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行业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31 10:19:16

地质学行业分析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1)

1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演变

从工业革命开始,电、蒸汽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在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深入,社会的发展也在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在化学工业中,化学分析法与化学工业是相互促进相伴相生的,对于化学工业来说,分析方法的水平与工业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带动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化学分析方法促进工业的成熟。

2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基本原则与工艺

2.1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技术选取原则

首先,应当利用地质矿物的化学分析技术,对储层中的非均质性效果与储层涵盖的化学进行研究,在岩石结构中,应当提升其潜力,并且可以有效的满足地质矿物分析的可供开采量;其次,对于地质矿物的化学分析来说,其自身应当有一定的能量基础与能力积累,使用的化学元素分裂技术系数要满足0.8MPa/100m以上标准的地质矿物储层;最后,应当将水驱单元内部的双向或者多项流柱进行准确的对应,从而满足岩石体的化学元素、非均质性的测量要求。

2.2地质矿物化学分析应用的技术工艺

第一,压裂设计模拟工艺。在地质矿物岩石中,如果要进行分段性化学分析以及改造的过程中,对于地质矿物的化学分析,需要以射孔优化为重要原则,对阻力、排量以及摩擦之间的递进关系进行精确,然后以及排量标准的不同来对孔眼保持稳定的摩阻性进行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岩石层之中所蕴含的化学元素总量与分量比进行分析。使用压裂设计模拟工艺,可以达到对井口支撑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的保证地质矿物化学元素有适当的取量长度,从而能够将地质矿物化学元素中的化学性量指标以及密度指标等进行有效的测量。第二,组合陶粒工艺。在地质矿物的岩石地层中,放置适当的且直径微小的陶粒,将其作为终端的支撑载体,能够提高稳定性,并且也能够有效的保证之后的陶粒可以顺利的进入。接着在地质款给岩石层的中部放置适当的且直径中等的矿物陶粒,并且应当与化学元素定量位置以及岩石缝的位置保持在一个水平平衡的状态,在该位置的陶粒能够起到全体控制和支撑的作用。通过这种陶粒组合的方式,使其成为压裂井的有效支撑形式,保证亚裂缝的稳定,这样也能够更精确的对储层的化学元素量性分析与非均质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第三,高砂比压裂工艺。对该工艺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对井内的高砂密度比进行利用,从而使得压裂井的内部空间密闭并且完好,从而保持在一个封闭的并且稳定的状态,为矿物岩石体的改造提供良好的畅通性。并且使得内部的高砂密度控制在大于10kg/m3的压裂状态,稳定岩石层的整体开发节奏,将岩石矿物低渗透储层的化学元素测量效果大大提高。

3地质矿物化学分析基本流程

在对矿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的相关步骤来进行:获取加工试样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确定测定方法制定测定计划制定测定方案。在所有的步骤之中,获取试样是最基础的内容。所谓的试样,即就是从矿物中所得到的样本。在进行加工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选择一个合理的措施,在特定原则的基础上,将样本进行缩分,并且破碎,从而得到特征显著的试样。通过半定量与定性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降低检测工作的随意性,保证飞行活动完成的速率,并且降低资金的花费。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能够对岩石的大体构成要素进行了解,对要素比例进行明确,但是精确性方面不是很高。所以,在对测定措施进行明确的过程中,应当与化学元素的特性相结合来进行选取。在方法得到明确之后,需要对相关规划进行制定,从而获得最终的结果,并且进行合理的审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3.1试样的提取和加工

在提取试样的时候,应当对原始工程点进行科学的运用,采样点可以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工程点,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也可以对原本的岩芯与矿芯进行合理的应用,在应该的过程之中,对于已经开采了的矿山,需要对采样工程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对其中的一部分矿石类型以及工业品级比较完整的工程采样点。在采用了原本的工程点之后,能够减少采样处理工作,并且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深度。

3.2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与定性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岩石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以及成本的含量尽快的测试出来,以免在化学试验分析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对于主要成分应当尽快的了解,但是在半定量与稳定性中是没办法达到的。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的保证结果的精度,而且也提高化验结果的科学性,所以需要读定性分析环节加以重视。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50-02

1 地质工作中做好煤质分析与评价的意义

在进行煤田开采以前,需要对该地的煤炭做好地质分析,它需要分析该地煤炭分布的特点、不同地层结构中煤质的质量、煤炭的品种分类等。做好地质煤炭分析工作煤炭开采才能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否则煤炭的开采可能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发现煤炭整体质量不高,使煤田开采项目耗费大量的成本。地质煤炭分析在煤田开采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地质学中一门重要的知识。

2 地质工作中煤质分析的范围

2.1煤样的分析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一片地区可能根据地形结构不同,它深埋的煤质特点、质量、品种都不相同,因此,对一片地区的煤炭分析要进行采样。

1)采样范围的控制

要对煤质进行采样,需对不同的范围的煤质进行采样、对不同地层结构的煤炭进行采样。保证采样范围的全面性才能保证采样结果具有可分析性。因此,要完成煤质分析,就要保证采样范围的全面性。

2)采样数量的控制

如果采样率过低,则可能对煤炭的评估不够准确;如果采样过于频繁,则有可能耗费大量的成本。决定合理的采样数量是煤质分析的关键。

3)采样质量的控制

煤质的采样是由钻头钻取煤炭的样本,再由地质人员对煤炭样本进行分析。在钻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样本的原始性。如果样本被水淋湿、化学污染、泥砂混入等,则样品的化学性质甚至物理性质都会发生改变,使煤样本不具可分析性。因此对采样质量进行控制是保证煤质分析的关键。

2.3煤样的检测

取好煤炭的样本,需要对煤质的样本进行检测,它要求对灰分、粘度、含水量、结焦性等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对不同煤炭样本进行分类,检测工作是为了给煤炭的预测工作打好基础。如果不能做好有效的检测,则地质工作人员很难通过取样对煤田的整体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2.4煤样的预测

在地质工作中,作好煤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对煤质进行预测,通过煤样的预测,可以推断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的分布

通过对煤质样本的分析,可以了解煤田的大致的构成情况,地质人员可以了解哪些范围是煤田的中心地带,含有大量的煤炭;哪些地区煤炭量逐渐减少,该地不具有开采价值等。作好煤炭分布的预测,才能有效的对煤田进行开采。

2)煤炭的化学构成

通过对煤质样本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地区煤炭的化学构成,不同的化学构成决定煤炭的整体质量。对煤质的化学构成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在煤田开采项目展开时能迅速从煤田中得到优质煤。

3)煤炭的工业特性

不同化学构成的煤炭具有不同的工业用途。地质人员要从煤质的化学构成中分析到煤炭的工业提性,煤炭开采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工业用途对煤炭进行分类。

4)煤炭的品种分析

不同化学构成的煤炭资源,其品质也千差万别。比如如果已经划分出不同工业特性的煤炭,则还能进一步根据其化学成分划分它的等级。将煤炭的品种进行再度细化,能提高煤炭使用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3 地质工作中煤质评价的重点

3.1评价样本的代表性

要对煤田的样本进行评价,首先要了解样本的范围、数量、精确性确定样本取样是否能反映煤田分布的情况,如果样本不能达到要求,则需要追加样本数量;煤田的煤炭分析、数量分布、质量变化等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律。在对样本进行评估时,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评估样本的准确性。在评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出现不合理的数值变化,则需要对可疑的样本重新取样。比如在煤质的取样中会出现样本被水淋湿、样本编号错误、样本遭到破坏等。做好样本代表性评估才能做好煤质的评估。

3.2评价样本的指标性

对煤炭的指标进行划分是重要的事情,做好科学的指标划分,能准确的评估出煤炭的化学构成、工业结构、品种质量等。通常煤质评估是以灰分、硫分、浮煤挥发性、粘结指数等方式对煤质进行评估。该种评估方式能反应出煤质的物理特征与化学特征、燃烧的强度、煤炭燃烧率等。通过对指数的划分,也可以根据煤炭质量的变化了解煤田煤炭层次的分布,它能进一步反应出煤田的整体质量和分布的特点。煤田开采人员根据指数的变化与根据该类指数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到煤田的整体构成。做好评价样本的评估工作,能对煤质作更细致的了解,人们能有针对性的采取自己需要的煤炭资源。根据样本指标性的评估,煤田开采人员还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开采的方法,准确的开采出需要的煤炭资源。

3.3评价样本的准确性

对煤炭样本进行评估,不是仅仅只评价一次,也不是要求一次就对煤质做完整体的评估工作。对样本进行评估要分层次性。

1)初段评估

初段评估的目的是对煤田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即第一次评估的范围为煤田的总体分布范围、煤田的煤炭数量的预估、煤体质量的预估、煤炭开采难度的预估。通过初步的评估,需要评估对某种煤炭进行开采,是否具有可行性、成本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初步评估,能得到煤田开采项目是否可以持续进行。

2)利用评估

它要求能评估出该体煤田煤田准确的化学特性、煤田质量层次划分的方法、同时要通过化学实验对需要开采的煤质进行进一步实验,以便宜让煤炭开采的价值真正能满足项目的需要。

3)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是对以上不确定的评估数值进一步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煤田的范围、煤炭的质量、开采的方式、项目的价值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完成最终的评估即为完成煤质的评估过程。

4结论

以地质的方法对煤质进行分析和评估是煤田项目开展以前必须做好的重要预备工作。要做好煤田项目开采工作,需要从地质的角度对煤质进行仔细的分析、彻底的评估。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控制煤质分析检测数据精确度的重要性[J].煤质技术,2009(S1).

[2]尚英莲.浅析煤质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10).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3)

现今大部分稀有金属元素均来源于岩矿,因此如何了解岩石成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岩矿通常在野外,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基于这种情况下,难以顺利完成勘察工作。

1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

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包括:全分析法、普通分析法、组合分析法,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①全分析法:全分析法作为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这种分析法的应用对分析结果要求相对较高。全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应对岩矿所含的化学元素逐一分析,因此对成本的需求相对较大。②普通分析法:与全分析法相比,普通分析法则具有一定针对性,将该法应用在岩矿中可对不需要的检测元素进行忽略,普通分析法通常可应用在工业价值高的金属中,对每个岩矿样品进行分析。③组合分析法:除全分析法、普通分析法外,组合分析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可对岩矿组成成分系统性分析,组合分析法可运用在含有多元素的岩矿勘察中,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1]。

2岩矿中锂元素化学分析方法探究

(1)分离出锂元素:在岩矿分析中,首先应将锂元素分离出来,从化学性质来看,锂元素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在岩矿分析中,锂元素极易受其他元素英雄,从而对检测结果带来影响。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将锂元素分离出来显得至关重要。(2)对检测方式加以确定:检测锂元素通常以重量法为主,在含量检测中可通过Li23SO4来判断,并按碳酸钙~氯化铵方式加以分解,并将钙元去除[2]。(3)开展化学分析:在化学分析中,可将0.5g的岩矿样品与氯化铵混合在一起,将其磨成粉后,将5g碳酸钙加入其中并进行搅拌。其次将其放置到石棉板中,持续加热后再放置在坩埚冷却后再用热水吹洗其内壁,直到烧结块出现,再用热水将其放置于250ml烧杯中。

3化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研究使用到的实验设备有:微波消解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安捷伦7500ICPMS)、超纯水机(Milli-Q),其基本工作参数如表1所示。(1)实验试剂。本研究实验试剂有:Cr(铬)、Zn(锌)、Ni(镍)、Cd(镉)、Cu(铜)、Pb(铅)单元素溶液、过氧化氢、硝酸、重金属单元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参考物质岩矿(符合国家一级标准)、高纯水、Se、Rh、Bi混合内标储备液。(2)研究方法。①配制实验标准溶液:配制混合标准溶液:重金属元素包括Cr、Cd、Cu、Pb、Ni、Zn,配备标准为:0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50μg/ml、100μg/ml,用5%HNO3进行稀释。②消解样品:称取岩矿样品0.2g放置在消化灌中,加适量的超纯水,放置30%的双氧水5ml+35%HNO32ml在微波消解器中,摇晃均匀后进行密闭,再使用微波消解方法开始消解处理,消解条件如表2所示。(3)实验结果:①校正基体效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过程中,样品溶液元素含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待测元素信号,其通常表现为待测元素信号的增强、抑制,同时,基体效应、设备漂移都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体效应较难被定量化、测量,可借助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能够校正、监控信号长期或短期漂移,具备较好的补偿作用②验证实验:为科学验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准确性,在既定实验条件下,对岩矿样品予以加标回收实验,其回收率约为90.0以上,岩矿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基本与标准值吻合。

4促进岩矿样品分析工作开展的对策

(1)完善地质矿产勘察中的管理制度:地质矿产勘察企业需要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各项法律规定来作为勘察工作的指导方针,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为地质勘察的技术人员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秩序,是技术人员能够专心与工作上,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还需要根据地质勘察行业的标准来对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的调整,明确各个岗位中的工作职责,以此来作为参考依据来建设和管理勘察队伍,让管理勘察队伍来对勘察工作进行监督与调整。(2)增强对于勘探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地质矿产勘察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使在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能够按照企业与国家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来进行勘察工作,从而保证勘察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会因违反规范标准而出现重大的失误。

5结语

综上,笔者对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岩矿化学分析法的应用效果的提升,应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如:完善地质矿产勘察中的管理制度、增强对于勘探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地质勘察工作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1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化工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化工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于2010年8月立项为部级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开展建设工作。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搭建的平台,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各地开展调研工作,科学定位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校企教学资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一、 社会调研

(一)调研背景

1. 行业发展背景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实施“质量兴业”战略,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体系,建立行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行业产品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这为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2. 人才需求情况

2010年,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对全区32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化工类专业的30%。我专业每年的毕业生约为100人,为满足区域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专门人才甚为紧迫。

3. 专业背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工业分析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几年来,已经为内蒙古自治区化工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化工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二)调研内容

内容包括:1.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调研。2.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调研。3.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4.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三)调研的方式及调研对象

1. 调研方式

调研人员亲赴企业生产一线,走访企业管理人员、分析检验技术人员、分析车间班组长、分析操作工并发放关于企业对高职生素质要求调查问卷、关于企业员工的调查问卷、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类岗位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做数据分析。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业务管理层和往届毕业生分别座谈。

2. 调研对象

深入化工企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质检中心主任、技术员等座谈和填写调查问卷;与已就业的毕业生座谈并填写调查问卷。

(四)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调研

1.人才需求量调研

全区化工类企业约有12000家,我专业近3年毕业生仅有338人,所以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从业人员人才质量调研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61.98%的从业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级工证的仅占9.86%,说明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分析操作工的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有85.7%的用人单位“重视”或“比较重视”应聘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具有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诉求。

数据显示,12.68%的从业人员具有技术职称。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3%,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从调研结果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毕业生,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工需求量很大。与需要进行培训的非专业员工相比,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就业前景良好。

调查从业人员年龄组成,年龄大于40岁,占4.7 %;30~40岁占15.96%; 20~30岁占79.34 %。从统计数据看出:分析检验人员年龄偏小。这些企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增长较快,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动手能力强、经过短期适应性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的分析测试人员,这也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调研

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一线员工座谈,开展针对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设置和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

(1)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设置调研

从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工种来分类有煤质分析、油品分析、水质分析和其他化学品分析。从岗位管理上主要分为中控分析、原材料分析、成品分析、溶液分析等。中控分析主要负责中间控制分析岗位日常工作,负责完成技术员布置的各项工作;原材料分析主要负责所有进厂原材料质量检验、溶液配制及小组日常管理;成品分析主要负责成品分析岗位日常工作;溶液分析主要负责溶液配制岗位的日常工作。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根据对行业企业调研和对分析检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驾驭设备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拓展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上手快、发展潜力大。企业要求学生从进厂学员学起,经过副操、主操、副班长、班长、技术员等阶段,通过企业内部的题库理论和实操考试逐步发展成“多能工”型人才。主要建议:(1)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教学的比例,强化操作基本功的训练。(2)建议学校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分段式培养应该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建议为在校学生提供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平台,如分析工、化学检验工等,为其以后就业提供更多便利。

5. 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职毕业生离岗率较高。高离岗率导致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效益。与此同时,频繁换岗影响了毕业生的成长发展。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离岗原因主要有工作枯燥、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另外,行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大,在不同企业之间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员工离职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帮助其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

(一)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共育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重视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随时跟踪就业市场信息,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最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教学不断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以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专业人才培养除让学生有能力就业,还应让学生有能力发展。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过程,实践过程反作用于理论的深入,科学设计,层层深入,逐渐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1.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分解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即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2.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要加强实践教学

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

(四) 建立制度保障,拓宽校企合作领域

树立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理事会会议,梳理合作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创新合作教学模式,逐渐提高专业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担任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邀请行业内专家作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大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五)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和培养,为学院进一步发展积累人才

教师要走出去,如经常下企业调研、学习,同时还要请进来,请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给老师和学生上课。双师素质教师,体现高职特色;双师教师的素质,决定高职院校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57-02

2010年8月,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全面推进了专业建设。以此为契机,建设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很好的建设成效。本文详述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职业综合素质为引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企业调研,根据现代化工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国家西部建设培养人才。

(三)工学结合,能力递进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规范,管理规范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融合企业职业能力目标和学校知识能力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入企业标准,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与提升,既要提高学生的入职能力,又要保障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

充分利用“化工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与多家企业开展研讨、调研,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一条主线,二个步骤,四个环节”,采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递进的运行模式,实现学生从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

(一)企业调研

1.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需求状况展开调研。统计5家企业调研结果,2010~2012年化工类专业招收员工1443人,分析专业录用员工80人,根据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全区化工类企业约为12000家,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化验室,所以分析人才需求量较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学历调研

对分析岗位员工的学历做调研,从调研结果来分析,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2%,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专业,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分析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人需求量很大,招聘的大量的非专业员工进行企业培训上岗,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源,相比较而言,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二)专业定位

根据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岗位设置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分析工,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是:培养能从事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的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态度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任务,素质拓展课程为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分析岗位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突出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课程分为随堂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专业实践三类,结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四、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模式的实施流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分析检验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前四学期解决专业适应性问题,后两学期按不同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及顶岗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基础课相关实训操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数学、语文、英语、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重要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的基础,是奠定专业职业基本能力的基石。

第三、四学期,完成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需的工业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形成专业技术核心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形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分解典型工作过程由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组成。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第五学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特点和就业面向行业企业发展和变化产生的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设置具有鲜明专业拓展课程,比如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煤质分析和石油产品分析等课程,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分析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学生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领域分析与检验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夯实操作技能。

第六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开展分析检测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形成双导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指导,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从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引入企业检测任务)―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学生对分析检测职业的认知―把握―融入的过程,逐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氛围。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实习衔接岗位,学生成为准员工”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五、“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

学校组建“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由企业参与学院实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多赢机制,探索化工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2.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

化学工程系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二)制度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学院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了“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监控

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院、系两级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各类教学评价指标,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多元考核、多形式考核,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务处负责全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日常工作;各系(部)执行学院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建设标准,检查落实执行情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院系共同监控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社会评价机制

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各专业理事会成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质量督导员,对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

4.信息机制

实现网上教学信息、网上评教、教学资源共享。设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学生网上评教;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制度,利用学院网、教学工作简报等不同渠道教育教学质量信息。

六、结束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本着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宗旨,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工作,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让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6)

二、分类教学的可行性

分类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求得最佳教学效果。它的目标是为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不同的职业去向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农科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以我校为例,有二十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从培养目标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他们的大类专业特征明确,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①环境类。主要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污染与防治、环保产品开发、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和能力。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原子吸收光谱法。②医药类。生物药物分析对分析化学有较高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液相色谱法。③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与分析化学息息相关,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④生物类。涉及植物化学保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农业生物学,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等,均对分析化学有相应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由此看来,分析化学在各类专业的应用中是广泛的,但各专业由于分析的对象和要求不同,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依据不同专业要求进行分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化学教师团队的情况。农林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师,一般都来自于化学专业,专业知识扎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在学校内部很容易与其他专业融合。在自我素养方面

,通常都在硕博学位进修中,分别于药物分析、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对于分析化学在其他各领域的应用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为分类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支撑。 三、基于大类招生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的设计思路

1.大类学科分类的划分。根据农科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出大类学科。这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调整、合理化。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7)

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新人类的崛起很大程度促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及技术的逐步改革改良,社会对人才教育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在增强,使得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此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化学类信息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作用,它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的都需要用到它,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教材择优,适应专业要求

按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将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法及仪器分析法。前者的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做为基础。而仪器分析法的基础分析法则是对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测定。就发展历史来说,分析化学是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开始转变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分析化学,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是有些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材,在内容上只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作为主要,缺失一些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却常被非化学专业作为必修课,所以,选择将分析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两者有效结合的合适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不仅能满足上述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伴随着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优化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合理化高效化。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分析的对象必定是环境污染物等,所以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所适用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化学方法相对应,让学生既深刻理解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学习掌握到其对应的分析方法,一箭双雕,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再一方面,结合课堂的内容,把课程和专业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把国内外科研、生产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新知识及行业动态等信息适当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交流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做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良教学方法。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对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案例式及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把专业知识与化学基础知识想结合,把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地调动。同时,把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的技能。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8)

通常来说石油化工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的一个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因此化验室在石油化工企业当中都有相应的设置,以此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关部门通过化验室对产品质量的分析和检验就可以对产品的品质进行更清楚的了解,并且以此依据对企业的设计运输、生产工艺、储存方案等方面进行改进。因此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具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就是加强企业的分析检验质量管理。

1存在的问题

1.1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没有充分发挥出分析检验机构的职能,就是当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问题当中最显著的一个,石油化工企业中的一大部分在进行分析检验的相关操作时,对于我国质量管理监督检验制度都没有严格的执行,甚至有一些企业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安全问题存在,分析检验机构职能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2重视不够

对于分析检验这一质量管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国的一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充分的重视起来,虽然对于分析检验室这方面很多企业都有相应的设置,但是很重要的实践操作却没有有效的进行,真实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企业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做到有效和充分,对产品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1.3缺乏经验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合理化和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科学经验。流程不规范、方法不科学这些想象因为质检工作人员相关的经验的缺乏,在实际的操作中就很容易出现,质检的效果也就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而想要为产品的生产提供可靠地依据和材料,就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质检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就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不能严格把控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不够先进、分析检验质量管理意识薄弱都会导致石油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1.4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虽然已经对分析检验室进行了相应的设立,但是却没有有效的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没有对分析检验的只能和责任进行更好的明确,更没有加大对其的监督,想要充分发挥出分析检验室的效果也会很困难,并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

2加强管理策略

2.1质量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健全

石油化工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分析检验机构的设立,以下几点分析检验机构应该保证做到,才能保证检验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分别是:第一,检验技术标准的完整建立。检验的基础和依据就是一套完整的检验标准,检验如果没有标准就没有意义和价值。因此一整套规范、可行、准确的检验标准是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建立的,并且企业的所有工序和产品都要包含到其中。第二,独立性是分析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的,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于质量检验任务的完成要在管理制度的设置上进行保证。第三,工作设备也要保证完整和先进。质量检验工作的一个重要硬件基础就是工作设备,产品检验的精度和工作设备的精密性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一整套先进的质量检验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必须购置的,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的科学和准确性得到更好的保证。

2.2高水平队伍的建设

产品的质量和质检人员的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完成的好坏和质检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当前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快建设质量检验队伍,致力打造一支具备多方面优势的分析检验质量管理队伍。进一步使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水平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以下这两方面的措施就非常有效,以加强对分析检验人员的培训,并且在培训之后进行考核,不合格人员要继续接受培训学习,并在此接受考核,三次不合格就要予以辞退,而合格人员则应该颁发合格证,并予以留用。与此同时,分析检验部门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励检验人员的进步,比如进行“检验竞赛”,并且对于名列前茅的检验人员给与物质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检验人员的竞争意识,使他们自身的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2.3明确权责

必须明确地将质量分析检验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划分出来。质量检验部门的职责具体来说就是对质量检验中的漏洞和错误、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对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负责,也就是对产品检验文件的准确性进行负责。再通俗来讲就是质量监管、把关、建议、报告、考核等这些职能。

2.4问责制

在分析检验部门的权责得到明确之后,就要对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制定和推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制定质量问责制度,也就是对于自己负责的检验过程和结果检验人员要负起责任,在检验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都有明确的负责人进行负责,并且对这些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处罚,而对于一些出错率低或者没有错误的人员要给与物质上的鼓励。这样将质量检验人员的经济利益和质量检验责任进行结合,就可以使质量检验的科学和准确性得到很好的提高。

3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企业只有更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才能进行更好的发展,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对产品进行相应的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工作。而石油化工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更好地完善分析检验质量管理机构、更好的明确分析检验部门的权责、加强质检队伍的建设、有效推行问责制,才能使企业的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地加强,质检工作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9)

[作者简介]涂海丽(1979—),女,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黄国华(1981—),男,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矿产资源管理。(江西抚州 344000)

以往学者在研究地方政府行政中心选址时,往往从交通、水利、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本文以江西省行政中心与地学背景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地质构造、岩性、地层和地面高程四个方面分析地学背景与行政中心的关联性,这种分析在“江西省地学背景与地域经济GIS系统”上完成。

一、江西省地学背景与地域经济GIS系统介绍

地学背景与地域经济GIS系统主要由以下三大部份组成:数据输入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系统、数据输出系统。数据输入系统能根据GIS需要采集各种数据送入计算机,并加工成数据库可以接受的数据格式。主要的数据类型包括各种地图、统计数据及其它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系统是GIS的核心。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管理,另一部分是模型分析。数据库管理主要提供数据存储、编辑、检索、查询、显示和数据更新等功能。模型分析主要是根据GIS的应用,利用地学分析方法和地学模型得到结果,达到分析评价、预测、辅助决策、制订规划等目的。数据输出系统是把检索、查询、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或作长期保存或提供用户使用。

地学背景与地域经济GIS系统包含三个数据库,它们是:基础地理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江西省基础地理专题类含有9个专题图层,分别为国道、高速公路、公路、铁路水系、行政中心、县界、区界、省界;江西省地学背景专题类含6个专题图层,分别为地层、岩性、构造单元、高程、坡度、坡向。江西省社会经济专题类含有7个专题图层,分别为某年总人口、年末耕地面积、GDP、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综合经济实力。

二、江西省县市行政中心-地学的相关分析

(一)县市行政中心与地质构造分区相关性分析

将江西省91个县市行政中心专题与构造分区专题图层进行叠合分析,其显著特征表现为行政中心沿着构造单元分区界线及其两侧分布;缓冲区分析给出了定量数据,全省有26个(28.6%)县市行政中心分布在构造单元分区界线5公里缓冲区内,有24个(26.4%)县市行政中心分布在构造单元分区界线5-10公里缓冲区内,有19个(20.9%)县市行政中心分布在构造单元分区界线10-20公里缓冲区内,其它22个(24.2%)县市行政中心分布在构造单元分区界线20公里缓冲区之外。超过一半(55%)的县市行政中心距构造单元分区界线不超过10公里。对这些行政中心所在的县市社会经发展状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其年末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2.9%,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55.1%,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3.5%,GDP占全省的72.2%。

根据构造单元控制的特点,可以对江西省划分出以下8条主要的行政区带,我们称之为构造行政区带,意指受地质构造单元制约下,人类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而形成并发展着的行政区带,其分别是:萍乡——广丰构造行政区带、九江——丰城构造行政区带、鹰潭——大余构造行政区带、抚州——遂川构造行政区带、丰城——婺源次构造行政区带、万载——新建次构造行政区带、鄱阳——景德镇次构造行政区带、修水——德安次构造行政区带。由于区带相互交接,有些县市行政中心可以同时划归到两个构造行政区带。就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而言,萍乡——广丰构造行政区带和九江——丰城构造行政区带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其次是鹰潭——大余构造行政区带和东乡——遂川构造行政区带;其它构造经济区带相对较弱,但个别社会经济指标可能较高,如鄱阳——浮梁构造行政区带的工业总产值相对较高。

(二)县市行政中心-地层相关分析

将江西省91个县市行政中心专题与地层专题图层进行叠合分析和交叉列表计算得到,江西省91个县市行政中心中,有36个分布在新生界地层区,占全省行政中心总数的39.6%;24个分布在中生界地层区,占全省26.4%;18个分布在古生界地层区,占全省19.8%;13个分布在元古宇地层区,占全省14.3%。显然,大部分(60个,占全省65.9%)县市行政中心分布在中新生界地层区。行政中心位于中新生界地层中的县市,其年末总人口为3346万,占全省75.5%;行政区面积111885平方公里,占全省67.1%;工业总产值3335亿元,占全省85.1%;农业总产值801亿元,占全省72.8%;GDP6224亿元,占全省81.3%。

(三)县市行政中心-岩性相关分析

将江西省91个县市行政中心专题与岩性专题图层进行叠合分析和交叉列表计算得到,江西省91个县市行政中心中的65个分布在沉积岩区,占全省行政中心总数的71.4%;5个分布在岩浆岩区,占全省5.5%;9个分布在变质岩区,占全省9.9%;另有5个分布在沉积岩与变质岩或岩浆岩相结合的部位,1个分布在岩浆岩与变质岩相结合的部位,6个分布在变质岩与沉积岩或岩浆岩相结合的部位。显然,大部分县市行政中心分布在沉积岩区。行政中心位于沉积岩区的县市,其年末总人口为3672万,占全省85.3%;行政区面积130095平方公里,占全省78.0%;工业总产值3460.8亿元,占全省88.3%;农业总产值888.8亿元,占全省80.9%;GDP6637亿元,占全省86.7%。

(四)县市行政中心-地面高程相关分析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支持下,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图建立江西省数字高程模型(DEM)。将江西省91个县市行政中心专题与DEM专题图层进行叠合分析和交叉列表计算得到,在江西省91个县市中,有63个县市行政中心位于0-100米的河湖-岗地平原区,占69.3%,27个位于100-300米的丘陵区,占29.7%,只有井冈山市高程达到900米。

地面高程在0-100米的县市,其年末总人口为3188万,占全省74.1%;行政区面积109平方公里,占全省65.4%;工业总产值1301亿元,占全省91.8%;农业总产值501亿元,占全省70.4%;GDP为2183亿元,占全省83.8%。

三、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江西省县市行政中心与地学关联归纳为以下三点:(1)江西省县市行政中心沿着地质构造单元分区界线两侧分布,主要的县市行政中心分布在地质构造单元分区界线10公里的缓冲区内;在萍乡——广丰构造行政区带、九江——丰城构造行政区带、东乡——遂川构造行政区带、鹰潭——大余构造行政区带上的县市行政中心经济发展较好,人口密度较大。(2)江西省县市行政中心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地层和沉积岩区。这主要是中新生界地层和沉积岩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3)江西省县市行政中心主要集中在高程较低地区;该地区地形平缓,阳光充足,赋水性好,可耕性强,有利于农业生产,高程低地区交通与城建条件好,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地质学行业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036-01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Importance of Quality Analysis Conference of Ground Forecast

JIA Hai-yan GAO Ming YANG Xiao-fang LI Guo-qiang GUO Qin-fang

(Bureau of Meteorology in Linfen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Linfen Shanxi 041000)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analysis conference of ground forecast was summarized, including: analyzing of error causes and correcting timely to eliminate duplication errors,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solutions for difficult questions, observing and learning collectively to improve business level, exchanging learning experience to solid operational capacity, summarying work to prepare for work next month, etc.,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ound forecast.

Key words ground forecast; quality analysis conference; importance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地面测报业务质量非常重要[1-3]。为了提高地面业务质量,每月月初的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是必不可少的。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是对一段时间内台站地面测报业务质量的总结和分析,实际上也是一次业务学习,所有测报员都可以在会议上提出意见和看法,不仅可以分析错情,还可以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讨论,同时可观测和学习,定期召开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不仅可提高测报组的整体测报质量,而且还对提高观测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分析错情原因,及时纠正,杜绝重复错情

测报质量分析会更像民主生活会,测报员可以互相“揭短”,然后再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在质量分析会上,首先由预审员通报在对上月报表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提出解决办法,然后每个测报员提出在校对下一班记录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错漏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某些共性的问题以及每一个测报员某些方面容易失误和错漏的地方,及时纠正,提醒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大大减少测报错情率,提高整个测报组的地面测报质量。

2 针对疑难问题,分析讨论解决办法

在质量分析会上,可以提出之前观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不正常记录的处理、不完整记录的统计,以及疑误记录的处理、自动站仪器故障的处理、测报软件的使用技巧,复杂天气的观测、判别、记录等[4-5],根据每一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认真、反复学习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或咨询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等方法,结合一些老观测员丰富的实践经验,找出具体解决办法,进一步统一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从容应对,并及时准确地解决,这对提高整个测报组的工作效率、测报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3 进行集体观测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在质量分析会上,还可以观测,尤其是遇到复杂天气的时候。近年来,气象工作者普遍感觉到观测记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目测项目方面。如为了避免矛盾记录、错情的出现,在出现复杂天气状况时而将云状记录简单化,或全站记录程式化,特定天气特定云状、特定云状特定编码等,造成了“一般天气简单化,复杂天气模式化”的观测状况,一些参加工作时间短的测报员,缺乏实践经验,目测分析判别能力差,容易造成判断误差等。通过集体观测,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和解决上述一些问题,增强每一个测报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及对复杂天气的应变处理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在观测流程、观测时间、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保持高度统一,保证所获取资料的代表性、比较性和准确性。

4 交流学习心得,扎实业务能力

随着气象事业的飞速发展,地面观测已从人工观测转为自动观测,各种现代化的高科技仪器逐步代替了原来的玻璃棒温度表,气象业务软件的不断完善使观测编报的效率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气象测报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和领会规范和各种技术规定的内容和精神,而且还要不断学量的计算机知识,深入了解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通过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如对新规范的不同认识、新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业务软件的新功能及特别注意的事项等。对于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同的认识、方法,通过交流,探究更有效、更方便、更快捷的工作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测报组每个观测员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保持测报质量的稳定提高。

5 做好总结工作,为下月工作做准备

质量分析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会议,在总结了上月的工作经验之后,就需要为本月及下一月的工作做一个完善的学习和安排,熟悉今后的工作情况,领会工作要领。尤其可以加强季节转换期的业务学习,确保测报质量的连续性,天气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季节转换之前对业务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学习,可熟练掌握可能出现的复杂、特殊的云、天气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操作规程、发报规定等。例如,在3月的质量分析会上,就要为4月的雨量观测、大型蒸发的观测做好准备,及时检查、调试仪器,并认真学习夏季观测要求、观测项目、观测方法等;在进入雷雨季节即汛期来临时,认真学习重要天气报中容易在汛期出现的大风、冰雹、雨量等的观测和发报规定,还要注意学习各类报文重叠时的处理,加强雷暴、冰雹等观测记录及发报的学习;在汛期结束进入冬季之前,及时学习冬季大雪、雪深及湿球溶冰等项目的观测方法及溶冰不当处理的技术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避免技术处理失当现象,保证每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

6 结语

总之,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对提高测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保证质量分析会的定时召开,充分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不仅能加强测报员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提高观测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而且可促进测报组的互相协作、互相学习,有利于提高整个测报组的凝聚力。同时,质量分析会还是每个测站的“测报论坛”,气象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在这里提出问题、征询答案,还可以为他人解决问题,提供好的经验与方法等。定期召开测报质量分析会,可以使测报组的测报工作有序而高效地进行,更好地适应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准确的天气预报和及时有效的气象服务提供真实、准确的气象数据。

7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上一篇: 医学教育问题 下一篇: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