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8:18

临床专业论文

临床专业论文篇(1)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

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其一,抓临床轮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临床专业论文篇(2)

1.2实习项目当问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负担来源时,44.0%的学生认为负担来自病人,40.0%的学生认为负担来自个人适应能力,41.0%的学生认为临床工作给自己带来负担。同时学生认为实习中最大问题是病人配合程度。大多数病人愿意让学生为其做无创性操作和生活护理,有32.0%的学生认为病人并不愿意自己为其做有创性操作。在对临床带教及实习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教师愿意让学生做的以及学生在实习中做的最多的事情依次是:测生命体征、输液、晨间护理、注射、巡视病房、发药、送标本化验、采集标本、配合抢救、书写记录。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46.0%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书写过护理病历。笔者选取吸氧、导尿、下胃管、采动脉血、头皮静脉穿刺、留置针等几项操作,以了解学生实习期间操作次数情况,具体见表2。

1.3能力提高当问到通过实习感觉自己哪方面提高最快时,有44.0%的学生认为临床综合能力提高最快,41.0%的学生认为临床操作技能提高最快。84.0%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周围同学关系很好,并且能一起讨论学习。当遇到不懂问题时获得答案的方法依次为:请教带教教师(94.0%)、与同学讨论(53.0%)、查找相关书籍(34.0%)、利用搜索引擎(28.0%)、查阅文献期刊(4.0%)、检索数据库(3.0%)。带教教师及实习学生对学生信息采集、计算机应用、医疗文件书写、医患沟通、动手操作5方面能力的评价情况见表3。

2学生临床实习评价现状

2.1评价时间(见表4)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临床带教教师认为每月对实习学生进行一次考核更合理,并且在实际中70.9%的带教教师是这样做的。

2.2评价内容调查显示,基护、内护、外护、妇护、儿护以及健康评估等科目中,对基础护理学内容的考核占了重要部分。但有58.2%的临床带教教师认为实习评价内容应涵盖基护、内护、外护、妇护、儿护这几科内容。

2.3评价形式(见表5)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带教教师认为采用理论+技能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学生实习。

2.4评价依据调查显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临床带教教师大多依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参考学生自评、实习小组其他成员评价以及病人评价的比例较少。此外,调查显示95.5%的临床带教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没有统一评价工具。

3讨论

调查显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带教教师较少参考实习小组其他成员、病人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而病人作为学生直接接触的服务对象,其评价往往更客观。同时,Susanne等[4]认为在临床实习中同行评价与自我评价比教师评价更有效。由此可见,评价主体多样化才能使学生评价更加客观有效。目前各教学医院对实习质量评价的内容没有统一,仍以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为主。关于护理操作技能方面有较客观、全面且量化、细化评价标准,而关于学生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伦理和法律意识方面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全面、具体[5]。调查显示,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并从事实习带教任务人员工作年限及带教年限相对较短,其自身还处在学习锻炼阶段,大多缺乏临床及带教经验。此外,多数带教教师对学生评价时没有统一的评价工具作指导,这使得其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主观且缺乏规范性。同时调查显示,虽然有4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临床综合能力在实习中提高最快,但大多数人认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幅度不大、医疗文件书写水平一般、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单一,而这些能力却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习过程中,虽有45.0%的学生认为自己动手机会很多,但实际操作最多的还是测量生命体征、晨间护理这样的无创性操作和生活护理,而像导尿、下胃管、采动脉血这样的有创性操作几乎很少有机会动手,医疗文件也很少书写。该结果的出现和现行实纲没有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项目有关,也和学生不会使用实纲、实习较盲目、临床带教缺乏规范性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研究、建立一套标准量化、操作性强、科学有效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的护理临床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方向,是带教教师实施临床教学活动的标杆,是学校对学生实习质量考核评价的工具。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应用质量评价体系,能使整个临床护理教学活动有效地控制在实习目标范围之内,避免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和带教工作的随意性,实现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监控和引导,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4对建立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国内外关于实习学生临床表现的评价一直备受关注,研究出了多种评价方法。国际上以美国的护理教育评价系统最具代表性。然而,由于国外护理教育体制、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未必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对护生实习质量评价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际工作方面都较为滞后,不同学历层次护生实习评价标准不健全,且相关研究较少。现就本次调查结果,对建立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建议。

4.1多主体综合评价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进行多主体评价,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2依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核心能力确定评价标准国内外多是依据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和标准,结合教育理念及现实情况来制定学生实习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丰富但不尽相同。近年来,重视能力培养和考评,从职业角度对学生能力进行测评已经成为国外护理界关注的焦点之一[6]。

临床专业论文篇(3)

1.2美国的课程教育模式美国是推行临床药学教育的先驱者。1966年Herfindal等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率先创立临床药学专业1967年Kentucky大学制定临床药学专业毕业临床实习方案获得认可,并在全美推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临床药学专业PharmD学位教育在美国普遍建立,目前全美已有近60余家医药学院校设置了临床药学6年制PharmD教育模式。美国的PharmD学位教育学制为6~8年,前2~4年为药学预科项目。目前6年制可分为“2+4”和“4+2”两种模式。“2+4”模式2a专业前期综合基础教育加4a专业教育(3a药学和临床医学有关课程和1a医院临床医学实践)。毕业生授予PharmD学位。取得学位的学生还需要2a专业临床实践培训。“4+2”模式4a药学本科教育加2a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毕业生授予PharmD学位。这种课程教育模式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临床药学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以及学科特点等,有助于学生把握好后期学习。而且在日后学习中设置医院临床实践,结束后可颁发实习证,则有助于顺利的走向工作。美国的课程教育模式使他们的学员知识更加扎实,实践经验更加丰富,相比美国,我国临床药学课程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问题,我国应该在本科四年制的同时,大力推行和普及本硕连读6年学制教育,向美国的PharmD看齐,设立硕士学位促进临床药师的培养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2对我国高校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

通过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任课老师的调研及对我国高校临床药学课程调查,并借鉴参照国外课程教育模式,作者提出以下浅见。

2.1强化医学课程,药学课程与临床相适应临床药学本科主修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应的专业课如药剂、药理、药分等。仅仅从“药”的角度进行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这样的课程内容偏重于药物的制备和分析,没办法与临床很好的结合起来。当从事药物调配、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时,则不能迅速的掌握与展开。并且从事医院工作的人员缺乏临床用药的知识,无法提供合理用药的指导、用药咨询。而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仅是药学专用的教材,学的内容有限,而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由于课时数目太少的缘故,仅仅能了解到理论的内容,没有办法同临床知识相结合,这就导致药学科目“腿长”而临床科目“腿短”的状况,使得学生在从事医院药学工作后,完全不能有效的完成用药指导这一工作。为了克服以上问题,需要强化医学课程,增加医学课程的课时数目与临床见习课程数;并且适当调整和压缩药学科目。在临床围绕着所学习的药物以及同类药物进行临床合理用药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不间断,上课后立即投入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很好在实践中消化和吸收,加强临床药学实践技能。

2.2丰富课程教育实践模式

2.2.1在药学试验中,需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大学生设计实验,选择相应的科研课题并参与其中,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开设综合型设计试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查找文献,选择制备材料,从而更加了解试验的机理以及运作程序。比如说在药剂学实验中:学生先于普通片剂制备的实验中掌握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压片等操作技能,按照药典片剂通则各项检测普通片剂的质量,掌握各种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然后再进入其他剂型(如缓释剂,胶囊剂)的制备设计性实验。而其他剂型的制备,就要求学生自主查阅各种资料,分小组进行试验。导师只需给予学生提供各种试验条件(如材料,实验室的设备等),其余由学生自行解决。通过以上的实验过程,大幅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临床专业论文篇(4)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临床专业论文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特长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分为论文准备、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三个阶段,具体包括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提纲、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几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团结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大量的精品课程不断涌现的同时,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结构体系和完成模式上基本沿用以往的民族院校的模式,故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因素:

我院有计划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0余人,扩招后的招生对象虽然面向全国,但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在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在做毕业论文时,许多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基本实践技能、独立思维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能力偏低或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由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临时抱佛脚,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加之教师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等任务,势必造成指导教师短期内教学工作量的洪峰,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题大做,研究内容雷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尽管院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由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放开选题外,还表现在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这种指导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以教师中心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不敢独自涉猎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原因[1-2]。

3.其他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一些实验室的场地和设施明显不到位,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和质量。

最近几年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对毕业论文造成不小的冲击。据调查,有些班级考研人数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重合,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有些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3-4]。

二、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探索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培养我院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应掌握检索文献、撰写综述、课题设计、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与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毕业病历,其基本内容按顺序包括《任务书》《指导教师评阅书》《诚信声明》《毕业病历正文》《评阅教师评阅书》《答辩书》;

1.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质量,根据我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病历工作管理暂行相关要求》;

2.为了使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运行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常规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毕业病历流程图》;

3.依据选题指南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任务书》的填写:

同学们可在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同时参考我院提供的“选题指南”确定毕业病历题目,毕业病历的选题一般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出发,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需经指导教师认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实践方案,收集临床病例,进行毕业病历的撰写准备工作。

4.指导教师完成《指导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病历进展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调整,以确保毕业病历的质量,毕业病历完成后,指导教师或指导医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病历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初稿评语,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提出评分意见,然后指导教师毕业病历应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修改和总结工作。

5.学生认真撰写《毕业病历正文》: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疾病进行系统问诊、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诊疗计划等,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撰写,在上述基本程序与方法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同时学生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病历,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学生要签署诚信声明,文责自负。

6.评阅教师完成《评阅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答辩委员会指派具有资格的教师评阅学生的毕业病历,评阅教师依据“毕业病历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全面、严密”,同时评阅教师依据“评阅教师评阅书”基本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学术水平和撰写质量如何,文字表达、专业术语及综合分析的水平。

7.答辩委员会完成对该毕业病历的答辩程序:

在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之下,成立答辩委员会,同时要组成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照专业分为内科组、外科组、儿科组和妇产科组,每组有3-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1名答辩秘书组成。毕业病历答辩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他教师、学生均可自愿出席。答辩程序主要包括:学生陈述答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答辩秘书负责记录答辩小组评定等级答辩小组组长作简短的答辩评价,上述答辩的主要过程原则上应在30分钟内完成,通过答辩以观察和掌握学生对答辩委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病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的撰写,在病历书写、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临床病例、改善医患沟通、制定实践方案、增加对该疾病的见解及认识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因此做好毕业病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临床工作作风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对全面提高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士学位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毕业病历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2,(9):78-79;

[2]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化工高等教育,2011,(3):57-59;

临床专业论文篇(6)

临床药学是随着药剂学、药理学和治疗学新理沦、新医学论坛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药学分支学科。我校的临床药学专业尚处于初步阶段,药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本科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未来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本科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对于临床药学这样理论性、应用性和服务性很强的专业来说,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控制对于完善教学体系、培养高质量毕业生和高水平的人才更加重要。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很多环节,如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优等[1]。各个环节都很重要,全方位的加强管理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药学教师,每年带教2~3名毕业生,对近年来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十分关注。既希望能够选择优秀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又希望有合适的课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选题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本科生毕业论文时间紧张,几乎没有更换课题的充裕时间,一旦确定题目就要勇往直前的完成[2]。本文从毕业论文选题环节师生遇到的问题阐述自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些体会,为不断推动论文质量的提高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行有益的探索。

1 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网络双向选题

通常情况下,以什么研究方向为题,有导师指定,也有自己选择,不管怎样,都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导师指定的课题,导师也要介绍需要查阅参考资料;导师如果给予学士更大的自主性,由学生自己选择,导师要把握方向,随时提出建议和指导。总体来说,选题按照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必须做到双向选择。目前,我校利用教务处网络系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课题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合理化配置。对于网络双向选题,首先要求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承担的科研项目,兼顾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拟定若干题目。对这些题目是有基本要求的,学校先要初步审查才能让学生来选择。比如要保证课题难度合理,工作量与预定时间匹配,避免课题太简单、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内容太多等。然后召集毕业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期间,教师和学生要多次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学生要了解题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进度计划等,让学生对所做的课题初步形成清楚的认识,如果发现不合适的情况,取消第一次的选题,重新再选。最后,教师同意选题,学生才能开展课题研究。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设计结论开放性的选题

目前大多数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药学专业下细分包括五大学科方向: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结合临床药学实际,还应该包括以及医院药房、临床药学等[2]。所以考察近几年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发现,覆盖面非常广。如此多的研究方向,如何集中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我觉得一个最根本的关键是要保证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大家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灵魂与基础。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医药学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实际药学的领域中敢于尝试、推陈出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课题不能因为本科生实验时间短,基础底,操作能力差就降低要求。能够得出明确结论的验证性课题只适合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来用,而毕业论文不同。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开放式的,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有启发和可以探讨的[3]。部分药学毕业生需要到医药生产、营销、使用、服务和管理等环节的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等部门实习,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教学科研水平差距较大,有部分单位仅能接收学生实践但根本不具备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能力,急需加强管理和指导。

3 调整集中式进行的毕业论文,改为全程式培养

目前毕业论文与考研和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尤其是就业工作。学生就业压力的,经常参加面试、试工,无力全心投入课题研究。针对考研的学生还可以避开考研复试时间,合理安排实验进度。总之,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论文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也就是实施毕业论文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论文工作要贯穿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4]。这样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对前段的工作总结,并水到渠成的完成论文的写作,简单开设一些科研课题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增加工作前的实际操练。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考研学习,去解决就业问题。从我们的部分实践来看,具体来说就是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选题,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活动与毕业论文工作结合起来,尽早接触和开展科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考研方向来选择题目,也有助于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长抓不懈。在选题环节,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推进和改善网络双向选题系统;要继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且逐渐扩大全程式培养学生试点,尽早选题、尽在开展科研活动,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闫爱春,郭敏杰,刘俊义.浅议毕业论文的组织和指导[J]. 药学教育,2003,19(1):30.

临床专业论文篇(7)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临床专业论文篇(8)

1.2就医院而言,在经过培训及实习后,护生可从事部分基础护理工作,帮助医院节约部分工作成本。同时临床一线护士在临床实习带教中也能够进一步充实自身所学提高自身业务及教学能力。

2.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护生基础较差,缺乏信心部分护生理论知识基础差,不能承受临床工作压力,思想上存在惰性,缺乏对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精神及工作责任心。虽然在初期,护生对实习工作积极性较高,但对自身认识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对于如何有效的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成为合格的实习生缺乏信心。

2.2护生缺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护生因个人原因,不遵守纪律、上班迟到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自身及同学的实习。同时在校期间接受的法律教育较少,故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及规章制度缺乏认识,甚至有的护生认为工作差错与己无关,对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由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3.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3.1临床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教师选拔,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及医院对带教工作要加强重视,给予带教工作更多支持,更加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如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定期临床技能培训,并加入年度考核,奖惩分明,提高积极性。另外积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引入双向评测。通过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教,更好的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2加强护生性格塑造及护患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生会面临环境转变,以及学习、实践、护患沟通等诸多问题。带教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及专业素养让护生爱上自己的职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全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同时应告知护生注意仪表仪容,尊重患者,讲究沟通技巧,指导其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在带教中也应加强法律知识、规章制度的培训,让护生清楚自己在实习中的角色,若因私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则应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

3.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护生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应注意改善教育方法及教学模式。如应建立临床模拟病房及增加见习时间,让学生真正贴近临床,更好的为实习创造条件。另外因当前医学发展迅速,一线工作流程及医疗器械器具等逐年更新,更应改善教学,跟上时代脚步,尽可能缩小课堂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临床专业论文篇(9)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临床专业论文篇(10)

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1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课程课程标准,切实改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

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是最有针对性的标准,且历年考试大纲都相对稳定和连贯,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审查现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是否与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相衔接,找出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实践技能等方面 针对目前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在专科临床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中突出职业特点和实用性。加强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重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只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缺点。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并作为一项常规研讨内容置于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活动中,完善临床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达到学校教育与资格考试接轨的目的。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和改进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室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相应的资格考试虽无直接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内容,但是医学生早期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后续实训考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甄选出与资格考试相关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念,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上一篇: 绩效管理制度论文 下一篇: 财务理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