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44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1)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十所认知。“谁掌握了面向2I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l世纪中处于战略领先地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在全国科技火会上的讲话,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动力。

机械设计是理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凝聚了从认知机械到设计机械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F.通过教育培养、制度促进、实践锻炼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勤奋努力等形成的。而在教育培养因素中,民族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冈索之一。笔者曾在日本山形人学学习工作过几年,有一点浅显的体会,想与各位前辈同行讨论。

一、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教育模式对学生畿力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_人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著名学者杨振宁将中世方教育模式概括成一句话:“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两方的教育可能比较自由,自由就是说不像我们教学那样死,可能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考试的确能反映山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经过火大小小若干次考场的检验,造就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考试反映的只是分数,并不代表J二程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的投入相对减少,在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兴趣与爱好难以发挥出来。日本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全面综合教育,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同样要考试.但考试的压力远不及我国学生大,而且。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在进入大学时,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与我国学生有所不同。

(2)生活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日本人向来阻蝴头工作、细致整洁、做事弗井有条而闻名,从小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日本学生上课纪律非常好,在公众场合安静、沉默,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心理较轻,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对于布置的作业、实验、设计埋头钻研,特别是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相对而言,我国学生思想活跃,计算机运用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知识,似乎自立能力显现得晚一些。

一定的活动方式与创新习惯的养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在坚持继承良好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注意综合运不同的教育方式爿∈培养学生发展不同的心理需求利活动样式,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刨新质。

(3)学习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外在条什主要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适宜的群体心理氛围、有效的激励措施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一种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已有学者所认为的那种“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宽松境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不逾矩”的状况中。

宽松的学习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优秀的学校一直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条来考虑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就学籍管理而言,日本的高校的政策相当宽松,工科类学制为四年,不能按时毕业还可以继续读。作者所在的研究室有一个八年生,虽然他?|5读得马虎,汽车联轴器却研究得很好.老师就发挥他的氏处,对他进行鼓励,并不因此限制他。一个学生八年投有毕业还能继续保留学籍,令人难以想象,这就是环境给他的宽容1不仅如此。山形大学在实践环节的管理上也非常宽松,学校没有为某门课程设专用的实验室,课程的实验基本上在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但有一个专用的机械工厂,工厂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在工厂的实习自主性很强,在约定的时闻内进入工厂后几乎无人指导。工厂的设备可随意使用,材料任学生选用,测试工具非常齐备。这种宽松的实习环境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方便。

(4)课程设置为能力培养所创造的条件日本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机械设计类课稗有机构学、机械运动论、机械设计学等。机构学主要讲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传动机构等的基本知识,类似丁国内的机械设计基础课,但内容较浅,方法基本上采用解析法,周学时1.5,总学时30~40左右。机械运动论主要讲平面连杆机构和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机械设计学主要讲齿轮机构的啮合原理、加r方法等内容。但课程内容也与授课教授有关,教授们往往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来上课。总的感觉是国内的课程内容多而广,而日本的机械运动论和机械设计学课程内容少而细,学生学习负担较轻。课后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我校的“机电创新训练”分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两种形式,学生们对此训练很感兴趣,但由于学习任务较重.用在训I练上的时间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待改进的问题。

(5)高校内部结构对学生培养结果的影响高校的内部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外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我国的高校却趋丁二雷同。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日本学生入学厉,第一年都要学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等课程,而学生分专业是_人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具各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可喜地看到国内有些学校已开始试行,部分新生入校不分专业,进入“元培计划班”,获得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在一年半后再选择专业。这无疑是一个好腔开端。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2)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企业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能够影响到全体员工的价值观与工作理念,同时还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员工素质与资金实力等都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文化竞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属于企业发展的动力,重要的是以企业文化为前提,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具体的战略目标。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让企业与现代社会更好的适应,从而保证落实好企业管理的具体细节,充分发挥出去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所以,想要创新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很关键。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概述

企业主要是指通过人员构成建立起一个彼此经营与沟通的统一整体,在企业中的主体是人,所以在制定相关的企业制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则,同时将企业体制人性化的体现出来,然后利用企业文化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企业内涵。总之,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塑造出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维持与约束导向作用。企业始终处于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因此想要保持企业文化的特质,就需要跟随时代的变迁,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创新能够彰显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与生命力,属于企业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需要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创造。创新企业文化就是对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理念、服务宗旨等加以改进,这是企业立足于激烈市场竞争中坚定立场的源泉。企业需要时时刻刻对文化内涵加以充实与塑造,即便是处于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也应该保持自身的特点,同时不断满足文化体系的需求,让企业的发展以此作为重要使命及行为准则,从而调动起所有员工奋斗的积极性。通过将优良的企业文化植入每一位员工心中,并且带入至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可以保持企业的发展活力,同时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有助于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并且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进一步打造出属于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优质品牌形象。

二、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重要支持,但是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与市场竞争趋势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文化需要接受创新改进,从而不断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际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中,企业管理就是以企业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企业文化的根深蒂固,逐渐成为了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信仰,优质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员工的力量,同时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对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与工作热情具有极大帮助,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力量利用合理的方式引导着企业行为,从而树立良好的的企业形象,保证塑造企业内部的优良风气。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是通过柔性管理取代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让员工们感受到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近些年,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包含着技术、人才及管理等多种要素,企业文化创新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重视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创新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模式具有推动作用。

2.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包括在企业管理中,将企业文化创新纳入到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同时也可通过物质奖励及绩效奖励等激励员工们发挥出创新意识。此外,也就是利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只有通过不断的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分析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管理能力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3.促成企业创新合作局面

近些年,国家的企业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的迎合当今时代的需要,企业需要努力扩大经营范围与规模,以此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在企业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让合作模式有所改变,企业文化与合作都是重要的内容,需要在不断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为推动企业新局面而努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够让企业意识到合作的价值,同时在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合作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企业,将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必然要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将多个企业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比如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等,这将不断拉近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合作新局面的诞生提供基础条件。

4.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企业想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要求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创新,使他们找准正确的创新方向,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动力。如果企业整体形象树立不好,从外部看来缺乏良好的发展趋势,即便企业的全体人员奋起直追,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成就。伴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保持活力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新鲜动力,让企业文化变成一个纽带,连接着每一个内部人员。企业文化可以让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此提高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工作,以全新的姿态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不懈努力,员工也需要适当的激励,通过企业提供的可观回报,努力迎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在解读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将热情与激情投入至工作中,从而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文化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关注的是各项经营活动,并且将经营活动作为管理企业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对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投入的关注度不足,造成企业文化创新的严重滞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创新的价值与意义,摒弃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制定具有人性化色彩的企业管理体制,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此实现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现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视程度仅停留在理念、企业精神与员工行为准则等浅层表面,虽然也树立了企业的优质形象,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将企业文化建设运用至企业经营管理中,面对这种境况,企业的员工思想、行为习惯等都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可见企业文化创新与建设未能落实到细节与实处,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另外,企业管理人员的错误认识影响了企业的文化创新,他们认为建设与创新企业文化仅属于文娱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在建设与创新企业文化的时候,还存在一些企业只是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搬硬套,没有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让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标准,更不能适应企业的整体发展,甚至于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四、企业文化创新的具体措施

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行列,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努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现阶段,企业管理中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创新,同时也需要采取合理的对策推动企业文化创新的M程。

1.积极转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

在企业发展中,管理人员起到了重要的决策作用,企业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引导企业进步与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进步,为企业文化的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发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积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避免将以往企业管理模式中的理念直接放到现阶段的企业发展中,应该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积极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在提升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管理优势,确保及时总结企业管理的核心举措,重视成果的重要性。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应该在本质上关注企业文化的核心,并且时刻明确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与重要性,经过建设并创新企业文化内涵,让企业树立良好的风貌。管理人员还需要努力学习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案,通过不断的汲取优秀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把企业的未来发展与自身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塑造优异的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坚持市场需求标准,在不断革新企业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让企业管理者可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从而带领着员工们继续前进。

2.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营销相结合

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让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这类企业文化属于企业内部文化,难以将企业社会化与市场化价值体现出来。企业属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旨在服务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强化对外宣传力度,并且将企业自身的文化传播至社会生活中,由此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并且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提升相应的知名度,主张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与企业营销的有机结合。

3.企业文化创新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文化创新离不开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配合努力,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发挥关键职能的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最为关键的职能就是管理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同时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也是全体员工,为了更加顺利的建设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严格按照企业的发展趋势实际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强化企业员工的专业教育及培训。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企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安排,为了更好的促进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培训结束之后,相关的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应该对参与培训的员工实施的效果评价及考核,结合员工们参与培训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加以评估并分析,员工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取得的成绩差异较大,如果员工的成绩较为突出,可以适当的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褒奖,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励员工,使他们的努力得到肯定,同时也能鼓励他们的斗志,提升员工们的工作信念,让他们更加投入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队伍中。

五、结语

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精神财富的象征,更是激励企业内部人员的动力。企业文化可以促使企业发展稳定,同时为企业争取更多的优质资源。伴随着国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管理中十分关注企业文化的创新,通过全面了解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能够找准企业的发展定位,从而在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寻找到良好契机创新企业文化,才能促使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永青.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商贸,2014,31:49-50.

[2]闵兰庚.探讨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商贸,2014,34:185-186+189.

[3]卜明.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品牌,2014,08:83.

[4]张京.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5,10:41+43.

[5]晏先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场现代化,2015,16:104-105.

[6]赵亮.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35-37.

[7]肖康鹏.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思考[J].中国市场,2014,21:39-40.

[8]黄建钢.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105.

[9]陆炜.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6,03:168-169.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3)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明显企业特色的一类文化,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产品及人际关系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1.独特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产品特点、地域特点、用人特点,这些特点的长期作用就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例如,动漫产业公司同传统的重工业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截然不同,动漫企业内部员工多为富有想象力的年轻人,而传统的工业企业内部员工多为严谨的技术人员

2.积累性

企业核心价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是企业历届员工不断探索逐步积累起来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段漫长的更新、保留和继承的过程,它是企业从最初兴起时产生的企业产品口号、企业形象,到最后经过不断积累和发展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最终形成优秀的,符合企业发展的文化。

3.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带有那个时期特色的企业文化。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前的企业文化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紧随时展的脚步,积极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思维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1.支撑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企业发展离不开物质财富的支撑,也同样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促使企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障,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实现更长久、更稳定发展的必要因素。在这三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

2.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存在能赋予企业更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存在增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感情联系,使他们在工作中产生归属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责任,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如果企业管理者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层面的关怀,就会使他们在内心产生对领导者的不满情绪,企业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员工之间也会缺少凝聚力,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3.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对内具有提高员工凝聚力的作用,对外具有宣传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的作用。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环境,参加公益事业,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名片,潜移默化影响着周围居民和同行的其他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不仅提高了企业形象,也有助于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4.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形成了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共处的局面,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步伐。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岗、敬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甚至与企业有联系的单位,使企业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影响力,带动周围的人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支柱也是企业活力的来源。通过对企业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文化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随着企业发展阶段、时代特点及社会现实的不同,企业文化的深度和内容也有不同。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企业文化创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形式上的创新,其二为内容精神层面的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包含企业的宣传口号、产品外形等;内容及精神上的创新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精神状态、企业的核心价值、职业道德等,形式上的创新是表象,内容和精神层面的创新才是根本。创新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随着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原有的企业文化势必不再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主动、由内而外的打破原有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自我创新,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只有重视了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提高企业发展状态,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企业文化的更新能带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内部活力,加强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中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开始促使企业文化朝着柔性化方向发展,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地位有所降低,精神文化的作用逐渐凸显,过去传统强硬的管理模式逐渐被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取代,使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另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在选择企业时更加看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吸引、留住人才,企业必须紧跟文化创新方向,将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提上日程,给予优秀人才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种文化相互作用,共同支撑起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看似寻常却能极大地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创新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在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找制度创新的解决方案,研究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同时,企业文化的创新也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凝聚力,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维、新思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企业文化创新为企业管理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企业文化具有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作用,而企业文化的创新则能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上述功能,为企业管理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的管理也离不开创新,失去了创新能力,企业就如同一潭死水,缺少发展的生气。只有进行文化创新,企业才能紧跟时展的潮流甚至超越时展,在企业内部形成充满活力的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凝聚力,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开创企业间合作新局面

企业文化具有提升企业影响力,促进企业品牌建设的功能。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想与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必须顺应发展,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首先,企业文化创新能让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在未来,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才是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其次,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从企业文化入手寻找共性,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达成合作共识,提高合作的紧密度和可靠性。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4)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道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创新文化的内涵 但至今仍有不少人不知创新文化为何物,有的更将它与文化创新混为一谈,二者有交叉但有区别。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主体创新文化属于内在的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与环境创新文化则属于外在的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子系统又各包括若干个门类 要素,构成一个内涵体系。

主体创新文化是指创新主体――人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如精神,思想知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精神创新,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思想观念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自主创新的前提,知识创新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确立创新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思维品格,学风创新与学术道德养成,应摒弃浮躁、淡泊名利、诚实守信、尊重科学,以创造为荣,以造假为耻,行为文化创新,从“枪打出头鸟”转向“敢为天下先”,从“孤芳自赏”走向社会大舞台,从“小山头”走向多元共生等。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人才文化创新。领导方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等

制度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中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府运作机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教育制度与体制创新,技术市场体制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等。

环境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创新的氛围,以及文化环境创新、法律环境创新、政策环境创新,市场环境创新、资本(金融,税收)环境创新。服务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创新等。

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文化具有导引,调节、约束、控制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作用 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创新,鼓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因而它对创新区域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服务功能、“造势”功能、约束功能。其中,存在着一条“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协调互动”的客观规律,即创新文化推动。培育,引导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反过来促进,丰富,升华创新文化。总之,创新文化构成了区域创新的文化驱动力;具体而言,创新文化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贡献力的前提,是从制度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1 文化是在天宇,理念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握

观念性文化构成创新的内在动力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对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动起先导作用,构成创新的“灵魂” 体制与环境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贯穿、影响创新全过程从国外来看,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导致的思想、观念大解放,就没有近代欧洲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发明,没有多元价值观“共振”导致的观念创新,也就没有美国的硅谷从中国来看,没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导致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后来两汉农业文明的进步及其它科技发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科研群体或个体创新成就大不同,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创新的精神毅力的不同,由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之所以能战胜由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盖因领头人的精神战斗品格会影响整个团队,在创新实践中也是如此。中国文化中有不少鼓励创新的优秀思想,倡导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刚健有为,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苟日新,日目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以及“领新标异二月花”(郑板桥》等、但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利于创新的观念需加以摒弃或改造,如强调“大一统”的、追求“秩序”的,‘枪打出头鸟’的保守性观念造就了大量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群,“天不变道亦不变”与“以不变应万变”的价值观易导致墨守成规,儒家“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不利于批判,怀疑精神的培养,道家“出世”的思想不利于”经世致用。“文人相轻”的观念不利于团队协作,“官本位”的等级观念不利于知识价值的弘扬,等等,杨振宁曾指出,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3个世纪来抗拒西方科学发明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今天,只有树立,弘扬那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追求真理、崇尚创造的创新精神,敢于怀疑、善于批判的精神,勇于攀登、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框框”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开放,博纳的观念,团队协作、整体和谐的观念等,形成创新思维品格、良好的学风与学术道德,确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的价值观,

等等,才有助于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

2 创新文化是从制度,体制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

文化在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自主创新有赖于动力机制与制度安排,它呼唤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创新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的制度,政策环境。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制度是在资源禀赋与技术之外来解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既可视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包括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社会风尚等内容),也可内生,激发制度变迁,产生出有助于自主创新的一系列制度,机制。浙江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一国一地的制度文化能否顺应创新的要求,决定了它能否成为创新活动的策源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的提升靠科研,这三者都离不开制度,体制。好的制度、体制对于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导向性与激励性。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指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总是朝着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先进的地方转移。从1610年前后到1950年,世界科技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又到法国、德国,再到美国。美国之所以涌现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原因之一是其科教一体化的体制及其他激励创新的一系列完备制度。而在这一方面,我们却存在不少制度、体制性缺陷。比如,科教分割的体制性问题在国内仍未很好解决: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中还存在不少压抑创新精神、不利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重应试教育是其一大弊端,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合作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仍不完善,等等。时下在不少院校、科研院所普遍推行的科研定量考核制度。将每年数量及其发表刊物级别与工作绩效,评职称,收入挂钩,助长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很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识之士多年来不断呼吁要改革这些制度、体制,但至今效果不大,这说明人们对制度。体制在自主创新中的基础性地位还认识不足。今天我们要下决心突破阻碍创新的体制障碍,对一切不利于创新的旧体制进行制度性改革,确立起一系列有助于自主创新的新制度,体制。

3 创新文化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性环境,特别是离不开创新的社会氛围,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环境扼杀了文化的自由创新,中国盛唐时期的创造力勃发离不开开放、博纳的文化环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但后来消亡的21种文明,发现其原因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变迁与外部挑战,不再具有创造活力。当然他讲的环境是广义的,包括自然环境,而本文的环境指除了精神、观念环境(受前述观念文化影响生成)与制度环境(受上述制度文化影响生成)外的其他社会性环境。环境中也有文化因素,凡创新成果多的地方(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香港),往往拥有良好的创新性环境,特别是有着尊重个性、崇尚创造、团队协作,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可使人思维活跃、精神振奋,形成创新激情,进发创造“火花”。有人列出这样的公式,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创新性环境。环境创新文化可以像系统“软件”那样,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有机地聚合在一起。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了全球46个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名单,香港、台北,新竹入选,此外亚洲还有仁川、班加罗尔等城市入选,这些城市都具有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国大陆无一个城市入选,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

既然创新文化对自主创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就不能视之为“软任务”,而应加以高度重视;应当在精神理念、体制机制、环境氛围等方面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要“往深里想、宽里拓、高里提”,要培育创新精神,拓宽创新思路,形成创新氛围,孕育创新体系,大力建构具有高文化势能,高辐射力、高影响力的创新文化。做到:大力培育创新精神。要在全社会培育、树立敢于探索、勇于创造、乐于登攀的创新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新建设思路。应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之中,并作为其重要建设内容。同时,针对目前不少人忽视创新文化建设甚至“不知创新文化为何物”的现状,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全社会对它的关注度,重视度。

创新建设路径。树立跨学科创新思维方式,在创新文化建设中遵循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的创新路径,弘扬、壮大区域国有的文化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文化动力。

创新建设维度:应从原创度(要以原始创新为主,一味模仿创新有可能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自由度(倡导自由,宽松的知识生产、学术探讨的环境),协作度(注重团队协作),支持度(多方位的环境支撑包括政府、法制、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激励度(为自主创新提供激励、鼓励机制),开放度(以开放博纳的心胸接纳八方人才与“他山之石”)等六个维度上推进区域创新文化建设。

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机制:刮构建科学思想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的创新环境,形成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从中外历史上看,凡文化繁荣时期与科技创新中心,莫不具有思想的启蒙,解放及学术自由探讨的文化大背景,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如此,近代德国的科学繁荣与现代以来美国的科技经济发达也是如此,主管部门应在体制、制度上给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活动“空间”,应“多栽花,少锄草、少栽刺”,要在全社会树立“创新风险”观念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识,形成不怕失败、宽容挫折的氛围与机制,不以失败论英雄。不许失败,就是不许创新,不许成功-国外许多大公司如南非自然资源公司 欧洲的制药公司,日本的啤酒公司和美国的金融服务公司等都制定了允许失败的方针,可作为我们的借鉴。

要重视部门经济,行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区别不同的性质、特点、要求,建设不同部门经济、行业(如企业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乡镇的创新文化体系。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在路甬祥院长与科技部长徐冠华的直接倡导下,近年来广泛开展了创新文化体系的建设,可作为各地建设高校,科技园区,科研院所等部门创新文化体系的借鉴,目前企业,乡镇中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还基本上是空白点,要特别予以关注,及早加以策划,建设。尤应重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创新文化建设,甚至将其摆在比SO9OO1认证还要重要的位置上,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去。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5)

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企业需要成为具有自主判断和行为能力,与其他主体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能力,以及根据其他主体的行为和环境修正自身行为规则的行为主体。因此,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吸收经验以修改和重新安排企业文化,并依此形成企业在动态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塑造与破坏性创新的联结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能够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然而,企业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时,僵化的企业文化会影响企业的高效运转,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性需要创新维持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因此汤姆•彼得斯和沃特曼坚持认为“组织遗忘要远比组织学习更重要,美国公司必须被破坏,才能使美国生存下去。任何组织的唯一生存方法是通过不停地创新和变革过程经常重新发明它自身”。

美国哈佛大学的克里斯坦森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提出的破坏性创新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视野。

克里斯滕森根据企业环境变化把对现有主流市场产品性能提升作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而将发端于非主流低端市场,且对现有主导厂商竞争优势起破坏作用的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战略是市场现存者延续和拓展现有优势,寻求延续增长的一种新型战略扩张模式。破坏性创新在对现有企业作筛选和淘汰的同时,也提供了给新进入者利用破坏性创新获得超常规增长的机会。根据克里斯滕森的理解,破坏性创新最初的适用范围是技术领域创新,但是企业战略发展模式是“延续—破坏—延续—破坏”的发展过程。

破坏性创新理论对研究企业发展以及企业政策制定的积极借鉴意义值得重视,甚至构成企业文化塑造的新范式,因为企业文化塑造的基础是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现存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行梳理,寻找理想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破坏性创新,以建立在动态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就是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塑造竞争力的核心是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培育改变现有规则的习惯和能力,寻求竞争优势的新动力而需要采用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在企业文化重塑中的作用

企业环境的动态化使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资源、人才、技术、知识、制度、流程等需要形成系统的合力以适应企业竞争环境的需要,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活动的常规形态,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出现危机时往往迫使企业重估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企业不断主动创新企业文化才能够保持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破坏性竞争为企业寻求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代价提供了战略创新思路,通过企业文化的逐步迭代实现企业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并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企业文化创新成本效益能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长期形成的核心制度,在创新的过程中是一种新的核心价值对旧的核心价值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演进过程,反映了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影响企业决策行为和决策效果。然而,企业文化创新建立在成本收益基础上,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的费用支出、实施成本、摩擦成本和机会成本。企业文化创新的费用支出是设计新核心价值观念的人力和物力的支出以及各种项目的酬劳、福利补助等。企业文化创新的实施成本是企业文化新核心价值引入企业以后由于信息不完备、知识的传播障碍以及制度无法合理预期造成的低效率状态形成的损失。企业创新的摩擦成本是企业文化新核心价值引入企业以后由于利益的调整所造成的阻挠,从而使企业文化创新的资源虚置和浪费,采取措施消除资源虚置和浪费所形成的成本。企业文化创新的机会成本建立在企业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是企业放弃现实或未来收益的最大值。

企业文化创新成本的客观存在和企业资源稀缺性的外在制约要求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渐进性的过程,采用破坏性创新能够降低企业文化由于断裂所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缺位和错位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文化创新成本效益能力。

(二)提升企业文化创新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企业长期形成的核心价值构成了企业的稳态,并依此形成了企业活动的惯性,以确保企业按照自身的文化逻辑进行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能够作出准确快速的反应以适应动态的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保持动态性,使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与企业环境相协调。如果企业强调文化创新太多会占据企业有限资源,增加企业的创新成本,影响企业原有核心价值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如果企业文化创新强调更多的自由度和更少的控制,设法建立与原有核心价值相异的核心价值,使企业文化创新具有充分的空间,则该空间也将成为企业不稳定的来源,使得处于该空间中的企业文化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因此,企业文化创新的矛盾状态可以通过破坏性创新完成,通过对影响企业文化创新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并制定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可能产生的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文化创新的风险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从而提升了企业文化创新的风险防范能力。

(三)提升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

企业文化创新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的外在表征,是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统一。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是企业通过有限资源的整合,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获得比竞争对手相对较多的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文化控制能力是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企业核心价值进行调整,自觉约束企业行为,以降低企业活动风险,从而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环境的非可控性、企业知识的不完备性、企业内部资源及企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性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复杂性使企业生命周期的完整链条面临随时发生中断的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需要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还需要企业内部有效的文化控制能力。如果企业文化创新能力超过了企业的文化创新控制能力将造成企业资源的低效配置,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创新的风险,甚至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要求企业文化必须保持创新和控制的有效结合,通过破坏性创新可以兼顾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的要求,有效化解企业生命周期形成的阶段性特征,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文化重塑路径

企业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文化惯性与发展的双重考验,因此企业文化的重建需要采用破坏性创新以规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陷阱,提升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反应能力。

(一)建立企业创新型和学习型文化

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刚性,致使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变革因素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抑制,因此,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克服企业文化的刚性。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建立企业创新文化能够加强企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发挥创新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建立创新型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思想,营造宽松开放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并依此构建技术创新投入制度,技术创新设备管理制度,激励技术创新的技术要素分配制度,专利发明奖励制度,提高员工创新能力的培训制度,吸引、稳定创新人才的人事制度以及宽容创新失败的绩效评价制度,以保证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企业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竞争环境驱动企业学习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企业学习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创新的环境和跨越企业边界的学习,才能够突破企业组织理性的局限。

注重结果的适应性学习机制保证了企业常规活动的开展,注重企业文化改造的创造性学习机制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企业通过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推动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建立全新的企业文化观察视角,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企业内外资源和能力,形成新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企业柔性管理制度

传统的刚性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中心,强调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层次之间的服从关系,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为其基本特征,但是企业刚性管理制度建立在静态竞争环境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环境的累积性风险增加使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常态,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柔性管理制度,发现和开发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适应企业环境变化并获得可持续创新的文化感知能力,关注组织结构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柔性对于培育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形成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自觉性,克服企业文化的惯性思维。柔性管理需要充分尊重企业成员的价值,注重发挥企业成员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潜能。因此,管理的柔性化变革必须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手段,依据企业文化进行人性化管理创新,使企业行为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为。

(三)实施组织形态变革

现代企业是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开放系统,传统僵化的组织形态造成的决策滞后、信息传递的失真以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弊端与现代企业要求的动态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转换成本,因此,组织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必须根据现代企业组织的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和集群化的趋势实施组织再造。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企业文化在某种环境下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组织形态的变革趋势可能是形成企业文化新竞争优势的机会;其次,根据企业动态竞争能力构建多层次的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体系,使企业各种层次都有可操作的定义,提高企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的适应性;再者,变计划为行动,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由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认知的方法同时完成,因此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应该在行动中解放思想,使企业在行动中完成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的重建过程;最后,将组织形态变革纳入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中,主动迎接组织形态变革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文化重建带来的震荡,因此,企业必须克服原有组织形态的缺陷,在新规则中形成新企业文化,实现组织形态的变革和企业文化的跃迁。

参考文献: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6)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校是知识、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和迸发的地方,是国家创新、区域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21世纪,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手段,是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现,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取得的学校文化形态的总和,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校风。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高校校园的基础设施、设备、仪器等硬件,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二是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因素,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三是行为文化,也称制度文化,主要是高校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校风校纪、道德规范等,它是校园文化中部分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和规范行为,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1]与其他文化不同,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启迪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它以大学生为文化主体,以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从而塑造校园精神、纯化校园文化意境、培养完善主体人格。[2]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康向上、民主文明的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素质

创新(innovation)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hheum.peter)1992年提出来的。创新有两大特点:一是探索未知领域;二是获得创造性成果。所谓创新性人才,就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且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创新性人才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素质:

(1)强烈浓厚的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者的一种积极而富有成果的意识形式,它表现为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创新者富有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甘心落后于前人,不受别人思想的束缚,勇于另辟新径;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要急于检验自己的设想和判断力;对创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向往创新活动,并能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

(2)灵活全面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与创新的源泉。一切创造和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思维和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能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既具备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又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在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

(3)综合化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当今时代多元化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宽泛的知识结构和较深的理论基础。同时,知识的融合度要高,即不仅要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只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碰撞,才能迸发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新的观点,产生新的结论。

(4)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有所创新。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求实、不断进取、寻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和不懈追求;具有好奇性和开拓性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善于与人交流、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创造性人格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其中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是最显著的三个特征。实践证明,在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非智力因素即创造性人格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三、高校校园文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校园文化通过其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文化形式,通过其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独特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健康的创新人格。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由气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等构成。创造性人格的本质是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以及对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充溢着智慧的灵性和文化的光芒,睿智的教师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相互激励,教学相长,探求真理,奉献人类,造就一种充实而自由的学习、研讨、向上的学术氛围。师生共同营造出先进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又反过来激发师生们无穷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探索、去追求、去奋斗,形成创造性人格特征。#p#分页标题#e#

(2)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活跃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的需要与动机。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的热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民主、开放、宽松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只有在平等的探讨、自由的交流的环境中,创新型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产生创造成果。

(3)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创造性能力。创造性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校园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环境,具有特色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能极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智能开发也有着催化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使之自觉求知,努力成才。

(4)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不仅要看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还要看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坚强的意志是开发创新能力的支撑,集学术性、娱乐性、创造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为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机会与舞台。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坚忍性,培养了学生的不从众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1)坚持以校园精神凝聚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校园精神是校园在长期育人实践中积淀的共同的群体心理特点、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对校园文化的各个层次起着统领和引导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弥漫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呈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借助于校园精神这一内核,可整合校园文化各子系统及其亚系统,形成文化合力。多层次校园文化的和谐结合,便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氛围,如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年轻人敢于冒尖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等。校园精神是一种巨大的无声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2)建设一支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可靠保证。

教师相对学生而言是稳定的、非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他们的治学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在实际意义上代表了校园文化的主流。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完美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能主动接受新事物,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来丰富、提高、完善自己。只有创造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互动作用。要开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植于学生课堂专业学习基础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新渠道。教师正是以其广博的知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提供可靠保证。[2]

(3)培育优良的学风、校风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优良的学风、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优良的校风能够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能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学风”则是“校风”的重要体现,它是一个学校师生员工在学科学、用科学方面凸显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学风可以引导师生崇尚科学研究,勇攀科学高峰,在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致力于搞好学风、校风建设,努力培养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并形成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为主要内容的优良校风,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4)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所学校有没有生机,学术思想活不活跃,学生具备不具备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等,往往能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通过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力,从精神、物质和管理多方面加强培养的力度,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以“敢于冒尖”的精神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将创新的强烈意识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灵,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全体大学生自觉的成才要求。大学生通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竞赛活动、娱乐活动等,使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得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单纯依靠资源消耗和低廉劳动力成本投入的发展模式越来越突显其制约性。长期以来,许多行业在自主创新与对外技术依赖的矛盾中挣扎,在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中处于劣势。没有自身的品牌与核心技术,常常受到各式各样国际非关税壁垒的限制,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创新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创新的推动力量又是什么呢?无疑是创新文化。亨廷顿就曾在解释国家发展的动因时说过“文化是决定性因素”。而文化的培育是从无到有的,政府在文化形成的各个阶段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文将探讨政府在创新文化培育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一、创新,创新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构成

创新一词最广泛的含义来自拉丁语innovare,意思是制造新事物 。我们认为创新是一个将现有事物扬弃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对现有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技术方法、行为模式、物质成果的超越与进步,是人类进步的核心内容体系。

创新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它与规章制度无关,直接体现为群体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创新文化中,这种思维、行为模式应该是完全有利于和导向于创新的。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的统一体,是自主创新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

根据扬州大学王汉林教授与学者李武祥的观点也是通俗文化分类在创新文化中的应用,创新文化可以分解为器物层、制度层、行为层和观念层。观念层文化指的能够催生人们的创新意识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观念文化形态的基本要素。器物文化环境是对创新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的仪器设备、经费、图书情报系统等物质资料和条件。制度文化环境是对创新起着保证和约束作用并规定创新方向的组织、制度、体制等建制体系和运筹要素。行为文化环境是对创新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并影响创新效率的道德、政策、法律法规、评价体系等规范和评判系统。其中器物文化层面支撑创新;制度文化层面:鼓励创新;行为文化层面:规引创新;观念文化层面:崇尚创新。

二、创新文化培育的路径选择

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自由竞争是一个显著特征。企业通过自主经营与不断竞争走向集中。这既是一个资本集中的过程,更是一个技术与创新能力趋于集中的过程。竞争本身赋予了企业严酷的创新压力,少数企业生存下来,掌握着大量实用技术,并保有对这些技术的垄断与继续创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创新文化是在企业的主导下不断发展的。相应地,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及其民主思想在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传播开来,以保持与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实的适应,并且继续促进这一结构的良性互动发展。

我国的传统与西方大相径庭,在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历史中,集权主义盛行,官本位现象比较严重,文化倾向也素来以政府为主导,子民只不过是“教化”的对象。中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被迫建立,但之后的发展却是步履滞重,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思想解放,但保守主义的历史残留依然严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框架也是在高度的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企业自主性严重不足,一切要求整齐划一,实际上是一种“政府指令性经济”,缺乏创新的环境与动力,更谈不上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现象有所改变,但从创新的现实基础来看,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往往集中在各类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科技计划也具有突出的政府主导性,而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这样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道路应当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路径有所不同,应当有我国自身的特色。

三、政府主导型创新文化的形成机制

在后发展国家形成创新文化,促进创新体系的完善,政府是一个核心角色。根据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大致可将创新文化的发展和政府在其间的作用区分为几个阶段,政府在每一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

1.宣传引导阶段。任何一种文化成熟的标志,就是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创新文化的形成,首先要求人们在观念上认同差异与个性,包容创新失败,“风气之开创与转移,必起始于少数,并且决定于少数之个性。因此,必尊重个性,培养个性,才是开风气与转风气之先决条件”,而这需要大量的舆论引导。在创新文化形成的初期,伴随经济的发展,创新文化初现端倪,特别是创新文化的观念层。一些企业或个人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逐步树立创新价值观,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但是在该阶段,创新的制度文化尚未出现或者刚刚萌芽,整个创新文化尚未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现象出现。个人、企业和科研院所虽然进入到创新领域中来,但是其科研开发力量仍是分散的、依赖的、无组织的;创新活动是零星的、局部的、偶然的、不完全自觉的,甚至是脱离市场的;合作开发是脆弱的、随机的、无序的;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作为依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表现为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活动稀少,区域经济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该阶段政府的核心作用在于引导宣传,宣传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使大众了解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不会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永久优势,也无法使一国的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寻求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当使人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处境,以及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紧迫性。

2.制度建设阶段。在经历了现实与观念的冲击之后,创新文化的制度需求逐渐显现,创新文化的观念将逐步转化为一种现实的适合创新的社会体制环境。在该阶段中,政府从制度上加强了对个人和企业创新的支持,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地出台和完善,社会对知识越来越尊重,知识产权得到合理保护,对创新的激励机制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打击盗版变得更加紧迫。企业的研发人员比例逐步提高,创新资金投入明显加强,企业与创新系统的互动能力得到增强,表现为新产品不断涌现,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改造速度加快,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技术、产品等上的联系在市场的作用下进一步紧密。社会上的各种中介机构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得到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同时,人们的观念、习惯和制度逐步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相适应,与新经济运行相协调;在创新文化系统中创新文化的观念层和创新文化的制度层共同推进,表现为规模化的自主创新形式的出现。在此阶段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制度创新作为创新文化的基础正在逐步建立,即创新社会环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包括方针的提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等。当人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努力建设创新的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物质环境,就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只有保护个人与企业的创新热情与积极性,才能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使创新文化从观念层全面贯彻到行为层。

3.服务协调阶段。该阶段观念创新文化和制度创新文化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个人,企业和研发机构都能自觉的进行创新活动,社会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整个社会充满蓬勃的生机。同时,制度上对创新的支持也达到了最佳的配合,政策和法规对创新起到了支持的作用,且相关的人员、资源、信息等也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此时,创新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该阶段中,政府已退出了主导地位,而转变为服务的角色。政府所要做的是维护这个创新的环境,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培育中介组织和市场,构筑信息平台,使创新文化得到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当整个社会都适应创新,创新观念成为一种普遍的理念,创新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时,政府的作用重点应当从具体的制度制定转移到从宏观上指导创新,报告创新的前沿,引导企业少走弯路。做好企业的创新服务与牵线搭桥工作,比如定期创新报告等等。

当然,各个阶段的创新文化发展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只是在各个阶段上有相应的重点,以上的过程可用如下的表1表示:

四、结论及建议

在我国,由于缺乏企业自主文化创新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渊源,在创新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参与。

在创新文化的形成阶段,政府的核心作用在于引导宣传,宣传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政府应当使人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处境;在制度建设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创新社会环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当人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之后,使创新文化从观念层面全面贯彻到行为层面是政府的主要任务,努力建设创新的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物质环境,就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当整个社会都适应创新,创新观念成为一种普遍的理念,创新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时,政府的作用重点应当从具体的制度制定转移到从宏观上指导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l~09

[2]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笛德本珊特帕维特著: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8)

一个企业在建立的同时就自带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协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发展和有序进行的核心部门。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是企业管理的一项任务,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企业的总体工作效益。其次,企业的文化创新也推动着企业制度的创新。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模式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最后,如果一个企业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动性变化需求,企业的管理者就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顺应实际的经营战略,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屹立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市场中。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各个企业的发展都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也具有与时俱进性。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创新性管理有利于加快企业管理的时效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由此,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这些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更新完善,实现企业的文化创新。一个企业创新性管理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基层的工作者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统一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和谐的工作氛围,各个项目的管理人员也要具有赏识人才的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抓住关键点,从而加快企业创新性管理的步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良好的企业管理创新得以提高企业通过对自身的管理创新,可以提高自身个体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促使企业拥有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不能凭空想象和设计,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照抄照搬他人。在进行企业精神提炼、价值理念浓缩时要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际出发,总结出本企業的优良传统和经营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其一,企业文化创新培养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会无形中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其二,企业管理活动内容本身包含了企业文化创新培养。 

三、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一)文化创新影响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的信念。企业战略管理受到文化创新的重要影响,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时,企业文化作为重要的一种手段引导着企业战略管理,并且对战略管理产生一定的限制与约束作用,这样的双向作用更加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发展促成企业战略管理的成功。另外,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管理中的战略改革,企业战略管理若出现改革,改革后的内容倘若不能适应当前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不能有机融合,企业文化对变革后的战略管理有所排斥,而企业文化形成之后有其一定的影响力,容易造成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失败,所以,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改革时还应考虑企业文化,对其也应进行对应的改革,才能促使两者之间和谐共处,实现协调发展。 

(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对人越来越重视的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文化中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种思想下对员工的主体地位以及价值给予足够的肯定以及尊重。基于这样的企业文化,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将职员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给职员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职员的工作热情,注重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实现职员和企业的双赢。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创新不但受到自身实际发展的影响,还受到自身企业文化创新的应用。其中企业文化创新不仅影响着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经济和文化发展,还影响着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政治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及变化,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是长远的的。通过文章对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分析得知,应该将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9)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社会转型的巨大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将引起文化的转型和变迁,转型伴随着创新而生发。转型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转型。创新既是转型的动力机制,也是转型得以成功的精神渊源所在。转型期政府的文化管理应该是一种导向式管理,顺时代潮流而动,以新的观念代替旧的观念,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

一、文化管理创新的特点

(一)复杂性

当今,我国面临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全方位的改革与完善。我们需要重新塑造政府、重新塑造企业、重新塑造社会。这些将改变上至政府、下至企事业直至每一个公民生活的环境和内容、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引起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全面重建,不可能直接依靠体系内部习惯势力,没有文化先导的任何体制变革是不会成功的。文化体制的改革在这种正在发生变迁和面临重建的社会里,与社会各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积极地反作用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此,文化管理创新具有极端的复杂性。

(二)艰巨性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文化市场的发展和文化工作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网络游戏异军突起,各类文化产品的在线交易、网上视频点播、网上售票、网上音乐会、网上拍卖等渐成趋势。这意味着在传统文化市场之外,一个全新的网上文化市场正在形成,甚至有可能成为比传统文化市场更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市场新形态。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控手段不完备,管理措施不落实,通过互联网传播和销售走私、盗版的非法音像制品、拍卖和销售假冒伪劣及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艺术品,网络游戏中充斥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良内容的违法现象相当严重。这些现象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发展在中国的新创造。这个概念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区别和差异,二是强调了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符合并反映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状况及要求,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必须以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为依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特殊的历史任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文化建设者进行许多创造性的探索。实现政府文化管理创新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质,创造性地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开发符合自己的特殊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设计自己独特的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

二、文化管理创新的内容

(一)管理思想创新

管理思想和理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首先,要对旧体制的社会假设基础进行重新修正,从体制文化上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旧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对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有新的突破,从而破除计划体制下文化从属论的影响。最后,要明确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对文化战略目标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作出合理的选择。

(二)管理体制创新

文化体制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体制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制度创新的过程。文化体制创新,一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文化管理行政组织体系;二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文化体制。

当前亟需加快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消除空白和漏洞。譬如,政府管理文化的职能要通过法律形成规范性的文件,对行政组织构建、组织目标、职能、任务、内部分工、权责关系、活动方式、运行程序等进行恰当的界定和严格的规定,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决不干预;凡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到位。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权力要受到法律法规的有效约束,对政府管理文化的内容、方式、权限等作出符合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要求的详细规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有民主和透明的决策程序。

(三)管理机制创新

如果说体制是环境,是管理创新的基础,那么机制是手段,是管理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政府文化管理机制创新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文化管理运营机制;二是建立法治性和引导性相结合的文化管理调控机制;三是建立防御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文化管理保障机制。

(四)管理模式创新

第一,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这类事业机构具有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和责任,应按社会化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j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政府要保证投入,也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对于学术研究机构,政府应为其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给予必要的扶持和资助,营造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减少不必要的非学术性干预,尊重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争鸣,发挥人的文化创造力。。

第二,半赢利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一些高雅文化、传统文化等示范性艺术院团、文化馆和新闻媒体单位等。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如京剧、地方戏曲以及交响乐、芭蕾舞等等,着眼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外国有益的文化成果,由于不追随当下的流行审美情趣,因而直接的经济效益可能不大,但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文化馆由于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因而也不能积极创收;新闻媒体单位具有“喉舌”性质,所以也不能跟随市场完全放开。对于这类单位,管理上要防止简单化,不能搞“一刀切”。应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艺术院团实行政艺分开,其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艺术发展目标和政策,开展艺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管理艺术市场,通过设立各类艺术基金来择优资助和扶持艺术事业,而不再直接参与各类艺术事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文化馆实行政事分开,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变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益,主要通过管方向、定政策、作规划、抓监管来实行宏观调控。新闻媒体单位实行分类转制,对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进行科学划分。在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的运营中,可实行内容生产和编播分离,出版与发行印刷分离,对内容部分进行严格管理,但对其经营部分如电视制作、发行印刷、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等,则可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行,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法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第三,赢利性文化产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业、演出业、电影业等一些单位。这类单位应实行企业化改造,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政府要加强对外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的研究;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建立和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制定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从战略布局、企业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 转贴于

三、文化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的原则

文化管理创新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它既以人类先进文化为基础,又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它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方针,是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偏离的。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保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媒体“喉舌”性质不变、党管媒体和干部不变、正确舆论导向不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文化管理创新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为实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拓宽投入渠道,激发文化单位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坚持从国情出发来考虑政府管理创新的步骤和方法,坚持从文化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文化单位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分类指导和管理模式。

(四)坚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计划性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文化管理创新是一个大系统,它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子系统组成的。文化管理创新既涉及政治领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一场复杂深刻的变革;又是经济领域的事,涉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领域的事,牵涉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定位。既有公共管理理念、文化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性、观念性的转变,又有制度设计、政府职能转变等重大的体制性的转型,也有文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因此,文化管理创新是一个整体,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设定总体目标,进行整体推进。在进行整体推进的同时,还应做好各子系统的分步设计,考虑每个环节、每种因素及相互的影响,平衡、平稳推进。

(五)坚持公益性与营利性相协调的原则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事业即公益性文化和非经营性文化,文化产业即非营利性文化或经营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为了公益性目的,几乎没有收入,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经营和服务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区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实行分类指导,制定和完善不同的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

(六)坚持继承和创新相协调的原则

文化管理创新,并不是要全面否定现有文化管理的所有做法,而是要在保持现有特点与优势的情况下,在改革现存体制中的缺陷和弊端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创造和发展。我国文化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党在领导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但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僵化,已经严重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文化建设与管理必须要有新的突破,才能在社会的大变迁中,适应和接纳世界的潮流,以变应变,促进文化发展。

(四)文化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理论,为文化管理创新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合法性依据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篇(10)

1.1 创新系统理论

19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弗里曼对日本进行分析,把创新系统看做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文化体系网络系统,该文化体系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在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位于该系统中心的是企业、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方式以及企业用以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这些知识源可能是其他企业、公共和私营研究所、大学或技术转移机构。

相对应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国内特定区域的创新问题,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其研究主要侧重对“系统”内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进行综合研究。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发展下,区域创新系统正在成为创新系统研究的热点,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中观层面强调以形成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并且具有区内创新资源流动性好的优势,因此,区域创新文化体系成为决定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效益的深层因素。

1.2 创新文化

建构创新文化体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产业集聚、科技园或创业园等形成具有环境友好型技术且效益最优、环保节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比如有关学者提出建立创意园、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以建设创意城市以至创新型国家。创新文化的中心价值和核心概念就是“创新”。有学者认为创新文化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去创新的文化。它不仅涉及制度层面和物化形式层面,更重要的是涉及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包括观念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有的指出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这是一种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二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创新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于创新文化来说,不仅要以科学的实证性和逻辑性为基础,而且以科学的思想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为主导,也就是要从内部和外部为科学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去进行科技创新。

2 海西建设需要创新文化

2.1 共同的难题

科技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本质上是科学理论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为技术和生产提供各种可能的途径。同时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1.1风险负荷。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工具,成为学术界分析导致现代社会风险增长的原因时的重要风险源。风险社会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能在微小的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引发重大事件。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诸如水、能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既是重大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虽然全球经济危机进入缓和趋势,但是隐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人类进入了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后危机时代。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科技能力范围。它要求我们按照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科技进步需要革命性的观念变革。

2.1.2科学技术对人的冲击。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人类的许多智慧和能力在丢失。正如马尔库塞等人说的那样,科学技术大发展,也意味着统治人的手段的发展。人们成为科学技术的支配物和监视对象,人越来越面具化、符号化,任何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间接和隔膜。科学技术对人性和价值的冲击还表现为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危机和极大隐患。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军事技术的发展。

2.2 科技创新

2.2.1科技创新的要素。科技创新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风险资本、基础设施、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利于活跃思想的文化氛围。基础科学的新突破、市场新需求的刺激都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来源,市场新需求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相互激荡中尤为明显。同时新工艺、新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实际应用和市场营销中的实际成功是创新技术完成的过程步骤,这些都需要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闽南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具有冒险、不断探索和破旧立新等特征,这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文化体系的重要保证。

2.2.2科学精神。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科学强调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和不断奋斗的精神,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科学精神,具体包括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和严谨求实的精神等等。另外,科学家的科学行动中也应该渗透人文价值,培养一批在科学观上具有一定人文科学基础的科研人员,是海西经济区创新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福建各高校倡导创业创新教育、科研机构注重创新精神、以及对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3 文化“软实力”

2.3.1文化驱动力。创新文化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具体而言,创新文化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贡献力的前提,是从制度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2.3.2直接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优化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策动力,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之一。发展创意产业是化解资源、环境资本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以及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的规模发展,能够给海西经济建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3 发展海西创新文化的建议

3.1 需要新的世界观

构建创新文化体系,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将人本身看做是目的,让科研人员或创造者自觉地将科技创新同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价值联系在一起,使创新主体能够在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中合作与竞争。世界观的改变,即技术观的改变,在过去,人与自然相互对抗,人征服自然。现在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统一体。这里的自然界,已经是人化的自然,它为人的生活、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人的科学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的本质是感性的。他认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里的感性是指感性活动,即工业和生产实践,是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的基础。同时,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的统一才能现实地、历史地完成。

3.2 需要新的科学观

创新文化呼吁新的更加全面的科学观,克服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片面性,这样才能真正地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事实上,科学对于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是双重的:既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又有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反过来,社会给予科学的推动力也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推动力也有来自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推动力。以科学的文化性和精神性为先导,有利于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文精神在科学观中的体现。传统科学观存在两种忽视人文价值倾向,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功利主义科学观不仅抹杀科学的内在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对科学的外在的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也做了极为片面的理解。它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仅仅锁定在技术和经济层面,而看不到二者之间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刻联系。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偏颇就在于,它只强调科学与社会之间在技术和经济层面的互动关系,而抹杀了科学与社会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互动关系,导致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于功利化、肤浅化和平庸化,从而使科学与社会都缺失一种来自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巨大资源和推动力。

3.3 需要新的技术观

创新文化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技术观,需要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即将人文关怀渗透入具体技术的开发过程和投入生产过程。这样的技术观,需要颠覆传统的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需要科技人员做技术后果的预想,需要对正确的和错误的技术进行“扬弃”,在这种扬弃的基础上获得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新的技术观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环境友好型技术或这种技术在生成过程中是通过人的智慧、才智特别是一种特定的思维习惯或更广义上的区域文化特质,理性层面的技术研发程序或实验而形成的创新技术。

4 结论

创新文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所贯穿并渗透到所有领域和所有行业的全局性的文化,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海西创新文化体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包含了全新的世界观、科学观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观,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从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充分构建。

参考文献:

[1] 费多益.科学价值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1-7.

[3] 邱成利,魏际刚.论构建区域创新文化环境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5):25-28.

上一篇: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下一篇: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