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学情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课学情分析

篇(1)

从教学班级来看轻度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困难(2)知识面太窄,有阅读英语故事的习惯,但只局限于表面。

中度的学习困难。表现为:(1)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阅读障碍。(2)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提问时也只是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部分的回答,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3)能够完成作业,但是只限于简单的抄写,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4)基本没有阅读习惯,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学习,尽管我多次强调书虫系列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

严重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英语学习基础差,对于常用的单词经常写错、读错,甚至还有不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单词的。(2)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平时的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交流上。(3)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我几年的初中英语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对于原因的分析绝不能仅仅是归结在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这一点上,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困难

(1)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将来也不出国,学英语有什么用?于是必然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

(2)实际应用和语法规则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甚至是出现很多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妨碍交流,我们常常听那些出国游玩的人回来说“next year”及“you every month get how much money”等非常不地道的英语。青少年一旦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良的影响。

(3)对英语的尊重不够,单词短语或句子被随意篡改。由于没有使用英语的大环境,所以有少数学生在书上标注汉字读英文单词,比如:拜克,沙尼,山克油等大量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的文字。

2.家庭生活的影响导致的英语学习困难

社会原因是很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面对现实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毕竟同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有的学生英语成绩优秀,有的却不太理想,而且相差非常悬殊。而同样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几乎就没有这个现象。这里就有家庭原因,我个人认为家庭的作用非常大。

(1)单职工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有部分家长不是每天在麻将桌上玩耍,就是逛商城或忙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呢?学生恐怕连完成书面作业的心理空间都没有,更不要说完成老师留的听读背的作业或者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了,而阅读能力又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2)家长离婚或一方父母早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比例,在生活不稳定以及由于家庭原因所引发的心理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学生无心学习。(3)油田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一部分同学为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这些同学大多住在奶奶或姥姥家,远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的日常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3.评价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如何,就基本是单纯的看他的分数,因为尽管我们很努力但目前还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代替它,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评价的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包括我们现在采用的分数的方法评价成绩的优劣。其实英语的学习是多角度的,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经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并且依照这个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和程度做出评价,这本身可能就是不客观的,还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因为答案里没有她们的所思所想。

三、解决办法

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也迫使我们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关于社会的原因导致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我们应该看到可能会有人不够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好的,我们教师自己也要以身做则,要重视自身的教学修养,用自己的对教育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也要不断的用正面的例子去教育引导学生,使她们重视英语的学习。

篇(2)

课程情境必须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要有真实性。同时要把科学概念的获知和应用贯通于情境中。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材在情境设计方面缺乏一定的重视。较为常见的情况就是,为从教材中获得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单一化进行某个或是固定几个代表性试验操作,之后再总结结论,对与结论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相关的知识和设定的情境结合起来。因此,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概念的获知、应用的环节和情境相融合。

二、注重情境设计的多样性

情境认知对于知识技能迁移、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情境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实现技能的突破与迁移。因此,在进行科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各个层面尽量提供丰富的情境设计。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为科学课程的认知与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资源。另外,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化情境资源的建设凸显其课程设计的价值。

篇(3)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而且是从三维来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学情分析的做法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面对信息科技时代的备课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们针对备课设计来开展研究,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课“备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之前,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1.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2.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3.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4.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学情分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1.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2.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3.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

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 怎样讲?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二、做好学情分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备课,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选择帮助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进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力争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

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分数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

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篇(4)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时时刻刻按照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因此,系统地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还能使学生潜在的能量被开发和挖掘出来。我国学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态度。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综合特点,再根据以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支点。此外,教师根据课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和参与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通过调动积极性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把握学生复杂的课堂表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除了高效的课前准备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后。

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并合理地利用学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手段、正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新知、锻炼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5)

1. 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物理实验授课的部分在校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86份,其中食品学院152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8份,动物科技学院56份。收回有效问卷257份(89.9%)。本次调查是在考试成绩登记后,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调查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对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2)学生对今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期望。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2.1 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及实验效果的反馈

关于通过物理实验课取得的收获这一问题,分别有20%和22%的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使得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得到增强。有18%和28%的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给他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是有助于通过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物理定律。另外,有2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收获甚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客观的,答案基本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基础课教育所处的状况:教学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关于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分别有38%和20%的学生最不喜欢事先知道结果的实验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有18%的学生不喜欢操作步骤复杂、动作精度要求高的实验。另有36%的学生认为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最不被他们所接受。这方面的统计结果表明:(1)学生更希望自主地学习,希望做一些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事无巨细、全盘包办的做法。(2)有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缺乏耐心。(3)实验精度有待提高,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原因,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作风和态度,培养学生打破死记硬背的旧习惯。

2.2.2 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关于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期望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54%的学生希望实验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一些,30%的学生希望实验结果需要探索,48%的学生希望实验能提供自己动手、进行制作的条件,各有16%的学生希望能够去参观和做一些前沿领域的实验。由统计结果可知,学生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最关注,其次对探索性实验和能动手设计的实验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学生已不满足于主动性受限的实验,希望大学物理实验课有所改变,改变的方向是贴近实际生活,与时俱进。

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这一问题,58%的学生认为做实验前教师尽可能简短地讲一些重要事项、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完成;有30%的学生希望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另外有14%的学生认为做实验之前教师最好什么都不讲,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本科生的独立意识已经相当强了,他们中的多数人希望做实验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做,但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完全放任的做法实际并不可取。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有限,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反馈,反映了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学生的收获与实验课的目的之间偏差较大;验证性实验居多,忽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关大学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数量不多。

2. 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验问题,大多数有意义的学习是从“做”中学的。实验为学生的“做”提供了极好的场景和条件。通过“做”,知识才能转化成技能,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因此,大学物理实验能使学习有意义,能提高学习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独立地完成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可以在教学大纲中设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性课题,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探索性实验。这样,有助于缩小学校中的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差距,同时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既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又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境。现今物理教学改革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教师自己设计制作教具和低成本实验非常提倡。这种教具和实验对学生来说,参与的吸引力强,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及其实验是一个可以开发的领域。

(3)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不以实验结果论成败。做实验前简短地讲述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大部分内容留给学生独立完成。对一些基础性实验,给出实验步骤和报告的示范,以后逐步地空出一些操作步骤乃至实验过程的某一阶段留给学生去设计。此外,大学物理实验的考试应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应像目前这样仅考核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操作技能。

篇(6)

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灌输知识为探究知识,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让课程目标得以实现。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用认真倾听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三、利用教师自身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篇(7)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篇(8)

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处于初中的学生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好奇,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善于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提升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预设问题情境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一、保证学生主体性,预设问题情境

教育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并引导学生解决其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上,通过预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变成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为主体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体。

例如: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学习之前,可以先用一根火柴使其在集气瓶中燃烧,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怎样通过实验室的方法得到呢?通过这样的预设问题来引出讲授的内容。教师在介绍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和白色的氯酸钾晶体时,可以带出向题,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可以生成氧气吗?再给学生布置三个实验:1.将氯酸钾放到试管里加热,直到溶化为止,在刚刚沸腾的时候,用带火星的火柴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2.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火柴进行检验,看火柴是否

可以燃烧。3.将氯酸钾方在试管里,溶化之后,放人二氧化锰粉末,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看是否可以燃烧。当学生动手将这些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再顺势提出间题:为什么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产生的氧气比加热氯酸钾得到的氧气要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对其可能性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总结经验,完善问题情境预设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没有谁是一学就懂,就算在理论上明白了,在实验时,也难免会出现失败,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可以巧妙的运用失败,然后预设问题情境,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此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能会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达到以往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关于铝的化合物知识时,当在做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时,有的学生通过氨水、氢氧化钠、氯化铝也难以做出白色沉淀,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

这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失落情绪,如果教师可以适时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做出实验的效果?学生就会回忆并分析实验的过程,通过细致、认真的思考,很容易就找出了氢氧化铝的两性问题。实验成功的同学就会很自豪,而失败的学生则会在找出问题所在之后,从新找到学习的热情。

三、联系生活.关注杜会,预设问题情境

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可能会产生化学与自身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的错误认识,教师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找到化学,从化学中体现生活。这样一来,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与化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氨气的内容学习时,可以播放录像:新华社报道2006年11月1日7时50分,位于湖北大悟县城的黄麦岭氮肥厂发生液氨泄漏事故⋯⋯学生在观看录像时,会很自然的将自己带入到事发现场中,分析事故的原因,并找出合理的处理措施。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预设问题情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去做?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并让学生以小组展开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得到很多结果,如:马上拨打110;120,将沾湿的毛巾放在口上,逃跑等等,通过列举这种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不但可以很好的树立化学就在身边的观念,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前面在氨气教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在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建立的启蒙课程。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取口头教授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课堂的氛围过于沉闷和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对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语文教学也在顺应社会的发展中面临变革,情趣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情趣教学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轻松,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材的知识内容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情趣化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情趣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贯彻到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富有情趣性,给学生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师还需要认真倾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对语文课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和调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平时的学习指导中,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以对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教材内容发表自身的看法和体会,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加强观念的沟通,互相学习,互相拓展思维,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增强。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课程和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和补充。通过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让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为健康。学校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开办相关的兴趣小组和活动,让学生的自身兴趣得到培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与老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对于一些处在农村的小学,教师应该结合农村独特的地理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于处在农村的小学院校,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亲近生活和自然,这也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独特优势,在这样一个便利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对生活和生产的知识和常识进行教授,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中快速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学生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评价制度的变革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加注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念,打破传统的应试评价制度,综合诸多元素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学生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和家长更多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求过于严格,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不断增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挫败也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多注重学生的课外培养,将卷面考试在期末评价中的分数比例进行适当调整,融入更多的能力发展评价,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的意见反馈,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高新技术引入到教学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写作束缚,让学生能够大胆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保证作文的真实性。高科技教学辅助仪器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先进的仪器也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工作难度得到降低,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写作束缚的解脱,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达,增加学生写作的自由度,避免由于格式和情感的要求,出现抄袭现象,保证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从而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有效地 进行指导。

篇(10)

关键词: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重要性;实施

一、引言

近几年,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和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即在模拟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融合,是一种以教师提供实践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对案例反应的问题作出判断和结果,模拟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提供一个实践案例,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整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演示法、教授法等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大学生占主导地位,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从而可以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知识要点。第二,目前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严重缺乏,“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际模拟性,用真实场景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实例,真实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也可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对突变环境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运用公共管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首先,“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程:其一,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教学中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学习模拟场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也是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在;其二筛选合适的案例。案例的筛选至关重要。就目前“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采集案例的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只能采用国内其他高校教师编写的案例,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性的教学。在筛选案例的时候,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个案例能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实施,能否通过情景模拟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就是要考虑到这个案例在最后是否容易进行评估反馈;其三编制方案。在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场景,要求模拟的情景接近现实。遵循模拟场景的基本原则,设定好时间、参与人数,角色的设计与分工,以及模拟的目的、预期效果等各个环节。在编制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也可以互换角色,锻炼学生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其四师生共同参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在情景模拟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案情,分析各个角色的作用,同时也要维护好课堂秩序。教师与学生要注重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时要遵守模拟场景应有的程序。参加案例情景模拟的学生要考虑现实众多因素,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模拟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应该立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在模拟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专业信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待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估反思,对在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

四、结束语

总结“案例+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来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更容易融入工作中打下基础。

作者:朱辉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市分校

参考文献:

[1]周琼婕.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3(16).

[2]杨彤.案例+模拟教学法在《国有资产管理》教学的应用[J].南方论刊,2009(11):104-105.

[3]彭小兵,符桂清.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基于学生决策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1):100-103.

[4]彭伟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科研,2016(3):00304-00305.

上一篇: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 下一篇: 幼儿园风险管控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