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小学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7 16:28:04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课堂效果;兴趣爱好

在我们任何一个人上学的时候,刚开始总是对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好奇,在开学之初,我们总是会翻开书看看这学期要学些什么,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总是那么的强烈,可是为什么学生到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的那种热情度和对知识的好奇心相对于刚开学时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其实,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注重课本知识,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过于枯燥无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兴趣。面对这现在的小学生,有些学生是让老师和学校极其痛苦的,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要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的走进课堂,从而主动地学习,也许这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吧。

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动脑子

在很多的学校中,老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是如此的无聊,有些时候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开始玩,现在这样的现象应该是教师杜绝的。数学,是一门十分灵活地课程,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应该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努力思考,积极发言,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那种刻板的讲课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不同的底边乘以底边所对应的高,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比较和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出来的答案是否不同。我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会学的那么死板,他们会有多种思路去解决问题,也会更加灵活运用教师所讲的课堂知识。

二、教师应该多多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人”的上课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让学生给学生讲课、讲题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种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他会给学生出几道题,让学生能够每天对运算能有一个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

三、适当的观看与教学课程有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习的知识

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总是有一位老师在讲的话,学生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审美疲劳,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厌倦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教学风格,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试着学会调节学生这一思想。而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没有什么是网上找不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看看其他学校、其他老师对于这一知识点,是怎么讲解的,让他们进行比较,看看自身和网上的教学存在的差距。在观看完学习视频之后,教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这样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差缺补漏。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通过此次视频,他们学习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知识,这样在讨论中学习到知识。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应该是当代学生所喜欢、能更容易接受的课堂模式。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的有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现在的小学生,之前的那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进行思考,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我想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作者:王海峰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土桥镇光明学校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2)

二、体育教师是整合的关键。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思想道德教育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行为和威信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态度、积极性和自觉性。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模仿性和参与性较强,在体育锻炼或体育活动时,有教师参加的地方,小学生都能跟随性地参加,并能坚决地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随着师生感情的融洽,小学生的练习气氛会更好,效果会更佳。因此,体育教师应有从事职业的情感和责任心,对职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在现有条件下,为小学生积极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让小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环境中认真学习、积极锻炼,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德育的整合。

三、了解体育课的结构 进行全方位整合。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 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体育比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单纯的文化教育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小学体育教学则主要以小学生的实际体验为主。学校要组织的体育比赛,在比赛中,参加比赛的同学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参加比赛的同学要组成啦啦队,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这在无形中便提高了同学们相互间的集体凝聚力,同时也培养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培养起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但也不乏少数学生为了取得成绩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在肯定其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指出其错误的行为只会给集体带来耻辱,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道德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道德规范。优良的体育道德将极大地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恶劣的体育道德作风将极大地伤害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我们的小学体育新课程课中我们要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整合。

6、结合教师以身作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7、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六年里,小学生自觉从对客观事物的主次特点不能区分、自觉服从任务的要求、空间方位掌握不准确到自信迅速的判断三个物体的左、中、右关系和喜欢群体活动,其主要以听、视觉为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因此,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意注意时间短,无固定目标行动,往往无目的,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心理需求和运动倾向,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思想方面的有关情况,在抓住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日常交往,利用一切可能的接触的机会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友谊,赢得小学生的信任和崇敬,在恰当地满足他们正当要求的同时,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3)

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各国教育在更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其中培养高素质的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被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摘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2.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2.1社会实践活动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使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课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2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依照不同年级的年龄段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学生力所能及。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的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每学期安排一次,课时量应由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定,如军训活动课可以和“少年军校”活动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地区、学校和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挂钩成立了“少年军校”,定期组织军训活动,可以把军训课和军校的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定期轮训,按军训课程安排,远足活动课可以和参观、访问、建立“手拉手”友谊校等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开展“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3.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学习活动中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为,思维方法,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定型。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方法,为学好数学准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3.1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讲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预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我们要天天布置预习作业,列预习提纲,做好超前预习,上课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谈谈在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新知识。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为课堂教学节约了许多时间,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

3.2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提出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专心听讲不但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及各种教学活动,还要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3.3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如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独立思考等等。在课后鼓励学生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整理知识,总结归纳,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4)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孩子们提高更广阔的学习与实践机会,让体育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教师可随时把孩子们引入部级体育比赛的“现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增强科技含量。对于受条件限制的体育活动项目,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课件把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反复演示,有重点地作进一步讲评。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交叉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实际情况,呈现出教学多元化的局面,有效提高边远地区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辅助的体育教学方法,通过动态化演示等多种手段,比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一些体育科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国内外体育事情直观搬上讲台,把重要的体育信息和相关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有效丰富体育知识的时展内涵。设计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把体育课程教学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课件促进学生对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增加提高体育技能的实时学习机会。

三、教师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体育教师,无论掌握的体育技术多么全面,综合素质始终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客观的影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总是希望教师给予更详细的解答,对此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对每一项目详细讲解,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只做简单回答,这样会给孩子们造成误解,所以教师不可偏颇,要以爱心和责任心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教学态度和亲和力及其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师德,不断扩大自我的知识面,使体育教学过程得心应手,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体育教师要跟随时展的步伐,开拓信息渠道,逐步丰富体育方面的新知识,有创新能力,用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营造热爱体育的良好氛围。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阔学生的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

如教“圆”这节课时,学习完知识后,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数学家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又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这是一个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2015年7月31日,北京凭借自身优势在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由此,北京成为全球唯一的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实事。

二、教师示范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渊博的学识、厚重的文化底蕴透射出的高雅气质、整洁仪表,与人交流时得体的言行举止,以及教学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等,都能从不同侧面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必将对学生起到终生的榜样作用。

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大多比较粗心,很多时候错题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非常重要,教学中我总是多问学生:为什么或你是怎么想的?低年级学生解题往往凭直觉,如刚学完加法,看到题中有两个数就相加;学完减法,直接就用题中的大数减小数,根本没有耐心思考题中都说了什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说出答案还不够,还要说出思考过程才过关。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先读题、再解题。

又如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习惯。小学生计算错误率高是很让老师头痛的一件事,提高计算能力一定要养成仔细计算的习惯。在平常训练中,常常提醒学生不要抄错数,看清是什么运算,加减时注意进位和退位等。通过抓常和抓长,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培养严格、认真和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再如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我上课从不迟到早退,学生起立问好后,我会鞠躬还礼问好,让学生感到和教师是平等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讲桌上的教案、学具我总是摆放得整齐有序,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们注意到教师的做法,并开始照老师的样子做,适时对这部分孩子提出表扬,其他孩子纷纷效仿,一学期不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已初见成效。

三、联系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如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问学生:如果你有1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2.70%;另一种是先存一年的,年利率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一年。选择哪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这都是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或经历到的事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学习数学的欲望,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又如以学习“年、月、日”的内容为例,当学生认识完“年、月、日”后,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学生兴趣很高,一会儿就圈完了。接下来说:“老师想知道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的请举手。”这时只有两三个学生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每一位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但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都陷入沉思。我继续说:“不知道的,回家问一下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时候,我们要为自己的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祝福。”学生使劲地点了点头,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不像刚才那么兴奋了。是我对他们爱的教育拨动了他们心中那根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感恩教育。

四、情景插图

在全球日益重视环保教育的现代社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景和插图,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环保知识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环保知识。

如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课本中设计了《回收废电池》的主题情景,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废旧电池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帮助学生认识回收废旧电池的好处,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又如教学“乘加乘减”的时候,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想想,如何才能使河里的青蛙快快乐乐地生活在干净的池塘里?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并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知道环境是互相影响的,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操作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大量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指导学生实地测量,分别量出教室、课桌、学校操场面积等,使学生不仅牢固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学会如何测量平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又如教学“元、角、分”时,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和会自己购物,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六、课外活动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6)

一、动静结合是理想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老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动静结合,这也是理想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凡事过犹不及,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如果只让学生进行动态的体能锻炼,不仅效果甚微,而且可能适得其反。无论是什么体育活动,都需要动静结合。比如说老师在讲解体育动作的时候,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静思、消化,真正从思想上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把握动作要领,从而思想指导行动,做出正确的体育动作。如果老师一味追求动态教学,示范过体育动作之后就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完全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也只能“依葫芦画瓢”,所做的体育动作可能会参差不齐,甚至违背了教学原理,只是依样学样,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欲速不达,画虎不成反类犬。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存在差异性,部分学生可能对体育活动有一定天赋。小学体育老师动态教学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成效比较好,老师看到这部分学生做得好,可能会进行鼓励、夸赞。这样的行为虽然令有体育天赋的同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学生则因为没有静思,思想闸门并未打开,看到其他学生受到赞扬,而自己却懵懵懂懂,思想上会形成压力,对体育课程可能会产生消极思想,甚至抵触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长久下去,不利于学生体育发展。另外,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利于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并且形成长久记忆。人的记忆存在一个过程,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进行“动态”教学,学生只是身体上对教学内容有所反应,并未在大脑中形成理解、记忆的过程。可能短时间内学生做得“似模似样”,但是时间一长或者停段时间没有进行操作,就会忘记,因为学生的脑海里并没有记忆、理解的过程,很难形成长期记忆以及深刻记忆。

二、“动”“静”结合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内在规律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7)

教育一直面临一元目的论和二元目的论的持续论争。儿童教育目的具有客观社会性与主观心理性,前者重在培养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童,其教育目的由社会所决定,“为儿童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培养按“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 来实施,教育有意识地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学前教育属主观心理性教育,在这个特殊时期,儿童自身主观心理性发展决定教育的目的,换言之,教育活动是他们无意识的主动参与,并非由外在的人为因素所决定。

儿童范畴包含两个阶段,学前幼儿教育和小学儿童中后期教育。在同一教育范畴的两个侧面,学前教育强调教育的内在目的,从生理与心理性角度解释 “无目的教育”的自然性与无意识性,它包含七个行为要素:无限制活动、无意识参与、主动性投入、生长性发展、经验型积累、协作式分享、“教”“学”“做”统一。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后期教育强调外在社会性发展与内在身心成长相结合,要求儿童逐渐去适应规章并进行有节制活动,将无意识习得与有意识的学得相联系,完成规定的指标性学习任务,外向型与内向型协作发展与经验成长在“习”“学”“做”任务型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简言之,小学起始教育是学前教育的“理想化”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现实化”的结合性产出,教师需兼顾学生“自然进步”的同时去要求他们追求目标性发展,在认知基础上求知、求同基础上存异、逸趣基础上争取任务实现。以“二元目的论”激发儿童阶段性成长,在自然中培养儿童习惯,自主中塑造其个性,满足儿童身心成长需要;为未来实施准备性教育,追求 “成人成材”,开创儿童“理想化”未来。

二、“无为育”与 “循规治”管理方式衔接

学前与小学在教育目标与方式上有差异,学前教育侧重行为教育,小学注重思想教育。前者强调“无为而育”,在管理上不拔苗助长,一切皆因势利导去求索。随着时间推移,“无为而育”逐渐演变成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行为方式上,学前教育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反对此类教育中的人为措施,教师以无为的观察者、无为的听者身份实施教育;在育人问题上,强调让儿童在合适的环境中,因体验感悟而自勉、自立、自主、自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启迪教师顺 “教育之水”的自然流势无为而育,促进儿童主体自我意识的经验性成长,在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培植孩子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进取性等珍贵的人本精神。小学教育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学习观教育,是学前行为教育与后儿童时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吸收学前教育阶段性成果,它需要吸收学前教育阶段性成果,兼容借鉴学前教育精华,比如学前教育对横向攀比性评价实行零容忍,小学教育可以部分借鉴,建设无压力宽松的教育环境,采纳教育展其所长的进步策略,面对成绩平平的孩子,教师用充满个性与激励的人本语言。避免对学生实行过度 关“怀”,让他们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而成为未来有自省能力的自主公民;在享受 “胜利成果”时,有勇气承担不良后果,在毫不吝啬的表扬与鼓励中,形成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和承受失败的能力。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但对刚刚从“无目的教育”环境中步入新环境的儿童要求其按行为准则行事很难一蹴而就,在“规矩”中融入儿童熟悉的学前教育元素成为必要,体现学前教育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让小学生渐进性接受新的教育要求、内容与方式。吸收向心式学前教育观,促进学前儿童在现有生理、心理条件下的自然、自由、自主(内涵三要素)的个性化发展,在营造“隐性环境”、实施 “协作教育”运用教“育直观”(外延三要素)的前提下,实施榜样教育、塑造教育、自主教育,充分体现思想教育的形象性、纪律教育重人性、教育管理灵活性、规章制定有包容性。

三、“无大纲”与“有大纲”教材使用衔接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8)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9)

随着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之间的种种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这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推广的重要性也还有待人们探究。

一、素质教育对于中小学体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且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包括心理和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文化和生活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在这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实现身体和心理的素质教育就要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来实现,而实施的对象就是学校里的青少年。所以,为了使中小学生对体育更有兴趣,就要使体育活动更加的生活化,使体育锻炼与家庭更深入地融合。

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文化课成绩逐渐提高,但是身体素质却留下了很大的问题。由于学校并不重视全体学生的体育发展,使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原因无非是学生缺少一定的体育活动导致。大多数教师完全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而一味追求学习技术上的提高,完全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生的素质,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以及自身体质的下降,严重阻碍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自身的健康。

三、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法

(一)使体育教育不只是针对部分学生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现在部分老师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而忽视了整体的体育教学,这会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为了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观念的形成,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社会型人才。

(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三个方面。现在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上不去,应全面执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三)树立体育观念,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活动对于自身的基本认识,并且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所以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是中小学体育教学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使体育内容变得更有趣味性、多样性,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

一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是以竞技类运动为主,例如在体育课上进行篮球比赛,有一些并不会篮球的学生就会失去对篮球的兴趣。所以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改革要以原有的竞技为基础再添加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等新内容,同时依据各地区的不同差异自主选择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方法,建立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推进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改革。

(五)使原有的体育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

在以往的体育课中,往往忽略了体育教学过程以及结果评价的统一,在新的体育教材改革中除了要更加注重以上几点之外,更要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针对此方面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体育测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不只是针对个别学生,之前的体育课在进行足球训练的时候只是针对固定的几个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展开,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足球教学,让学习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

(六)扩大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培训

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就意味着要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对事业抱有满腔热情,还要随时体现现代人的整体素质。要有独立精神还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不能一味地固守现状。学会相互尊重,而不是单方面地受到学生的尊重。全面提高教师师资力量与水平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真正地做到中小学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一场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现在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怎么结合素质教育实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这仍然是现在研究的重点。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中小学生素质以及体育观念的基础,要以增强自身体质为前提,慢慢地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宏,王琳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1:1.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篇(10)

小学体育教学场地在室外,室外特殊的教学场所与其他学科室内教学完全不同。其他学科学生们都是室内学习,而到室外学习时身心会感到放松、愉快、无拘无束,能够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和身体疲劳等。

2、教学锻炼有机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小学生学习掌握体育运动以及卫生心理等知识与技巧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小学生能够有效锻炼身体,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学与锻炼有机结合。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与锻炼,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锻炼自身素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体育课之外的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都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却很少体现人际交往内容。然而,小学体育课教学却有许多社会人际交往内容,其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要有效的沟通交流、协作配合。因此,可以将体育课教学视为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课堂”。

4、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承受一定的运动量。因此,小学体育课需要消耗学生们一定的体力和汗水,其就潜在具备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即激发小学生的机体运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以及增强体魄的目的。这也是小学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独特的特点之一。

二、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要求

1、实现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相结合。

根据小学生所特有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再结合小学教育中关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本文提出了“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将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线。通过专业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体现体育运动中游戏与娱乐相结合的属性,同时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们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好地迎合小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实现专业化教学与兴趣化教学相结合,既能够让小学生们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均衡发展,又能够锻炼小学生们在竞技运动中的品德与意志,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2、改革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方式

针对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而言,要充分进行改革,同时也要重视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体育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成绩达标测试,而转换为以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实践程度、完成质量等综合因素作为小学体育的评判标准。并且,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应与与小学生日常锻炼情况、个人卫生习惯、个人道德品质等各种因素结合判断。通过对小学生们运动情况的综合评判,能够更好地激励小学生们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掌握卫生健康等方面的体育文化知识等。

三、小学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1、注重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其拥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小学生的成长变化规律,开展科学、多变、个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生身体、心理方面的发展需求。同时,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变换思维视角,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获取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2、发展个性化教学。

个性代表着不同、特殊,是与别人相对立而存在的。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对于参与者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们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例如:足球运动通常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并且还要具备沉着冷静、机警灵敏的特点,因此可以经常组织小学生参加足球运动项目,帮助小学生克服孤僻、内向的性格弱点,而逐步形成开朗、外向、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生也是社会一员,未来都会步入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以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己任。教会小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社会人际交往至关重要,要让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学会处理不同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要学会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承受不同的压力与挫折,在不断的合作与竞争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现代社会大都为独生子女,能否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等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都在强调团结合作意识,其已经成为日常工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应从小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使之成为为人处世的思想理念,陪伴其一生。而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可以从同学之间共同完成体育活动、体育游戏或者体育学习过程中加以培养,从而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 零售业发展状况 下一篇: 货币资金的主要来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