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43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程目标就应是多元化的。

1、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当坚决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偏重知识获取、忽视能力形成和情感培养的做法,把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定位在: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设计每节数学课,都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价值,感受数学思考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坚决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偏爱优等生、冷落学困生的错误倾向。在数学教学中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坚持因材施教,注意提问有深浅,练习有层次,作业有弹性。要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

3、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今天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现在的发展,而且还应当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而且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仅要为学生从小夯实数学基础,而且要用心培养学生的学力。学力是直接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学生学力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抓好学习策略的总结与积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应当将数学教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儿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抽象、概括,容易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枯燥呆板的状况,注重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那些贴近生活实际,特别是能反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新成就的素材,让学生学习生活里的数学,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现实的数学,学习鲜活的数学,从现实生活背景中主动地、自由地捕捉数学信息,使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要创设班级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教室里的数学,如计算文具的多少,测量同学身材的高矮,计算人体上有趣的比等。要重现学校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学校数学,如计算操场、花圃面积大小,统计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人数,计算各类兴趣小组所占百分率等。要展示家庭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家庭数学,如计算家里一天的开支,一年存款的利息,用统计图表反映家庭有关变化情况等。要模拟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社会数学,如模仿超市购物、郊外旅游等。要走进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社会数学,如统计相关数据,调查丢弃废塑料袋而污染环境的状况等。总之,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不仅要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除了要打好数学知识基础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一是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要同起点;比较物体的多少,要一一对应;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可用重合法;等等,这些基本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都是十分有利的。二是要自觉联系生活经验。例如,学习两位数加法,能自觉地联系摆小棒,借助捆与捆(每捆lO根)、根与根合并算的生活经验,理解十位与十位上数相加,个位与个位上数相加的算理。三是要借助生活经验解释有关数学信息。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个物体,并画下来,使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虽有6个面,但人从一个方向却只能看到其中的3个面,所以在平面上只画出其中的3个面。

3、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要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这部分内容,本文后面将会详细谈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数学教学要富有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数学易使人感觉枯燥乏味,我们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根据课标的理念,把数学课上得富有情趣,使学生喜欢数学。

1、展示数学的内在魅力

数学是抽象的、也是有趣的,数学最大的情趣就在数学本身。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向学生展现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作品中的数学美、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字化社会中数学的功勋、具体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我们要注重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如推导圆面积公式,先让学生动手做可行性操作,再用多媒体入微演示,生动有趣地化曲为直。我们要注重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制造悬念,展示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不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又如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等。

2、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我们要积极开展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活动,如找朋友,对口令等。可以根据儿童好动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如让学生摆摆、画画、剪剪、量量、折折、拼拼,动手做实验,搞制作等。可以根据儿童好胜的心理,开展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如组织摘苹果、夺红旗比赛等,还可以把电视节目中能激发观众兴趣和热情的活动形式巧妙地运用到数学课堂里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3、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天天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要很好地运用评价手段,尽可能地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真诚,发自内心,语言要丰富,感情要真挚。不要滥用“很好”“你真棒”之类的赞美语。教师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充分宽容,充满期待,永远不要对他说“你不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他们鼓励,例如对把6+4算成得数是9的学生,用期待的语气对他说:“你算的得数已经很接近正确结果,再仔细一点,就一定能算对”、而不是仅以“你错了”一语了之。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2)

小学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进行合适的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能力。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且教师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去,是促使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现如今,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仍需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形式逐步完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教学目标不清晰

数学教学目标不清晰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会跟随学生的课堂反映和思路进行数学教学,导致教学逐渐偏离原定目标。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还不足,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没有明确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教师的教学目标偏离,不够明确,使学生难以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数学教学主体不突出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教学进程的主体位置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还是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还存在有些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打断学生学习思路,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顺应学生的思路,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师生之间的互动只停留于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多停留于形式上,假互动和没有显着教学效果的互动充斥着大多数的数学课堂。很多课堂为了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课堂中,开展了诸如演讲法、合作法、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这些方法理解不到位或难以掌控方法的方向和进程,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数学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使刚进入小学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降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数学教学评价不明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推动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明确、全面、及时,才能有效地对数学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更好地弥补数学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如果数学教学的评价不够明确,不具有代表性,那么教学评价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评价不应该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更大的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教学方案,并且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的准备来丰富数学教学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丰富又有价值的课堂需要的是教师上课之前充分的教学准备。所以,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向,在跟进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偏离课堂的目标和主题。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出调整,找出教学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让下次课堂上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数学的教学需要的是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的状态。以往枯燥、紧张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因为这种状态而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应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用自己热情的态度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摒弃以往乏味的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课堂更加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来让学生们理解运用知识点,并且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搜集适合学生的习题,让学生加以练习。或者让学生观看数学的发展史和与数学相关的视频,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了系统的巩固。

(四)完善数学教学评价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3)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4)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生产现场的实用型课程。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广泛使用数控技术,而制造业中应用型技术人才,尤其是掌握了数控应用技术高级技能型人才极为缺乏。因此,搞好《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是集中精力以较少的课时建构理论体系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增强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及时补充,动态调整,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先进性和对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的反映。

(1)掌握性内容。对与实践应用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剖,反复强调。例如:在工厂中为能与工人师傅交流,就必须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掌握数控机床基本程序编制方法和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等等。

(2)了解性内容。了解性内容主要是理论性较强、实际工作中原理应用较少、更多应用其结论的教学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公式推导一律从略,主要强调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

(3)拓展性内容。 根据数控技术的发展实际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删除了陈旧的知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可以增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电主轴、直线电机、并联机床等方面的有关数控技术的新内容。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 “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理论教学以具备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小论文,以编程基础知识和典型数控设备编程使用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项目实训为载体,着重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论知识穿插于每个项目的准备知识中,确保教学中理论先行,实训操作紧随其后的项目化教学的要求,使加工实训与课程内容完全融合为一体;理论教学既围绕实践教学环节中对理论的要求,又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生产案例的讲解,实践教学紧紧围绕劳动部数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开展实训,满足双证制的要求,形成既符合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又兼顾生产现场操作规范的较完整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方法。

结合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的特点,教师可将课堂转移到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面对真实的设备和真实的产品,做到真实的“境”;在专业实训中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教师的身份合二为一,做到真正的“双师”;将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加工企业产品,做到真实的“品”;从而让实训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下做到将理论付诸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结果验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只动嘴不动手的教学状况,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演―练―评”教学方法。把“讲”融合到实训教学中,即在演练之前讲解理论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功能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教室“讲”、用多媒体“讲” ,像在介绍自动编程摘要采用点评与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点评即在单项项目进行后,教师用口头提问、答辩等方式进行评定成绩;测评即在学生完成相对综合项目后,教师事先出好试卷进行现场测试。采用“讲―演―练―评”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标志是既达到高等学历教育水平,又达到高级操作技能水平的“两高”水平;表现形式为既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又获得高级操作技能等级证书的“两高”证书。

为适应这种趋势,必须要设计好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及综合评价体系。教学计划将行业标准同高职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小论文,实现“双证书”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就业的准确定位,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我们将过去单一的理论测试改为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模式,采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层次化的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即“课题技能考核――项目过程考核――综合技能考核――课程最终考核(评价)――职业资格鉴定”。

在项目考核中,每个项目都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了项目考核评价表,内容包括工件加工、基本操控、安全文明生产、工艺合理、程序编制、完成时间、合作性及其他安全文明生产项目。综合任务的测试具有岗位工作任务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设置有回转体零件、平面轮廓类零件及曲面类零件的综合任务测试题。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突出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最终培养出适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素质良好的技能人才。

由于数控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教学也始终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得到最大的能力提高,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在此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通过这些努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资源和设备,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仍将积极实践与探索,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书法,张南乔,张淑兰.《机床数控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5(6).

[2]王颖,秦松祥,李曙生.《数控编程与操作》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探讨[J].机械制造与研究,2008(9).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5)

[正文]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 7”, 3 . 5

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 2.7 9.4 .7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8 1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1 3 7

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 1 3 5

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 .47, 2

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

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6)

“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认识到学习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式的亲历,不但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思维,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其能够逐步理解并熟练掌握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实践是认识之源,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探索知识,获取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将体验转化为认知的亲历实践过程。正是基于此视角,我们不难知道“体验”在新课程理念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实施上最具特点的变化即在体验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的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置于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书本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开展数学兴趣实验活动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学习来进行教学:先让每个学生自制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小组进行合作,运用自制的学具摆长方形、正方形。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时,要求:①拿出每人自制的小正方形;②摆出长和宽不同的长方形;③一边摆图形一边完成下面表格;④小组合作后,观察表格的数据,思考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经过操作后,得出了规律: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在操作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看“体验”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对其的学习需要将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相结合,通过逐步地抽象概括形成一套方法和理论,并在实践中进行广泛应用。如此时有三个人,身高一个比一个高,怎样用数学表示出来?先由实物表现为图示,又由图示简化为符号。如果是四个人呢?需要将符号进一步抽象为数字,比如1231、1232、1233、1234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看,这类数学演化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个演变的内涵,就需要让学生参与体验。再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平年和闰年”时,因为这是历法知识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去体验历法知识的规律,掌握其中的知识,教师在课前应收集到2004年2月~2012年2月的月历表。在教学时,分小组进行统计平年和闰年2月的天数。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之后,发现每隔3年就有一个闰年,非整百的年份用除以4的方法找出闰年,了解了每4年一闰的规律,加深了对历法知识的理解。最后再播放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动画,明白了闰年的来历。这种体验式的教学,融入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里面,体现出数学知识的科学化。通过体验式学习,体验人类怎样运用数学来理解自然界。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对数学知识就能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去感悟,亦能运用数学理解自然界。

三、从优化学习效果重“体验”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7)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因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9)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1)各镇(小学)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组织数学教师进一步学习关于新课程的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以及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各镇(小学)还需要组织四年级以上的数学教师继续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按照修订大纲的要求,结合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切实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益。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总结,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使他们在专业化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努力抓好教学研究工作。

1.认真做好新教材分析培训工作。

(1)开学初进行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全区三年级数学老师了解教材的内容编排及意图,理解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各镇(小学)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长负责,结合本镇 ( 小学 ) 实际,采用恰当形式进行数学一、二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析培训 。

2.切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1)当前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展开,又要注重数学活动的实效性。区拟在9月份开展新教材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要通过观摩现场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增强数学活动的实效。各镇(小学)要重视校本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新教材的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课堂教学。

(2) 各实验小学要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区拟在10月份举行实验小学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各校教学情况和教学改革的思考,促进实验小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

3.开展课改小组研究活动,重视学科基地、课改基地学校和教材实验样本班的教学工作。

(1)课改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了解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状况,并对本校或当地的教学进行指导。区拟在本学期举行2 ~ 3次交流和研究活动。

(2)数学学科基地要加强数学教学的研究,形成骨干教学力量的队伍,力争经过几年努力,成为教学示范基地。课改基地学校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力争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

(3)教材实验样本班所在各校要继续做好教材实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开展所定教学专题的研究工作,重视对教材和教学的评价工作,做好跟踪调研工作。

三、认真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水平,发展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各校努力抓好现有课题的研究。现有课题应按照教科室的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便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取得预期成果。

2.抓好《改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的课题活动。本学期继续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各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要按照选定的重点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分别开展研究活动,并积累研究资料和总结研究成果。

四、其他工作。

1.做好培养青年教师工作。

各镇 ( 小学 ) 要继续重视引导青年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展示机会,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室将探索和研究如何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的方案,在明年上半年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13-02

教育是国家建设的根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中坚力量,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阶段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各高师院校高度关注且亟需解决的问题。高师院校可以利用教育课程的资源优势,立足于对高师院校学生的培养,做好职前培训,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立足于专业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课程设置是高师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探究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规律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技能。

一、高师院校学生现状及高素质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文中笔者所重点研究的高师院校,学生的入学(高考)成绩400分以下者居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对数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但掌握程度相对较低,且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这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笔者以学生学习、发展现状为基础,对学生专业素质要求、学习能力要求、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二)培养高素质小学数学教师

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渐增高,我国现有的小学教师大多数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这不仅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更是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的挑战。高师院校必须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从表至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加强数学专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以此来适应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将教材内容与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辩证法等方面的教育,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其数学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创新逐步落实到实践中。

二、高师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及内容存在的问题

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前高师院校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动态不相符,教学策略与课程性质存在一定的矛盾,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动态

在高师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动态两者存在不相符的情况,教育理论是正常开展教育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学科教学理论是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而逐渐发展的新产物。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逐渐受到多数高等师范院校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出版一些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相关的教材。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专家所编纂的教材缺乏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指导,这种没有付诸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发展。除此之外,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缺乏与其他学校和外界的交流,封闭、守旧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处于滞后状态,种种现状使得小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产生脱节,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教育发展缓慢。

(二)教学评价方式与目标要求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的主要阵地。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不仅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与时俱进,在教学策略上更应如此。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手段主要是采用期中、期末的测试卷及平时的随堂测试,虽然试卷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题型,对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检测,但将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无法真正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程度。

三、整合资源,加强高师院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一)综合课程教学改革,统一协调课程目标

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师范生在改革的浪潮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目的是促进高师院校学生专业进步,职前教育的场所是学校教育,高师院校同样也有责任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兴趣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对数学教学形成兴趣,才能激发师范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进步。除了兴趣之外,师范学生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作为小学教师应有的品质,走专业化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道路。

(二)整合、更新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开放,在诸多学科中是最为适宜且理论属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育既不是理论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现代化高等师范课程知识的补充,它必须跟上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以先进的理论教学方法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整合,使在校师范生能学习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自身对小学数学知识的了解,不断扩大信息量,完善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后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也随之不断优化。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系统化地掌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外,还要明确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掌握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师范学生从说课、评课、教学设计、教案编写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化的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几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了解。首先,要树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前提,是学生形成自觉学习行为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相适应,因为教师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师范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开展数学知识教育。师范学生要注重掌握数学概念和结论实质,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理论支撑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学活动需以实践作为指导,培养高师院校学生的职前专业技能。高等师范院校要在每个学期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小学数学课程为核心任务,明确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让高师院校学生在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明确以实践为指导,结合学科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对高师院校学生职前技能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数学学科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不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明晰的解题思路是高师院校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的。

2.优化、组合教学顺序

小学数学课程的实践性结合高师学生对小学数学这一课程的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以最优化的方式进行组合,将教学模块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与研修。对教学顺序进行优化、组合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以及小学数学课程的建设。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化的研究,二是,以提升训练能力为主的实践技能研究,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将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了解,其次让学生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理论进行反复的论证与修复,对存在问题的教学理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没有定型,固化思维没有形成,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要更加致力于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的教学新模式,这是对师范生自我成长的促进,同样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小学教师要不断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师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科研水平,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娴.拓展与延伸: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发展性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07:79-82+66.

[2]汪敏.高师小学数学微格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167-170.

[3]万丽芸.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李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材创新构想与实践――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2014,04:131-135.

上一篇: 安全隐患论文 下一篇: 政治时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