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实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2 09:33:05

教育研究实践

教育研究实践篇(1)

初中英语学习主体的兴趣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

浅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情境的创设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学习

浅谈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探索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要有趣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成因、对策探讨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教学策略探究

『正常?『早恋?——读懂高中男女生的交往

用"心"教好初中语文

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

试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及其基本途径

兴趣是乐学英语的关键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合唱的教育功能

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精彩——小学英语口语训练活动方式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怎样教小学生学古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思说同步现真意话图会意速解题——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说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注重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走进后进生的心理

浅议数学生活化教学

谈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找寻快乐因子收获灵性文字——小学生快乐习作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幼儿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恰当把握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契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走进维吾尔族音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语文情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

让拼音教学"活动"起来

学生阅读一幅"活动"地图时的疑惑

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

初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让写字课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

信息动态

困境即是赐予

浅谈英语的教与学

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

教育研究实践篇(2)

目前,国内教育研究人员在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时,多以高职实习实训、教学实验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时空和研究层面过于狭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实习和实验固然是其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实践教学的全部。因此,在对高职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仅仅研究高职的实习实训是不够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建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中隐含着实践教学思想,特别是在对理论与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关系的处理上,确立实践知识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这些无疑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适合的课程框架。随着对职业教育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者尝试从系统论视角展开实践教学,如依据构建主义实践教学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完善的职业能力发展目标体系、实践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但还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知识经济时代实践教学的界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高职实践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异同等。

教学体系是由众多教学活动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教学体系要素构成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其特点,从而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在构成要素研究领域,李秉德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七要素说,他认为教学体系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以及教师构成的,这一学说在研究界具有较大影响力[1]。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即以实体和非实体为依据进行划分。按照实体标准,我们可将教学系统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材、教具、教学设施和设备等。而按照非实体性可将教学系统划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意志发展、教学水平、校风、学风等内容[2]。

可见,从不同视角对教学要素的考察就会有各不相同的侧重点和分析结论,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我们根据什么来确定要素,如何在把握要素的基础上,更好地对要素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选取最适合系统的要素来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而以前人们对教学要素的研究处于直觉研究阶段,没有对教学系统的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指明各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教学要素的探讨基本处于一种局部的、片面的认识阶段,缺乏整体性考虑。对教学要素的分析在于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教学这一事物,通过要素的分析更好的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2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2.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概念界定

高职实践教学是一种侧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它要求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活动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为完善,它是根据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制定的[3]。

2.2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其独有的原则性要求,这是与其实际人才培养相契合的。详见表1。

2.3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素

根据职业教育目标,可以绘制出教学要素结构图,如图1。从实体层次来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明确的了各要素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者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从过程层面分析,教学工作者可以依据各个环节的构成成分以及其关系的抽象性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活动的总体层次分析,教学工作者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5]。

高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能力提升为原则进行的,它更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它是由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构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实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完成职业发展任务所需要的基本业务素质;三是适应岗位发展和变动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四是在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上做出重大改革与创新,突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动态性、应用性。[6、7]

3 构建化工类专业“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质量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化工行业特点,贯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构建了以技能维、技术维和素养维三个维度为取向,具有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的“四层”结构。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四层能力递进,形成具有高职教育职业性、生产性与实践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8、10]

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条件。针对化工生产特点建成真实产品生产的小型装置实操、真实企业环境计算机虚拟运行操作相结合系列化的实训装置,形成“真实企业环境+小型装置实操+计算机虚拟运行+三维动画模拟”实训格局。按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共性需求与专门化(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知识、技能、素质螺旋上升的“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四层”是指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

项目化实训室:主要以项目化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关于化工单元操作、精细化学品生产仪器设备、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配制的基本技能,通过培训,学生能够查阅文献,根据具体反应原理,选择使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精细化学品的小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

综合化实训中心:主要在小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真实企业环境+小型装置实操+计算机虚拟运行”的系统训练,把握精细化学品生产中反应、分离和精制过程的一般规律,形成技术思维。通过培训,学生能够根据小试工艺对同类生产工艺过程进行放大的能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够在生产岗位跟班操作,直接从事顶岗生产活动。通过培训,学生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常开车、停车和运行操作,对紧急事故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教育研究实践篇(3)

在教育场域里,教育行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并形构着一定的教育情境,而特定的教育情境不仅受制于教育内部诸因素(教师、学生、课程等)及其相互关系,而且受制于特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要素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从教育自身而言,教育行动表现出一种“当下性”、“现场性”与“关联性”,即是说,教育行动总是处在当时或当下时间之中的行动,并体现着当事人对特定教育情境的理解与把握。从教育外部而言,教育行动携带着特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要素的烙印,表现出一定社会――文化境脉影响的痕迹,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特色。纵向地看,伴随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演进,教育行动从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变迁:由顺性、自由、共处转变为精确、控制、预设再到理解、对话、生成。[13]概言之,教育行动发生、受制于以特定的教育时空为基础,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教育场域之中,并折射、生产着特定的教育关系网络、教育文化的结构。而对于发生、受制于特定教育时空、处境与关系的教育行动的研究,就需要运用一种整体的场域思维。这种整体的场域思维避免了把整全的教育行动分割、肢解为零碎的片段,有助于把握、理解成长的生命、流动的语言与生成的意义。因为任何教育行动都不是一种孤立、单一的行动本身,它携带着行动者的意愿、社会的意志与各种教育因素的复杂关联,体现着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的统一。

再次,以教育惯习作为阐释与探索的主线。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存在一种可称之为“话语生产”的研究方式,即理论研究的开展是从“理论是什么”到“实践怎么样”。它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表现为概念、命题的学术引进,将国外教育理论或其他社会科学中的话语平移到我国教育理论中,尤以引介国外教育理论为甚。二是在话语平移的基础上依循逻辑演绎的思路进行话语再生产,建构教育理论,并试图用如此建构的教育理论框定教育实践,让教育实践去遵循所谓的理论,从而造成了“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事物的逻辑”的“学究谬误”。这种“话语生产”的理论研究通常把既有的理论观点、学术主张、意识形态与研究者固有的观念置于决定性的首要地位且神圣不可动摇,而把教育经验、事实置于次要的附属地位,使教育经验、事实犹如随心所欲揉捏的面团可以任意裁剪与取舍,其偏颇、弊端一目了然。而教育实践研究则试图矫正这种“话语生产”所造成的弊病,倡导一种从“实践怎么样”到“理论是什么”的“实践生长”的理论创生方式。不过,这种理论创生方式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用教育经验的鲜活与繁杂牺牲教育理论思考的清晰与深刻的弊端,使理论的“实践生长”仅停留在低水平的经验总结与介绍上,那么,聚焦教育行动的实践研究如何才能获得对教育实践的真切描述与合理解释?

如果说布迪尔的“场域”概念为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恰当的背景的话,那么其“惯习”的概念则为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或者说生物性的个体里)”。[12]171从外显的形态来看,它呈现为一种操作行为和操作技能;从内在特定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12]170,即在特定场域中被社会建构起来的,由社会制度或社会规定性逐渐内化到人的身体之中而形成的,与以延续、接受传统,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定的行为方式“习惯”相比,它具有不断地吸纳特定场域中新的社会规定性以调整与重构自身和实践对象的生成性、重构性及创造性的特征,是前理性的并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感”存在的基础。因此,以教育“惯习”作为理论阐释与探索的中心线索,既解决了教育行动的客观描述与主观解释的矛盾,也使理论的“实践生成”扎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使其所作的理论分析和所使用的观念概念真正源于研究对象的具体实践,最终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滋养与生成。

最后,以具体人的日常教育生活作为研究与深描的旨归。教育实践研究聚焦教育行动,也就凸显了教育主体(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等)的存在,使关注具体人的日常教育生活成为可能。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人文研究的最大弊病并不在于其探索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而在于其远离了具体人的日常教育生活构建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现实的、具体的人是一个集理性、情感、意志于一体的存在,教育行动是人的理性、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因此,关注具体人的日常教育生活的实践研究,不仅要运用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探求教育行动是什么的明确知识,而且要运用直觉、体验与感悟等方式揭示教育行动所蕴涵的缄默知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关注具体人的教育生活的实践研究既少了科学研究因仅探求教育事实而造成的冷漠,也少了人文研究因仅探求教育价值而带来的玄思。因为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具体人[9]31:

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 、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象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象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

探究具体人的日常教育生活,其最佳方式是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叙事研究及寓意深远的诗化言说。“叙事研究无论采用历史研究的方式,还是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其基本路径是收集资料――解释资料――形成扎根理论,其重点是分析资料并形成扎根理论。”[14]其中,分析资料的过程就是确认“关键事件”与形成“本土概念”,而扎根理论的生成就是将“本土概念”还原为“本土故事”。这种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叙述与深描的叙事研究,不是从既有的教育理论出发去套解教育事件,而是直面教育事实本身,并从教育事实本身中探寻其内在的“结构”。同时,教育事件不仅深藏着事实性知识,而且也蕴涵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实践智慧。自然,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实践智慧并不是绝对地不可说。因为人类的语言并不是命题之和,在命题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言说方式,比如,“诗意地说”(如冯友兰的“进于道的诗”等)和“思辨地说”(如金岳霖的“本然陈述”等),就是两种被认为能够表达形上智慧的非命题的或超命题的言说方式。在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隐语”、教育诗话对教育的灵性和流动进行了高度概括,比如,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夸美纽斯的“种子”与杜威的“生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及“当其可之谓时”等。因此,完美的叙事研究不仅要客观、完整描述教育行动的实际状况,而且要用诗意或思辩的言说道出教育行动所蕴涵的意义。

概言之,教育实践研究以教育行动为观察与描述的焦点,以教育场域为阐述与解释的背景,以教育惯习为阐释与探索的主线,以具体人的日常教育生活为研究与深描的旨归,最终以理论的形态展现教育实践的逻辑、体现教育实践的旨趣。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65.

[2]廖申白.译注者序[M]//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部书馆,2006:XXI-XXII.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4]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

[5]斯诺,C.P.两种文化[M].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6]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3)[K].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326.

[7]陈桂生.中国教育学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326.

[8]陈绍芳.论理性的三维结构――对马克斯•韦伯理性“二维结构”的补充[J].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5(6).

[9]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奥克肖特,M.经验及其模式[M].吴玉军,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247.

[11]巴比,E.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9.

教育研究实践篇(4)

一、前言

当今世界因人类过度的开发与滥用。导致全球范围的环境恶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受到威胁,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今天的景观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大地本身和人类户外生存空间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布局,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法,对其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并因其“创造性”、“跨领域性”和对生态环境独有的操作性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从而使得景观设计学科成为社会急需且市场前景广阔的学科专业。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来研究景观教育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景观学科教育概述

景观教育在欧美起步较早,也相对较为成熟,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个大学等都先后设立的LA专业,并各自结合自己国家和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教学风格。

景观学科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同济大学建筑系于1958年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创办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方向。随后又有很多院校开设立此类专业,但至今只有极少数院校有比较完整的、专门化的景观学科教育体系,大多数的院校的景观学科教育仍然停留在本科教育的水平。使得国内整体景观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目前国内景观界对于景观学科的学科目标和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共识,使得已经开设景观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从各自院校自己的特点出发,缺乏对学科的统一认识。但今天的景观学科已发展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各种学科理论已经深入景观学科。并在具体的项目中开始运用,目前的景观学科教育显然是无法跟上这样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景观学科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吸取相关学科的教育经验,对现有的景观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革,使之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的景观人才。

三、景观教育的实践研究

1、学科领域的实践研究

现代景观学科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物体和空间,为人类创造出安全、高效、健康、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所需要处理的不只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更重要是通过合理、有序的规划与设计维护和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景观学科主要为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两个层面,前者是在较大的尺度范围内。基于对人类活动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有目的的为人类活动提供最为舒适、合理的户外空间,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区域来安排最恰当的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而景观设计则是对以上所述情况的具体设计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通过宏观规划和具体设计来进行景观领域的目标实践:即改善土地的风景面貌,改善人类栖居的生存环境,让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让人们拥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让人们能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教育内容的实践研究

在人炸、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的当代,寻求人类需求与客观环境的协调关系成为景观规划学科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个任务我们将生态学、人类行为学、规划设计学和人文艺术学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多学科内容交织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景观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景观学科的目标、特性与操作方法。然而这种动态、广阔而系统的学科性质对于今天的景观教育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紧随其社会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步伐,从景观学科独有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不断产生的新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和总结,来更新和扩大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领域。同时,景观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景观教学的又一核心。通过有效而全面的专业训练,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理性、睿智,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方案构思能力,能迅速融合不同的合作团队和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把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问题和设计任务进行有序的梳理,针对不同尺度的空间,提出专业化的设计构思与操作程序,统领所有相关工种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专业能力培养是景观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景观学科发展的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给与高度的关注和重点的训练。

3、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教育研究实践篇(5)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40―03

引言

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育环节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措施。良好有效的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并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实践教育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的最佳场所。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培训环节,是以后从事其专业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评估理论,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并且能够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教学评估,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的价值体现在其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评估分三类: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诊断性评估是指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评估对象的情况,判断是否具备条件。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来对教育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终结性评估是总结性的,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进行的评估。以上三种评估在实际的评估活动中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在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活动必须全面。对于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层工作而言,形成性评估对于监控实验教学质量,随之调整教学过程更为重要。

一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观察、衡量和规定事物特征,反映事物内涵,标识某一事物的尺度。在教育评估问题内,指标是将教育质量进行量化的工具。评估目的和任务确定后,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准确、广泛、全面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

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发散、收敛和实验修订三个阶段。

(1)发散阶段。发散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解教育目标,提出详尽的初拟指标。因为教育目标一般都比较抽象笼统,所以在拟订评估指标时需要对其进一步分解、细化,使之能够观察和测量。具体操作需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力求完备。对于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估,初拟指标时应该征求理论教师、实验教师、管理人员、正在学习的学生以及毕业生的意见。

(2)收敛阶段。收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拟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归并和筛选。归并和筛选时应注意三点:指标应具有重要性,体现评估的导向功能;指标应具有独立性,指标不重叠,避免冗余;指标应能反映评估对象的本质,应删除那些不能反映或者偏离目标本质属性的指标,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3)实验修订。在初步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后,应该选择对象进行小范围试验,可以对一门实验课,或者一个实验班进行评估。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必要的修订。

为了全面评估清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按照以上过程,通过实验中心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领导的集思广益,初步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

整个指标体系分三部分:“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针对每次实验对实验内容、教师、设备和管理的评价;“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实验管理的评价;“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是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希望通过评估,能够全面反映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进行情况。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指标的全面性,同时也考虑到了各项指标的独立性,尽量减低数据采集的工作量。

表1是“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仅以“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

评估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1)教学内容。主要对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合理性方面进行评价;(2)实验教师。从讲解情况、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价;(3)实验设备。主要评价实验设备的配置与运行情况;(4)实验室管理。主要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估在学生完成某个实验项目,并且返回实验报告后进行。

二 评价结果及对指标体系的讨论

在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修订后,确立了“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估实践。对一些典型的实验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学生数量为85人,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以列表的形式给出所有结果。下面对此85份“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使用SPSS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从图1~图4每组指标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小,多数在0.3左右,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不冗余的。相对例外的情况是“实验教师”评估指标组中的“实验讲解(X7)”与“对业务的熟悉程度(X9)”的相关系数为0.64,这两项指标密切相关是不难理解的。如果要精简指标,可以考虑去掉其中的一个。

表2给出了评估的信度分析结果,信度为0.8823,说明使用此指标体系评估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同时,各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的标准差最大,说明对所谓的“研究性”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或者说,“实验设计的研究性”的概念需要大家进一步探讨。去掉此项指标后,评估的信度稍有上升,从0.8823上升到0.8959,并不明显。图5是“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指标评估结果的正态Q-Q图,可以看出,学生对此项指标的打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所以,评估结果也是客观的、可信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表1的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是基本独立的,评估结果的信度比较高。对某个实验项目的评估结果平均分数为82.15,基本反映了该项目的实际水平。

三 结论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效监控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整个过程。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对具体的一门或一类课程的评估与监控则更不被重视,特别是实践教育之类的课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评估体系。本文根据教育评估的最新理论,初步探讨了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的重要性,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并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学生评估实践,分析了评估结果,评估指标是合理的,能够反映评估对象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合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 金娣, 王刚.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Jen Harvey. EVALUATION COOKBOOK. The Learning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Initiative, Heriot-Watt University

[4] CHING-YANG CHOU, CHIA-LUNG CHIN AND KUEN-DER LAIN.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Instru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Science Laboratory Teaching Competenc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Proc. Natl. Sci. Counc. ROC (D), 2001, 11(1): 11-19.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 Education

DUAN Yu-shengLIU YanXING Guang-junLIU Wen-wuREN Yong

教育研究实践篇(6)

一、八字方针:确定了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结合新时期德育特点和学校德育实际,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我们将诚信教育分为真诚、明礼、重信、责任这四个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构建了诚信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真诚

真诚是诚信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正确的做人态度,以诚意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信任。“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是做人的第一品格,是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基本保障,培养学生真诚之心,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将真诚细化为诚实待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四个二级指标。

(二)明礼

明礼是诚信的外在表现。明礼不是一般地讲“礼仪”、“礼让”,而是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诚信只有通过礼仪、礼让的形式,才能够最恰当、最真实地表现出来。明礼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一个创新规范,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对中学生而言,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既是对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对诚信的践诺。为此,我们把对明礼的要求细化为对人有礼貌、爱护卫生、爱护公物、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这五个二级指标。

(三)重信

信用是诚信最核心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重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为使学生做到重信,我们将重信细分为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诈、作业考试求真、多思、好问六个二级指标。

(四)责任

责任是诚信的保障。责任是指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应承担的过失。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才能担当,会自觉遵守社会准则,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到自己的义务,对自己的不足主动检讨,对自己的错误知错而改。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想有目标、勤奋学习、勇于承担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知错能改。

在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诚信教育的目标:学生诚信养德教师诚信立教学校诚信兴校(图1)。

二、三步法:总结出培养诚信品质的三步法

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在学校接受诚信教育的时间和内容层次不同,对诚信的感悟、理解、实践存在差异。依据心理学关于认知、情感、行动的关系,遵循序列化和差异化原则,在研究中,我们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过程分为三步:知诚信树诚信践诚信。

认知改变情感,只有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诚信,以及诚信的重要性,学生才有可能在心理上接受诚信,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的关键所在,因为来源于心理的认同是最好的教育。情感改变行为,有了对诚信的积极心理认同,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才会有积极的行动。随着积极行动的积累,诚信行为才可能逐步习惯化。诚信认知是树立诚信意识的源泉;诚信意识是诚信行为的源泉;诚信认知、诚信意识、诚信行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三、六条途径:形成了有效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诚信体验活动

体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触动心灵的最佳方式,它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思想的洗礼和深刻的震撼,从而使其在认识上产生主动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是任何说教都难以达到的。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

我们将体验活动作为重要途径,先后开展了个体体验、群体体验、岗位体验、角色换位体验等多种体验活动。具体包括:诚信入门培训;诚信格言比赛;诚信故事演讲赛;诚信故事征文比赛;我身边的诚信故事;假期诚信实践活动;成立诚信宣讲团、成立诚信监督岗;每周举行国旗下的讲话—我身边的诚信事;诚信之星徽章设计大奖赛;“今天,我做父母”体验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外“听我说诚信”宣讲活动等。以上这些活动,我们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认真指导,通过活动,让师生去感悟诚信,触动心灵。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诚信教育渗透到了师生的每一天学习生活中,师生诚信意识明显增强。

(二)将诚信教育与班务管理相结合

诚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做诚信的人,实现由诚信知识向诚信信仰再向诚信行为的转化,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讲诚信的人。这就要求诚信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使诚信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得以体现。诚信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是实现这一品质实践性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围绕诚信班集体建设这一目标,把诚信观念具体落实到班级成员的行动中。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实施诚信班集体评选制度;建立学生诚信银行,记录学生诚信成长过程;制定诚信评比细则;规范诚信之星评选制度;每月底召开诚信主题班会,评选诚信之星;加强班级诚信文化建设,每学月一期诚信黑板报;强化班主任、学科教师对诚信的宣传、引导作用;每班开展诚信宣誓活动;各班精选诚信口号,每节课师生共同诵读班级口号。通过诚信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使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哪些地方做得好,那些地方需要改进,日日有记录,周周有小结,月月有考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时关注自己的表现,经常反省自己,将规范性要求慢慢转化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行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逐渐提高,班风、校风也随之好转。

(三)加强诚信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学知识,也要培养美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品德的教育。通过研究,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学科渗透法,具体措施有:教师向全体学生做诚信宣誓,承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宣誓内容纳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设计学科渗透诚信教案,挖掘学科诚信内容;推广诚信考试,诚信度高的班级可以取得诚信考试资格,实行无人监考;制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具体细则;建立学生学习品质变化跟踪调查的档案;每期评选两名教师作为“诚信标兵”。在学科教育渗透中,我们首先要求教师诚信立教。通过教师诚信手册,促使教师加强诚信意识。

(四)营造诚信校园文化

校园诚信文化是学校诚信显性物质环境和诚信隐性精神环境的总和。它包括诚信的物质文化、诚信的制度文化、诚信的舆论文化、诚信的人际关系等。校园诚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具有激励性、弥散性和凝聚性等特点。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诚信的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诚信人格,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我们注重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诚信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在浓厚的诚信氛围之中,每到一处都有诚信名言、格言提醒自己、警示自己,进行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来自内心的自我反省,远比任何说教作用更大。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学习、生活环境中精心设计、张贴各种诚信名言和格言;学校广播站设有诚信之声专题节目;学生会诚信监督岗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诚信言行;办诚信手抄报、建诚信文化墙;每个班都将自己的诚信格言和班级诚信口号张贴到墙上。

(五)加强了诚信寄宿生活研究

结合我校是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我们将诚信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寄宿生活中,注重德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措施有:制定实施诚信寝室评选标准,每月评选诚信寝室、诚信室员;各寝室制定诚信寝室规约;在寝室内张贴诚信格言;建立住校生档案,对住校生每周进行一次诚信考评,将考评结果纳入每学月诚信之星评选;每期开展一次以“离开父母的日子,我们快乐成长”为主题的住校生文艺晚会;每月开一次住校生总结会等。

(六)建立了家校诚信联系机制

为了强化诚信教育,宣传诚信教育的意义,我们开办了诚信家长学校,努力使诚信教育向社区、向社会渗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和教育观,从而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具体措施有:学生每月把《诚信伴我成长》带回家里,家长在手册上签署评价意见,该意见作为学生诚信评价依据之一;班主任储存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学校每两个月都会组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利用星期六或星期天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检查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诚信效度;学校每一季度抽查一次家校诚信联系的开展情况,有时,还将家长请到学校进行座谈,以此增强家校诚信联系;与社区联合开办诚信家长学校。除了与学生家庭建立诚信联系机制外,我校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和集镇开展诚信演讲、发送传单,进行小品演出,积极宣传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努力使诚信教育向社区、向社会渗透。

四、三结合:诚信评价方式和规范的“诚信之星”评选制度成为学校有效的激励机制

每学月各班都会定时召开“学生诚信考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考评,并在此基础上评出学校“诚信之星”。诚信考评依据主要来源于《诚信伴我成长》手册中记录的诚信事实、班委的记录、“我”的发现三部分。《诚信手册》学生人手一册,每周一记录,每月一评价,集中反映学生的诚信过程。各班的《班级诚信考评细则》是评分标准,经每班各诚信小组讨论得出当月的诚信值。对每位学生的诚信值按一定标准分A级、B级、C级、D级四个等级,其中A级为学校成信之星。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图2):

五、一个综合等级指标:建立诚信银行,储存学生诚信值,形成一个综合等级指标

教育研究实践篇(7)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教学实践 基地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运动指导、体育运动教练、裁判等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性强,凸显出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一、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运行现状

(一)教学实践基地类型单一,与就业脱节

目前,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仍是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仍大多集中在对学生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技能学习、教育实习等方面,选取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以中小学为主,忽视了对体育运动相关行业知识信息的拓展和认知,忽视了对学生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

从学院到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考察制度健全。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工作考察制度松散,教师也普遍存在不重视、走过场的心态,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对教学结果进行有效的考核,导致学生将实践学习机会视为休息放松的好时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本就不多的实践教学机会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未得到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

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通常是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学生以听课学习为主,实践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运动项目学习、运动技能练习层次上,实践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没有提供对学生教学组织、指导健身、赛事组织与裁判等实践能力训练的相关课时安排。

(四)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培训意识不强

除中小学外,其它的体育培训机构、运动健身企业等多为私企,且普遍规模较小,他们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对学生实践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系统的培训课纲,只是就一些表面的肤浅的工作流程等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学生没有机会全面的了解或参与实践工作,达不到让学生全面了解该职业特点,锻炼实践本领,提高职业经验的目的。

二、体育教育专I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紧扣能力培养,紧跟学生就业方向,拓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渠道

结合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加强对相关行业产业的调查了解,拓宽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方向,反复研究,确定更多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行业领域,从中选择规范的单位与之合作,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如针对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选择房地产公司、商场等从事销售行业的企业进行专项培训;针对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选择中小学校,参与学校综合性运动会的策划、裁判等工作,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明确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学生的思想引导

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和考核机制,增加实践教育课时比重,加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加强负责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学校主管部门和体育专业院系的协调配合,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上加强沟通,使之更好的为实践教学工作服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应更好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教案的编写工作,使实践教学工作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之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应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教育课程时更好的理解所学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的实践工作的特点和内容,明确以后的学习目标,为毕业后的择业和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三)充分发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科学安排相关课程

校内专业设施相对齐全,应充分发挥设施优势,为学生实践提供保障。学校应加大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结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设置相应的教学实践设施,如健身器材、广场健身设施等,并设置相关实践课程,为每位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应主动聘请相关专家、行业优秀人才等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对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老师进行培训指导,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赛事组织与裁判等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职业信心。

(四)加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

每一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都凝聚着学校相关部门、教师的心血,应充分发挥其教学实践作用,使之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应根据其特点,适时的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明确教学实践目的,提出教学实践培训的纲要和内容,与教学实践场所提供方签订详细的教学实践合同,为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带队教师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落实教学实践培训的内容,使每位学生在校外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的得到锻炼和提高。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一般项目:体育专业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UPRP20140777)。

教育研究实践篇(8)

体育教学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实验的推进,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全新的教材,有一些教师出现了迷茫、困惑、苦恼的现象。许多教师找不着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熟悉课程标准,深入了解现行教育后,发现主要原因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教学思想如何转变成教学行为不行,技术动作中如何教与学不明白等等。

一、新理念下个性化教学的提出对传统体育教学思考

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前谈到体育课教师如何教,想必教师们都会随意地谈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无非就是两大步.第一步是备课,第二步是上课。如果我们再细化一些,备课包括括哪些方面?得到肯定的回答:一是备学生,包括了解学生情况,比如男、女生人数,体育骨干情况;二是备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措施,编写教案。上课的几大主要环节是哪些?一是场地和器材的准备,二是合理有效的准备活动,三是基本内容的学习,四是放松练习,下课。应该说,这些回答概括了我们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思路。从这些教学环节上,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体育课只是一种体能训练和技能学习的运动训练模式的课,这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任务。体育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要求愈加切。本文即是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入手,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能够掌握和突出一、二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根据体育教学功能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自身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特长”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从自己原有的体育基础和兴趣出发,在球类、田径、综合等项目范围内自主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摸索一种既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又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技能、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并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也为具体实施教育部推出的“2+1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现行的体育教学标准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教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材,我们应该加大对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充分发掘新理念体育教学价值。

二、对体育个性化教学内涵的解读

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学校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师资条件,开设球类、田径、综合分项教育内容,通过单元独进、变相娱乐组织教学,分别由不同个性教师的个性特长为指导,设计具有个性的教学,从兴趣入手,拿起激励的武器,展现学生的个性,在一个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目标的一种二合一的教学。

体育教学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发号施令式的灌输知识、讲解技能,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状态。而新的课程改革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改变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旁观者和听众的现象。教师要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等有关常识,把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们乐此不疲。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通过实践,体验失败、品味成功。教师采用体育分项教育与具有个性的教学。适时加以引导,变换组织方式,不但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有效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个性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个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虽淡化技能的传授,但并不是说不传授技能;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个性化教学就是以此理念为导向,它主要是以单项教学内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教师授课,学生练习,评议考核形式组成,使学生较系统、正确掌握单项式技术。如:田径组的加速跑技术,球类组的篮球运球技术,综合组的体育游戏中某种技术等等。

(二)以兴趣为突破口。要实现以兴趣为突破口,彻底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目标。设计具有个性的教学,使活动内容变相娱乐。课的导入部分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好的新课导入,不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他们带着这种求知欲,主动地、积极地探讨问题。这对于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去探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为目标的实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拿起激励的武器。课学的激励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利于矫正学生原有的不良行为。激励是最有效的评价方式。

教育研究实践篇(9)

On the Status Quo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I Xi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olds that problems mainly exist in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build of qualified teaching staff and construction of outside conditions. We come out with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Key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1前言

为适应新世纪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1〕。2007年,教育部针对全国1000所本科院校、1000万全日制本科学生,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2〕。高校教学系统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构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的训练就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自身特性,既要具备普通教师的师范要求,又要具备娴熟的体育技能。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综合化与专业化并存,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及内容

2.1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

笔者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在教育学理论中,没有“ 实践教学”的确切定义。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实践教学强调学习者的实际操作应用和亲身体验,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

(2)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

(3)强调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在具备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4)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自身整体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在实践教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2003年我国推广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定义界定为:在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基础上开展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2.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双师型”人才特性,经专家认证,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四大块:职业性实践教学、师范性基础实践教学、学科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3〕。

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体育教育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从单一的“中学体育教师”到“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再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改革成熟后的课程体系特征可以概括为“基础教育通识化,主干课程‘领域’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开辟特色课程,必修课程学科化”。然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独立体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室建制依附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被当做教辅人员,未受到应有重视。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校实践教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与科学技术进步同步,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急待解决的真实课题。如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施环境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也迫使学生真正去融入社会,扮演真正的工作角色,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独立化、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3.1实践教学目标不清,功效期待低

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将学生的知识认知内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于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尚存在不具体、不细化的问题,从而引发体育专业同质化培养,进而导致体育专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根据社会学理论,当学习者知道某个原型行为会产生的价值结果,就会增强对它的注意,提高学习功效。对行为目标具体化并赋予意义,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功效期待,即一个人成功地执行某种必须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当前,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就是因为本身的教学目标太过笼统,不够条理化、细化,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观念落后,领导忽略不予重视,最终结果是学生实践能力下降,社会工作适应性差。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强调毕业生的运动专项技能的学习,而我们新课程目标培养的应是会“教书育人”的体育教师,所以新的实践课的课程目标应该重点突出其教育的引导作用;实践教学中培养目标还应设计得更加多元化,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的指导能力、运动技术的理论分析能力、运动专项的裁判能力等。这样实践课程目标就由传统的注重体育技能化的单维度向全方位、多元化的维度过渡、转变了。

3.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基础教育改革需求脱轨

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落后是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仍很陈旧,有些实践项目的选择甚至不够科学合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学形式普遍比较简单。例如,在运动生理实验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表现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对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性实验的重视与指导不够;在术科教学中,以技能强化为主,对于技能传授、组织等技巧训练不足;由于实践方案、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管理比较松散,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在教学方法上,术科教学以技能传授为主,不能有效明确其示范性、应用性,与基础教育课改的内容形式多样化相冲突。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灌输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没有能够发挥学习主动性,导致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被日渐消蚀。

3.3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薄弱

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束缚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不利于实践教学软硬环境建设。许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些最基本的实验尚不能满足学生一人一组独立进行。实践教学经费的明显不足,造成了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如训练场地、器材不足。而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落后又造成了某些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一些实验教学平台的隶属关系和运行机制也存在问题。实验场地紧张、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实践性、研究性论文(设计)比例不高,这都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育实习方面实习基地太少,实习时间太短;学生所学与中小学实际应用脱轨;实习指导不足等。另外,我国的高校办学相对独立,与社会、企业、社区联系不够紧密,尤其近年来高校的新校区大部分选择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社会联系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3.4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多数实践性课教学评价方案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现有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情况进行总结性、一次性的评价,评价结果仍然采用数字或文字等级的形式来表述。这种评价方式突出了对静态教学成果的评价,以“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思想上仍然反映了应试教育的评价观,它所追求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一律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评价对象(学生) 预期的能力指标,很难真正做到准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由于评价方法、指标及要求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校间有明显的差别。虽然各校间提倡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评价,但也会因评价方法不统一,产生评价量化结果不准或不可横向比较等问题。另一个方面,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导致其督察难度较大,学生不参加实习或不遵守实习纪律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实习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相比理论课的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政策,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显得明显滞后。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或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从而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

3.5实践教学指导师资力量不足、队伍不稳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高校都补充了不少年轻教师。尽管引进的年轻教师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但由于这部分年轻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因此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也就很难去指导学生实践〔4〕。此外,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往往技能过硬,但作为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不能有效融入课堂。学科课程内的实践教学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排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岗位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安心实验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以上因素造成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局面。

3.6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缺失独立体系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计划性、严肃性、严格性远不如理论教学,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体系,尤其是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践教学常常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难考虑到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进行培养和训练;考核常常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检测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水平〔5〕。有些高校虽然构建了完整的体系,但缺乏自己学校的特色,在目标定位、内容、措施等方面都与其它学校雷同,并没有与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点联系起来,导致培养的人才没有特色,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4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4.1各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要, 准确定位

高校应根据四类人才标准(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来设置教学计划,突出实用理论, 注重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或者其他指导实践教学的资料。市场需求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才会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性认识,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强化锻炼。

4.2改善实践环境,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意识,积极参与有关社团和科研基金项目,培养创新应用能力。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优化整合,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增加学生在校内实践机会。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繁多,学校应加大硬件建设保证学生教学训练需求,积极寻求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社联合等渠道实现培养平台多元化,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相接轨,探寻互赢互惠、共同建设的模式,引进在职一线教师进行经验教学座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4.3建立客观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高校体育院系应在“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深入研究,制定出科学规范、操作便利的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反馈机制,逐步实现评价标准的目标化、科学化、规范化。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宜以粗线条、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般性评价(定性性评价) 和特定性评价(定量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性评价是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特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学生的实践环节成绩应该是这两种评价的总和。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重视一般性评价和特定性评价的结合运用。教学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对学生的学习形成及时性的评价。

4.4建立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院(系)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学校根据自身状况配备足额的实验实践教学专门人员,号召专家教授积极参与基层教学工作。第二,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向具备“双师型”的教师转变。第三,实习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培训是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在教育实习上取得良好效果,一定要选派那些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指导实习经验的教师作为带队或指导教师。体育院系不仅侧重自己的带队教师的培养与选择,也要重视培训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深入实习学校,共同研究,引入竞争机制,变被动为主动。

4.5建立独立、完整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实践教学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其目标和内容一方面要依据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特点,另一方面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下,搭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独立开辟实践模块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合理贯穿大学四年培养全程中。高校应从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考核体系等在内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出发,从整体上优化高校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阶段特点和发展规律安排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任务,采取不同的模式和途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拓展搭建一个阶梯式的平台序列。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 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5.

〔2〕 王乔君,童莹娟, 周奕君.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平台+模块”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3):71.

教育研究实践篇(10)

在红色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边区产生了人民朴实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川陕苏区,是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那么我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思想政治建设势必深刻改变了川陕边区广大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方面,即政治教育、狭义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狭义文化教育是方式,实践教育是具体手段,三者统一于文化教育。而本篇文章所讨论的理论中心侧重于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一、政治理论教育

从党的历史来看,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那么,这就突出了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的理论教育的关键性。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表现为对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并且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本质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川陕边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镌刻在石头上的红军文化,即红军石刻。川陕边区,红军石刻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形式至多样、规模之宏伟,全国无出其右。这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国内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创举。川陕苏区的很多主要领导人,如、、张琴秋、刘瑞龙、廖承志、魏传统等都起草过文献和宣传资料,甚至直接书写过标语口号。其内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劳动法令》以及一些政治宣传口号。舆论即力量。

二、实践教育

在其著作《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并且《光明日报》在1978年5月11日刊文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对人类社会历史前进、思想与时俱进而言,即是教育。第一,川陕边区军事斗争的实践教育,又可以分为战略思想探索、组织结构实践和军纪党纪建设三个方面,而本文主要从战略思想探索方面进行简略论述。战略思想探索主要是指,这一时期党领导人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总结为“积极防御,以战代训”、“集中优势,以弱胜强”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三大思路。首先,“积极防御,以战代训”是指我党我军领导人的战争艺术,即在战略上清楚认识战争类型,即边区军事斗争即是防御战,且该防御战处于劣势,只有以积极灵活的战争策略来应对方能取得胜利。并且我党我军领导人也情形地认识到,以实践为导向、以战争为老师,在战斗中总结经验、在战斗中研究策略,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党我军实际状况、适应川陕边区战场实际战况的战争之路。其次,“集中优势,以弱胜强”是指在清楚与明晰战争类型与战争艺术条件下的战术指导。我党我军领导人,将西方理论精华与本土相结合,利用机会成本,发挥比较优势优势,实施非对称打击,就扭转了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困境,创造了兵力集中的局部优势,如此即能实现以“以弱胜强”。最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是另一项重要的战术指导。红军在诞生之初,就处在强敌环伺的恶劣环境之中;红军在成长之时,就行军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因而红军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敏锐的战态意识,因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是我军深谙的战争之道。第二,川陕边区的经济建设实践教育,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即农业建设方面和经济机制建设方面,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边区农业建设方面。国家与民族,最核心最关键的经济问题,既不是工业问题,也不是就业问题,更不是体制问题,而是土地问题。而与土地问题直接相关连的,即农业建设问题。而这一时期的农业问题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开展以“红军公田制”为核心的土地革命。以土地革命为核心的苏维埃,就是中华苏维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宝贵经验。这是因为,传统的、俄国式的苏维埃以工业改革为中心,这就决定了苏俄的苏维埃革命与建设,始终以城市无产阶级即工人为主力,以城市为舞台。与之相对,中华苏维埃的特殊性就在于,是农业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以农村无产阶级即农民为主力,以农村为舞台。但二者的相似性在于,他们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是与军队和战争相关的暴力革命。再者,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当下学术界,甚至部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学者们(包括国内国外),都忽视了或轻视了这样一个概念,即阶级斗争。他们认为,阶级斗争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特殊导向,他们同时也认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属于旧时代。这正是源于此类学者对党史和对共运史的无知与短视,道理非常简单,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以阶级斗争为现实理想;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一路所经历的,正是重重阶级斗争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由地方性党派当到中央执政党,靠的就是以阶级斗争为核心;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所谓阶级斗争,只是换了表面一曾面貌重新出现在社会之上,即阶级斗争的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此时的阶级斗争表现为经济矛盾和政治改革,其核心却未曾有质变,这是因为以共产党早起的边区经济建设为起点,阶级斗争就与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

作者:雷翔宇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岗.浅论川陕苏区社会教育的形式与载体[C].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2014.

[2]奥亚锋.万源保卫战的军事战略思想及其意义[C].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2014.

上一篇: 统计分析 下一篇: 房产投资成本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