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5 10:19: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行政复议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行政复议的特征

篇(1)

    行政复议有以下四个特点:

    (1)提出行政复议的人,必须是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已经做出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行政机关尚没做出决定,则不存在复议问题。复议的任务是解决行政争议,而不是解决民事或其他争议。

    (3)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只能按法律规定,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4)行政复议,以书面审查为主,以不调解为原则。行政复议的结论做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法律未规定复议决定为终局裁决的,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

篇(2)

沃尔夫林以“古典艺术”一词来表征盛期文艺复兴艺术,也即 16 世纪艺术。与之相对应,他以“古风艺术”一词来表征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也即 15 世纪艺术。“古风艺术”和“古典艺术”是借自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发展而来的艺术史分期概念,沃尔夫林也籍此表明他所坚持的论点: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文艺复兴盛期是艺术发展的巅峰期,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可以与古希腊艺术比拟。这种观念是与人类长久以来的普适价值观相联系的,它反映了人类自古以来最习以为常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沃尔夫林认为,“古风艺术”拙朴天真,富于生活气息,于描绘中显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其表达是远未完备的,但又预示了在巴洛克艺术中将要展现出来的东西:运动。而“古典艺术”精炼集中,于理想化的艺术形象之中反映成为“完美的人”的生活理想和相应的审美理想,平静而高贵,庄严而持重。古典艺术的完美性源自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精英人士的生活理想的认识,而社会精英人士的代表就是拉斐尔、卡斯蒂利奥内伯爵等。

沃尔夫林在盛期文艺复兴――古典艺术中,不仅发现了“新的形式”,也发现了“新的理想”和“新型的美”。 ①他认为,相对于 15 世纪的早期文艺复兴艺术,这样的美更为平静、厚实、宽阔,所描绘的空间和其间所布置的物体间建立起新的关系,坚实的刻画形成鲜明的体量感,庄严持重。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诠释了堪称完美的“古典艺术”相较于文艺复兴早期“古风艺术”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体验。

一、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

1、稳健简单的尊严美。与15世纪将人物动作处理得优雅、矫饰以及过分讲究不同,16世纪艺术体现的是一种稳健、简单体现人的尊严的审美风格,在绘画中,“人物的姿势越发稳重,那些过度装饰、生硬造作和立脚不稳的缺点已被克服。”②除此之外,16世纪的艺术恢复了古典艺术中对“体现坚强气质的有力动态的兴趣”③,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力量和生命力的表现。

《自画像》是拉斐尔作于 1506 年的一幅作品,是他早期创作的典型风格。与其他几幅成熟期的肖像画相比,这幅作品轮廓线缺乏变化,尤其是肩膀、帽子、脖子,不能很好地形成圆润过渡,略嫌生硬单薄。而其成熟期的《一个妇人的肖像》,通过强烈的明暗对照,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焦点,这个焦点就是眉宇和鼻梁的明暗转折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寥寥数笔就能将眼窝和鼻梁连接起来。在 16 世纪,这样的连接所形成的强烈对照总是得到强调,艺术家将表情线索汇聚于一个单纯的整体,这或许就是 16 世纪艺术稳健风格的秘密所在。沃尔夫林指出,这种美是以人的尊严观念为基础的。

2、丰满厚重的成熟美。在16世纪,丰满、厚重成为新的审美理想。15世纪,人们崇尚纤细、轮廓清晰的青春美,而到了16世纪,从前那些纤细处理的部分,被更丰满、更强壮的表现手法所替代。沃尔夫林认为,15世纪艺术体现的是青春美、而16世纪艺术则是一种成熟美的表现。这个时期,“美见于体现古想的丰满躯干的宽大臀部上,而且视觉追寻的宽大而统一的各个面。”④

16 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开始发展比之 15 世纪艺术更纯粹、更强有力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形象的鲜明突出和空间延伸是同步展开的,对于 16 世纪的艺术家来说,其画笔仿佛就是最小的“光圈”,其画布就是最大的“景深”。人们偏爱紧凑、坚实、厚重之美,这并不与雄浑开阔的图像空间的要求相抵触,因为重要的是表现得充实,而不是题材的实际面积如何广大。

15 世纪的趣味是画得“漂亮”,16 世纪的趣味是画得“结实”。而且,主体形象之间开始更为紧密地联结,形成统一的整体。譬如拉斐尔的《圣母和圣子》,画面的水平线被压低,三个人物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团块,其充盈的体量感,通过与波拉约洛《圣塞巴斯蒂安的殉教》纸片一般的人物相比可以一目了然。

3、稳重庄严的细节美。在细节的处理上,16世纪绘画在对人物的细节的刻画上,相较于15世纪而言更为工整,给人一种稳重庄严的审美感受。比如在对人物的发饰的处理上,15世纪时期“趋于划隔分股的发型和细致的装饰倾向”,以及“改变前额的自然框架,超出原来的发际线而扩大前额的面积”,而16世纪则“更喜欢单一体块的简单发式的欣赏趣味”,“头发表现为梳得光滑服帖、有条不紊的体块”,并“以清晰的水平线作为前额与发型的分界线” ⑤,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就造成了前者娇揉而后者自然的视觉感受。在16世纪,艺术家在创作时追求“重量感和节奏感”,15世纪人物画中修长的颈脖,在这个时期由戴有沉甸甸的项链的粗壮脖子所替代,而原本那些“编织复杂图案的衣料”则变成了“具有重量感的能产生大效果而不必近观细察的衣料”,由此来凸显人物尊严而高贵的神采。

4、简朴庄重的空间美。古典艺术对垂直和水平轴向的强调是始终如一的,它赋予图像空间构成以稳定感、重量感和毋庸置疑的明确视域,引导欣赏者仅从一个唯一被作者确定好的角度去观看最能够反映形体常态的效果。

藏于乌菲齐美术馆的委罗基奥的《基督受洗》,是具有代表性的15世纪艺术,人物和各部分的景物都像剪纸一样,整个图像空间像是拼贴出来的,尤其是背景,就是一块紧贴在人物背后的幕布。右边中景那棵树,下半部像是和远处的山石紧挨在一起,而其上半部分由于刻画得过于清楚,似乎已经跑到前景里来了。主体人物刻画得筋脉毕露,近乎平面装饰图案。而左边的残垣断壁又压在人物背上,再次令人物嵌入背景之中。一个开阔的场景,由于缺乏有秩序的表现而显得平板拥塞。同时,人物的动作也过于局促,慌慌张张,尤其是耶稣基督被表现得像是凡人,他的身体几乎是在瑟瑟发抖,画家似乎仅是粗略地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排列在一起而已。

而在拉斐尔的《圣母子与小圣让・巴蒂斯特》中,远景的白云与天空融为一体,自然地向后伸展。前景圣母子和圣约翰的轮廓总的来说是清晰的,但在阴影旁边的部分相对会模糊些,使形体与气氛融合。同样,相对锐利的边缘也并非象刀刻出来的那样,而是有一个巧妙的圆转过渡,仿佛形体沐浴着空气,在委罗基奥《基督受洗》中的生硬效果被避免了。在形体与形体相接的地方,相互交搭的线条总是穿插避让,形成多种变化。其中最基本的变化就是刻画靠下、靠后形体的线条在即将与压在其上的线条相交时,会稍稍变淡,隐去刻露的痕迹,并形成图像空间局部近实远虚的空间推移。形体绷紧的一侧,边缘轮廓清晰光滑;形体松弛的一侧,边缘柔和微妙。在拉斐尔的作品中,有了明确的前景、中景、近景划分,色调对比、形体刻画的清晰程度也相应逐层递减,使形体自近处的平面向远方伸展,这样,平静与开阔联系在一起,简朴庄重的空间美感油然而生。

结语

肯尼斯・麦克利什曾说:“尽管古代社会可能是专横的,但它所提供的典范作品的情感丰富性和风格多样性,常常使它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艺术中表现得格外强烈,因为它们所反映并使之不朽的文明的宏伟成就,赋予它们内在的生命。”⑥因此,人们总是对“古典艺术”表现出趋之若鹜的向往情怀。

沃尔夫林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关于艺术风格的,也是关于我们如何观看这个世界的。通过沃尔夫林的古典艺术理论,我们将清晰地意识到科学作为一个文化过程,既负载了人类对真理的永恒追求,也负载了人类永无止息的批判精神。

如果把文艺复兴艺术的全过程归纳为一个观看造型艺术历史发展的基本图式,那么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这样说,艺术的进程既是连续变化的,又是循环发展的,在连续变化中,存在草创期、成熟期的渐次发展。无论如何,无论是15世纪早期优雅、轻盈、娇柔的艺术表现,还是16世纪盛期庄严、稳重、厚重的艺术形式,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都是珍贵的艺术体验。

注释:

①沃尔夫林,潘耀昌译.古典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2.

②同上:第270页. ③同上:第275页. ④同上:第281页. ⑤同上:第312页.

⑥[英]肯尼斯・麦克利什,查常平等译.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1.

参考文献:

篇(3)

    (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已经做出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行政机关尚没做出决定,则不存在复议问题。复议的任务是解决行政争议,而不是解决民事或其他争议。

    (3)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只能按法律规定,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4)行政复议,以书面审查为主,以不调解为原则。行政复议的结论做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法律未规定复议决定为终局裁决的,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

    (5)行政复议的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单位

篇(4)

一、汉服的形制特征

(1)交领右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方位词“左”和“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示不同的方位,而且还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意识。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古代人服饰衣襟的穿戴则按照“尊右卑左”的原则。衽表示衣襟,穿戴时采用“左压右”的形式,在右侧腋下固定住衣襟,这种穿戴方式叫做“右衽”,古代汉族服饰大多采用“右衽”。古代汉服的衣襟和衣领是连在一起的,采用“左压右”的穿戴形式,会使衣襟在胸前交叉形成特有的领型,这便是“交领”。这种“交领右衽”的形制是汉服固定的款式特征,不仅影响着汉服以后的形制发展,而且对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袖宽且长。汉服的衣袖有窄袖和大袖两种,礼服主要采用大袖,小袖主要出现在便服和常服中。宽而长的大袖体现了汉服的魅力,这种大袖的服饰特征在世界民族的服饰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种宽而大的礼服不仅具有透气、遮阳的功能,而且还能体现出潇洒飘逸、大气华贵的风度。也有一些汉服是窄袖和短袖的,收口比较紧小,不仅保暖性好,而且行动比较方便,适合劳动人民和军队将领穿戴。

(3)隐扣和系带。现代服饰大多使用扣子,而汉服是不靠扣子固定的,主要是通过衣服上的带子进行打结而固定的,也叫做“隐扣”,这种将扣子隐藏起来的系衣方式可以使汉服显得美观整洁。在汉服的腰间还有两对大带,在左侧腋下和右侧腋下分别有一条,分别与右衣襟的带子和左衣襟的带子进行打结,更好地固定衣服,而且还能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4)上衣下裳。汉服上衣下裳的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衣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和下裳独立裁剪,并且在腰部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上衣和下裳进行完美的整合,这种形制的汉服属于常服,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穿;另一种是上衣和下裳分离的形式,代表的服饰有“襦裙”,“襦”是指短衣,也就是上衣的服饰,“裙”和下“裳”是相同的,指代下身所穿的服饰。贵衣轻裳是我国古代对服饰的传统观念,上衣讲究颜色纯正,而对下裳没有严格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汉服的特点。

二、汉服的审美意蕴

1.汉服之美

汉服具有潇洒飘逸、端庄整齐、舒适自然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风尚。汉服的审美意蕴首先体现在其形态上,汉服的形态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心理,而且展现了古代的民族审美方向。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汉服的外在形态可以看出其蕴藏的丰富文化积淀。

汉服的审美意蕴同时也体现在其剪裁方式上,它不同于西方精确的裁剪方式。这种平面剪裁可以凸显汉服的飘逸,穿在身上可以感觉舒适自然,不仅能够展现自由的美感,而且活动不受约束。这种审美形制的特征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多层次的体现,做到动静结合,体现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2.汉服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形制内涵。“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体现在汉服的设计中,表征了汉服的深层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审美。汉服中的许多细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汉服中的宽大袖口,表征了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体现出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赋予了汉服特有的意蕴。

篇(5)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的街巷中,只要您仔细瞅一瞅,十有八九会看到标有“祖传秘方”“包治X病”的宣传单。在一些报纸和杂志上,也经常会有广告或者变相的“有偿新闻”。内容无非是吹嘘某某医院,某某神医找到了某种疾病的病因。或者是发明了某种疾病的特效治疗方法。

有一个50多岁的男士,得了牛皮癣(医学上称为银屑病),病情一直反复。大家都知道,牛皮癣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这位男士寻访到一位据说拥有“祖传秘方”的名医。医生给他开了一些黄色的药粉。

半年后,这位男士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牛皮癣都消退了。但是,他的小腹,尤其是肚脐周围经常隐隐作痛。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光急诊室就进了好几次。最后,经过化验,那些黄色的粉末里含有大量的铅!原来,他的腹痛是急性铅中毒引起的……

不幸的是,这种病急乱投医,破财又伤身的事情还在频繁出现。我们应该怎么去识别这些陷阱呢?

假名医的3大特征

头衔多,但是都经不起推敲

假名医通常都有着辉煌但是来历不明的头衔。一般的头衔有教授、主治医师。还有很多号称“治肝圣手”“克疣王”。他们吹得神乎其神的科研成果,从未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刊登过,却获得了很多“国际认证”。您一调查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国际认证”要么是编的,要么就是花钱买的。

百分百保证疗效,专攻医学难题

假名医“擅长”的,几乎都是疑难杂症。而且,他们总是号称“绝对保证疗效,无效退款”。凡是正规医院没办法治的病,他们的“祖传秘方”都能药到病除。

行踪不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假名医一般都是异地行医。通常他们会挂靠一家小医院,用这家医院的名字。干上一段时间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4招识别假名医布下的健康陷阱

没有完美无缺的疗法,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

请您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医疗方法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医疗行为都是有危险的。所有的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那些标着“绝没有副作用”的药物和疗法,您最好不要相信它。

最新的医学成就,权威医学期刊上一定会刊登

新的医学成就只要出现,一定会在专业的医学期刊上刊登。同行业的专家们会对这项研究进行讨论,反复验证。那些从来没有被权威医学期刊承认,只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宣传的“新疗法”“新药物”,千万要警惕。

正规医院无法攻克的疑难杂症,没有治疗的捷径

篇(6)

在艺术领域,文艺复兴时期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段历史时期。人文主义艺术家们创造了大批流传至今的作品,奠定了至今沿用的艺术规则和程式,并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以其直观的形象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1.以“人”作为其艺术作品的表现中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万物之本,主张探讨人性,研究人的生活。艺术家们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贯彻了这一思想主题。

1.1“人”是其作品的主体,是表现的中心,任何艺术形式的作品最终都要做到为人服务

15世纪时,佛罗伦萨的建筑师们在保持原有宫殿建筑布局的同时,改变了其坚垒的感觉,使它们变得亲切起来,并大量增加窗户的数量及注意其重叠一致,而且在上面增加了精美的装饰,以达到适合人居住的同时还能保持美感;马萨乔的《奉献金》(又名《纳税钱》)在构图上就以人为主题,其他的景物只是作为背景和陪衬,其中突出表现的是耶稣、彼得和税吏三人;在波提切利的画作《春》中,作者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来刻画诸位女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更是将大部分的画面空间用于人物刻画。

1.2探讨和颂扬了人性,即便是宗教神话中的神,也将其加以人性化

人们认识到,上帝既然把自己的智慧给了人,那么人与神是能够相通的,人性其实与神性也是同一的。此时的画像,尤其是宗教人物画像,已不再带有中世纪那种呆滞而古板、严肃又冰冷的气氛,相反的是将人性的美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吉尔兰戴欧的《老人与儿童》一画中,全无夸张美化之处,该作依靠逼真的描绘体现了儿童对老人的依偎之情和老人对儿童的亲切慈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人性中宝贵的亲情。

2.反对宗教禁欲主义,颂扬尘世生活:

2.1在题材的选择上虽仍以宗教故事为主,但是已融合了尘世因素,有的题材更是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

如波提切利在其代表作《污蔑》中提示了污蔑者与被污蔑者的可笑与可怜,实际上,该画是作者对自己以往的经历所给予的形象的总结,内含了作者晚年精神上的危机。吉尔兰戴欧在《来访》中,虽是描写宗教场景,但却借用丰富的明暗对比把该时代人物的形象、服装、房屋等纳入画面,以接近自然的方式追求画作的现实性。

2.21在内容上追求实用主义,颂扬尘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1445年,布鲁内莱斯基为佛罗伦萨设计了彼蒂宫,它通过巨大石块,造成强烈的阴影和粗糙而古朴的效果,外形简洁朴实却又充满宏大庄严的气势,是为佛罗伦萨民用建筑实用风格之先河及典范。前述费力颇・利比的画作《三王来拜》也是颂扬了当时人们节日游行活动的佳作。波提切利的《春》是一幅描绘大地回春、欢乐愉快的画。画面上充满了散发着青春活力、体态优美的众神。她们姿态飘逸而生动,丰腴而曲线的身材隐约可见。场面虽欢快,但是人物却含着一种莫名的忧伤。其中的维纳斯,旁若无人、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该作品打破了中世纪宗教作品刻板的趣味,维纳斯的祝福与众神的舞蹈伴随着果实与花朵,在歌颂佛罗伦萨豪华繁荣的时代的同时又有所保留。

3.在探索大自然中,提出新的艺术理论,并改进艺术技巧

3.1新的艺术理论的提出

人文主义艺术家们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临摹,所以就该把艺术摆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观。人们应当从“艺术临摹自然”这一点出发,在观察大自然的基础上来进行艺术创作。达・芬奇认为:“画家的头脑应该像一面镜子。应该懂得,如果你在用自己的技艺再现大自然的产物的一切形态时不是一个高超的能手,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如果你不观察大自然的产物,并且不把它们记录在心灵上,那么你就不能把它们画出来”,[1]“如果他师法大自然,那么他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2]果左利在其壁画《乔装东方三贤士的美第奇家人》中对马的鞍鞯和托斯卡纳的树木山石的精心描绘,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对清澈透明的大海、晴朗无垠的天空、飘洒的玫瑰花瓣的细致描写便是他们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结果。

他们也对一切与艺术相关科目,如解剖学、透视学、配色学、采光学等等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去。阿尔伯蒂的《绘画论》便是这种艺术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他那里,艺术家首先要通过透视法则,理性的解释和再现大自然;其次,绘画的题材和构图必须具有文化亦即他所说的智性和社会的基础;最后,真正有价值的绘画是受过完善教育、人品高尚的人的产品[3]。达・芬奇著有《绘画论》,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作根据,便算不得科学。他使科学研究跟美术探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研究去寻找客观现实中的真与美,然后再运用恰当美术形式去表现这种真与美。他从不轻信或盲从任何前人的经验;他反复强调不论当科学家还是当美术家,均需通过“眼睛的观察”去工作。[4]

3.2新的绘画、雕刻技艺的发明和运用

在画法上,由于无古代原作留存可资中介,佛罗伦萨人便发展了独特的技法以创造自然世界的现实主义的形象。正象人文主义者发现并利用了时间的尺度作为他们感知模式的一个基本因素一样,艺术家们使用了有机空间的透视和比例及明暗对照的实体表现法来表现他们特有的现实感。

作为文艺复兴绘画的先驱,乔托“把希腊绘画艺术,改变成拉丁绘画艺术。”[5]也就是说,乔托把拜占庭艺术改变成为罗马的古典艺术,并发扬了古代的艺术传统。后来,这个潮流成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一个标记。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道路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绘画的科学时代。他被公认为使西方美术摆脱中世纪美术程式的第一人,从而成为开创写实画风的鼻祖,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6]。

马萨乔是乔托之后佛罗伦萨画派的重要成员,他在透视学和解剖学以及色彩的运用上比乔托更进了一步。他放弃了哥德时期的繁琐及复杂性,而追求更简洁有力的造型,其中以人物之表情及实体感的表现成就最为突出。《纳贡》在画法技艺上解决了乔托未曾解决的的一大课题:刻画人物的体积和表现自然的空间感。传记作家瓦萨里在评价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时说,他“经过穷年累月的探索而掌握了极为丰富的知识,使他成为那些能摆脱艺术上的僵硬呆滞而把运动精神和生气赋予人物形象的大师中的第一人”[7]。

达・芬奇研究了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他首创了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使画面呈现逼真的立体感,更加接近现实。这种写实性的手法一直影响至今。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三大难题: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以及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在人文主义的指导下,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僵硬死板的神学权威和封建特权思想。他们重新发掘出古典的艺术形式,创造和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在为世界奉献出无价的艺术瑰宝的同时,用真实理想的外在形象和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强调的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全面完美。■

【参考文献】

[1]达・芬奇.阿斯贝恩海姆的手抄本.艺术大师论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20.

[2]达・芬奇.大西洋法典的摘录.艺术大师论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18.

[3]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第三讲).新美术.2000,(3).

[4]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六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336.

篇(7)

关键词: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征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主要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拉米夫定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抗病毒治疗药物之一。目前有较多报道表明拉米夫定停药后可复发慢性乙肝[1],国外称之为“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2].本文主要分析拉米夫定停药后复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获得完全应答者54例,部分应答者66例。完全应答者中随访期仍在服药10例,停止服药44例,平均疗程为21.3月(11-62个月);部分应答者中随访期仍在服药13例,停止服药53例,平均疗程为14.5月(12-36个月)。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并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经相关辅助检查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中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

1.2 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每月检测一次肝功能,每三个月检测一次血清病毒学标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2 结果

2.1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率的比较

完全应答组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部分应答组(P

表1 完全应答者与部分应答者的停药后复发率比较[n(%)]

2.2拉米夫定疗程长短与复发率的比较

完全应答者患者及部分应答者患者不同疗程间的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

表2 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的不同疗程间患者停药后复发率比较

2.3 复发前后HBV DNA载量、HBeAg滴度和ALT水平

复发前后两组患者的HBV DNA载量、HBeAg滴度和ALT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完全应答者与部分应答组患者复发前后的指标变化(x±s)

3.讨论

本文主要分析拉米夫定停药后复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完全应答组患者的HBV DNA复发率27.78%,HBeAg复发率12.96%,ALT复发率25.93%,明显低于部分应答组患者的HBV DNA复发率81.82%,HBeAg复发率71.21%,ALT复发率72.73%,可见完全应答组患者的复发率较低;完全应答组患者12个月疗程者复发率31.32%,13-24个月疗程者复发率22.43%,大于25个月疗程者复发率17.93%,部分应答组患者12个月疗程者复发率93.52%,13-24个月疗程者复发率84.35%,大于25个月疗程者复发率71.43%,可见随着疗程延长可降低停药后复发率,这与蔡皓东等[4]报道相反,可能与研究样本数有关;复发前后两组患者的HBV DNA载量、HBeAg滴度和ALT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见停药后复发并不会使患者的病情大幅加重。

参考文献:

[1]吕铁峰,孙振江,李晓欧,等 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26例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12):37-39.

篇(8)

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造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动画开始发展到现在,造型设计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前进中,角色造型正在尝试更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一、动营造型的多元化特征

动画造型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如借鉴中国传统年画和古代寺观壁画的传统手绘动画片。具有代表性的有《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人参娃娃》等:借鉴民间玩偶的泥、木、竹、等材料和形式的木偶动画,国内拍摄了《雕龙记》、《孔雀公主》吸取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以及传统戏曲服饰特点的剪纸动画,国内制作的有《渔童》、《金色的海螺》等: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把中国水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带入动画片,这就是水墨动画,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妈妈》、《雁阵》、《牧笛》和《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不同的动画风格l使其的造型语言会有很大差异。但在造型艺术中少则多的原则是非常适于动画造型的基本规律。少则多是指造型语言简洁而丰富,即以最小的造型元素表现出对象的形态、结构、情感、动态等重要的特征,这是动画造型的基本功。造型艺术中所有形式与手段都可以在动画中运用,只是加工时其简繁程度不一而已。同一形象可以尝试用各种形式进行造型练习,这对造型语言的丰富十分有效。

二、符号化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表述

在动画中符号化造型设计风格主要可以表现在具象和抽象两方面,具象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与夸张其本质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抽象是以图形符号或几何图形的组合来表达某种含义,造型简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而符号化造型设计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通过视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联想来传达其形态包含的内容。

目前符号可以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和图像符号:其中指示符号,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象征符号比如红色代表着革命,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寿的象征:图像符号中比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图形符号还是人们最初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图形符号仍有语言文字无法取代的独立意义,所以在动画创作中,符号与动画角色造型更是会有着必然的联系。符号化的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

三、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特征

角色造型是将动画的造型设计为可视的形象:因此,动画中的角色造型从现实到非现实会有巨大的跨度与多样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取决于自然界的形象或是匪夷所思的幻想形象,都离不开它们作为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载体这一特征:而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如何塑造一个更为丰富的动画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隐喻性

篇(9)

一、嘹歌形成的文化内涵

壮族嘹歌起源于遥远的古代时期,嘹歌名称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起初,人们将居住于广西的壮族先民称为僚人,他们在唱歌时调子都以“嘹”字结尾,歌者一唱一和,当地人们把这种唱法称之为“嘹歌”。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壮语中,娱乐、玩耍音译为“嘹”,也就是壮族人玩乐的歌,被称为“嘹歌”。在过去,人们参加祭祀活动时都会聚集到一起,闹歌圩、唱嘹歌,祈求平安与丰收。

嘹歌的内涵之美一是表现在音乐的高低双声部相伴的旋律、优美的意境,二是押韵的诗歌、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挚细腻的情感、寓意深刻的哲理、朗朗上口的韵律。嘹歌不论是在歌词内容上还是在演唱形式与歌曲韵律上,都达到了美的境界,使得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满足,根本原因是嘹歌来源于生活,题材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在音律上,有表现欢庆时高亢情感的、有刻画生动人物形象的、也有表现悲痛时低沉和催人泪下的。不论是在哪方面,都能激发人们的审美热情,达到精神上的契合。发展至今,平果嘹歌已不再是当地的一种娱乐,而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二、嘹歌的语言特征与演唱形式

1、嘹歌的语言特征

嘹歌由古壮字记录、壮语演唱,唱词多为五言四句,内容丰富。运用了大量的谚语、歇后语和格言警句等熟语,是嘹歌语言的一大特色。如《三月歌》中便运用了很多包括气象、农事活动等在内的谚语,如“二三月谷雨,人人理棉地”唱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时节,指明了当时的气候特征与农民的生活状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偶尔会用到的歇后语,在嘹歌中也得到了展现,主要运用于《路歌》和《贼歌》,如《贼歌》中“我名传到京,我姓传到府,进入花名册,母牛拉不出”,“母牛拉不出”喻意为被点名去当兵作战的事实已定,谁也改变不了。《贼歌》《日歌》《路歌》这三部歌书中,对格言警句的运用是独具韵味。如《贼歌》中的“饥不喝脏水,饿不吃猫豆”警示人们身要正,要有骨气;“牛相沽缴耍人相斗两败”劝说人们要避免战争;“吃多人就胖,忧多人就瘦”劝解人们要从容淡定、善待自我。

2、嘹歌的演唱形式

嘹歌是多声部结构民歌,一般采取对唱和重唱两种演唱形式。在对唱中,大多为两男两女对唱。对唱情歌时要注意歌唱场合,夜歌只能在晚上当着众多长辈亲友的面公开对唱,因为夜歌是青年男女正常恋爱结婚的情歌,所以要正大光明的对唱;日歌属于伴侣之间表达爱意的情歌,要在白日里到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山间里唱。现在人们已抛掉死板的规定,只要凑齐人数,在任何场合都可对唱嘹歌。重唱多为同声二重唱,两男两女之间相互配合。常以高声部先唱,这是平果嘹歌重唱“问字要音”的基本框架,让所有人对所唱的歌曲内容明了顺耳,随后低声部进入,与之重唱,女声部旋律悠扬动听,男声部低沉而有劲,高低声部之间音律和谐、跌宕起伏。

三、歌曲《幸福永世情》的艺术特点

《幸福永世情》又名《木棉树下两相依》,传唱于平果县太平镇,并以古壮字传统抄本记录的广西壮族嘹歌歌曲,后经黄宪先生用汉文翻译流传至今。

1、歌曲的内涵

《幸福永世情》属于同声二重唱式抒情性歌曲,由两男两女同声重唱。其中结合了多个独特的嘹歌曲调,并以和声的形式把男女声部融合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效果,使歌曲更富有活力。从歌曲的旋律上看,宽广的曲调、自由变换的节拍,都蕴含了浓厚的地方民歌韵味。如歌曲开篇曲调采用的是民族徵调式,以徵调式稳定音sol展开,曲中多运用re音和do音,半终止和终止于sol音,具有旋律线条平稳的特点和明朗、嘹亮的音响效果。歌曲开头即以悠扬的旋律描绘了“木棉高入云”的美丽风光,引出“歌声连不断;胜似常青树,幸福永世情”的深切感情,表达了壮族青年男女质朴、纯真的感情。

2、歌曲的演唱特点

《幸福永世情》使用壮语演唱,歌唱时声音要明亮且有穿透力,真假声变换自如。在这首四声部合唱曲中,女声部高亢嘹亮,男声部低沉有力,层次清晰且富有张力,旋律舒展、此起彼伏、明快热烈、婉转动听。各声部间旋律、节奏此起彼伏、互相变化模仿。歌曲开篇由女高先领唱,旋律悠扬舒缓,紧接着女低进入,与女高声部合唱,最后男声部应和,作铺垫。领唱的特点是激发歌唱者情绪,进入演唱状态,唤起同伴的歌声。在这首歌曲中,倚音是其中一大特色。例如在歌曲开始部分就使用了很多倚音,倚音的使用,增加了旋律的起伏感和音调的圆滑性,演唱倚音部分时注意歌唱的巧妙性和灵活性。

3、歌曲的情感处理

《幸福永世情》属于A-B-C三段式。A段以描写“木棉高入云”的美景开篇,直接进入主题,带着细腻绵长的曲调,引出“歌声连不断,胜似常青树,幸福永世情”的赞叹,此时的男女主人公是非常高兴的心情,在演唱时要保持愉悦和放松的状态,唱出原生态的味道。B段大体上为2/4拍,在速度上做了个转变,由舒缓的A段走向轻快的B段,“清风吹微微,情醉心飞飞”表现男女主人公期盼以歌述情的迫切心情,此时应以愉快、神采奕奕的情感,唱出男女主人公喜悦的心情。C段以3/8拍贯穿整段,歌词中“孤单日如煎,相伴岁月甜”表达出男女主人公诚挚的爱。演唱时用坚定、意气风发的情感,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盼望。歌曲的三段安排恰到好处,层层递进,衔接密切,在演唱时,注意三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情感的变化以及各个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郑超雄.关于壮族《嘹歌》文化中心地的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5,(2):97-105.

[2]滕光耀.《嘹歌》的内容、形式和分类[J].广西民族研究,2005,(2):106-115.

篇(10)

中图分类号:P641;TV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104-06

近年来华北太行山东簏的丘陵区频繁干旱,为此钻探了数百眼基岩水井,深度150~550 m。同时,这一地区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区,该区基岩裂隙水能否可持续开发利用倍受关注。从2011年春季钻进的200余眼井抽水试验资料来看,不仅单位时间涌水量差异较大,介于12~390 m3/h,而且,抽水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和水位恢复所用的时间也相差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地下水赋存非均一性和开采易疏干性。进一步认识太行山丘陵区地下水赋存非均一性和开采易疏干性特征,对于该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9]。

赞皇县东部地区是华北典型的太行山前丘陵区,缺水最为严重。本文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和物探,在赞皇东部地区确定了24个井位,以其中2眼、深度500 m探采结合井的多次抽水试验资料为基础,探讨丘陵区地下水赋存的非均一性和开采易疏干性特征。

1研究区与资料来源概况

研究区——赞皇县域,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西南部,与邢台市临城、内邱县相毗邻,北距石家庄市区44 km,西临山西省界,位于东经114°25′-114°31′,北纬37°26′-37°41′,面积102 km2。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年均气温13.3 ℃,年均降水量568 mm,降水主要分布在7月、8月份。

由于气候干旱和持续、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埋深从20世纪70年代不足20 m,已下降至目前的大于75 m,钻井深度普遍在350 m以上,最深的井深达840 m,但出水量不足80 m3/h。

上一篇: 股市风险分析 下一篇: 土木工程基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