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舆情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44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G206;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55-02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屡屡发生,网络舆情风起云涌,如果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国人消费信心,冲击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所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13年3月初,发生上海黄浦江上游大量死猪漂流事件,一度引发临河居民的高度紧张和上海市民对自来水安全的严重担忧,甚至暴露出死猪回收加工销售产业黑幕,引发舆情震荡,浙江嘉兴当地生猪收购价目前远低于全国水平。嘉兴市政府公开信息,通报生猪死亡数据,同时也试图为嘉兴生猪养殖业正名,死猪投江行为并非嘉兴一地,应扩大调查范围,政府严查打击死猪回收加工销售黑色产业是有效的,增强猪肉制品的消费信心。按照嘉兴当地畜牧部门的说法,生猪的死亡率在3%之内都是正常的,不是中毒死亡,只是现有死猪处理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死猪的处理需求,新的处理池已在建造,近期就能建好。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安抚居民表示水质已经没有问题,目前居民供水已恢复正常。目前来看,有关部门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对方法有了不小进步,下一步应该让舆情监测引导进入更加系统科学的轨道。

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数据世界,只有广泛占有数据和精准分析数据才能洞察人心、掌握行为规律,得到更多价值。网民每天产生无数上网行为,如浏览、评论、转发、聊天、网上购物、看视频听音乐、收藏、推荐等,借助收集分析网上行为的软件,网民的信息数据会分类显示在数据库里,如果有负面舆情出现,利用关键词抓取和监测技术就会根据级别做出预警,提示管理员及时有效回应处理,尽量不让负面舆情发酵。

“谷歌有一个名为‘谷歌流感趋势’的工具,它通过跟踪搜索词相关数据来判断全美地区的流感情况。如果有大量人搜索一些关键词,比如温度计、流感症状、胸闷等,系统就会进行跟踪分析,创建地区流感地图。其结果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大体一致。”[1]可见网络数据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舆情监测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保障数据的覆盖面和数量积累,然后是对数据精准的解析和利用。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保障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

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要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保障,还要及时升级信息传播技术。要有充足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持,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监测,掌握舆情动态和热点。同时邀请来自食品行业、食品监管、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助监测,并对监测引导过程进行评估,协助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协调政府工作。监测团队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事件和危机中揭示真相,充当意见领袖角色,与偏激舆情进行论战,与网民互动。技术层面要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加强与IT行业合作,采用或共同开发舆情监测软件。监管部门应该设置完备的监测站点,按不同层级可以分为:中央、省级、地市等三级,或按区域和省份划分,结合每个监管部门内部的监测站点,对热门话题和舆情密集的网站加强监测,增强对舆情的分析,重点掌握不良信息的来源和走向,澄清事实,必要时进行人工过滤,中止传播。

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常规和重点两个类别。对于热度一般、影响力不大的舆情,监测机构采用常规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和趋向,可联合网站管理方和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和疏解,防微杜渐,遇有重大舆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应对。

当产生危机事件和敏感话题时,需采用重点监测。盘点2012年涌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突发舆情,如甜点细菌超标、牛奶毒素、塑化剂超标、速生鸡等,这些舆情爆发性强,变化扩散快,急需充分掌握舆情信息,进行高强度分析,找准主攻方向和症结来应对。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迅捷性、交互性和非理性,其监测范围应包含: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发展情况、有关部门的反应及处理、媒体报道评论、网民热议等,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制度、政策形成的舆情,食品安全突发舆情和危机舆情,还需重点监测。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来源和媒体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类、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网络论坛等互动社区信息、网络社交类媒体信息、网络视频类媒体信息、网络访谈和网络调查类信息、维权网站类信息等。

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技术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

在舆情收集和筛选阶段,主要是采用搜索引擎、舆情监测软件自动抓取食品安全特定关键词获取相关网页信息,加上人工甄别,滤除不切题信息,将文章标题、摘要、来源IP、时间、点击数、评论互动数、图片数等信息提取出来,高效准确完成收集和筛选任务。搜索引擎主要采用百度、谷歌、搜搜、搜狗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如安全、残留、超标、污染、有毒、致癌、致死等常用敏感词,也包括一些突发热词,如三聚氰胺、塑化剂、速生鸡、细菌超标、毒奶粉、死猪等。监测软件主要是针对指定IP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的信息,计算话题热度。

在舆情跟踪和研判阶段,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可以初步判断舆情状态和走势,最后汇总形成舆情报表,便于审阅和自动化处理。对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当下热词,提高效率。舆情跟踪追溯,采用文本相似性监测,跟踪信息传播源头和传播路径,从正面、反面和中立几种立场来统计舆情分布及变化。网监员可以作为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的执行人和校对者,也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和活跃用户在网络中浏览信息和亲身互动,这种直面舆情的方式监测范围虽较小,却丰富真切。另外,要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库,汇总以往食品安全舆情案例或模型,根据内容分门别类,将新近收集的信息采用分词技术进行计算,对照数据库数据标准进行比对,初步确定预警等级。

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技术

所谓舆情预警包含危机报警和应急预案两部分,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通过舆情监测系统计算分析,结合食品安全网络数据库案例和模型,判定舆情预警级别,适时通报并提供预案,早应对早化解,避免仓促慌乱和失当。我们以方正智思舆情系统为例,以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为核心,提供舆情收集、分析和服务等手段,实现智能网页获取、智能检索、自动摘要、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自动分类和统计报表等功能。[3]我们建议舆情监测系统要总结以往舆情应对案例,通过自动发现和追踪热点,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预警,根据级别设定监控范围和监控周期。

根据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设置阶梯预案,分级应对。可按颜色分为四级:蓝色警报(一般)、黄色警报(较大)、橙色警报(重大)、红色警报(特大),从蓝色警报起开始密切关注,实时跟踪监测,通过网监员和意见领袖主动引导;遇到黄色预警时,及时上报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准确信息占据舆论主动;遇到橙色预警时,须上报更高级别管理部门,以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和采取必要法律手段进行化解;遇到红色预警时,动员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广泛参与引导,化解危机。

五、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隐患,如网络信息海量复杂、食品安全焦点繁多,对监测队伍来说确定重点并不容易;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信息很容易失真、扭曲和变异;在实际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中,有的企业和政府故意掩盖真相,权威失语,谣言丛生,影响恶劣。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要与IT行业密切接触和交流,组建专业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多方位收集舆情、分类、建立舆情信息库,总结舆情各类模式和演变规律,并不断更新。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监管部门能及时从海量信息中识别目标信息,对舆情多发的重点网站实时监测,随时掌握舆情状况和可能趋向,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引导,增强舆情预警意识。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从海量网络信息中甄别出可能的敏感话题,在大范围爆发之前赢得主动和时间。传统舆情监测依靠人工浏览网页和经验判断,监测范围小,效率低下,标准不统一,缺乏常态机制,容易遗漏重要舆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尽早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和制度,把舆情监测日常化,制度化。

在舆情警报发出后,系统要密切监测事态发展和舆情走向,在应对过程中,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实情,让危机事件透明化,破解谣言,安抚社会情绪。及时传递信息和交流互动,不仅是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和协调,而且管理机构与网民的互动至关重要,让信息沟通替代信息封堵从而引导舆情。对不良信息进行源头控制,对误解和谣传及时回应,提高信息交流能力,以政府为主导保持传播力度,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2)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全国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所有涉安企事业单位,要树立安全生产“大舆情”观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及其应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对待舆情、真诚应对舆情。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应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渠道,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密切联系群众,不但要转变观念,还应注重运用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方式方法。根据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以往经验,借鉴国务院新闻办等机构部门应对方法,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四讲”策略。

第一,争取“尽早讲”。在安全生产舆情事件被曝光后的4小时内,舆情态势轮廓初现,整体可控性较好,是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适宜第一时间表态,主动争取话语权,抢占舆论信息发酵制高点。

第二,必须“准确讲”。信息力求全面准确,真实可信,争取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第三,坚持“反复讲”。秉承积极主动、诚恳谦恭的处置态度,坚持在舆论发展与应对引导工作交织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瞄准合适时机,主动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多样平台,消除误解、舒缓情绪、答疑解惑,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做到“持续讲”。及时持续披露安全生产事件或者事故进展情况和舆论关切,给人们以希望,直至公布调查结果,舆论平息。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3)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题浮现出来,或是对安全事件的错误理解,还有一些农业产品的危机事件,造成一些消费上的恐慌,因此需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概述

一般关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理解为:网络是舆情的载体,事件是网络舆情的核心,网络舆情表达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广大网民把自己对所关心的和有关利益的事情所带有的态度、情绪及意见、观点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然后可以进行互动,还包括集合到一起的后期影响力。根据有关农产品的法律规定中的农产品定义,将关于农产品的网络舆情概括为: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相关的事件是中心,在互联网的表现和传递功能上,网民对从农业中得到的动植物和其他产品有没有达到保证人体健康与不造成损害的要求所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而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传递和互动,还包括集合在一起的后期影响力。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是指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工作,对网络舆情导向、特征以及形式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进而可以监测出及时、可信的舆情信息,帮助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行决策服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监测舆情、收获数据,更要对网络中网民发表的意见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再分析意见情况,以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提出科学的建议。

2网络舆情监测流程

2.1获取舆情。舆情信息的获取是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条件。信息的准确性影响着监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获取舆情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工搜索。把各种网络资源(包括政府机构和权威媒体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论坛、影响较高的博客、影响广泛的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紧密关注那些有嫌疑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点的农产品相关问题,尤其是负面新闻,制定一个关于热门站点的登记笔记,监测浏览网站中新闻、论坛热帖、博客高热话题、微博热点的排行情况。2)专用软件搜索。在网络中设置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搜索的软件,按照一定的关键词,在网络中对信息实行自动化搜集,再把搜集的结果集中起来。专用软件搜索节省了人工工作,提升了搜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2.2分析舆情。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统计,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判别分类。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关于性质的判别一定要全面准确,在舆情信息的本质与价值方面对舆情认定和判断,并在舆情传播范围、情况和受众观点趋势等方面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将舆情信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相结合,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认清舆情的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这样对舆情后期的应对工作能够制定科学准确的策略。2.3报告舆情。为了保证舆情信息在时间上的效率,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利用,需要把舆情信息分门别类,根据舆情涉及事件轻重设立不同程度的报告(如专题报告、快报、日报、月报等),重要事件舆情上报到农产品监管部门,尤其是质量安全部门。一般情况下,日报形式的舆情报告汇总上报最为经常使用,当遇到重大紧急舆情就要使用快报的形式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工作中,还要把舆情信息进行一个整体上的分析汇总,编撰成月报的形式上报。对民众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在上报和监测跟踪的基础上做好专题性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对专题案例进行综合整理,推广、学习技术经验。2.4上报后的响应工作。农产品舆情信息报告上报后,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最快地做出响应,并在与网民的沟通机制上要不断完善。首先,判定舆情信息的真假,对那些不真实的地方,快速组织专业团队和机构解读,一定要非常权威的判定信息,快速把网民的疑惑化解掉。其次,对严重的问题要实施调查核实工作,立即命令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去调查事件,查明真相后要及时在有关网站、论坛等处公布,满足网络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安抚好网络民众的情绪。第三,对于舆情发生后的后期事务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安排专业人员跟踪后续事情的发展方向,如民众有不满要做好安抚应急的措施,将调查结果公布到主流媒体上,防止事态恶化发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工作的建议

3.1提升相关的认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了解这项工作不是由单独部门负责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对监测后的情况要及时整理成数据报告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而可以对出现的网络事件进行处理,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倡正面能量,防止不真实的舆情严重化,形成农产品安全事件。3.2保证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想要得到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在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上要更加的系统和专业,以保证工作进行更顺利和品质更高。3.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要重视监测队伍的建设工作,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处置舆情措施等,提高监测人员的网络信息研究能力、判断能力、舆情传播规律掌控能力、网络舆情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快速培养一些有着正确方向、熟悉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和技巧的评论员。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非常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成为各个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对网络舆情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及时做出判定,处理好舆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可以使事态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进一步恶化。

作者:杨旭 单位: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4)

2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在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洛仑兹的“蝴蝶效应”逐渐显现,互联网上一位普通的网民的发帖、新闻媒体的简短报道都可能吸引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公众跟帖、转载或评论,使消息本身发生质的变化,改变事件的既定走向,正如同“巴西的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会扩展成北美洲的暴风雪”。涉警网络舆情亦是如此。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亦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中坚力量,公安部门任务特殊,职责重大。一方面要开展日常的执法执勤活动,如出入境旅客检查、治安管理、缉毒、缉私、刑事案件侦查等;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执行一些对抗性、矛盾性较为突出的任务,如行政执法、处突维稳等。所以,公安部门自然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正面的、真实的报道有利于宣传公安部门的工作、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但是,负面的、失实的报道在网络上传播后,经过不法分子的鼓动、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歪曲,将会对公安工作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公安部门形象仅是其中一方面,最严重的是引发,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如201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发生的由缉私执法引起的,上千群众聚集,造成多名缉私民警受伤、多台警车受损。[5]公安部门的部分执法执勤活动,如采取强制措施、处置突发事件等,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冲突性,群众理解不够深入,相关消息经常被人为加工、夸大后上传到网络上,以博取同情和关注。经过传播、煽动后,引发边境群众群体上访、阻塞交通、围堵、聚集闹事等,从而影响警群关系,阻碍公安工作的开展。从上可以看出,公安机关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6]

3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分析

3.1涉警舆情信息的来源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除计算机外,手机已经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大来源,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0%使用手机上网[7]。在此影响下,社交网络工具发展迅猛,网络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媒体地位虽然下降,但是由其引发的网络舆情却屡见不鲜。这些网络工具具有信息多样、传递便捷、方式互动、成本低廉等特点,成为了信息传递和民意表达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新闻媒体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草根新闻”大行其道,并有占据主流新闻之势,信息传播的过程已经演变成由网民推动的大对话,有关公安部门的信息一旦在网上,就会迅速传播。涉警舆情信息也正源于此。

3.2监测的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手段是保障。面对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单纯依靠人力是无法甄别的,只有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才能控制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程序成为首选。涉警网络舆情监测程序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能够实现对境内外网络数据的智能采集、实时全面监测;二是能够对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主体分析、主题跟踪、热点分析和相关信息推介;三是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事件进行预测,并给出处置建议;四是根据公安各部门的管辖范围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五是能够根据舆情事件的处置情况对信息进行补充收集和二次分析判断。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种类多样,如谷尼、乐思、红麦、汇金等,其功能主要有数据采集、微博信息监测、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内容抽取识别、短信邮件舆情预警、热点话题和敏感话题识别、舆情主题跟踪等,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3.3监测的组织管理流程网络舆情监测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3.3.1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舆情收集是网络舆情监测的第一步,没有收集,监测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收集首先要确定主题内容和舆情源,主要根据不同时期公安工作的形势、用户意图和网络舆情热点来确定,并拟定收集计划,由专人负责实施,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实现舆情的早发现、早关注、早控制。

3.3.2网络舆情分析分析是舆情监测的重要一环,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的效果。分析可以采取程序自动分析和人力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程序自动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人力进行再次确认。分析的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网民的态度、造成的影响、发展的趋势、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五个方面。分析的方法可以采取时间序列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等。

3.3.3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时效性强,有效的预警是网络舆情处置的前提,必须要做到及时、迅速。网络舆情预警首先需要判定舆情的级别。借鉴普通网络舆情预警的经验,涉警网络舆情的预警级别可分为四级:轻度舆情(Ⅰ级)、中度舆情(Ⅱ级)、重度舆情(Ⅲ级)、特重度舆情(Ⅳ级),分别对应的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3.3.4启动网络舆情处置预案针对不同网络舆情类型可能造成的影响,公安部门应当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力求详尽、具体,当网络舆情到达某个级别之后,及时启动,组织相应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实施处置。

3.3.5网络舆情处置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置要遵循“顾全大局、遵循原则、积极应对、开放开明”的原则。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网络舆情的演进规律,采取科学的手段加以应对。面对质疑,要主动澄清,不隐瞒、不规避,争取群众的支持,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和不实信息的市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3.3.6网络舆情信息的补充收集与二次分析网络舆情事件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同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可能做到绝对完整、绝对准确。所以,对于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应对,进行信息的补充收集和二次分析。

4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公安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在构建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4.1转变传统思想Web2.0时代条件下,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政府机构的公众舆论主导权弱化,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往往是普通民众,以往居高临下式的宣传、指挥只能对某一特定事件产生效果,但对整个社会舆论而言,其效果却是杯水车薪。网络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大变革,信息一旦发出,网民群体通过跟帖、评论、转发、好友分享等方式将信息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小事”经过网络传播变成“大事”,刻意的宣传、人为的加工可以将其变成“卖点”、“热点”、“焦点”甚至是“炸点”,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得不让公共管理部门心惊胆寒。所以,公安部门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想,关注公众意见,重视舆论的作用。出现相关的网络舆情后,及时澄清事实,杜绝隐瞒情况、推诿责任现象的发生,避免普通舆情事件的“雪球”越滚越大,使其始终保持在可控状态。

4.2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一方面需要投入充足的物力和财力,保证网络舆情监测程序的设计研发、安装使用和维修升级;另一方面则需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才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成效。网络舆情监测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要求操作人员熟悉程序使用、具备舆情敏感性和舆情处置经验,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操作。所以,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定期培训制度,鼓励网络舆情监测人员参与培训,考取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如网络舆情分析师资格等,提高舆情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4.3建立相应的工作激励机制组织管理主要是针对网络舆情监测人员而言的,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从管理层面来说,提高网络舆情监测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客观上需要组织的扶持,建立配套机制,提供硬件设施;主观上,更需要监测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鼓励监测人员自我提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等形式,检验其工作的成效,并对先进个人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5)

一、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指社会民众受到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突发性事件的刺激,在网络上突然爆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信息,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最终导致在现实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安全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前提。由于网络舆情是现实问题在网络空间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理的组织和技术路径[4]。本文研究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包括以网上舆情为源信息引发的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和由现实社会突发事件引起的网上大规模舆论的事件,突出事件的突发性、影响力、大规模等特点。

根据罗伯特·希斯的论断,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办法[5]。归纳和总结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源信息的特征,有利于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源信息,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治理,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编写了2011年第一到第四季度互联网舆情报告,每期报告列出了热点事件排行榜,共计99件。本文基于排行数据对100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事件源信息发展规律,探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的特点。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是指事件中引发关注、激发舆情并使其发展,促使事件成为舆情热点事件的源头信息,可以是网上的新闻报道、微博信息等,也可以是现实社会中的日常事件。本文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的主体、内容、结构、地点、时间等对应的纬度,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叶平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特征:一个实证研究 表1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分类表

事件类型具体事件司法公正药家鑫事件、李庄漏罪案。娱体明星谢霆锋张柏芝离婚、李娜法网决赛、高晓松酒驾。环境保护南京梧桐树、大连PX项目、渤海漏油事故、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食品安全瘦肉精、塑化剂、双汇万人大会、地沟油事件、蒙牛致癌门。国际事务利比亚、埃及骚乱、突尼斯、逝世、乔布斯去世、中东变局。公民维权夏俊峰事件、钱云会事件、卖身救父、徐武事件、菜农自杀、郑州老太自焚抗诉。公共安全日本地震、抢盐事件、江西抚州爆炸案、7·23动车事件、上海地铁追尾、奥的斯电梯事故、邵阳沉船、云南铬事件、校车事故、互联网最大规模用户资料泄露、动车事故调查结果、武汉12·1爆炸案、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官员风纪案、郭美美事件、微博开房局长、会理悬浮照、中石化百万酒单、郭美美事件、赖昌星回国、李双江儿子打人、尤美美事件、袁善腊事件、门、我爸是市长、卢美美事件、云南官员艳照门、官员11刀自杀、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北大教授情人、济南狱警打人、北大校长批判美国教育、李阳家暴事件、陕西略阳干部涉嫌嫖宿案、宜黄免职官员复出、最牛工商局。

公共管理家乐福系列事件、京十五条、微博打拐、天价过路费、天价幼儿园、泰安袭警案、北京摇号购车、个税起征点、故宫失窃、南方洪涝、清华真维斯楼、陈光标慈善注水、富士康爆炸、统计局住房支出111元、南科大退学事件、本科生高考阅卷、河南案、故宫门、房产加名税及月饼税、温州老板外逃、李昌奎案、南京最牛蜗居、三公经费公开、中华脊梁造假、上海医跑跑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微博实名制、广电限娱令、电信联通垄断、西安绿领巾事件、乌坎事件、淘宝商城事件、佛山活婴当死婴、“潘币”事件、联防队员案、楼市变化、刑诉法修改。(一)类目建构

本文对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团队编写的2011第一到第四季度的舆情报告所列出的99件舆情热点事件按照事件主题类型进行了分类[6-9](表1)。议题类型主要指该类事件指向同一类议题,该类事件舆情中还有可能包含其他的议题,本文的议题分类参考了王雅蕾等人在舆情热点事件的热源研究中的分类标准[10]。

(二)数据分析

编码完成后,对编码进行检验,检验后的KA值为92.6%,编码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进行,主要方法为频数分析、描述统计等,并根据研究的目的,通过内容分析对研究样本和研究类目进行人工统计,进行关联分析得出结论。

三、研究发现

(一)从事件类型的角度

为了探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主题的分布规律,本文把事件按照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官员风纪、公民维权、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司法公正、娱体明星、国际事务等九大类进行了分类,受本科生高考改卷、房产加名税及月饼税、中华脊梁造假案等事件的影响,公共管理事件排第一位,占38%;受案、袁善腊案等事件的影响,官员风纪事件排第二位,占23%;受7·23动车事故、校车事故等事件的影响,公共安全事件排第三位,占13%。三大类事件占据了整年舆情的74%,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大幅上升,分别达到5%、4%(图1)。

(二)从事件持续时间的角度

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角度来看,整体持续时间比较平均,25%的事件会持续0-20天,24%的事件会持续81-100天(图2)。

通过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和发生时间进行关联分析(图3),可以发现,官员风纪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只持续0-20天,主要是因为官员风纪事件主体比较单一,度高,依法依规处理比较快,也反映了国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态度。公共管理事件在网络上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以上,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公共管理已经成为问题和矛盾最为集中,社会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公共管理事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利益相关度高,处理起来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督政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预防和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职责,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三)从发生区域的角度

从事件发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事件主要集中发生在北京、广东、浙江、河南等人口大省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北京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达到了28%(图4),由于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的中心,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使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较集中。

从事件发生地点和事件的关联分析来看,北京的公共管理和官员风纪事件发生较多,分别达到15%、9%(图5),主要是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官员比较集中,关注度较高。河南在食品安全事件方面发生率较高,达到2%,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拥有众多的食品企业,食品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进一步拓展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防群控的平台,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问题。

(四)从发生时间的角度

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图6),可以发现,春节前后是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低谷期,这一阶段与春节的团圆祥和气氛有关联效应,秋、冬季是事件的高发期,这一时期与社会整体运行的规律性节律有关联效应。

通过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进行关联分析(图7),可以发现,夏秋季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段,也是公共管理事件、官员风纪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这也与社会现实运行的规律性节律有关。

四、结论与探讨

信息和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如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兴起,使人们的生产、经营、生活、学习、交流等各个方面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具有放大镜特征,许多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影响事件,具有网友最先揭露,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最后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除了以上的一些特征外,还具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受到了“导火索”事件的刺激,常常出现人群聚集、民众情绪波动大,行为冲突厉害、情况多变、事件在极短的时间爆发等特征[11]。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还比较薄弱,应急反应慢,政府需要从传统的“灭火式”处置网络舆情,转变为坦荡透明地面对舆论,将负面舆情转化为展示正面形象和树立政府公信力的机会,事件信息源辨识不力,联合协调处置机制缺失。互联网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情的直接渠道,也是新形势下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网络舆情一旦被错误地控制和引导,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需要政府树立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正确理念,通过采样、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收集和分析舆情。主动作为,加强有效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加大先进科学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构建规范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80期网络发展信息与动态[R].北京:北京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

[2] 喻国明.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的现状及特征——基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蓝皮书的分析性结论[J].新闻与写作,2012(5):6365.

[3] 林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11):5254,51.

[5] 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7):1419.

[6] 沈阳.2011年第一季度互联网舆情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

[7] 沈阳.2011年第二季度网路舆情和微博问政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

[8] 沈阳.2011年第三季度网络舆情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6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年底的85.8%提升至88.9%。”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参政议政已经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首要渠道,网络舆情应对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权力行使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以新媒体为主的各种媒介和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由于当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导控机制不健全,处理方法不当,涉警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6・28贵州瓮安事件”、“昆明火车站案”、“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已经给当地公安机关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涉警舆情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地方公安机关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主要有指挥中心和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指挥中心通过直属部门、职能部门等收集、整理和通报舆情信息,对重大舆情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向舆情危机应对小组领导和上级机关报告。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网络上有害、不实、负面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或删除,同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分子并调查取证。除此之外,在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下,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工作从指挥中心、网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具体职责是通过专职人员搜集网络舆情信息,跟踪、分析和汇总已经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相关网络舆情发展动向。

(2)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从源头上划分,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搜集渠道可分为两种:媒体和论坛。媒体渠道主要是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载体以及大型门户网站上筛选和甄别涉警网络信息,如网易、新浪、腾讯等平台的信息;论坛渠道主要是从互动性网络交流平台获取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例如网页论坛、QQ、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地方公安机关的网络信息搜集同样兼顾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两种渠道,强调基层公安机关和不同职能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汇总。除此之外,公安机关也关注境外媒体和网络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信息的搜集与汇总,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提前做出应对预案。

(3)舆情信息的处置手段与措施。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依靠网络舆情封堵和网络舆情宣传两种手段。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负责开展网络安全防范、打击网络犯罪等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负面或有害信息进行删除,对再次出现的恶性、谣言性质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指挥中心协调指导宣传处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手段,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权威信息,积极与网民交流互动,防止或消除网络谣言对公安机关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各地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基本上都建立的对外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

在处置措施方面,公安机关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网络上已经出现的网络舆情,属地公安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民警进行事件的调查、证据的收集以及责任的认定,如果事件已经危及社会秩序,要以处置事件为先,进而根据处置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进行通报,与民众进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第二,及时报送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除了网安部门及指挥中心的网络搜集途径外,还通过各职能部门对所遇到的涉警舆情信息的上报反馈,最终由涉警舆情处置小组汇总、分析并作出决策,部署应对策略。涉及多部门之间的联动,由上级公安机关统筹协调。第三,通过官方平台信息。对取得的调查结果,由宣传部门通过官方新闻通稿或召开新闻会的形式对外公开。新闻通稿可以是传统媒介,也可以是新媒体;不同部门的对外发言要统一信息口径。

(4)舆情引导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处置经验的积累与不断摸索,各地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制定了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网络舆情应对平台越来越多、应对措施越来越合理、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完善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安机关通过官方平台的权威信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公安机关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公众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处置中的强制性封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这也导致某些网上有害信息或不实言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删越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断降低。

2 当前网络涉警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各地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网络新媒体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当前,全国大部分公安机关都开设有微博和微信平台,但其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微博、微信建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公安机关依然靠旧观念、旧思路来处置舆情危机,面对新闻媒体或网络公众的质询,也多采用沉默或被动应付的态度来应对,最终导致舆情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舆情应对手段重管控、轻引导。一味强调通过的技术手段对负面网络信息进行强制性删除,不但难以在情感上获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对公众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侵犯,最终造成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影响公安机关的威信。对舆论引导作用的低估是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研判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舆情信息研判较为滞后。对于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大多无专人负责、流于形式,致使上级公安机关无法对敏感事件及时分析判断,导致危机发生。对于上级公安机关而言,涉警信息批转给下级后,由于工作环节多,加之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处置工作细则,造成信息处置无章法且不及时,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也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涉警舆情危机的苗头没有做到及时预警,导致涉警舆情危机形成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丧失了涉警舆情处置的主动权。近几年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往往因为危机在形成时缺少有效的收集、分析、研判,不能及时的对事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在涉警负面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相关公安机关才出面澄清,造成无法大量挽回的损失。

(3)缺乏专业的舆情引导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落后。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需要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处置小组,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相应的层级并未有专门的机构设置,在人员配备上也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和民警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缺乏,面对媒体时往往过分紧张,反应迟钝,被动应付;或是与媒体交往时姿态和策略把握不准,过分热情或过于冷漠,导致双方地位陷入“不平等”的误区;二是欠缺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训,纪律意识不强,公关细则不清楚,在新闻口径未统一的前提下擅自接受媒体采访,造成工作局面的被动;三是通讯(网评)员队伍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针对网络涉警危机信息做出专业回应,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欠缺。

3 完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策略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7)

1信息安全监控处置现状

目前,网络上不良信息以及舆情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且数据量大。群众上网的频率和规模,以及网络平台上网络信息的飞速增加,可能会使得舆论传播变得大众化、无序化和分散化。面对网络上大量的舆情信息及不良信息,需要用技术上的网络分析和监控,代替大量繁琐的人工操作,协助相应部门机构及时发现网络上不良信息、敏感链接,了解网络舆情动态等问题,并需要对不良信息链接的封堵整改,对负面的舆情信息进行记录追踪预警,做到能够及时纠正网络上不良信息带来的危害影响,有效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可靠。目前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和处置主要分为舆情处理以及不良信息处理两个板块,对应的也是两个分开的系统:舆情监测系统、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平台,这两个系统都是运用了爬虫技术,但面向的处理方向不同,关键词的设置不一致,着重的应用范围也不一样。舆情偏向微博、论坛、报道三个数据板块,而不良信息处理侧重于网页内容的爬取。除此之外,对应公司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还应该对微信认证公众号以及公司指定APP上发送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内容进行采集检测。目前来看各系统以及工作模块通过内容的划分下,从系统平台的不互通到检测数据平台侧重不同,各个能力的运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研究,试着将能力运用最大化。

2现有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当前现有的系统能力包含: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舆情监测系统、鹰眼系统、一些监测指定APP和公众号的小程序。

2.1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

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是集不良信息处置、域名备案处置、域名备案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对违规网页或涵盖不良信息网页进行处置的综合运行平台。平台根据预设的关键词库,通过网络爬虫的方法对运营商接入网站进行深层次的网络数据爬取,筛选出不违规网站:包含不良信息、未备案等。再根据人工的进一步复核确认,最后通知用户整改或者进行封堵,实现对于网络活跃网站数据的监控和对不良信息网站的严查严控。平台首页如图1所示。首页显示菜单栏、信息公告栏、常用资料下载、法律法规资料下载。可以通过爬虫任务管理,实现任务的添加、修改、删除、追溯等来实现对爬虫的更改,包括对关键词的扩充或精确、对新网站的爬取深度等。从而进一步人工审核之后,下发相应工单进行处理,完成对相关不良信息的处置。还可进一步跟踪追溯,用以提高一些工作的效率。

2.2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监测系统主要是为了减少和避免特定主体负面新闻报道、群体性投诉事件等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此类情况及时发现和上报、有效监控和响应的系统,针对突发舆情信息和应急或专项舆情信息,采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上报;对舆情事态发展进行跟踪、上报。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上出现的主要针对特定主体的各类业务产品及服务或企业形象的报道、评论和投诉。经过系统程序的筛查后,进行人工复核,最终汇总上报。舆情监测工作一般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报道类、微博类、论坛类、微信类。目前对于舆情监测日常工作主要使用了两个系统,分别是舆情监测系统和鹰眼系统。舆情监测系统对舆情处理:分为微博、论坛、报道三大块;该栏目也是将系统爬虫根据设定好的关键词所抓取来的数据根据三大板块分类后陈列出来。系统模块如图2所示。图2舆情监测系统板块示意图其中,舆情情况:是将舆情处理栏目内所展示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存档保存,进行内检索的栏目;舆情统计:是将系统内已处理过并存档后,进行统计及按要求生成报表的栏目;系统设置:是系统管理员进行账号和密码,以及后端修改操作的栏目。此外还需要通过人工在百度、搜狗、360等较大的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进行有关数据的筛选。

2.3APP公众号监测平台

作为对接入网站,公众号,APP等的检测系统,有内容采集、内容分析、统一管理系统平台。内容采集主要采集网站、APP、公众号推送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信息。内容分析系统通过关键词匹配、自然文本语言处理、智能图像识别、图像内容分析匹配、视频识别分析匹配等技术,高效识别色情、、广告、涉政、等多类垃圾有害文字,精准过滤推广、涉黄、涉赌、、涉政等违规图片或视频。监测系统平台还可将监测内容分为文本区、图片区等,对数据进行分区处理,以此能够更高效且清晰的对监测内容进行查看和管理。系统对APP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若发现有包含违规信息的APP,系统后台预警并对违规违法内容取证存留,通过人工审核之后,发送相关违规信息给APP拥有单位。并通过搭建成熟内容安全检测系统平台,接入APP、公众号、网站至检测系统,实现针对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违法违规安全检测,精准过滤涉黄、涉赌、推广、、涉政和其他个性化定义的违规图片的检测。实现高自动化的检测,将数据整合输出报告,规避内容风险,及时遏制内容违法违规风险,提高APP审核效率。对于网页页面,包括文本、图片采集由网页扫描任务调度、网页内容抓取等功能;对于公众号通过Web自动化工具操作Chrome浏览器自动采集获取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对于指定APP类,则是通过安卓模拟器运行APP软件自动采集获取APP内容。

3系统能力提升设想

根据以上的分析说明,可以看出不同的系统能力各有侧重的方向,能力优势也各有不同,对于已掌握的系统和能力,通过合理的分析与构想,将每个系统的能力运用范围扩展,融合各个系统优势,能力互补完善,以下是对于各系统能力可以扩展或吸收部分的分析构想。

3.1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

对于网络不良信息方面系统网络爬虫的爬取,目主要是对网站数据的爬取,而当前用户非常活跃的各类社交软件、论坛报道等渠道,没有很全面的涉及。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从目前关键词对不良信息的覆盖以及对网站的爬取范围来看,则具有成熟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将这种成熟的能力,通过扩展关键词库,或监测更多非运营商自主拨测接入的网站,但和运营商有着很大关联的其他网站等方法,来提升其他方面对于网站数据的监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系统拥有的能力扩展,使对于不良信息的处理,不局限于网站数据,能够对活跃在网络的各种应用都能进行检测监控。

3.2舆情监测系统

通过对比分析各系统,可以看出对于网络舆情方面数据,主要依赖的两个系统,舆情数据目前最有效可靠的是舆情监测系统中对与微博板块数据的监测,对论坛博客讨论数据通过鹰眼系统生成导出。而对于各网站舆情的监控,当前更依赖于人工检索、筛选及分类。通过鹰眼系统所得数据加人工检索所得数据,导入舆情监测系统后,使数据源较为完整。即对于网站内容的检索,缺乏一个完善成熟的爬取能力。一方面可以将舆情系统对于微博舆情数据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监测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中公司官方账号发出的文章数据,避免存在有害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系统拥有的能力扩展,完善对于舆情处理的数据源,减轻人工工作负担,更精确全面。

3.3APP公众号监测平台

此类系统软件对于更侧重于对指定接入APP以及微信公众号内容数据的监测,并没有前文所提及的两个系统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大量的数据接入爬取和比对分析,存在运算能力上的不足。但此类涉及APP内容的爬取比对,以及其中对于图片视频的分析能力,可以扩展对不良信息和舆情监控的数据范围,分析扩大分析的数据范围,对于指定账号数据,APP的监控,可以做到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的覆盖。能够很好将监测对象涉及的数据尽可能全面的覆盖分析。

4统一监测系统架构

为了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舆情信息进行高效的抓取和识别,建立全面完善的不良信息监控系统,综合考虑现有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舆情监测等系统的架构流程能力,系统内的抓取识别检测的技术指标、系统性能、使用范围等,进行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在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中,网络上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是重点核心,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架构的总体设计包括从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博客以及指定APP等数据源筛选获取数据,对不良信息和网络舆情两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根据已有的系统技术,对上述多个系统能力进行参考整合利用,设计系统架构。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分析及结果模块。

4.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主要是根据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中对于网页内容的爬取、舆情监测系统对与微博、搜索引擎、论坛等文本数据内容的获取。网页数据爬虫是系统中适应部门要求特定且高效的爬虫工具,也存在很多发展进步的方向可以探讨。现有的系统主要采取关键词库对比对的方式来定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除了现有的处理外,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目前现有的爬虫能力,不局限运营商现自主拨号接入网站,爬取分析更多的相关网站,设置不同的关键词集,根据不同的数据需求进行不同的采集分析,例爬取相关报道网站对舆情方向的监测。同时利用对指定APP、小程序的爬取和对于图片,视频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结合到对网页内容的分析,使得能够尽可能全面且精确得获取数据。

4.2数据预处理

数据是后续处理分析的重要基石,大量爬取的原始数据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才能进一步分析。对于数据的清洗、转换、特征提取等都是预处理步骤。数据清洗是对与网页上大量重复或缺失的数据进行去重处理,数据转换是对爬取出的网页数据进行类型的转换处理。针对舆情处理有时不仅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关键词的匹配定位,还需要对广泛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筛选判断,去除一些重复性数据,并进行数据转换,特征提取。包括对有害信息的处理,也可以进一步对爬取的数据通过分析对比,而不仅限与有害网页的关键词匹配等。数据预处理还包含对于图片及视频方向的数据分析,会先进行一些视频抽帧以及图片关键信息的提取,以此来降低分析比对的运算量。

4.3分析和结果模块

对于初始比对匹配的数据,还需要进行分析查验,而这一方面现主要通过人工进行审核判断,最终列出处置清单生成报表。出于严谨性考虑,不能完全将机械运算分析代替人脑判断,但可以通过算法算例,进一步分析筛选,减轻人工工作量。并将最终结果生成固定格式的表格,方便后续的处置以及溯源等,形成不良信息的处置闭环。

4.4系统能力扩展

除了将现有能力最大化利用之外,本文还对数据处理模块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设想。对数据的分析抓取可以不仅停留在关键词的匹配比对上,针对舆情语义分析以及话题趋势的预测分析,可以使得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呈现一个较为准确的分析。通过分词模块对文本数据内容进行分词,通过分类或者聚类分析,对爬取出的舆情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对舆情进行文本的情感分析和话题归类,还可进一步对相关话题进行热度统计分析,并提取出关键词句,更利于人工核验时能者迅速掌握舆情内容,也可针对每一个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将关键词库模块化,就可以实现对舆情监测分析的产品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技术上能够分析进步的方面,如爬虫爬取模式、匹配精确度、图片深度分析、情感导向分析等方面,这里就不展开设想。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再逐步完善提升能力。

5结束语

本文结合了相关背景要求,结合需求分析,通过分析现有对网络信息各监测的系统平台能力优势及侧重方面,将这些系统平台的能力相互融合扩展,业务范围扩大,形成一个功能全面,数据完善,且又具有针对性的一个综合处理系统平台。再逐步完善能力,对于现在网络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做到主动适应。

参考文献:

[1]郑燕.基于增量学习的自适应话题追踪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胡传志,程显毅,曹小峰.网络敏感信息自适应多重过滤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5,42(1):272-275.

[3]李可可.基于SVM的微博情感倾向性分析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4.

[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人工智能安全白皮书(2018)[R].2018.

[5]宋蕾,马春光,段广晗.机器学习安全及隐私保护研究进展[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8(8).

[6]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电信网络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2018)[R].2018.

[7]CNNIC.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2004/t20200427_70973.htm.

[8]丁杰,徐俊刚.IPSMS:一个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4):188-190.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8)

二、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认知与态度

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认知、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的态度等问题是本文开展研究的基础。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真实性,有4764%的受访者选择“有所相信”,1723%的受访者选择“比较相信”,而选择“比较怀疑”和“十分怀疑”的受访者分别为2770%和642%,只有101%的受访者选择“从不怀疑”,可见,大多数人比较相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对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能够反映现阶段食品安全的真实状况”这一说法,有5371%的受访者选择“认同”与“非常认同”,说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的态度,当出现食品安全负面报道时,有4493%的受访者表示能够理性分析,不仅积极关注,还会与周围人讨论;当自己的观点与网络中大多数网民的观点不一致时,有449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有309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网民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的问题上持有较为理性的态度,能够通过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通过问卷调查探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网民的行为特征。

三、网民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将网民的参与行为(如果第i个网民选择发帖、回帖、转贴等方式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Yi=1;否则Yi=0)定义为因变量。在自变量中,主要考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认知态度(对负面报道的态度、其他人参与言论的影响)、对政府反应的满意状况评价(对政府回应批评言论、公布工作内容、快速调查网民质疑等行为的评价)以及个体的统计特征(学历、收入、职业)。式(1)中,Yi为因变量参与行为,p为因变量为1的概率,B0为常数项,Bij为回归系数,Xij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εi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利用SPSS19对问卷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其中,在各自变量中,以第一个选项为参照项,所得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列出的综合性检验的各项数值来看,模型整体检验结果比较显著,且自变量的符号也与预期基本相符。在显著化水平较高(5%)的自变量中,网民对负面报道的态度(NEA)、对“政府快速调查网民质疑的行为”的评价(INP)、对“政府及时回应行为”的评价(TRE)、对“政府及时处罚责任人的行为”的评价(TPU)、其他网民言论的影响(INF)、对“政府公布工作内容的行为”的评价(AWB)、对“政府利用意见领袖进行引导”行为的评价(OLG)等因素对其参与行为都有所影响。而学历(EDU)、个人年收入(YIN)、职业(VOC)等其他自变量与网民的参与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含义

基于上述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所得出的初步分析结果是:第一,网民对食品安全事件负面报道的关注度对其舆情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各评价选项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两个选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前者在小于5%的水平上、后者在小于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以“对食品安全事件负面报道极少关注”为参照项的情况下,对负面报道的关注度是影响他们参与行为的正面因素。这是因为,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后,网民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急于获取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而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报道将加强网民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释放。参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讨论,有助于宣泄内心的不满与焦虑,以获得情绪上的解放[13]。因此,越是关注食品安全事件负面报道的网民,就更具有参与舆情讨论的意愿。第二,网民对“政府快速调查网民质疑的行为”的评价对其舆情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在各项评价选项中,“一般”和“非常好”两个选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前者在小于1%的水平上、后者在小于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与那些“认为政府在快速调查网民质疑方面做的非常不好”的受访者相比,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做的“一般”和做的“非常好”的受访者更愿意参与舆情讨论。这可能因为网民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平台,当他们的质疑得到重视并通过政府的调查及时获得解答时,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信心将得到加强,其参与舆情讨论的热情也将有所提高。第三,网民对“政府及时回应行为”的评价对其舆情参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从回归分析结果看,选项“非常好”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与那些“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危机出现后的及时回应或表态解释方面做的非常不好”的受访者相比,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的受访者参与舆情讨论的愿意更低。这是因为食品安全事件会引发网民的焦虑情绪,而政府的及时回应或表态解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民的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其通过网络宣泄不满的可能性。第四,网民对“政府及时处罚责任人的行为”的评价对其舆情参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在各项评价选项中,“比较好”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与那些“认为政府在及时处罚责任人(如对失职且民愤较大的官员就地免职)”方面做的非常不好的受访者相比,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受访者参与舆情讨论的意愿更低。这是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地沟油、染色馒头、三鹿奶粉等大都是由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故意违法违规行为所致,更容易激起民愤,而网络上严罚、重罚相关责任人的呼声也非常强烈。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及时处罚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责任人,那么将有助于平息民愤,从而降低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愤怒情绪的意愿。第五,“其他网民言论的影响”以及网民对“政府公布工作内容的行为”、对“政府利用意见领袖进行引导”的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对其舆情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从回归分析结果看,上述三个方面在整体上与舆情参与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且分别在1%、1%、5%的水平上显著,但影响关系比较复杂,无法确定影响的正负向关系。上述结果分析所涵盖的政策含义为:(1)基于负面信息对网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的影响,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引导,杜绝为吸引眼球而深挖社会黑暗面的行为,避免片面、夸大、失实报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为公众塑造健康、积极、和谐、向上的舆论环境。(2)完善与发挥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通过引入合适的议题引导网民的注意与思考,使网民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模式,以提高其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判断能力;与此同时,培育立场正确与知识丰富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网民理性地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检测机构的信息与知识优势,为网民提供较为权威与准确的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状态。(3)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事件快速回应机制,拓宽信息的渠道,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及时缓解公众的焦虑情绪;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人的快速处罚机制,如为了尽快解决食品安全危机或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政府能够不按照法定程序对严重失职的官员就地免职,以平息民愤。本文来自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9)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以互联网表达和传播信息为主体,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涉及面广,要准确、及时、高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首先明确舆情监测的范围及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检测范围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使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消费的舆情;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政策法规、重大活动以及日常监管行为的舆情。检测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监测的地域范围以国内为主;监测的农产品种类以居民日常大宗消费的粮、油、果、蔬菜、茶等为主;监测的对象以农药残留、污染物、添加剂、植物疫病为主;监测工作以标准、评估、监测、检测、认证、监督、执法等为主。

二、明确分工及职责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多样化,临时性及应急性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所以应建立稳定的舆情监测工作体系。领导应该组织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舆情响应等方面明确负责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兵把守、严密监测、科学研判、及时响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统一领导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工作部署和协调管理。指定专门机构和业务人员具体负责、对涉及全省范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行综合检测、分析研判、汇总报送。重大舆情第一时间迅速上报上级部门。

三、合理利用采集信息方法和监测方式

舆情信息可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在人工搜索条件下,为保证舆情监控全面、不遗漏,可输入关键词搜索和重点网站盯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关键词搜索的重点在于关键词的合理设置,应根据舆情监测范围和重点,及时根据舆论热点和网络语言传播规律调整关键词设置。重点网站盯牢的关键在于正确选取监测网源,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网络舆情发生时间不定时,利用专业舆情监测软件能够实现不间断连续采集,但在人工监测条件下,必须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整体情况,对重点网站热点新闻、话题、论坛必须不间断浏览才能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对于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要确保信息内容收集全面、第一信息来源、报道时间、具体内容、网站转载和网民跟帖评论情况都要收集完整,做好记录。

四、做好分析研判和预警

要筛选、收集和利用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才能发挥对舆情信息分析、研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将舆情性质分为贬、褒两类,舆情内容的可信度及反应问题的严重程度等,分析同类主题舆情传播量、社会关注量、网民浏览量和跟帖评论量数据大小。结合数据,判定传播途径、影响范围、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汇编舆情分析报告。

五、及时做好舆情分类报送

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周报、月报和专题报告,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如遇到重大舆情事件,可通过快报形式汇总后上报。日常工作以每周一收集汇总方式编写舆情周报,同时,月底将舆情发展趁势进行分析汇总,编辑月报并上报。对特别热点惹人关注的问题,还应编写专题报告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报告上报。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作出响应,对造成社会影响的舆情,需要调查核实,有关部门应迅速开展调查工作,查清事实真相,主动公布舆情情况,平息舆论发展态势。调查属实的,相关部门应依法处置、公布处理结果,平息社会矛盾。调查不实的,及时澄清事实,追究制造舆论者责任,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篇(10)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当前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论坛、微信等各种网络媒体中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但是受大学生认知能力、思辨意识等主观因素以及校园焦点事件、国家政治事件、社突发事件等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校园和谐稳定带来安全隐患,更会对学校的正常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为此,必须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进一步剖析其演变规律,使高校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大学网络舆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一套科学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则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样本调研结果,尝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为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方面提供借鉴之用。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而Buckley 认为层次分析法在准则评价上,无法适当地呈现评估者的主观认知与判断,因而将模糊理论与层级分析法相合,提出模糊层级分析法,以反映真实环境下决策分析所遭遇的问题。

(二)调研对象

对盐城市5所高校的从事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宣传等工作的专家、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进行调研,并根据这些人员对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的重要性做出判断与打分。其中,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80%。

(三)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在社会预警体系构建过程中,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警源、警兆、警情。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现实在高校中的反映。因此,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指标构建也应考虑警源、警兆、警情三方面的因素。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实际特点,可以将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为:

一级指标有三个要素,分别为网络舆情警源、网络舆情警兆、网络舆情警情。警源,是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源头;警兆,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在网络空间运行中呈现出的特征;警情,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外部形态表现。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三个要素的进一步解释和详细分化,根据研究,网络舆情警源指标可以建立为社会政治类、社会公共类、社会安全类、教育教学类、学校管理服务类、校园公共安全类、学生个人事件类等七个指标;网络舆情警兆指标可以包含为道听途说消息、牢骚发泄言论、极端言论、时事传播、时事争论与动员、群体权益侵犯等六个指标;网络舆情警情指标可以涵盖集会游行、上访请愿、阻碍正常教学管理活动、破坏公共财产、聚众斗殴等五个指标。一共十八个指标构成了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

(四)预警指标权重确立

1.建立阶梯层次模型

2.从一级指标起,至二级指标,构建每一层次的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根据调研问卷的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1-9标度评判准则进行赋值(见表2)。2、4、6、8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3.权重系数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层次进行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后,一般采用方根法来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为:

(1)对判断矩阵中的每一行元素,计算其几何平均值,=n∏nj=1aij,

并建立向量A*=(1,2,3……n);

(2)根据Ai =i∑ni=1i 对向量A*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出权重向量A=(A1,A2A3,……An)T;

(3)对判断矩阵每一列元素再求和,得到向量B=(B1,B2,B3,……Bn)

(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ni=1AiBi

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再得出指标的权重后,还要对它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一致性其中一项指标CI的计算方式为CI=λmax-n/n-1,同时,还要查询判断矩阵的随机性指标RI,它的值见表3,得出两个值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的计算方式为CR=CI/RI,当CR

4.得出预警指标权重

通过比较矩阵,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计算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见表4:

三、结论

根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权重能够发现,影响预警的主要指标是网络舆情警兆,其中时事争论与动员、牢骚发泄言论、极端言论等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实时监控的核心因素。另外网络舆情警情指标,也要根据指标权重的高低采取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干涉。虽然,网络舆情警源指标较其他指标重要性较低,但是在实际网络舆情产生、发展过程中,也要给予关注,不容忽视。

当然,本文构建的高校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指标的选择坚持了全面性原则,尽可能量化指标,使其主观影响降至最小,但全面详细并不意味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高校网络舆情自身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导致无法完全收集全部指标,也不能清晰的界定出各指标间的关系;其次,指标权重的灵活性应适时改变,在运用中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指标权重,同时,指标权重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决策者主观认识、客观实际情况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保障学术的严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2]曾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77-80.

[3]刘毅.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2):12-15.

[4]时钟平,唐学庆.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4-127.

上一篇: 节能降耗培训 下一篇: 新生代智慧档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