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14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1)

蜡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也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设置蜡民间染艺术课程,让学生进行蜡染技艺的学习和探索,对民族技艺文化的传承,民族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培养民族技艺设计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意义

 

(一)民族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体现了各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并提到专业教育的日程上来。

 

传统的蜡染纹饰独特,制作全靠手工绘制,并且多代传统艺人经过长期的创作探索,至今才呈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近百种传统蜡染的造型纹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在当今民族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结合时代需要来研究蜡染的价值,将其作为珍贵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中是必要的。同时,复杂的工艺流程给蜡染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难度,蜡染课程教学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蜡染技艺,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民族传统技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艰难地继承和延续着,如今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传承出现断层。民间蜡染的传承过去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艺,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培养蜡染技艺人才的要求,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民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已是一项相当急迫而重要的工作。

 

随着民族产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并且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民族传统技艺,赋予了民族蜡染艺术新的生命力。蜡染相关的旅游、服装、纺织、实用工艺品设计的民族产业的复苏,使传统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职业技能教育是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蜡染人才师徒传承的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注重蜡染艺术理论与实践技能渗透,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型民族蜡染技艺人才。

 

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蜡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在染织、服装类专业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纺织业的衰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审美和社会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蜡染教学曾一度衰落,很多学校蜡染课程教学是空缺的。在当今民族传统艺术受到重视的环境下,蜡染艺术教学又开始由衰落走向复兴。目前,蜡染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在纺织、服装领域中运用,在平面、传媒、实用工艺产品等各类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蜡染相关民族产业发展的背后,蜡染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工艺设计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产品设计的关系特别密切,作为培养基础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不能忽视民族技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未能很好地把蜡染艺术课程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培养的方式与蜡染技艺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中职学校对蜡染艺术学科的发展也考虑不够,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同时没能有效地对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专业技能性也不够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师资不足。蜡染艺术是一门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学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涉及多门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讲解蜡染艺术的理论知识、造型基础及装饰纹饰特点,还要对蜡染复杂的工艺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才能满足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蜡染专业教师,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

 

同时,蜡染课程的实践教学阶段,由于蜡染工艺的复杂使技能实践的经验性要求较强,授课的教师或民族文化理论基础较弱,或实践的工艺技能缺乏经验,授课效果难以满足蜡染艺术课程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民族技艺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蜡染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理论和传统技艺的实践经验。

 

(三)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蜡染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设备的投入,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普遍缺乏设备、实践场所和经费。对于蜡染的设备如上蜡恒温电炉、封蜡工作台、染色水槽的配备、去蜡问题处置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及用电设施安全防范都有一定要求,大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难以满足。可见,学校相应的教学条件不足,不利于展开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蜡染艺术的教学需求。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民间蜡染艺术课程设置建议

 

(一)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组织建设管理。为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要求职业学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组织和建设管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自主地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相应增加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课时量,编制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标准、配套教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开发。

 

课程设置应以传承民族蜡染技艺为重点,突出蜡染实用设计教学的特色,培养创新民族技艺人才。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蜡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工艺制作技能,同时应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蜡染艺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认真研究蜡染教学与社会民族企业技艺人才发展的关系,不断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布局。为此,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展开民族蜡染艺术的教科研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这样才具有良好的教育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充实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蜡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基础涉及造型艺术、装饰图案以及复杂的民间工艺制作,由此应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专业技能强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运用数码相机、电脑等多媒体技术记录工艺制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上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引进蜡染工艺美术师和有蜡染绝活的民间艺人来参与教学,聘请工艺美术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充实蜡染艺术的教学力量。组织教学教师到西南等地区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俗,并向当地的蜡染艺人学习技艺,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及与专家探究蜡染艺术课程职业教育的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民间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水平。

 

(三)实践工作室教学与校企合作。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艺术的教室授课模式为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蜡染工作室可以为学生学习蜡染技艺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对蜡染材料及工艺流程实践操作的学习,及早地了解材料的性能、成本、制作技能。凭借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创新的观念和技能,掌握现代科技新技术。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传统的表现手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实用价值高的民族工艺产品。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单一教育模式的挑战,还是当前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良途径,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0-02

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中具有吸引力的珍贵遗产之一,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民族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更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责任之一。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首次在职业教育领域强调了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国家也首次把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到“国家战略”这样的高层次地位上来,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保护传承传统技艺,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融入现当代生活”等目标,这些都必将对当前及以后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民族聚居的广西,主要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世居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绚丽、特色鲜明、技艺精湛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是广西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结晶,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凝结。

(一)结合民族特色工艺是设计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学院都十分重视传统工艺和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如在英国著名的伍尔弗汉普顿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玻璃艺术、陶艺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就围绕本民族传统特色工艺之一的玻璃工艺拓展并延伸,获得了很大的名声。而近年来在我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中也出现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就把本区域的部级“非遗”民族特色工艺“湘绣”、“湘瓷”引入设计教学中,开设了“艺术设计―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订单班”。将旧有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与现代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采用了“企业订单式”的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即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做到了短短三年就能达到十年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的水平。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需要。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公布了联合遴选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首次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遴选百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旨在通过加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建设,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可见,职业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更应该依托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应用于设计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传统的民族特色工艺依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模式,因此,要实现把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校职业教育教学,首先就要选择适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特点,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初步掌握民族特色工艺的基本技能要点,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实施以项目为引导、任务驱动的职业技能教学,实现拓展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特点,从而在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强调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突出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等学府科研平台,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播和利用。

(二)拓展教学内容,充实完善教材体系与加强实践教学。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有着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特征。尤其在工艺手法、造型元素、色彩运用、表现形式等方面特色鲜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拓宽知识面、拓展教学内容,把这些民族特色工艺中的视觉元素引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综合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价值,并贯穿在自己综合性的设计创意思维中。

例如,在进行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教学时,传统的这类基础教学目前面临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陌生以及“重艺轻技”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原有的教学内容教条理论过多,临摹比重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状况,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以本地区民族特色工艺(如壮锦、苗绣)为线索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以自己所生长的民族区域环境为背景,搜集自身感兴趣的传统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中的图案运用及其视觉元素,选择与图案文化内涵定位相同的材料、载体制作完成图案运用的成品设计。比如壮锦中的服饰图案,这些图案纹样内容丰富,涵盖了花鸟虫鱼、人间百态等各个方面。将这些具有广度和深度等特色意蕴的文化融入到教材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从完全脱离实际的“纸上设计“,走入到真正的实践动手应用环节,使学生对民族民间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并重,为后续的设计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性建立特色工艺大师工作室和“双向进入”机制。组建“高校教师+民间大师(部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教学团队,创建、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民艺传承人分工合作、共同教学的方式,采取学院提供场所,引入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等建立特色工艺手工艺作坊、设计工作室等,并担任课程主讲人、兼职教师、设计导师等。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专门筹备并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⒗成世、谭湘光三位为客座教授,建立坭兴陶技艺(李人#、贝雕(利成世)、壮锦技艺(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安排青年教师、学生进入工作室,从事民族特色工艺创作和制作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设计作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并以一些政府主导的项目比赛(如文交会、创博会、旅游纪念品大赛)为课程设置的驱动引导,开展校企合作,精心设计典型“实例”(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融产品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项目于一体,生产出合格产品(如坭兴陶),训练并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提高,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保护与传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拥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民族艺术实训中心,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等,总面积400平方米。现与钦州市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钦州嘉华等当地七家最为著名的坭兴陶企业合作共建生产实训基地。聘请十位企业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级大师为实训基地带头人,与这些本区域、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产品制造企业开展产学研用一条龙合作。同时,加强工艺美术产品(主要为坭兴陶)陈列室建设和精品课程的相关数据库建设 ,已经基本建成体系,例如坭兴陶制作技艺,这几年学院都安排师生利用假期和专项调研机会,通过访问的形式,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坭兴陶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记录、整理,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他相关民族特色工艺的建设工作也逐步有计划的展开实施,以推动广西民间工艺再生产保护的进程。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符号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理念的重要表现载体。将具备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而且也使得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地方院校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开发利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职业素质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实现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区域经济文化、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珊珊,闭炳岸.广西传统手工艺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启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2]程浩.浅谈中国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1(6)

[3]张静淼.当代艺术设计中广西少数民族元素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0)

[4]陶雄军.民族元素融入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14-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并布置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服务相关民族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等五大任务。

随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启动了遴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工作,并在2013年4月公布了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列入其中,为推进示范专业点的建设,有效地弘扬民族文化,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建立民族艺术大师工作室,以现代学徒制,打造“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传承与创新师资团队

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平台和载体。随着项目的推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建立了陶艺、雕刻、织锦等民族工艺大师工作室,聘请了1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引入大师项目和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相结合,并由教学名师负责,带领专任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大师参与学院教改项目,专任教师参与大师研发项目的“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并建立了一支“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一方面,采用现代学徒制,由青年拜大师学艺,成为工作室学徒,由大师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和传承民族技艺;另一方面,教学名师及青年骨干教师与大师共同承接企业设计及研发项目,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共同进行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研发,服务民族文化企业,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学院艺术设计系通过大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支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刘永福先后被评为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教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国家“”教学名师,8名青年教师晋升了高级工艺美术师,12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

教师团队还参与完成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陶艺烧制技艺子项目。该项目以“非遗”坭兴陶为载体,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行业标准,将“非遗”坭兴陶烧制技艺相关素材进行“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资源转换、课程建设。

二、以民族艺术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培育学生社团,以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相结合,培育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新时代下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平_和创新的形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培育学生社团,共推文化活动,营造民族文化传承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之风在校园成为文化之尚。

一是大师参与组织成立学生社团。近年来成立了坭兴陶爱好者协会、中华书画协会、锦绣协会、雕刻协会、美术协会、民族音乐协会、民族舞蹈协会等10多个学生社团,成员上千人,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理解民族文化,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是充分发挥大师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组织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通过背篓绣球、大象爬河、跳竹竿等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体育,培育民族感情。

三是发挥学院茶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以中华茶文化为主题,聘请民间茶艺大师指导,举办茶叶品鉴、茶艺表演(无我茶席、长嘴壶、中华茶艺等)、茶膳制作、茶叶包装等技能竞赛活动,将优秀的中华茶文化贯穿于学生各项教学学习活动中。

四是聘请大师举办培训、讲座,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目前共聘请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坭兴陶传承人)、利成世(贝雕、陶艺),以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潘彩英(苗锦传承人)、青花瓷及鉴宝专家杨丹、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帅立功、民族建筑手绘大师罗克中等20多位大师,每年为学生举办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等讲座数十场次,惠及学生数千人。

五是学院申报和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4A级景区,将中华传统的茶文化渗透到校园的育人环境之中。

三、以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地理标志性产品相结合,打造特色专业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前身是旅游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专业,2006年随着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但仍保留旅游艺术品设计与制作的特色,该专业瞄准广西旅游文化产业,以“非遗”为灵魂,开发设计旅游艺术品及包装作品。产品造型设计专业2013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示范点。2015年成功举办了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坭兴陶陈设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国9个省份的3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

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该专业还获得了自治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立项,项目经费200万元;学院茶艺类专业,将广西相关的“非遗”项目(茶叶品种――六堡茶、南山圣种,茶器设计――坭兴陶、红木、竹器、竹芒编织等,茶服饰设计――壮锦、苗锦、瑶绣等)融入茶文化之中,打造“茶文化+非遗”的专业特色。

四、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人文教育和设计教学创新相结合,开发系统性专业课程和系列化公选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借助“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共同开发课程,并逐步探索形成系列化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一是民族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评为部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在2006年开始建设,提出以地理标志产品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灵魂的课程设计理念,将地理标志性产品钦州坭兴陶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课程特色,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自大师工作室建立以来,课程经过不断创新,成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是开发系列民族文化课程,列入全院性公选课。除上述的民族陶艺课程外,还开发了书法、绘画、剪纸、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抛绣球、竹杠舞)、壮锦苗锦、绣球制作、雕刻(木雕、竹雕、贝雕、角雕等)、打油茶、茶膳等民族文化相关课程。

三是构建以“茶+非遗文化”为主线的民族文化系统性课程。依托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以及自治区茶文化“特色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在全院开展茶文化普及活动,开发“茶+非遗文化”为特色,涵盖茶产业链的茶叶品种(南山圣种茶、茉莉花茶)―茶叶加工(“非遗”相关的六堡茶工艺、油茶、客家擂茶等)―中华茶艺展演(运用非遗坭陶等制作茶壶、茶器)、茶艺服饰设计―茶叶包装设计―茶业商业环境设计(茶室、禅中、无我茶会)等特色课程,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群。

五、融入现代“互联网+”理念,以现代学徒制方式培育民族文化传承新人,助推产业发展

依托学院创业一条街,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工作室大师为学生举办民族文化相关创新、创业指导,共同孵化民族文化创新、创意、创业团队,借助大师的影响力,与企业牵线搭桥,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同时增设创业课程,传授“互联网+”的营销理念、组织与方法,指导学生就业创业。仅艺术设计系近5年来共培养200多名民族工艺能手,其中从事“非遗”坭兴陶创作、设计、营销的毕业生就达近100人。涌现出“刻虾王子”赖培瑞、“拉坯能手”曾世军等一批高手,其中赖培瑞、陈炳辉、曾世军、苏晓艳、梁业兰5人获市级工级美术大师称号,赖培瑞的刻虾茶壶在业界已小有名气。很多毕业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并取得成功。师生创作的坭兴陶作品⒓尤国各类大赛获得10多次奖项,成功申请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50多项,为企业完成了大批设计,投放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助推产业发展。

六、结束语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总体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并提出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等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以及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以“茶”产业链延伸构建系统化课程,打造“名师导教、大师领衔”师资团队及推行现代学徒制与“互联网+”相融合培养传承新人的创新,将对职业院校发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义务与责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舒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4)

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泥金彩漆专业甚至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赞赏,刘延东说,职业教育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继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0年,教育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新增民间传统工艺、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乐器修造、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服饰、民族织绣、民族民居装饰、民族工艺品制作、木偶与皮影表演及制作、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等系列专业。这些以“民族”为特征、以“传统”为特色、以“民间”为指向的专业的设定,不仅使中职学校眼前一亮,也让渐趋没落的传统文化有了依靠。

《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泥金彩漆的工艺非常复杂,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流程,做一只泥金彩漆桶要好几个月时间。曾经有一段时间,泥金彩漆器皿被视为老古董,无人问津,现在则供不应求。泥金彩漆部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在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开班“授徒”,把以前“概不外传”的秘方教给学生。黄才良说:“泥金彩漆的未来就在他们身上了。留在档案馆里的‘样品’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住‘一双手’。”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开办多年,学生在这里系统学习东西方花卉、动物、人物、风景的装饰构成规律,并应用到工艺品设计之中,民间传统工艺在这里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继承。传统的泥金彩漆器皿在保留原有形状和图案花样之外,更需遵循时代设计更新更美的产品,而这正是传统匠人所欠缺的。过去,该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去做平面设计,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现在,能有专业性非常强的泥金彩漆作为接口,有志于此的学生可以一展才艺。黄才良与“徒弟”们共同设计制作的新式泥金彩漆器皿已经推向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韩国消费者。2011年9月,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泥金彩漆八角果盒作为礼物赠送给韩国大邱市政府,成为中韩友谊的见证。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中专校长孙兵说,很多民间艺人身怀绝技,却没有徒弟,面临文化传承的尴尬,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不仅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应对市场变化的一技之长。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授马金强认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技艺的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技艺、一个行业,自古以来一直通过学徒制得到传承、发展。多年以来我们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技艺的传承需要教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使其应当也应该承担起这项责任。反过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技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专业与企业对接

实际上,在教育部修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之前,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经在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并且绝大多数有企业作为依托。宁海县是全国著名的雕刻之乡,但随着电脑雕刻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雕刻行业遇到了挑战。针对雕刻产业发展的需要,宁海县职业教育中心与生产数控雕刻机的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办了“精雕数控班”,专门培养数控精雕机操作人员。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中高级数控雕刻人才,推动了宁海雕刻行业从松散的手工作坊向集约化、高科技化转变,精雕数控专业也成为该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名牌专业之一。

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已经到了不分你我的地步。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有“企业驻校工作室”,工作室的设计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而学院教师又可能同时是某个纺织企业的老板。该学院院长说,教师办企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地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最新的市场资讯,把第一线的信息带到学校,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同时也承担了学生实习的任务,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吃住在企业,企业可以为学生发工资,甚至缴纳相应的保险。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职业学校与该市的“大隐石刻石雕加工厂”合作,创办了石刻石雕实训室。这个加工厂正是大隐石刻石雕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为第五职校提供技术、材料和工具支持。其所以愿意和职校合作办学,目的是希望职校能培养出“能好好干的本地徒弟”。因为后继乏人,这个行当可能面临消失,而企业也将不存,所以与职校的合作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绝大多数民间传统工艺企业无法通过招聘找到人才,与职业教育合作,是民间传统工艺企业最便利的选择。南京云锦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招收云锦编织技工,要经过长期培训,而且流失率相当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很大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与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后,技工素质好,培训方便,流失率也低。

为地方产业服务

马金强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工艺课程,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技艺,通过专门的学习,传承、发展本地的特色工艺,可以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促进劳动力转移,并为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做出贡献。河北省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自古就名闻天下,为了发展这两项传统工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两个地方就在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内画鼻烟壶和年画制作课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经过2至3年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现在,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畅销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武强年画也在当地得到了大力发展。

《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在实施传承民族文化的职业教育中,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很难扛起“地方特色产业”的大旗。首先,民间传统工艺衰落多年,非一时可以振作。2008年,湖南省泸溪县的“踏虎凿花”工艺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才引起当地注意。2011年,泸溪县职业中学投资10万元资金购置各种制作工具和教学设备,设立“踏虎凿花工作室”,至今第一批学员还没有毕业,市场前景也未为可知。其次,目前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热销也不能改变其“非主流”的事实,据统计,民间传统工艺所缺乏的人才,经过10年左右的积累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有数量上的优势,踏虎凿花工作室第一批学员就有300人,如果90%就业,就是一个中型企业的规模。可是,踏虎凿花产品类似剪纸,源于苗族服饰纹样蓝本,实际上就是刺绣图样,会有多大的市场呢?再次,几乎所有的民间工艺品都是手工生产,工艺细腻、制作时间长、不可复制,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格外突出。瓯绣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瓯绣有100多种针法,熟手3个月也才能绣成一幅,难度很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瓯绣专业课,培养了一些绣女,但要成为产业,还为时尚早。

个别专业100%就业率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5)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into Curriculum Reformation of "Handicraft Design Related to

National Tourism" in the vision of Localization

WEI Jian-hua

作为旅游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旅游工艺品是指以民族工艺品为基础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商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民族特色手工艺资源十分丰富,如苗族的刺绣、彝族的民间漆器、壮族的壮锦、湘西土家族的织锦。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也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生产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与技术支持,在开发上注重模仿与粗加工,忽视地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研究,致使其内涵、功用与艺术性等方面脱节;再加上包装过于简陋,使得我国民族旅游工艺品“内涵少、品味俗、档次低、无特色”[2],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快提高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素质,增强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力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出能真正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对于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开发,云南大学张晓萍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本土化,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注入现代人的需求,使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遵循基本工艺技术的同时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样传统、文化商品化、真实性等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民族传统工艺品才能很好地完成其自身转型。[3]

为此,笔者认为,《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应以本土化为着眼点,根据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建立课程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生态,充分利用现代艺术教育手段,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意思维相结合,将民族审美意识融入到工艺技术中,根据市场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旅游院校特色发展的课程模式。下面仅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为例,对如何在本土化视野的观照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作简要探讨。

一、《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旅游市场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

(1)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

掌握本土民间、民族手工艺的操作技巧、使用材料及工艺流程,并能够通过现代设计表现方式,采用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式将设计效果图呈现并制作出来,能使民族手工艺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

(2)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

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在设计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中,注重以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特点等方面因素为基点,从题材、材料、工艺、功能、角度转换、包装等因素上开发、改良与研制具有现代元素的民族旅游工艺品,使其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3)市场认知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这就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对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及市场走向进行深入了解,有策划和定位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的能力。

(4)民族文化传达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内涵是民族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为更好地向客户进行阐述讲解和推荐,要求设计研发人员熟悉本土民族文化、有着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技巧。

(5)知识更新的能力

一名优秀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和技术,不断设计出新颖的、深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2.《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民族旅游工艺品有无竞争力、能否满足旅游者购物时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关键在于产品是否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才会有生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消费应能满足旅游者对物质和地方民族文化的双重消费需要。

因此,《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走出专业技能的圈子,又要了解与整合民族文化,立足地区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应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识以较高的艺术水准结合起来,并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开发设计中,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在展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成功地转化为产品,被市场所接受。

具体来说,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识,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历程,较为熟练地掌握至少一门民族传统工艺,学会电脑制图,具备独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市场调查及产品设计研发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还要求其具备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能力。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发

针对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该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作合理的调整、补充及创新。[KH*2D]

1.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传统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共64课时,其中,1/4的课时用于民间文化的学习,1/2的课时用于传统技术的学习,余下的1/4课时中,1/4课时用于设计理论的讲授,3/4的课时用于民间工艺品的设计。

通过教学,学生大致可以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过程,对民族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提高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有针对性地掌握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并进行改良与创新,使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所在地域民族的文化和当地民间的一些基本技艺,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与研发。但当学生离开本地时,由于不了解其它地域的文化及民间工艺,无法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发。其次,课程中,学生只能针对少量的民间工艺基础技艺进行学习,无法得到深入的提高,加上对市场不敏感,直接制约了学生对地域性民间工艺品的研发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摆在专业课程教学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需求。

2.旅游市场对民族工艺品新要求形式下的新的教学内容

要解决学生设计能力提高的瓶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兼顾艺术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原则,善于挖掘运用民族文化因素,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开拓教学思路,可以从民间工艺美术的材料与造型入手。挖掘民间工艺美术形态与材料的关系,并带有民间传统视觉与民族精神两方面的组织活动――也就是造型活动。通过对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的分析研究,找到切入点并通过吸收、改良和发展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等要素,创造符合时展的新的造型、开发新的材料及功能,加强设计表现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因此,除掌握传统工艺手段外,可在教学安排中加入民间美术与综合材料运用以及相应的造型手段等内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培养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寻找创作理念,加强学生综合吸收并合理地运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能力,使其在民间旅游工艺品市场中保持可持续性的研发能力。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

拓宽资料查询路径,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增加其设计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除教师、图书馆、网络提供的技术与信息外,教学内容中还可安排鼓励学生到周边相关企业、景点景区、地方地域实地考察或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市场前沿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以期更好地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研发。

加强学生对自身民族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本土化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人员,依托本土自然资源,为地方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开发而努力。

教学内容调整后,课程更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课程中,增加了市场调研的内容,并将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思维方法及手段提前到工艺技巧学习的前面,使学生在学习地域民间工艺技能的同时,对该项民间工艺品的感悟更深,整体把握感更强。调整后的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更注重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方法。在理论部分,加入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行业信息及新材料,学生通过直观、自主的学习,吸收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部分,则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课程开始,便与市场进行直接接触,对设计创新的敏感度提高,在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传统工艺技术、材料与市场出现的新技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这极有利于学生后期设计创作时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使其作品在质量上、创新程度上都有所提升。

三、《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教学方法,在理论部分,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图例分析并进行作品欣赏。实践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自学、自练为辅,进行观摩学习和实操练习。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一般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

通过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的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技术的传承,课程内容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一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练习的部分,亦是教师指导――学生改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直沉浸在技术的学习中,苦苦进行技法练习,很难有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在最后一周的设计创作课程中,学生一直没有接触市场,对市场上的新颖材料及新信息不够了解,因此思路不够开阔,设计水平难以提高。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结合高职特点,以学生为主导,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强化五种能力,即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民族文化传达能力、市场认知能力与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

在民族手工艺传承方面,在图案以及雕塑基础的训练中,增加吉祥文化及民间装饰图形设计运用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电脑、网络等,开扩学生的眼界。同时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史与设计史知识,可带领学生深入民间,从民间艺术品中学习造型、构图及色彩的表现方法,在了解传统工艺技法和材料后,探索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设计方法。

在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方面,在设计理论上,一方面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贯穿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例如,在各种工艺品制作的课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强调诸如旅游学、人文历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上,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到工作室和学生一起对课程各方面进行探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以及实践操作的兴趣。

在民族文化传达能力方面,可以通过作业讲解锻炼学生的设计表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参加一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或者参加一些创作大赛,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设计作品,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思辨与团结协作能力。

在市场认知能力方面,要增设市场调研、消费心理学等理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动向,针对客户的心理,研制开发具有本土化民族文化内涵、展现本土民间手工艺特色,具有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独创性、民间地域性、收藏性于一体的改良民族旅游工艺品。

四、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人才是文化传承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在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可以对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培养出优秀的地方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03).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6)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社会手工业生产时期重要的技术生产手段和文化表征。随着全球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最终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对象。为此,各个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活动,在广泛利用工业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的同时,需要更多民族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加入来解放艺术家的“手”和“心”。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工业生产式样的重要来源

在机械化技术产生之前的农业社会,民族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工艺美术品的主要制作方式,而且是重要的技术生产手段,是一定时期内地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是工业生产式样的重要来源。在国内,直至20世纪初期,手工技艺仍然是生产资料及工艺品的主要制作方式。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出现的“迪塞诺艺术”②使手工技艺成为单独的艺术样式,并最终导致机器生产的出现。机器生产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进一步促进工业技术的改革和发展。

(二)民族传统手工艺是现代艺术设计及创作的重要方式

机械化生产虽然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然而,由于机器生产的产品形式粗陋、单一,缺少艺术性和文化性,19世纪末期,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率先采用手工艺的方式,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进行家具、织物、墙纸、瓷砖、地毯、彩色镶嵌玻璃等物品的设计制作,并通过“莫里斯商行”进行作品的销售和设计理念的传播。此举被称作现代设计的开端。威廉?莫里斯开创的以手工艺替代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在德国包豪斯运动中发

展为设计师在手工作坊里进行产品设计,在工业生产线上进行产品复制和生产,使手工艺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后工业社会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不仅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方式,更成为众多艺术家创作的手段。

(三)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品是现代设计师重要的灵感来源

一定区域内的手工艺品都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体现出该区域人民的审美和文化特点,历经时间的锤炼,足以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世界文化逐步融合的今天,要加快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不但要在本民族内部进行纵向学习,更应该在不同民族间进行横向学习。各民族传统文化都是现代设计师及艺术家寻找新的艺术创造力的来源。不同民族、不同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的色彩、造型、纹饰等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新设计语言的实现,更是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新尝试。

二、当代艺术设计学科是依托实验教学建立的科学体系

实验教学从古即有,是一种借助仪器设备进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工业社会,各学科倡导的实验教学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模式转变而实施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场地中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20余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实习车间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型美术实验教学对所需场地、设备仪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对信息社会下创新型、开放型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包豪斯之前,手工艺教育基本都是在作坊中进行的,为实现格罗皮乌斯提出的“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的教学理念,包豪斯创造性地在学校设置了各类实习车间,并创立了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设计与制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肇始。

为实践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包豪斯学院制定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几种类型。基础课时长半年,在课堂内学习,主要内容是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等。此后的三年时间学生基本都在实习车间进行工艺技术课和专业设计课学习,学校针对不同工艺技术课,聘请造型艺术家与手工匠师共同授课,在课堂上既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为实现设计与制作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实习车间主要有编织工厂、陶瓷工厂、木工工厂、金工工厂、纺织工厂等,除了部分手工仪器外,更多的是为大规模生产、创制现代日用品新式样和改进模型的工业设备,学生可依靠专业生产设备设计制作出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的模型和样品,使设计方案和产品直接与大工业生产接轨,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作为现代设计的诞生之地,包豪斯创立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为设计艺术教育体系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开创性地建立了现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范本,为此后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范例。

(二)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验教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为了尽快得到世界的认同,国家依靠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输出,在实现大工业生产原始积累的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各级政府大力兴办工艺美术企业,并形成科研、教育、职称、流通、进出口、评奖等六大工艺美术行业体系。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囊括了全日制大学(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等学位教育)、职业中等学校、工厂企业办的学校等,与其他体系交相呼应,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工艺美术大学及职业中等学校里面一般都设有工艺实验室,这些工艺实验室是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技能、工艺,进行创作设计的重要场地。

随着国内现代工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高等教育本科目录进行调整,以“艺术设计”替代“工艺美术”相关专业;0年代末,代表我国工艺美术教育最高水平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换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此时,新型实验室的概念也迅速被引入艺术教育领域。与传统实验室不同,新型艺术实验室除了承担教学、研究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艺术实验教学质量工程,对艺术实验教学提出了根据院校特点进行特色艺术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要求,这将有利于各艺术院校的长远发展。

三、民族美术实验教学是实现民族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转变的重要途径

自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目录以“艺术设计”替代“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后,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适应工业化生产要求,对工业化生产起促进作用,又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各艺术院校在艺术实验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引下,努力探索艺术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新型结合。其中,中南民族大学提出的“民族美术实验教学”无疑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

所谓“民族美术实验教学”,首先是指在美术各专业教学体系中,根据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技术创新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是指在实验教学体系内融入民族传统手工艺内容。在具体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地域特色、院系特点及手工艺发展趋向进行课程设置,并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最终实现民族手工艺从“工艺到造物,从工艺到技术”的现代化转换。

(一)从工艺到造物

造物是人类最早和最普及的活动之一,工艺是造物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造物美学的主要表现。工艺可分为人工工艺即手工艺和机械工艺两种,造物也可分为人造物即手工造物和机械造物两种。工业社会,机械工艺和机械美学是造物的主流,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为新的造物美学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新的造物美学是在后工业社会条件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结合传统手工艺和机械工艺的优势,以创意性造物为核心的生活态度。简单来说,就是把手工艺和机械工艺转化为一种造物的手法。在民族美术实验教学中,实现从工艺到造物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后现代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学科内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艺术学科之间也形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艺术设计学科内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被称为“设计卩师一造物人(designer-make)③的新型设计师,采用单件制作或限量复制的形式,设计、制造、经销产品。这批新型设计师一方面具有手工艺人的若干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普遍采用工业化材料以及机械化加工手段,用最接近时代的形式语言进行产品设计。“设计师一造物人”的出现,打破了工业社会的批量化生产模式,成为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转化的重要标志,引导着新型造物文化的出现。受“设计师一造物人”影响,愈来愈多的艺术家也开始借助传统手工艺技巧和手段进行创作理念的实现;而更多的手工艺人利用自身对材料的熟悉,也开始了以个人想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试图使民族传统手工艺走向更广泛的艺术平台。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7)

一、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国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性质是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创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应看工艺美术教育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如果简单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特点,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一般美术教育的浓缩,仅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实质意义,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或是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误区还纯在较多的问题,譬如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只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教学实践课变成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没有与教学计划相应的艺术实践设备, 缺乏通用的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实效、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及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讲求教学方法,抓好关键环节,如将《设计概论》和《中外设计史》整合使学生获得设计发展史、设计风格流派和时代的关系和不同设计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合为一门课更有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设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课学时不多,要求精选内容。《设计素描》基础核心课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承担起从绘画到设计的过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基础课,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加大设计素描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对"形"二维和"形"三维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不能按美术专业那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画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素描学什么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新的工艺美术技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 学生们希望多学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要让学生们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用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课程设置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三、改革工艺美术教育观念,促进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的学生善于学习、考试,想象力、创造力却很弱,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对如何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而我国美术院校还停留在教技术、教技巧。笔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能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主流方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技术人才。

工艺美术学生的实操环节和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设计的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承接设计工程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结合课程、利用项目等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课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主干课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单独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作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市场实态现状的调研, 撰写较为详细的设计项目调查和设计定位的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从而掌握科学的工艺美术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利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素描草图,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正稿制作阶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但从深远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工艺美术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我们不能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长远培养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日本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四、工艺美术教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创作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很长处于起步阶段,受西方各设计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少。中国工艺美术想要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上,应该将民族的元素、传统的材质结合现代的工艺融为一体。中国的人文艺术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实践也证明 "特色"理论是正确的,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在今天依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体系,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目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担心学术外出安全问题取消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外出考察课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国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学校传统图案设计的课程被取消被平面构成取代, 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了中国传统陶艺技艺实践课程, 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导致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有力保障。

五、寻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寻找创作的源泉。

例如笔者所处的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调查广西民族艺术中建筑装饰、刺绣、织绣、染织、金属工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和代表性作品与案例,挖掘、整理、编辑重要造型艺术研究样本,采访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拍摄和录制典型性创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引导学生努力发掘本民族的设计观念、造物原则和审美意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独树一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闪光。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高校培养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收集、考察,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工艺、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结合到现代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在工艺美术方面通过开展横向研究与开发,探索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做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都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可以聘请艺人将古法工艺引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在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生产各类材质机理的纸张。材料学研究部门在纸张防水、除霉、韧性等方面给予技术上帮助,可用于现代家居用壁纸、灯具、扇面、雨伞、笔记本等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工艺产品,保护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帮助地方地方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产品品牌。2、已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结构工艺可以让学生体验榫卯结构设计原理,感悟侗族木结构设计之美,用于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设计,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发挥优势。在土木工程研究单位协助下整理数据开发成为智力玩具,采用现代注塑工艺将榫卯结构智慧的设计原理通过的玩具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传播广西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智慧。既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礼品又可利用本产品富有知识性、艺术性、挑战性和动手参与的特点,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出品不同的组件,并考虑到与其他系列产品相衔接。3、各类民族剪纸、刺绣、编制的民族图案形式与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包装设计、鞋类、包类、丝巾等设计结合,在此方面云南、贵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频繁活跃在全国各类专业博览会与专业大赛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单位的协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依托桂林发达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优势形成民族品牌,积极探索在广西地区实现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与开发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文本,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民族金银加工技艺和产品设计相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研究单位的协助下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实用旅游产品如:时尚珠宝首饰设计、钢笔、zippo火机、便携金属酒壶酒杯等。国际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设计团队曾来广西柳州博物馆考察收集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思路与原理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产品。通过产品开发与销售,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并注册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工艺革新发明专利,实现企业产值提升,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述项目得以实施开展可以形成一支横跨多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系列专著、教材、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在广西艺术教育届有一定的推广性,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六、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在实践中有意的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开距离,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明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传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发展了五千年仍然有着绚丽的色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它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8)

正如前文有所提及的,纵观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民族性始终贯穿于始终,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进步和成功最关键的内在核心动因。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在人类历史上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但由于我国地域形态复杂、民族众多,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人民都创造出了具有自身各具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正因如此,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虽然流派众多,但直至近代都没有像欧洲的美声声乐艺术一样形成一种较为统一的声乐艺术形态。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或声乐艺术是不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恰恰相反,虽然在表象上来看,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各具特色、风格与审美习惯,但在核心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和审美特质上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同质性。如我国的地域差异较大,每个地区人民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与习俗都不尽相同,北方粗犷,南方细腻,但在本质上却都属于一致的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我国方言众多,南腔北调,但无论任何地域的汉族人民却都共同使用统一的汉语;我国的民族众多,但又有谁能否认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就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本身而言,虽然我国每个地区的地方民歌、戏曲、曲艺艺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但在核心的艺术与审美特质上却基本统一和一致。无论是北京的京剧、江南的越剧、广州的粤剧、陕西的秦腔,无论是北方的京韵大鼓还是苏州的评弹,虽然它们在表象风格上各具特色,但在内在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上却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教化作用、都注重意境的渲染、在音乐层面上都属于线性音乐,等等。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前辈们正是以此为基点,从表象上风格各异的,异彩纷呈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将统一的民族性精粹予以提取和总结,并将其有效的贯彻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之中,才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最终形成了一种合力,形成了一种具有较强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学术性的统一的声乐艺术理念、演唱技术规格、审美标准与学术体系。而这也是一种声乐学派形成和确立的根本性要素。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只有对这一点关键性问题有一个准确、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下坚持自我,发展自我,体现自我价值、风格和魅力。

2.民族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的秉承与贯彻能够促进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其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提高和完善学生的专业水平。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域众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与审美习惯,这也直接决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必然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艺术特质。而当前在我国很多专业院系中广泛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往往在发声技术技巧层面都具有相当的水准,但在不同风格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而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而言,不同声乐作品类型和风格的诠释与表现能力是专业演唱水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因此,对于民族声乐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发声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但同时必须要阐明的是,对于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强调声乐艺术形态与演唱风格的丰富与多样性要求和规格绝对不代表对于演唱技术的否定,恰恰相反,规范的,高水平的发声技术与演唱能力与风格的多样性绝对不是一对矛盾对立体,而是一对互为促进、互为统一、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专业演唱技术是多样性声乐风格表现的最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演唱者诠释和表现不同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手段和途径,而不同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声乐文化和演唱方法则会极大的增强学生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得到全面的完善和提高。

3.民族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的秉承与贯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0世纪末至今,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和变革的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迅速、完全的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细节,人类社会也正式从工业社会完全转型为以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社会,社会转型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而这也必然会直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更新的,更高的需要和要求。作为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声乐艺术,其传播最为便捷、承载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最为丰富、受众面最广的音乐艺术形式,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而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进步“动力源”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也必然要首当其冲。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更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民族声乐演唱人才,使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更加丰富,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则在于要以声乐艺术为载体,以此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与魅力。可以说,从微观的角度讲,我国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首先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版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我们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也是社会与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可见,民族性对于我国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来说不仅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和手段的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环境下,其更加赋予了我们更加深层的内涵与意义,因此,对于当前我们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必须要对民族性对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价值和意义有一个准确、清晰、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更加坚决的秉承和贯彻。

二、民族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进一步贯彻与实施

事实上将民族性与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相结合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或者“问题”,但却算是一个新的“课题”。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正如前文有所提及的,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我国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确实是与民族性概念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但如果我们站在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就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性的秉承、贯彻与实施基本都是由少数优秀的民族声乐专业教师个人实施的,更多依靠的是优秀专业教师们在专业教学层面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发挥,而不是由学科建设和整体教学设计与规划所主导的,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以往的很长时间内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贯彻和实施。这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这种教育教学形态和其所取得的成就,而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教学状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同时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和需要的。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在这一阶段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乃至整体的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处在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之中,而具体到我们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来说,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是研究和探索,而不能逾越整个大的高等教育环境。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都已渐趋完善和确立,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和全新的社会文化发展形势,当前我们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除了要继续秉承民族性外,还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全面贯彻与实施。

1.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民族声乐专业教师对于民族性重要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及素养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任何类大专院校之中,教师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无论是何种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都要依靠教师来具体执行和完成,因此要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民族性进行进一步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就必须从专业教师思想理念与素质为首要着手点。当前,随着老一辈教育先驱逐渐退出,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第一线的绝对主体,而在这些教师当中,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都出自各大专业音乐学院,一方面他们具有规范的、专业的演唱技能,但另一方面与老一辈教育家相比,大部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及传统民族声乐的了解和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一状况,我们的青年教师们应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青年教师要与教育前辈多多学习传统民族声乐知识及教学理念与方法,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互动关系。第二,青年教师要切实加强自身对于传统艺术,尤其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系统性学习,要对传统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特征与审美特质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教材资料及音响资料的丰富和系统也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三,青年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去亲身接触、感受和学习传统音乐艺术,包括亲身聆听民间音乐的演出,亲自向民间艺人学习唱段、唱腔等等。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9)

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各民族的艺术精华,体现着各民族的意志和追求。内蒙古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多种文化相互交融,这些都是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文化基础,而内蒙古丰富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基础。因此,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品种。

(一)绘画工艺美术

绘画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皮画、毡画、沙画、树皮画和木浮雕画。皮画选用优质天然牛皮为原料,采用皴、擦、刻、染、凹凸等工艺技术手法,经手工多次绘制、刻画、雕塑而成,题材多为草原风情和蒙古族传统图案,风格淳朴、粗犷。羊毛毡是游牧民族的特有产品,当代毡画继承了蒙古包用毡绣的传统,又吸收了木板烙画工艺,产品充满了异域风情,且容易携带,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二)雕塑工艺美术

雕塑工艺美术包括牛角雕、驼骨雕、犴角雕、猛犸象牙雕、巴林石雕、佘太翠雕、兴安石雕、麦饭石工艺品、根雕、木瘤雕等。其中巴林石色彩丰富高雅,深沉润泽,内容丰富,俏色取意,深浅皆宜,是观赏石中的精品。

(三)金属工艺美术

金属工艺美术主要包括金银制品和铜制工艺品。蒙古族的金银制品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银碗是蒙古族传统的餐饮用具,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牛角镶嵌银质的牛角结盟杯、镀金的马等金银摆件及蒙古族银餐具系列。手工錾花工艺铜制火锅纹样细腻、工艺精湛,极具民族特色。(四)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别具一格。蒙古族服饰艳丽美观,有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饰是最受人瞩目的装饰。诸如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均由兽皮制作而成,赫哲族有制作鱼皮衣的古老传统。蒙古族刺绣源远流长,应用范围广泛,色彩丰富艳丽,具有强烈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

(五)其他工艺美术

其他工艺美术主要有皮革工艺品、牛角工艺品、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制品、艺术挂毯、剪纸、仿辽瓷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发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民族工艺美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现代工业文明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数珍贵的民族工艺美术正在逐渐消亡,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品种进行保护已十分紧迫。然而,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生存环境的恶化;二是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逐步消亡;三是一些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和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四是民族工艺美术资源流失严重。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刻不容缓。而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利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新的传承模式。为此,把民族工艺美术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的传承人进入到相关院校传授工艺美术技艺,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加强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办出自己的区域民族特色,对培养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意义重大。开展民族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将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于专业教学中,通过有效而多样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方式,将其文化内化,使学生在了解了民族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现存状态后,从而更加珍视工艺美术文化瑰宝,产生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参与到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来,使其发扬光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总之,民族工艺美术要得以系统的传承,就要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美术师资队伍去探究民族工艺美术的理论和技艺;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基础来支撑高校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编写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的课程教材资源。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平台,播下民族工艺美术的“种子”,使高校成为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前沿阵地。

(二)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设计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本地区传统的民间美术和色彩意识知之甚少。民间造型观念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民族工艺美术以其质朴的造型、深厚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收集、挖掘、整理、选择优秀的内蒙古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把这些内容渗透进专业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并初步学习和掌握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感受和了解内蒙古地区民族工艺美术的特色,深化、补充、延伸专业知识,让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工艺美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和创作实践水平。在教学中要将内蒙古工艺美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的生活、生存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们熟悉和感悟民族的美术思维方式,培养和树立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调查与采访、设计与制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体。

(三)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关注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在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保持地方资源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是传承、弘扬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开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将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融入到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使民族工艺美术得以更好的传承,现针对我区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

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有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答疑、考察与调研以及实践与创作四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而后两个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来使学生了解其品种、艺术特色、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概貌。最后,遴选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可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篇(10)

1. 前言

在我东北有一个悠久历史的赫哲族少数民族部落,是目前唯一的一个渔猎民族。鱼皮画这一独特的文化在多年来渔猎过程中逐步形成,使赫哲族的勤劳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并世代延传而没有消亡。

2. 鱼皮画艺术形态

在赫哲族中鱼皮画是其特有的艺术品,各种花纹图案最初主要采用剪刻形式制成,通过染色等艺术加工后向衣服、器物上粘贴或缉缝,是赫哲族的一种传统特色文化。尽管大部分花纹图案的艺术价值极高,使赫哲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艺术的追求得到充分体现,但在艺术品中这些物品并非独立存在,只作为实用衣物的附属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鱼皮衣物中的鱼皮纹饰从历史舞台退出,使其赖以存在的载体逐渐失去。但赫哲民间艺人,不断将鱼皮画发展为工艺美术品,在制作方法、创作题材等方面不断突破。

3. 赫哲族鱼皮画的传承

3.1 传承现状

不断改变的自然环境及赫哲族人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很多热爱民族艺术的人们投入非物遗文化传承中。艺术院校具有独特优势,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将赫哲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重点是研究开发实施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使高校课堂增添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些艺术院校还申办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开设鱼皮技艺课程,使鱼皮制作专业人才得到培养,有力保障了鱼皮技艺的传承,为促进鱼皮技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鱼皮画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2.1 鱼皮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难以得到大众深度了解

赫哲族作为唯一一个位于我国北方的渔猎民族,人口也较少,主要在我省同江、饶河等地分布,聚居地主要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佳木斯敖琪镇赫哲村。因赫哲族居住相对集中,与外界不具有较多联系,影响人们对鱼皮画的了解深度。对于鱼皮画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但真正见过的人不多,对鱼皮画等工艺品也没有购买过。

3.2.2 渔类资源不足,增大了制作鱼皮画的成本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渔业文化而产生很多问题。鱼类资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日益减少,已难以承载捕捞及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而且,制作鱼皮画需要多道工序及大量时间,这也是鱼皮画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大众即使欣赏鱼皮画,也难以接受这项高昂价格的传统工艺品。

3.2.3 赫哲人口和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日益减少

不断改变的生态环境及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对渔皮画的传承都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

4. 赫哲族鱼皮画在艺术院校中传承的优势

随着我国开展非物遗保护工程,赫哲人不断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鱼皮制作技艺传承成为共识。鱼皮画制作技艺由赫哲人传承至今已成为人类记忆的“活化石”,对于鱼皮画的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使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在宣传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艺术院校相关学者、专家及传承人的支持与帮助下,提高保护赫哲鱼皮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专家学者应基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对多样性文化捍卫的角度,传承悠久的文化遗产,使各种文明的姿态呈现多样化特点。

4.2 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鱼皮画制作技艺从根本上杜绝流失

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应有机结合鱼皮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能够支撑文化的发展,应致力于赫哲族传统鱼皮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开发种类,将文化与经济发展有力结合,进而实现对鱼皮画的保护传承。

4.3 对传承人和传承教育工作者加大支持保护

我国学术界的共识就是利用保护民间艺人而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部门对鱼皮画技艺传承人及教育传承者创造有利条件,诸如补贴传承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等措施。

4.4 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鱼皮技艺专业教育资源,使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为使鱼皮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艺术院校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专业,聘请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进行授课,深入研究鱼皮熟制、染色、制作鱼皮纹饰、鱼皮线、鱼皮图案及手工缉缝等传统制作赫哲族鱼皮画技艺。将鱼皮技艺列入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从传承到研究,使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得到分层次培养,一批非物遗文化技艺传承人得到重点培养。

4.5 伴随产业发展传承鱼皮画制作技艺

鱼皮画等民族艺术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及文化产业,利润空间十分巨大。鱼皮画相关产品的艺术欣赏价值较高,对于鱼皮画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这对于鱼皮画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方法,将鱼皮文化向产业发展,使传统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需求使鱼皮画传承得到有力地促进。

5. 结语

综上所述,赫哲族穿用鱼皮时间十分久远,是目前唯一一个将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因此应将鱼皮画的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提高,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使赫哲族非物遗面临的困境得到妥善解决,对于促进赫哲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张中一.山海经图校与破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 张敏杰.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上一篇: 财务档案管理要求 下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