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0 17:52:27

服务管理论文

服务管理论文篇(1)

在每单元选择2~3个典型案例,根据各单元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所选择的2~3个典型案例涵盖了各单元的重点与难点,每个典型案例包含授课单元的概念、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知识点。每个授课单元教师对案例情景事件进行描述,使学生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通过互联网与实地调研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问题所在,找出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进行指导

学生分析案例时,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由浅入深,保证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通过设置案例中的问题,对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指导,结合不同的单元,即企业的筹建与开业、人员资源与培训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企业文化等单元,提供适合的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分析后,将个人见解、意见、疑问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使小组对问题的见解更加的全面与深刻,不断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班级交流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班级的交流活动,扩展小组的讨论,通过不断的交流,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对遇到的问题形成共识观念。比如小组讨论中提到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案例,小组讨论后,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共识,然后再扩展到班级,由班级成员再对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全班学生结合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共识。

(五)教师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由教师进行小组的总结与评价,同时对案例分析所运用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进行概括与总结,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改革的思考

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中缺乏适用的案例教材,缺乏基础的教学设施,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存在不能及时提供典型案例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还必须有典型的案例库和系统的案例分析模式。

(一)建立《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典型案例库

为提高学生学习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案例分析的效果,建立典型案例库,比如在全面质量管理环节,质量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图法等等,而不同的汽车服务企业的应用情况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种渠道收集案例,完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教学典型案例库。在案例库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鼓励学生收集相应的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好的切入点,建立典型案例库。

(二)形成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新案例分析模式

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汽车服务企业总会有新的案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增加新的案例,形成对新案例分析模式,这样才能完善典型案例库。首先应选择案例,由教师布置较为开放的案例题目。接着整理案例资料,由学生搜集整理案例资料,然后进行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教师在这个环节解答学生的疑问,充分调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参与,并且由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把案例作为典型案例库中的案例。这样就形成了汽车服务企业新案例的分析模式,并且完善了典型案例库。

服务管理论文篇(2)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理学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andBillington(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虽然旅游服务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运作机理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

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接轨世界现代化旅游服务业的进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务供应链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可直接与交通和饭店经营者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无论在规模、经验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国际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体系,形成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顾客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去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进行创新,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服务,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总体来说,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才可能满足当今顾客易变、多样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服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放开旅游服务业,使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旅游业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实现旅游业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协调政策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碰撞现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适应于旅游业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作指导,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服务基础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旅游服务感知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的期望、满意程度等,并研究影响旅游服务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电子旅游服务研究和旅游电子商务,主要的研究是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述这些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满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及地理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的存在问题,其宏观性不足,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而国外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的一些实际做法却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欧美国家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业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各种旅游产品先通过众多的零售商销售给客户,再集中起来批发给旅行社,这种先分散经营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游客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是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国内研究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所以在对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内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对游客的心理、态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其中邹慧萍等(1996)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张文建(2001)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过程重组;张英姿(2005)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用于制造业,而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那么能否把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业呢?下面本文就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旅游(或称旅游活动)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主体(旅游者)、中介体(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经营企业)和客体(景区或景点)之间,表现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线及安排)、信息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营销)与物流(物质的供应与流通)的统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将现代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旅游的开发管理中。

其次,在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和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要素。质量要素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决定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则决定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间要素是决定响应旅游者需求的速度,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有关,也与旅游企业的效率有关,从而又影响到质量和成本。所以,为质量、成本、时间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证的旅游服务运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忽视。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着重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

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旅游业就可以根据实际,围绕实现顾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

旅游服务供应链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探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景点三者之间应如何进行协调,才能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使供应链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服务业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业,尤其是对信息的需求强度高,它们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非有形产品,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对服务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大量的专业与经验以信息流的方式对顾客进行传达或服务,从本质上与电子商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效率、协同、敏捷、快速,不仅有助于服务业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进行及时、丰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物流的瓶颈对服务业电子商务影响甚微,地域分散的资源非常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旅游服务供应成败的关键。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旅游经营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解决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如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关于定票的协调机制研究,作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时多购票,而在旅游旺季时少购票,而作为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则正好是相反的,那应该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则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重点。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抱成一团迎接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攻击,必须要有对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力地减少了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

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集成问题主要是应该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去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础:旅游资源与环境

景区或景点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发挥景区或景点吸引力,必须要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里的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分为两种: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山川、园林等;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等。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发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关于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的协调问题,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因为一家旅行社会同时开辟若干条旅游线路,而一个景区、景点也会同时与若干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对于应该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破坏当地的旅游生态资源,同时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服务管理论文篇(3)

(一)行政化现象严重,民主氛围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主观上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强化,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行政化色彩浓厚的现象。从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到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管理内容,大多以行政管理方式操作,学术民主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专业设置与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选择与排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运行管理等很多工作都带有行政命令烙印,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蕴藏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巨大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学校层面上,教务处包揽过多,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院系层面上,院系管理人员包揽过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展现出来。

(二)管理模式落后,师生的能动性被抑制

目前盛行的效率至上和理性至上的管理理念,均存在对被管理对象个性需求与个体尊重关注过少的问题。管理模式是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在新建本科院校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中,作为教学活动承担者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在教学管理中参与机会太少、个性需求难以得到理解和满足,抑制了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然而受传统精英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以知识为本,而非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教师没有真正做到依据社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来重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对学生需求考虑太少,多数教学资源信息不透明,学生往往只能被动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偏低,经验管理多于科学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偏小的问题。第一,教学管理队伍中“双肩挑”人员的比例较大,专职人员相对不足,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工作人员,到院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主任)、教学秘书、教务员,多是专业教师兼职,然而,兼而难顾,因教学管理投入精力有限,难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服务提供和学术研究三大职能。第二,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其管理工作实践主要靠经验,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开展工作的不多,能创造性开展教学管理的更少。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大学,目前都努力探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财力有限,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

二、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是指应用人本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去实施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是以师生成长和发展为本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后,将追求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教育教学规律为准绳,管理要符合师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要尊重师生意愿。此外,由于高校是培育人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在尊重、激励人的同时,还要塑造、发展人,要用学校的目标影响教师的价值选择,提升教师的人文境界,最终达到学校目标与个体价值追求的和谐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实现高等教育首要功能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实质上,高等教育是提供一种满足人发展需求的服务。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应该以学校师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的教学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入学人口的负增长和国际教育资源的进入,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将发生转变,能否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将成为不久将来高校竞争的关键。

(三)以人为本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

管理学认为,管理要以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为本,而师生是高校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应当渗透到涉及教师或学生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环节,都要体现出对师生的尊重、理解、信任。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方便教学、服务教学为宗旨,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要刚柔相济,张弛有度。

三、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实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管理系统中三大主体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成功推行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重要前提。主管教学的校领导要深刻意识到,学校竞争力的提升依靠的是高水平的教师和乐于学习的学生,而非行政管理体系。教务处和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要转变角色,热情主动地为师生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后,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很多工作的重心将放权下移,教师的自将与肩负的责任相匹配,会由被动接受教学任务改变为主动竞争任务甚至竞争上岗;学生将有更大的自和选择权,会由以前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转变为主动管理自己学业的主人翁。当然,师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维系。换言之,校园文化必须充分、全面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并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最终目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众多的子系统,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教学监控作为体系的核心系统,这样不仅掩盖了质量保障体系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且容易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产生对立。构建和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激励与监控的关系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监控手段是不可少的,但应在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下不断地将其完善,从观念上将监控手段合理地置于次要地位,通过激励满足被管理者归属感和被尊重感的需要,促使师生从监控客体转变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

第二,要注意激励与监控方法的系统性、多样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运行中需要借助各种监控手段与激励方法,针对不同对象从不同维度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工作。监控评价,在纵向层面应包括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材评估等,在横向层面应包括课堂教学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实习实训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等。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上,可采用教师教学比赛、教学质量评比、教研项目立项、教学工程项目立项、优秀教学秘书评比、优秀教研室评比等激励手段。

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为了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师生广泛参与指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指标体系还需要符合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目标导向性原则。要通过评价的实施,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第四,要淡化教学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过程性和反馈,变被监控为自我监控。评估、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更是为了改进,这也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由水平评估转变为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基本思想。因此,工作重点应放在功能转变上,只有使教学评估真正发挥指导、服务的作用,让教师感受到管理者的真诚服务,才能实现由“被监控”到“自监控”的转变。

(三)提高管理者素质,奠定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基础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实施效果受执行者素质的制约,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素质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为师生服务的水平。新建本科院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必须通过培训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

一是提升行政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者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要熟悉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熟悉本校的教学管理文件,这是有效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的前提;要具有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能够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能够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有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只有这样,教学管理人员才能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二是提升教学服务能力

只有懂教学和管理,才能服务好教学。因此,教学管理者要懂得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明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内涵。另外,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能力,能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办公和数据管理,充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是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教学管理学术研究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前提,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源泉。

服务管理论文篇(4)

1.业主的五个层次需求

在日常物业管理服务中,不同的业主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其需求从高到低一般分为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需求、尊严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安全需求和生存需求。物业管理只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业主的各类需求,才能减少纠纷,提高业主的满意率。在物业管理过程中,要针对业主的社会地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确定业主的需求类型,有效搞好管理服务工作。

2.业主的两种心理定势

(1)单独心理定势,这是指作为单独业主受各自家庭和社会生活阅历以及个体心理特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定势。各个业主的心理定势不尽相同,表现在对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特点的作用方向与强度上有差异。同时,某些业主又时时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定势,有的心理定势对相当多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控制作用。较普遍的心理定势主要有首因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等。

(2)团体心理定势,这是指一定的业主团体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彼此受到共同性的心理特征影响,所形成的带有共性的团体心理定势。团体心理定势的形成有两个基础条件:

①是共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受到一致性的外部刺激。

②是共同性的心理活动特征——价值观念、团体规范、思考特点、内心感应等。

3.业主的四种心理状态

(1)外向型业主,其情绪、情感比较显著外露,易于表达,对事情易答应易反悔,性情脾气急躁。物业管理人员需在其情绪稳定时再谈问题,不要去激怒他,否则引起其不考虑后果的冲动。

(2)好动型业主,其情绪明快,情感易转移,善于交际和沟通,但其意见和观点不稳定。

(3)抑郁型业主,这类业主情绪变化不大,语言谨慎,行动小心,不愿与他人沟通,全凭自己认定的心理办事。这种类型的业主容易在物业管理的小问题上吹毛求疵。

(4)沉默型业主,这类业主情绪不太外露,从表情上看不出明显变化,反而从容迟缓、行动稳重、语言简便,善于控制自己,比较固执,其形成的观念往往难以纠正,彼此交流的难度较大。

4.业主的五种心理气质

(1)冷漠型业主,其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置若罔闻。

(2)表现型业主,这类业主好强顽固,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总想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给别人知道。

(3)议论型业主,这种业主私心较重,对人不尊重,喜欢喋喋不休地评论物业公司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对什么都觉得不顺眼。

(4)过敏型业主,这类业主有些神经质,小心眼,对事情的变化非常敏感,往往为了一点小事,会与人争执不下,一般业主能忍受的误解或委屈,这类人却无法忍受。

(5)平稳型业主,这类业主往往心胸较宽广,能够与人较好地沟通,人际关系好。

二、做好常规的管理服务同样可以做到“感动服务”

业主的感动是对某项物业服务的满足,不同的物业管理项目收费标准不同,业主的需求差异也很大,只要找出常规管理服务中的主要不足,及时改进,取得明显效果,同样能使业主感动。

案例一:2001年10月份厦门侨建社区居民组长例会正要召开,刚接任10天的物业主任准时步入居委会列席会议,刚才还熙熙攘攘的会场突然鸟雀无声,霎时间又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让物业主任不知所措。紧接着,居委会主任解释说,这是组长们为你才来几天就明显改变小区面貌所感动而自发的掌声,本社区从未有过。原来,侨建花园一期是90年代初建的安置房(共有7.5万平方米,1008套),结构设计上还保留窗上有宽大遮雨蓬,许多居民有往下丢杂物、垃圾的陋习,遮雨蓬和绿地垃圾随处可见,交房多年来空中垃圾没有清过;北面外口小区污水长期排入本小区一块绿地,形成烂泥田,蚊虫横生。上任的第二天,物业主任找了外口小区主任,商定由外口小区出钱侨建整改。侨建物业发动所有员工自行施工,埋管砌沟整绿地,硬是在两天内整改完毕;接着又请专业公司清理空中垃圾,三天中竟清理了三卡车垃圾。管理处的举措在小区业主中传为佳话。之后,管理处的工作得到了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组长的有力支持:有些业主长期欠费,居民组长帮做业主的开导;业主垃圾乱扔乱放,居民组长参与管理;车辆长期进入小区停放扰民问题的规划和劝导,在车主的理解和居民组长的配合下,很快得到有效整治,等等。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管理处只是尽到常规管理服务职责,却在业主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在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间形成了互动效应,提高了收费率,促进了小区物业管理的良性循环。

原因在于抓住前期显而易见的突出问题,采取快捷、有效的行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业主产生鲜明的对比,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所以,“感动服务”并非一定要作出惊天动地的事,而是首先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造就安全、卫生、有序的生活、工作环境,让业主满意。该社区属于普通住宅小区,业主的需求不高,主要是安全和生存需求类型。物业管理服务的重点要针对这些需求展开。

三、用情感与业主进行沟通的技巧

物业管理人员与各种各样的业主打交道,即使服务再好,有的业主也会不满意,原因是沟通的方式方法欠妥。所以,要使业主感动,除了提供优质服务外,必须掌握沟通的技巧。

案例二:厦门某住宅小区,某业主因业主间的尖锐矛盾而拒缴管理费已经2年,对于管理处的多次催缴置之不理。2004年6月,管理处主任在核对水电费计算表时,发现该业主当月用水比正常用水多出上百吨,觉得这是沟通的好机会。主任马上与该业主联系,说明情况,征得业主同意,亲自上门帮其检查原因。原因查出并当场排除故障后,主任与该业主拉起家常,但故意不涉及其拒缴管理费的敏感问题。当交谈逐渐投机后,业主主动解释拒缴管理费的理由,主任简明扼要地作了解释,该业主接着说保安有次对他态度不好,主任说道:“人要互相尊重,很多业主对保安都不错,他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业主呢?我了解一下,一定好好教育教育,你是干大事的,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主任临走前,该业主表示以前的欠费过两天去交,以后不会再欠费了。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的业主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意人,自尊需求比较强烈;其心理状态属于外向型,情绪、情感比较显著外露,性情脾气急躁;其心理气质属于过敏型,有些神经质,小心眼,对事情的变化非常敏感,往往为了一点小事,会与人争执不下,之前保安因其酒后乱停车进行劝导,他认为自尊心受损,产生隔阂;因该业主掺和小区两派业主多年的激烈冲突,其心理定势属于团体心理定势。对于这种具有综合沟通障碍的业主,如果简单的就事论事进行沟通,往往适得其反。管理处新任主任是首次与其沟通,将产生首因效应,即该业主的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新主任认知的强烈影响这将对日后该业主与管理处矛盾的化解、小区业主间的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主任到任后没有急于找其沟通要求缴纳管理费,而是抓住良好时机,主动并亲自帮他解决问题,从情感上先拉近距离;在与该业主拉家常时,是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建立信任感、继续拉近距离的过程,如果主动地、过早的涉及敏感问题,会增加沟通的难度。业主主动涉及拒缴管理费问题,是从法从理上都感到心虚,主任及时发现并亲自帮他解决问题避免了每个月几百元经济损失,使他心里过意不去。对于业主提出的保安问题,主任话中有话,但给了其台阶下,使其自尊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在沟通过程中,主任耐心地倾听业主的倾诉,让他把心里的话说完,也体现了主任对业主的尊重。在上述过程后,主任才对敏感的问题简明扼要作了解释,但在第一次沟通不宜太深入,以免过多涉及敏感问题引起反弹。最终该业主补缴了管理费,日后基本上能按时缴交,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感动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感动服务”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是双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又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案例三:同样是案例二的小区,业主间7年来的激烈冲突,使大部分业主苦不堪言,期望小区早日和谐。管理处不断利用提供“感动服务”的良机,提高业主的信任度,斡旋于业主间,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逐步缓和矛盾,并于2004年中秋节邀请两派业主参与组织、全体业主参加的首次中秋博饼活动,弘扬厦门中秋博饼文化,造就小区和谐氛围。从此以后,小区业主间的冲突明显减少,逐渐走向和谐。同时,小区物业服务费的收费率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98%以上,管理处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

案例分析:提供“感动服务”,业主享受到等值甚至超值服务,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能够使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关系和谐,物业服务企业保证收费率,进而通过提供增值和特约服务,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经济效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企业通过“感动服务”,建立业主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社区和谐的催化剂和粘合剂,众多社区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利于创建区域和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感动服务”看起来虽小,而其意义是何其深远。

五、“感动服务”的控制

“感动服务”既然对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又要进行控制呢?

案例四:厦门某高档小区是闻名的物业管理优秀小区,豪华的别墅吸引着众多盗贼的眼球。一天晚上,一个盗贼潜入小区作案行窃被保安发现,盗贼拔腿就跑,保安穷追不舍,追到一个约四米高的悬壁前,眼看就要追上,盗贼没有退路,腾空跳下,保安不加思索紧跟着跳下,保安当即脚跟骨折,盗贼乘机逃之夭夭。保安为保护业主财产的勇敢行为博得业主的赞扬,但是,事后企业也为该保安承担了数千元的医药费。

案例分析:物业服务是企业行为,不是慈善事业,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的目标,为业主提供感动服务有个适度问题。案例四中保安已经制止盗贼的继续作案,职责已经尽到,如果能够进一步把盗贼擒获当然更好,但是当追到悬壁时,保安应该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得当自卫。本案例中保安的“感动服务”履责过度,个人和企业都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志国郑实:物业管理沟通艺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服务管理论文篇(5)

我国在1991年7月1日就实施了《房屋接管验收标准》,旨在规范我国尚未成熟的物业服务行业的房屋接管验收这一阶段,然而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前期物业管理的接管验收状况似乎仍然不容乐观,严格按照《房屋接管验收标准》进行接管验收的物业服务企业占有很少的比例。一方面物业接管验收项目不完善;另一方面物业接管验收小组未成立,在接管验收新建物业时进行的接管验收仅仅是安排物业管理专业实习生和保安进行简单的验收。物业管理专业实习生和保安人员不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专业人员,他们仅仅能按照常识或者少量专业知识进行验收,主体结构、电气、附属工程等的接管验收他们根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甚至没有进行验收。不论是从开发商处接收新建物业,还是从另一个物业服务企业处接收原有物业,物业服务企业都要严格进行物业接管验收,因为这不仅是对业主合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物业服务企业合法利益的维护。

(二)部门设置不合理。

虽然物业服务企业的部门设置各不相同,但是基本的部门都应包括客服部、工程部、保洁部、安保部。但是由于物业服务行业是一个微利行业,因此很多物业服务企业都以减少部门设置来降低成本。物业服务企业部门设置不完善,导致业主在有疑问时不知道找哪个部门,从而形成对物业服务企业整体的印象不好,并影响以后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印象,最终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

(三)前期物业管理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物业服务企业对前期物业管理概念的理解模糊是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一个通病,也是不能准确明确房地产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三方权益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导致业户和物业服务企业矛盾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在前期物业管理阶段预收一年物业服务费是错误理解前期物业管理的概念的外在表现,认为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一旦签订,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就存在了相对长远的法律关系,进而损害了业户的合法利益。(六)公关工作不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经济网络下的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物业服务企业作为成员之一,它同样需要同其他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同时由于前期物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新建物业,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初次接触新建项目势必需要当地组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帮助。然而,在我国物业管理中,特别是前期物业管理中,物业服务企业的公关工作差强人意。

二、对策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履行义务是搞好前期物业管理的前提。

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新建物业的大业主,前期物业管理的好坏密切关系着它开发的物业的销售业绩,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同业主之间的关系不是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时候就终止了,而是会延续到物业买受人购买物业后的某一时刻,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权利和义务以及必要性为物业买受人享受的前期物业服务质量负责。针对前期物业管理中的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首先要自觉遵守行业规则,在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物业服务企业的资质和其工作业绩,不得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业主利益,聘请没有资质或者其资质不能管理所开发物业的物业服务企业,不得私下串通物业服务企业损害业主利益;其次应该履行其职责,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新建物业的大业主,它拥有业主的所有权利,例如监督前期物业管理期间物业服务企业的合同履行情况的权利。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制定物业管理方案,设置完善的部门。

(二)完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是搞好前期物业管理的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作为新兴行业的物业管理实践先于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地方性法规早于全国性法规。回顾物业管理在我国内地兴起的三十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表明了新行业的兴起总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而实践也证明了正是如此。虽然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增多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法律空白,需要从物业服务企业选聘制度、业主参与制度等方面加强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三)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自身建设是搞好前期物业管理的关键。

物业服务企业加强自身的监管。物业服务企业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也是盈利性企业,但是它是微利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存空间愈来愈狭小,而微利性的物业服务性行业更加如此。如何在日益缩小的生存空间中找寻发展的空间,如何充分利用前期物业管理为物业服务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自身建设是关键。因此物业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素质建设,提升物业企业公关能力建设,培养物业企业文化建设,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自身建设将是搞好前期物业管理的关键。

服务管理论文篇(6)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客户及客户价值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提出我国商业服务企业客户价值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商业服务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商业服务企业客户客户价值关于客户及客户价值的内涵界定客户释义客户是企业进行交换和交易的对象。在现代营销理论中,客户专指在相关产品类目中只购买本企业产品的组织和个人。顾客与客户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对于包括商业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来说,顾客是泛指商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买主,可以是没有名字的;而客户则是具体的、个别的、不能没有名字的。顾客是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为之提供服务的;而客户则是以个人为基础的。顾客可以是商业企业的任何人为其服务;而客户则是指定由专人服务的。可以说,客户是企业关系营销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顾客演变为客户后,如果关系进一步发展,客户就会转化为赞赏本企业产品并积极鼓励别人也来购买产品的主动型客户,并且主动型客户又可以转化为与企业共同开展工作的“合伙人”,此时,客户就具有了外部环境要素和组织要素的双重模糊属性。客户价值的内涵界定客户价值的内涵比较复杂,客户价值一般可以定义为:客户期望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利益,一般而言,客户所考虑的价值是我们所说的客户让渡价值——总客户价值与总客户成本之差。事实上,消费者的任何一项购买行为都包含价值与成本两部分决策因素。所谓总客户价值就是指消费者购买某项产品或服务所能够给其带来的全部效用。而所谓总客户成本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投入。也可以说客户价值是客户对以下两方面的权衡:从某种产品或服务中所能获得的总利益与在购买或拥有时所付出的总代价的比较,是基于其所得和付出而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客户价值作为一种扩展了的概念,人们通常所说的“客户价值”不仅仅包括价值构成因素,而且已扩展为核心产品的附加内容,如包装、客户培训与指导、付款政策、储运等以及商家所应提供的操作员培训、维护培训、质量保证、零部件、信誉、可靠性、响应性等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因素,归纳起来总客户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总客户成本也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使用成本。每一个客户关系在其生命周期内部都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价值,我们将这种价值称为关系价值,企业与所有客户的关系价值的总和就形成了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利润最大化也就演变成了关系价值的最大化。而客户的折现终身价值之和就是企业的客户权益,包括价值权益、品牌权益和挽留权益。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动态地决定了客户的终身价值,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客户权益。一般来说,客户保留率和客户消费率会越来越高,变动成本百分比越来越低,获得成本(指某企业花费在广告、营销、销售等的所有成本除以这一年在这一群人中有向企业购买的人数)大都集中在开始,原因是开始需要花费大部分的广告、营销等的费用在新客户上。以后就慢慢减少甚至于不要花费任何费用了。一般地,企业客户价值实现的前提必须满足几个前提:客户满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相应的管理咨询、方案设计等,协助客户成功;扩大客户选择产品和服务的自由;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长期关系客户。我国商业服务企业客户价值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服务业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按经合组织(OECD)对服务业的分类,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广播、公共国防、娱乐和个人服务等。我们大体可以将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网络信息和知识产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而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贸易定义为传统服务业。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属于传统服务业,其投资所带动的增加值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居首位。我国目前对商业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比以前已经增加很多,但是,对商业服务业客户价值的提升却还是认识不足投入不多,下面就我国商业服务企业在客户价值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一下简要概括:认识方面,客户价值意识薄弱。从而导致的结果是商业服务营销水平低下、营销活动管理不善、缺乏协调、不受重视等等。行业营销特征的深刻认识还没有转向以服务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行为方面,我国商业服务企业违背客户价值理念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消费者由于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投诉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因商品质量方面问题引发的投诉,数量占百货类投诉总数的一半。服务的标准化程度方面,标准化程度和执行程度低。服务标准化是指服务机构系统地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并用服务质量标准来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商业服务标准水平偏低跟不上市场快速变化;标准的实施状况差,管理者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太差;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低,往往导致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服务诚信度方面,服务缺诚信。随着时代的要求,商业服务行业需要逐渐向着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服务人员素质跟不上成了商业行业最大的制约瓶颈。有些从业人员根本不具备职业资格,却欺骗客户具备职业资格甚至违反操作规程超范围经营。我国商业服务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策略。营造鲜明的定位差异,达到服务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感知利得。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差异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个性消费感受,否则企业也就不会有旺盛持久的市场生命力。同时,也要注意到服务这种产品一定是一种动态的产品,会随着客户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商业服务企业要进行不同细节的组合,以达到服务个性化目的,使服务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增加客户感知利得。服务企业不仅可以在服务中营造鲜明的定位差异,还要在成本领先上下功夫,这样一定可以培育出优势来。增进与客户的沟通,引导客户对服务产品产生合理的期望,填补服务差距,减少客户感知利失。服务的不可感知性使客户在使用有关服务之前,也很难对该服务做出正确的理解或描述。不合乎实际的期望又往往使他们错误地评价服务。沟通中可借助服务产品的实体显示让客户在使用服务前能够具体地把握服务的特征和功能,较容易地对服务产品产生合理的期望,以避免因客户期望过高而难以满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打造现代服务营销优质品牌,建立自己的优质服务标识。更多外资一流零售企业的到来,将带动我国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催生一批有实力的内资商业零售企业。愈来愈激烈的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使得许多企业认识到,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服务品牌是服务企业必需的竞争优势。品牌是现代服务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了服务质量、服务技术、服务信誉等多方面的情况。建立品牌远景、避实就虚与同行业对手竞争,对于商业服务企业快速建立品牌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建立一种既适合市场需要,又严格管理的商业服务组织。要求组织建立注重商业服务品质的企业文化即积极向学习型组织、教学型组织转变,通过提升商业服务企业中“人”的品质来提升服务的品质。以2003年数据为例,商业服务业专业技[1][2]术人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5.4%;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14人,比重还较低。为此,商业服务企业必须尽早把服务企业塑造成“教学型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员工的服务思想、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观问题,增加商业服务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从而不断延续商业服务品牌的生命力。改善提供服务的设备与作业流程,提高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加速达成客户满意。服务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来提供,具有非标准性或可变性。因此有些管理人员认为服务性企业无法提供标准化或程序化服务。并且标准化服务缺乏人情味,不能适应客户的需要,只有定制化服务才是优质服务。此外无形的服务很难测量,如果服务性企业需根据各位客户的特殊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就较难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商业服务企业确定服务工作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非常重要。但是,即使是高度定制化服务,仍然可确定某些服务工作程序提高这一部分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度。因此,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改善提供服务的设备与作业流程,确定服务过程中“最小的重复性单位”,采用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自动化设备,使商业服务企业能更灵活更及时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确定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实施流程,强化内在层次优势。识别客户获取客户信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目标客户群并识别出主要客户。全球16位顶尖管理大师之列的唐·佩珀斯先生与马莎·罗杰斯博士将客户划分为三种类型:最有价值客户、最具增长性客户、负价值客户。他们认为,企业真正的上帝应当是那些最有价值和最具增长性的客户,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使最具增长性的客户,转化为最有价值客户以及提升最有价值客户的忠诚度。因此,针对我国商业服务企业的实际资源、精力、时间等状况,必须保证大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参考文献:1.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4.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9)5.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

服务管理论文篇(7)

物业服务收费既关系整个行业发展,也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物业服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服务收费管理随着物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整,从收费管理的思路、原则到管理模式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物业服务起步阶段,物业收费实行以政府定价管理为主。由于物业服务收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刚刚起步的物业服务带有一定的垄断性,为了规范加强物业服务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促进城市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物业服务收费纳入政府价格管理。在价格管理形式上,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物业服务收费按照“以区养区”、“收支平衡”的原则逐个核定收费标准。

第二阶段:物业服务发展阶段,物业收费实行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住宅小区建设规模扩大,高档住宅小区数量日益增多,物业服务行业蓬勃发展,物业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1998年广东省人大颁布《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物业管理服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在收费上明确了政府管理和推进物业服务收费市场化相结合的导向,广东省物价局也出台新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重大改革,实行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放开大部分物业服务收费。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其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在依法签订委托管理合同的前提下,参照各类政府指导价约定或由双方协商议定;对尚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第三阶段:物业服务转轨阶段,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模式。随着物业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为推动物业服务的竞争和市场化,2003年5月国务院颁发《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79号),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200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出台了《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2004年省物价局、建设厅出台《关于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粤价〔2004〕22号)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物业服务和收费的市场化导向,提倡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管理企业和鼓励发挥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主动性,由双方约定物业服务收费标准。除住宅物业(不含别墅)实行政府指导价外,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对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指导价实行分等级标准。物业服务收费市场机制已经基本确立。

二、物业服务和收费存在“四低”现象

从当前情况看,物业服务总体处在“层次低、问题多”的发展阶段,存在“四低”突出问题。

(一)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低

国家和省、市的相关法规、政策鼓励和赋予业主自主管理,提倡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管理企业,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可根据公布物业服务收费等级,结合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实际,约定服务的项目和相应的等级标准。但从情况看,物业服务市场参与主体市场化观念、业主“花钱买服务”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业主和企业的市场意识、自我管理、自主经营意识较低,表现在:

一是自主管理意识薄弱,通过业主委员会履行自主管理的比例低。汕头市实行物业服务的住宅小区410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仅有51个,仅占12.4%。多数住宅区业主委员会既没有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也没有制定业主公约和议事规则,已签约的则形同虚设,对物业管理企业履行职责、业主履行义务缺乏监督力度。同时,业主委员会没有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工作条件不具备,一些业主代表缺乏责任感,难以代表业主利益,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了多数物业服务企业只能一对一跟业主进行协商,签订服务和收费合同,影响效率,增加收费难度和纠纷;另一方面增加业主维权的难度。

二是市场意识薄弱,服务和收费合同签订率低。按照市场化要求签订服务合同和收费难度大,对于已经放开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定价的商业、写字楼、别墅物业服务收费,无论是业主或物业企业不习惯于按照市场化机制协商价格,在约定服务收费时又没有权威的收费标准可参考,单个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一些业主往往要求物业企业出具价格部门规定标准依据,有的还以没有经价格部门核准价格为由,拒绝签订合同。在现行的经营模式下,一些业主在认识上把物业服务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售后服务,认为物业企业必须提供高质量服务,实行低廉的收费。一些业主往往片面强调自己享有的权利,对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则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愿履行义务,以各种理由拖欠和拒缴物业服务费,物业服务企业收费难,追缴欠费纠纷多、难度大、成本高。

(二)物业服务市场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物业服务经营主体自主化程度低。传统管理模式和谁开发谁管理服务的封闭格局依然存在,物业服务企业绝大多数是房地产开发商派生的子公司,都是依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者是作为房地产企业下属单位,虽有独立法人地位,但其经营模式受房地产企业影响或制约,成片开发的小区物业服务项目主要由开发商下属的物业公司承接,小宗地开发的小区物业服务项目,有的由开发商下属的物业公司承接,有的由开发商指定的物业公司承接,有的则由街道属下的物业公司或社区居委会承接,难以完全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物业服务行业未能实现有效的市场竞争。

二是企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物业管理企业存在小、弱、散、差的现象,至*年底,汕头在管物业建筑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而物业管理企业167家,从业人员达9513人,平均每个物业管理企业仅管13.77万平方米,每个物业管理人员平均只管2418平方米,甚至还存在极不规范的“门房式”管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而全”的企业必然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难以发挥综合优势,影响企业效益。

三是实行物业管理招投标项目比例较低。物业管理服务作为新兴行业,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才能健康发展,而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是否通过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但目前绝大多数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未通过招投标或协议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基本都实行“谁开发,谁服务管理”的模式。

(三)物业服务收费总体标准偏低

受多种因素影响,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相对偏低,造成物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规范管理程度较高的,也有较低的;既有“高服务,低收费”,又有“低服务,高收费”,质价不符,相互模仿严重。

一是收费总体标准相对较低,物业服务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据调查,现行物业服务指导价标准大多是从2005年执行至今,与近年来CPI较快上涨相比,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相对较低。同时,物业小区停车收费作为物业服务收入的补充,其收费标准也相应偏低,比价不合理。随着近年来城市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加,车辆停放矛盾越加突出,小区停车场(包括路面停车及室内、地下停车场)实施清洁、照明、监控、巡逻、消防、通风设施(地下停车场)等服务,增大运营成本,车场内撞车、碰车、恶意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实际承受的经营风险也加大,现行的收费标准相对偏低。

二是物业服务成本上涨较快,使物业服务质量趋于下降。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成本占到企业总经营成本近六成。近年来,随着市场价格的持续攀升和企业用工难问题相对突出,物业服务成本上升较快。物业企业招工难,员工流动性大,小区普遍缺员,保安员、清洁工、绿化工缺员状况突出。物业服务企业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招工困难,以提高基层员工的待遇吸引员工。保安员、清洁工、绿化工的人员月工资近四年来普遍都上涨。新《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用工制度,企业合理用工成本进一步加大。随着近年来CPI的上涨,物业服务的水电和原材料价格以及电梯检测维护费用上涨。水价、污水处理费近几年上涨较快,而且还有进一步上涨趋势;电价经过2004年、2005年、2006年三次调价,升幅为10.24%。2006年下半年开始,单部电梯检测费升幅达51.7%,造成物管企业日常运行成本的直接上升。同时,新建的园林式小区管养、维护成本增加。近年来园林式楼盘大量涌现,在提升小区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加重了物管企业对小区共用部位和公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的负担。物业服务成本的上升,更加突出显现了收费标准偏低的矛盾,物业管理企业经营困难,个别小区通过减少保安巡逻次数、减少保洁频次、关闭部分出入口等手段来解决目前的困境,造成物业服务质量的下降。

三是经营体制不顺,物业服务经营成本高。物业服务自建自管的模式造成诸多弊端,增加物业服务难度和成本。由于开发商与物业公司的“亲缘”关系,开发公司开发的项目大部分交给属下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一些开发商为了促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承诺“一流的物业管理,低廉的服务收费”、“智能化管理”,以低于成本提供高标准服务。一些开发商甚至承诺送管理费,把问题遗留给物业企业,到了业主交房后,有的供水、供电设施未能及时移交供水、供电部门管理直抄,使业主高价接受二次供水、供电;有的小区售房时隐藏没有配套公共停车场、只配套产权属于开发商的停车位,待业主入住后,使业主不得不以较高价格购买车位。为此,形成业主与物业企业的对立情绪,有的惹出官司,有的业主联合与物业公司对峙,拒绝缴费,以至物业公司接管后有苦难言,承担开发商售房时承诺的条件,造成高成本经营。

(四)物业服务行业经营利润低

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管理成本高,难于形成规模效益,难以优胜劣汰,物业管理行业经营业绩普遍较差,行业利润低,甚至出现亏损经营,大部分物业企业依靠房地产开发商补贴维持经营,从而对物业服务质量、信誉和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2005年末汕头市137家企业填报的《物业管理统计报表》显示,物业服务企业盈利能力仍然较低,行业销售利润率仅1.32%,远低于2004年末全国、全省的6.04%、10%的盈利水平,有65家企业出现亏损,另有33家企业年营业利润在1.5万元以下,处于亏损边缘。根据对全市196个物业服务小区2006年-*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和财务报表调查情况,有58个小区物业经营(包括停车费收入)略有盈利,另外有138个小区物业服务经营(包括停车费收入)亏损,亏损面达到70%。

三、完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措施

随着物业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物业服务行为逐步规范,物业服务正逐步成为人们购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进一步完善价格政策,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价格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思路和措施:

(一)努力推进“三个转变”,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化

物业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法规规定,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推进汕头市物业服务的市场化,具体要推进“三个转变”。

一要切实转变观念,培育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物业条例》和《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明确确立了市场化的原则,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法规政策宣传和解释,增强业主和物业企业的观念,培育市场主体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和权利义务意识,增强市场观念,充分认识物业服务行业的服务性、有偿性,物业服务费用应当由当事人主要依据服务的内容及质量协商约定,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平等协商、等价有偿,质价相符,实现物业服务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要切实转变经营模式,改变当前物业“自建自管”的经营模式。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和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行为的公开透明。要维护业主自主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由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推动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的分离,促进物业管理市场的公平竞争,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要切实转变服务管理模式,改变住宅小区业主成立委员会比例偏低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鼓励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则,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作用,让业主委员会充分履行管理小区事务,民主、平等协商确定小区服务和具体收费标准。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实现物业服务规模集约经营,打造一批品牌物业服务企业,提高物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市物业服务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二)坚持“三个结合”,科学合理确定物业服务收费

物业服务收费与物业服务质量紧密相连,收费过低势必影响服务质量和企业经营发展,收费过高业主难以承受,也会产生一定的纠纷。要针对物业服务差异性、多样性和不对称性特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收费政策,坚持市场化方向,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突出体现市场主体的自主性、收费标准的指导性、收费和服务的对称性,兼顾业主和经营者的利益,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在确定政府指导价收费水平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收费与成本相结合。成本是制定价格的基础,作为经营服务行业,物业服务收费必须考虑补偿成本,在成本基础上合理盈利,才能实现物业服务经营的良性运行。物业服务个别成本的差异性给合理确定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带来一定难度,既不能片面强调个别成本的差异性脱离实际确定收费标准,又不能片面强调社会平均成本而忽视了不同小区、不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摸清物业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价格部门确定的政府指导价标准,以社会平均成本合理确定政府指导价标准和浮动幅度,合理测算基准价标准,通过拉动拉大浮动幅度办法,让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更加灵活约定收费标准。

二是收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相结合。物业服务和收费不能脱离本地的客观实际,尤其是不能脱离具体住宅小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片面搞高服务设施投入、高质量服务和高收费水平,必须结合小区业主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收费标准。

三是收费与服务质量相结合。物业服务是无形产品,不同服务之间存在差异性。住宅小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受小区面积、绿化面积、共用设施、出入口、地理位置和环境等诸多不同因素的限制,反映在物业管理服务费价格构成的成本含量不同,物业管理的服务深度、服务档次、服务质量的不同也导致成本的不同,一个具体的住宅小区形成的价格定位也应不同。物业服务的差异性决定了在确定服务标准时必须结合不同小区的设施投入、服务内容、服务档次,甚至不同业主的服务要求,实行分类分等级收费,让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小区实际确定具体收费标准,按照服务等级标准提供质价相符服务。

(三)完善收费政策,理顺物业收费存在问题

针对物业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措施,完善物业服务收费政策,理顺收费存在问题,促进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当前,要重点推进以下三项改革。

一要调整物业服务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在考虑居民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要在进行充分成本监审、测算社会平均成本的基础上,以社会平均成本为依据,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情况,通过必要的程序重新制定公布物业服务政府指导价标准。理顺物业小区停车场收费政策,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和缓解小区停车难的突出问题。

二要理顺物业服务相关收费。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研究建立业主(或装修企业)装修保证金(押金)、垃圾余泥清运、装修工人出入证押金制度,促进小区管理。完善对尚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收费约定具体操作规定,理顺小区转供电、供水价格,推进直抄到户。

三要改革物业服务收费管理方式。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动态管理,对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建立定期调整和公布制度。定期调整和公布物业服务政府指导价标准,该提高的要提高,该降低的要降低,及时解决和理顺收费中存在问题。

(四)完善收费管理制度,规范收费行为

相关职能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规范物业服务收费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和监督,强化收费约束机制,重点要推进四项制度建设。

一是要建立健全物业服务收费收支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物业公共服务费用包干制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对实施管理的具体物业区域实行单独建帐,定期公布财务状况,接受监督。实行物业公共服务费用酬金制的,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每个季度定期向业主大会或全体业主公布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对物业服务资金年度预决算和物业服务费用的收支情况实行定期审计。

服务管理论文篇(8)

2物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是一种服务,要加强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创新观念

如果物业公司没有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能,无法满足业主需求,那么势必会引起业主的不满,部分物业公司重视可能重视管理但是忽视了服务质量,没有做好两者的平衡,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落后的管理观念难以提高服务意识。

2.2创新方式

消费者对物业管理服务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物业公司必须提供的服务必须个性化、人性化,这也是决定物业公司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物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新技术,例如信息化社区和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等,运用这些高科技“硬件”能够有效提升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顺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举措。

2.3创新内容

物业公司的服务主要有两方面,即基本服务和便民服务,基本服务是物业公司必须提供的,例如安保和清洁服务等,而便民服务是延伸服务,物业公司要双管齐下,做好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做好便民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业主的肯定,保证物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物业管理服务创新举措

3.1借鉴学习并抓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物业公司缺乏市场观念,忽视了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服务、管理意识淡薄,质量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但是要评价物业公司的综合水平,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是主要指标,从这个角度讲,物业公司应意识到自身的主要作用是服务而非管理。物业管理人员应进行接受全面培训,学习国家关于物业管理的文件精神、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等,让物业人员认识到自己应尽的“服务”职责;可以适当借鉴其他成功物业公司的经验为自己所用,例如深圳市某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通过举行“物业管理周”等活动,向员工传递管理新观念,提高了服务质量,并向居民展示了物业部门的良好形象。

3.2全面创新物业管理

首先,物业公司应完善管理体系,实现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达到“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目标;其次,物业公司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人才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公司使用不同的方式培训不同岗位的人才,例如管理层就必须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而技术人员则要求技术水平较高,并且能和业主建立良好的沟通,以提供最优质、最符合业主需求的服务。

3.3恰当利用新科技

人性化是物业管理服务需要秉承的原则之一,在这个方面,物业公司可以恰当的利用新科技来实现服务人性化,例如可以采用门禁系统和电子监控以确保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运用网络搭建服务平台,为业主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因此,科学技术也是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服务管理论文篇(9)

内容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 目前 运作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而供应链管理理念与 旅游 业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而联结起来的服务系统的特征相一致。因此,要 发展 旅游业就必须 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 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接着论述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进一步研究内容。 关键词:旅游 服务系统 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 应用 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 企业 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 方法 ,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 )、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 理学 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 and Billington (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 经济 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

服务管理论文篇(10)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谢麟振认为,短信网址技术结合了中国国情,将手机短信的业务模式进行了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加快了以移动商务、移动政务等为代表的整个“移动信息化”在全国推广的进程。

营销的困惑

作为企业的市场部门负责人,在向目标消费者传达商品信息、活动信息时,你可能会碰到下面这些情况:消费者总是移动的,电话、传真、邮件根本无法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他,并让他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某促销活动的广告打出去很久了,但参与的人并不多,原因在于看到广告的人毕竟只有少数,而看到广告的少数消费者也无法马上通过合适的机会参与进来;

总裁星期三刚批准下来一个活动,星期五就得执行,要求全国必须有5万名消费者参与!怎么办?打平面广告、网络广告、电视、电台广告?也许来不及,毕竟打广告都有周期排定;

公司每举办一个需要消费者通过短信参与的活动,都得到移动运营商那里申请一个SP号,每次活动都得宣传一次新的SP号码;如果你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那么也许因为没钱,也许因为没有资质,你很难从运营商那里申请到SP号,也没钱大做宣传;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无法和消费者实现实时互动……

移动解决之道

这些问题靠传统营销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而移动营销却可轻易解决,因为每个消费者随时都会“机”不离手,短信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切。不论消费者怎么移动,你的商品、活动信息通过短信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消费者手机上;不论何时、何地,消费者只要知道公司活动的短信参与号,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公司每次活动的号码不用重复申请,因为每次活动都可以用同一个短信接入号;就算你的公司只是夫妻小作坊,申请一个移动营销的号码也不难,一个短信网址才几百元,而且没有复杂的资质审核程序。

移动营销到底是什么?怎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这是很多不理解移动营销用户的共同困惑。美国移动营销协会在2003年对移动营销的作了复杂而深奥的定义:对介于品牌和终端用户之间作为通讯和娱乐渠道的移动媒体的使用。而简单理解移动营销就是一种利用移动通讯工具来进行营销活动的方式,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够带来即时、直接、交互沟通的渠道。概而言之,就是通过移动渠道来规划和实施想法、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定价、促销、流通的过程。

4亿多手机用户,是任何想做好营销的公司都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耐克、乔丹、创维、中兴、华为、九牧王、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都将移动营销作为了公司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来补充?

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有了消费者的手机号码库,再用一个短信群发机狂给用户发短信,就是移动营销的话,就错了,那样做的后果可能有三种:少数人会仔细查看、多数人会将其当作垃圾短信直接删掉、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告你骚扰罪。而互动、消费者的主动查询却更无从谈起。

短信,只有配以新近出现的短信网址这一新兴应用才能发挥移动营销的最大功效。

短信网址指的是移动互联网上用自然语言注册的网址,是利用SMS短信方式或WAP寻址方式为移动终端设备快捷访问无线互联网内容和应用而建立的寻址方式,它由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共同发起成立的“短信网址联合信息中心”推出并管理。并授权新网互联为短信网址首家授权新网互联为短信网址首家注册服务机构。短信网址跟互联网上流行的“域名”基本上是一个概念,都是企业在网络上的身份识别特征,只不过域名是在互联网络上,而短信网址是在移动网络上,它针对用户做营销,是企业移动营销的第一需求,而且可以帮企业营销达到反馈及时、传达迅速的效果。短信网址为企业、用户提供方便的互动平台,例如,某企业注册了“礼品”的短信网址,那么只要客户输入“礼品”信息发送到统一号码,就会自动进入该企业产品信息页面。这跟我们在IE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新浪”就会进入新浪公司网站()是一个道理。有一点不同的是短信网址设置了栏目回复信息,你只要选择相应的编号进行回复,就可以收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回复是免费的。

我们以具体事例来说明短信网址比直接发短信营销效果更好。安踏运动鞋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做一次促销,促销形式有打折、送礼、积分换奖等。如果用发短信的形式做移动营销,那么在一条短信内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只可能包括促销形式、促销涉及到的鞋类、告诉消费者去安踏网站或者是到实体店具体了解详情等内容。效果可想而知,虽然向300万目标消费者群发了短信,但真正通过短信吸引到安踏网站或者是实体店买鞋的消费者却不会太多,因为短信发送的信息并不直观,没有吸引力。

如果安踏申请了短信网址,并在这个手机虚拟网站上将促销的相关信息详细布置好,包括每款鞋的款式、尺码、优惠价格、颜色分类等,跟店面里的信息一样详尽。然后,给300万用户发一条信息,包括促销活动、折扣信息,最后告诉用户可以直接回复短信“安踏”到统一号码,就可以查看具体信息并完成购买过程。而且有任何疑问可以发短信实时跟店员交流,其效果可想而知。

利用简单的群发短信,用户始终是固定的,比如上文提到的300万,那么就只有这300万用户知道此促销信息,而如果用短信网址则面对的用户是4亿多。因为任何一个手机用户,只要想起安踏、鞋,并输入短信安踏、运动鞋等关键词都可能直接进入到安踏的手机网站,就可以看到此促销信息。消费者主动查询跟企业无目的发送信息谁的效果更好,不言自明!

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商品信息可以在手机上动态、三维、彩色展示的话,无疑利用短信网址的移动营销将更有优势。

成功移动营销因子

其实,几年前就有人开始在讨论移动营销,也有很多人开始了移动营销的尝试,比如手机游戏、铃声下载、电视节目竞猜、群发短信广告、、预测比分等。

然而,目前各企业品牌经理讨论的移动营销也只能集中在这些领域,而这些都跟娱乐分不开,真正用移动营销来经营常规商品的移动营销案例不多,这就是移动营销当前在中国面临的处境:模式尚未成熟、标准刚刚起步、欺诈问题还未解决、从事信息移动的公司良莠不齐。在此情况下,要成功移动营销,必须注意两个条件,一是自愿加入,另一是高附加值。

上一篇: 模块教学论文 下一篇: 艺术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