必惩,彻底铲除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小流氓、小混混势力。交警部门要在学校周边完善限速、慢行、让行等警示标志标牌,合理施划人行横道线等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提醒驾驶人礼让学生通行。相关部门要继续开展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洗头房、图书出租等场所的打击力度,严把文化娱乐场所开办的审批关;校内和校门口不得摆放饮食摊点,不得依傍校舍和学校围墙搭建民用建筑等;坚决取缔无证流动摊贩,全面清查校园周边百货零售、食品加工、餐饮等经营活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同时加大对校园周边的环境污染治理,对学校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影响师生健康的企业,要予以处罚并责成限期整改。

五、招生环境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新生人口不断减少,高考人数也从2008年的顶峰1050万降至2009年的1020万,2010年的946万,高校适龄生源逐年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2009的高考录取率为62%,比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0年的平均录取率增为67%。对所招生源主要来自全国各地高考成绩较差高职院校而言,这一增一减两个数据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因为考大学已变得越来越容易,许多初中生也在毕业后选择放弃中职而读高中,还有教育模式多元化也在分流职业院校的生源。生源的萎缩已让各地职业院校感受到了阵阵寒流,保证职业院校稳定的生源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没有生源,职业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采取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政策,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有必要调整,从以招收普高毕业生为主改为主要从三校生中进行招生,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级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且还能利用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优势,拓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校的渠道,以此吸引、引导和制约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分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为他们继续接受更高的教育,不断实现更好的追求和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同时应改变招生中的层次划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需尽快改变高等职业学院被定为第五批招生范围的规定,甚至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一些职业学校在统考之前进行招生,也可以像韩国一样不受国家限制,依学校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招考。再有一点就是降低职业院校的统招录取分数线,让更多渴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因为成绩的原因而被拒于校门之外。

六、就业创业环境优化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76-02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人才需求、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目的,必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其中,包括借鉴世界所有国家一切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受到相当的重视。德国“双元制”是一种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其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指的是企业。“双元制”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任务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学制一般为3~4年,校企联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约三分之一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约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期满,通过考试、考核,可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成为该企业的正式员工。“双元制”模式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基本由企业承担,雇员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可以得到国家一定的补贴,在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和州政府共同承担。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生存、成长的生态环境。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这要看我国是否具备其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笔者拟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期望对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生态环境”关键因素

完善的法规和管理制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有赖于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教育管理制度。在法律层面,德国政府于1889年颁布《工业法典》,规定企业学徒的培训必须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正式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对于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等内容进行了规范。1981颁布《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配套法),进一步提升了原有法规中关于职业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2004年启动《联邦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将 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与 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制定出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从制度立法层面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在具体管理制度层面,为保证培训内容的相对一致性和客观公正性,颁布了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规范企业培训活动、培训规章和企业考试规程的《职业培训条例》。这一系列法律和规章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同时也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法规环境。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3)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及下属各办学点,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方向,其办学系统的构成是基于原江苏电大30多年的系统网络形成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一所具有远程环境特点的办学实体,具有独特的自身办学优势。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规律的条件下,发挥独特的优势,进行江苏城职院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查与分析,对构建远程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从事职业教育的基层工作者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远程教育论文,客观地进行分析并寻求合适的解决途径,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次调查的立足点是针对具有远程环境特点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及办学点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情况,调查内容的设置为4个主题17个分项,涉及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专家调查法和民意测验法,调查的手段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及部分办学点(无锡办学点、常州办学点、南通办学点、昆山办学点、张家港办学点)的

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无锡办学点2008级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9份,调查对象涵盖了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及主要办学点,可以代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专业建设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和状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系统办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态度

 

项目内容

选项

统计数据(人)

百分比(%)

对江苏城职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看法

满意

10

20.4

比较满意

25

51.0

不太满意

11

22.4

不满意

3

6.1

在远程环境下学院是否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要

45

91.8

有一定需要

4

8.2

不一定需要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环境影响因素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ientif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51-03

0 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很薄弱,相对于本科层次的教育,专科层次院校数量和规模还有限,要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提供较好的环境,重视高职院校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

1 研究范围的含义界定

1.1 高职院校的含义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我们研究的主要还是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教育。

1.2 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发展水平指的是教育资源在育人、服务社会及促进教育自身发展方面体现出的效能与水平的总和。它既反应教育现有的发展水平,又反应教育潜在的可能性,是教育现有整体水平和潜在发展能力可能性的综合①。

2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2.1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从大的分类来看,可以分为政治和法律环境、文化人口地理环境、经济支撑环境、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等。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策环境,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国家对高职的重视程度,各种优惠政策。政府的政策越支持高职院校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政府的政策和扶持不足,高职院校发展受限。建国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对高职扶持政策的变化。

法律环境,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法律支持,比如会议条例法律法规等,各种减免和税收优惠等。这些法律越规范,支持的法律环境越多,越有利于高职的发展。

2.1.2 文化人口地理环境

文化人口地理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环境和地理环境。

①社会文化环境,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高,教育发展质量越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越高。分社会重视度和社会认可度。当整个社会重视教育,重视高职教育时,高职教育发展的好,否则发展的慢;当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高的时候,高职教育发展的好,否则高职教育发展的慢。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这个从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可以体会到,高职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和认可。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的高低,影响选择,是重新参加高考复读,放弃学业还是选择继续高职教育。

②人口环境,尤其是适龄人口数及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会影响高职院校数量及生源数量,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因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包括学校规模。适龄人口多,学校规模大。适龄人口减少,学校规模小。同时高中生及其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会影响高职院校规模,高中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越认可,报考人数越多,学校规模越大。反之,学校规模小。我们现在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适龄入学人口在下降,这对高职教育规模的发展是不利因素。

③地理环境,所属地区教育资源环境优势越好,高职院校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越好,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越高。不同地区由于其环境和位置的差别对生源的吸引能力不同。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或所服务的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储蓄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我国在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对较好。

2.1.3 经济支撑环境

经济环境分宏观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是人均GDP,对教育的财政支持等。通过影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质量来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相关性分析,通过回归得出结论,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高度相关(由《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2010》整理得出)。另外,教育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越多,高职教育发展质量越高,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反是。

微观环境是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或所服务的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储蓄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程度及其所属的行业等因素。

经济指标包括:人均GDP、财政教育投入、教育高职投入、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在行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经济依赖和受行业经济波动(经济环境波动)影响)。

2.1.4 高职在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

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可以用:同一年高职在校生人数比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进行衡量,看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发展肯定和其他教育层次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消彼长,争生源和资源。同时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竞争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现在的学生填报志愿的方法,是学生在本科层次充分选择后再落入专科层次,这无形中降低了高职教育学生的考分,对高职教育入学人数的增长不利。因而国家对高职的政策和法律扶持程度对高职发展有重要作用。高职的就业等方面的优势的发展也会提高其与其他层次比较的竞争力。

2.2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指高职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各个高职院校作为同一教育层次,首先在招生和就业中就存在着竞争。内部竞争主要可以从生源占比、优秀级别、教育资源拥有量、学生就业等方面反映。内部合作可以从联合办学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来分析。

3 影响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因素的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发展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发展水平来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影响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总结如表1。

指标的选取依据相关文件、专家访谈和实际工作经验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为高职院校系统外部环境、高职院校系统内部环境两个二级指标。课题组通过编制问卷进行专家调查,根据层次分析法利用yahhp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

通过数据的分析,对于权重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应该重点分析和研究对策。

4 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总结,需要改进和提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从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提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

①放开二孩政策能增加未来人口,对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也能有推动。从人口政策上来看,现在放开二孩政策能增加未来人口,增加新生儿数量,未来增加入学人口数,未来从数量上对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也能有推动。现在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适当提高新生儿出生率及人口质量,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是一个有利的前提。

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会加快。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从教育质量上会显著影响高职院校发展水平。

③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持政策的增加,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国家出台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多,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④加强宣传教育和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想在和其他教育层次竞争中突出出来,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的口碑和信誉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发展,因而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和宣传也不可少,无论在招生和就业及平时,都需要打造良好的形象,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就业渠道,争取得到更多社会认可。

⑤提高就业率,提高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竞争力。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更好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率,就会吸引更多的生源,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⑥在高职系统内部,要处理好竞争和合作。首先要争取与其他兄弟院校合作,甚至联合办学等,提供教育信息共享和教学质量。其次在互相竞争中要形成良性竞争,互相促动,共同发展。

⑦利用好地区优势。经济发展比较好,交通便利,或者历史悠久的城市地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也较大。地理位置和微观经济环境优越的地区,用好现在的资源环境,尽快发展。处于弱势地区的高职院校,要争取通过宣传和招生和就业来吸引更多的生源,提高当地高职教育发展水平。

⑧发挥所属行业的作用,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相对本科院校要有针对性,更好的服务所属的专业和行业,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知识,教育更多的注重实践,了解所属行业产业的最新动态,与所属的行业产业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

5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根据提供的政策建议,不断改善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辽宁教育研究院编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张艺瀛.高职院校发展路径选择探究――基于市场营销理论视角[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黄春华,伟,蓝振师.广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浅析――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科技视界,2013.

[3]辽宁教育研究院,编著.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J].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

[4]刘铱.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之SWOT分析[J].全国商情,2010(10).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5)

作者简介:花海蓉(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资源系,副教授;尹卫东(197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江苏?南通?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SJD880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13-02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作为技术工人,位于一线的生产岗位。尽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都会与环境问题相关联,其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行为将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环境素质,就会缺少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他们的行为就有可能给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当今社会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而环境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得到认可。[1]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既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状况,我们对南通地区部分高职院校500多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环境态度较为积极,环境意识较高

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高职大学生应当具备较高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境态度,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与技能;68.2%的同学表示会积极参加环境保护公益活动,62.7%的同学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25.9%的同学较为关注。这些数据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已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及积极的环境态度,这为他们主动探求环境知识、形成良好环境行为奠定了基础。

2.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度及广度

调查显示,听说过世界环境日、温室效应、蓝藻事件的同学均占总调查人数的85%以上,而能准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化学物质以及蓝藻成因的同学分别只占到51.2%、72.9%及38.6%,这就说明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还较为肤浅,知识的宽度及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3.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环保自觉性有待提高

对学生日常环保行为习惯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同学都能做到“随手关紧水龙头”,而能经常做到“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使用节能产品”的同学分别只占35.3%、29.4%;能经常做到“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及“购物时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的同学更少,分别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7.6%、11.8%。以上数据表明,学生还不能做到将环保行为作为一种日常习惯,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学校环境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较少,且形式单一

对于学校是否经常开展环境素质教育活动,52.1%的同学认为学校较少开展,说明学校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且在开展形式上以校内媒体的宣传为主,而社会实践仅占11.7%。而对于学生最喜欢的环境素质教育方式,有50.5%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实践活动。

二、加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环境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环境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总目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目标,如图1所示。

这三个子目标是相互依存的。其中,意识、态度是基础。通过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激发他们了解环境、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愿望,从而主动地接受、掌握环境知识及技能。而知识、技能是达到良好环境行为的必备条件,良好的环境行为又是拥有正确环境意识的表现,也是在运用环境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受,有利于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2.改进环境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较肤浅,而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知识,完善环境知识的结构,因此,学校作为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主体,应加强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环境素质。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6)

从1980年初建立高职院校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从此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试图运用管理学中的PEST理论来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相关理论介绍

PEST理论是指对于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称为PEST理论。PEST理论是一个简单但重要的工具,它被广泛地使用以帮助使用者理解所处形势下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环境方面的大局面。首先,通过有效地使用PEST理论,可以确保你所做的与影响你所处的大环境的变化保持一致。通过顺应于这种趋势或变化,你成功的可能性就会由此增加。其次,PEST分析方法可以使你避免采取那些超越控制而注定失败的行动或措施。最后,PEST分析工具对于在新的地区或领域开展业务是非常有用的。它将帮助你打破非理性假设,并使你快速地融入新的现实环境中。下面就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个方面对我国高职教育展开分析。

三、具体分析

1.从政治层面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创时期,法规建设尚处于空白,政策建设也比较薄弱。直至90年代中期,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其中第68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在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这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从经济层面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教育部称,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会投入不少于20亿的资金来资助100所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俗称“高职院校中的211工程”)。2005年,总理又宣布“十一五”期间中央将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为100个亿,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投入只是一个方面,且资金至少20个亿,这只是从教育部的角度。并且国家还将有一笔专项资金是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投入,这个实训基地主要是中职的也包括一批高职的,实训基地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预计将投入在25亿左右。此外,还有一笔资金是中央财政对本科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帮助那些家境贫寒、家庭困难、在学校学习的孩子们完成学业。总体来说,首先是要建设示范性院校100所,其次是要建设面对中职和高职的实训基地,最后是面向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总之,雄厚的资金支持将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3.从社会层面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2007年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虽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这份报告认为,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中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居于低端,其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考生及家长们对其不屑一顾。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一方面是高校、普高招生异常火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则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看好而招生却十分困难,两者形成了强烈反差。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而学历歧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无以言表的巨大阴影。

4.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7)

[作者简介]石碧清(1967- ),女,山西大同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闾振华(1965- ),男,四川郫县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39-02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拉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将课程建设划分为合格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三级课程建设体系。精品课又分为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2011年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是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专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重点强化学生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尽量展现环境监测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水质、空气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为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就业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课程培养目标具体表现为:(1)基本素质教育目标。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工作作风等。(2)知识教学目标。掌握环境监测采样的基本方法;掌握环境监测常规项目分析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等。(3)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环境监测样品的采集和运输、保存的技能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以及对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确定了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工矿企业和环保公司以及环境监测站等。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污废水监测、空气质量与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和土壤监测等。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以及对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分析,确定了以环境监测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模块化课程的设计理念。

在对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环保公司以及学生就业单位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监测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了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工作岗位,归纳了课程所对应的环境监测职业能力,确定了根据环境监测站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的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具体是实训模块对应监测站工作岗位,学习任务对应监测站工作岗位,实训内容对应监测站职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思路

在听取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毕业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单位的意见反馈,确定了课程内容的选取思路。根据环境监测站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为了保证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我们坚持“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模块化教学过程”“以提升学生监测技能为导向,进行实训任务整体设计”“采用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实训活动”“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设计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等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模块化教学过程”原则是指按照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领域将课程设计成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保证三个教学模块。具体是环境监测实训室对应环境保护监测站,模块一对应采样室,模块二对应分析室,模块三相对应质控室。“以提升学生监测技能为导向,进行实训任务整体设计”原则是指在实训内容的选取上,依据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任务,具体选取了水、空气、土壤、噪声监测领域有代表性的监测项目,同时也兼顾了分析方法的全面性。将三个教学模块分解成19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和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以及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实训工作任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模块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工作过程将本课程的实训教学过程分成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保证三个模块来进行教学。三个模块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按照工作流程先采样,再实验室分析,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则贯穿于整个环境监测实训过程。

“现场教学法”是运用真实直观的现场案例,引导学生从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可行性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环境监测综合实训教学中,在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空气监测方案、土壤监测方案、噪声监测方案时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教学。在现场学习监测断面、监测点位的设置等。这样学生感觉就像在真实的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小组合作教学法”从教学过程的集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两位学生。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整个实训过程是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互相合作的快乐,既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能及时校正自己操作中的错误。

“视频形象教学法”是利用由声音和图像相叠加的动态系统,将复杂的工作过程和抽象的概念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和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单元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解能力。在讲授实训操作时,指导教师除了示范操作,还采用了播放操作视频和再现实训操作照片的方法来更形象、生动地呈现实训过程,使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实训效率。

五、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教学的评价应该在考试的同时,增加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量,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职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根据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的特色,参照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监测质量控制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考核、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考核以及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考核三个部分。为此,我们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制定了操作考核评分表和实训过程原始数据记录表以及环境监测报告模板(如下表)。实训操作部分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监督的方式进行。原始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过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以及监测报告由考评小组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根据特定职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形成职业道德,获得职业从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很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体现,精品课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8)

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教育厅依据“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在我国率先开始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该计划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具体开展和实施。

到目前为此,该培养计划已经实施了五年的时间。实践证明,该计划加强了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

然而,人们也逐渐发现,由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公费定向免费师范生有职业保障,且学生入学年龄较少,大多数是因为父母认为教师职业有保障,才选择考取师范院校。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抱负水平较低,对教师职业的喜爱度不高,自我评估不足、自我认识不深刻,职业认同感不足、计划与行动严重脱节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帮助免费师范生准确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客观分析教育与社会环境,激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树立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生涯目标。

一、什么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由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西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定义了职业生涯规划。舒伯是生涯规划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他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事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基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客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个体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学会界定问题,通过适当的规划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确定教育和发展计划,制定行动策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免费师范生职业方向、职业目标已基本确定,因此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师范生结合自身所处环境,确定教育计划、学习计划与发展计划,为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家确定行动方案和路径。

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核心领域,一般来说,不同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年龄阶段处于15岁至21岁之间,该阶段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始对自我及职业进行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综合性的全面分析,不断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一个人只有通过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选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路径,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抉择。对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来说,自我评估主要是通过自我剖析和他人的评价以及心理测验等不同的途径认识到自身的特质、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否能够胜任一名教师。

(二)环境评估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现状,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自身在这个环境中的位置,环境对自身的要求,环境给自身带来的利弊等等,以此来确定生涯目标的恰当性,使生涯规划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环境评估就是对国家师范教育、小学教育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分析其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性;对自身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在其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三)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终极目标都是老师,因此对于他们确立目标也就是确立提升自身教师素养的阶段目标。因此在教师准备阶段,免费师范生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及素质,其次综合分析环境条件,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步制定提升教师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目标。

三、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高校、社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个人及社会发展现状,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从而依据自身所设定的职业目标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在教师职业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减少职业发展中的盲目性,提升师范生从教意愿与职业认同感,帮助免费师范生练就从教本领,提升其教师职业发展。

(二)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及早做好职前准备,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小学教师师资建设,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

(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免费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直接作用于学生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培养学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意愿,进而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这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亮.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9)

一、中职环境保护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1.中职环境保护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恶化方面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为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保护,这一专业的开设就有其必要性。在环境保护专业教学中,实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也是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方法。环境保护专业实践性比较强,其是在诸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中职环境保护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职环境保护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遇到很大的困难,需要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多努力。一些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向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迈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而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就变得比较重要。

二、中职环境保护专业的实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方法

1.环境保护专业的实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中职环境保护专业实训教学中,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点:要能和实际教材的教学要求紧密结合,把环境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去;还要能充分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引进等,使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能够多样化和时代化地呈现。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比较有利。

环境保护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深入调查,要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向,保障技能项目的完善。在对环境保护专业的技能训练的具体目标方面要能加以明确,并充分重视。

2.环境保护专业的实训教学方法

为提高中职环境保护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水平,要从多方面采取科学措施。要将理论教学作为基础,将学生掌握环境保护实训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只有充分重视这些方面,才能真正使环境保护实训教学发挥作用。在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后,就要加强学生实训技能培训,考核过程中能充分注重学生的理论和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中职环境保护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活动载体的渗透进行强化,在学校中能够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中职环境保护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丰富化的活动强化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校中开展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的策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上,让学生进行团体探究,这样就能够使教学吸引力得到有效增强。

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要求和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实践操作过程中,在精确度以及方法的选用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考核,对学生在独立分析以及操作和严谨求学等方面的精神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在环境保护的工作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新的发展。对学生的单向考核以及综合考核要有针对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灵活性的运用。

我国作为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发展的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比较重要,只有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环境保护教学过程中,对中职环境保护专业要充分重视,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训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强化和具体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10)

 

一、教师职业自我的内涵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最早由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探讨。coopersmith(1967)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罗森伯格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shavelson提出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按一定层次多维度的范畴建构。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体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库利则把自我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因此,自我可看作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什么是教师职业自我?有学者指出,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显然,教师职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自我意识,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和评价。它的主体是自己,对象也针对于自己,是在专业工作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可将教师职业自我界定为: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对自身专业工作的认识与评价,对职业工作起着显著影响的一种教师个体专业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动力系统,对教师职业发展起着维持、导向和调节的作用。 

二、教师职业自我的标准 

1.能够充分挖掘教师的自我潜能,促其发展 

一份有效的教师职业自我必将是能够充分挖掘教师的自我潜能,促其发展的。具体表现在:第一,能够引导教师认识自身的个人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第二,能够引导教师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第三,使教师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第四,引导教师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间的距离;第五,引导教师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与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第六,使教师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① 

2.反映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与组织发展需求的统一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是教师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教师的发展需求。而教师的发展需求是多样的,其间必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那些与自身客观条件不符的需求不能作为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其次,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离不开对组织需求的分析,如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学校需要的人力资源的类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只有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定位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将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与组织发展需求统摄其中。 

3.教师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成为职业自我关注的焦点 

教师的职业生涯有“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分。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职务、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所具备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从教师内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来看,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通常是由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与外职业生涯构成因素不同的是,内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一旦取得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带来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提高内职业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绩带来的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可见,内职业生涯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一份有效的教师职业自我应把“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 

4.教师职业自我的内容具体、可操作,结果可度量 

一份有效的职业自我必须是个体认真思考的结果。因此,职业自我从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策略的拟定、职业发展结果的评估与反馈,每一环节都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如一开始可以根据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来阐述职业发展目标。第一,s——specific:明确的,明晰的目标便于教师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控,也便于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判。第二,m——measurable:可度量的,即目标达成的成果形式,有可能的话最好有确切的数量指标。第三,a——achievable:可实现的,是指我们设计的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目标的制定不能太高,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低,对自身发展而言缺乏挑战性。第四,r——realistic:切实可行的,即指目标的可操作性。第五,t——timeconstrained:时限性,即指目标的实现是有时间限制的。时限性有利于对目标完成进度的检查和监督,以便更好地规划和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选择完成各个子目标的、合乎逻辑的、可操作的行动项目,最后对这些行动项目在时间上进行系列性安排,每一项活动都要制定出详细的行动方案,包括内容、策略、所需支持、完成期限、预期结果、对结果的评估与反馈等。

三、教师职业自我的策略 

1.自我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具体包括“自我分析与评价”和“生涯机会评估”两个阶段。第一,“自我分析与评价”阶段,主要是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志向、兴趣、需要、性格、特长、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以及专业发展水平等的分析与思考,其实质是确定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以谋求个人最大的发展。第二,“生涯机会评估”阶段,主要是指分析自己所处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发展的影响。学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环境分析主要是对学校环境特点(硬环境和软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对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战略的分析,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处地位的分析,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条件与资源的分析,对获得资源途径的分析,对付出成本与收益的分析等。社会环境是教师发展的大环境,制约着教师发展的进程。社会环境分析主要是指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分析。 

对自我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也可以概括为swot分析法,即对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分析。教师在自我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对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应更多侧重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教学实力和存在的问题;而对威胁和机会的分析,则需要更多地着眼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教师要尽可能对面临的各种机会进行评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把握最佳发展机会。 

2.职业目标定位 

职业目标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即对职业中工作方向做出选择。教师在路线抉择中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想往哪一路线发展。是选择向教书育人方向发展,还是向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或是兼而有之。二是能往哪一路线发展。不同的发展路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同,每个教师的客观条件也不同,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必然存在差异。三是可以选择往哪一路线发展。不同发展路线为教师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不同。总之,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自身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第二,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目标可以从时间和性质两个维度来进行分类:一是从时间上来分,可以把职业发展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二是从性质上来分,可以将其分为内职业生涯目标和外职业生涯目标。内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观念目标、工作能力目标、工作成果目标和提高综合素质目标。外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经济目标等。教师在职业目标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将目标进行组合,可以考虑按时间或功能组合。按时间组合,可以分为并列和连续两种形式。并列是指同时实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目标,连续是指将各个目标前后链接起来,后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以前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为基础。按功能组合,可以分为因果和互补两种形式。② 

3.职业发展策略的拟定与实施 

职业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要考虑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即由具体的措施和活动构成的行动方案。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各方面的条件,分析达成目标所需的资源,确定达成目标所需的特定的专业发展内容,进而确定完成专业发展任务所要开展的活动。③能够促进教师完成专业发展任务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学历进修、自学理论、撰写反思日记、撰写教学随笔、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课堂观察、听课、校本教研、培训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策略不单单是一个活动项目而已,而应该包含许多活动的组合。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注意各项活动的整体配合和灵活应用。职业发展策略拟定之后,就要付诸实施,否则再好的职业自我只能是空中楼阁。 

4.职业自我的调整 

教师的职业自我不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工作,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界定是否合适,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因此,要使教师职业自我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教师职业自我进行评估与反馈,修正职业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方案,以适应条件的改变,同时也为下轮职业自我提供依据。成功的职业自我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目标的存在只是为自己的前进指示一个方向,而自己是目标的创造者,所以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更改它,让它更符合自己的理想。④可以说,职业自我的调整过程就是教师个人不断自我认识与反思,不断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 

上一篇: 地质学行业分析 下一篇: 企业营销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