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论坛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57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1)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出席了论坛活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林春、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陈振华分别致辞并介绍了上海市和宝山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的情况。

论坛听取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谭虎教授有关“家长委员会”的专题报告。由于谭教授主持过“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并参与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起草,他对文件制订过程的介绍和内容的解读,对与会代表准确地理解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提供了可靠的、有力的依据。

论坛听取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郁琴芳、杭州市富阳市富春二小胡群亚和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章佳三项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介绍。特殊人群家庭教育特点与指导对策的实证研究、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感性发言和学校与家庭互动方式的理性提炼,她们为大家展示了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不同风格。

宝山区中小学向论坛代表展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宝林三小、泗东小学和泗塘中学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围绕“让我把幸福告诉你”、“合理团队共同成长”和“家校携手凝聚育人合力”等主题,采用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小品表演、童话人物穿插和家长现场谈体会等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为代表们展示了宝山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一幅生动画面。活动还引导论坛代表自然地介入到指导活动之中,将指导活动的互动状态从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亲师互动,进一步提升到展示单位与与会代表间互动的高度。

论坛分“家校合作中的组织管理”、“家校合作中的亲师关系”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三个分论坛进行了成果交流和研讨,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和应对策略。

论坛颁布了本届论坛获奖研究成果100项的名单,表彰了长三角地区学校系统家庭教育指导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对长三角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研究将发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论坛认为,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1)优化资源配置、硬件设施建设和保障经费投入力度,不再是突出矛盾;(2)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3)教育资源均等配置和教育质量标准化,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2)

在观念层面应注重人本取向守成与创新是教育的两大主题 ,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 , 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 , 是偏重于守成的教育 , 而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 则是偏于创新的教育。审视 1840 年以来的中国教育 , 创新是其突出的主题 , 而其创新的取向 , 大体沿着经济一一政治一一文化一一政 治一一经济这样的轨迹起伏变化 , 随着创新取向的转换 , 教育沦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 , 其自身的主体意议倒往往被遮蔽了。教育的本质是在维护人的生存和促进的发展 , 当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时 , 教育创新的取向不言而喻。改革开放时期 ,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改革为指向的指引下 , 教育在 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高 ," 科教兴国 " 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应该承认 , 在个体或民族的生存成为第一急需时 , 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宝贵人力资源的劳动者素质一直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 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 , 我们在承认教育创新的经济取向具有现实合理性时 , 还要注意到合理性下面的负作用 , 也就是说经济的单维取向持续时间过长 , 有可能使教育创新偏离了终极方向 , 我们不自觉地会把教育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当做了终极性目标 , 把基础当成了方向 , 以生存需要取代了发展需要。

教育旨在促进人性 ( 个性 ) 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创新的人本学基础。作为百年育人的基础性工程 , 教育创新必须牢牢夯实这一基础。 使单向度的人转化为复合性的人 , 使被动而单一发展的人转化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 这就是教育创新的意义所在 , 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制度层面应注重市场取向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 而制度创新的要义就是选择 , 为此 ,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

课程的选择一一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 , 除了少数实验学校或特色学校外 , 基本上是千人一面 , 已严重不适应网络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 更遑论因材施教的理想。基础教育界正在尝试设置的研究性 ( 探索性 ) 课程 , 就是通过开发内部资源 , 激发办学活力 , 来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各类选修课的开设和学分制的管理 , 正在成为基础学校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随着学校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的建立 ,《学会生存》所预言的人机互动、资源共享、 课程自主的教育趋势正在化为现实 , 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校深化内部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师的选择一一教师的选择有着两方面的含义 , 一是指学校和教师具有互相选择的自主权 , 又是指教师和学生其有彼此选择的主动权。而课程的选择与教师的选择又是一体之两面 , 选择何种课程就是选择何类教师 , 反之亦然。 但是 , 对学生而言 , 教师的选择也许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因为同一类 ( 门 ) 课程 , 由不同的教师执教 , 其呈现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资源 , 而选择机制正是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动力源。

在实践层面应注重对话取向

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展开创新活动 , 可以有很多突破口 ,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 , 也许是对话的取向。具体而言 , 可以建立以下 5 种教育论坛 :

1 学生论坛----学生论坛应具有最大的广泛性 , 成为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小到学习方法、课程选修 , 大到人生规划、社会现象 , 学生都可以探讨。

2 教师论坛一一该论坛既是一所学校教师的信息交流场 , 也可以成为多所学校的公共平台 , 教师的教学心得、 科研论文可以在此展示、交流 , 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此探讨。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3)

为贯彻五四讲话精神,紧密围绕“育人”工程,2014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与能源学院团委在致力结合学院特色与学生团学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了一项学生活动的新型载体――“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该平台将以在校学生、指导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为主要活动参与者,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并且有深度的交流平台。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开设“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与学互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论坛的增设将为学生开辟一条自主学习的路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犹如学生论坛般的第二课堂的开设,让学生能够内化知识和理论,给予巨大的创造和延展空间,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论坛活动的进行中,学生们能够巩固和加深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自主开展实践式的讨论与尝试,充分调动个人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化。教与学的充分互动便在这样的模式下顺利开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始终是学校教育所关注的主体。高校肩负着“育人”重任,在育人过程中就更加应当坚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主人翁意识。

学生论坛上,学生由以前讲坛中的观众变为主讲,化被动接收为主动整合输出,主讲学生在完成课题选择和研究,知识重构,多媒体制作这些任务后,通过论坛平台将自己的见解分享给所有同龄的朋友们。并且论坛具有开放性,对于主讲学生来说,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无疑是高强度的,当然对于讲台下的学生观众来说,他们一样能够自由选择在平台中找寻一席之地。学生论坛的环节中,最精彩的一定是讨论和辩论的环节,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针对主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方案和看法,不需要拘泥于任何形式,不需要受制于传统课堂的约束,是培养自主分析、乐于思辨、勇于思考等诸多能力的较好途径。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学生论坛的选拔条件

主讲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精力,在完成学业要求的基础之上,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或擅长的知识领域,并且在擅长的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该生最好是学生中有些影响力的干部或活跃分子,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个人讲演的素质上,需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另外要善于活跃现场气氛,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二)“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的实施流程

论坛的具体实施模式应遵循:报名―确立主题―积极备课―论坛开讲―总结评价。(1)报名是学生论坛平台建设的入口。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或者有所在班级或学生组织推荐。由学院团委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和审核,原则上不在短时期内重复安排同一班级或统一社团的学生作为主讲人。(2)确立主题是论坛公告通知里最核心的内容。建议论坛运行前期,主题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具体操作是由学生上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题,由老师根据题目分析探索的可行性提出指导意见,帮助修改或加以确定。(3)积极备课是学生论坛实质准备阶段。选题确立后,主讲人需要围绕中心搜集资料,整理课件,撰写讲稿,准备讨论问题。在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制定出自己讲授主题的方法和策略,以便对学生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有更深刻理解。(4)论坛开讲这个环节是主讲学生的成果展示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并且刺激学生的探究欲。讲座形式是,主讲学生一名,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主题内容,不要求用说教或讲授的方式。可以通过小品、访谈、辩论等形式展开。(5)总结评价环节预计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组织专业教师给出评价,学生参与人数统计,学生观众进行投票等方式评选出每学期的“论坛达人”,予以表彰。并且当年的“论坛达人”也会直接成为学院推优树模工作中的年度“轻工之星”。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主要成效

“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的搭建,从形式上讲是迎合了当代高校“教改”的呼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和延伸。能够让学生通过准备,讲授,解答几个环节,继续深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互动。

现在轻工学院“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是起步阶段,已经成功举办了2期。其中主讲人一个是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张盼,一个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李雪。张盼结合自己入学以来的学生工作经验为诸多大一学生干部讲述了《我的服务有意义吗――浅谈学生干部的发展方向》,获得了许多新干部的认可和追逐,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在学生工作中逐渐出现疲软期,这样的讲座不仅对他们的价值观有指导意义,同时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工作中自行探索工作技巧,提高工作热情。李雪作为研二和专利成果较多的学生,通过题为《科技成就未来――我的科研梦》的学生论坛,给研一学生和本科生真实演绎了自己一路追逐科研的经历。通过她在校级、市级、省级的获奖历程,给学院很多同学以巨大的鼓励,鼓励大家勇敢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参加“外战”,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生论坛推出以来,学院的反应积极良好。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够覆盖的范围还很有限,下一步学院将完善工作机制,继续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进来。

(二)主要经验

1.选题要考虑受众。学生论坛的主题定位很重要,这个在实施流程当中就有具体讲述。大学生现在接触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需要先进的,前沿的主题与知识。如果选题定位失误,比如某个印刷专业中的偏门项目,知道的人很少,了解的更少,参与的观众更是少之又少。听众的参与度是论坛的又一关键因素。学生论坛旨在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探索能力。目前轻工学院“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的选题主要来源于主讲人,加之教师的审核。下一步会在学生中广泛征集意见,以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为选题主要依据。

2.线上线下媒体共同作用。传统线下媒体配合新型线上媒体的共同作用,能够是论坛的宣传覆盖面加大,提高影响力。传统线下媒体主要包括:海报,宣传板,宣传单,横幅,电子屏;新型线上媒体包括: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主页,微博互动平台,百度贴吧。主要宣传内容包括:论坛主题与内容的介绍,主讲人介绍,以及论坛结束后的宣传介绍。后续还将与社会媒体取得联系,将学院的学生论坛平台推广至更多人,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关注。

3.非传统形式受欢迎。就已开展和即将开展的讲座来看,内容多样化,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传统讲述式的讲座方式依然根深蒂固,互动环节设计不够紧凑,经常出现冷场或关注低的情况。调查显示,学生们更希望看到新型的论坛形式,比如漫画的引入,或者小型故事的表演等等。

四、探索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完善主讲学生培训机制

主讲人登上学生论坛讲台之前,是要通过报名后选拔的。但是学生有热情是一方面,毕竟缺乏讲坛经验。需要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做进一步的补充。所以对于主讲学生的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聘请学院有经验的教师或学生工作人员参与平台培训机制建设。在确保学生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基础上,对于课件的准备,讲课技巧的教授,课堂互动的方式等临场表现做深入指导,甚至可以在论坛开始前进行“模拟论坛”讲述,给主讲人足够的时间适应学生论坛的流程和要求。这个机制的推行无论对主讲人的能力培养和论坛的正规性都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二)开拓一、二课堂的互动机制

“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的搭建本来就是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应当在推行学生论坛的过程中,配合教育体制改革,让第一、第二课堂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互动。开辟一个渠道,聘请专业老师,让学生在完全熟悉第一课堂理论学术知识的基础上,将其灵活、生动地通过论坛表达出来,有条件的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付诸实践。对于主讲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良好的强化,对于广大学生听众,更有利于引发大家关于本专业的思考,拓展课堂知识学习,让更多的人摆脱学与做脱节的现状。

(三)巩固基础,发展线上学生论坛

学生论坛的成功事例在高校中已经不少见,轻工学院学生论坛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最应该巩固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的时候。然后可以考虑将“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形成为一个学院的文化品牌,并推出配套的网上学生论坛。在发展壮大时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给更多未到场的学生以平等的机会。其实工科生做论坛的起步是比较艰难的,工科生普遍条理化、规矩化、人文底蕴较为薄弱,希望能够借由学生论坛这个平台,真正给学生们一个抒发自己,提高自己,成就自己的渠道。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4)

在学员论坛活动中,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交往是完整的人与人主体间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式传授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性单向发挥的现象。它强调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将学员真正视为有能力的、独立的个体,视为与“我”平等交流与对话的“你”,从而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干部培训的成效。

第一,开展学员论坛,有利于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常常把学员仅仅当作客体看待,视为被改造的工具,视为物,认为物改造好了,干部培训教育的价值就会实现,所以,这是一种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显然是误入了歧途,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干部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人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那么今天,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这一问题,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人的精神需求的高度去审视干部培训工作的逻辑起点。即要特别注重人的精神需求,把调适人们的思想,不断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参与学员论坛的学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改造教育的物,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学员的人力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与开发。参与学员论坛的学员的学历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中有一些学员的理论功底较深厚、对某些热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开展学员论坛,既能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又能促进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学员论坛能把学员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员把所学的理论与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从而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学员的生活世界。它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干部培训模式,能发挥学员的主体性,能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锻炼学员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使学员认真分析和思考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员学以致用,开拓视野。

第二,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学员论坛体现出的交互性、民主性、平等性、尊重双方的话语权等特征,有助于通过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干部培训的成效,同时能够避免干部培训工作的单向化和僵化倾向,这值得我们在干部培训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在学员论坛活动中,“师生双方在倾听和言说,即在语言的交流中,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对方,获得理解和沟通。”[1]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人—人”的“我—你”关系,实现了师生共享话语权的回归,形成了对话话语系统。教师和学员在学员论坛活动中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话语霸权”。主体之间尊重双方的话语权,改变了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性灌输的授课形式。教师与学员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彻底改变了教师居于“权威者”位置,拥有权力的“说者”;从教师独享话语权回归到师生共同拥有话语权,体现了师生间是一种基于平等交往的“聆听和诉说”的对话和理解关系,对话中任何一方都不拥有“话语霸权”,但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力,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同提高。

第三,有利于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开展学员论坛有利于建立一个干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重要机制和平台。在学员专题论坛提出的政策建议,创新信息工作机制,能提高信息报送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能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相关的决策。学员论坛十分注重应用研究,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调研和讨论,积极主动地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成果,使党校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的智库。

二开展学员论坛的对策

学员论坛实现了从占有式教育到交互式教育,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它超越了灌输式的干部培训教育,把目光转向“我们”,倡导培训教育中师生的共同性、共存性、交互性、双向互动性,倡导教师与学员在平等的交流或交往中相互理解,实现师生之间的共生性,共同迈向“我—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和谐交往。

第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员的主体地位的“合力”作用。举办论坛,确定主题是关键。论坛的主题选择必须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这就要求主题要同国家形势发展、世界局势变化、人民关切、学员个人成长需要等相结合,就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运用,着眼于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提出解决的方法,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论坛的主题应由教师和学员共同探讨商定,这也是教师和学员双方在论坛筹备阶段的互动,双方达成共识。共识不是把教师和学员的认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双方话语权的前提下,对论坛主题的选定有一致的认同。同时还帮助交际双方对话语所指达成完全一致的理解,“任何理解都以共识为背景,理解所唤起的是共识的缺陷。理解所要批判、要超越的是共识的规范结构,理解所向往的是建立新的共识以取代旧的共识。”[2]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去选择当前形势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论坛主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员的主体地位的“合力”作用。

第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论坛组织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加强引导、创设氛围。其一,营造和谐开放的研讨氛围和组织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能让学员有均等的发言机会,这就要求学员的发言时间应根据论坛的主题可设定,一般为十分钟以内(有条件的可要求学员准备PPT)。同时,教师要创设环境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思考。其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为了更好地提高学员论坛的效果,教师可根据论坛主题的内容和学员的个体性而灵活地选择桌椅摆放的方式(如圆形、弧形、方形、矩形、马蹄形、梯形、六边形和八边形等方式),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氛围。其三,教师要有适度的点评。点评学员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员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相反,它更是激励学员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不断学习、改进、提高的过程。这能够有效地评析学员论坛教学的状况和优缺点,这能够让学员正确了解个人在论坛教学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能让学员找到个人今后努力发展的基点和方向。同时,课堂点评还能促使教师在相互之间的听课活动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扩大双方的视野,也促进了教学形式的更新。其四,要充分发挥论坛成果,搭建起党校声音传递的路径和思想库的平台。把学员的发言稿整理和修改后,向有关报刊和相关政府部门推荐较强对策性和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这样,既可以较好发挥党校“智囊库”的作用,又可以调动学员参与学员论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了“学员论坛”的积极效果,逐步体现学员论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方向。

第三,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尊重学员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在教学和学员管理中,无视学员的权力的存在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员应该在论坛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而不是游离于论坛活动之外,从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其一,学员要深入调研。在论坛的主题确定后,学员要主动围绕论坛的主题,制定详细周密而又可行的调研计划,研究调研的形式、方式和内容。调研过程中要深入实际,查阅文献资料,或问卷调查,或走访座谈,或参观考察,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学员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学员论坛的准备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二,学员认真讨论,并撰写好调研文章。各调研小组在深人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学员要对调研所获取的材料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理清思路,力争形成具有指导实践性强的、高质量的调研论文和发言提纲,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好小组讨论,进行初步的研讨交流。同时,学员要搜集图片、动画或视频,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要求科学美观,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调研论文和发言提纲。其三,在学员自愿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学员推选出发言人和主持人。发言人应选出对论坛主题有兴趣、具有深入研究、善于总结和表达的学员作为论坛发言人。发言人的授课内容不是个人的研究,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主持人应具有引导,编辑,控制等多种能力,具备丰富的阅读积累,具备广泛的阅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善于把握局面、语言生动幽默的学员担任。主持的学员事先要精心准备,吃透有关材料,对整个论坛过程进行规划,对需要提出的许多具体问题和主要的串词进行巧妙的设计。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5)

近年来,贵州财经学院围绕锻铸“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富民兴黔”之志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家、爱人民,关注民生、关注贫困与发展”教育为重点,以“艰苦奋斗、勤奋进取”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体系、六大板块”的工作体系和培养模式。

这一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体系,以推进“党员是一面旗帜”活动为载体,推进“精品课教学”活动为抓手,推进“三大论坛”活动为重点,推动“把堡垒建在公寓”活动为示范,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基础,推动“大学生关爱工程”为先导。同时,学院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了学生自己的网站“古柏青音”,并以此为平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他们的沟通与交流。

“一个体系、六大板块”工作机制运行几年来,受到学院师生的欢迎,收效显著,“三全育人”的格局初步形成,学风、校风明显改善,思想政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增强。近年来,学院党委还先后获得中共中央种织部、贵州省委表彰,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三大论坛”

融儒魂于商才

从2003年起,贵州财经学院先后开设了以“把握文明脉动,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人文论坛”、以 “整合学术资源,共享学界智慧”为宗旨的“经济论坛”和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的“科技论坛”,并邀请张五常和樊纲等著名经济学家、赵忠贤和欧阳自远等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叔阳和陈建功等著名作家、叶小文和沈国放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举办形式多样的高层次论坛活动两百多场。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现代化;实用化;简约化;个性化

逻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两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现在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分支的逻辑科学体系。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问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同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列为第二位。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以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为基础课之一,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笔者通过长期对所教学班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繁琐、枯燥、乏味、无用”,由此也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关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表明该现象具有普遍性。学生对于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形成“无用”认识并产生“厌学”现象,对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及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恰当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

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实用性是无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属于理论逻辑,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中要辩证地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由于对该关系处理不当,现行教材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重视原理的阐述,脱离实际,为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失去其价值。二是在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时,又忽视了理论,使实践失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实践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中,前一种偏向更为明显。

教师教育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更要坚持“以实为本”的原则,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其学习动机上也就带有这种职业取向,对于所学知识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和帮助比较看重。如果学生注意到所学内容与未来的工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时,就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为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积极良好的心理基础。教材编写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动机,在教材中适当安排逻辑知识在中小学教学科研中应用的有关内容,并精选设计相关实例充实到理论讲解及课后练习中,注重逻辑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逻辑知识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逻辑学的工具眭和在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

三、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

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仍存在着“偏、难、繁、旧”及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学术性等现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符合教育学中关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作为基础课开设的逻辑学,其“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一批批逻辑学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逻辑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把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经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应用他们所学的逻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种思维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学习、领会和运用其他各门科学知识提供有效的逻辑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回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形式逻辑,还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后进一步去影响和培养其所教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素质打下基础。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应遵循“简练” 这一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专业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而要强干削枝,做到“精简”。“精”也即“精髓”,要求教材选取理论要适度,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将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清讲透。“简”也即“删繁就简”,对于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难、繁、旧”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并、压”。

因为“逻辑教材体系都是教学体系,而非严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其内容应当丰富而新颖,体系可以不必那么严密。同时,教材编写必须注意,不必把什么内容都‘讲深讲透’,而应当留给教师在课堂发挥的余地,留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使教材具有启发性。”翻“面对着兴趣不一、水平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搞得很专、很学术,要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或技巧。”同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应该尽量“删、减、并、压”那些并不十分必要且用处不大的繁琐枯燥的公式推导及论证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安排最必要和适用的内容,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学术性及系统性。对于有些内容则可只保留其最终结论让学生记住并予以运用,不必过细地推究其成因及来源,不妨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命题变形推理中连续换质位和换位质的推理”、“三段论的公理”、“复合三段论”等就可以删减。

四、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即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才能根据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教材的方向、目标、内容、范围、体系结构及表达方式。“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就应不同,专科与本科、重点院校本科与非重点院校本科、师范类院校与政法院校、医学院校等,逻辑的教学内容都应不同”。围就是基于不同的专业其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文、政治等专业的逻辑教学内容应侧重论证、分析、日常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理科专业则可侧重演算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近年来,形式逻辑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教材被编写使用。但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却也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层次学生对逻辑知识的不同需要”昀,存在着“教材编写多少年一贯制,并未跳出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教材框架下增添删减”的现象,也即没有认真关注教材的特殊定位,造成各种教材大同小异、定位不准、缺乏个性。教师教育专业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述弊病,或与通用教材没有太大区别,或没有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专业。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73―03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人文教学的“工具性教育”弊端呈现突出。“工具性教育”是指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当作工具来使用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教育思想。[1]学生对“工具性教育”往往采取消极与反抗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开始从潜在危机走向具体的社会精神缺陷。[2] [3]由于人文精神的匮乏,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逐渐消失,不利于民族的发展。针对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探讨如何利用成熟的条件和资源加以改进。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资源特别是诗歌、历史文化资源容易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因而提出利用虚拟展览馆开展诗歌人文教育。本文在分析基于ABnet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基础上,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分布式中国古代诗歌文化虚拟展览馆系统,并与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结合,结合传统的现实展览馆和多媒体放映馆的特点,通过网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以逼真的视、听、触觉为一体的虚拟学习环境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机制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虚拟展览馆系统设计的理论分析

1 分布式虚拟现实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技术。[4]虚拟现实分为桌面虚拟现实(desktop virtual reality)、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型虚拟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distributed)等类型。分布式虚拟现实是指在多个地理上相互独立的用户,实时的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共同分享一个虚拟空间,一起体验虚拟经历,使虚拟用户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桌面型的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的实现方法很多,如:借助于Java进行实时通讯的Vrml语言设计的分布式虚拟现实、利用VirTools Dev和Multi-user Sevre快速高效制作的多人连线应用程序、利用Atomsphere服务器建立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等,它们在性能上各有其优缺点。本文采用ABnet与Vrml语言构建分布式虚拟现实,其中,ABnet[5]是由美国人Rick基于java开发三维多人在线聊天服务器。

2 虚拟展览馆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一个主动的、自我调整的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经验和获取经验的环境中获得意义,从而建构个人意识。每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建构的。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展览馆、虚拟博物馆、网络游戏等领域的应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意义和思想。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形、声音和图像再造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能构造出最佳的课堂教学环境,将学生置身于其中,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它能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它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制限制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缺点。用虚拟现实技术“构筑”的课堂,学习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可以任意选择,教学进度可以多方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控制者,使师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发挥。

三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其实现

1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运行环境

以Web为运行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在Web上进行分布式展示和交互,系统接受来自客户端可视化输入和交互操作,并根据客户端的不同请求以逼真视觉、震撼的立体声、交互触觉向浏览者展示不同的虚拟效果。在服务器端配置IIS服务(支持论坛和个人空间)和AbnetServer服务(支持分布式虚拟展览馆)。在客户端安装相应的三维浏览插件,如:BS Contact VRML-X3D、Complayer、Cortona。客户端服务软件,如AbnetClient.exe。浏览者利用Web通过相关的插件对虚拟展览馆进行浏览和多人连线交互。

整个虚拟展览馆系统由三维展览厅、二维论坛以及个人空间组成。展览厅在3DMax建模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语言Vrml对各种模型进行整合来实现,与以往Flash实现的二维虚拟现实环境相比,具有更强大的沉浸性和音效性,给浏览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接近现实的逼真环境。论坛和个人空间通过ASP、PHP等技术来实现,这方面的技术在国内相当成熟,与三维空间相结合从而使系统更加的完善,功能更强大。

2 虚拟展览馆系统的实现

(1)展览厅的设计

以时间为分割线把展览厅分为东周春秋展览馆、汉朝展览馆、唐朝展览馆和宋朝展览馆四个部分。

按照朝代顺序把中国历史上众多优秀的诗歌文化都清晰的展现出来,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更容易被学习者记忆和接受。展览厅在三维虚拟空间里,通过相关的诗词、雕塑、图片、声音、视频以及相应的发言平台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展览厅里,学生可以自由的漫游,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赋予展览厅情感色彩,如同在真实的展览厅里,逼真的虚拟场景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情境”构建。学生点击相关的图片、雕塑和诗歌,打开其详细的网页介绍,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的详实。点击图片、雕塑和诗歌附近的按钮,可以打开相应的声音介绍和视频介绍,使知识更直观化、形象化,容易为学生所获取。在展览厅下方设有“学生即时发言”板块,学生在展览厅里可以通过这个“即时发言”板块进行相互交流。

(2)论坛的设计

论坛主要用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学生可以在论坛里对不同的诗歌文化内容板块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论坛的文字、语音视频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通过论坛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论坛具有记录功能,记录学生在展览厅点击内容的次数,根据次数在论坛的热点知识库中对内容进行排名,教师按照热点知识的排名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论坛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源,如电子书籍、教学课件等。论坛根据每个学生发表观点或评论的次数给每个学生积分,学生凭积分可兑换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此外,论坛系统具有一定的过滤功能,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检索,防止不文明语言的出现。论坛形成了一套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充分体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联结,学生在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诗歌文化学习。

(3)个人空间的设计

学生注册后,系统会自动分配个人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发表学习心得体会。空间会跟踪记录进入个人空间的访客,有利于回访,由一个点向四面八方延伸,最大程度促进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修改个人空间,如空间布局、背景图案、空间形象、空间动画重新装饰、设计。空间系统提供相应的优秀学习资源供学生使用,但学生必须通过论坛积分才能获得,这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此外,系统根据学生的论坛积分给学生一定的权限,部分或全部获得优秀资源,但是有一定的使用时间限制,如同玩家在网络游戏获得游戏装备,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四 虚拟展览馆在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虚拟展览馆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然后组织学生由登录用户界面进入虚拟展览馆。(如图2所示)

教师在展览馆作为组织者、辅导者,扮演虚拟角色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进入展览馆后,扮演虚拟角色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发言系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展览厅里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来获得知识,学生之间通过发言系统、论坛进行交流。在虚拟展览厅的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系统论坛自动记录学生点击内容的次数并将内容按点击数由高到低自动排序。教师依据论坛信息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发帖的数量和质量给学生加分,同时系统也会根据关键词和发帖的数量自动给学生加分,最后由教师来对各小组作出点评,学生通过积分兑换精美的课件和各种优秀的电子书籍。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主题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个人空间学习任务和个人的观点,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积分来设计自己的空间。教师定期对学生的空间从个性化风格设计到内容质量进行评比和检查,对优秀学生给与积分奖励。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良好学习环境。

五 结束语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曾经在网络游戏中发挥的淋漓尽致,逼真地三维虚拟环境,震撼的立体声音、强大的交互功能使玩家如痴如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学习环境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构建上的独特优势及强大虚拟交互功能、跨越时空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研究了基于ABnet的分布式虚拟展览馆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展览中的多人在线技术、交互技术以及声音和视频的展示技术,与以往的基于HTML标记语言构建的网上展览馆相比,更加显示出它的沉浸性和环境的逼真性,其三维立体音响功效也是二维展览馆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与现实展览馆相媲美。这将对传统教育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必将对远程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工具性教育及其反思[J].江苏高教,1999,(2):67.

[2]王晓燕.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教育[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戚永祥.人文教育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4):111.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朋辈教育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拓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范围和途径,使更多的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主体转变为能动的自我教育主体。朋辈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包括高年级辅导低年级,专业学生带非专业学生,社会经验丰富的学生带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学生以及互动朋辈辅导。本活动旨在探索互动朋辈辅导的作用发挥。这一模式下的朋辈辅导以双方(或多方)相互辅导为基础,以他们面对的环境、目的、内容、手段和活动为客体。①这样,学生彼此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我们认为,大学生论坛活动是发挥朋辈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1 我院大学生论坛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大学生论坛活动始于2010年9月,迄今已举办四期,每学期一期。该活动由院理论学宣会(社团)主办,学宣会成员自主组织,并面向全学院学生开放。大学生论坛活动因其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意义独特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关注,是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成果。

该论坛前身为“时事广角”,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理论学宣会从论坛的主题内容、组织形式及论坛活动的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其一,在论坛主题选择上,一方面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从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另一方面,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学校实际,积极征询有关领导和老师的意见,使主题既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同时兼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其二,在论坛组织形式上,设立了三个活动阶段,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的引导和专家辅导有机融合。学生在每个阶段均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其三,在论坛效果评价上,设定多纬度,充分鼓励所有参与学生以总结形式进行自主评价,从而进行自我完善。

我院的大学生论坛活动,前两期为活动的探索期,后两期是活动的成型期和模式固定期。如第三期的活动主题是“我关注、我参与、我表达”(“微力量”改变生活),该期活动开始探索学生组建团队参与讨论的模式;第四期则正式确定了论坛活动的基本模式,是论坛活动的新阶段。这个基本模式是:每次论坛都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团队选拔,由学生自组团队,根据主题设计模拟情景来自由发表观点,然后进行评选;第二阶段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专题讲座辅导,强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第三阶段是由选拔出的团队,在专家讲座辅导后,分角色对主题开展激烈讨论,形成观点。

2 我院大学生论坛的实效

大学生论坛活动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交流的频繁性以及思想的多维性和深入性。同时,论坛活动也大大提高了理论社团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论坛在发挥朋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

2.1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论坛活动从第一阶段开始就需要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团队合作,尤其在第三阶段的分角色讨论中,学生既要整合提炼团队内的观点,还需要与其他团队碰撞产生新观点。这些交流沟通,都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同时,通过多角度的发散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可避免学生成为 “愤青”,易于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就如11级国贸1班赖舒然同学所说:“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讨论了好久,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在交流中迸出了火花。”、“我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每次激烈的讨论,我都很享受。这是思想的交锋。”

2.2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教育

大学生论坛活动的一系列准备和辅导工作的重要落脚点都在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了解他人的视角,开阔思维和视野,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在分析“杜甫很忙”这一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有代表四个不同角色(学生、教育部门、商家、媒体)的团队,除了从所代表的角色出发探讨这一问题,还需要听其他角色的声音,从而更全面地把握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正如11级国贸3班彭艳婷同学所说:“我们是团队参加比赛的,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最令我满意的是我们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有好几次由于压力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都在队员的帮助和安慰下坚持过来了,说实在的,真的很不容易!快乐与合作双赢,争论与协商共存!”

2.3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促进

学生在参与每一轮的活动中参考借鉴其他小组的的形式和内容,发现本小组的不足,努力提高本小组的表现。正如11级工企4班吴小霞同学所说“我们团队成员相互鼓励和支持走到了最后。团队的力量,有时就是那么神奇,复杂的事情团队一合作就明朗了。当看到其他团队这么卖力,我们又不甘落后,继续奋斗。”又如11级工企4班的缪婷婷同学所说“我觉得我看问题的方式总是较表面的,但在小组成员的合作和交流中不知不觉就得到深化和升华。”

3 大学生论坛活动的提升和深化

大学生论坛活动有其独特的形式,部分院校探索过时政论坛等活动形式,但没有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的引导和专家辅导有机融合。我院论坛活动在前两期实践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探索,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了将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做出品牌,我们后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9)

2008年9月20日,在震后余生的成都龙泉驿,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隆重开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时,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家庭并不多。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等现代家庭危机也随之出现在无数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成了令很多人头痛的事。在孩子身上都寄托着家长的期望、社会的期待,他们有成长的烦恼、有学习的压力、有情感的困惑等问题。不懂得如何表达,不知道和父母如何沟通,从而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亲情的淡化、家庭观念的淡薄等等。这些问题使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

在5・12地震后,生活在灾区的孩子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些孩子有的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有的面临进入家长新组建的家庭生活……如何帮助在地震中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的孩子走出阴影,成为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关注的一个新视点。

“家庭教育”话题吸引多方关注

此次论坛由求是《小康》杂志社、四川省发展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组委会承办,在成都龙泉驿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发来贺信。求是《小康》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魏群、四川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孟俊修、四川省原副省长韩邦彦、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任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黄相怀、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原副主任胡代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亿万青少年普法行秘书长任鑫、四川省发展经济学会会长兼省政府顾问刘茂才、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梁守勋、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胡光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培训部主管兼《中国教育学术前沿》副主编姚云、总装备部司令部青少年心理研究院主任杨冠华、四川省社科院人才研究所研究员杳有梁、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原副主任张兴廷、北师大教育学院中小学管理研究所所长吴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基金部主管杨昌勇、河南省许昌市家庭教育中心庄汝伟、四川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皓等出席了论坛。

组委会副秘书长杨泽南宣读了李登菊常委的贺信,贺信中说,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非常重要。希望与会的同志们为搞好我国家庭教育出谋献策,也为四川的青少年教育多提宝贵意见。

魏群在讲话中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时,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家庭暴力、少年网瘾、少年早恋等等,现代家庭教育问题和家庭危机也随即出现。家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灵,家庭教育的理论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家庭教育是否科学也已经成为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目标达成的大事。

韩邦彦指出,在龙泉驿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龙泉驿区内从上到下,多年来都很重视教育事业,特别是龙泉驿区委委托区关王委,经常把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为他们主要的议题,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开办家长学校,并总结经验,经验丰富。另外龙泉在家庭教育上还有很多创新,比如这次会议的协办单位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他们成立不久,但是做了很多有力的工作,是一个有政府支持,由专家组成的社会力量,帮助了许多辍学、厌学的孩子重返学校,又重新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会所做了不少工作,也有创新,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得力助手。他们在这方面有基础,所以我相信这次会会开得有深度,有成效。

唇枪舌战: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的心理矫正、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话题,展开热烈探讨,并结合国内家庭教育方面的现有具体情况,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力求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培训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前沿》副主编姚云发表了以“西方家庭教育新观念”为主题的学术演讲,以西方家庭教育的观念,对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胆新颖的看法。比如家长该给孩子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提出了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东西方教育差异的激烈讨论。

姚云认为,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应该借鉴西方的模式,完全按照自由平等的原则,要求家庭教育孩子要以完全诚实、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另一位专家则以中国传统美德为例发表了不同看法。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进发和升华。

别以爱的名义害了地震孤儿

汶川大地震过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地震孤儿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全球在红十字会登记的愿意收养汶川地震孤儿的家庭甚至超过了孤儿的数量。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光伟在发言中讲到,要吸取唐山大地震孤儿处理方式的经验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唐山大地震的那些孤儿是在我们国家和党的特别的关照之下而成长起来的,但是特别的关照就造成了唐山孤儿他们是特别特殊的一个群体,但是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市委书记特批给那些育宏院里面的孤儿吃细粮,最后竟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出现了浪费粮食的现象。给予孩子的爱一定要适度,过分的溺爱只会让孩子觉得一切来的太简单,不知道珍惜。千万别以爱的名义害了他们。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10)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共同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开封隆重举行。来自全国近300所高校及部分省(区市)教育厅(委)的6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古都,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出席开幕式的有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顾秉林、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等。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主持。

徐济超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指出河南省不仅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型的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而且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好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他希望河南大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实现办好高水平一流大学的目标。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

张大良司长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创设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以及“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在高等教育进入提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综合改革作为重要动力,把协同育人作为重要机制,把质量保障作为重要手段,把优化结构作为战略举措,把协调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结合此次论坛的主题,张大良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注重质量、坚持公益性原则、强化过程监管、重视知识产权四点要求,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围绕专题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通过了杨祥副理事长所作的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研究会章程修改方案。修改后的章程有两处变化,一是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均可推荐一名理事,二是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理事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正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连任理事长。瞿振元为研究会正副理事长颁发了聘书。顾秉林理事长和张大良、杨祥副理事长为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代表及《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审稿专家颁发了聘书。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研究会理事大会上发表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教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希望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创新工作,服务好会员单位,在新的平台上取得新的成绩。

顾秉林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自2007年召开第二届理事大会以来,在继续探索、推进“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及《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从2008年起将“研究会”工作与“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及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工作相结合,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广大高教战线老师们的认可和支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质量,办好本科教育,最主要的工作是提高课程质量,要下工夫建设“名师”、“名课程”、“名教材”工程,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研究会将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继续发挥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优势,一方面,组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组织立项课题攻坚克难,为教育部高教司、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另一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教育部高教司近期工作重点,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将提高质量落实到提高课程质量上来,积极开展工作,提供服务。顾秉林理事长还提出本届研究会开展四项重点工作的初步设想:一是继续办好“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和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二是组织立项,探索组建开放课程教学资源联盟;三是开展教师培训;四是办好《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及《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和《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两份动态。

上一篇: 纳米科学论文 下一篇: 动漫经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