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rchangeability and Technology Measuring Basic has to meet the objectiv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develop effective teaching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skills for different specialties.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have "two steps": the one step is theoretica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irst independently resolve knowledge systems and re-contact applications; the other step is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xcavate and train to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eventually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skills of detection.
关键词:有效;教学计划;教学进程
Key words: effective;teaching plans;teach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34-02
0引言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是高职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学科交叉性强、实验性强、应用性强,与《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和《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相互贯通、相互穿插,密不可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不仅涵盖了制造行业的制造标准和计量方法,而且还涉及到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检测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圆柱结合的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掌握零件的形位公差标准、选用原则及检测技术;理解常用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原则与方法,具备精度设计方法及技术测量的基本技能。本人根据自己的几年教学经验,做如下探讨。
1针对专业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
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生产一线的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专业技能培养是关键。针对专业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势在必行,同时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实用度,可用“了解—理解—掌握”体现其教学要求的度。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进行分析,对于机械类(机制、机电、数控、模具等)专业,要求掌握零件的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的选择,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以及公差原则内容,并能够判加工后的零件是否合格,对于齿轮、轴承、键等要掌握其误差的主要形式及其互换性。而对于近机械类(化机、焊接等)专业只要掌握公差等级、基本偏差代号的意义以及计算,掌握基本的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以及公差原则的内容即可,对于齿轮、轴承、键等应用比较少,简单介绍为主。总之,教学前的教学计划拟定时,要着重分析其专业的应用理论,做到重点突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2勇于创新,策划有效教学过程
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的空间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1]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效益,而教学效益不是单纯将教师在给定时间内是否完成全部教学任务,而是以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能够应用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有效教学过程是教学效益的一个衡量指标。对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综合性的课程 ,所以应该将有效教学过程分“两步走”。
2.1 “一步”走: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是理论教学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一切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门课程中,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或情景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工程实例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与生动。
2.1.1 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案例法教学,激发兴趣认真总结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等原则启发学生,知识点讲解之后,以“设问”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第二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是最基础、基本术语定义、公式最多的一章,避开书中所有的标准与制度,从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重点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的过程中,我要以记住为目的,而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公差带图来分析和掌握术语的定义和概念。关于配合的术语则以实例教学为导向。例如:欲加工基本尺寸为?准30mm的轴,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误差,那么是不是只有加工出实际尺寸是?准30mm才算合格吗?还是其它尺寸也算是合格呢?实际上由于选用基准制不同配合类别不同尺寸合格范围是无从判断的。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查基本偏差表,本部分内容经过讲解后,可通过反复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相应表格的查法。在极限与配合选择的讲解中,结合减速器等工程实例,让学生感觉到本课程能与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能联系起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感觉易懂,好学,方便记忆。
再如: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内容非常复杂、抽象且难懂,仅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就有14项,并且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大约有9种形状,公差带还有方向和位置的变化多样化,这样对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方法讲解带来很大难度,另外,2008版标准刚,它和1996版标准的最大区别是与要素有关的术语、概念和基准标注符号的变化,大多数课程教材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均以1996版标准讲解。因此,这一章我们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教学模型是必要的,能使学生清晰的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带的基本概念以及标准的变化后的区别。还有“公差原则”这一节,是很难掌握的内容,是零件工艺中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之间必须要处理的关系,对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我的授课原则是:先讲涉及的基础概念,再通过对各原则的标注、理想的边界及尺寸、合格条件、应用场合、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讲解。学生感觉听讲之后,不必看书也会条理清楚明确。
2.1.2 抛砖引玉式构造学生知识体系在绪论课中为学生构造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在专业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在机械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加深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2.1.3 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显得尤现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避免了教师单凭PPT翻页的死板教学方式,坚持在每堂课结束前十分钟,让学生提出本堂课中的疑问与不解,以便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然后由老师答疑解问。在整个过程中不但可以调动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性,而且加深学生对每节的知识体系的理解。
2.1.4 教学手段多样化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公式多、标准多、表格多、绘图多,仅凭板书不能满足学时少,内容多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是首选,板书为辅助。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最新材料,如,搜集网络加工装配等录像资料、自制幻灯片、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改善学习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5 合理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应适量而止,筛选应用性强的内容作为作业,此外,还可以适时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设计性大作业。例如可以以减速器为素材,与机械设计基础相联系,对设计的其轴与其他零件的配合时进行极限与配合的选择、形状和位置公差选择与标注、表面粗糙度选择与标注等等。可以巩固与提高学生掌握对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了解轴、轴承、箱体、齿轮等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将全书内容贯穿于一线,真正达到了课程学习的目的。
2.2 “二步”走:实践教学方面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是首要任务。在本课程中,实验分两种类型:一是基础性实验,如长度测量、形状位置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等;二是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工件工作的具体情况,自己确定工件各尺寸公差、形状位置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等内容。
2.2.1 注重能力培养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给予总结归纳,对仪器的使用及操作方法进行简单陈述,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并以提问的方式去监督学生,提高实验效率。例如:尺寸测量实验中,采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内径时,先将内径百分表测量尺寸范围选定观察该表最小刻度以及构造,然后进行测量,在测量时,让内径百分表在孔内上下滑动,观察百分表表盘内指针的转向,发现有的时候顺时针转动,有时候逆时针转动,那么可以设置疑问:“当指针顺时针转动如何读数?当指针逆时针转动又如何读数?”。这个问题分析,直接影响你的测量是否准确。由此,不仅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2.2 思路清晰,正确引导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测量判断零件合格与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传统测量技术,能够应用各种测量仪具。因此,每次实验课之前,教师要实际完成一次实验全过程,总结容易出现错误之处,以便在学生实验时能够思路清晰,正确指导,有理有据。
2.2.3 改变常规实验方案常规的实验安排通常是用固定的测量仪具测量固定的零件,通常使学生不重视实验,实验中常常出现等待其他同学作完实验后,照抄实验数据及最后抄袭同学的报告,这样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应该随意指定待测零件进行测量以及校核,例如将实验教学模型三级减速器中轴及轴承拆卸,作为待测零件,这样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与实际相结合更生动。
3结束语
促进高职教育的有效教学就应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意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辅相成,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徐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10-111.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89-02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体的缓慢复苏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凸显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世界各国纷纷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领域战略研究组指出美国近几年对基础研究大型装置(不计航天等领域)的投入约占政府R&D投入的1.9%,德国为3.6%,英国为2.3%;中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投资累计额为122.6亿元。科技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技术进步的系统网络,旨在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实现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全社会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然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局限于概念界定和运行绩效指标的探讨,缺乏深入分析其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的偏向性视角将科技基础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概括为知识增溢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深化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技术牵引力的认识。
一、知识增溢效应
科技基础设施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和先导,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先进的设备支撑和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知识增溢效应积累知识和经验实现中性技术进步。首先,科技数据中心、科技文献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是先进科学知识发展的系统记录,是技术知识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的载体,为后人“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再创新提供知识支撑。Verspagen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文献是后发国家增加知识存量和提升创新速率的重要渠道。其次,人与人之间借助学徒式培训、面对面交流以及虚拟对话等方式加速了隐性知识的群化和外化,有助于知识的深度发掘与扩散,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而知识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创新趋于稳定化。再者,数字化、信息化的科技基础设施保证了技术知识的跨时空交流与瞬时共享,减少知识生产的重复性投入和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失真问题,继而实现创新的空间同步性与时间连续性,引致链式创新。最后,知识的管理、更新与维护反向推动各种系统引用软件的开发,加大信息传播覆盖面积,有利于消除数字鸿沟,形成人人共创共享的和谐创新环境。
二、资源配置效应
赵志耕等[4]研究表明,物质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仪器、设备等资本投入通常物化了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并通过设备更新换代实现技术升级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即科技基础设施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深化资本有机构成实现资物化性技术进步。由于供给“不可分性”和配置“初始集聚性”,科技基础设施易于形成创新网络系统,从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服务于该区域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一,科技基础设施因项目规模大、配套性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易借助市场机制带动相关科研资源的整合、关联产业的聚集和经济性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资源量的角度深化了资本有机构成。第二,科技基础设施是“创新链条”的一个节点,其本身是大量高技术的集成体与产物。以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科技资源的聚集能产生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外在经济,有利于技术的重组、融合和深化,导致创新节点的增多、创新链单元的拉长,增大创新空间;此外,不同技术的汇集也具有对其他技术“跨界施肥”的潜能,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建造技术开发平台,提高现有资源的创新效率,从资源质的角度优化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深化与优化,增强了该区域的技术吸收能力,有利于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实现加快自身的技术进步。
三、人力资本效应
人力资本是一国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培养、聚集优秀科技人才提供平台及软硬件条件,是实现技能型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首先,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共享有利于内部工作者通过逆向工程实现“干中学”式技术素质的提升,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创新效率;同时也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用户群体,在加速相关技术扩散之时产生新的创新需求,催生新的技术创新。其次,人才的集聚易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便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信息资源的及时交换与共享,形成集体学习、竞争进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人尽其才”,从而大大降低创新风险,增强创新预期。最后,科技基础设施还是当代各国吸引和开发海外人才的有效方式。它在改善和优化本地科研环境的同时,对异地高级专门人才产生磁场效应。Gentleman研究发现由于科技园、科学城、软件技术园等计划,印度吸引了大批IT业人才回流,推动本国IT行业的崛起。
四、小结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将科技基础设施对技术仅需的作用机制概括为知识增溢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从理论层面上完善相关研究。但是缺乏对相关机制的实证检验,如何运用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量化科技基础设施,且置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更为详尽地讨论其技术进步贡献度是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
[2]彭浩,涂勇.基于系统论的科技基础设施概念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10-13.
[3]Verspagen B.A New Empirical Approach to Catching Up or Falling Behin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1,
2:359-380.
[4]赵志耕,吕冰洋,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J].经济研究,2007,(11):18-31.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库马尔将创新划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并认为渐进式创新由市场研究引导,突破式创新由愿景而非市场研究引导。消费者和组织购买者特别擅长激励和评估渐进式创新。然而,消费者本人一般不能想象出革命性的产品、概念和技术。例如,斯沃琪在消费者调研中获得最高评级的一款看起来传统的手表最终的销量极低;相反,被评定为最难销售的、标新立异的一款手表结果却卖得最好。如果斯沃琪遵循市场研究,那它可能已经与成功擦肩而过。类似地,在被推出前,星巴克咖啡、CNN或联邦快递隔夜送到的小包裹配送服务并不受消费者喜爱。Davison等也认为突破式创新服务太复杂,不易由市场研究获得有意义的顾客反应。
然而中国台湾学者陈嵩等在研究新金融服务开发过程的行销活动对其绩效之影响——服务/市场新颖性的干扰角色时发现:对于高服务/市场新颖性群而言,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愈高,新服务的直接绩效愈高;对于低服务/市场新颖性群而言,市场研究对新服务绩效构面并无显著影响。整体而言,市场研究对高服务/市场新颖性NSD项目的新服务绩效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这里的高服务/市场新颖性即突破式创新,低服务/市场新颖性即渐进式创新。Peter等进一步地将突破式创新划分为4个阶段,即概念化阶段、酝酿阶段、早期孵化阶段和后期孵化阶段,其中概念化阶段和酝酿阶段需要在前期进行详细的市场研究。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产品(或服务)创新的影响时出现了分歧,为了找出分歧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尝试将渐进式服务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将突破式服务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希望从产品创新的4个分支(即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来研究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服务创新的影响。
1 理论回顾和概念界定
1.1 市场研究及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
服务业市场研究是指组织首先发展出一个定义明确的服务概念,确认新服务构想的目标市场及其特性,然后调查目标市场的需求与偏好、新构想能否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新构想与竞争服务相比是否具有独特优势,并采用正式设计、有足够样本及可靠数据搜集过程的活动。Cooper和De Brentani指出,通过详细的市场研究,服务业企业可将顾客需求、追求的利益与偏好等信息整合于新服务设计中,使其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业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是指市场研究活动的方法和内容按照从低到高可以分成若干等级。例如,Cotterman等将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按照从低到高划分为3个等级,即非正式市场研究方法、定量市场研究方法和定性市场研究方法,并认为这三级市场研究活动质量可分别应用于有限的产品改变、渐进式创新或产品创新有少许突破、突破式产品创新,即不同等级的产品创新对应着不同等级的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
由于公司往往将新产品战略建立在商业利润和研发成本的比较上,当商业利润不确定时,公司可能会进行预先的市场研究。Ofek和Turut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新产品所产生的商业利润不确定的影响,主张公司可以通过市场研究来解决这种不确定性。De Brentani认为详细深入的市场研究不但有助企业尽早抛弃顾客兴趣不高、市场机会不大的新服务概念,了解目标顾客的需求,亦有助企业调整新服务概念,使其更能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新服务越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越能反映顾客需求的变化,与顾客的价值观(及操作系统)越一致,新服务成功的机会也就越高。
Veryzer认为,对渐进创新产品而言,通过正式规划来获得早期市场的一般信息或许有效,但对全新产品这样做既不可能也不适宜。这是因为市场机会并不明确,市场需求尚待创造,潜在使用者无法预见突破性创新的真正利益。
Peter等却研究发现,突破式创新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研究。Lauga和Ofek将新产品研发面I临的不确定性划分为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并将市场不确定性(即顾客偏好不确定性)划分为垂直市场不确定性和水平市场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对上述两类市场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市场研究以获得消费者信息。产品的创新程度越高,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越高,越需要提高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
对于学者们在研究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产品(服务)创新的影响时出现的分歧,本研究认为笼统地将产品(服务)创新划分为渐进式产品(服务)创新和突破式产品(服务)创新是导致分歧出现的根本原因。为此,本研究尝试将渐进式产品(服务)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产品(服务)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产品(服务)创新,将突破式产品(服务)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服务)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服务)创新。
1.2 服务创新及其划分
学者们往往将产品创新划分为渐进式产品创新和突破式产品创新。渐进式产品创新又被称为连续式产品创新、传统式产品创新,其开发程序可以被分解为多个阶段,如构想筛选、市场研究等11个阶段。
Zhou等将突破式产品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创新。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创新是指企业针对现有市场的顾客需求,在技术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使得原有技术轨迹发生了变化,通常又被称为“根本式的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创新是指企业针对新浮现的市场,设计并提供顾客利益或是商业运作的新观念,它对企业采用的技术先进性程度要求并不高,但其为顾客提供的新利益维度颠覆了顾客的优先选择结构,又被称为“分裂式创新”。
本研究借鉴Zhou等在研究产品创新时将突破式产品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产品创新的方法,将传统上的渐进式产品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产品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产品创新。对服务业来说,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是指服务企业在进行渐进式服务创新时注重服务技术的渐进式改进,而服务概念没有发生变化,如银行业推出的电话银行业务。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是指服务企业在进行渐进式服务创新时注重服务概念或商业运作模式的渐进式改进,而服务技术基本上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如旅游业倡导的低碳旅游,减少一次性餐具和酒店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合理设计菜量避免浪费等。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是指服务企业采用新的和先进的技术以改善顾客的利益,它通常在技术上表现了最先进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使技术轨迹发生了变化,如移动商务、银行业推出的网上银行业务等。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是指为新浮现的市场创造新的顾客价值,它对技术先进性的要求不高,有时候是关于商业运作的新观念,在市场方面,它为新出现的市场设计并提供顾客利益,它需要现有的主流消费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经历一个较大的转变,如宜家和星巴克都是在服务创新上实行了不连续创新。
2 研究假设
2.1 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4种产品创新方式
根据库马尔的理论,渐进式创新由市场研究引导。对渐进式创新而言,可以通过市场研究的正式规划来获得早期市场的一般信息,将顾客需求、追求的利益与偏好等信息整合于新服务设计中,使其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市场研究容易使企业的注意力专注于消费者表达出来的需求,强调顾客是新产品(或新服务)创意的来源,服务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学习往往会促使企业对服务技术进行渐进式的改进(即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为了迎合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或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服务企业也可能会对服务概念进行渐进式的改进(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是Peter等和陈嵩等认为市场研究对突破式服务创新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新产品研发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分为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突破性程度越高,其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就越高,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企业就越需要提高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主要从事满足主流顾客都理解的需求,所以被感知的市场风险是较低的,但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却非常高;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对企业是否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要求不高,但它为顾客提供的新利益维度颠覆了顾客的优先选择结构,其面临的市场风险非常高。因此,为了降低技术风险或市场风险,无论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还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都必须提高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Cotterman等研究发现,从渐进式创新到突破式创新,随着创新等级的提高,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也相应需要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知识整合机制的调节效应
Maltz和Kohli研究发现,提高产品创新绩效主要有3个互补的因素,即市场知识、跨功能协调和知识整合机制(KIMs)。知识整合机制是指知识的收集、分析、解释,并在公司内部不同功能单位间进行整合市场和其他类型知识的正式过程和结构。知识的粘性特点使得知识的转换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明确性,这种知识转换的复杂性增加了公司发展适当知识整合机制(KIMs)的可能性。Atuahene-Gima研究指出,市场知识是产品创新绩效的基本推动力,市场知识特征和跨功能协调通过知识整合机制影响产品创新绩效。企业通过市场研究活动获得市场知识,并通过知识整合机制促进企业的渐进式服务创新和突破式服务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知识整合机制越强,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间正向作用越强。
H6知识整合机制越强,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间正向作用越强。
H7知识整合机制越强,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间正向作用越强。
H8知识整合机制越强,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间正向作用越强。
至此,可得到各研究变量之间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3.1 抽样
本研究在2011年5月份委托武汉哲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武汉市、仙桃市、孝感市、黄州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和咸宁市调查走访规模较大的服务业企业,所走访的企业包括通讯、交通运输、仓储、零售、银行、保险、旅馆、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10个不同的服务行业。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305份,回收问卷289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7.21%。在调查过程中针对调查人员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时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和解答,调查结束后对调查人员所走访的企业进行电话抽查回访,满意度在95%以上。在调查中为了区分4种服务创新,首先告诉样本企业4种服务创新的含义,然后要求样本企业列出作为依据的创新项目或创新服务,然后再区分4种创新。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3.2 量表设计
本研究共涉及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和知识整合机制共6个变量,各变量的具体测度指标内容及来源如表2所示。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对6个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载荷都大于0.7,提出了一个因子,6个问项的KMO检验值为0.901,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21.289(df为9,p为0.000),因子各问项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因子特征值大于1,所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7.553%。结果表明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量表的设计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对4个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载荷都大于0.7,提出了一个因子,4个问项的KMO检验值为0.924,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41.638(df为2,p为0.000),因子各问项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因子特征值大于1,所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6.706%。结果表明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量表的设计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对4个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载荷都大于0.7,提出了一个因子,4个问项的KMO检验值为0.947,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67.106(df为2,p为0.000),因子各问项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因子特征值大于1,所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8.613%。结果表明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量表的设计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对4个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载荷都大于0.7,提出了一个因子,4个问项的KMO检验值为0.935,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46.524(df为2,p为0.000),因子各问项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因子特征值大于1,所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9.435%。结果表明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量表的设计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对4个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载荷都大于0.7,提出了一个因子,4个问项的KMO检验值为0.972,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71.491(df为2,p为0.000),因子各问项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因子特征值大于1,所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7.163%。结果表明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量表的设计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知识整合机制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对6个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载荷都大于0.7,提出了一个因子,6个问项的KMO检验值为0.916,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19.714(df为9,p为0.000),因子各问项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因子特征值大于1,所提取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70.025%。结果表明知识整合机制量表的设计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3.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和数据的基本分析
运用Cronbach’s α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表3列出了CFA分析中各因子指标的负载、t值、各因子抽取的平均方差(AVE)、复合信度(CR)及α值。从表3可知,各指标的标准负载均大于0.7,并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AVE值均大于0.5,CR及α值均大于0.7,表明各变量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收敛效度。
另外,在区别效度方面,Gaski和Nevin指出某量表与另一量表间的相关系数若小于这两个量表自身的Cronbach’s α值,则表示这两个量表有区别效度。通过表4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的主要构念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各自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因此,这几个构念之间具有区别效度。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LISREL分析与研究假设检验
应用LISREL对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对研究假设H1~H4进行验证。①基本拟合标准:各个研究变量的标识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在0.7~0.8之间,都达到0.01显著性水平,且没有负的测量误差。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②整体模型拟合度:X2/df0.05、GFI=0.97>0.9、SRMR=0.0410.5;NFI=0.97>0.95、NNFI=1.00>0.95、CFI=1.00>0.95。从以上3类指标与标准的比较情况可以看出,本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非常高。③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从组成信度来看,5个研究变量的组成信度都在0.7以上;从平均变异抽取量来看,这些研究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都在0.5以上。这表明本研究模型具有很好的内在结构拟合度,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拟合度,可以利用它的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假设验证情况见表5。
4.2 知识整合机制的调节作用检验
本研究采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调节变量(知识整合机制)、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的层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以检验企业知识整合机制对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和服务创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干扰,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在交互前均进行了中心化处理。检验情况见表6。
在表6中,第1步表示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第2步表示控制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模型;第3步表示加入交互效应后的全效应模型。从表6中可以发现,知识整合机制对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且调节系数为正,H5得到验证。知识整合机制对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且调节系数为正,H7得到验证。由于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都不显著,因此,知识整合机制对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的调节影响不需要验证,H6和H8没有得到支持。
5 研究结论、管理意义与研究的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为解决学者们关于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服务创新影响研究的分歧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有益的探索,得到如下结论。
1)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对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这一结论说明了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渐进式服务创新作用的局限性,其作用机理可以理解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尽管通常多为原有服务的延伸或模仿市场竞争对手的服务,而且新服务的利益价值已由过去研究(经验)或观察竞争对手的服务获得证实,但如果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较高,必然会获得消费者对服务技术方面更多的需求信息,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研发出水平较高的渐进式服务创新。
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通常多为服务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概念或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服务概念或模式的变化是渐进式变化,消费者无需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便能够较容易地识别和接受,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的提高并不能太多地获得消费者关于服务概念和服务模式方面的需求信息,因此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2)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对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这一结论说明了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突破式服务创新作用的局限性,其作用机理可以理解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通过市场研究获取市场、顾客、竞争者等方面的信息,采用先进的新技术以改善顾客的利益,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的提高能深入地获得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的相关信息,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于技术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研发出突破式服务创新(如银行的自动柜员机)。
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往往对企业是否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要求不高,主要是为了满足新浮现的市场上顾客的需求,由于服务的概念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消费者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了解并接受新服务的好处,因此消费者并不能预见出这种新服务形式,并且消费者在评判该种创新的若干种形式时往往倾向于自己能接受的传统形式(星巴克咖啡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的提高并不能太多地获得消费者关于未来服务概念和服务模式方面的需求信息,这种创新形式只能通过企业家的愿景来引导。因此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3)知识整合机制对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对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与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5.2 管理意义
服务业企业管理者应该清楚,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组织中服务创新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服务业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服务创新时要正确使用市场研究活动,同时还应注意充分发挥知识整合机制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从服务创新所面临的风险上,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所面临的风险要大于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式服务创新所面临的风险要大于渐进式服务创新,这为风险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轨道上来,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除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外,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科技创新与生产过程的融合程度,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众所周知,与欧美等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总量相对较少,其中一部分无转化价值或转化“夭折”,最终能够并入生产过程,引领经济发展的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的比例明显偏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具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缺少足够的历史经验积淀,又极具中国特色,为此,迫切需要多方努力探索,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多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认识愈加清晰,但尚未形成具有更大权威性的系统理论,深化对科技创新成果界定与分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内涵与转化路径、转化标志等最基础问题的研究,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与分类
1.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也是人类的一项生产活动。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开展科技创新意在建立一种新的科技研发活动函数,把新发现的知识,新研制出的技术、工艺、方法等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进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从而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是指科技领域内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的过程,是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即基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等系列活动而求取新“收获”的过程,是一个从新知识的产生、新技术的开发到新产品的生产、新产业的形成直至新价值的实现的复杂的系统动态过程,而科技创新成果即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新收获,这种新收获可能是新知识,也可能是实验室产品或新技术,也可能是新思想。
2.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类
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一,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会产生不同的成果,即使都属技术创新成果,也会有产品成果和工艺成果之分,体现形式各异;第二,科技创新成果均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各有侧重。有些成果直接作用于劳动力,则其更多体现社会价值,有些成果直接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其更多体现经济价值。但根据其主要体现形式科技创新成果基本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基础理论性成果,即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是指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主要体现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基本属知识型成果。(2)应用技术性成果,即以科学原理或技术原理为基础,通过开展技术发明活动而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实验室产品,基本属技术型成果;(3)管理理念性成果,即软科学研究成果,它涉及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等的新观点、新思想,主要体现形式为研究报告,基本属于思想型成果。具体归纳如下:
科技创新成果分类
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内涵及转化路径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内涵
人类开展科技创新这项生产活动的本意就在于并入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加可持续,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换句话说,人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就是为转化成生产力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按照最为公认的说法,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科技创新成果无论转化为哪一项要素的提升动力,都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且任何一项要素的提升都会连带其他两项要素的提升。为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从全要素生产力角度衡量。
1996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这一概念表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指研究成果从形成到转化为有形产品,直至产生经济效益的完整过程,主要适用于应用技术性成果,应属狭义概念,因为只有应用技术性成果能转化为产品,能进行产业化,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基础理论性、管理理念性成果转化都不能按此标准衡量。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理论界与实业界均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内涵也给出了多种界定。文兴吾等学者提出,广义的成果转化包括:(1)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试验发展;(2)技术成果通过开发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即设计到试制再到中间试验最后到工业性试验等;(3)新技术在小范围应用成熟后向更大范围的推广扩散。刘洪等学者坚持从系统科学角度提倡广义科技成果转化观念,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要素,通常是应用性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广义上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既包括自然科学成果的转化,也包括社会科学成果,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他认为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分析上述两类比较典型的理论观点,不难看出,大家都赞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目的不仅为经济发展需要,也为社会管理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此应从广义内涵加以研究,且从生产力全要素角度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除包含着对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影响而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外,还包含着对劳动力---人的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提升等影响,这说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具有阶段性特点。总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指上述各类成果从创造性形成并得以扩散的过程,这种扩散可以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或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或对劳动对象的认识、改造、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深化等等。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接力赛跑, “跑完全程”,依次完成各环节增值是科技成果转化,而每次接力棒传递也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转化,因为每次接力棒传递对生产力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即已转化为生产力,如基础理论性成果,基本属知识型成果,其转化为应用技术性成果,是科技成果转化,而借助科学普及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即使未转化成应用技术性成果,也是科技成果转化。
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似源流,既有路径,也有流向。按线性逻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该是一个闭环线性过程,通过科学创新到技术创新,同时连带工艺、管理创新,实现从基础理论性成果到应用技术性成果和管理理念性成果的循环往复,即具有整体性又具有阶段性特点,转化路径也具有多样性。根据远德玉教授的“田字型”转化模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可分为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原理,从技术原理到技术发明,从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的阶段性转化,多阶段转化路径构成螺旋上升式封闭系统,属正向转化路径。此外,也存在“反裘工程”,即产业发展需求诱发技术创新,从而直接产生应用技术性成果,而由应用技术性成果可以转化为技术发明,同时也可能诱发科学革命,产生科学原理,促进原始创新,这一种转化是以应用技术性成果为原点,向基础理论性成果和生产技术两个方向流动,形成两个环流。正如科技创新系统一样,存在正向,也存在逆向和正向逆向混合型的转化路径。而管理理念性成果转化路径较为单一,即在成果与组织决策间形成弹塑性转化路径。总之,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不是单一路径,更不是线性流动,而是一个由多段、不同向路径构成的一个链接结构。
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标志
如上所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从研发到生产应用的一站式过程,而是一点到多点的多阶段性目标体系,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转化标志。基础理论性成果中科学论文与著作属知识性成果,而知识对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劳动者的影响,即丰富劳动者的知识,提升劳动者技能,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程度、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是其转化的重要标志;原理性模型和发明专利属理论设计与构思,需转向中试环节,进行孵化,通过培育和孵化向应用技术性成果演变,其转化标志在于入孵和成功孵化产品的数量;应用技术性研究成果中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转化标志为通过企业或现场测试,实现劳动工具的改进或替代品的出现,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与对劳动对象认识的深化等;计算机软件转化标志为通过测试,进行注册,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更多具有经济效益显示度。管理理念性成果研究报告转化的标志是为组织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中的观点吸纳到决策中,形成组织政策、管理制度或激发相关活动等。由此可见,基础理论性成果、管理理念性成果转化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更多具有社会价值,只有应用技术性成果转化可以直接带来经济价值,且每一阶段成果转化标志各不相同。
四、结论
科技创新成果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价值特点。应对其予以合理分类,才能科学界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内涵,准确选取转化路径,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本文关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内涵及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标志等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研究理论观点,并为国家、地方积极采取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举措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其所拥有的技术创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特点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高新企业进行评价,有利于高新企业寻求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指导高新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技术创新方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供基础和依据。
一、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依赖其指标构成,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合理科学。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涵盖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同时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相结合,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可比性原则,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但从相对数角度方面来观察,就消除了这些影响。考虑到各类企业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赋予各类企业共同的指标内涵,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3.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其评价指标也应有系统性。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整体功能的体现。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和指标的可度量性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否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缺乏实际意义。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或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这些指标原则上不予考虑。做出的评价指标必须便于实际应用,是可以测量和量化的。
5.动态原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技术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对企业进行跟踪评价,研究其潜在的能力。
二、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1.指标体系研究的缺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由于目前在理论上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理解,导致指标体系种类繁多而缺乏权威性和针对性现象并存;虽然对技术创新能力在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上做出了考虑,认为创新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滞后性,高新企业的创新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但是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却几乎没有涉及这两方面的因素。
2.从知识管理角度研究不足。技术创新如果是一种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并产生新知识的结果,那么这个流动过程的有效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及其效果,但是,目前极少人从知识管理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展开研究。
3.动态研究不足。如果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动态模拟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企业创新行为及其创新投入产出的情况,以判断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但目前的研究以静态评价居多,动态研究几乎未见。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性概念,它从企业的多个侧面得到体现。本文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资源投人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实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自主创新作为主线,将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作为战略突破点,大幅度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
――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需要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
――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特别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散,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
――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要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加大对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促进项目、人才、基地有机结合。
――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调整各领域的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农业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
2.战略目标
根据《纲要》确定的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根据“*”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突破节能关键技术,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撑;在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亿吨左右;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8%;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突破重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奠定技术基础;突破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促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为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撑。
五是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10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15位。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
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 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 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30-03
Multi-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HU Zhiqi, HE Yujun, XIE Zhiyu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and design, comprehensive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 multi-level electronic techno-
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with the core
of curriculum group a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structed. A multi-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s been improved.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1 前言
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是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理论和实验结合紧密,在培养大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2]。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从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实验平台建设着手,构建一套完善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十分重要。
2 电子技术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突出“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研究型、开拓型人才的时代要求[3],按照提升基础、优化综合、强化创新的原则,将学生的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研究创新实验能力。按照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原则,通过不同学习阶段、层次及能力分别加以实施,从而形成“基础设计型、综合应用型、研究创新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中,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积累和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各层次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及实施如下。
基础设计型实验 以基本实验方法学习、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目的,围绕电子技术基础类课程,开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为辅的基础实验项目,同时开设部分简单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基础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功能测试方法,具备设计简单电子电路的技能,掌握基本的电子电路仿真设计软件的使用,初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该层次适用于低年级学生。
综合应用型实验 围绕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开设面向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型、应用型实验项目。综合应用型实验项目旨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要求能够利用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工程要求,进行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分析和调试,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型实验项目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适用于电子信息类三、四年级学生。
研究创新型实验 以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以研究创新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该层次主要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研究及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等为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创新型实验实现方式多样,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
3 电子技术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体系是通过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来具体实施并体现的,因此,一套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体系。依据各专业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置情况,以实验教学课程群为核心,建立基础设计、综合应用、研究创新三个实验教学课程群,来满足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要求。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为例,电子技术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如下。
1)基础设计型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子技术(电工学)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电路仿真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子工艺实践。
2)综合应用型课程:单片机原理实验、电子测量实验、物联网技术实验、DSP技术应用实验、微处理器课程设计、EDA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
3)研究创新型课程:创新创业项目、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项目、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等。
基础设计型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设计型实验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绝大部专业的必修实验环节。其中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电子技术(电工学)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是面向各理工科专业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开设的基础实践环节,是入门性质的基础实验课,具有很强的基础实践性,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子工艺实践、电子电路仿真实验等是在基础实验课的基础上依据不同专业开设的具有一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实践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造性思维。
综合应用型课程 综合应用型课程是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设的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属于重要的专业实验课。综合应用型课程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体现了综合性、应用型的特点。其中,单片机原理、DSP技术与应用和嵌入式系统、微处理器等实验课程涉及的相关技术在目前众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是目前电子技术广泛应用的代表。为了强化这些课程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同时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通过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综合应用型实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及综合实践能力。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电子测量、物联网技术实验等均融合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综合应用型实验课程还包含一些专业选修实验环节及其他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及项目。
创新研究型课程 创新研究型课程是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开设的全开放、自主实验课程。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参加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及支持下,各高校基本建立了“部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通过“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实施方式,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实验室开放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等也是创新研究型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课程吸引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新研究,激发广大学生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实验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4 子技术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离不开实验平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实施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对实验室进行重新整合并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并根据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为例,电子技术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电子技术实验中心是首批“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10年的建设,中心实验室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累计投入经费1300余万元,实验硬件和软件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为了适应多层次实验教学及课程体系,按照“提升基础实验、优化专业综合实验、强化创新实验”的原则,在建设中对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按优化、共享的原则进行重新配置,在保证基础实验仪器设备扩充、更新的前提下,在综合应用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方面进行重点投入,构建与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
同时,为适应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中心构建基于全开放导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所有实验室都达到时间、空间的全开放要求,其中研究创新平台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自主管理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
5 总结
在国家全面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强化理论、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加强工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实际情况,构建基础设计、综合应用、研究创新等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及实验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实施结果表明,达到预期效果,并为后续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管理 科学 科技创新
一、实现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关于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许多人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应用研究,没有应用研究就没有技术开发。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先有生产实践和技术进步还是先有基础理论,人们也许有不同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不能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看成一条单向的流水线,历史上和现实中有许多重大科技创新无法用这种流水线来解释。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指南针之前并不知道磁学和地磁场的基础理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获专利1000多项,他完成电灯等重大发明并非因为先掌握了光、电、材料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实际上,很多科技创新很难被简单地界定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这种复合型的科技问题。这些科技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又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需要多学科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联合攻关,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途径。现在还很难说将来是技术上先有突破,还是理论上先有突破。解决这些科技问题,决不能按上述一维单向模式,先搞基础理论研究,后搞技术开发。基础科学的进展离不开技术上的新突破,技术开发往往也需要基础理论的修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以,不应把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割裂开来,实行部门分工乃至分割。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创新
1、加大企业的投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有72%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而韩国同期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家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达到75%,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大量的产业技术和高新技术均由企业完成。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绝对额还偏少,相对量还偏低,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使政府投资与境内外社会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引进外资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渠道。
2、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的性质,有效的创新机制往往需要强烈的产权激励,敏锐的价值发现能力,灵活的决策机制,尊重个人的制度安排和既勇于冒险、又有利于分散风险组织和机制。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更加符合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即便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技术创新83%的成果仍来自于中小企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中,院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在市场作用下,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自由选择的结果。大学与企业“两张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两者之间缺乏一个“结合”的平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试图以“校办企业”,通过内部循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并不理想;试图依赖院校研发活动替代“企业研发中心”,来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产学研结合可以有多种形式。国家大型“专项”是聚集产学研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企业对学校的课题委托,也有很好的效果。而从硅谷和我国一些科技园区成功的事例表明,依托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的支撑与撮合,众多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院校、吸纳院校科技活动的扩散效应、吸引院校流出的人才,并发挥创新企业的集聚效应,开展技术转化活动,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创造条件。在“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中,这是一条强有力的“结合纽带”。
三、确立以市场为源头的研究开发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已超出一般意义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它强调技术要素与其他新要素的组合,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科研项目立项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科研院所应培养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市场观念,彻底转变旧的思维定式,转变研究开发模式。在科研立项时,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有关企业的结合,让产业界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服务于社会。对于这种联合开发的项目,政府应优先立项、优先审批,并给予资金方面的照顾。当然,在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上,要不断深化发展,要从企业出题研究所攻关的一次性合作,逐步发展到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单位以技术知识作为资本参与企业的活动。对非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在申报课题时需将科技创新信息与该创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有机联系起来,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对科研项目负责,而且有责任提供该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及产业化投资估算的详细开发信息,供专家在论证项目时参考。只有这样,成果的研制才能减少盲目性,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才能得以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才有了强大的依托。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活力的标志,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培育学术教养和规范。同时,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让人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状态,也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
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提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他说,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这说明,一个国家可以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可以不断进步,离不开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创新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以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应站在高素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前沿,成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的“黄埔军校”,是我国发展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创新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创新技术应用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和社会的主导力量便是科技创新和应用创新。一个国家要想使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应用这块基石,特别是我国目前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迈向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其中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都是技术水平应用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工业制造技术,究其原因便是缺乏技术创新意识,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成果不高。要想使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水平,将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和产品应用社会,这其中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技术人才是关键。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每个阶段的任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飞速发展的世界科技要求我们应当将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作为特殊使命对待,不断培养他们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兴邦的战略决策,用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否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志。
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的新型教育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我国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仍然缺乏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教育的旧模式。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树立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建立“工程教育观”,将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着眼点,重视学生的技术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从而挖掘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潜能,教育学生不断创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在学习和实践前人理论、技术基础上,不断探索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规律。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以“行知合一”指引的、以技术与工程的融通应用培养的课程体系 将过去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壁垒彻底打破,以工程技术应用为视野,打破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构建的单一课程体系观,重新审视和构建强调以技术融合应用的课程体系,构建“四个平台”:一是人文素质平台,即在保证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加强科学观的教育和培养,开展工程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技术应用于工程的观点。二是技术基础与技能平台,即以技术应用为视角,将专业学习中所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理论及技能通过一些小项目载体进行传授和学习,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基本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三是技术融合应用平台,即在前一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应用于不同专业领域的模块化课程结构,让学生在不同应用能力的课程组合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些大项目或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技术的应用能力。四是技术应用与创新平台,即将与专业学习中相交叉的、最新的前沿知识和项目开发结合,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意愿选择,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创造性。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环节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应摒弃“一颗粉笔”讲满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应该引入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用多元的元素,向学生展示技术及技术应用,增强学生对技术及技术应用的感官认识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及应用技术的兴奋点。技术是应用、是动手。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技术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基础、专业、应用等三个层面,在管理、师资培养、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校内、校外)、质量评价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与技术基础与技能、技术融合应用、技术应用与创新课程体系平台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长提供指导和扶植,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特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或岗位培训甚至科研领域等,全方位的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拥有的不同资源与环境,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同时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构建技术应用实践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而应当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在学校创建技术“孵化园”,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技术应用实践机会。将创业技术应用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特定课外学习和实践模式,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创新意识,锻炼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等。在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一些技术应用市场的同时,市场化运作及项目化作社会实践,让学生成为校内技术应用创新的实践载体,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智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5):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