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随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7:02

小学德育随笔

小学德育随笔篇(1)

一、聚力“微公益”,细节润泽孩子的生命

惯常的德育往往高高在上,“假大空秀”,不接地气。我们认为,“小的是美好的”,而润泽的德育,之所以不是空中楼阁,正因为它是“微德育”“小德育”。

学校“微德育”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正在持续开展的“聚力微公益,传递正能量”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和渠道营造浓厚的学雷锋氛围,让学生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理解雷锋精神及“微公益”的内涵和外延。教育学生,“爱不为伟大,只为细小”,开展“微公益”活动就是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德。

学校积极推进“心存善念,随手公益”的“微德育”思路,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光盘行动”“美丽教室”“种植梦想树”“我让妈妈露笑脸”“人人爱低碳,细节见环保”等校内外微公益活动,养成抬手做好事、随处可行善的品质,从而成长为有高尚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践行“微公益”涌现出一批“微公益达人”,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光荣榜、“微公益”故事会、“随手公益”报告会等途径,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和引领学生以“微公益达人”为范本,不断传递正能量。

学校德育中,最为紧要的不是什么都要做,而是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尽力做好一点一滴,便是推动教育朝向美好一方的全部蚁力”。“聚力微公益,传递正能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以虽然做得少,做得小,但却因“做好”“做透”“做到底”,而实现了“做到位”——由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小”而“实”的话题,深入细枝末节,观察“微现象”,发现了“微问题”;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开发“微产品”,实现了“微体验”;关注个性化,推动“微德育”,做好了“真德育”。

二、“开笔启蒙”,耐心守候生命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德育亦如是。生命的成长需要的是从容、徐缓、渐进——我们知道,“如果树木在幼苗时期长得飞快的话,只会产出质地柔软、易朽的木材;而如果它们在最初慢慢地成长,好像与困难拼搏一样,就会成长得更结实更好,最终必会长成参天树”。是以,我们认为,润泽的德育,其实就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学校开发的“开笔启蒙,幸福成长”德育课程,就是“慢德育”生动的说明书。

“开笔启蒙,幸福成长”德育课程,最关键的环节是“开笔礼”。如果追求快捷、简便、高效,直接抄袭兄弟学校现成的模式,三把两把就可以搞定。但我们始终坚持,“孩子,你慢慢来”,因为我们始终深信,“慢就意味着流畅,流畅就意味着快”。

今年九月整整一个月,各班利用晨会、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做了一件事——进行“开笔启蒙,幸福成长”研究性学习。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诸如“古代学童举行开笔礼有何目的”“开笔礼的各项流程代表怎样的含义”“开学典礼有何弊端”“开学典礼如何扬弃开笔礼”等问题。接着,孩子们带着他们的研究课题,或调查访问,或上网查资料,或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或模拟“开笔礼”。

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在少先队大队部的主持下,“开笔礼”流畅举行。从会场的布置,到一年级新生的入场,到议程的推进,一切都“无懈可击”,且仅仅花了一个半小时。如此“浩大”的仪式,因为前期慢,反而后期快。原因何在呢?在于潜下了心,在于从容、徐缓、渐进的德育态度。

“开笔礼”的结束,并不是终点。通过开展“开笔启蒙,幸福成长”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和举行新生“开笔礼”仪式,师生对孔子及孔子的“六艺”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开笔礼”之后,又慢慢地拓展开发了“六艺德育”课程。

我们不知道“六艺德育”课程会走多远,会走多久,会走多好。“但我们所拥有的是恒心。不是耐心,是恒心。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准备持之以恒。”而且,我们知道,做一点是一点,慢慢走,欣赏啊,咱们的“慢德育”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蜗牛也许是牵着咱们去散步呢!

三、“健康1+1”,共筑生命成长的家园

传统的德育是“冷面德育”,是“问题德育”,是“约束德育”,是“被压迫者”德育,是“沮丧者”德育,是“规训和惩罚”。润泽的德育,则解放了师生的心灵,是“亲熟”的德育,“温暖”的德育。

奥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诺斯特林格曾说道:“挽起他们的手,向他们展示这个世界可以变得如何美好、快乐、正义和人道,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向往会使他们思考应该摆脱什么,应该创造些什么以实现他们的向往。”站在儿童立场,前倾身子,“挽起他们的手”,如阳光温暖心灵,如东风催生憧憬,如春泥孕育生机,如甘露润泽生命,就是最好的“润泽的德育”。

如果说学校哪项德育活动可以称得上是“暖德育”的范例,那么,一定是正在形成中的“健康‘1+1’”德育特色。即在班级实施特色体育活动和特色文艺活动——它清晰地诠释了“暖德育”,其实就是一场师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对话,一种亲熟的师生关系,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说起来,这项德育品牌缘起于两位可亲、可爱的老师。李爱国老师,每天早晨,总是以悠扬的笛声开启孩子们生命的黎明——美好的笛声总是引得孩子们在他的办公室外流连忘返。代素兰老师,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于她而言,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课间休息十分钟,当她翩翩起舞,该有多少爱臭美的小女生在“偷学”啊!

“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那么不要召集人们去堆积木料,也不要向他们布置任务和工作,而要激发他们对无限的大海产生渴望。”注意到孩子们对“无限的大海”产生的渴望后,我们拜托两位老师在他们执教的班级进行了“健康‘1+1’”的创建试点工作。德育必须温暖,而德育的温暖就体现在学生培养模式的人性化,体现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多样化发展上,体现在德育导师的温暖人性上。

两位老师乐意之至,孩子们不再“偷偷摸摸”,也是高兴至极。渐渐地,我们注意到,“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可贵的是,两位教师将温柔的情怀、柔软的目光投向德育现场,他们“挽起他们的手”,“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孩子们呢,也沐浴着德育的温柔与美丽之光,完全沉浸在活动中,拥有了免于恐惧的自由。于是,温润的德育课堂诞生了——我们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了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与回归,师生双方都真切地享受到教育给生命带来的幸福感。

其他班级,其他孩子,看到这样的情景,也跃跃欲试。于是,我们组织了班级特色文体活动的自由申报、自由训练、自由创建活动。创建活动中,“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即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和承认。”

小学德育随笔篇(2)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必须申明: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极为密切,一定的道德是一定的文化的产物。文化有两重含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这是个广义的概念。文化的另一含义是专指一个人所曾受到过的教育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学历吧。题目上所标明的文化,实际上用的是文化的狭义概念,简单地说,也就是“学历拯救不了道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文化与道德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坚信提高国民道德素质,要靠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看来,不对了。接二连三的判刑、处死的贪官污吏们的案例,彻底地轰毁了我一向的自信。、、、马向东们就不说了,近期公布的云南省省长,河北省常务副省长的贪污案,案犯都是有相当学历的。连号称“河北第一秘”的李真,也是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另外,商人如沈阳的杨斌――福克斯公布的中国第二富,学人如北大的教授王XX――博士生导师,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而闻名――也都是硕士、博士出身的高学历者。高学历保证不了相对高的道德水准,还用多加以论证吗?

高学历者的道德沦丧乃至犯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过程,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轻文的现象。轻视人文学科特别是美育的熏陶,学生人格的养成便不可能是完整与健全的。教育领导者对于科学的技术化而非信仰化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不能说今天的教育没有一点道德的内容,但是形式主义、支离破碎、急功近利的状态,都可能使道德教育形同虚设。这样,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即如无本之木、无根之草,遇到风浪,也只能随风飘摇。

小学德育随笔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微博的“以小见大”、微公益的“日积月累”、微信的“见微知著”,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微时代”。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网络覆盖率的大幅度提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终端在中职生中日益普及,“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在碎片化的学习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利用率高、能重复观看、实现个性化学习等优势成了“微时代”中实现高效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

1 “微课”的内涵

回顾微课发展史可以发现,微课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国内外对微课的定义也纷繁复杂。但从总体来说,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同时,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测试)、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内容。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是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 “微课”的特点

(1)授课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短小精悍的时间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授课主题突出,内容精炼。微课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突出授课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收获点滴进步。(3)授课方式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微课可采取讲授、答疑、案例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方式灵活。(4)使用便捷。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适合学生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作为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中职生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引导中职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

但是,在传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学时有限。《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每周2学时,共约36学时,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面对有限的学时,教师只有舍弃一些重点,放弃一些难点。(2)教师授课任务较重。身为德育教师,授课班级较多,授课任务较重,因此容易导致重复性教学,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3)教学模式较单一。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教师易选择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较单调,学生的学习渠道也较单一,因此,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如何有效去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尝试利用微课来辅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4 例谈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对策

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具体应用案例,来讲述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4.1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微课

课堂导入是重要的一环,是能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时机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发挥微课的魅力。例如:在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的阐述中,笔者就制作了主题为《30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结合生活中常见的“30秒文化”,利用图片闪播、网络视频资料、路人采访及校园采访,向学生展示了30秒可以做的一些事情。以此微课启发学生:30秒钟可以改变世界,30秒钟也可以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因此,良好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可以有助于我们给他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学生很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感,随后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既然良好形象的塑造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做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4.2 利用微课创设情境

较之其他几门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理论性更强,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个难题。在笔者看来,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法、继而用法,可以尝试用微课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情境,继而引领学生深入情境去体验,从而知法、用法。例如:笔者在讲述《如何依法维权?》这一课时,就制作了这样一个微课,此微课的名称叫做“爱美女生的维权之路”,笔者引导学生自导自演了这样一个故事,并拍摄、剪辑了视频,制作了微课。微课视频的大意是:小丽是某职校旅游专业的学生,爱美,所以在某照相馆拍摄了许多艺术照。半年后,她偶尔经过照相馆,发现自己的许多照片都被照相馆展出了,还引得路人频频观看。小丽非常气愤,进去找照相馆老板理论,结果还被老板一顿奚落。她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微课的结尾,呈现这样的问题: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帮爱美的小丽想想办法吗?利用此情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随后引出“如何依法维权”这一主题,自然而顺畅,学生在踊跃为小丽想办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梳理出了依法维权的方式,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并作结即可。

4.3 利用微课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跨越这些学习难点,授课教师往往要花一番功夫。在教学实际中,我尝试利用微课来解决这些教学重难点。例如:笔者在讲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时,就剪辑了港剧警匪片中一些经典镜头,镜头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都会出现以下这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学生观看了此微课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这个共性特点,然后他们也顺势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警察抓人、律师办案,都要说这句话呢?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不说这句话会有什么后果呢?教师借助学生的这些疑问,以此为线索,切入对此难点的解释与阐述,整个过程自然而不生硬,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利引领学生跨越了难点。

4.4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法律知识的积累是一点一滴的渐进过程,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杜绝不良行为》这一主题的授课中,在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布置了小组任务――让每一小组的同学,深入校园、街头、地铁站、超市等场所,寻找一些不良行为,并用镜头记录下来,制作成PPT。教师收集每一小组的PPT,并将这些PPT串联起来,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此微课的过程中,视觉受到较大冲击,有的学生感叹:老师,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这么多不良行为。看来,我们必须得先管好自己,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强了,这些不良行为才会逐渐减少。能够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悟,笔者甚感欣慰。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是要努力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发现身边的善与恶,挖掘身边的美与丑,从而不断自我提升。

4.5 引领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囿于课时的限制,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堂,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不能面面俱到。面对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渴望及知法、用法的诉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完“善用合同办事”这一主题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还是希望更深入了解一些,尤其是劳动合同的签订及注意事项,因为这个与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息息相关。面对学生的这一诉求,笔者制作了关于“劳动合同这样签”的微课,在此微课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形形的劳动合同,并借助往届师兄师姐的典型案例,重点阐释了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短短10分钟的微课,学生在看过之后表示受益匪浅,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至少明晰了很多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能够达到这样的课后拓展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5 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应用微课,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1)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微课尚处于边探索、边推进的阶段,整体微课拍摄质量有待提高。鉴于此现状,组内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同开发等方式,集中开发一批德育微课,全面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

(2)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以笔者为例,从事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学文科出身,对微课的相关技术理解、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总存在诸如图片制作不规范、剪辑合成不顺畅等各类技术问题。因此,为了让微课更完美、顺畅地走入中职德育课课堂,必须努力帮助德育教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微课设计、视频制作、图片合成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年轻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培养一批微课制作能手。

(3)微课教学的零碎化现象突出,需要进行有效地整合

鉴于微课形式的生动性,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没有使用微课的教学内容兴趣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整体知识点的把握。鉴于此,教师要科学设计微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将微课内容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确保衔接流畅、互动自然。

综上所述,微课借助网络的蓬勃发展为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合理应用微课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将有助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助力我们的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微课,需要我们不断地走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随笔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91-02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应变本领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绝不是单靠心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和强化。

一、在课题中明确德育主题

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把握住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总结出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主题: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结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教材,笔者分年级和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设计。例如:在四年级画图《编辑选定的图形块》一课中,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片段创设故事情境,引出德育主题《森林保卫战》,明确了德育主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精心设计了松鼠的呼救、赶走“光头强”、我为动物建家园三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赶走了“光头强”并成功保卫了大森林,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学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以课题为德育主题的教学设计能更加明确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的。

二、在练习中创设德育情境

所谓德育情境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创设的情绪场景。在营造的情绪氛围中展开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互动交流,最终实现德育目的。

情感是德育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则是对情感的优化和调节。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母亲节贺卡活动,为学生播放Flash短片,讲述了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直观的以“爱”为主题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爱,并在制作中唤起其对自己母亲的爱,也就是德育情境中以自身蕴涵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情感。可以看出,教师在练习中巧妙地创设德育情境,可使学生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等情感得到一步步的激发、升华。因此,教师应投入情感并运用情境中蕴涵的情感激起孩子与之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由此实现道德品质的养成,提高德育实效性。

三、在作品中展现德育成果

一幅作品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倾向。在学生创作的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等作品中可充分展现小学信息课中德育渗透的成果。笔者积极组织4至6年级学生参加珲春市电脑制作活动,带有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快乐的清洁工》、《得与失》、《别让地球妈妈伤心》、《铅笔小子的诞生》等和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电子报刊作品《祖国妈妈》、《田园风光》、《乡村美景》等在全市电脑制作评比中纷纷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作品创作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主题丰富的作品,一幅幅电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学生心目中祖国妈妈的动人风采,勾画出学生感恩祖国、保护地球的浓浓深情。

四、在课堂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的同时一些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而在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须的、肯定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等道德教育有效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小学德育随笔篇(5)

小学教师的师德对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不仅可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同时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促进学生自觉形成尊师重道的思维与习惯。从而通过学习与模仿,逐步的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利用正确的道德去认识与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从国家教育部到学校的基层,都大力强调教师的师德建设对于目前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来说,全体国民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对于学校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师德建设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于我国小学阶段教师师德的重要作用进行探索。

1.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之中,物质文明的逐渐丰盈,更加凸显出了精神文明的匮乏。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浪潮的出现,而教育作为道德建设的最基本因素,理应得到相应的重视。笔者将从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方面,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摒弃不良思想的干扰,专心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精神层面受到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在各个方面与各个阶层斗鱼经济发展相挂钩的过程中,拜金主义的苗头越来越盛。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金钱至上的狭隘价值观。作为人民教师,很容易受到这些拜金思想的影响,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个人理想。同时,人们对于教师的尊重也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有所降低。这些都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很多师德欠佳的教师。

目前社会新闻中常常爆出教师师德缺失的现象,每次都会引发社会的激烈讨论,显然对于师德的规范与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体系之中,教师是作为基础而存在的,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显然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在我国的传统文学名著之中一直建立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传统的教师,“解惑的能力”是次于“传道授业”的。保证对于道德,等基本做人准则的建设与传授,是师德的重要指标与标准。所以,师德建设有利于我国坚持传统思想体系,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与成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如果高尚,可以促进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对于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对于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建设。

2.进行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策略

小学德育随笔篇(6)

1. 缘起:“差生”汇集,德育工作何去何从 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有人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畏惧情绪,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好做,初中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比小学生难做,高生的德育比初中生难做,职高中专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更难了。因为这部分人是中考落榜者,考不进普通高中,是“差生”汇集的人群。这些人平时不爱学习,思想上又复杂,但精力又充沛,整天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当这样班级的班主任就更加令人头疼了,平时的德育工作不知如何开展。

上述观念的产生,可以说教师是受了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制约,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应逐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水平,思想水平和能力,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德育方式;作为一名职高中专教师更应树立比普通高中教师更强烈的“人人都可雕琢”,“人人都能成材”的学生观,这是我们能不能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动力。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才会去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去寻求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正是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工作中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学校德育方式——“笔谈法”德育方式。从中使们感到学校德育工作确定有事可做,也使我们体会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乐趣。它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消除隔阂,建立信任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的德育方向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尤其在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时降低了师生间的“火药味”,使问题在平和环境中得以解决,而且拓宽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笔谈的过程也是学生一次自我解剖,自我教学的过程。

2. 探索:来自“以文会友”的启示,另辟德育蹊径 “笔谈法”德育模式,它是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文字叙述的方法,以日记、周记、随感等形式,反映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谈对某件事的看法、自己的思想等。我们常用的方法有:

2.1 命题法。事先确定撰写的主题,谈对某件事的看法,教师综合全体学生的意见,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中专学生在校期间该读哪些书?你如何看待男女同学的交往?等等,让学生来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由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教师一锤定音能收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2.2 自由法。这种方法相对于命题式而言,它在规定笔谈内容上更具有灵活性,学生可以想谈就谈什么。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认真研读学生的每篇谈话内容,从中体验学生的心理,找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思想倾向,把握学生动态,及时处理有关事件,将问题真正解决在萌芽状态。

2.3 个案法。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偶尔出现违纪现象是难免的,如同学吵架,损坏公物等这些都是常见现象。以学生吵架为例,教师在处理时的调查、分析、解决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学生心理的伤害,认为教师偏袒某一方,以致造成德育工作中的不良因素,由此造成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这时采用“个案法”的笔谈方式,是一种非常理想德育方法。教师不要急于参与介入整个过程,更不应轻易作出结论,而应以中立者的身份召集当事者双方,让他们平息心情。要求当事者双方能以平静的心情以记叙文形式将事情的经过写下来,重点谈在整个事件中“我的”正反两面,分析避免该事件的可能性,以及解决事件的方案。此时,教师切不可作任何判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以两方共同朋友的身份参加了解真相,以平静的口吻提醒学生在多谈自己正确一面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谈些自己的不当的地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

3. 实施:立足“尊重人格”,恪守原则 为了保证“笔谈式”德育方式的正常实施,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半公开原则。根据谈话的内容,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征求学生的意见,决定笔谈内容能不能公开。同时,因为学生笔谈的对象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因此,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谈到自己心里话时,往往会在求得教师帮助的同时会希望教师帮助他(她)保守秘密,因此,教师在处理时应充分尊重学生。

3.2 科学性原则。在笔谈过程中,师生方面均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反映的事件应真实,参与的目的性应明确,否则将失去笔谈的科学意义。教师在处理学生笔谈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切忌处理问题时的随意性。

3.3 自愿性原则。提倡自愿性原则也是笔谈科学性的要求。学生只有在充分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向教师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的德育信息才更具有价值,才能真正达到笔谈的最终目的。

4. 反思:坚守“以生为本”,力求高效 在实施“笔谈法”德育方式时,除了遵守上述几个原则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融洽师生情感。每次笔谈我们都是为了达到解决某个现象而进行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的态度应该中肯,才能确保笔谈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达到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2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转变。怕师,尤其是怕班主任老师是学生的普通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势必影响笔谈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学会去尊重学生,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努力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你倾诉肺腑之言,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倾心交谈的知心朋友。

小学德育随笔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习字活动;德育渗透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汉字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俗语云:见字如面,汉字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德行与操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在德育的关键时期,习字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习字,不必人人都是说法家,但是字要写的规范,比较熟练、端正、易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习字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易认、规范和端正。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是,以书正人更是其责无旁贷的育人任务。

1名作欣赏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古至今,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并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瑰宝。发扬以及继承书法艺术传统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在习字活动当中,能够通过展览使得学生掌握历史上各位书法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按照写字教学基本要求,使用当前软件资料,把各位名家的书法作品制作成一个个单独的文本,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教室当中欣赏到悬崖峭壁上的石刻,从而领略到书法艺术的深刻内涵。激发以及提升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的热爱,并且学好书法艺术。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更加重视欣赏书法美感。其中笔画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迎让以及顾盼具备点画的美感,疏密相间则具有结构美感;布白制黑能够显示出章法美感,从中能够使学生得以美学熏陶。在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美学环境当中,心灵会由此得以净化,人品也会随之升华。在名作欣赏活动中,教师对名帖的介绍,学生对于名帖的品读,都能够让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从而创造美、表达美。学生对于美学的追求会使得他们的思想品质得以转变,并受益终身。教师在每次活动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并播放柔和的音乐。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会进一步提升。

2习字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谦让美德

教师在开展习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任务不单单是提升小学生习字水平,还需要在育人方面加强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的品格。将学生品德培养和具体事情有效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写字和做人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巨物,强化道德培养。在平时的习字教学活动中,除了教育学生掌握字形、笔画以外,还需要让学生理解字体的精髓。由于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因此,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为学生展示出字体演变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法艺术,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培养他们的书法感情。比如在“林”与“弱”的习字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掌握在同字左右排列的时候,要保证左小右大,只有保持这种避让规律才能够写出漂亮的汉字,并由此引出同学之间相互谦让的美德。练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主旨的笔画以及结构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学生在练字的时候,首先需要掌握汉字结构以及笔画基本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来自于教师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意识的开展德育工作。比如在书写“村”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木”已经是作为偏旁存在的,笔画需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将最后一笔的捺转变为点。根据这个特征,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木与寸做了好朋友以后,木就主动的将右腿收了回来,和寸一起组成了村,这种谦和的态度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村的写法,同时也在心灵深处懂得了谦让这一美德。

小学德育随笔篇(8)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我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软技能”等等。“核心能力”被称为“关键能力”,意为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虽然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表述,但与一般的职业能力相比,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

1998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对企业来说,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企业也意识到录用职业核心能力较好的劳动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填补职位空缺,因此,许多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非常注重考察求职者的职业核心能力。

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具备较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可帮助他适应就业需要,帮助他在工作中解决难题,帮助他适应更高层次职业的要求。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明:70%学生在工作后的两年左右更换工作,那些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善于沟通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适应新岗位快。职业核心能力成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策略

经过几年德育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和实践后,笔者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得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深化在德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理念

德育教师应该怎样顺应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完成德育课教学的历史使命?笔者不断思考着,最后决定坚持做好一件事:在德育教学中用心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本校德育课主要包含《经济与政治》、《道德与法律》、《就业与创业指导》、《哲学》等课程的内容,笔者认为这些德育知识模块都可以很好地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笔者大胆设想:把德育课堂当企业,变学习任务为工作项目。坚定在德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理念,使德育课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德育课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行之有效

笔者在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中主要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有很多方法,其中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头脑风暴法等等。笔者把德育课堂当企业,变学习任务为工作项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现在这种德育教学模式实践了几年。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团队组织中学,在环境情境中学,在角色扮演中学,在分析案例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使学生参与过程体验。

(三)在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

根据德育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很适合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等四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下面介绍本人如何进行培养操作:

1、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讲演、朗诵、心得分享、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锻炼交流能力。在讲授《职业道德》的时候,笔者安排学生查找大国工匠的案例,在课堂上分享大国工匠事迹,并说说工匠精神带给我们感动和启发。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校园生活,感悟身边的“工匠精神”,让大家当场“寻找校园最美丽的人”,通过交流学习,学生认识到“匠心筑梦、行行出状元”,明白即使在平凡岗位,也可以做到极致。在讲授《家庭美德》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让同学们结合当时比较火热电视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说说自己喜欢的爱情画面,谈谈自己的爱情观,然后在卡纸上写出自己的爱情宣言,并大声宣读,最后把大家的爱情宣言贴在班级成长墙上。通过充分地交流,一堂课下来,树立怎样恋爱观,学生心中有数了。

2、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笔者第一次课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学习能力等因素组建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拟定组名、自选组长。 以后每堂课都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及时在得分区记录各小组得分情况进行激励。给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分配具体的任务,要求各小组成员经常变换角色,大家都得到较多机会的锻炼。在讲解《宪法》知识时,要求各小组预习并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撰写一份提案,在课堂上展示提案,最后由全班投票决定提案可否通过。在讲授《抵制不良侵袭》时,开展“网络对技校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提前两周各小组抽签决定正反方,收集资料,选出主持人、辩手和 4位评委,双方积极备战,课堂上进行精彩辩论。在讲授《社会公德》时,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照片,课堂列举十种不文明的行为并制作排行榜,然后由各小组代表上讲台点评。以上这些活动都需要小组成员积极合作,课堂由老师、德育课代表和学生评委共同商议,根据各小组全体成员的综合表现,科学地给出各小组的得分。

3、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高速运转,信息快速轰炸,朋友圈迅速扩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利于高效工作与生活。笔者坚持每一次德育课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的“每周要闻回顾”节目。要求学生坚持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一线、法治在线等节目,关注人民日报等公众号,关心时事、关注热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最有借鉴意义的新闻或案例,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分析、概括提取主要信息,并归纳总结出一两点心得体会。每周德育课讲新课前用五分钟邀请各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每周要闻”。其次,有效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每个课题都提前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处理的项目任务。在讲授《走好人生道路》一课的“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课题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并观看 “我的中国我的梦”、“辉煌中国”、“时代的先锋”等特别节目,筛选出最受感动的案例,课堂上和大家分享。有的组选取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事迹,有的组选取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孙权科的故事,有的小组选取浇筑中巴友谊的港口的总工程师孙子宇的故事,将人物事迹与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没想到同学们的信息处理的潜能那么大,真是令我惊讶、令我感动。

4、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准确把握发生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在“共享经济大潮下的共享单车的利与弊?”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共享?纬档挠攀坪妥饔茫康诙?个问题是共享单车的缺点和劣势?第三个问题是各个品牌共享单车的现状?第四个问题是共享单车的前景如何?要求每小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这四个问题较好的把道德修养、经济理论知识与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自己探索问题,比老师讲解更有吸引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创新以能力为本位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德育随笔篇(9)

小学生思维单纯,想法天真,依靠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感知世界是他们一贯的认知习惯。教师教授思品知识也好,渗透审美教育也罢,都不应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违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应该“投其所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案例帮助他们寻找美的踪迹,并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留住身边的美。

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快乐分享”,创设了一个“快乐协会”的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友谊天长地久》的背景音乐,在旋律中利用课件导入某“快乐协会”的故事。这个协会的成员每隔一个礼拜就要聚在一起,把最近听到或遇到的趣事说出来,尽情欢笑,分享快乐。在故事导入中,笔者插入相应图片,渲染气氛,最后,提出问题:你们想成立自己的“快乐协会”吗?在得到学生积极响应后,笔者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具有本小组特点的“快乐协会”,有的小组标新立异地以歌唱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快乐;有的小组先在协会的外包装上下足了功夫,不仅起了响亮而又有个性的名字,还精心准备了一些小道具;有的小组则积极地准备自己知道的趣事。通过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渲染了和谐欢快的友谊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对“分享快乐”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善引学生矛盾匡正美,渗透美育

小学阶段的思品教育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我们不妨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或生活矛盾为教学素材,就事论事,帮助学生匡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踏上寻美的路途。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教育高度,让更多学生亲近。

例如,小学生还不能全面体会到“活泼、天真、善良、可爱、勤劳、诚实”这些个性品质也是我们自画像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美的一个体现。因此,在“你看,我的自画像”这个自我展示的互动环节中,笔者通过抽签的形式,随机抽取学生上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自画像,在她的介绍中,笔者提出疑问“你说,长头发的女生漂亮,那老师是短头发,就不漂亮了吗?”随即,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引导她们得出结论,无论头发长短,都可以是漂亮的。之后,笔者又提出疑问“大家想一想,琳琳同学有什么地方落下了?比如说,她是不是乐于助人呢?”通过抛砖引玉式的提问,笔者引导学生对该同学的自我介绍进行补充,启发学生以发现美的眼光去评价自己的同伴。

三、教师自身言行传递美,渗透美育

小学德育随笔篇(10)

一、基于儿童生活,踏实制定目标

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展开和进行的,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定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情感类题材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角,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把目标制定得更小一点、更实一点。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一学期,在家里备受宠爱,使他们养成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从自我角度出发的习惯,因此与他人相处时,出现不懂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现象。

因此,基于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笔者将《我帮你,你帮我》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活动中感受他人的困难,同情别人,愿意帮助别人,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能够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帮助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帮助别人的方法和技巧;明白生活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的道理。

二、基于儿童生活,夯实多种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因此,基于儿童的视角、年龄特点和真实生活经验,我通过“游戏感悟”“移情体验”“寻找榜样”“歌声赞美”四个教学环节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情绪感染,把自己融入课堂中,并了解一些帮助人的方式,从而乐于助人,在帮助人中感到快乐。

1.革新传统游戏,开启童心之门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个缩影。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的心理特征,以游戏来入课能很快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中“游戏场”是“蒙眼越过障碍取物”,最初试教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将游戏改为“蒙眼画鼻子”,试教过程中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游戏的趣味性还不够。经再三思考,笔者将游戏变化为“蒙眼给老爷爷贴胡子”的活动,不但降低了游戏难度,而且卡通形象的加入,使贴胡子活动趣味盎然。

课堂中其他学生以玩游戏的学生为镜,直观地感受“我帮你,你帮我”之后产生的互相帮助的快乐,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萌发道德学习的意识,产生了道德学习的需要。

2.取材儿童生活,开启童真之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品德新课堂中的活动强调“回归生活”和“体验感悟”,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生活感受和体验。

笔者在“移情体验”这一环节试教之初,直接出示了教材配套资源包中的视频,请学生帮忙解决困难,结果学生讲解决办法时大多一副事不关己、泛泛而谈的态度。因此第一次试教后,笔者在学生中做了“学校生活困难”课前小调查,调查的过程中就发现学生对“困难”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困难。经过细致调查,笔者选取了学生实际学校生活中最为平常的小事,以此为切入点,再次播放源自学生的三个求助小视频。随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了解不同的助人办法,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一次学生全情投入,为了能帮助自己班的小伙伴解决困难,纷纷认真并热烈地动脑筋、想办法。

3.寻找助人榜样,升华童心之魂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品德教育是育心的艺术,儿童通过活动这一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寻找榜样”环节,笔者以班级中一个典型的“助人小榜样”为范例,让一个个体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之后带动其他学生寻找帮助过自己的人,对他说声“谢谢”并送上“爱心小苹果”的鼓励,以点带面,让儿童切实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课堂中,学生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脸上尽是真诚欢快的笑靥。笔者悄悄地拍下了这些动人的画面,随后展示当堂拍摄下学生的笑脸,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助人和互助时获得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感。

4.立足儿童视角,拓展童心之美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说明伴随着实践而产生的体验和感悟,能使道德认知逐步转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都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品德教学要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机会践行道德行为,通过反馈评价,强化行为。

本课结课时,笔者先出示了“社会上互相帮助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关心和帮助的方法,尝试实践。然后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快乐收藏夹”,快乐收藏夹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爱心存单、爱心活动感言。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持久地坚持这样做,笔者还结合本校特有的弘毅卡奖励制度,如果学生集满三张爱心存单,还可到老师处换得弘毅卡一张,以此作为爱的激励。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园也能萌生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想法。

总之,我们要引领学生回归生命的原生状态、本真状态,去追寻超越物质的更高尚、更纯美的东西,去珍藏一份纯善的心。立足儿童立场的品德课堂犹如让儿童快乐成长的阳光,儿童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使儿童“学会生活”,享受更多生命成长的欢愉,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2011.

上一篇: 卫生间渗漏预防措施 下一篇: 交叉口优化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