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30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以及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多重领域。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社会和谐的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要大力倡导公民道德意识和规范,弘扬体现和谐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求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论上,要把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全面理解社会公平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在实践上,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深入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生长点和落脚点,围绕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来进行。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34

1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同志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讲话指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党的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厘清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要继续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理论阐述,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突出文化惠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立规立法。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2精神文明的现状

精神文明建设涵盖面广,包括文化建设、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贯彻“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务求实效”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常抓常新,突出创建特色,丰富创建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根本宗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讲文明”为载体,以提高交通运输职工综合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为目标,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服务意识,持续深化和创新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道路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虽然迈出了一定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行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程度不够高,行动不够自觉的问题。由于思想认识和文化水平以及知识结构的局限,一些运管部门的领导在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精神文明建设内涵的把握、功能作用的认识不全面,往往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将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等同于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游离于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之外;二是对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整体部署和规划,将其视为“软任务”,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来深入系统思考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31要加强学习培训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取决于各级运管部门领导班子的认识程度。就道路运输行业而言,只有基础建设的硬实力,没有行业发展的软实力,不可能建成和谐运管。运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学习,加深各级运管部门干部职工对道路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和保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形成主体明确、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

32要制定目标规划

全面科学的规划对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统领和灵魂的作用。我们要结合运管部门的具体情况,认真探索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构建体系和操作方法,学习借鉴行业内外、国内外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实际的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以长期的战略性目标引领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构建完整的道路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33要实行量化管理

所谓的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在具体工作中,就应首先确定标准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然后对其逐步细化、具体化,并逐项量化打分以便量化考核。为求管理的公平性,量化管理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针对具体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制定出标准的工作程序。

由于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分配不公等现象,使得部分职工缺乏个人理想和抱负,情绪反差极大,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单纯“一切向钱看”,职业道德水准逐渐下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针对职工价值观念取向发生位移,引导职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对职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增强职工的荣辱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引导个体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必须与单位大局相一致,逐步形成具有科学量化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使职工真正做到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

4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

41规范行业外在形象

近年来,省运管局逐步推行行业形象统一战略,提出统一规范服装、统一执法车辆标识、统一执法公示栏、统一挂牌执勤、统一执法行为规范的“五统一”。在此基础上,注重用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来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重点推进基层单位文化场所建设。我市运管部门积极加强阅览室、陈列室、活动室、健身房等文化场所建设,逐步改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有条件的单位还建立了荣誉陈列馆、展示馆等,充分展示道路运输行业建设与发展的成就。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规范行业外在形象,寓行业价值观和行业理念于外在形象之中,达到了美化工作生活环境、建立行业标识体系、树立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目的。

42提高运管人员综合素质

组织运管战线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编写《运管人员职业道德》《运管十不准》等相关培训教材,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组织有关业务专家到各站所开展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巡讲;每年举办运政执法、客运管理、货运管理、安全管理等岗位培训班,切实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加强行业发展长远规划建设,召开企业座谈会、运管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推进我市道路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形成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43大力宣传行业精神

通过在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道路运输站场、道路运输企业采取悬挂张贴标语为核心内容的宣传画、宣传标语,开辟固定宣传栏宣传板,播发主题宣传片等形式,广泛宣传凌海交通精神;通过在出租车和公交车醒目位置粘贴宣传标语,在有LED屏幕的出租车和公交车上滚动播发宣传标语、宣传口号等形式,弘扬凌海交通精神;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诗歌朗诵、行业歌曲创作、展览展示、文艺晚会和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一批广大干部职工认可、在行业及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作品,切实把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方面。

运输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省、市、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进一步提升交通系统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全市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3)

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问题与对策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倘若掌握不好操作技巧,便较易引发不良问题。为此,我们只有深入探究,总结不足,制定科学应对策略,方能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认识问题与对策

认识为开展一切工作之本,只有良好的应对认识问题,方能优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实践工作水平。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令现代社会、企业发展受到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引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主体因素在于认识不全面,即没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重要意义、角色地位、积极作用全面认识。同时,企业领导决策层、中层技术、管理人员、基层员工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令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联性、科学重要性、开展必要性、实践战略性被不良忽视。更有甚者错误的认为企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仅仅为无关紧要的任务,可有可无,因此将其置于次要地位,对企业未来持续发展建设形成了不良影响。为有效应对认识不到位弊端问题,应在企业内部做好宣传教育,令企业全员明确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图,工作地位、核心效用,令员工清晰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企业履行的核心职责以及主体任务,同时也是优化企业建设,实现成功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只有将精神文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持续深化发展,毫不动摇、积极进取,方能稳固根基,为精神文明建设开创良好的环境,优化工作效果。另外,实践工作中我们应分层级、分步骤,全方位的扫除思想障碍,强化企业员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令其提升紧迫意识,明确核心工作使命。企业领导层应摒弃传统注重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注重物质力量、轻视精神动力的不良倾向。应坚定信念,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推动影响力、内含科学原理,合理应对认识不到位的弊端问题。应坚实思想认识,将精神文明建设视为显现社会主义核心特点的事业全面开展,作为影响企业建设、可靠、优质生存发展的重要事件实施。员工应摒弃无关紧要、无用性以及无需求的错误观念,科学明确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关系,令他们全面了解精神文明建设同自身的发展密切相连。同物质相同,精神文明为人生发展、生存的综合需要,只有真正意识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利国利民、对自身与企业发展极为有利的工作,方能真正树立企业员工全面关注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思想,进而令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实践工作,并受益颇多,实现优化提升,真正成为现代企业文明、持续、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目标问题与对策

目标为发展的方向,企业树立的旗帜,只有清晰制定目标、切实可行、科学履行,方能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发展目标应全面满足精神文明工作标准,契合行业、企业发展特点,实际状况。不应随意的照搬照抄,制定套用目标。同时,不应令目标水平过于遥不可及,应注重实用性、可行性,优化执行效果。同时,目标制定应明确清晰,不仅包含总体工作目标,同时应细化具体标准。应将目标创建在规范、合理、便于执行的良好基础上,争取令目标便于记忆以及掌控,预防目标笼统、无法执行,呈现不可靠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应获取公众认可,践行群众路线,达成良好共识。因此,在制定发展目标阶段中,应全面征集企业员工的广泛意见与建议,通过群策群力、民主管理,获取员工全面认可。应通过不断宣传,令发展目标走进大众内心,确保目标确立实施的稳定可靠性,预防执行效能不强,导致员工无所适从、毫无方向,盲目工作的不良问题。另外,应创建完善健全的目标工作机制,预防有目标、没有考核的自流工作状态。全面保证目标的科学履行以及良好实现,推进企业精神文明的规范、优质与长效开展。

(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问题与对策

企业精神文明发展建设阶段中,由于内容涉及多面,要做好统筹兼顾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实践工作中会存在一些矛盾问题。例如无法抓住重点建设,没能找准突破口等。实践工作中只有突破重点,方能实现全局发展,因此为应对矛盾问题,应良好的基于重点工作,营造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比选重点阶段中应遵循科学的环境原则。由企业环境来讲,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以及社会大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日常角度来讲,员工为企业贡献核心力量,从事实践活动的持续期较长。而由人际角度来讲,员工位于企业内创建关系网络的机遇丰富,为此,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重点应置于企业环境比选。由企业承担工作任务以及实践问题来讲,经济工作为核心职能。企业生产经营与实践管理阶段中,存在较多实际问题,因而企业精神文明工作重点应参照企业核心经济任务以及需应对的重点问题明确选定。由企业承担的分工职能来看,各单位需要履行一定的职业责任,并遵循行业规范与市场标准。倘若不遵循规律、违法行事,便会对企业利益形成不良损坏,最终其波及影响将遍布社会,形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为此,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应就职业工作特征进行良好的选定。依据上述标准,企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应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意识水平视为重点目标,基于该目标核心进行建设发展。应做好职业属性、工作任务、核心责任以及特征的全面宣传培养,激发员工形成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可通过宗旨培养,令员工形成职业奉献精神。同时,应创建职业工作规范,管理员工行为,营造优良行业作风,不断推行体现时代特色的全新职业风尚。另外,企业应严肃法纪,依法管理,提升法律意识,对员工违规乱纪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应履行承诺管理、公开警示、信誉管理体制,勇于接受市场、社会大众以及经营服务对象的全面管理监督,进而应对重点问题,实现优质发展。

(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问题与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4)

当前,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带领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八荣八耻”荣辱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博物馆是汇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和教育为目的。

在我国,博物馆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年初,、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由此掀起了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风潮。

本文以伊春森林博物馆为例,伊春森林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共分神奇的森林、伊春的森林、伊春森林中的人类活动、伊春森林的开发、伊春――中国林业的旗帜和林区转型与发展六个部分,以小兴安岭为依托,采用多媒体、图片、标本、文字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具有北方特色的大森林,展示伊春林区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开发建设的宏伟画面。伊春森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心,凝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也倾注了无数平凡的伊春人的辛勤劳动。

伊春森林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着更大的舞台,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伊春森林博物馆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挖掘伊春森林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把握时代内涵,顺应时代要求,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梦”建设。

(二)研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挖掘伊春森林博物馆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并进行提炼出符合时代脉搏的精神食量,展示出革命先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出“中国梦”的建设内涵,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参观伊春森林博物馆受到鼓舞和教育,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横行,广大人民群众思维中或多或少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余毒的侵害。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是相违背的,这些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与的“中国梦”指导思想想违背。

伊春森林博物馆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和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伟大奋斗,都彰显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对伊春森林博物馆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进行挖掘,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主题要求的精神文化主旨,有力的回击各种不良社会情绪,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继承,逐渐清除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恶劣影响,构建伊春森林博物馆的精神文化体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对伊春森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总结国内其他地区博物馆及文化中心在文化挖掘和内涵提炼方面的经验,对伊春森林博物馆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内涵进行提炼和凝结,形成富有伊春特色的精神食量,使广大民众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对伊春森林博物馆的建设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伊春森林博物馆建设中的历史遗迹和相关前辈进行走访,并对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和提炼。

(2)文献研究法:查阅博物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文献、专著,并对相关文献和专著进行整理和提炼。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伊春森林博物馆组织的各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4)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伊春森林博物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文献、资料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伊春森林博物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

(三)重点难点

本课题对伊春森林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研究,需要将伊春森林博物馆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提炼和凝结,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宣传,以鲜活的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伊春森林博物馆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祖国美好的大好河山。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森林资源对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2、伊春森林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凝结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革命先烈为伊春森林事业的伟大付出,提升广大民众对伊春森林建设的关心和热爱。

3、这些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的背后是闪闪发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进一步挖掘伊春森林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5)

党中央对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过明确指示,支持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因此,在政府的号召下、社会的影响下,企业应通过教育不断巩固和提高党在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对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先从党建入手进行完善,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为人们提供电能的基础上提高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能提高企业经济收益,还能赋予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供电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供电企业个人问题。从两方面对个人在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说明。一方面,是因供电企业内部党员组织整体素质下降造成。现今,供电企业的发展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在市场经济中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供电企业内部员工对于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上就变得不够重视,整体素质下降,只对经济建设过于关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党员缺乏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企业内部党员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随时进行学习,那么在企业内部治理上就会存在问题。再有,针对企业内部党员理论知识落后的情况,企业也并未得到重视,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党员进行新思想教育,进而引起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不足。

(二)供电企业部门问题。对于供电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落实的不足问题,不单单在企业员工身上存在问题,企业部门领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代在发展,对企业党务工作内容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供电企业部门领导不能领悟改革学习的内容,对所学的理论知R不能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创新,那么则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供电企业发展的要求。从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来看,诸多供电企业仍然以传统党建内容与手段进行管理,尤其是在党建工作方面,并没有迎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供电企业自身问题。就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来说,在企业内部,很多企业内部员工都认为其主要工作是创造更多经济利益,为经济利益的发展发挥服务职责。但是,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员工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也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致使企业在很长时期内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建设与生产作为目标而展开工作。

二、促进供电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以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展开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供电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增长,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创造良好经济效益都具有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以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其次,可以在供电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将党建工作融入经济效益工作中去,以创造性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出党建工作具有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以企业生产安全为目标开展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供电企业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电能,所以供电企业作为服务行业,其首要任务就是保障生产安全工作。因此,对于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就可以从企业生产安全工作上进行开展。首先,在工作全过程中要贯彻安全生产意识。在保证为大众提供安全生产电能的前提下,还要保障企业经济效益能够提高。其次,企业可以建设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对于不按照安全规定作业的党员应给予一定的惩处,以为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做好保障。第三,提高对供电企业党员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除了在生产时进行安全教育外,还要从党员意识上改变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最后,供电企业可以增强员工对于安全意识的深入了解,可在内部开展安全教育知识比赛,烘托企业内部具有安全生产的氛围,提高企业安全生产。

(三)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开展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企业成长,因此,以供电企业发展作为目标来开展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可行的。首先,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发展企业经济。电力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发展,必然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党建融入电力企业的每个角落,以提高供电企业生产运行方式。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加大企业的发展。在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下,供电企业可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应对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以促进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结束语

供电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不但促进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具精神文明的好风气,并且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6)

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文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形成的,属于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理念,所以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我国,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引进了国外的企业文化理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其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推进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因素。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企业文化是重要的一份子,并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

一、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

1.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共性

从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共性上来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在同一思想的指导之下,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并且相互之间的内容都是相通的。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下进行的。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文化建设,其目标都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做到尊重员工,以使员工发挥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责任感。企业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需求,可以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要迅速发展,就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从思想上加以引导,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2.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差异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虽然具有共性,但是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归属的范畴不同和体现的内涵不同。

(1)范畴不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对员工的政治思想进行引导教育,让员工充分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以提高员工政治思想觉悟。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是政治范畴。

文化建设,主要倾向于企业的文化理念。通过文化建设,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使企业员工潜移默化中提高整体素质。

(2)内涵不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倾向于思想的引导,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价值观的确立,则要划归到文化建设当中来,优秀的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推动企业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创新精神,以在企业管理中取得更突出的进展。

二、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的策略

通过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将企业的精神文明环境塑造起来,并感染者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企业文化是要在企业中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员工增强企业责任感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对于推动企业的向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坚持科学发展观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的发展观,虽然是在近代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但是经历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深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意义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全面的社会发展,而不仅仅是强调经济增长这一个方面。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首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会达到高度文明的状态。要建立科学发展观,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中最本质的一项指标。社会要进步,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以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相一致的,所强调的都是人文生态价值取向。在企业当中,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促进人的发展。将企业员工的潜力不断地挖掘出来,通过在道德上的提升,激发起员工对于企业的情感,并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当中,以人为本是全新的管理思想。企业要发展,在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的同时,对于员工的培养和教育成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就要参与到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企业要将管理观念转移到“以人为本”,作为一种软管理,其主要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使员工体会到在这里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且还充满乐趣,从而形成了带有企业文化色彩的人文软环境。

3.政工干部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中,政工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政工干部也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各种新的形式。要做好别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首先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做起。政工干部要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学习政治指导思想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政工干部所涉猎的知识面要逐渐地扩展,并且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做到以理服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4.建设合理的文化精神建设制度

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精神建设已经逐步落实到位,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文化精神划归到企业管理范畴,使其制度化,不但可以改进企业的作风,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的职业道德。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加强文化精神建设,可以使管理人员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采取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渗透

在塑造企业和谐氛围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为了使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并渗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意识中去,形成一种思想观念,就要采取各种活动以加深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理解力和认知能力。组织宣传活动,让员工随处可见企业文化理念的标识。为了加强对于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可以采取各个部门评比的办法,以各种荣誉称号来激发员工们都积极意识,并以荣誉单位为表率,加强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论:

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文化的带动下向前发展,使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来讲,文化内涵是非常广泛的,除了企业文化之外,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重要的文化理念。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成为了提高企业职工凝聚力和激发责任意识的一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7)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状况,这些矛盾已经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农村思想道德、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不和谐的因素已大量存在。”[1]农村思想道德、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一、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必须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支撑这一判断的数字有: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2005年财政收入已突破3万亿元)。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20个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战略部署。

我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包含着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律、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精神文明,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党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专门作出的第一个决议。决议别强调在广大城乡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1995年10月20日,中办、国办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各种共建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三大群众性创建活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中央还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座谈会,分别推广了五个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一是1994年7月和国务院办公厅在红旗渠所在地河南林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研究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重点介绍了林州人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经验。二是1996年11月在湖北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湖北省竹山县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的经验。三是1998年11月、中央文明办在山东省文登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广文登市立足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引导农民奔小康的经验。四是2000年8月、中央文明办在辽宁省开原市召开了会议,推广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五是2004年11月、中央文明办在海南省召开会议,推广了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经验。

所以这些表明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并且越来越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统筹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概念和有机整体,是一个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系统工程,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关键,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保障,展示了一幅幅现代“桃花源”的愿景。

20个字要求都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直接涉及的内容有8个字“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群众性创建活动等诸多方面,实质上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它又通过其他方方面面来展示并衡量,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外在表现,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哺育和支撑。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要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和灵魂所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三、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城市的快速崛起与广大农村的发展无力是两幅不和谐却相互叠交的画面,加上渐渐拉大的地区差距,让人们看到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危险。一组资料表明,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为5∶1—6∶1,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这个比例是2.5∶1。有一位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瑞士驻华大使回国后有人问其对中国的总体印象。他说,中国有3亿多人口的城市和欧洲差不多,8亿多人口的农村和非洲差不多,欧洲加非洲就是中国。连老外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大中国,小市场”。中国人口13亿,只有4—5亿的城市人有现金支付的购买能力,是一个现代消费群体,而8亿左右的农村人现在仍属于现金支付购买能力很低的庞大的半自给群体。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在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且表现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而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则更大。资料分析: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39.1%,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还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70%以上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人数是城市的4倍,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中,农村仅占38%。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多少呢?只有7%。义务教育成了谁的义务呢?本应是政府的义务成了农民的义务。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的需求也不相适应,农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几乎没有改变。2004年,农村文化事业费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城市文化事业费47个百分点。全国720个县级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7%。还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没有建立文化站,有的即使建了也是名存实亡。所以必须用统筹的观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共享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硬任务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硬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软任务,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而是非抓不可、非狠抓不可的事。乡风文明不是一个单一的短暂的实践措施,而是一个多元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我省有行政村24847个。我们不仅要着眼长远,更要抓紧当前,既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又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抓硬件建设见效快,只要领导重视,投入资金、人力、物力,面貌很快就会变化,而软件建设却不是靠资金和人力物力就能轻易实现的,难度更大的正是人的文明与进步,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而相对于硬件建设而言,软件建设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现在我们面临的一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集体观念淡薄,集中教育活动难以开展。虽然家庭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有改善,即使富起来的一些农村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二是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征日益明显,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一些不良意识有所滋生,落后文化有所抬头;三是现在农村的人群大体分三个方面:一部分在本地的企业上班,一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留下来的多为妇女、老人和未成年人。特别是前两部分人群,他们对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可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环境到内容,从对象到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更现实,任务更艰巨。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8)

“人力资源”是把人的这种能力的个体和群体综合起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它的

最大效能。做到人尽其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的精力、体力等元素在人力资源这一大的结构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而德力、智力、魄力等元素所起的作用却越来越大。因此,应该不断倡导对德力、智力、魄力等资源的开发。

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和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管理科学。

三、精神文明创建与人力资源管理

精神文明创建。多年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被高层所重视,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涵盖范围广、延续时间长,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三热爱”开始,逐渐演变为目前包含文明城市争创、文明村镇建设、文明单位评选、好人评选等形式的活动,其明显特征是群众参与性强,实现了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实践证明,扎实有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改善提升社会风气,维护公序良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更为重大。

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入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清。没有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没有主动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方式来管理活动开展,形成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脱节的情况。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而另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创建这一特定领域内,活动的组织管理推进,仍然停留在多年的老套路上,表现为简单的活动文案策划、老套的评先选优、依托政府资源的组织发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理论、方法没有被有效的吸收采用。

(二)缺乏培训。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力量,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激发其内在力量才能源源不断推动活动的开展。但在现实中,群众往往被设定为简单的参与者,而没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分子,往往只是简单的开会布置任务,而缺少系统全面的培训,群众自身力量激发不足,致使创建活动的持续力、吸引力缺少后劲和内在活力。

(三)理念滞后。当前入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发展到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但是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并没有注意到,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沿用老套的选人用人机制,缺少科学严谨的评选标准,而政府运作机制强调稳定性,又进一步固化了这种传统做法,制约了理念的更新。

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有效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取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行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大局着眼.从具体事情做起努力解决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员工的根本利益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进而推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同时,要转变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推进人文关怀不把员工当作企业盘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是当作企业发展的目的来服务员工,给予员工更多的自。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使企业与员工实现共同发展。

(二)优化管理模式。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岗位分析、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供给途径等。虽然其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展开,但人力资源的理念同样适用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群众群体。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单位和个人视同为企业内部的部门和员工,制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避免单一的行政手段推动方式。特别是对单位的各类文明称号评选要着重体现出竞争性,不能只评不摘一劳永逸,要通过内部竞争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应根据阶段目标的不同,促动不同单位间不同形式的合作,形成更大合力。对于普通参与者、先模典型、志愿者等个体,要优化挑战管理方式、激励方式,使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够不断激发人、鼓励人,充分调动参与人员的能动性,挖掘潜能,充分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更好的凝聚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

(三)健全培养机制。要把培养人作为重要任务,把培养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培养要分层次展开,一方面是在组织领导部门,强化对管理者的理念更新,注入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对参与群众的培训,涉及面更广、实施时间更长,需要制定详细具体的计划。这种培训过程,要积极借鉴吸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成熟做法,如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等。对于考核结果,要积极进行运用,包括评先选优、提拔使用、交流学习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水平,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9)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血管里的“棉絮”,阻碍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态势。而作为凝聚人心、凝练学校集体意识的一种文化体系和精神推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实现理念的创新,在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形成新观念、打开新领域,实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向人性化、理性化、集体化、素质化的转变和拓展。

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理念创新的必要性窥探

所谓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理念,即高等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观念和指导建设的根本原则,它是在行动之前却内在于行动之中的一种中心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1]。如同像墨水倾斜到空气里的暮色,冰冷到黑暗,精神文明建设之于高等教育的意义即在于此,它掌握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光源,高校对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漠视或误导会像黑暗吞噬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等活动。因此,树立正确的精神文明建设理念,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之举,关乎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整个高校建设的质量。

理念直接影响到建设的成败,而只有在理性正确的精神文明建设理念的支撑基础上,我们方能谈创新这种理念、实现这种建设。换言之,理念科学方能促成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方能实现建设有效。

风吹动白云,大朵大朵的掠过人们背后头顶的天空,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席卷冲撞来回,如此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形式及其内容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意。因此,不论是内部主观要求,还是外部的客观形势,高校文明建设理念创新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其价值也不容小觑。

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理念创新的策略筛选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成人”原则,将教师教书育人、学生成人成才作为根本理念。从政治层面看,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四有”新人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这无疑在上层建筑中对“人”赋予高度重视;从教育层面看,当前“以学生为主体,回归儿童本身”等基调都是对“人”的强调,因此,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理念首先要将“人”这一主体纳入中心位置,实现理念中的“主体意识”,将为政治、为社会服务的首要目的转变为从人出发、为人服务的根本目标。在实践中,更要重点改善“唱高调”的做法,将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实到高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个体。而这里对人的理解也不可过于狭隘,而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实现全体高校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成为全体高校人甚至是社会、家庭的共同的事业,而非上层管理者的管理任务。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理念将政治教育作为根本手段,是对人的一种漠视,单纯的“就事论事”容易忽视人作为德育中行为主体的独特性和需求,这样的方式往往让我们品尝不到人文关怀的甜美果实。面对时代的呼唤,面对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理应改变“就事论事”的传统做法,看到人性、理解人心,把人置于工作的核心位置。洗涤心灵,涤荡灵魂,才能从源头上改变精神文明建设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我国社会价值多元化环境下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杆标尺,高校尤其要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之下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理念创新必须以正确的理念指导为基准和前提。从富强、民主、文明到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和谐、民主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规范和准则[2]。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理念之中理应成为其自觉地追求。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运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工作方式和内容。既然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那么就要满足人的主体需求,激励机制基于对人性的科学理性的考量,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精神文明建设并非仅仅局限于对于道德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表现,评价机制也必然要求侧重于对行为的考察和观念的检验。因此,量化和质化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显示出了它特有的优越性[3]。

三、总结

高校以成人为自己的目标所在,引领学生找到自我,成就真正的人性是其追求所在,因此,精神之种的播撒最为关键。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能够从根源上推动这片种子的播撒,使其真正扎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成就高校的整个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企要想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并加强国企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使国企在发展当中应对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更好地发展。国企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首先要加强党政建设,平衡国企内部的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使国企的发展更具活力。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企的发展是重要的导向,笔者将在下文中探讨国企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国企党政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党政建设提升职工的归属感。国企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想将经营活动做好,必须加强党政建设工作,这也是国企发展的根本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意识都在不断提升,而国企在发展中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这使得职工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完善。国企内部的党组织若无法全面了解市场经济动态,还运用传统管理模式,国企的经营工作肯定也无法做好。切实开展党政建设工作,不仅有利于党组织的建设,还可以推动国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持续发展。在党政建设工作中,党组织必须将职工的综合利益置于首位,维护他们的利益,使职工在企业当中找到归属感,并得到党组织的有效领导,使党组织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成为国企职工工作的导向。只有这样,国企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此外,还要将党政建设工作的实施作为先决条件。由于国企的管理者掌握着国企发展的方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只有职工听从领导的指挥,国企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党政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引导职工形成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二)加强国企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市场发展当中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而党建工作的实施便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对党政建设工作思路的调整与完善。国企党政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特色相符,而党组织导向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将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两者齐抓共建,互促共进,必将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国企的发展。

(三)党政建设工作要与企业改革发展有效结合。党政建设工作当中,要科学设置国企党建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党建工作力量,确保党组织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在国企当中,基层党支部是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也是党的坚强后盾。党组织的设置,一定要和国企的改革形势相适应,不断地调整,明晰职责定位,理顺治理主体关系,做到与企业行政机构变化的同步改革与完善,全面配合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需求,使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分类分层明确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融合起来,帮助企业各项行政工作的推进,并以服务企业与职工作为工作的目的,适时调整工作内容,确保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国企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职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国企发展当中,精神文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国企基层党组织要想将国企经营当中职工的思想建设工作搞好,关键在于加强职工对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与促进作用的了解和认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关注职工思想认识的转变,要转变职工普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国企党组织的工作,与个人无关的观念。要让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职工的思想上和心里,这样才能促进国企文明思想的建设,也能够促进党政建设工作更好地开展。要想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党务工作人员必须持之以恒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活并做好,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并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精神文明要向制度化建设发展。要想提升国企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必须从精神文明制度化建设方面着手。笔者认为可从下列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工作规划。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制定短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情况,对道德建设的重点与步骤进行明确,使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可科学量化。第二,制定激励机制。国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体是职工,所以,必须善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培树与宣传,加大先进典型的表彰力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职工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三,完善奖惩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加大对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做到积极的职工奖,消极的职工惩,督促职工提升精神文明面貌。

上一篇: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 下一篇: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